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概述

合集下载

俄罗斯的苏联时期与后苏联时代

俄罗斯的苏联时期与后苏联时代

俄罗斯的苏联时期与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众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演变。

其中,苏联时期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苏联时期,也被称为共产主义的黄金时代,对俄罗斯进行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苏联解体后的后苏联时代,也为俄罗斯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俄罗斯的苏联时期和后苏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一. 政治层面的变化1. 苏联时期:集权统治下的共产主义制度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权实行集权统治,共产党掌握了国家的一切权力。

这段时期对国家的政治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而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受到了限制,政府对媒体的控制非常严格。

此外,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苏联坚持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试图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来扩大影响力,并通过武装干预影响世界局势。

2. 后苏联时代:民主化与市场经济改革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苏联时代亦被称为“过渡时期”,政治全面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俄罗斯国家逐渐转型为议会制度,并形成了多党制。

此外,新的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制度和法治体系。

然而,在推行民主化方面,俄罗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政府改革的进程不够顺利,时常受到特殊利益集团和腐败问题的阻碍。

此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稳定性也面临考验。

二. 经济层面的变化1. 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集权运作在苏联时期,俄罗斯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生产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2. 后苏联时代:市场经济的引入与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并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

国家放开了对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限制,加强了私有制的保护。

市场经济的引入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也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09级财务管理学号:XXX XXX摘要:俄罗斯是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联邦的国民经济发展与全苏一样,经历了一个由60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长、70-80年代滑坡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退的不断衰退到危机的演化过程。

前苏联解体后,俄全盘接受美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采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在财政、货币、私有化等领域出现一系列政策失误,导致经济连年下滑。

1998年俄爆发金融危机,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再趋恶化。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发展现象前景1999年受卢布贬值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扬以及普里马科夫政府大幅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俄经济呈现好转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00年,普京继续推行社会经济稳定政策,拒绝搞“休克疗法”和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致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加紧推行税制改革,简化税种,减轻税负,促进国内工业复苏和发展。

对外利用国际油价一度上涨的有利形势,大搞“能源外交”,拓展国外市场,俄经济好转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宏观经济指标大幅上扬。

2001年俄罗斯经济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反弹势头,继续高歌猛进。

据测算,全年的GDP增长率可望达到5.5%(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5%的国家只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居世界第三位。

政局稳定,农业生产,石油价格的上涨,内需市场不断扩大。

这些迹象表明,俄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俄罗斯联邦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工农业基础较好。

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原苏联的70%。

俄罗斯农业生产近几年来连续下降,但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国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

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处于较快的上升趋势。

近些年同中国经济贸易亦有发展,特别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在历经10年的经济衰退过程中,俄罗斯的经济自1999年开始出现恢复性的增长并一直持续至今。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俄罗斯帝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力、工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社会阶层和政治改革也使得俄罗斯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阐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末期实现了百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通过资助和鼓励,引进现代农业装备,使得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1897年至1905年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了13%。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上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之前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业的制造业上,但这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成长率在欧洲各国中也位居前列。

最后,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同时,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心地带开始出现大型商业和金融中心,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周边的工业园区。

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底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降低,劳动条件的恶化等。

二、社会变革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农奴制度被废除,劳动力得到了自由和保护,并得到了土地的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但为俄罗斯的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浅谈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浅谈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浅谈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和国际地位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首先,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苏联时期,俄罗斯经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掌控着大部分的经济活动,企业由国家所有和管理。

然而,解体后,俄罗斯迅速进行了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

这一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机制和竞争,但也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解体对俄罗斯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联时期,俄罗斯是军工和重工业大国,许多重要的产业和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地区。

解体后,这些重工业和军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许多企业倒闭或者停产。

同时,俄罗斯还面临着西伯利亚等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地区发展和吸引外资。

最后,解体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时期,苏联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对国际事务拥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国际影响力有所削弱。

与此同时,俄罗斯面临着周边国家的民族冲突和领土争端等问题,这使得俄罗斯在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的维护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政治力量的增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经济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始走上了复苏和发展的道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资源开发、经济转型、贫富差距等问题。

因此,俄罗斯需要继续进行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多样化。

同时,俄罗斯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和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它对俄罗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经济影响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困难。

