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范文_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范文_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一】看了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片后,我从中看到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情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布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广大干部职工都应当认真自觉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建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切实履行好监视职能。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惟趋向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干。

因此,作为一位预备共产党员的我,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作为一位党员,我们工作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好下一代,为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所有这一切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爱岗敬业,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际行动,让理想和信念在岗位上闪光。

我觉得我们还应当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每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我们老师储备知识最好的方式。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进步本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没法进步,能力就没法进步,就不能把学生教会、教好。

有的时候我们在学习上总是静不下心来,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推三阻四,走情势主义,结果是“只闻学习响,不见学习水平涨”。

很多东西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

活生生的事实还告知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看就轻易膨胀,就谢绝不了,一碰到就轻易乱了方寸,就轻易被绳索绊倒。

因此,我们必须要常常认真学习,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学到真本领,努力做一个新时期优秀的党员。

另外,我们还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

最近几年来,有一部份党员干部,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贪图享受,热衷于寻求个人和小家庭的安乐,抛弃党纪法规,贪污腐化,走上犯法的道路。

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节约勤俭,反对浪费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思想感悟近日,我收到了一份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震撼。

这份心灵洗礼来源于观看电视节目《鉴史问廉》,这个节目以问答的形式,探究历史人物的廉政形象,追问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廉洁的态度。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鉴史问廉虽然只是一个晚间的娱乐节目,但它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却是深入人心,有力地唤起了我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对廉政的关注。

这个节目告诉我,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通过鉴史问廉,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世界观是受其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制约的。

我从节目中了解到曹操、刘备、孔子等历史人物极其耐人寻味的廉政行为和光辉事迹,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一些瑕疵和缺陷。

然而,这些瑕疵恰恰使他们更加接近普通人,他们的矛盾和瑕疵凸显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鉴史问廉也唤起了我对廉洁政治的关注和推崇。

廉洁政治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强项,更是当代政治治理的追求目标。

正像节目中的部分嘉宾所说,廉政是一种政治文化,不仅是对财物的廉洁,更是对权力的节制和规范。

鉴史问廉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政治问题,让我对政府的廉洁治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判观看鉴史问廉,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判有了新的思考。

历史是我们前人留下的财富,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不伟大同样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反思。

曹操,作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在鉴史问廉中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讨论。

曹操先后在官场上屡立奇功,被封为魏王,然而他的手段和手法却常常引起争议。

曹操晚年迫害百姓,但他却在前期有着极高的修洁行为。

曹操执行手段的残酷性、他孜孜不倦地为民请命等行为都在鉴史问廉中得到了凸显。

那么,曹操的廉政形象该怎么看待呢?我认为,曹操不仅是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家。

他的措施和政策在当时虽然引发了很多争议,但从整体来看,他对魏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带来的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道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累积的,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准则。

这一集的“道德之择”向我们讲述了为官所应的选择。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

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明辨是非的准则。

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选择道德,如何用合适的方法给老百姓树立表率。

篇二: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第一篇:鉴史问廉近几天,单位组织全体人员观看《鉴史问廉》,观后受益颇多。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查看资料了解到,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观看后,悟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鉴史问廉》中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该片更具现实意义。

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第二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团省委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鉴史问廉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纪录片《鉴史问廉》,共八集,每集45分钟,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风》、《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根据省纪委关于继续开展以“清风中原·廉洁双节”为主题2015年廉政集中教育系列活动通知精神要求,为深刻领悟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思考廉政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到集集观看,人人谈廉、思廉、崇廉、倡廉、尚廉,努力营造廉洁干事浓厚氛围,1月16日下午和1月19日下午,团省委组织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全体干部分两次集中观看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

鉴史问廉观后感4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鉴史问廉观后感4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篇一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

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仁慈,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决的信任下去。

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

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确实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

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利,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仍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费事,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

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致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膜,有了矛盾。

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

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将来也充满了希望。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1. 通过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我们研究过去的经验教训和错误,也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源泉。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回顾了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错误,以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鉴史问廉活动让我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因为贪污受贿、权利腐败而遭受惩罚和耻辱,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远离贪污腐败的诱惑。

3. 2023年鉴史问廉活动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
造者和推动者。

过去的历史事件中,人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反抗压迫、争取权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应该行使我的权利,在社会议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鉴史问廉活动让我明白,历史是犯错的显微镜。

历史上的错误和过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只有通过认识、鉴别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我们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1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

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

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因来路不明的财富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权臣贾似道贪恋娼尼美色、古玩珍宝,国事荒废,终在流放途中被杀;陈后主搜刮民脂,醉生梦死,落得亡国被俘。

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恋物质,贪图享受,一时风光,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历史的审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钱太守刘宠,调离时百姓筹钱挽留,刘宠投钱于水中,分文不取,后人建清水亭以示纪念。

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供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粗粮青菜,无钱买茶,引来布衣效仿,清节之操,白首弥厉是康熙皇帝为其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官,二者不可兼得。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

