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非功利性的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试卷

美学概论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750年,德国美学家()的学术专著《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宣告成立。

【】A.鲍姆嘉登B.歌德C.康德D.费希特2.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A.审美B.艺术C.自然美D.文学3.古代希腊思想家()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A.苏格拉底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毕达哥拉斯4.“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席勒D.博克5.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一转移是从他的著作()开始的。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以()为代表。

【】A.朱光潜B.李泽厚C.蔡仪D.吕荧7.美在本质属性上是一个()的系统。

【】A.封闭B.开放性C.自律D.他律8.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中对()的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A. 语言B. 艺术C. 工具D. 文字9. 刘勰所提倡的“风骨”在内涵上基本相当于西方的()范畴。

【】A.悲剧B.崇高C.优美D.喜剧10. 在西方对于悲剧的探讨中,到了(),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美学试卷第1 页共22 页常生活。

【】A.尼采B.叔本华C.斯宾塞D.莎士比亚11.在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功能的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愈12.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美学家()所提出的。

【】A.王国维 B.蔡元培 C.丰子恺 D.梁启超13.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A.审美 B.娱乐 C.教育 D.认识14.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核心层次是()。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一、《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本质劳动创造了美,而美究竟是什么?在艺术美学中认为:美是能引起非功利性的主体自我确证的对象,美学则是一门既属于人文学科,又从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审美价值等与美有关的概念。

艺术美学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单从字面上看就决定了两个与它密不可分的概念:艺术与美。

简单地理解,这种美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艺术美学是站在美学的视角上研究艺术,在艺术的框架中审视美。

在艺术美学中美有四层本质:第一层是基础本质,是指人为性的感性对象;第二层为中介本质,特指想象中的形象系统;第三层为核心本质,揭示自我确证性的虚拟世界;第四层为超越本质,暗示终极性存在和价值的意义世界。

而在艺术美学的范畴里,《清明上河图》又是如何作为物质载体导致欣赏者们自我确证的呢?《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农村以及市集两大部分,共同展现了北宋京城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当时各阶层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画面中约有814人,他们穿着各式的服饰,表情生动、惟妙惟肖;其中还有牲畜家禽、往来船只、房屋楼阁、车子、轿子、树木等物质,众多的人为物质载体构成了艺术,产生了美。

虽然画面热闹非凡,但都以有规律的形式组合,井然有序,容易让人产生秩序感,因而让人们产生美感。

画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中,栩栩如生且富于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其形式符号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就其艺术美的基础层次而言,这些便是美学中所指的人为性的感性对象了,并自然而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第二个中介本质:想象中的形象系统。

在观赏《清明上河图》时,看着画面中高大的城楼、屋宇、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看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很自然会想象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出现过,是不是也想回到那个时候,住在那样的街巷建筑中;又或许想象自己是画面中的某一个人,自己或自己所知晓的某个亲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让我们忆起往事;或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想象着他们之间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趣闻由此,一个具有自我确证价值的虚拟形象世界就逐渐形成了,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核心本质层次。

《美学》第七章 美育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是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如观赏喜剧可以冲淡人们的郁闷心情,保持情绪的稳定。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结合材料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宗法制度实质上是父权制家庭的放大。

不同层次的“大宗”是不同层次的家长,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最后从属于最高层次的大家长,即周王。

通过这样一个层级网状结构将所有人都整合进来,用血缘关系将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惧其散而无统”。

从血缘关系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亲戚,是周这个大家族的一员,统属于周王这个大家长的管辖。

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联结为整体是氏族公社制遗留下来的传统。

马克思认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周保留了氏族公社制的传统,因而运用传统资源解决“散而无统”的问题,由此也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摘编自徐勇、杨海龙《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材料二: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

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中国的人口治理格局呈现为“国家—家庭—社会”相均衡的三元结构,而不同于西方以“国家—社会”(或“政府—市场”)为主的二分模式。

西南大学18秋[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8秋[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1、认为艺术是创作家的“白日梦”的是()1.亚里士多德2.荣格3.弗洛依德4.海德格尔2、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艺术的实质是作家无意识的升华的是()1.荣格2.康德3.佛洛依德4.斯宾塞3、()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