由于计划经济的崩溃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高通胀。

工业生产锐减,就业率下降,许多人陷入失业和贫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私有化和市场开放。

这些改革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和增长,吸引了国外投资。

特别是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出口对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俄罗斯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和不平等分配的财富。

第二部分:政治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政治体系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受到中央集权的限制,而可以自主决定国家的政策和事务。

然而,苏联解体也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和不稳定。

政治权力的过渡和重组导致了政府体系的混乱和腐败现象。

此外,各个地区纷纷试图寻求独立,给俄罗斯的统一带来了挑战。

这些政治动荡使得俄罗斯政府在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有效地管理国家。

然而,在21世纪初,随着普京上台并实施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俄罗斯政府逐渐恢复了政治稳定和集权。

普京还通过一些措施增强了国家的威望,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和各个地区的控制力度。

第三部分:社会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解体后,许多人面临失业和贫困,导致了社会分化和不满情绪的增加。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更加受到冲击,因为他们习惯于苏联时代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受益于经济改革,特别是那些迅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年轻人和企业家。

这导致了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加大,增加了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努力。

然而,在苏维埃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自19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苏维埃时代,俄罗斯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集中控制着经济资源,企业主要由国有部门控制和管理。

然而,由于中央计划和管理的缺乏效率,俄罗斯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萧条和滞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俄罗斯迅速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同时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

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剧烈的震荡,通货膨胀率飞速上升,失业率剧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然而,到了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出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通货膨胀,并实施了财政和金融改革。

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和外国投资的增加,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了可观的增长。

200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表现出了更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降低税率、改善商业环境、鼓励创新和提高教育水平。

此外,俄罗斯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市场。

2014年至2015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影响。

2015年俄罗斯经济进入衰退,并在2016年经济开始复苏。

目前,俄罗斯经济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8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了1.6%。

俄罗斯政府继续推动经济多元化,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全球经济合作。

总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俄罗斯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措施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和进步。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一、政治现实:民主制度基本形成苏联解体后,作为其国际法意义上的继承国的俄罗斯,开始了原共产党一党执政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过渡。

由于执政的民主派模仿西方国家实行的总统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政治、自由选举等,与俄罗斯从前苏联延续下来、已存在70多年的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俄罗斯政治中引发矛盾、冲突和斗争,而且由于政治体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磨合”和“调适”、政治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平衡以及人们政治思维的转变都不可能一跳而就,这就决定了俄罗斯政治转轨不仅是长期、曲折、复杂的,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1、苏联解体引发政治混乱立国之初的俄罗斯面临着经济转轨、政治转轨以及恢复大国地位三项现实任务。

其中在政治领域首先面临的是国家体制问题。

这时的俄罗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政权内部、国家政权与社会政治经济进程之间还缺少有机的联系,国家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划分也不够明确,国家权力面临着重新组织的艰巨任务。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混乱之后,俄罗斯多党制民主社会基本形成,执行、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上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

2、双重政权时期的政治斗争苏联巨变以后,在俄罗斯出现了两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总统叶利钦为首的国家最高执行权力机关即政府和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1993年,行政和立法权力(Ельцин--Хасбулатов)为争夺权力发生冲突,从而发展成十月事件。

叶利钦总统动用坦克镇压了议会,这次事件使总统权力得到巩固和扩大,叶利钦通过全民公决确立了给予总统以极大权力的宪法。

10月事件虽然是一次悲剧性事件,但它对后来俄罗斯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后的三次议会选举(1993、1995、1999)、两次总统选举(1993、1995)都比较顺利地进行,行政和立法权力的职能逐渐明确。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俄经济转轨之路真的走错了吗?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俄经济转轨之路真的走错了吗?