无欲则刚,唯有作风俭朴,没有太多物欲,才能腾出心思做学问,干事业。

纵观古今,戒欲有利于戒贪,俭朴才能保持清廉。

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不变之理也。

塑造风清气正大环境,比法律、制度更为有效的,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与自觉。

播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收获清正廉洁的自觉。

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2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道德之择》时感触颇深。

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数千年涤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内容。

历史上的廉吏,节目中讲到的杨震、羊续、张英、司马光、韩愈、于成龙等,都能够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慎微,节俭,做到了清慎勤,毫无疑问,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德泽万世,千古流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作为党员干部,为国家之兴旺,为政治之清明,为个人之立身,都要坚定地守住道德底线,崇德重礼,直道而行。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一】《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

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

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3篇)1.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一:社会普遍重视廉政建设在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对廉政建设的普遍重视。

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问廉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反映出社会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对于追求公正、清明政治的意愿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达。

在问廉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廉政建设的高度重视。

他们积极参与并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问题,采取行动解决。

这种态度和行动让我看到了政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廉政建设的信心。

2.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二:廉洁文化不断深入人心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廉洁文化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廉政问题,对贪污、腐败等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制意识。

廉政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廉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鉴史问廉中,我也看到了廉政文化在领导干部中的传播和践行。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将廉政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通过身体力行来影响身边的人。

这种深入人心的廉洁文化为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提供了强大动力。

3.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三:廉政建设仍面临挑战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尽管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廉政建设工作还不够扎实,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表面上对廉政建设表示支持,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转变思想、改变作风,对廉政建设的领导力不足。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公民对廉政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廉政建设的责任制。

只有不断优化廉政建设的环境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1. 历史给我们教育的最大体会是廉洁自律。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会发现,那些廉洁自律的领导者往往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那些贪婪腐败的统治者则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苦难。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摒弃贪欲,追求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

2. 鉴史问廉让我深刻认识到,正直、公正和廉洁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支柱。

历史上的那些英明领导者都具备这些美德,他们不为私利所动,确保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而那些腐败贪婪的领导者则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了人民的福祉,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崩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廉洁和公正,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3. 通过鉴史问廉,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深受触动。

历史上那些崇尚道德的统治者往往能够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支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相反,那些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和背叛,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恪守道德底线,以道德风尚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鉴史问廉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的滥用是社会的毒瘤。

历史上,那些滥用权力、腐败贪婪的统治者往往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

相反,那些明理、清廉的领导者则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谐。

我们应当要警惕权力的滥用,要求领导者行使权力时守法、公正、廉洁,同时也要自觉抵制
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为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鉴史问廉体会心得

鉴史问廉体会心得

鉴史问廉体会心得【篇一】看过反腐倡廉建设的警示教育片后,我从这当中见到很多东西,也想起了很多东西。

从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看,社会经济已经快速发展趋势,党风廉政教育基本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提升党风廉洁建设的头等大事。

新形势、新每日任务向大家明确提出了新的挑戰和高些的规定,在这里铺满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下,众多机关人员都理应用心主动地学习培训、落实、贯彻落实党风廉政教育基本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创建优良的领域风格,进一步执行好监控职责。

一个人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组成与自身对客观现实的思惟趋于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紧密相关。

因而,做为一位准备共产党人的我,要创建恰当的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务必坚定不移共产主义社会信心,一直坚持一心一意服务于人民的基本原则;而做为一位共产党员,大家工作中的目地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塑造好下一代,为发展在我国的中国综合国力,维持社会发展的平稳作出大家应该有的奉献。

全部这一切就规定大家务必立足本职、安稳工作中、敬业爱岗,把搞好做好本职工作做为大家完成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化的身体力行,让理想化和信心在职位上闪亮。

我认为大家还理应保持稳定的读书习惯。

学习是每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家教师贮备专业知识最好是的方法。

仅有大力加强学习培训才可以发展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不学习观念就无法发展,工作能力就无法发展,就不可以把学员教會、教好。

有的情况下大家在学习方面一直静下不来心去,一直以工作中忙为托词,推三阻四,走形势现实主义,結果是“只闻学习口号响,看不到学习培训水准涨”。

很多东西仅有静下心细读,才可以有所思,有一定的获。

硬生生的客观事实还告之大家,不学习,观念就无法得到更新改造,心也不静,心浮气躁,欲看就随便澎涨,就婉言拒绝不上xxx,一遇到xxx就随便乱了方寸,就随便被xx的绳子摔倒。

因而,大家务必要经常努力学习,从书籍念书,从实践活动初中,学得真本事,勤奋做一个新形势下出色的共产党员。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篇.doc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篇.doc

2019年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篇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篇更新:2018-10-09 11:43:21【第1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2篇】“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我认真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

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内容充实,厚重大气,观看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可以窥见融进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渗透到血液里、被我们认可、践行、传承的廉文化。

我们知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鉴史问廉》通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非常具有可读性。

