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精神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优秀教学案例
3. 实践操作: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践,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完成一幅梅、竹作品。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梅、竹的绘画技法,但在构图和墨色运用上还有待提高。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
3. 组织小组间的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实施以下反思与评价策略:
1. 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目标。
2. 组织课堂展示和点评,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心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 提醒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构图、墨色、线条等方面的运用,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Nhomakorabea五、案例亮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梅、竹图片、经典诗作以及现场示范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梅、竹之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诗意梅竹”环节,让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中描绘梅、竹的佳作,感受诗、书、画相结合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以下问题导向策略:
1.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梅、竹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运用线条、墨色表现梅、竹的神韵?”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梅竹言志》是我国八年级美术上册的经典课程,它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绘画中梅、竹两种植物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情趣。本节课以梅、竹为主题,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以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将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此外,本案例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个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为官当如“梅”“竹”“松”

为官当如“梅”“竹”“松”

为官当如“梅”“竹”“松”为官当如“梅”“竹”“松”“松竹梅”被古人誉为岁寒三友,是励志的象征。

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也当以“松竹梅”的品性,淬炼忠诚的政治品格、涵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勇于担当的从政操守,把自己锻造成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好公仆。

修红梅品格,塑就“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风骨。

红梅,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丹心向阳。

为官如梅,就是要像傲霜寒梅那样,对党忠贞不贰,心中有党爱党,这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更是终身道德操守。

反观一些干部违纪违法,追根究底是信仰缺失、信念滑坡所致。

利益考量党性,得失面前检验忠诚。

党员干部身处领导岗位,手中有权、有资源,越是位高权重,面临的诱惑考验也越大。

“挡不住的诱惑和禁不住的风情”无处不在。

欲望的背后是陷阱,贪婪的尽头是毁灭。

党员干部既要向先模人物看齐,又要以反面案例为戒,勇于摆脱功利羁绊,锤炼纯正党性,立正价值操守,夯实“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信仰基座,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挥洒汗水,书写忠诚。

修翠竹名节,保持“未出土时先有节”的人格魅力。

竹有节,能挺立;人有节,能坚毅。

为官如竹,就是要像青青翠竹那样,有品有节,人格高尚。

当下,一些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低,精神境界却很低;专业水平不低,道德水平却很低;弱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格力量。

实践证明,但凡清正廉洁、有人格感召力的干部,总能以高洁名节和一身正气管住权欲,淡泊名利;管住物欲,守住清贫;管住情欲,耐得寂寞。

其实,当官不收礼、不受贿,失掉的是不义之财,赢得的是人格尊严,立起的是党性强、品行好、作风正的党员形象。

唯此,方能依大气处世、凭骨气做人、靠正气为官,成为人格高端的清官廉吏。

修青松气质,挺起“雪压青松挺且直”的担当脊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为官如松,就是要像伟岸挺拔的松树一样,用一副不计毁誉的硬肩,挑起为民造福的重担。

习总书记曾指出:“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教案:梅竹言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梅竹言志》。

本课主要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散文《梅竹言志》,通过学习鲁迅先生对梅竹的赞美,培养学生对梅竹高尚品质的认同,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傲骨、风欺雪压、岁寒三友”等词语。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梅竹的赞美之情。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竹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梅竹的赞美之情。

难点:理解梅竹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朗读录音设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梅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梅竹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对梅竹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梅兰竹菊等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梅竹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梅竹品质的理解。

4.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梅竹的赞美之情。

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词句,如“风欺雪压,仍傲然挺立”、“岁寒三友,独占熬寒”等,感受梅竹的傲骨、坚韧、清高。

6. 情感体验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梅竹诗句,分享自己对梅竹品质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梅竹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梅竹言志傲骨风欺雪压,仍傲然挺立坚韧岁寒三友,独占熬寒清高梅花香自苦寒来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梅竹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傲骨、坚韧、清高的品质。

