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家书》考注

合集下载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杨博【摘要】清华竹书《系年》涉及以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在这些军事斗争中,三晋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北上势头遏制在黄池、榆关至宜阳一带.为对抗三晋的攻势,有齐长城、楚长城的修建.战国初年,三晋还沿袭过去在晋国对待内外对手的传统,采取一致对外的结盟手段,所以强大的实力保证了其在军事外交行动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这一优势地位不仅仅在《系年》所记战国早期的战事中可以体现,战国早中期魏国势力的强盛亦因其余绪.【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系年》;战国早期;战事;三晋;长城【作者】杨博【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文献史料匮乏、零散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东周时期最缺乏的是两段时间,其一是春秋早期。

研治春秋史最可靠的材料首推《左传》,而《左传》既为《春秋》经之传,其起始时间亦同于经,始于隐公元年(前722)。

如此则春秋早期,即从前770年开始有一段时间仍未有比较确切的史料记录。

其二是春秋末与战国早期。

① 《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记事稍晚,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前468)。

专记战国史事之《战国策》,其书记事则始于赵、韩、魏三家分晋前二年“知伯索地于魏”,即前455年,但《战国策》涉及的史事在“魏君驱十二诸侯朝天子”,即前342年之前一百一十余年史事所记稀少,其中更有如前450-433、前424-397年等四十余年史事基本是空白,[1]1221-1234且其书多为策士纵横捭阖之辞的汇编,并非专主记事,加以其中不实之处甚多,故远非系统全面。

此外有专主述史之《史记》,为有关战国史的最主要著作,其于战国初年的一段历史亦记载甚略。

0721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

0721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

0721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校補蕭旭靖江市廣電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批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即其中一種,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戰國縱橫家書》注釋本。

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三]》,其中收錄了《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是76年版的修訂本。

本文以83年版為底本。

(1)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

若無不為也(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按:“信”字下當據《戰國策·燕策二》補“於”字,“下”字屬上句。

當斷作“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

苟毋死,若無不為也。

”整理者斷句誤。

(2)願則摯(執)而功(攻)宋(蘇秦謂齊王章[一])注釋:摯,通“執”,拘執。

一說,通“質”,要求它送質子。

按:一說是也。

《蘇秦謂齊王章[二]》:“始也燕累臣以求摯。

”《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先為王絕秦,摯子。

”用法並同。

(3)宦二萬甲自食以功(攻)宋(《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注釋:宦疑讀為擐。

擐二萬甲,即擐甲二萬。

第二十三章說“關甲于燕。

”宦、擐、關並音近通用。

一說,宦是宧字之誤,養也。

按:一說誤。

宦、關並讀為貫,《詩·碩鼠》:“三歲貫女。

”漢石經貫作宦。

《史記·儒林傳》:“履雖新,必關於足。

”《漢書》、《說苑·談叢》關作貫,並其相通之證。

本字為毌,《說文》:“毌,穿物持之也。

”引申訓穿著。

《說文》:“擐,貫也。

”《廣雅》:“擐,著也。

”音義亦同。

《淮南子·主術篇》:“是猶貫甲胄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

”荀悅《漢紀·武帝紀》:“遂身貫戎服,親御鞍馬。

”《晉書·姚萇載記》:“貫鉀上馬。

”皆用本字“貫”。

(4)寡人之所以有講慮者(《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二]》)注釋:講慮是考慮與秦國媾和。

