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及《黄帝内经》的中和思想

合集下载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

《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周易;内经;阴阳; 变易;象数Zhouyi and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YAO Chun-pe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871, China)Abstract: The form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Zhouyi exerted so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classic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the sa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Zhouyi share t he same origin” became in vogu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even up to now.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impacted by Zhouyi in many aspects of which the author only selected Ying-yang, changing,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and image number to discuss. Yin-yang theory originated from Zhouyi and was improv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hanging” and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the Internal Canon turns 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mage-number theory was based on as a mea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stablish its theoretic system.Key words:Zhouyi; the Internal Canon; Yin-yang; changing; image-number一、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

关于《周易》哲理与《内经》思维几点认识以“阴阳”、“循环”、“调和”、“整体”论为主研究

关于《周易》哲理与《内经》思维几点认识以“阴阳”、“循环”、“调和”、“整体”论为主研究

关于《周易》哲理与《内经》思维几点认识以“阴阳”、“循环”、“调和”、“整体”论为主研究关于《周易》哲理与《内经》思维“阴阳”、“循环”、“调和”、“整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四大概念,也正是经典作品《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

尤其在中医理论中,这些哲学概念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阴阳”、“循环”、“调和”、“整体”来探讨《周易》哲理与《内经》思维几点认识,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些观念的价值与意义。

一、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医看来,食物、药物、气候等外界因素都有阴、阳之分。

《内经》中有“阴阳二气者,生物之根本也”,说明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的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例子一:女性月经女性的月经过程就是一个阴阳变化的过程。

月经期间,女性身体处于阴寒状态,称为阴冷期;随着月经结束,身体逐渐进入阳热期,称为阳热期。

因此在中医中,女性月经的调理也需要注意“阴阳平衡”的原则。

例子二:中医诊断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需要观察患者体内“阴阳”的变化,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如果患者表现为阴盛阳虚,医生就应该将治疗中心放在“温补肾阳”的方面。

二、循环循环是指因果、因果循环的过程。

《周易》中有“因果者,天地之道也”,说明循环的重要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这样的循环规律,因果循环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例子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的过程满足“循环”的规律。

治疗的目的是改变疾病状况,但实际上中医治疗是一个整体调理的过程。

一些病人虽然症状得以缓解,但往往因未顾及全身,而为病魔所困。

中医治疗是将患者整个身体和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理。

例子四:气候、天时“循环”也体现在气候、天时的变化上。

《黄帝内经》中有“四时阴阳之义,要在春夏秋冬”,中医认为春夏秋冬有不同的循环规律。

春天以激活阳气为中心,开始生长发育;夏天以发扬阳气为中心,繁茂生长;秋天以收敛阳气为中心,清理杂物;冬天以睡眠养生为中心,防寒保暖。

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多矛盾、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同一、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宇宙及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均衡性。

事物中这种矛盾的均衡和均衡中的矛盾,才使事物具有和合性,才使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

《周易》则揭示宇宙中这种和合的规律,正确认识《周易》中的和合规律,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易卦的和合性《周易》这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它与世界上的任何文化典籍都是不同的,它除了“义理”之外,还有象数。

义理寓于象数之中,抛弃了象数,《周易》就失去了它的个性。

易卦是《周易》象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认识《周易》的和合精神,必须要懂得易卦的内涵、结构及其与诸卦的关系。

易卦是由天、地、人“三才”构成的,它十分强调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

这“三才”各按其自己的自然位次,处在相应的位置上,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

上为天位,中为人位,下为地位,每一个位次上,或为阳爻居之,或为阴爻居之,这样由不同性质的爻和不同位次构成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初级和合模式。

随着我们祖先认识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天地人三才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

《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于是,由八经卦演为六十四别卦,爻位由三位变成六位,别卦的结构丰富了易卦和合性的内涵。

在别卦的结构模式中,充满着矛盾,存在着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的对立、对待和差异,因此,六十四卦是包含有矛盾的、具有复杂的异质、要素的和合体。

这是认识宇宙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宇宙和合模式。

易卦是由阴爻和阳爻以及它们所处的不同卦位所构成的,阴阳两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的爻位也代表其不同的性质。