梅竹精神说课稿文档

梅竹精神说课稿文档

梅竹精神说课稿08国画张艳丽200810101220我说课的内容是20XX年初审通过的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4课《梅竹精神》我是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学情分析农村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工具和美术材料不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有限、想象力也不够丰富,而他们动手能力也很差,不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来表现物体的造型,达到画面的效果。

而《梅竹精神》这一课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中国画。

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和竹子的表现技法,让学生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品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

3 、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梅花的基本知识,感受梅花的精神,学习梅花的画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欣赏梅花,让学生感受梅花坚毅、挺拔向上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用中国画工具和材料及其他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

4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感受梅花的精神,学习梅花的基本知识,了解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画梅花的技法,能运用现有的材料画一幅梅花。

5 、教学准备: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通,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画梅步骤图,咏梅的文学作品,音乐等等。

梅竹精神

梅竹精神

第四课梅竹精神教学目标:1、能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悟中国画笔墨韵味;2、初步掌握梅花、竹子的表现技法;3、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梅花、竹子的生长特点,并能铭记于心;2、初步掌握写意梅花与竹子的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1、表现出写意国画的笔墨韵味;2、利用笔墨表现出梅花、竹子的气质特点。

教学关键:使学生真正了解梅花、竹子的生长特点及其品格的象征。

学习方法:作品欣赏、实物观察、实物写生、笔墨实践表现课时安排:4课时1、竹子写生2、竹杆、竹枝描绘3、竹子表现(含竹叶)、梅花花的画法4、完整梅花的表现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写生课):一、导入新课:1、设问:大家知道成语“胸有成竹”的含义是什么,而生活中的竹子有有着什么样的品格象征?a.(成语大意为:表示对即将要去做的事情很有把握,对事情了如指掌。

引申意义为:做任何事情要想能够顺利完成,并取得理想效果,那么我们就要在做这件事情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调查、了解,以做到有备无患。

)小故事链接: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b.在我国竹子主要生长在湿润多雨的南方,早在古代文人画师就喜欢吟竹画竹,直到如今仍有画家专攻画竹。

松柏风格 梅竹精神

松柏风格 梅竹精神

松柏风格梅竹精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撰写此文时,我们敬爱的张志安老师乘鹤仙逝已半年余了。

这半年来,志安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眼前浮现,他的谆谆教诲也时常在我的耳畔回响。

斯人虽已逝,可他留下的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和引誉独高的精神财富。

那些为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合于人性的书画作品,陶瓷艺术及道德文章。

尊崇思念他的人,无论是相知甚稔的故旧同仁、莘莘学子,还是曾未谋面的神交,拜读他的作品犹如高山流水,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令人神往……。

《景德镇陶瓷》杂志主编刘新元和志安老师是忘年交。

志安老师走了,使他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年底前他特意找到我,约我写篇缅怀张志安老师的文章,这激起我捉刀的热忱,完成这一宿愿。

可提起笔来又不知从何处下笔。

因为我对志安老师感念之倾,奉为恩师,他与我家系文化君子世交,尤对我人生、艺术的良好影响与无私帮助,这些我没齿不忘,永铭心中。

他厚德载物博学睿智的松柏风格、梅竹精神岂是一篇文章所能表述得了。

秘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说:“最真实的自传,就是他创作的作品本身”。

此乃真知卓见,故笔者试品析张志安几幅遗作,以聊表缅怀,告慰志安老师在天之灵。

张志安,1930年生于江西樟树市临江古镇,2010年在江苏宜兴辞世。

有种田、学徒、参干、下放等经历。

足迹踏遍三山五岳,五湖四海。

1955年毕业鲁迅文艺学院,曾参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筹建并任教,担任多年我祖父段茂发教授古彩专业的助教。

之后又调宜兴轻工业学校组建美术系并任教授(今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他自云:“有一样与孔子相同,有弟子三千”。