素。“ 休克疗法” 建立起的新的体制为普 、 梅新政的 实施奠定 了制度基石 , 清了前进道路 上的 扫 障碍 。
[ 关键 词 ]俄 罗斯 ; 济转轨 ; 克疗 法 ; 经 休 激进 式
[ 中图分类号]4 1 [ F 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7 — 55 2 1 )6 0 1— 5 63 59 (00 0 — 03 0
[ 作者简介]赵振姣 (9 7 ) 女 , 18 一 , 河南鹤壁人 , 南京 师范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硕士研 究生。

l 4・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1 0 0年 1 2月
革 及 6 _7 代勃 列 日涅夫 时期进 行 的改革 , 0 0年 由于
缺乏 明确 的市 场 经济 目标 , 不 出传 统 经 济 体 制 的 跳 框框 , 之改革 政 策 的失 误 和 不 断 反 复 , 改 革 不 加 使 仅 未能取 得 明显 的突 破性 进 展 , 而 产 生 了一 系列 反
前 因后果 都 要清 晰得 多 。

斯 经济 走势 徘 徊 不 前 的现 实 对 比 , 出 中 国 “ 着 得 摸 石 头过 河 ” 渐进 改 革模 式 要 优 于俄 罗 斯 以 “ 克 的 休
疗法 ” 为手段的激进变革模式的简单结论。但笔者 认为 , 开制度 取 向不论 , 抛 就激 进 与渐进 改革 方式 本 身而 言 , 者并无 绝对 的优劣 , 二 它们 各有 利弊 。历史
式 受到较 多的批评 。从 1 9 9 9年 开始俄 罗斯 经 济 步入 复 苏和 快 速 回升 阶段 , 为世 人 刮 目相 看 成
的一 个经济 增长新 “ 亮点” 。影响 俄 罗斯“ 死 回生 ” 固然有 近 年石 油 价格 行 情看 涨这 一 积极 起 的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关键词
0引 言 市场供应改善 、 人 民 活水平提高, 实现 向市场经济转轨 。但 2 0 世纪 3 0年代后期 , 曾作为社会主义 国家经济体制标本 “ 休克疗法”并没有实现预期的 目标, 却使原本严 峻的经济形 模式的计 划经 济模 式——苏联模式 ,在苏联形成 。其基本特 势更加 化, 造成 了经济, 哐 重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 。 征是 由政府作 为全社会 资源 的直接配置 。由’ J : 这种体制在 2 . 2经济调整和震荡时期
战后 恢复时期, 起到 了迅速} 1 : 聚人力、 物 力、 财力 以保证 国家 1 9 9 4 年 3月, 切 尔诺 ・ 梅尔金当选总理宣布放弃“ 休克疗 蕈点 目标实现 的历史作J { 』 , 所 以该模式随后也被 1 4个欧亚社 法” , 标志着俄罗斯经济转轨进入第二阶段 。该阶段对 “ 休 克 会主义 困家模仿使川 。但 2 0 t 付 = 纪6 O年代 以来 ,其弊端逐 步 疗法 ” 的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修 止, 加人了政府宏观调控 显鳐 ,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经济绩效 明显落后 。在这 种 的力度 。该阶段 的政策调整止住了第 阶段 的经济下滑和 恶 情况‘ 卜 ,各 t I l 央计划经济国家均开始 了经济转轨的探 索。在 性通 货膨胀 , 但是经济仍然没 能摆脱萧条状态。1 9 9 7年俄 罗 众多 困家之巾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之路 可谓是~波三折 。本 斯经济增长稍有起色 , 但随后而来 的 1 9 9 8 年 的金融危机抹 杀 义对其 程及经验分析 ,以期达到对 0 我嗣经济 改革 的借鉴 了这 一势头。第二阶段经济 改革 的不 力波及 到了政治稳定 ,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苏东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变过程。

由于前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俄罗斯是这些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中的大国,又采取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近5年.在这段时间里,俄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盖达尔政府全面推行激进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方式采取休克疗法.主要内容为: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的方式迅速实现私有化;对外贸易自由化。

由于全面放开价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紧缩财政货币非但未能抑制通胀反而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无偿私有化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卢布自由兑换导致对美元汇率狂跌不止,结果形成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恶性循环的局面。

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盖达尔下野和激进经济改革政策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1993—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继续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对激进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修正。

首先,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上,从“强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第三,停止无偿私有化,从“证券私有化”向“现金私有化”过渡,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外汇走廊”政策。

政策的修正,使俄经济形势在1995年出现社会生产下降临近谷底和结构性回升,而国家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大大缩小的稳定迹象。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于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和艰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包括: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多元化、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

然而,在斯大林式极权统治的背景下,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后。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制度逐渐稳定。