爻位分为初、二、三、四、五、上等六个层次,初与二代表地位,三与四代表人位,五与上代表天位。

爻位之间还有对应关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为对应位。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1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1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 1[摘要]《易经》有云“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内经》亦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易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两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医学形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中医学存在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易经》、《内经》历史地位,《周易》与《内经》之文献记载、哲学观,以及思维模式及中医治未病思想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周易》、《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易经;黄帝内经;治未病《易经》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易经》有云“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内经》亦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易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两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医学形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中医学存在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易经》、《内经》历史地位,《周易》与《内经》之文献记载、哲学观,以及思维模式及中医治未病思想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周易》、《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

1.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待疾病,首重预防,从源头上去治理,这就抓住了要害,抓到了根本。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得好:“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宋代名医朱丹溪也强调说:“与其治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古代前贤为让广大民众牢牢记住“未病先防”,还采用诗歌来宣讲,邵应节的防病诗写得生动:“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现代的民间谚语也说得形象:“洪水未到先垒埧,疾病没来先预防。

”圣人先贤“重预防、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是维护健康最为重要的理念,面对当今的现实,面向人类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放眼当今世界,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这些流行病、传染病正在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脑中风、心肌梗死这些危险杀手正在夺取我们的性命。

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的天人合一观

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的天人合一观

第10卷第02期・总第130期2012年1月・下半月刊93《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董开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临沧675805)关键词:《周易》;《黄帝内经》;天人合一;中医文化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6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02-0093-03天人合一,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以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阐述致病、生病与医病及强身健体的机理。

“医易同源”,《黄帝内经》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家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

1 《周易》简介及天人合一观1.1 《周易》简介《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天、地、人之学,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是由“八卦”(也称“经卦”),两两相重而得。

“八卦”则由阳爻(—)和阴爻(--)二爻三叠而成,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接着,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称为“爻”。

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_黄帝内经_的_中和_观

_黄帝内经_的_中和_观

2008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8第28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8 No.1《黄帝内经》的“中和”观张巧霞(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阴阳“中和”观也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可以说,阴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

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和”观;儒家思想[作者简介]张巧霞(1974—),女,河北省唐县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主攻古代史、宋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1-0238-04 [收稿日期]2007-06-2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

本文拟将哲学和中医学结合来分析《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一、“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古代先哲在《尚书・尧典》中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和”的作用。

“中和”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司乐》,春秋时期的史伯、医和、晏婴等人相继提出了“中和”的理论,并进一步明确了它的价值,事物之间要整体和谐,不同要素之间要“相济相成”,这应是“中和”思想的最早渊源。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黄帝内经》和谐思想《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乃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其书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对当时哲学领域的某些问题,诸如阴阳、五行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1.“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物并使之平衡。

对“和”做最高层面的分析的是《礼经》中的《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深受《周易》和先秦诸家学说的影响。

《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周易》通过象数符号运演系统把数、象、理、占(类推)和谐统一起来,把自然和人和谐统一起来。

“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

孔子具体表达了和谐思想,《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过犹不及”;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观。

道家也有同样的思想,老子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少私寡欲”的清静无为思想。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博爱精神。

此外,尚有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说都包括一定的“和谐”内容。

之后汉董仲舒形成了“天人合一”体系,认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春秋繁露・天人相副》)。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巽 、坎 、离、 艮、兑 ”八个 基本 卦 ,称 为 “ 八经卦 ” 。接着 , 再将 “ 卦 ”两两 相叠 ,构成 六十 四个不 同的六划 组合体 , 八 即“ 六十 四卦 ” ,每 卦 中的两个 “ 卦 ”符号 ,居下 者称 为 八
“ 下卦 ”( 称 “内卦 ” ,居 上者 称 为 “ 也 ) 上卦 ”( 称 “ 也 外 卦 ” 。“ 十四卦 ”每 卦共 有六 条线 ,称为 “ ” ) 六 爻 。因此 “ 一
弗违 ,后 天而奉 天 时 ” 。
传 》 部分 。 易经 》 要是六 十 四卦 的卦形符 号与 卦爻 辞 。 两 《 主
所谓 的 “ 六十 四卦 ”( 也称 “ 别卦 ” ,是 由 “ ) 八卦 ”( 也 称 “ 经卦 ” ,两 两相 重而 得 。“ ) 八卦 ”则 由阳爻 ( )和 阴 一 爻 ( 一 )二 爻三叠 而成 ,形成 了八卦 ,即 “ 、坤 、震 、 一 乾
第 l卷第 0 0 2期 ・ 总第 10期 3
2 年 1月 ・下 半 月 刊 01 2
◎ 健EIREO CEOTLF HDDNAC IIECT NC N SN DD擞 E B远O 呻M A ̄ M 妫 程 f
《 周易 》与 《 黄帝 内经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 院,临沧 6 50 ) 7 8 5