1.亚里士多德2.博克3.普洛丁4.柏拉图4、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1. E. 道家美学2.禅宗美学3.法家美学4.儒家美学5、以下不属于从作家创作系统来谈文学的学说是()1.表现说2.巫术仪式说3.无意识升华说4.物感说6、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可得则痛苦,得则无聊,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艺术就是摆脱欲求,获得暂时安()1.康德2.叔本华3.尼采4.黑格尔7、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的是()1.康德2.黑格尔3.马克思4.恩格斯8、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1.《谈美》2.《西方美学史》3.《判断力批判》4.《文艺心理学》9、()认为“美”的本意是人们对羊的一种视觉、味觉和触觉等的一种综合感觉。

1.徐炫2.笠元仲二3.萧兵4.柏拉图10、“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自于()1.维科2.鲍姆嘉通3.马尔库塞4.伽达默尔11、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2.心外无物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4.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2、“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了美具有()1.时代性2.地域性3.民族性4.主观性13、()提出了“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

1.康德2.马克思3.叔本华4.黑格尔14、以下不属于从美的主观感受来定义美的是()1.快感说2.无意识宣泄说3.移情说4.理念的感性显现说15、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坚持“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是()1.黑格尔2.柏拉图3.马克思4.康德16、“纯粹主体”对于“纯粹客体”的观审就是美是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尼采2.亚里士多德3.康德4.叔本华17、“月是故乡明”充分体现了美的()1.形象性2.情感性3.非功利性4.地域性18、以下作品是喜剧的是()1.《熙德》2.《钦差大臣》3.《罗密欧和朱丽叶》4.《红楼梦》19、下列属于美的存在领域的是()1.艺术美2.自然美3.三者都是4.社会美20、提出喜剧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的是()1.叔本华2.弗洛依德3.黑格尔4.尼采21、“知人论事”和“以意逆志”是谁提出的观点?()1.庄子2.亚里士多德3.孟子4.孔子22、认为羊能换回更多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理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的最初的美感,是()观1.羊生殖崇拜为美2.羊大为美3.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4.羊人为美23、以下概念不是康德提出的是()1.不关功利而令人愉悦2.思无邪3.纯粹美4.无目的的合目的24、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好无意义”,这说明美感的产生取决于()1.审美态度2.社会环境3.审美需要4.审美能力25、谷鲁斯提出的“内模仿说”属于()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2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美学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即离不开审美主体,也离不开审美客体,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因此美是抽象的,美感的世界是意象世界。

如果从哲学研究内容来看,那么美学无疑是哲学的一个部分,因为哲学所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主要的方面,这就是真、善、美,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自然是涵摄于哲学之中的。

不过,即便如此,美学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质,因为美不能被归属于真和善。

从这个角度说,美学是有独立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脱离哲学而存在,或者说,美学的独立性并不以其脱离哲学为前提;其原因在于,美学与哲学不是同一个层级上的学科,它们之间并非并列关系,它们各自囊括的范围并不对等,哲学可以涵盖美学,但美学不能涵盖哲学。

如果把哲学定义为形而上学,那么美学则就是形而下学。

从所牵涉的对象来看,哲学的对象就是无形的,就是广泛的道理,而美学的对象就是有形之物。

美须诉诸于形象,只有有形之物才可以引发美感,即使那些借助想象而没外在有形之物存有而产生的美感,也必须借助形象,就是在想象中扩建或塑造出美的形象而引发了美感。

以整体表现美为己任的艺术。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真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我们从这乱中理一理,看能不能找出个头绪。

相连:美学还没瓦解哲学而全然单一制的可能将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学起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到了近代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一渊源关系证明了哲学对于美学的本源性或者说它们两者间的内在同一性。

事实上,很多学科原本是哲学的一部分,比如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它们也都是到了近代才独立出来。

但是,美学相对于哲学的独立性却很薄弱,远没有上述三个学科的独立性强,它们几乎已经跳出了哲学王国,而美学不然,它似乎是建立在哲学王国边界上的一个附属国,其国王由哲学兼而任之或者由哲学来任命。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Ap 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惠 斌(1981—),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哲学硕士;张 璋(1980—),男,河南新县人,河南新县高中教师,哲学硕士。

美感产生的原因———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惠 斌,张 璋(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 710124)摘 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10)02-0037-02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

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

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

但这两种解释方式都没从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结构入手去分析,即使稍有涉及也不过一笔带过。

例如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

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但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即事物的内容如何积淀到形式中?仍然未得到有力地解释。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审美静观艺术概论

审美静观艺术概论

审美静观艺术概论
审美静观是艺术欣赏的一种方式,它强调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静默沉思和内心体验。

这种观念起源于西方哲学,特别是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审美静观不仅仅是passively(被动地)欣赏艺术,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活动,要求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涵的挖掘。