普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同时重新建立了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样,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而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得到了维护。

二、经济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尝试了很多种经济制度模式,包括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

最后,俄罗斯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使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私有化改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和倒闭。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将大量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

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完全由国家掌控,市场资源配置十分低效。

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自由。

这种改革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财政和税收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推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开始进行财政和税收改革。

针对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俄罗斯多次进行了税收改革和减税。

俄罗斯的苏联时代与后苏联时期

俄罗斯的苏联时代与后苏联时期

俄罗斯的苏联时代与后苏联时期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作为一个重要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苏联时代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深刻而复杂的意义,这段历史与后苏联时期的转变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1. 苏联时代1.1 政治制度苏联时代的政治制度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行了集权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

政党独裁和计划经济是苏联时代的显著特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高度控制,经济高度集中。

1.2 经济发展苏联时代,苏联经济以国家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通过集中统一的计划安排资源分配,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1.3 社会改革苏联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

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民丧失了土地私有权和经营自由,使农民生活严重受限。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化和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尽管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城市贫困问题。

2. 后苏联时期2.1 政治转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俄罗斯政治系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集权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转向了民主化的政治体制。

建立了多党制,实现了选举制度和言论自由,民众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2.2 经济转型后苏联时期,俄罗斯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

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俄罗斯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2.3 社会变革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于权力和自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个人自由和权利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保护,社会多元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俄罗斯的苏联时代与后苏联时期都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时代以强大的国家实力和集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为特征,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局限和问题。

而后苏联时期,则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俄罗斯逐渐朝着民主化和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概述东欧经济转轨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联解体和共产主义制度崩溃,东欧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和政治改革。

此后,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挑战1. 政治体制的转型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共产主义体制下,政府在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民主政治体制,并加强法治和透明度。

这对于一些尚未完全转型的国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型前,东欧国家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计划经济为主,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这些国家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3. 私有化与市场化东欧国家需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加快市场化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面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股权分割以及市场监管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并规范市场秩序。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因素1. 欧盟成员国身份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欧盟市场的开放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此外,欧盟的财政援助也有助于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2. 区域合作与开放东欧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开放对外投资,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经济联系。