”称为 “阴爻 ” 以 “ ”表 示 ;“ ”称 为 “ , 六 一 阳爻 ” ,以 “ ” 示。 九 表 六爻 的位 置称为 “ 爻位 ” 自下而上 分别 为“ ” , 初 、 “ ” 三” 二 、“ 、“四” “ ” 上 ” 、 五 、“ 。如 《 蒙卦 》 白下而 :
1 _ 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 《 .3 2 系辞下》日:“ 古者,包牺
氏之 王 天 下也 ,仰 则观 象 于天 ,俯 则 观法 于地 ,观 鸟兽之 文 ,与 地之 宜 ,近 取诸 身 ,远 取诸 物 ,于 是 始作 八卦 , 以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中和”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中和”思想探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乇体。”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美学观念,渗透在先秦至两 汉的各种思想与学科中,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处处 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如((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桐副,人 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索问・脉要精微沦》)等。 因此,《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天人相应”学说,一是从大的天地(大宇宙) 生态环境,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而《黄帝内经》有关”五味”的论述, 表现为在”天人合一”观念下对于养生本源的追求,”谨和五味”则是这一追求的铺垫。《黄帝内经》天人合 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现。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 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趣味在审美,止于大化与自然的健全生命(包括精神的、躯体 的)。 参考文献:
1.
顺时摄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键康状态应该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糖尿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 所致,其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对这种状态的调整, 强调重视精神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索,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摄生调养,即遵循 Ⅸ灵枢 .本神》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15I{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
2 0 0 6,
9 9 7。2
骨讵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足删骨气以精。谨道如
l(5):7。8.
2 4(3):4 8 l。4 8 2.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一、《内经》之气为宇宙之本源《内经》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化气生成,万物皆禀,故言气应者,以物明之。

”意思是说,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由气构成。

气是万物的始基,故世界皆禀气而生。

但气化至微至妙,又非人之感官所能觉察,故欲观察气之变化者,又必须从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方能明之。

《内经》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会气,命之日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更进一步认为,人的精、气、津、液、血、脉也无不出于气。

如《灵枢·决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全为一气耳”。

《内经》的这种观点与《周易》用气化解释卦爻之变,即认为万物由气构成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内经》之气恒动《内经》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

《周易》认为,气的变化升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事物形态的由隐到显和由显到隐,正是气化升降的结果。

《易·乾·文言》就认为,由潜龙、尼龙到飞龙的变化,就是由“阳气潜藏”到“同气相求”所引起的。

《易·泰·家》说:“天地交而万物通”,这里的“天地交”,也是指阴阳二气交汇而言的。

《内经》内为宇宙本原的思想,显然也与《周易》有关。

三、《内经》之形气交互转化《内经》形气相互转化的思想,更是明显地来自《周易》。

《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内经》据以发挥为:“气合而有形”(《素问·六节脏象论》)。

又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内经》“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的思想,即形气可以相互资生转化的思想,又为后世人体气功学者所继承,并将其与《周易》相联系。

浅淡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中的象数思维

浅淡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中的象数思维

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3月第31卷第3期总第400期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高立珍① 孟 彪①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3-0055-021 《周易》象数思维的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思维方式众多,而《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可谓独树一帜。

它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各个领域。

所谓象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象与数进行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象以定数,数以证象,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1]。

古代对于象数的认识发轫于占筮,《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象”和“数”是通过占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

“象”是《周易》最重要的范畴,它既指卦象,又指物象,物象中既有有形状可见的“形”,又有无形状可见但却可以感受的“象”。

《周易》中的“象”是圣人对深奥之理的诠释,而象又是通过数来表示的。

《易经・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

2 《黄帝内经》对“象”思维的发挥应用《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象思维的内含,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书中不仅有《阴阳应象大论》等以“象”命名的专论,还提出了:“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将人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五味,五音,五谷,五臭,七窍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对于人的划分,也常依象而分,一种是按五行取象而划分的“五行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行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

《易经》与《黄帝内经》精髓的全新解读1.《易经》最伟⼤的贡献就是阴阳 现实问题: 有⼈说:⼈⽣就是经历的总和。

也有⼈说我们的⾝体是⼀台伟⼤的机器,在岁⽉中打磨、创造。

春夏秋冬、⽣长收藏,⽆不轮回在四季的⾊彩中。

所以⼈⽣是历程,是过往,是遵循⾃然法则的⽣命的典范。

既然有过程,就会有"状"的显现。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发现,发现⾃我⾊彩的同时,发现你的⾝体秘密以及世间万物的秘密。