按:“講”非“媾和”之義。

《廣韻》:“講,謀也。

《史记》校读拾遗

《史记》校读拾遗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十年)八月,赵 相国陈稀反代地。……九月,上自东往击之。…… 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豬等未毕,豬将侯敞将万余 人游行,王黄军曲逆,张春渡河击聊城。汉使将军 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 地。至马邑,马邑不下,即攻残之o,,[1]48?又《绛侯 周勃世家》:“击陈豬,屠马邑。所将卒斩豬将军乘 马締。击韩信、陈豬、赵利军于楼烦,破之o,,[1]2514 又《韩信卢绢列传》:“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 使人召豬,豬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 代王,劫略赵、代。……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豬将 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豬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万 馀。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十二月,上自击东 垣。”⑴3201T202可见,当时陈豬自立为代王,周勃所
(2) 《史记•东越列传》:“是时,楼船将军杨仆 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o,,[1]3612
(3)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长卿便略 定西夷,邛,律、甘、駐、斯榆之君皆请为内
Eo ” [1]3692
考以上4例(包括本例),虽作时间副词“便” 可通,但将“便”字换为“使”字,亦皆得通。且4例 中,《汉书》确有2例皆作“使”。如《汉书•食货 志》:“使属在所县o,,[8]1166<汉书•司马相如传》: “相如使略定西南夷。”朗更剩余2例,《汉书》亦不 作“便”字,《汉书•项籍传》作“欲立婴为 王”的798 ;《汉书•闽粤传》作“愿请引兵击东
其实在《战国策》中,还记载了与张仪相关的 另一件因为两国使节不通而借使他国的事例,可以 窥见当时所谓“借符”的程序:“(张仪)乃使其舍人 冯喜之楚,借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 ……,,[11]558在这一事例中,齐、魏交战不通使节,冯 喜只有跟随楚国的使节团,等到了“齐、楚之事已 毕”,才开始谈齐、魏之间的事。那么,《楚世家》中 所记载楚、齐之间的使节不通,楚国借宋国的符节 其情况自然也应是如此,而不会是直接把符节借给 楚国的“勇士”。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含答案)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填空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书经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是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4.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年。

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孟子》》。

《中国文学》参考书目(先秦两汉卷)

《中国文学》参考书目(先秦两汉卷)

《中国文学》参考书目先秦两汉文学《周易集解》,李鼎祚著,巴蜀书社,1991年整理本。

《周易本义》,朱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著,开明书店1948年《闻一多全集》卷二。

《周易探源》,李镜池著,中华书局,版1978年。

《易经古歌考释》,黄玉顺著,巴蜀书社,1995年。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著,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

《尚书通论》,陈梦家著,中华书局,1985年。

《诗集传》,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标点本。

《毛诗古义》,惠栋著,《皇清经解》本。

《诗毛氏传疏》,陈奂著,《皇清经解·续编》本。

《诗经通论》,姚际恒著,中华书局,1958年标点本。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著,《皇清经解·续编》本。

《诗经原始》,方玉润著,中华书局,标点本。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词典》,向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

《钟与鼓:〈诗经〉的主题与创作方式》,杨牧著,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徐彦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公羊通义》,孔广森著,《皇清经解》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范宁注,杨士勲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谷梁传补注》,钟文烝著,中华书局,1996年标点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1981年版。

《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76年。

《战国策注释》,何建章著,中华书局,1990年。

《战国策考辨》,缪文远著,中华书局,1984年。

《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4年。

《老子本义》,魏源著,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老子校释》,朱谦之著,中华书局,1984年《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3年。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体例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体例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一、引言战国时期,纵横家是一群碌碌无为但好逸恶劳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他们以狡诈欺骗为荣。

而苏秦却是其中的一位异类,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为自己谋得了一份优厚的齐国顾命大夫的职位。

而燕国王章则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一,他以德治国,广纳贤才,成就了燕国的繁荣。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这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深邃的跨国交流。

二、内容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的行为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战国时期的奸臣之一,以权谋私;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谋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评价,苏秦的确在国际交往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手段和技巧。

在《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中,苏秦以一种谦卑而诚挚的态度向燕王章献上了自己的书信。

他在信中表示了自己立志效忠燕国的决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

这封书信,不仅展现了苏秦的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切和热爱。

在书信中,苏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包括加强军事力量,完善国家制度,发展农业和商业等等。

这些改革建议,虽然在当时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但却是基于他对国家繁荣的真诚愿望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这种思维的跳跃和励志的情怀,正是苏秦的所谓暗度陈仓之术所在。