这种开放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创新和技术转移东欧国家注重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4. 人力资源优势东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投资优势,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3、“滞胀”阶段(1973-1982年)4、调整阶段(1983-冷战结束)5、结构性转变时期(冷战结束至今)(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一)、调整了产权关系(二)、调整了劳资关系(三)、调整了分配关系(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2、失业率居高不下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二)、深层矛盾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1、议会制度2、行政制度3、司法制度4、政党制度5、选举制度(二)、政体的主要类型1、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五)、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四)、两极分化(五)、种族问题突出(六)、精神和信仰危机(七)、社会犯罪(八)、极右翼势力抬头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实质(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2、卡特时期(1977—1981年)(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1、里根时期(1981—1989年)2、布什时期(1989—1992年)3、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4、小布什时期(2001年—)三、西欧的对外政策(一)、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二)、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三)、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四、日本的对外政策(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三)、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四)、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1、联盟关系2、合作关系3、竞争关系(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一)、第三世界的含义(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1952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3、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1、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2、起飞阶段(1956—1965年)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5、停滞阶段(1981—1989年)6、持续增长阶段(1990—1997年)7、调整阶段(1998年-现在)(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导向战略(四)、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一)、战略调整(二)、结构调整(三)、体制改革(四)、对外开放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债务问题(二)、粮食问题(三)、人口问题(四)、环境问题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1、共和制政体(1)、议会共和制(2)、总统共和制2、君主制政体(1)、议会君主制(2)、绝对君主制(3)、二元君主制3、军人政权4、政教合一神权政体5、部落酋长制政体6、党政合一制(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制2、一党优势制3、两党制4、多党制5、无党制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一)、民族主义(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及其因素(一)、民族问题(二)、宗教问题(三)、政治派别和政治权力的问题(四)、专制独裁统治(五)、外国的干涉及国际的影响问题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一)、南北关系的由来与发展(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特点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一)、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1、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2、贸易合作3、货币金融合作4、劳务和技术合作(二)、南南合作的意义1、发展民族经济2、实现经济独立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四、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一)、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二)、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反帝、反霸的主要和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突出发展1、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2)、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在政治上,各国废除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3、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二)、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1、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人类社会进步力量2、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3、对世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4、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与实质(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苏联模式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动因2、东欧国家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也是一条重要动因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在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4、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洞察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促使其改革的动因(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历的阶段1、尝试阶段(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2、深入发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3、全面改革并遭受挫折阶段(70年代中-80年代末)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1、朝鲜2、越南3、老挝4、古巴第三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一)、东欧剧变的原因1、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2、各国执政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经济、政治政策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在原因3、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关系的不正常和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对东欧剧变产生了深远与直接的影响4、西方多年来对东欧进行和平渗透,以及在1989年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1、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2、苏联党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外部因素(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3、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4、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5、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高度警惕二、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一)、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局部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三)、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四)、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我们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课题(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四)、苏联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四个重大挑战和机遇(五)、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自身改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一、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景(一)、经济转轨的方式1、激进的休克疗法2、渐进的经济转轨(二)、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1、认识上的失误2、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管理混乱和失控3、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4、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动荡多变1、西方承诺迟迟不兑现(三)、经济转轨仍面临许多问题1、各国制度建设滞后2、市场机制不健全3、基础设施薄弱4、经济增长缺乏后劲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二、东欧国家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一)、政治转轨的几个阶段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1992年)2、多党议会民主框架形成阶段(1993~1995年)3、多党议会民主制巩固和完善阶段(1996年至今)(二)、存在的政治社会问题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剧2、贪污腐化、社会犯罪问题严重3、人民的政治热情趋于冷淡,政府威信降低三、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关系走向(一)、战略目标西移,东欧国家普遍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二)、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持正常国家关系,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三)、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四、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一)、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二)、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1、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存在着强烈的“独”的倾向2、自1993年以来,独联体内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联”的趋势(三)、独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虽签订了大量的协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2、如何实行一体化,各国存在很大分歧3、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矛盾多,且俄罗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对俄罗斯存在着戒备心理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1、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2、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二)、经济一波三折,逐步走向恢复(三)、普京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状况(一)、确立以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二)、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1、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联邦制2、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3、重点惩治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的非法行为,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2、“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出台3、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1、俄罗斯不断巩固与独联体的关系2、外交重点在欧洲3、重视改善俄与美国的关系4、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一、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关系(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联苏反美,结成反帝统一战线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两个拳头打人”(三)、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一条线”战略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一)、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2、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3、中国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二)、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2、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3、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第二节中国对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四、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五、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战略问题的思想(二)、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四)、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五)、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六)、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七)、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思想(八)、关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一)、全面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时代主题的判断,高举和平和发展两面旗帜(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五)、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六)、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七)、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第三节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一、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一)、新中国的成立,是战后雅尔塔体制中唯一一个不是由美苏安排的大事件,粉碎了美苏控制中国的阴谋(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三)、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四)、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作用的扩大(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三)、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主要的作用三、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就是发展的最大机遇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3、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保障4、高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二)、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着威胁2、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势必面临激烈的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3、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将会使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面临一定的困难4、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基本国情5、至今,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11。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引言经济转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方式发生较大变革的过程。

在过去的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转变对其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背景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1. 经济转轨的背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道路。

这一转变意味着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调节下的经济转变,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俄罗斯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建设变得异常困难,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2.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转轨初期,俄罗斯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

这种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对外部因素的过度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意识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并开始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外,俄罗斯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3. 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能够降低对特定产业和外部因素的依赖,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经济多元化也为俄罗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俄罗斯带来了更多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消费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4. 经济转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俄罗斯经济转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多元化需要时间,痛点企业和部门的转型仍面临困难。

转轨国家经济

转轨国家经济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10-1994.6) ——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可以分配得到1张私有 化证券,用以直接购买企业股票或委托投资 基金会投放到私有化企业或直接兑换现金。 第二阶段: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6之后) ——将已经进行私有化的企业的剩余股票拿 来出售或者拍卖。 通过私有化,70%的企业实行了私有化,4000 多万人成为股东,100多万人成为了小企业主。