⽽表述你的⾝体秘密,理解"天⼈合⼀"的境界,是东⽅⽂化独有的智慧,更是⼀种特殊的领悟--《易经》,东⽅古昔圣⼈所著⾜以通神之书,可叹后世未能得其真意…… 孔⼦说,加我数年,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孔⼦何出此⾔?因为《易经》是中华民族最伟⼤的智慧,在这⾥⾯隐藏着⽣命与⾃然的密码,难怪孔⼦如此! 问题是我们真正读懂《易经》了吗? 《易经》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阴阳。

⽽《易经》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是象形字的"易"。

易字上⾯⼀个"⽇"字,指太阳。

下⾯的"勿",指太阳光热,太阳的热量,"刷刷地"照着⼤地万物。

其实整个"易"字的意义就是太阳以及太阳的光热。

如果⽤现代⽂字的含义和现代⽂化的表达⽅法去理解,就会谬之千⾥。

宇宙之⼤,⽆⾮阴阳;⼈之灵长,⽆⾮阴阳。

⽼祖宗董仲舒说:道之⼤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就是说所有⾃然与⼈事都受制于天道,天道就是太阳和地球运⾏的道路。

⽽⼤医孙思邈说,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必然可以参政于⼈事;对⼈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

天地有四季,有五⾏,相互更替,犹如⼀个圆形⽆端的轮⼦。

如何运转呢?天道之⽓和顺⽽为⾬,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

这是天道规律,⼈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夜寝,呼吸精⽓,吐故纳新。

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

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

学术探讨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刘志群-刘洋z李杰:(1.新乡市中医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其成书年代旱于《内经》且时间较近,《周易》的许多哲理都渗入到《内经》之中,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周易》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欲深入研究《内经》,必求索其源。

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中图分类号K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3—0019—02《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较近,《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就《周易》哲理、易理对《内经》学术思想形成之影响探析于下。

1根据居安思危的观点.认识无病先防重要性《周易》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周易-泰卦几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意思是说天下之事没有总是平稳发展而尤倾覆的。

泰盛之时,盛极则衰.泰久则否.处泰之时,不町一味安逸而忘记危险,而应艰固守正.以诚待物。

如此则HT常得其通泰,应该时刻想到顺利太平不会一味下去.困难、动乱很快就会到来。

苏轼在斛释蛊卦时云:“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为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即为最好的说明。

《周易・否卦九五》云:“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告诫要时刻提高警惕,居安必须思危.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孑L子《周易.系辞下》中解释这一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易日‘其亡其f.系于苞桑”’。

强调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再一次告诫“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周易.系辞F》)。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即和谐、和洽,是说明天、地、人和谐的最佳状态以及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社会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

“和”与“中”的概念虽略有差别,但有密切联系,常常互为因果、并举并用。

与“中和”相关的概念有中庸、中行、中道、时中、和调、和洽、平衡、平和等等,都表达了中和的思维方式。

中和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

平衡和不平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不偏邪、不越位、不杂乱、不孤立,无过无不及,处在均势、适度、协调、统一的状态,也就是处于中和的状态;反之就是不平衡,就是背离中和状态。

《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中圉古代哲人既看到事物的差别性、矛盾的对立性,又看到了事物的关联性、阴阳的和谐性。

许多表面上性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事物,本质上并不是绝对分开、互不相干的,而是可以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

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

《周易》将“太和”当作追求的至高境界,强调“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彖传》),《论语:学而》也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和思维”,反映在自然观上,除了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外,还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协调、整和的关系,即整体和谐关系;反映在医学观上,既强调健康状态下的整体和谐,“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关于《易经》和《黄帝内经》论文

关于《易经》和《黄帝内经》论文

5小时前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是阐述整个世界的基本的“论”,阴阳的冲和转化是成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阐述和运用这些规律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典籍,都叫“经”。

《易经》是运用阴阳关系进行逻辑推理来彰往查复的实用技术手册,《黄帝内经》是运用阴阳关系辨证施治来救死扶伤的实用技术手册。

《易经》和《黄帝内经》是并列的典籍,分属不同的门类,其共同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关系。