在艺术概论中,审美静观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和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性:审美静观强调观赏者的个人感受和主观评价,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2.非功利性:在审美静观中,观赏者不应当以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实用性或其他功利性标准来评价作品,而是专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美学特征。

3.完整性:审美静观要求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整体上,而非仅仅关注作品的某个部分。

4.深度的认知:观赏者通过静观,深入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艺术家意图以及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5.时间性:审美静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它强调在时间的流逝中,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静观是自由的、无目的的,并且是建立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审美
静观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利益,而是源于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的审美体验。

在现代艺术欣赏中,审美静观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审美静观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艺术教育中,培养下一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美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比如说山上的一颗罕见的银杉书,它笔直的干,生机勃勃的叶,奋力向上的枝蔓,显得如此精神,如此美。

但是,如果一个伐木商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它的干可以制成很好的木片,一个植物学家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这棵树很有研究价值;一位登山者在偶然看到这棵树傲然挺立的树时,也许他心中会说:“多美,多精神的一棵树啊!”。

前面的伐木者,植物学家他们因为心中被某种有限的功利性目的所操纵,所支配,所以他们没有成为审美主体,当然也看不到美。

只有心中没有存在功利性,才可以看到美,登山者作为审美主体,而树作为客体也成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首先,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如果自然界的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就不会去欣赏自然的美景了。

正是这种间接的功利性,才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

可见功利性是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看起来是非功利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却潜伏着深刻的功利性。

可见美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美!。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美感

美感

美感朱光潜(01200001)年轻时在英国留学,他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

他晚间散步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走东岸时他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朱光潜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罩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很平常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觉得很美丽。

这种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就是美感。

美感又称审美意识,那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感觉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点等。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本质有很多种说法。

我们认为,美感和美一样,其形成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感的这种本质决定了美感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美感的特征、审美趣味等问题。

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的各种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

人的眼睛不如鹰的眼睛犀利,然而鹰不能观赏造型艺术,人的眼睛却能够感受形式美。

人的耳朵不如狗的耳朵敏锐,然而狗不能欣赏音乐,人的耳朵却能够感受音乐的美。

人的感官和动物的感官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感官不仅是生理性的,而且是社会性的。

美感的根源和本质要在人的感官的社会性中去寻觅。

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自然的人化使自然性质如节奏、对称等成为审美性质,使客观世界成为审美对象。

这种自然的人化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类通过劳动直接或间接地改造了大地山河等外在自然。

除了外在自然的人化外,还存在着内在自然的人化,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愿欲以及器官的人化,使生理性的内在自然变成人。

这也就是人性的塑造”。

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双向进展的过程,前者产生了美的形式,后者产生了审美的形式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和实用活动、主要是劳动结合在一起的。

从天然的“木石”工具转为制造生产工具,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劳动史,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2023年智慧树美学与人生(秋季临班)见面课及章节答案

2023年智慧树美学与人生(秋季临班)见面课及章节答案
A.左冲
B.王维
C.陈子昂
D.贺知章
【正确答案】左冲
4.【判断题】 (10分)
钟馗曾因为丑而丢了状元。
A.错
B.对
【正确答案】对
5.【单选题】 (10分)
以下人物中最有权力的是()
A.阿瑞斯
B.雅典娜
C.左冲
D.赫拉
【正确答案】赫拉
6.【单选题】 (10分)
以下人物中最有智慧的是()
A.雅典娜
B.宙斯
悲剧的美学意义(见面课测验)
名称:《美学与人生》成绩类型:百分制题目数:5总分数:5
说明《美学与人生》第四次见面课课后测试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
第1部分总题数: 5
1.【判断题】 (1分)
叔本华提出了“过失悲剧说”。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单选题】 (1分)
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的是()
A.《大希庇阿斯篇》
B.《曼诺篇》
C.《克拉底鲁篇》
D.《小希庇阿斯篇》
【正确答案】《大希庇阿斯篇》
第三章单元测试
名称:《美学与人生》对应章节:第三章成绩类型:百分制题目数:10
总分数:10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总题数: 10
1.【单选题】 (10分)
B.《人间世》
C.《逍遥游》
D.《公孙丑》
【正确答案】《齐物论》《人间世》《逍遥游》
2.【判断题】 (1分)
郭沫若认为庄子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
A.错
B.对
【正确答案】对
3.【判断题】 (1分)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社会干预功能心理平衡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娱乐消遣功能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外在的自然界人所改造的自然界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自然物人工制品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亚里土多德席勒柏拉图尼采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

