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基本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基本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绪论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标志、变异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调查(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经济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统计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通讯法和实验调查法调查方案的概念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问卷设计调查误差第三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与统计整理(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掌握并运用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基本内容⎧⎪−−⎪⎧⎪⎧⎪⎪⎪⎪⎪⎪⎪⎨⎪⎨⎨⎪⎪⎪⎪⎪⎪⎪⎪⎩⎪⎪⎩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程序统计资料审核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按分组作用分: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分:简单分组、复合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种类 分组和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分:品质分组和 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方法统计资料汇总⎪⎪⎪⎪⎪⎪⎪⎪⎪⎪⎪⎪⎪⎪⎩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行。

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1、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2、变量及其分类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第一篇:《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

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因此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加强定量分析,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将来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与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紧密相关。

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这么课程的前置基础课程,统计学的学习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些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数量课程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数据与统计科学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44101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践课0学时)开设学期数:1学期适用专业:会计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3.设计思路本课程共十部分,包括: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时间数列、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授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

2.具体目标(1)知识●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2)能力●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能用常用的科学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能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

(3)素质●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 动态数列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动态数列的作用、编制原则及动态数列趋势分析的意义;了解指数曲线趋势的测定方法;掌握动态数列的概念、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四种水平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四种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累计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之间、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掌握修匀法和数学模型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长期趋势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季节变动的概念及测定与分析方法。知道运用动态分析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动态数列影响因素的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能熟练运用四种水平指标和四种速度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动态分析;熟练运用修匀法和数学模型法对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进行测定和分析,能够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
1.教 材:傅智端,2009.1,统计学基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参考书1: 刘枚莲,2009.7,统计学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参考书2:陈仁恩,2006.9,统计学基础,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参考书3:顾晓安,朱建国,2005.3,统计学实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5.参考书4:赵振伦,2005.12,统计学:理论、实务、案例,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作用;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表现形式;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掌握总量指标按内容、时间和计量单位等标准的分类方法;熟练掌握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六种相对指标及平均指标的计算和运用;学会通过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学会利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第3版),刘泽,人民邮电出版社
《统计学原理》(第3版)教材编写大纲
一、大刚说明
【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到数据分析各阶段的统计方法,为我们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工具。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量化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特定任务去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利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技术与整理技术,掌握数据描述、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解释,掌握用Excel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操作技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理论教学应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用侧重于基本原理
的讲解和分析结果的解释,而不是公式的推导、记忆和复杂的手工计算;第三,怎样用Excel等软件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应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程应突出的特色。

二、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

《统计学原理》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如表1-1所示。

表1-1 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2018年7月22日。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统计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使学生熟练使用Excel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并对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

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

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要求1.本课程在讲解时需要结合使用Excel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演示,实现教学和学习的计算机化。

2.强调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应用,避免概念化教学。

3.避免手工计算,强调与统计软件的结合。

4.避免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要求以理解为主。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本课程共包括9章内容。