很多学中医的人有这样的认识,认为中医学是巫医的实践与易理相结合的产物。

其实,两个不同门类的并列的技术书籍之间,并不存在谁主导谁、谁结合谁的关系,《易经》从成书的动机上就不是用来创立和规划医学的。

它们的关系好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两者是在各自的经营范畴里本着会计学原理产生和细化的,工业会计不会对商业会计有什么指导性决定性的影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儒家把《易经》推为六经之首,而且这种排序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所以汉以后的中医大家,在中医理论的论述中,提及阴阳概念和关系时,会不自觉地把易经原理当做理论根据,这才形成了后世医家言必称易的局面,这样一来,中医真正的理论本源——阴阳——长期以来反而受到了广泛的忽视。

很多学习和从事中医的人,因为《易经》对于阴阳关系的对立统一的表述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定见,所以在这个先入之见的基础上,对阴阳关系在中医里的体现,理解上就会失之简单、偏颇。

人体的气血运行也是这样。

金木水火土,代表五大类物质,金和土代表无机物当中的金属和非金属两类;木代表有机物中的植物;水和火,除了代表它们自身之外,还因其具有动性而共同代表有机物中的动物类(含人类)。

从这点看,用水和火来表现生生不息的阴阳关系以及人体血气运行规律,并非出自有意识的挑选,而实在是自然而然的非其莫属的。

结论的一句,套在哲学框子里,就是同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周易》与《黄帝内经》思维认识初探

《周易》与《黄帝内经》思维认识初探

《周易》与《黄帝内经》思维认识初探
具隆会
【期刊名称】《《周易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周易》与《黄帝内经》两书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两书都是以“太极”“阴阳”“循环”“调和”“整体”“中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从“太极”所分出来的“阴阳”成为万物产生的基础。

“阴阳”成为万物产生的基础并作为万物发展的法则其原因就在于阴阳的“循环”运动。

而为了万物的和谐,最关键是“调和”。

“调和”表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而上的道理,即阴阳不可分离,并互相协调。

这些环节,都归结于“整体”。

先哲认为,为了了解世界万物,包括人与自然,都必须要看重整体。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察《周易》与《黄帝内经》的思维认识。

【总页数】47页(P199-245)
【作者】具隆会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宇宙生命观与周易及老子思想比较初探 [J], 吴昌国
2.对《黄帝内经》中辨证思维方法的几点认识 [J], 李爽姿;王勤明
3.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 [J], 高立珍;孟彪
4.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 [J], 高立珍; 孟彪
5.论《周易》的全息思维与认识 [J], 李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中和”思想探讨_图文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中和”思想探讨_图文

度;如对”五昧”的桐关描述,遵循这一和谐审美观念,将五昧的最佳状态定位为五脏调和一一人体气血阴阳平和一一和于天地自然。

另一种是处于各个因素所组成的程体结构的和i皆关系巾。

”天人合一”属于”和” 的第二重含义。

总之”和”现念的出现,标志先秦时期抽象思维已进入到关系把握的阶段,是栏体哲学思维能力提高之标志,此乃古典和谐审美理想之雏形【3】。

3.3.”五味” 与”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相关沦述中,可以看到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特色总结为”乐感文化”的文化特质的无意识体现。

这种现念任后世逐渐演变为一种饮食文化一一”饕餮之欲”。

这种”乐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乐观恋世、执着于现世享受的世俗文化,也是先秦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6】。

”天人合一” 的自然美学观念与”和”的抽象审美观念紧密桕连,”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人最高的意识境界。

”天人合一” 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乇体。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美学观念,渗透在先秦至两汉的各种思想与学科中,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

如((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桐副,人参天地”。

”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索问・脉要精微沦》等。

因此,《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天人相应”学说,一是从大的天地(大宇宙生态环境,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而《黄帝内经》有关”五味”的论述, 表现为在”天人合一”观念下对于养生本源的追求,”谨和五味”则是这一追求的铺垫。

《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现。

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医学典籍,早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编写,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是一部先进的医药百科全书外,它也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和思想。

试论黄帝内经中和思想,是解读中国古代医药文化并进行理论性研究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研究方向。

首先,从黄帝内经的精神文化背景来看,它的逻辑思想和思考方式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相融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特质。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把和谐视为道德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出人必须和谐社会才能调和宇宙五行的平衡。

以道家学说为基础,以“气”的观念为核心,把和谐视为宇宙焦点,提出各种病因是气的不和谐,必须从阴阳平衡的角度,通过调和气的和谐才能医治疾病。

其次,从理论研究来看,黄帝内经的和思想在实践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黄帝内经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基础,把人体的解剖学与其他自然现象相比较,同时考虑气、血、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治疗及其过程归结为“和谐”。