他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经验,向燕王章献上了这份富有前瞻性的谏言之书。

三、对话“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封书信,更是一场思想的对话。

当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使者的互派,书信的传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交流方式。

而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正是通过书信这种方式,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书信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两个当时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苏秦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解,为燕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这场对话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智慧交流。

通过书信,苏秦与燕王章之间建立了一种政治上的联系,使得二者在官场上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14、“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甲骨文,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金石: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铜器分礼器与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

有碣圆碑方之说。

碑:碑之名起于周朝。

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

东汉大规模出现。

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亦称“壁经”,相传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

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汲冢书:太康元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竹书数十车,全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文。

经晋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国学概说》之史部著作简介

《国学概说》之史部著作简介

《左传》
《左传》的地位和价值: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 、《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李源澄《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 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 独有千古。”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 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 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 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料。
《左传》
《左传》的思想: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尊礼 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力于神。”( 桓公十六年)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 师旷:“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 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
《左传》
《左传》的注本: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左传译文》,沈玉成撰。
《左传》选讲
魏颗受结草之报
(宣公十五年) 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 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 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 “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 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 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史记》版本
1922 年商务影印的二十四史百衲本。采用宋刊黄善夫 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南宋庆元二年( 1196 年)建安黄善夫刊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以金陵书局张文虎校本为底本,对《

战国纵横家书译文

战国纵横家书译文

战国纵横家书译文引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百家争鸣,纵横家们以其智慧和智谋成为时代的主宰者。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被收录在《战国策》和《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战国纵横家的观点和智慧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翻译。

纵横家的定义和背景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他们以其灵活的思维和卓越的智谋在战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纵横家最早的代表是鬼谷子,其后又有张仪、苏秦、司马迁等知名学者。

纵横家的核心观点1. 治国观点纵横家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善于利用战争、外交和间谍等手段。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策略来达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纵横家的核心观点如下: - 政治手段重要:纵横家认为,政治手段是治国的关键。

统治者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 外交策略:纵横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敌对势力间的矛盾和冲突,以求稳定国内。

- 情报战:纵横家强调情报战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搜集情报来获取对敌方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决策。

2. 个人修养和智慧纵横家注重个人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困难和挑战。

纵横家的核心观点如下: - 修身养性:纵横家主张人们要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坚强和智慧才能更好地面对世界的变化和挑战。

- 智慧和策略:纵横家注重智慧和策略的培养,他们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和策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纵横家的影响和启示纵横家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孔子等儒家学者的理论体系中有所体现,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横家的影响和启示如下: - 实用主义:纵横家的思想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政治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 强势和平衡:纵横家的思想中强调力量的平衡和外交手段的运用,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

