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 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 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 苏共18大 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 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 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 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 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 (3)发展农工综合体。
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主要内容 ❖ 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wenku.baidu.com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 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 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 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 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
因和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 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 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3.实行“新经济政策”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 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 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 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 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 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 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 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 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 长的理论。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 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 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 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
❖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 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
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2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
乌兹别克
立陶宛 土库曼
拉托维亚 爱沙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 吉尔吉斯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 展与经济转轨概述
2022年3月22日星期二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 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 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 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 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 深刻的体会。
❖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 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 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 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 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 影。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 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 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 弊端。
学习重点和难点
❖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 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
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 农业集体化进程 ❖ 农业集体化特点 ❖ 评价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
❖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 :“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 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 苏共18大 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 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 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 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 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 (3)发展农工综合体。
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主要内容 ❖ 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wenku.baidu.com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 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 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 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 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
因和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 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 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3.实行“新经济政策”
❖ 背景 ❖ 主要内容 ❖ 评价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 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 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 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 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 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 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 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 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 长的理论。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 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 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 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
❖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 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
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2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
乌兹别克
立陶宛 土库曼
拉托维亚 爱沙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 吉尔吉斯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 展与经济转轨概述
2022年3月22日星期二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 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 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 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 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 深刻的体会。
❖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 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 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 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 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 影。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 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 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 弊端。
学习重点和难点
❖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 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
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 农业集体化进程 ❖ 农业集体化特点 ❖ 评价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
❖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 :“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 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