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全套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4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1.5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2 桌面与窗口的操作2.3 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2.4 系统设置与系统维护2.5 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3.1 Word 2010的基本操作3.2 文本的编辑与格式设置3.3 段落的编辑与格式设置3.4 图片与艺术字的插入3.5 表格的制作与数据处理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 4.1 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4.2 单元格的编辑与格式设置4.3 公式的输入与函数的应用4.4 图表的制作与数据分析4.5 数据透视表的创建与使用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5.1 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5.2 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5.3 动画与切换效果的设置5.4 媒体文件的插入与编辑5.5 演示文稿的放映与打包第六章:网络基础与应用6.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6.2 网络通信协议与硬件设备6.3 局域网与广域网6.4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接入方式6.5 浏览器的使用与网络信息搜索第七章: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7.1 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7.2 电子邮件的客户端软件使用7.3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7.4 QQ与的基本操作7.5 网络会议与远程教育第八章:信息素养与网络安全8.1 信息素养的培养8.2 信息的甄别与利用8.3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处理8.4 网络安全的措施与策略8.5 隐私保护与网络道德第九章:程序设计基础9.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9.2 常见编程语言简介9.3 算法与数据结构9.4 控制结构与函数9.5 面向对象编程与软件工程第十章:数据库技术基础10.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0.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10.3 SQL语言与数据库操作10.4 表的设计与关系操作10.5 数据库的应用实例第十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11.1 多媒体概述11.2 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11.3 多媒体软件与硬件11.4 多媒体演示的制作11.5 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十二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2.1 CAD/CAM的基本概念12.2 CAD/CAM软件的使用12.3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过程12.4 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原理与技术12.5 CAD/CAM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第十三章:与机器学习13.1 概述13.2 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13.3 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13.4 应用案例13.5 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四章:信息伦理与法律14.1 信息伦理的含义与重要性14.2 网络法律制度与网络安全法规14.3 知识产权的保护14.4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14.5 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信息技术与生活15.1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2 数字化生存与生活方式15.3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实践15.4 互联网金融与移动支付15.5 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基础与应用、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信息素养与网络安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与机器学习、信息伦理与法律以及信息技术与生活等多个方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
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
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信息技术必修一 浙教版
信息技术必修一浙教版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学习信息技术必修一,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从教材《信息技术必修一》(浙教版)出发,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内容。
《信息技术必修一》主要包括八个单元,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与开发以及信息安全与法律。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
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同时,学生还会学习到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如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机、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等。
网络基础单元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以及网络的应用和发展。
学生将了解到网络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习如何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
多媒体技术单元介绍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和编辑。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到如何制作幻灯片和简单的动画效果。
办公自动化单元主要教授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和演示报告。
网页设计与制作单元将学生引入网页设计的世界,学习如何使用HTML和CSS语言设计和制作网页。
学生将学习到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以及如何添加文本、图像和链接等内容。
数据库技术单元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学生还会学习到如何使用SQL语言进行简单的数据库操作。
程序设计与开发单元将学生引入编程的世界,学习如何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
学生将学习到基本的编程概念和语法,以及如何编写简单的程序。
信息安全与法律单元主要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生将学习到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
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
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5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在线交流》一:教材分析《在线交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线游戏,但本课的设计并没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论坛改为贴吧,并且将在线游戏的重点放在讨论游戏中的交流上。
其设计符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思想。
二、学生分析作为我校的高中生,部分同学信息技术学科有一定基础,也有相当的同学是零起点。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小组组长较其他成员素质更高些,操作技能也更强,并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多数同学都知道本校的贴吧。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贴吧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用户注册,能够运用贴吧与他人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课件演示、课堂反思、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贴吧的使用方法了解在线游戏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信息素养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教学方法:课件演示、课堂反思、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己建帖吧六、课前准备课前己将全体学生分为五个组,并有组长,尽量保证男生女生同组,互相取长补短,并把谜语提前给组长。
七、教学思路和过程:本部分由五部分构成,即导入、新授课、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小结(一)导入:猜谜语。
先给出两个谜语让同学猜,同学猜完以后,老师宣布这节课要举行灯谜大赛,同学们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此时我说正月十五己过,这里没有花灯,我们就改在网上进行,问同学在哪儿可以实现,很多同学都能说出在贴吧里,我说我们学校的贴吧就非常有名,以前讲网上搜索时搜索过,利用百度的贴吧标签,输入抚顺六中关键字就可以找到。
因为是本校的贴吧,有同学发过贴或浏览回复过别人的贴子因而感觉非常亲切熟悉,激发了学习兴趣。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1.1信息及特征(共19张PPT)
【思考】:那7个字是什么字?