《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
[ #] ( $%%&!)
《 燕策一・初苏秦弟厉》 与此相同; 三则曰: “ 燕使 ( 苏代) 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 或从或不, 而天下 由此 宗 苏 氏 之 从 约。 代、 厉 皆 以 寿 死, 名显诸
[ #] ( $%%-- ) 侯。 ” 《 燕策二・秦召燕王》 与此相同, 文中
所载苏代、 苏厉事迹, 皆在苏秦死后, 《 燕召公世 家》 也说: “ 燕哙既立, 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 与其相子之为婚, 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 而
刘向 《 战国策书录》 称: “ 所校中战国策书, 中 书余卷, 错乱相糅莒, 有国别者八, 篇少不足。 ” 又 说: “ 中书本号, 或曰国策, 或曰国事, 或曰短长, 或 曰事语, 或曰长书, 或曰修书。 ” 可见刘向校 《 战国 策》 是用同一种书 ( 书名有异同) 的不同版本进行 参校, 这与 《 战国纵横家书》 显然是同一类而不是 同一种书。校书与资料汇编有别。因此, 不能因 为 《 战国纵横家书》 的部分材料不见于 《 战国策》 就断定刘向没有见过它们。退一步说, 即使刘向 真的没有见到过这些材料, 也至少可以肯定, 他曾 接触到与此相类似的一些资料。 《 战国策》 中保 留了一些时代较后而署名 “ 苏秦” 的史料即可说 明这一点。它们是: 《 齐策二・秦攻赵长平》 ( 《田 敬仲完 世 家》 主名为 “ 周 子” ) 、 《 齐策三・楚王 死》 、 《 孟 尝 君 将 入 秦》 ( 《 孟 尝 君 列 传 》作 “苏 代” ) 、 《 齐策四・苏秦自燕之齐》 、 《 苏秦谓齐王》 ( 《田敬仲完世家》 均作 “ 苏代” ) 、 《 赵策一・苏秦 说李兑》 、 《 赵收天下》 ( 《 赵世家》 作 “ 苏厉” ) 、 《魏 策一・苏秦拘于魏》 ( 《 燕策一・苏代过魏》 以为 “ 苏代” 事, 与 《 苏秦列传》 同) 、 《 韩策三・韩人攻 宋》 ( 《 田敬仲完世家》 作 “ 苏代” ) 、 《 燕策一・奉 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等。这些资料所涉及的 苏秦活动, 大多集中在燕昭王、 齐王时代, 这不但 与 《 苏秦列传》 凿枘不合, 也与 《 战国策》 所载其它 有关苏秦的资料龃龉难入。甚至同一件事情, 《战 国策》 有时主名为 “ 苏秦” , 有时又作 “ 苏代” , 所依 据的材料各异。这些事实充分证明, 刘向见到过 有关苏秦的不同史料。 《 史记・苏秦列传》 主要是记载苏秦的事迹, 而以苏代、 苏厉事迹附于其后。 《 战国纵横家书》 中有关苏氏的一些资料, 时间都在燕王哙之后, 而 《 苏秦列传》 记载苏秦之死在燕王哙时, 《 苏秦列 传》 不录这部分资料, 当在情理之中, 据此也很难 得出司马迁没有见到过这些史料的结论。相反, 《 苏秦列传》 赞语说: “ 世言苏秦多异, 异时事有类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学史填空题

史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代史官以“官”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7、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8、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9、《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10、《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1、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1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13、战国时期的代表史学著作有:《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

14、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15、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亲自主持了白虎观会议。

16、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第四章 先秦史传文

第四章  先秦史传文

《春秋》记事
(1) 命名由来: (2)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春秋左氏传





(3)性质:记事简略的编年史大纲 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4)基本记事方式具备明确时间观念和自 觉的记事意识: 事-日-月-时-年


(5)春秋笔法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春秋》,笔 则笔,削则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辞, 不能改一字。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铖。


纵横家表现出与儒家重礼的不同倾向: 1)政治上重法、术、势。 2)人生观上则呈现多种倾向:既有对功名 富贵不加掩饰的热衷追求:苏秦、张仪, 也有功成身退不取秋毫的仁者:鲁仲连, 更有洁身自好的节义之士:颜斶。 3)均对士人自我价值有高度自信。

二、写人叙事之特点 1. 士人阶层的生动写照,在奇策异智、奇言异行 之中突出人物形象之个性。


叙事方法: 1)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 程,但也运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还以第三人 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2)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 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 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3)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开后 世小说、戏曲等叙事类文字之法门; 4)以“君子曰”来评人论事,总结陈词,倾向鲜 明。但在事件叙述中往往不加褒贬,而是通过人 物的行动、对话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 行文冷静,但倾向鲜明。 (细读《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断于鄢”, 作品选p69)
第三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译文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译文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1.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是我国古籍中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苏秦这位著名的纵横家在战国时期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苏秦出生于齐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之一,他通过自己精湛的外交技巧,在战乱纷起的战国时期为各国君主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苏秦自齐献书这篇文献被认为是苏秦自述其外交经历和心得体会的记录,通过阅读该文献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外交活动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苏秦的外交策略和思想。

3. 下面将对《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进行译文:《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我,苏秦,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自幼立志于外交,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为国家谋求利益。