他所教的学生中有诸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等学府教授及陶瓷科研、企业精英。

离休后,笔耕不止,创作出大批艺术精品,著有十余册专著国内外公开发行。

荣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副会长、宜兴市政协第八、九届副主席、美协名誉主席、台湾《紫玉金砂》研究会会长、景德镇古彩研究所名誉所长、艺术导师等。

志安老师的画路很宽,翻开他的画册、书画作品及陶瓷彩绘、紫玉金砂、油画、素描、水彩、新彩、青花、雕刻等装饰,无论山水,翎毛、花卉、人物无不是一气呵成,无一笔多余,真正达到了无俗气的境界。

梅竹精神 教案

梅竹精神 教案

课题:梅竹精神课时:1 课时课业类别:综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通过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学习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竹,体会传统绘画表现的乐趣。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梅花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和寓意。

·让学生学习和运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尝试表现梅花和竹。

●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画竹子,并与梅花组合,加以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和梅竹的绘画技法等。

教学难点:用传统绘画技法来创作梅花和竹组合教学方法:●教法:用理论来说明,实际操作来演示的方法。

●学法:讲述、示范和练习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教材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上下课起立形式,清点人数等)二.引入新课:同学们,请问谁知道“花中四君子”分别指的是那四种植物?梅花,兰花,竹,菊花。

谁能说出他们的寓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花中四君子”中的梅花、竹的寓意和传统绘画中梅花的表现技法。

三.讲授新课: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枝干遒劲,花朵飘香;翠竹葱翠挺拔,宁折不屈。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去的精神。

古往今来,人们托物言志,以各种方式赞美他们,追求表现崇高的人生境界。

在这一课里,我们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学习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竹,体会传统绘画表现的乐趣。

(一).笔法中国画用笔讲究书法的意味,中锋、侧锋用于不同线条的表现。

(二).用墨国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主要是说明墨的浓淡干湿的差别。

把握水分是用墨的关键,笔锋到笔根的浓淡层次和笔画之的交叠,使其在宣纸上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

(三)画梅花的技法和技巧枝干.画枝干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对角出枝。

运笔疾速果断,表现其挺拔。

枝梢用焦墨,中锋行笔,起落停当。

枝干留出部分空白为添花之用。

枝干穿插交错进行组合,并呈现出疏密关系。

传统绘画中梅花枝干的交错常呈现与“女”字相似的结构,你能从部分作品中找出这一规律吗?点花或钩花时要注意把握花瓣的朝向和前后关系,花多的组织要讲究聚和散,避免平均分布。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梅竹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2、指导学生掌握梅竹的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绘画梅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梅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

(2)梅竹绘画中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技巧。

2、难点(1)如何用笔墨表现出梅竹的神韵和气质。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融入到作品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绘画工具,如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2、梅竹的图片、绘画作品等教学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梅竹的图片或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梅竹的印象和感受。

(2)提问学生梅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赋予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知识讲解(1)介绍梅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精神;竹子象征着正直、谦逊、坚韧等品质。

(2)讲解梅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

梅花有不同的品种和姿态,如红梅、白梅、腊梅等,花朵有单瓣和重瓣之分;竹子的竹竿挺拔,竹节分明,竹叶细长而有弹性。

(3)分析梅竹绘画中常用的笔墨技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的运用,以及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3、教师示范(1)教师在黑板上或宣纸进行示范,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

(2)先画梅花,从枝干开始,注意枝干的粗细、曲直和穿插关系,然后点画花朵,表现出梅花的疏密和姿态。

(3)再画竹子,先画竹竿,用中锋行笔,体现出竹竿的挺拔,然后画竹节,注意竹节的形态和间距,最后画竹叶,要注意竹叶的组合和方向。

4、学生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进行梅竹的绘画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5、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区。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谈谈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在绘画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梅竹精神》教案

《梅竹精神》教案

教案《梅竹精神》第一课时----------梅的画法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处于对笔墨表现中的点、线组织,以及人格精神寄托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以梅竹为题材。