“中国将出兵朝鲜”,启发学生总结出故事中所蕴含的信 息的基本特征——信息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引导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 性的例子,学生会举出像天气预报、学校通知、电视新闻、 商场的促销信息等等实例。 【思考】以上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其 它方式表现吗?信息能不能独立存在? 【结论】信息不能独立存在,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即 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基本特征】
例2:“一条线和一万美金”
20世纪初期,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 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 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 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 “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 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 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帐单说明费用的支出。斯坦门茨写到: “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我认为不足之处:教学容量大,教学紧凑,如果时间把握不好, 教学进度可能会受影响。
2024 课件
感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试着说说下面故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A.一传十,十传百
传递性、共享性
B.找路时,使用旧地图,往往误事
时效性
【教学评价】
评价项 目
个人评 价( 40%)
组内互 评( 20%)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课程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课程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原理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案例资料: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1.5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测试: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与发展的理解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实验法: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2.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章:操作系统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3.2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使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实验法: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使用3.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3.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操作系统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操作系统应用的掌握第四章:网络与通信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与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2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与使用方法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实验法:操作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与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4.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掌握第五章: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5.1 教学目标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工作效率提升了解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实验法:操作文字处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5.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文字处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第六章: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6.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了解电子表格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电子表格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实验法:操作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电子表格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6.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6.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电子表格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掌握的程度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7.1 教学目标掌握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有效沟通和展示了解演示文稿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有效沟通和展示的技巧演示文稿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实验法:操作演示文稿软件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演示文稿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7.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7.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演示文稿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有效沟通和展示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演示文稿制作的掌握程度第八章:数据库基础8.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8.2 教学内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实验法: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方法8.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8.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数据库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数据管理与分析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数据库基础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多媒体技术基础9.1 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意设计与表达9.2 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创意设计与表达的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实验法:操作多媒体软件进行实际练习小组讨论法:讨论创意设计与表达的方法9.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9.5 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检查学生多媒体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作业:完成关于创意设计与表达的练习题测试:考查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基础的掌握程度第十章: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10.1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掌握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与要求10.2 教学内容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与要求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信息安全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与要求10.4 教学资源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课件:信息安全案例等重点和难点解析:1. 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第一章至第五章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信息的概念、特征、分类;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信息的概念、特征、分类。
3. 演示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1.2 计算机简介【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2.1 计算机硬件【教学目标】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理解硬件设备的作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的分类、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分类。
2.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作用。
2.2 计算机软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掌握软件的分类和使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分类、使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2.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
2.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使用输出设备等。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
2. 讲解如何使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第三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3.1 操作系统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概念、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
2. 讲解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3.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教学目标】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桌面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信息技术基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具体内容包括:3.1节计算机硬件组成,3.2节计算机软件概述,以及3.3节操作系统简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理解各硬件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计算机硬件模型、计算机软件安装盘、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详细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分类和功能,以及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硬件,对照教材了解各部件的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计算机软件分类及操作系统的作用,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相关问题。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所学知识,讨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硬件组成:CPU、内存、硬盘、主板、显卡等。
2. 计算机软件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编程软件等。
3. 操作系统:Windows、Mac OS、Linux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2)列举三种计算机软件分类,并分别给出至少一个实例。
(3)谈谈你对操作系统的认识,以及它在计算机中的作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知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学习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PPT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
推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 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
的观点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 的观点。
难 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
软件系统
输入设备
中央处理器
存储设备 输出设备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三、中央处理器(CPU)
1.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运算器 用于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
中
算的部件。
央
处
理
器
控制器 用来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协调
工作的部件。
2.生产CPU的两大厂商:Intel与AMD
小知识:中国自己的CPU
为什么要研制中国 自己的CPU?