例如,根据黄帝内经,当医治疾病时,要从人体调和和气、血、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治疾病失败时,要从宇宙调和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宇宙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再次,从诊断和治疗来看,黄帝内经的影响仍在流行着。

现在的中医诊断法和治疗方法,依然延续着黄帝内经的思想,“辩证论治”、“四诊”、“五行论”等理论和方法仍然是中医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中医学界对《黄帝内经》也时刻把它作为宝贵的实践与研究资源,继续借鉴和引用它的理论思想,这些都是研究黄帝内经和思想的有力支持。

最后,从学术角度看,研究黄帝内经的和思想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学术领域,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把握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内容,以便充分利用它提供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内容,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普及和思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深厚的和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基础,为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应当重视和深入探究。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均由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各爻之间存在着空间位置关系。

如八卦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即所谓的三才关系。

卦爻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为爻位。

各爻位可代表不同的事物。

《乾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3]六个爻位的阴阳性质是明确固定的,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正位”、“当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都是“位不当”、“不当位”。

《周易》认为,天地人系统中的各种事物都应该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如果位置关系发生错乱,就会出现问题。

从系统论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如果结构关系发生紊乱,系统就不能处于稳定状态。

《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周易》认为,构成天地人系统的各要素只有各居其位,系统才能有序。

在人类社会,正如《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正家而天下定矣。

”系统中的各要素居于恰当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乾·文言》),“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 (《系辞下》)反之,就会出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系辞上》)的局面。

在《内经》中,“位”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涵义较多,首先,指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王冰注:“上,南也;下,北也;左,东也;右,西也。

”其次,指日月五星及气候变化情况。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位天者,天文也。

”吴昆注曰:“何谓当位?位天,谓五星之应及阴阳风雨晦明。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淡泊自然等级:狐法师送礼物发消息楼主“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

“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次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

如果将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其中有关“中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

《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

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

例如《乾》卦由“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发展过程,象征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隐到显、由穷到达的生命历程。