按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知识,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选择清代赵之谦的《梅竹图》导入,与课题呼应然后进入梅花画法的学习。

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活动一”安排学生临摹梅花作品,学习和运用笔墨技法,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韵味。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情怀的。

为以后中国画的欣赏与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中技法的学习很重要,教材用较大篇幅讲解传统的绘画技法,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2、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生准备: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

梅竹言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第五单元,课文《梅竹言志》。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梅竹言志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作者夏敬渠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梅花和竹子这两种植物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梅竹言志》,使学生了解作者夏敬渠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梅花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梅竹言志》课文内容,掌握梅花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欣赏梅竹的美丽,引发学生对梅竹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梅竹言志》,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介绍:教师讲解作者夏敬渠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梅花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梅竹言志夏敬渠梅花:高洁、坚强、勇敢竹子:坚韧、挺拔、谦虚七、作业设计答案:梅花象征高洁、坚强、勇敢;竹子象征坚韧、挺拔、谦虚。

2. 请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答案: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撒谎、不作弊;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逐流;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梅竹言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夏敬渠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湘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梅竹精神word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梅竹精神word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梅竹精神》出自七年级第四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梅花和竹子的特点和类型,学会怎样去欣赏梅花和竹子,从而达到自己创作梅花和竹子。

2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枝干遒劲,花朵飘香;翠竹葱翠挺拔,宁折不屈。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去的精神。

古往今来,人们托物言志,以各种方式赞美他们,追求表现崇高的人生境界。

在高雅和逸趣昂然的气氛中,使观赏者在深沉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学习梅竹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梅花和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作不同类型的梅花和竹子。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图文并茂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梅花和竹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梅花和竹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作思维。

1.教学重点:学习梅花和竹子的欣赏和了解、学习它的绘画技法及特点等。

2.教学难点:尝试创作一幅梅花和竹子相结合的作品。

3.具准备:课件教材多媒体等4.课时:1 课时5.授课对象:初中生二.教学对象分析:梅花和竹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出现在这里,虽然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比较的熟悉,但是他们还不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力,因此能够很好的去理解、欣赏梅花和竹子的基本技法、特点以及类型等艺术魅力。

因此通过图文并茂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梅花和竹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梅竹精神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作思维。

三.教学方法设计:教法分析:遵循“教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

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这样可以很直观、很形象的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梅竹言志的教案

梅竹言志的教案

梅竹言志的教案教案标题:梅竹言志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竹文化,培养学生对梅竹言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梅竹言志精神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梅竹文化的介绍和解读。

2. 梅竹言志的内涵和特点。

3. 学习梅竹诗词和散文作品。

4. 创作表达梅竹言志的作品。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梅竹文化的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梅竹言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梅竹言志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梅竹言志的意义是什么?知识讲解:3. 介绍梅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作品,解读其中蕴含的言志精神。

4. 分析梅竹言志的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梅竹言志的重要意义。

学习梅竹作品:5. 学习梅竹诗词和散文作品,分析其中表达的言志情感和主题。

6. 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和解读梅竹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创作活动:7.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梅竹言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体现梅竹言志的精神。

8. 鼓励学生创作表达梅竹言志的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

9.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10.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梅竹言志的知识和概念。

1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注重对言志精神的表达和创新。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梅竹言志教学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或图片展示梅竹文化的相关内容。

2. 梅竹诗词和散文的选本。

3. 创作用纸、绘画工具等。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梅竹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演出。

2. 鼓励学生参与梅竹文化传承的活动,如参加梅花诗会等。

3.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梅竹文化的相关内容,扩展他们对梅竹言志的认识。

注意事项:1.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

第 4 课 梅竹精神

第 4 课  梅竹精神

第 4 课梅竹精神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竹的表现技法,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1、创设情境,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欣赏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搜集有关画梅花、竹子的画家、作品及画法等。

3、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 ----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梅竹精神》教学 设计