的重吸收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 等有关知识
2.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 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①指导阅读观察法
教法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③指导归纳法
学法
①观察法
②资料分析法
③归纳总结法
④合作探究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五次信息革命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形成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应用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的发明 第五次信息革命: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 的应用和发展
信息技术浙教版2023教案
信息技术浙教版2023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办公软件、图像处理等实用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原理、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等。
2. 办公软件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图像处理软件应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网络知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
5. 程序设计基础:编程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布置实际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交流与沟通能力。
4.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问题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4·2数据库系统(一)《西游记》改编系列之二
4·2数据库系统(一)《西游记》改编系列之二——弼马温别传教学设计(高中)所属模块: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课时:1课时适用学段: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章《信息的管理》的第二节内容《数据库系统》的第1课时。
根据新课程标准,《数据库系统》这一节安排2个课时。
第1课时的内容安排是数据库相关的几个概念、字段类型、Access简介。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到,而且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相对较多,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堂课设计上的一个重点。
后面的内容是关于Access的简单学习。
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Excel与Access界面上比较相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能力就可以掌握。
再者Access的学习只是了解层次,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由于第二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所以对数据表中记录的删除、编辑字段和设计简单的数据表的内容放在第2课时进行教学,为明年选修数据库技术的学生来个小小铺垫。
二、学生分析在学习这块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沿革》。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体会到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这就为这一节学习数据库等相关内容提供一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不会觉得一下子怎么这么难理解。
再者,在第三章的第二节《文字和图表处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掌握了利用Excel来处理数据,有了这个基础,对于Office家族中Access的学习就不会觉得陌生,很多问题学生可以迁移Excel中的知识来学习,相对地说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熟悉Access的操作界面,了解记录和字段的概念,了解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简介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3 互联网基础讲解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服务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2.1 文字处理基础教授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编辑、格式设置等基本技能2.2 排版与打印讲解排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打印文档的正确方法2.3 邮件合并与文档共享教授邮件合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档共享的技巧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3.1 电子表格基础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输入、编辑和格式设置等基本技能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数据排序、筛选和汇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3.3 函数与公式讲解电子表格中的函数和公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第四章:演示文稿软件4.1 演示文稿制作基础教授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幻灯片制作、编辑和格式设置等基本技能4.2 插入对象与动画效果讲解如何插入图片、图表和动画效果让学生学会制作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4.3 演示文稿的展示与发布教授演示文稿的展示和发布方法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展示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五章:网络与信息安全5.1 互联网的使用讲解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技巧让学生学会搜索信息、浏览网页和文件等基本操作5.2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介绍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危害让学生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和技巧5.3 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礼仪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网络礼仪,做到文明上网第六章:编程基础6.1 编程语言概述介绍常见的编程语言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编程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6.2 Python编程基础教授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操作让学生掌握变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等编程基本概念6.3 算法与逻辑讲解算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使用编程语言实现简单的算法和逻辑第七章:数据库基础7.1 数据库概述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7.2 Access数据库操作讲解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表的创建、编辑和查询方法7.3 SQL语言基础介绍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功能让学生学会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第八章:多媒体技术8.1 多媒体技术概述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应用8.2 图像处理与音频编辑讲解图像处理和音频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图片和音频文件的编辑技巧8.3 视频制作与动画设计教授视频制作和动画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制作和编辑视频和动画第九章:网络编程与通信9.1 网络编程基础讲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网络编程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9.2 Socket编程介绍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使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的技巧9.3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网络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编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第十章: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10.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讲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10.2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10.3 信息技术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第十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1 数据结构基础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数组、链表、栈和队列让学生理解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1.2 算法设计与分析讲解算法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算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11.3 常用算法实现实现排序、查找等基本算法,并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优缺点让学生通过编程实践加深对算法理解第十二章:移动应用开发12.1 移动应用开发概述介绍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开发环境让学生了解移动应用开发的市场和前景12.2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讲解Android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让学生掌握Android应用的界面设计和事件处理12.3 iOS应用开发基础介绍iOS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让学生掌握iOS应用的界面设计和事件处理第十三章:基础13.1 概述讲解的基本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的潜力和前景13.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介绍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算法让学生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应用13.3 编程实践引导学生使用编程工具进行实际编程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体验的开发过程第十四章:信息素养与伦理14.1 信息素养培养讲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检索、评估和管理信息14.2 信息技术伦理介绍信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使用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14.3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讲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隐私保护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技巧第十五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评价15.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讲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划和实施15.2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介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原则和常用方法让学生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15.3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重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024版《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全套教案