在我看来,外交是一项高深的艺术,需要谨慎的策略和灵活的手段。

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我曾先后访问了齐、楚、韩、秦、赵等国,与各国君主进行交流,努力调解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战国时期的和平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外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总结出了一些外交的经验和教训。

外交需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作为外交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涉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利益所在,不可轻易被对方的诱惑所动摇。

外交需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处理好关系。

在外交活动中,时机和关系非常重要。

一个得当的时机可以使外交活动事半功倍,而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则可以为国家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

外交者需要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机会,同时也要善于与他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

外交需要灵活应变和务实周全。

外交活动往往充满变数和挑战,外交者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策略。

外交也需要务实周全,不可脱离实际,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谋求真正的利益。

外交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外交者具备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丰富的外交经验,才能够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为自己的国家谋取最大的利益。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作者:————————————————————————————————日期: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校補蕭旭靖江市廣電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批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即其中一種,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戰國縱橫家書》注釋本。

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三]》,其中收錄了《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是76年版的修訂本。

本文以83年版為底本。

(1)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

若無不為也(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按:“信”字下當據《戰國策·燕策二》補“於”字,“下”字屬上句。

當斷作“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

苟毋死,若無不為也。

”整理者斷句誤。

(2)願則摯(執)而功(攻)宋(蘇秦謂齊王章[一])注釋:摯,通“執”,拘執。

一說,通“質”,要求它送質子。

按:一說是也。

《蘇秦謂齊王章[二]》:“始也燕累臣以求摯。

”《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先為王絕秦,摯子。

”用法並同。

(3)宦二萬甲自食以功(攻)宋(《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注釋:宦疑讀為擐。

擐二萬甲,即擐甲二萬。

第二十三章說“關甲于燕。

”宦、擐、關並音近通用。

一說,宦是宧字之誤,養也。

按:一說誤。

宦、關並讀為貫,《詩·碩鼠》:“三歲貫女。

”漢石經貫作宦。

《史記·儒林傳》:“履雖新,必關於足。

”《漢書》、《說苑·談叢》關作貫,並其相通之證。

本字為毌,《說文》:“毌,穿物持之也。

”引申訓穿著。

《說文》:“擐,貫也。

”《廣雅》:“擐,著也。

”音義亦同。

《淮南子·主術篇》:“是猶貫甲胄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

”荀悅《漢紀·武帝紀》:“遂身貫戎服,親御鞍馬。

”《晉書·姚萇載記》:“貫鉀上馬。

”皆用本字“貫”。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以”字研究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以”字研究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以”字研究
吴媛媛;陈大志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动词“以”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随着语言的发展“以”字逐渐虚化为介词、连词。