《梅竹精神》教学 设计
1、以欣赏梅竹图片和图画作品贯穿本课教学始终,使学生直观感受、印象深刻。
2、充分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讨论质量。
演示本节提纲,帮助学生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收获与体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通过临摹掌握画梅之道:先求其形似才能得其神似。




收集有关竹子的图片、资料。
演示下节的知识准备。
为下节课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画竹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




1.教师指出梅花品格,傲雪凌霜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组织学生讨论。
2.学生畅谈吟梅诗词。
3.教师安排学生朗诵毛泽东的《咏梅》。
4.教师提示:注意书法用笔和绘画用笔的相同之处。
背景音乐《梅花三弄》
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品的方法。从布局、笔墨等方面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1.教师安排学生看大屏幕
2.学生自主欣赏
有关梅花图片
通过对传统笔墨的体会,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热情。




教师演示,学生欣赏。
1.用笔;中锋、侧锋、用逆锋、拖笔。
2.用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
让学生学会笔法、墨法,指出“书画同源”,了解中国画笔墨结构、布局都与书法艺术紧密相关。




学生尝试练习,临摹有关梅花的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在活动中关注:教师随时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有成就感。
演示:出枝
勾花
点蕊
让学生亲自体验笔墨技巧和作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竹精神》案例分析
第五中学买亚荣
一、教材分析
《梅花精神》一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梅竹精神》这节课中活动一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绘画种类——中国画,本课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工具的特点,了解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毛笔、墨、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从而掌握梅花的基本绘画表现技法,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掌握的很少,甚至一点也不懂,针对这种现状,这一节课主要先从欣赏真实梅花的生长姿态入手,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再进一步欣赏古今梅花名作,先用大量的优美图例,再配上民族乐器古筝演奏的古曲《梅花三弄》及其它具有民族特色的名曲,教室内悬挂几幅古今梅花名作,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看、想想、画画、说说的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本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没有直接体验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梅花的绘画技巧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梅花的凌风傲雪、坚强不屈的精神更难表达。

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真实梅花,梅花名作,学会主动分析、探索、研究笔、墨、色的运用,进一步掌握梅花的绘画表现技巧,并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研究、创造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直接示范、学生跟着临摹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认识、探索、研究、理解中国绘画工具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引导学生欣赏名作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绘画工具及其梅花表现技法进行探索、研究的欲望,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名画是用什么绘画工具表现出来的?画面当中的效果是运用什么技法表现出来的?等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尝试着运用试一试、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方式,然后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研究总结出梅花的绘画过程以及梅花的表现持技法。

最后,要求学生对各组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评价或辩论,并集体投票选出最佳探究小组、最佳评论者以及最佳作品。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索,研究,深刻体会到集体合作的乐趣,以及集体智慧的力量。

最后教师作以简单的示范和讲解,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他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

(补充:此课最好在冬天梅花开放的季节上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真实的梅花了解梅花的生长姿态,让学生能够通过笔墨在纸上更好地表达出梅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探索、研究的学习活动,了解传统笔墨的运用以及梅花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笔墨的认识以及尝试运用,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传统笔墨的灵活运用以及梅花的绘画表现技巧,从而大胆地进行创作,为以后中国画的绘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目标: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分工合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学习梅花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运用梅花高洁不屈、坚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活出自信的自我,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五、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能够熟练地运用毛笔、墨、中国画颜色画出一幅优秀的梅花小品画。

六、教学难点
(1)中国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

(2)梅花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高洁的精神难以刻画。

七、学习材料的准备
1、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梅花范例作品(古今名作都有,每幅的表现风格不同)、绘画工具(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色、水、盘子、吸水纸等),真实的梅花盆景或形象逼真的梅花装饰盆景。