图像处理软件
如Adobe Photoshop、GIMP等,用于图像编辑、美化、 合成等任务。使用技巧包括图层管理、滤镜应用和色彩调整 等。
视频编辑软件
互联网发展阶段 经历了从军事应用到科研应用,再到商业应用的 转变过程。
互联网现状
3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信息交流平台,涵盖了 各种应用和服务,如电子邮件、万维网、社交媒 体、电子商务等。
2024/1/24
24
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
01 02
网络安全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 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确保系统连续可靠正 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01
创建、打开、保存和关闭工作簿;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02
选择、重命名、复制和删除工作表;
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03
输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等;
18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格式化工作表
设置单元格格式、调整行高和列 宽等;
公式与函数的应用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使用函数处 理数据等; 2024/1/24
数据排序与筛选
窗体设计
通过Access的窗体设计功能,创 建用户友好的数据输入和输出界 面。
Access简介
Access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 软件中的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 具有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功能 强大等特点。
2024/1/24
报表设计
使用Access的报表设计功能,创 建各种统计报表,对数据进行汇 总和分析。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一、内容简述《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是一套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全面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该课件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知识: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重点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的管理、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常用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互联网应用:介绍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包括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办公软件:重点介绍Word和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等,提高学生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多媒体应用:介绍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应用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程序设计初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件的设计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1. 介绍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作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册教材的设计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旨在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工作工具。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使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征,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展示、小组讨论。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2.1 计算机硬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学会使用计算机硬件。
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计算机硬件的功能、计算机硬件的使用。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操作演示、小组讨论。
2.2 计算机软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
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小组讨论。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2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功能和应用,学会使用互联网。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的功能、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的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小组讨论。
第四章:文字处理4.1 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文字处理的概念和功能,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文字处理的概念、文字处理的功能、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小组讨论。
4.2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输入、编辑、排版和打印。
教学内容:文字输入、编辑、排版、打印。
教学方法:操作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操作。
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5.1 电子表格处理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电子表格处理的概念和功能,掌握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标研究与教材研究》综合作业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班级: 教育技术学111班姓名: 黄秀茹学号: 11140108 任课教师: 李鸣华成绩: 完成时间: 2014 年 06 月 08 日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
(一)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三)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基本理念(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信息素养在我国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专家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信息素养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总的归纳起来,个体的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情感素养、信息认知素养和信息技能素养三个层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
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
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完全被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知识更新快。
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
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的充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
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用网络化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要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数字化学习能够关注全体学生,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新课程标准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
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而是从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
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
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
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生敢动手,勤动手,多动脑,培养基本的信息意识。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项学习、开展一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
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网络时代先进的实时交流技术,又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
网络化教学使交互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它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协作学习的环境。
网络化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问,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建构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信息学习环境和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
“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
三、设计思路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