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研究其中介词、连词“以”的用法及功能,借以管窥战国中后期虚词“以”的使用情况。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吴媛媛;陈大志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牡丹江师范学院理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研究
2.《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中的否定副词"不"
3.《战国纵横家书》中"其"字用法考
4.《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考
5.《战国纵横家书》“頳”字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使韩山献书燕王曰:臣使庆报之后,徐为之与臣言甚恶【《战国策》有:韩 为谓臣曰:“人告奉阳君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伐 宋者,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守赵之质子以甲者,又 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 , 死亦大物已,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故臣使辛谒大(去)之。王使庆谓臣: “不利于国,且我夏(憂)之。”臣为此未敢去之。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甚善 已。言臣之后【《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有: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又有: 燕、勺(赵)循善矣,皆不任子以事。】,奉阳君、徐为之视臣益善,有遣臣之 语矣。今齐王使李终之勺(赵),怒于勺(赵)之止臣也,且告奉阳君,相桥【人 名。】于宋,与宋通关,奉阳君甚怒于齐【《战国策》有: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 曰:“齐王使公玉丹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 今封而相之;‘必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 父。顺始与苏子为雠,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奉阳君之 怒甚矣。】,使勺(赵)足问之臣,臣对以弗知也。臣之所患,齐、勺(赵)之 恶日益,奉阳君尽以为臣罪,恐久而后不可□救也。齐王之言臣,反不如已。愿 王之使人反复言臣,必毋使臣久于勺(赵)也。 有人向奉阳君告密,说苏秦在破坏齐、赵关系。徐为因此对苏秦恶语相向。 燕昭王派使者到赵国,请赵国不要任用苏秦,和苏秦撇开关系。齐、赵攻宋,苏 秦使齐合于宋,使韩晏返齐,争取秦国,抛弃奉阳君,奉阳君大怒。苏秦请求燕
昭王反复派使者来,不要让他在赵国久留。
三、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使盛庆献书〔于燕王曰〕:□□□□虽未功(攻)齐,事必美者,以齐之任 臣,以不功(攻)宋,欲从韩、粱(梁)取秦以谨勺(赵)【《战国策》有:令 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苏秦 使韩山献书燕王章》有:相桥于宋,与宋通关”。】,勺(赵)以用薛公、徐为 之谋谨齐,故齐〔赵〕相倍(背)也。今齐王使宋窍【《战国策》有宋突,《苏 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有宋竅,疑为同一人。】谓臣曰:“奉阳君使周纳 告寡人曰: ‘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 信□□奉阳君使周纳言之,曰: ‘欲谋齐’ , 寡人弗信也,周纳言:燕、勺(赵)循善矣,皆不任子以事。奉阳〔君〕□□丹 若得也,曰:笥(苟)毋任子,讲,请以齐为上交。天下有谋齐者请功(攻)之。 ” 【奉阳君向齐闵王揭露苏秦的间谍身份,要齐王不要任用苏秦,希望和齐国保持 友好。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有“奉阳君鬻臣”。】苏修【疑是楚臣,《苏秦自 梁献书于燕王章(二)》有“(齐王)虑从楚取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 (二)》有“齐道楚取秦,苏修在齐矣”。】在齐,使□□□□□□□□予齐、 勺(赵)矣。今齐王使宋窍诏臣曰:“鱼(吾)□与子□有谋也。”