2、学生材料:课本、搜集的梅花的作品资料、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色、毡或旧报纸、水、盘子、吸水纸等。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用民族乐器古古筝演奏的《梅花三弄》,教师把梅花范例作品悬挂教室各处,端出真实的梅花盆景,教师咏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迅速吸引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同步参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播放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交流对中国画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梅花的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来探讨梅花的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大量图片的介入,让学生从感官上接收即将进行的课程信息。

2、讲授新课
(1)观察、发现、探究、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先看课本,然后结合着自己搜集的梅花作品资料以及墙上悬挂的范例作品(学生可以下位走到范画前观看),看看这些名画到底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要亲自动手画一画、试一试、想一想该如何去用笔、用墨、用色?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学生对中国画已有了初步了解,书本的知识让他们做到了有章可循,亲自动手画一画,让他们更有了跟他人交流的亲自实践的理论依据,并从而激起了他们渴求正确绘画表现技法和手法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2)汇报、交流、归纳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归纳:学生把自己通过看、想、画得出的结论与同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借鉴、整合,然后再用组内统一的结论指导着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小品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探索、研究的绘画过程中,了解了中国画的绘画特点以及笔墨的表现技法,并从中尝到了运用传统笔墨画中国画的乐趣。

3、展示、评价、交流
(1)小组内自评、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先在本小组内各自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本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评、交流,最后选出本组内的最佳评论者和最佳作品,代表本组的最高水平。

(最佳评论者和最佳作品可以是同一人及其作品,也可以不是)
(2)各组互评、交流:老师指导各小组推出的最佳评论者,拿着本组内的最佳作品按分组的顺序粘贴到黑板上,并各自依照顺序介绍自己的作品(或本组内的最佳作品),是如何运用笔、墨、色表现出来的,讲完后请其他组的同学对其讲解及画面进行评价,如果产生不同看法,可以相互辩驳。

每组相互评价完后,最后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探究小组、最佳评论者和最佳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各组的相互评价、交流,学生们对传统笔墨的运用以及表现技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争先恐后的相互评价,激起了他们渴求表达内心想法的热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评价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教师示范、点评
(1)老师示范
怎样才能画出一幅精美的梅花作品呢?首先要想一想如何去用笔、用墨、用色,然后用什么样的手法和技巧表现出来呢?画的时候应先从何处开始?如何构图?先画哪一步?画时应注意什么?在画时应怎样表现出梅花凌冬不败、傲雪斗霜、坚强的意志以及她高洁不屈的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该如何表达?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并在黑板上板书方法步骤:(1)画老干,(2)画枝干,(梅花的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意志就体现在老干和新枝干上,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应如何表现)(3)点花朵,(4)点花蕊、花萼,(提醒学生勾线法和设骨法的用笔、用墨及其浓淡变化,并告诉学生梅花淡雅、高洁的脱俗气质就由花朵表现出来)(5)点苔,(6)填色。

(提醒学生勾线画法填色时用笔不要填得太满,显得太呆板,要故意留出空白,用色要有浓淡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及其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研究、实践有了更准确的参考依据,让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了中国传统笔墨的用法及其梅花绘画表现技巧,为他们以后的探索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法。

(2)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组选出的最佳作品作简要合理的评价,提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给以表扬和鼓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合理点评,学生对各自组内以及其他组内的作品有了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评价能力。

5、延伸活动
结语:这一堂课我们主要探索、研究了梅花的画法,同学们对梅花的画法都作了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小画家和几
位颇善言辞的小小评论家,你们的作品以及你们振振有词的评论令我很感动,大家为他们鼓掌!(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同时,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和绘画体会了梅花凌冬傲骨、坚忍不拔的精神,也领略了梅花清雅高洁的高贵气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希望同学们既学习梅花坚强的精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也要学习梅花的高贵气质,做一位既坚强又富有内涵和雅趣的翩翩小君子。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咏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背诵似诗词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梅花图片以及背景音乐古曲《梅花三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梅花的绘画技巧,让学生亲自体会了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高洁的气质,让这种精神和气质深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因本堂课的学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终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把本堂课的气氛推上了最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