再发展到《易传》,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了。

《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

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

《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便都是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汲纳了 《 易》 的 三 才 观, 并 予 以 演 绎 及 升 华, 成为 中医学特色之一的 “ 天人合一 ” 思想 , 例如 : : 灵枢 · 岁露 》 人与天地相参也 , 与日月相 《 [ 4] 1 6 8 应也 。 《 : 灵枢 · 逆顺肥瘦论 》 圣人之为道者 , 上合 于天 , 下合于地 , 中合于人事 。
[ 1] 2 0 0 7 “ ” 医家张介宾 说: 不 知 易 者, 不 足 以 言 太 医。
。《 “ “ 坤 卦 · 彖》 至 哉 坤 元! 万 物 资 万物资 始 ” 说:
[ 3] 2 5 ” 坤载 生, 乃 顺 承 天, 坤 厚 载 物 …… 品 物 咸 亨 。
。《 “ 易 传 · 系 辞 下》 天地氤 又 说: 物, 为“ 万物资生 ”
[ 4] 1 4 3
《 : 素问 · 宝 命 全 形 论 》 人 生 于 地, 悬命于 天, 天地合气 , 命之曰人 。
[ 4] 6 0 食人五味 。 [ 4] 6 0
《 素问 · 六 节 藏 象 论 》 地 天 食 人 以 五 气,
上述 《 黄帝内经 》 的 天 人 合 一 概 念, 源出《 易》 的 三才观 。 三、 易之中正观与医之过用观 “ 《 元 周易 》 屡言中正 和 谐 , 例如《 易 · 乾 卦》 说: ” 《 “ 周 易 正 义》 亨, 利贞 。 元, 始 也。 引 子 夏 传 云:
[ 3] 3 1 1 ” 此言天地阴阳二气交感 , 氲, 万物化醇 。 化育万
) “ ( 更说 : 易 者, 易 也, 具 阴 阳 动 静 之; 医 5 6 3—1 6 4 0 1 医易同源者 , 者, 意也 , 合阴阳消长之机 ……, 同此变 ” 化也 。
[ 1] 2 0 0 7
《 “ 素 问 · 天 元 纪 大 论》 在 物 。 对于阴阳交感 , 指 出:
观, 皆以彰述天地万物之变化为共通点 。 二、 易之三才与医之天人合一 《 易》 以 卦 爻 辨 吉 凶, 卦 分 上 下, 一 卦 六 爻, 上卦 三爻 , 下 卦 三 爻, 中 爻 主 吉 主 利。所 谓 中 爻, 是指居
乾 统 天, 为
, , 作者简介 : 男, 广东东莞人 , 文学博士 , 方满锦 (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食疗课程导师 ( 教授 ) 医学博士, 注册中医师, 主要从 9 4 9- ) 1 事先秦哲学 、 金元文学 、 中医理论及 《 黄帝内经 》 等研究 。
收稿日期 : 0 0 0 1 6 3 8 2 - -
[ 9 3] 3 -
易》 道与医 运动正常 , 其 态 中 和, 才 可 持 续 生 化。 《 道, 对于阴阳调和 , 化育万物的概念是一致的 。 《 易 · 系辞下 》 阴阳蕴含天地万物变化之理 , 说: “ 古者庖羲氏之王 天 下 也 , 仰 则 观 象 于 天, 俯则观法 于地 ,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
[ 4] 8 9
《 “ 易 · 未济卦 》 饮酒濡首 , 于不知节制之害 , 举例说 :
[ 3] 2 5 5 ” 此 言 饮 酒 太 过 而 失 态, 不知自我 亦不知节也 。
节制 。 《 黄帝内 经 》 汲纳了《 易》 的中正观及节卦的义 理, 予以深化 , 并应用 于 医 道 , 提出“ 生病起于过用” , 即 太 过, 之说 , 此乃中医病 因 金 句 。 所 谓 “ 过” 也含 不及之义 在 内 , 例 如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称 六 气, 又 称六 元 , 乃 自 然 界 正 常 之 气, 生 物 得 其 利, 才 能 生、 长、 化、 收、 藏 。 假若六气表现太过 , 则由正气变为淫 邪之 气 , 称 六 淫, 又 称 六 邪。六 淫 之 气, 乃天地不正 素问·至 之气 , 不利于生物 生 长 , 人 命 也 遭 其 害 。《 “ 百 病 之 生 也, 真要 大 论 》 说: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
[ 3] 3 1 8
“ 易 · 节卦 》 彖曰 : 说: 节, 觉, 适时节制 , 勿使太过 。《
[ 3] 2 3 9 《 ” “ 易 · 节 卦》 当位 亨, 刚柔 分 而 刚 得 中 。 又 言:
以节 , 中 正 以 通。天 地 节 而 四 时 成; 节 以 制 度, 不伤
[ 3] 2 4 0 ” 此言天地人有节制 , 诸事中正亨 通 。 财不害民 。
[ 4] 1 3 “ ” 阴 阳 四 时” 乃 天 之 道, 宜 顺 不 宜 逆。 阴 阳 道。