【齐闵王不 信奉阳君的话,仍然信任苏秦。】臣之所□□□□□□□□不功(攻)齐,全于 介(界),所见于薛公、徐为,其功(攻)齐益疾。王必勺(赵)之功(攻)齐, 若以天下□□□□□□焉。外齐于禾(和),必不合齐、秦以谋燕,则臣请为免 于齐而归矣。为赵择□□□□□□□必赵之不合齐、秦以谋燕也,齐王虽归臣, 臣将不归。 诸可以恶齐、 勺 (赵) 〔者〕 将□□之。 以恶可也, 以蓐 (辱) 可〔也〕 , 以与勺(赵)为大仇可也。今王曰:“必善勺(赵),利于国。”臣与不知其故。 奉阳君之所欲,循善齐、秦以定其封,此其上计也。次循善齐以安其国。齐、勺 (赵)循善,燕之大过(祸)。【燕昭王认为一定要和赵国保持友好,苏秦则指 出奉阳君想要和齐国保持友好,如果那样的话,燕国就有危险了。】〔将〕养勺 (赵)而美之齐乎,害于燕,恶之齐乎,奉阳君怨臣,臣将何处焉。臣以齐善勺 (赵),必容焉,以为不利国故也。【破坏齐、赵关系使苏秦的处境变得危险。】 勺(赵)非可与功(攻)齐也,无所用。【赵国不与燕国进攻齐国,对于燕国一 点儿作用都没有。】勺(赵)毋恶于齐为上。齐、勺(赵)不恶,国不可得而安, 功不可得而成也。齐、赵之恶从已,愿王之定虑而羽钻臣也。勺(赵)止臣而它 人取齐,必害于燕。臣止于勺(赵)而侍(待)其鱼肉,臣□不利于身。【苏秦 希望尽快离开赵国。】 时间在上一章之前。齐闵王想要从韩国、魏国那里争取秦国,来对付赵国。 赵国则用薛公、徐为之的谋划来对付齐国,齐、赵关系趋于恶化。奉阳君向齐闵 王揭露燕国君臣的阴谋,希望和齐国保持友好,来换取齐国给他的封地,然而齐 闵王不信苏秦是间谍。燕昭王见苏秦被拘,有点儿动摇了,想放弃苏秦。苏秦向 燕昭王解释他破坏齐、赵关系的方法,表示自己一定能破坏齐、赵关系,希望燕 昭王能继续信任他,使能他离开赵国。
一、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赵国大臣。】□□□□□□□□□ □□□□□□□□□□□□□□□□□□□臣之所恶也,故冒赵而欲说丹与得, 事非□□□□□□臣也。今奉阳〔君〕之使与□□□□□□□□□封秦也,任秦 也,比燕于赵。令秦与莌(兑)□□□□□□宋不可信,若□□□□持我其从徐 □□□□□□制事,齐必不信赵矣。王毋夏(憂)事,务自乐也。臣闻王之不安, 臣甚愿□□□□□之中重齐欲如□□□齐,秦毋恶燕、粱(梁)以自持也。今与 臣约,五【齐、赵、魏、韩、燕五国】和,入秦使,使齐、韩、粱(梁)、〔燕〕 □□□□□□□□约卻(却)军之日【《战国策》有“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 皋。”此役发生在公元前 288 年。】,无伐齐、外齐焉。事之上,齐、赵大恶; 中,五【齐、赵、魏、韩、燕五国。】和,不外燕;下,赵循合齐、秦以谋燕。 【苏秦预计今后事态的发展有上中下三种可能。】今臣欲以齐大〔恶〕而去赵, 胃(谓)齐王,赵之禾(和)也,阴外齐、谋齐,齐、赵必大恶矣。奉阳君、徐 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也,有(又)不欲臣之之韩、粱(梁)也。燕事小大 之诤(争),必且美矣。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知(智)能免国,未能免身,愿 王之为臣故,此也。使田伐若使使孙疾召臣,自辞于臣也。为予赵甲因在粱(梁) 者。 齐、燕、赵、魏、韩五国与秦国刚刚讲和,齐、燕、赵三国伐宋。苏秦入赵, 劝说奉阳君伐齐,奉阳君不听,便想要入齐,破坏齐、赵关系。奉阳君和徐为不 信任他,不想让他离开赵国。
四、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臣处于燕、齐之交,固知必将不信。 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勺 (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臣受教任齐交五年,齐兵数出, 未尝谋燕。齐、勺(赵)之交,壹美壹恶,壹合壹离。【一美、一合指五国伐秦, 一恶、一离指齐转而与秦联合。】燕非与齐谋勺,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虚 北地□〔行〕【疑为“征”。】其甲。王信田代<伐>缲去〔疾〕之言功(攻)齐, 使齐大戒而不信燕。臣秦拜辞事,王怒而不敢强。勺(赵)疑燕而不功(攻)齐, 王使襄安君东,以便事也,臣岂敢强王(哉)。齐、勺(赵)遇于阿,王忧之。 臣与于遇,约功(攻)秦去帝。虽费,毋齐、赵之患,除群臣之聭(耻)。齐杀 张㢑【《吕氏春秋》有: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齐王杀之。燕王闻 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兴事而齐杀我使,请令举兵以攻齐也。” 使受命矣。凡繇进见,争之曰:“贤主故愿为臣。今王非贤主也,愿辞不为臣。” 昭王曰:“是何也?”