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非功利性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非功利性的

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

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因为如果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那就不是审美判断,而是道德判断了。所以,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康德的这一命题对西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美学以各种理论重复或引申审美无功利这一概念。

而在中国,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对美是非功利的观点就所提及,比如庄子,他指出受制于外物的功利的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超出了功利的精神愉快才是最可宝贵的。人要摆脱“物累”,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尽管他不是在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明确地加以探讨,但这一认识和思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渗透到后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非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是“无用之用”。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可见,这种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而且在水墨艺术寻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不论是文人艺术精神起源的老庄时代,人文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禅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

……一直到上个世纪初的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所处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文人艺术精神的非功利思想之所以一直延续,正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浓。而作为要观照宇宙万物、亲近自然、体察内心的文人艺术来说,以非功利的思想从功利的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种必然选择。

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美是非功利的这一观点是许多美学研究者的共识。关于这可以有许多事例说明,比如,如果第一眼看到一片罂粟花海,不知道这就是毒品原材料的人,一定认为它是非常美的,这其中不带人的任何道德因素和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一片花海,人用心去欣赏感受的第一感觉一定是非常美的,这时没有带任何其他因素,安全的非功利性。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如果带有了功利的目的,其味道也会变的,比如旅游,有时候无目的的徘徊遇到一条小巷、一个小店、一个没见过的公园,随意坐上一趟公交车,看到一个意外的地点都可能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美的,世界是多样的,并从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而当你带着一定目的的去一个地方游玩,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心情便会由此而受影响,从而无法欣赏这个地方的美。人们也许常常有这种感觉,当我去找好听的歌时,却总是找不到太好的,而偶然,在街角、在餐厅突然听到一首歌,却感觉很不错,这是心境不一样,所以豆瓣电台所倡导的音乐不期而遇,是一种发现美的具体表现。不期而遇,不正是非功利性吗?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但一般的乞丐是无限估计夕阳的美的,美是一种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而精神往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前几天在微薄上认识一个朋友,今年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去了西藏,在西藏睡街头椅子、在小旅馆打工。下面是他的一条微薄:每天在旅馆里接触来着五湖四海的人,听他们简述着旅途的故事,午后,在拉萨的小街闲逛,傍晚,坐在旅店的屋顶看着布达拉宫。看这条微薄的时候,我只有羡慕,他显然是在欣赏美的,我们的大学毕业后,有多少人能抛下工作,洒脱的去做一次生命的旅行,他去西藏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吗?显然是没有,如果功利的话,去工作会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功利性的东西。举此为例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毕业了便去不顾一切的旅行,而是想说,如果不带功利,去看这个世界,才能感知这个世界真正的美。

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功利,特别是在当代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但在功利之余,若能放下功利,去和世界接触,相信那将能得到许多心理的慰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周占武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之比较

袁旭美的功利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