见, 医 源 于 易, 恒 称 医 易 同 源, 故 学 医 者, 每多学 。 《 易》 《 易》 专论阴阳 , 阴阳以平衡为原则 , 其内涵是中 , 指中正 、 不偏不倚 , 无太过或不及 , 其 和 。 所谓 “ 中” 精髓 在 时 中 , 时 中 者 , 即 权 衡 时 宜 而 执 中。 所 谓 , “ 具和平 、 和” 和谐 、 和合 、 和应 、 调和等义 , 其义可引 说文解字 》 伸为和合生物 , 共荣共利 , 向至优发展 。《 , 和也 , 释“ 中” 此义 言 中 寓 于 和 。 所 谓 “ 和” 者, 古字 《 《 说文解字 》 广 韵》 作龢 , 释 龢, 调 也, 释 龢, 谐 也, 合 “ , 中” 与“ 和” 虽 分 属 两 个 概 念, 但 也 。 在周代之前 , “ , “ 。 中” 常寓意 “ 和” 也常寓意 “ 和” 中” 《 一、 易》 道与医道的阴阳观 《 易》 与医的 言《 易》 必论阴阳 , 言医也必论阴阳 , 阴阳 观 , 皆以中和为 本。阴阳 为万物 之源, 阳 为 乾, 代表天 , 阴 为 坤, 代 表 地, 阴 阳 和 顺, 四 时 适 时 而 至, “ 乾卦 · 彖 》 大哉乾元 ! 万物资 则能化生万物 。《 说: ” 始, 乃统天 。 云 行 雨 施 , 品 物 流 形易 》 及《 黄帝内经 》 的中和思想
方满锦
( 香港中文大学 专业进修学院 , 中国 香港 )
医《 易》 同源 , 皆以阴阳为核心 , 而中和思想则贯穿其 中 。 医 与 《 易》 皆以阴阳调和为万 摘 要 : 易》 卦以二五爻居中为贵 , 黄帝 强调无太过或不及 ; 医道 则 强 调 “ 过” 为 百 病 之 源 。《 物化育之本 。《 易》 以 中 正 为 天 下 之 大 行, 内经 》 汲纳了 《 易》 的三才观 , 成为代表中医学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 。《 又 易》 除尚“ 以苦节为 “ 节” 之弊 , 这种观念亦为 《 黄帝内经 》 汲纳 , 提出 “ 生病起于过用 ” 之 论 。《 中” 外, , “ 《 和” 为万物生化之本 ; 黄帝内经 》 易》 道 主 变, 也贵 “ 和” 也强调 “ 和” 有利于人体的 健 康 。《 随变所 适; 医道治病 , 着重权衡之术 , 二者皆以 “ 时中 ” 为务 , 故医 《 易》 同源 , 其理固然 ! 关键词 : 中和 ; 阴阳 ; 天人合一 ; 中正 ; 时中 ( ) 中图分类号 : 3 0 0 2 2 1 文献标志码 : 6 7 4 5 7 1 2 0 1 6 0 3 0 3 7 4 B A 文章编号 : 1 - - - 黄帝内经 》 的医理 , 与《 易》 理息息相关 , 盖医与 《 《 易》 皆以阴阳 为 核 心 思 想 , 药王孙思邈( 8 1—6 8 2) 5
·3 7·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0 1 6 年第 3 期 2
下卦的二爻及居上卦 的 五 爻 , 故《 易传 · 系辞下》 有 “ 二多誉 …… 五 多 功 ”
[ 3] 3 1 8
转衰 , 有所后悔 , 所悔者为 “ 知进而不知退 , 知存而不
[ 3] 2 4 0 “ ” 此言 卦》 指出其害说 : 苦节不可贞 , 其道穷也 。
《 黄帝内
“ 苦节 , 贞凶 , 悔 苦节道穷 , 不可得利 , 并作出警告说 :
[ 3] 2 4 1 《 ” 易 · 节 卦》 亡。 又强调“ 甘 节 之 吉, 居位中 [ 3] 2 4 1 , 节而无过则不伤 , 也” 谓之甘节 , 其位居中 。 对
[ 2 3] 2 3 4 - 。 所 以, 知亡 , 知 得 而 不 知 丧” 凡事要有所警
之 语。 爻 位 以 居 中 为 贵,
“ 中” 的哲学概念 , 其重要意义是无太过或不及 。 《 易》 道 有 天 道、 人 道、 地 道 之 分, 称 三 才, 此外 , “ 《 易之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天道 易传 · 系辞下 》 说: ” 焉, 有人 道 焉 , 有 地 道 焉。
[ 3] 1 [ 3] 1 ” “ 孔 颖 达 疏 说: 元 亨, 通也 。 利 , 和也 。 贞 , 正 也。
《 黄帝内经 》 记述颇多 , 例如 : 过之害 , : 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寒 暑 过 度, 生乃 《 [ 4] 3 1 不固 。 此为寒热太过 , 危及生命 。 : 素 问 · 上 古 天 真 论》 以 酒 为 浆, 以妄为 《 常, 醉以入房 , 以欲竭其精 , 以耗散其真 , 不知持 满, 不时御神 , 务 快 其 心, 逆 于 生 乐, 起 居 无 节,
[ 4] 4 9 0 ” 时气 太 过 , 火。 六 淫 为 害, 故《 素问·六元正纪 [ 4] 4 4 6 “ ” 有关太 太 过 者 暴 …… 暴 者 为 病 甚 。 大论 》 说:
《 : 素问 · 宝 命 全 形 论 》 天 覆 地 载, 万物悉 备, 莫 贵 于 人 。 人 以 天 地 之 气 生 ,四 时 之 法成 。
[ 3] 2 9 8 ” 是始作 八 卦 , 以 通 神 明 之 德, 以 类 万 物 之 情。
《 “ 素问 · 阴阳应象 大 论 》 阴 阳 者, 阐 释 阴 阳 之 义 说: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 4] 2 9 ” 《 于 此 可 见, 易》 道与医道的阴阳 神明之府 也 。
[ 4] 3 3 6 ” 天为气 , 在地 成 形 , 形 气 相 感, 而 化 生 万 物 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