审美的非功利性审美的具象性审美的非自觉性审美的个性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

康德席勒鲍桑葵维柯8、( )是德育主要依据。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美学实验美学接受美学分析美学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钟嵘刘勰陆机司空图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关系的解放12、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3、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定义美,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4、审美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自然社会人生艺术15、“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

汉语言二班雷小娇20091742美学原理关于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讨论功利的一种解释是指功效和利益,功效不仅仅是指物质带来的具体的物质收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我认为美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或者非功利性的,功利或非功利只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评价,是带有目的性的。

人的需要分为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精神需要是抽象的,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质需要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具体存在的。

美的功利性在自然与社会中是比较突出的,而在艺术欣赏中则是比较隐秘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的美感多是具体的功利的物质形式,而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获得的美的享受的功利性则是有一定心理距离的。

听音乐,看电影,欣赏艺术品等活动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可以愉悦身心。

像听音乐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是带有功利性的吗?这可能会带是很多人疑问,那假设如果听音乐会让你变得浮躁,破坏你的好心情,那你还会听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愉悦,这是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有利于身心的功效。

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它会带给我们好的具体的收益,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产生主观反映,认为其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美的,我们因为具体的收益认识它是美的,因此这种美的产生是带有功利性的。

对人本身无用的东西是不会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在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人类对自然中的狂风是恐惧的,认为它是邪恶的,是不美的,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认识它并良好地运用它时,它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个时候再来看,它就是美的,这体现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人看来,它就是美的。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是我们生活的组成内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其是有价值的,是美的。

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贺静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

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

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

”[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

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

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

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

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

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非功利性的
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
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因为如果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那就不是审美判断,而是道德判断了。

所以,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

康德的这一命题对西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西方美学以各种理论重复或引申审美无功利这一概念。

而在中国,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

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对美是非功利的观点就所提及,比如庄子,他指出受制于外物的功利的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超出了功利的精神愉快才是最可宝贵的。

人要摆脱“物累”,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尽管他不是在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明确地加以探讨,但这一认识和思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渗透到后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非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

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

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

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是“无用之用”。

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

可见,这种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

而且在水墨艺术寻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不论是文人艺术精神起源的老庄时代,人文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禅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
……一直到上个世纪初的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所处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文人艺术精神的非功利思想之所以一直延续,正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浓。

而作为要观照宇宙万物、亲近自然、体察内心的文人艺术来说,以非功利的思想从功利的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种必然选择。

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美是非功利的这一观点是许多美学研究者的共识。

关于这可以有许多事例说明,比如,如果第一眼看到一片罂粟花海,不知道这就是毒品原材料的人,一定认为它是非常美的,这其中不带人的任何道德因素和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一片花海,人用心去欣赏感受的第一感觉一定是非常美的,这时没有带任何其他因素,安全的非功利性。

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如果带有了功利的目的,其味道也会变的,比如旅游,有时候无目的的徘徊遇到一条小巷、一个小店、一个没见过的公园,随意坐上一趟公交车,看到一个意外的地点都可能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美的,世界是多样的,并从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而当你带着一定目的的去一个地方游玩,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心情便会由此而受影响,从而无法欣赏这个地方的美。

人们也许常常有这种感觉,当我去找好听的歌时,却总是找不到太好的,而偶然,在街角、在餐厅突然听到一首歌,却感觉很不错,这是心境不一样,所以豆瓣电台所倡导的音乐不期而遇,是一种发现美的具体表现。

不期而遇,不正是非功利性吗?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

但一般的乞丐是无限估计夕阳的美的,美是一种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而精神往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前几天在微薄上认识一个朋友,今年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去了西藏,在西藏睡街头椅子、在小旅馆打工。

下面是他的一条微薄:每天在旅馆里接触来着五湖四海的人,听他们简述着旅途的故事,午后,在拉萨的小街闲逛,傍晚,坐在旅店的屋顶看着布达拉宫。

看这条微薄的时候,我只有羡慕,他显然是在欣赏美的,我们的大学毕业后,有多少人能抛下工作,洒脱的去做一次生命的旅行,他去西藏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吗?显然是没有,如果功利的话,去工作会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功利性的东西。

举此为例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毕业了便去不顾一切的旅行,而是想说,如果不带功利,去看这个世界,才能感知这个世界真正的美。

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功利,特别是在当代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但在功利之余,若能放下功利,去和世界接触,相信那将能得到许多心理的慰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周占武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之比较
袁旭美的功利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