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鱼我所欲也》学生版导学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1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1
1、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读本文。纠正字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2、对子组听读,学生分组自读(可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3、各组展示读,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师生评价
4、再次朗读,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并背诵课文。
个性化
设计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鱼我所欲也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10年月日
主备人:景立山
学生姓名
督查人




知识目标
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学



一、翻译课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二、作者介绍
走进作者: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体会作者的观点。
1.听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
2.听出朗读中的节奏、语调、语速。
知识
储备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环节与时间预设
导入2范读3自读10对子组听读10展读15检查背诵5
一、导入新课:
当代的“关注民生”、孙中山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其实都源自孟子的“君贵民轻”思想。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孟子的文章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下面请同学们复习《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目标展示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预习检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释义。

2、疏通课文第一段大义,积累文言知识。

【自学指导】一读课文——掌握字词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认识并积累生字词。

2、知识链接:(1)《孟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其政治言论的书。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所恶.(2)箪.(3)羹.(4)蹴.(5)妻妾.(6)不屑.2、用“/”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合作探究】二读课文——深层感知1、读课文第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标出不会译的词句以便在小组中探究释疑。

2、小组合作,各自提出不会译的词句,在小组内探究解决。

3、集体质疑,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仍不理解不会翻译的词句,小组长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学生帮着完成,最后教师点拨订正明确。

4、全班大展,翻译第一段。

【知识梳理】(疏通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①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②如使③故患有所不辟.也()④贤者能勿丧.耳( )2、翻译下列语句:(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大声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2、参照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句子节奏。

2、积累文言词汇。

【自学导航】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舍()而()取()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于()苟得()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则()可以()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而()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是()丧()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尔()而()与()蹴()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辩()于()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奉()得()与()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1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已()本心()成语归纳,并解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1 、舍生取义:2 、苟且偷生:3 、嗟来之食:《鱼我所欲也》导学案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比喻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学习重点: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资料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作者档案:2、积累下列实词:【得兼】【有甚于】【苟得】【恶】【患】【如使】【何不用也】【则】【由是】【是故】【非独】【是心】【贤者】【丧】【箪】【豆】【羹】【呼】【尔】【蹴】【不屑】【万钟】【何加】【奉】【已】【本心】【义】3、一词多义(1)为:今为()宫室之美而为( )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向为身死而不受( )(2)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①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②而:呼尔而与之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1)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生用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生用

广平二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21—126)编制时间:2014.10.29. 主备人:钟石莲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领导审核:班别:姓名: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文意。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一、导语: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预习检测:1.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战国时的 , , 。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 不屑( )三、整体感知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可以总结为哪四个字?明确:可以总结为: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②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深入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是怎样的呢?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备受老师们关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²预习检测:1.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2. 给加点字注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一箪食,一豆羹 (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孟子的观点。

3、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章。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

2、难点(1)对“舍生取义”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义”的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蹴尔()不屑()2、解释下列加点词。

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3、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4、一词多义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今义:五、朗读指导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内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六、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互相补充和纠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翻译。

七、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八、文本探究1、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欲”和“所恶”分别指什么?2、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贤者能勿丧耳”?3、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这两种人生观持什么态度?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二)教学目标:1、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二)(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三)(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对孟子观点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预习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4、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人才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磨练?磨练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测拓展】
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百善孝为先。尽孝就应该奉养老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祭奠祖先。学校正在开展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你从三个不同方面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4分)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1《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导读:《鱼我所欲也》是由中国现代作家邓肯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微妙的感情、价值观及生命问题的故事。

该小说被收录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是书中的优秀篇目之一。

本文以此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阅读这篇小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鱼我所欲也》的背景以及其作者邓肯的文学创作背景和主要成就。

2.学习小说中的文学语言,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3.感知小说中蕴含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感情,启发学生对生命及其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4.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邓肯是谁,以及他的文学创作领域和主要作品,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说《鱼我所欲也》的作者。

然后,老师再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学习任务第一部分: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学生阅读小说简介,了解该小说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及其作品背景、主要内容等。

第二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主人公韩生在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并思考作者这样描写韩生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阅读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花鱼、黑鲸等,并思考这些动物在小说中的形象作用是什么,他们与韩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探究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修辞手法、语言音乐等等,并思考这些手法或音乐在小说中发挥的作用。

2.学生还可以通过画图、绘画等方式,将小说中具有特色的描写性语言体现出来。

第四部分: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

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课时)【课标要求】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3、了解并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检测学习目标1评价任务二,检测学习目标2评价任务三,检测学习目标3【资源与建议】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学习过程】任务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活动一: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交流。

(指向目标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理解“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3. 分析并讨论《孟子》中“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内容:1. 《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鱼我所欲也”对人生的启迪和引导。

3. “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鱼我所欲也”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在《孟子》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二、进修《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20分钟)1. 请学生阅读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相关的段落,理解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分组讨论,总结“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启迪和引导,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三、探讨“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0分钟)1. 分析“鱼我所欲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何理解“以人之欲养鱼,以鱼之欲食之”。

2. 小组讨论,探讨“鱼我所欲也”对于摩登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启迪。

2. 提醒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谨记“鱼我所欲也”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安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结合自身经历或者观察,谈谈自己对于“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理解和感悟。

2. 要求学生阅读《孟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让学生深入进修《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典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人生修养和思考能力。

15.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5.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编制:班级姓名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新授课课时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相关链接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知识预习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宫室之美: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dān)食
(5)蹴.(cù)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xìe)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三)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人
正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应
面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义重保
反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于生其
面恶——→莫甚于死——→何不用本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心
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五、拓展延伸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