对曰:“松下乱,先君以不安、弃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 齐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齐,是视魁而贤于先君。”主曰:“诺。”“请 王止兵。”王曰:“然则若何?”凡繇对曰:“请王缟素辟舍于郊,遣使于齐, 客而谢焉,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贤主也,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 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愿得变更请罪。’”使者行至齐。齐王方大 饮,左右官实,御者甚众,因令使者进报。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 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臣请属事辞为臣于齐。 王使庆谓臣:“不之齐危国。”臣以死之围【疑是地名,疑是“圉”】,治齐、 燕之交。后,薛公、乾(韩)徐为与王约功(攻)齐【《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 章》有:勺(赵)以用薛公、徐为之谋谨齐,故齐〔赵〕相倍(背)也。】,奉 阳君鬻臣,归罪于燕,以定其封于齐。【《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有:奉阳 君使周纳言之,曰:“欲谋齐”。】公玉丹【齐臣。】之勺(赵)致蒙【地名。】 , 奉阳君受之。王忧之,故强臣之齐。臣之齐,恶齐、勺(赵)之交,使毋予蒙而 通宋使。故王能材(裁)之,臣以死任事。之后,秦受兵矣,齐、勺(赵)皆尝 谋。齐、勺(赵)未尝谋燕,而俱诤(争)王于天下。臣虽无大功,自以为免于 罪矣。今齐有过辞,王不谕(喻)齐王多不忠也,而以为臣罪,臣甚惧。㢑之死 也,王辱之。襄安君之不归哭也,王苦之。齐改葬其后而召臣,臣欲毋往,使齐 弃臣。王曰:“齐王之多不忠也,杀妻逐子,不以其罪,何可怨也。”故强臣之 齐。二者【二臣,有二心的人】,大物也,而王以赦臣,臣受赐矣。臣之行也, 固知必将有口,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 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功(攻)齐,将曰:善 为齐谋。天下功(攻)齐,将与齐兼弃臣。臣之所处者重卵也。”王谓臣曰: “鱼 (吾)必不听众口与造【疑为“遥”,通“谣”。】言,鱼(吾)信若遒(猶) 龁也。大,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若无不为也。以奴(孥) 自信,可;与言去燕之齐,可;甚者,与谋燕,可。期于成事而已。”臣恃之诏, 是故无不以口齐王而得用焉。今王以众口与造【疑为“遥”,通“谣”。】言罪 臣,臣甚惧。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蓐(辱)而显之,臣未有以报王。以求卿 与封,不中意,王为臣有之两,臣举天下使臣之封不塹(惭)。臣止于勺(赵), 王谓乾(韩)徐为:“止某不道,遒(猶)免寡人之冠也。”以振臣之死。臣之 德王,穼(深)于骨随(髓)。臣甘死、蓐(辱),可以报王,愿为之。今王使
庆令欲用之,臣请为王事之。 王若欲剸舍臣而槫任所善,臣请归择(释)事,句(苟)得时见,盈愿矣。 此时苏秦回到齐国。燕昭王因张㢑、襄安君事件降罪于苏秦。苏秦向燕昭王 叙述自处理齐、燕外交以来他所取得的成绩,为自己辩解,表示愿意以死相报。
五、苏秦谓燕王章 谓燕王曰: “今日愿耤于王前。叚(假)臣孝如增(曾)参,信如尾星(生) , 廉如相<伯>夷,節(即)有恶臣者,可毋刺塹(惭)乎?”王曰: “可矣。”“臣 有三资者以事王,足乎?” 王曰: “足矣。” “王足之,臣不事王矣。孝如增(曾) 参,乃不离亲,不足而【当为“以”】益国。信如尾星(生),乃不延(诞), 不足而【当为“以”】益国。廉如相<伯>夷,乃不窃,不足以益国。臣以信不与 仁俱彻,义不与王皆立。”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对曰:“胡为不可。 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自复之术,非 进取之道也。三王代立,五相<伯>蛇政,皆以不复其掌(常)。若以复其掌(常) 为可王……【此处当缺文】治官之主,自复之术也,非进取之路也。臣进取之臣 也,不事无为之主。臣愿辞而之周负笼操臿,毋辱大王之廷。”王曰:“自复不 足乎?”对曰: “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沮)、章(漳),秦将不出商阉(於) , 齐不出吕遂(隧),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萮(逾)泰(太)行,此皆以不复 其常为进者。” 与《战国策》一篇大体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