B.土地私有化 1991年4月颁布《联邦土地法典》,取消单一 土地国有制。 一方面,将国有土地无偿交给农业企业的劳 动者集体所有; 另一方面,将农业企业的土地分成一定部分, 向农民颁发土地产权证明书,每个农民都 可以无偿的分配到6-10公顷土地。 到1997年时,3840万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权 证书,116万公顷土地被私有化。
私有化是一场人为造就所有者阶级的运动。 私有化并没有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反却带来了犯罪经济、寡头经济,大量 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吞。 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降,整个经济倒退了 2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陷入赤贫,经济呈 现科威特化。

三、当前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状况 ——普京新政 1、调整经济转轨思路 2、改革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打击金融寡头 4、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平 等,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 位。
(2)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 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的改革都不会收到 效果。 (3)强调速度,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 式,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采取完全抛 弃的态度,将私有化看做破坏旧体制的工 具。
2、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 (1)认为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激进式改 革的结果必然是社会动荡、生产下降、社 会总供求严重失衡。 (2)转轨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任何改革 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 基础,改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3)当旧体制因阻力较大而难以改动时,应 先在其周围培育发展起有利于新体制的外 部环境,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逐步改革旧 体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动荡和变革,走过了一条转型发展的道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

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贬值等问题逐渐显现。

俄罗斯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依赖能源出口,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贸易依赖度高等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俄罗斯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俄罗斯经济的真实状况,为俄罗斯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俄罗斯经济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对策和建议,为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目的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俄罗斯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俄罗斯经济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为俄罗斯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俄罗斯经济现状的全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俄罗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可以为俄罗斯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规划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为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全面了解俄罗斯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基础。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俄罗斯经济的具体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从客观的数据角度去评估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1. 引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的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2.1苏联解体的原因2.1.1政治体制僵化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这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国内外挑战,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2.1.2经济体制失衡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曾取得过一定成就,但长期忽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2.1.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民族压迫和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2.1.4军事压力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使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军事开支巨大,消耗国家大量资源,加剧国内经济困境。

2.1.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问题。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变革滞后、经济改革失误等,导致国家解体。

2.2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2.2.1独立后的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国际地位发生巨变。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努力维护自身利益,重塑大国地位。

2.2.2重塑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独立,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重构地区和国际秩序。

2.2.3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2.2.4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此时期,俄罗斯发生多次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2.2.5民族矛盾加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内部民族问题愈发严重。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自苏联解体以来经历了深刻的产业结构变化。

本文将介绍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苏联时期的产业结构在苏联时期,俄罗斯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苏联政府的导向。

苏联经济模式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需求。

重工业包括军工、钢铁、能源等行业,在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二、后苏联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1. 经济衰退与转型期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衰退、物价飞涨以及失业率上升成为了当时俄罗斯最主要的问题。

此时,俄罗斯政府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放和改革,试图转型俄罗斯经济。

2. 能源行业的崛起在整个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能源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其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

能源行业的发展为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财富和经济支柱。

同时,能源行业的崛起也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炼油、化学工业等。

3.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苏联时期,服务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服务业开始快速增长。

尤其是金融、零售、旅游等行业迅速兴起,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新增长点。

4. 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在后苏联时期也积极发展制造业。

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如航天、军工、汽车制造等领域。

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也提高了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5. 农业的复兴在苏联时期,农业一直处于低谷。

然而,自从俄罗斯进行市场改革以来,农业得到了积极发展。

尤其是在粮食、畜牧、渔业等领域,俄罗斯的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农业的复兴使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 政府开放政策的推动俄罗斯政府在苏联解体后积极进行了市场开放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 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 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 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 (3)发展农工综合体。
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 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 弊端。
学习重点和难点
❖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 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 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 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 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 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 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
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 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 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 长的理论。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 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 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 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 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
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2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
乌兹别克
立陶宛 土库曼
拉托维亚 爱沙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 吉尔吉斯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 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 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 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 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 影。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 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主要内容 ❖ 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 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 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 苏共18大 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 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 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 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 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 展与经济转轨概述
2022年3月22日星期二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 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 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 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 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 深刻的体会。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3.实行“新经济政策”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 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
因和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 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 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
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 农业集体化进程 ❖ 农业集体化特点 ❖ 评价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
❖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 :“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 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 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