如西晋的亡国、大唐的兴盛、大宋的京华梦,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清官的名垂千古以及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他们是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鲜亮符号;是存在于世代百姓心中不能忘却的记忆;是一个个贯穿历史长篇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洁文化宝库;是激励一代代华夏子孙开拓进取、缔造时代的精神支撑……该片揭示了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我从中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我们知道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阐释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而赢来的民心所向,文人士大夫几千年来塑造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历朝历代的严律及廉政法令造就的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深受群众爱戴的清官廉吏等内容,从中华文明历朝历代的兴衰沉浮之中探寻"廉"的力量,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为当今干部树立警示,用以借鉴。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多篇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多篇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多篇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1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鉴史问廉》是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2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罢之后,感触颇深。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

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

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对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由第一公文网整理,鉴史问廉是近日热播的热门纪录片,该片由中华传统历史出发来讲述中国的廉政文化,在当代强势反腐的潮流下,这部片显得深入人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一看了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第一集后,深受震撼。

无论是开封、洛阳、西安还是北京,相似的宫墙、不同的历史,却又昭示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个王朝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政治上往往是比较清明的,因为借鉴了前朝的亡国之训,前几任帝王一般都是胸有抱负、能够容纳不同意见且不贪图享乐的人,由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象唐太宗、康熙这样的千古大帝,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那些养于后宫妇人之手,从小享受荣华富贵,很少走出宫墙亲历人生百态的继任者们很容易陷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奢靡堕落的泥沼,那种手握天下一人定生死的君主专制制度,再加上身边一些逢迎拍马之臣,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更何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的作风是一个王朝作风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作风,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所以才有房玄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同样也因为有明熹宗这样的皇帝才有“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身为领导层的封建士大夫们己身不正,注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

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

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有90多年,90多年来,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干部却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中“四风”日盛,顽疾难除,已直接损害了共产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到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已到了不得不“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地步,因此向腐败宣战,坚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来严查腐败分子,持之以恒的纠正四风是我们党必须面临的斗争。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篇一】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

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包拯不持一砚归,狄仁杰断案如神、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

纵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他们是恒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

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

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

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无愧于“包青天”这一称呼。

像他这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清官还有很多,海瑞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海瑞是一个浑身是胆、一身硬骨头的人。

他对国之忠心几乎无人能及。

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

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是社稷江山的安危。

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所吃的菜都是夫人亲自种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在他老母亲过生日那天,他破例买了一点肉,“海瑞买肉了”竟成了爆炸性新闻。

海瑞死时,家徒四壁。

得知海瑞逝世的消息,自发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

我想起前不久以身殉职的警察。

xxx是xx市xx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中队长。

20xx年xx月xx日,他在xx执行公务时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38岁。

12月15日清晨6时,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群众赶到xxxx殡仪馆,含泪为警察xxx送行。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要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而乐。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鉴史问廉,供大家参阅!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

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

《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

以来,以我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不仅仅只是感叹时间的流离与无情,更重要是要在兴衰的思索中找到历史的定律,倡廉反腐,面向未来,铿锵前行!通过观看,每一个教师在该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

去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纵观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

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

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何为廉?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通俗讲是官员"不贪不占不谋私",于百姓讲太笼统、不够具体,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可以窥见融进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渗透到血液里、被我们认可、践行、传承的廉文化。

它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它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它是中国唐朝福尔莫斯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它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它是清代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庄重宣言;它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通过观看,我深刻认识到,要立足工作岗位,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到六带头,切实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1、真抓实干,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大力改进调研之风,不断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商业企业普遍困难多,需要深入企业、深入到职工中全方位了解"真情",增强工作的掌控力。

注重调研实效,每次调研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深入思考对策,增强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篇一】
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

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包拯不持一砚归,狄仁杰断案如神、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

纵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他们是恒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

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

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

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无愧于“包青天”这一称呼。

像他这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清官还有很多,海瑞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海瑞是一个浑身是胆、一身硬骨头的人。

他对国之忠心
几乎无人能及。

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

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是社稷江山的安危。

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所吃的菜都是夫人亲自种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在他老母亲过生日那天,他破例买了一点肉,“海瑞买肉了”竟成了爆炸性新闻。

海瑞死时,家徒四壁。

得知海瑞逝世的消息,自发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

我想起前不久以身殉职的警察。

xxx是xx市xx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中队长。

20xx年xx月xx日,他在xx执行公务时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38岁。

12月15日清晨6时,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群众赶到xxxx殡仪馆,含泪为警察xxx送行。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要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而乐。

这样的清官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里。

那些鱼肉百姓、贪婪自私的为官者无不遭到人们的唾弃。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

那些被贪欲蒙蔽双眼的官,也许一时能享受物欲上的满足、然而,金钱、权力、美色……就像天边的晚霞,绚
丽而易逝。

浮华散尽,他们将陷入无边的黑暗和痛苦之中。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终被人们狠狠地摔下,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在欲望中生活,但不能为欲望束缚。

抛弃贪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坚定信念做不到,没有无私的精神做不到,没有决绝的勇气做不到。

当今世界,诱惑多多。

如何在诱惑面前不低头,如何抛弃那些引人走向邪恶的欲望,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古人说慎独,今人讲品格。

高举起理智的旗帜。

坚持做人、做官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做到“观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

【篇二】
近日。

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

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

”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

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

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
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

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

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

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

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

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

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

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

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大明的魏忠
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

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

“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

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

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

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