各章节的目录如下:第1章数据与统计学............................................................... ()1.1 统计学及其应用............................................................................ ()1.1.1 什么是统计学 ..................................................................... ()1.1.2 统计学的应用 ..................................................................... ()1.2 数据及其来源 ............................................................................... ()1.2.1 变量与数据......................................................................... ()1.2.2 数据的来源......................................................................... ()1.3 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第2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 ()2.1 用图表展示类别数据 .................................................................... ()2.1.1 生成频数分布表 ................................................................. ()2.1.2 类别数据的图示 ................................................................. ()2.2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 ()2.2.1 生成频数分布表 ...................................................................... ()2.2.2 定量数据的图示 ...................................................................... ()2.3 合理使用图表 .................................................................................... ()第3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1 水平的描述........................................................................................ ()3.1.1 平均数..................................................................................... ()3.1.2 中位数和分位数 ...................................................................... ()3.1.3 用哪个值代表一组数据的位置?............................................. ()3.2 差异的描述........................................................................................ ()3.2.1 极差和四分位差 ...................................................................... ()3.2.2 方差和标准差 .......................................................................... ()3.2.3 比较几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变异系数...................................... ()3.3 分布形状的描述................................................................................. ()第4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1 什么是概率................................................................................... ()4.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4.2.1 随机变量及其概括性度量................................................... ()4.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4.2.3 由正态分布导出的几个统计分布........................................ ()4.3 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4.3.1 统计量及其分布 ................................................................. ()4.3.2 样本均值的分布 ................................................................. ()4.3.3 样本比例的分布 ................................................................. ()4.3.4 统计量的标准误差.............................................................. ()第5章参数估计...................................................................... ()5.1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 ()5.1.1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5.1.2 评价估计量的标准.............................................................. ()5.2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 ()5.2.1 大样本时总体均值的估计..................................................... ()5.2.2 小样本时总体均值的估计..................................................... ()5.2 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 ()5.3 样本量的确定 ............................................................................... ()5.4.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 ()5.4.2 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 ()第6章假设检验...................................................................... ()6.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 ()6.1.1 怎样提出假设? ................................................................. ()6.1.2 怎样做出决策? ................................................................. ()6.1.3 怎样表述决策结果? .......................................................... ()6.2 总体均值的检验............................................................................ ()6.2.1 大样本时总体均值的检验................................................... ()6.2.1 小样本时总体均值的检验................................................... ()6.3 总体比例的检验............................................................................ ()第7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 ()7.1 变量间关系的度量............................................................................. ()7.1.1 变量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7.1.2 用散点图描述相关关系............................................................ ()7.1.3 用相关系数度量关系强度........................................................ ()7.2 一元线性回归 .................................................................................... ()7.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7.2.2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 ()7.2.3 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 ............................................................... ()7.2.4 显著性检验.............................................................................. ()7.3 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8章时间序列分析.................................................................... ()8.1 时间序列的成分和预测方法 .............................................................. ()8.1.1 时间序列的成分 ...................................................................... ()8.1.2 预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估............................................................ ()8.2 平稳序列的预测................................................................................. ()8.2.1 移动平均预测 .......................................................................... ()8.2.2 指数平滑预测 .......................................................................... ()8.3 趋势预测............................................................................................ ()8.3.1 线性趋势预测 .......................................................................... ()8.3.2 非线性趋势预测 ...................................................................... ()8.4 多成分序列的预测............................................................................. ()第9章指数 ........................................................................... ()9.1 指数的含义与分类........................................................................ ()9.2 加权指数的编制............................................................................ ()9.2.1 加权综合指数 ..................................................................... ()9.2.2 加权平均指数 ..................................................................... ()9.3 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 ()9.3.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3.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9.3.3 股票价格指数 ..................................................................... ()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共4学分,共约68学时。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现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原理,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量化分析的素养和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2.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目的要求]1.掌握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搜集、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3.掌握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第二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目的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离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内容]1.绝对数与相对数2.集中趋势的描述3.离散程度的描述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推断统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1.概率基础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速度分析方法;2. 了解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以及循环变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2.长期趋势分析3.季节变动分析4.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第五章、指数[目的要求]1.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指数的性质与分类2.加权指数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第六章、参数估计[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分析的重要概念2.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3.介绍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教学内容]1.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2.参数估计基本方法3.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目的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3.掌握常用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4.理解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专科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专科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二、学时:24学时三、授课对象:经济类专科学生四、教学目的: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基本统计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的讲授以及对学生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内外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为学生继续学习其它社会经济理论和实务,奠定统计分析基础,同时为日后非统计专业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经济统计岗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基本要求:通过《统计学原理》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具有非统计专业较高的专科统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掌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综合变异指标、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抽样推断、相关分析等技术。

达到能够运用统计计算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规律。

六、教学方式: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师在课堂讲授统计理论、演示计算方法、分析方法;2、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堂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组、计算、制表、分析。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统计的作用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第三节统计组织管理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设计第一节统计设计的意义第二节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第三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与分类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第三节统计调查组织形式第四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第二节统计分组第三节频数分布第四节统计图表第五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第二节相对指标第三节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计算、运用原则第六章: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第一节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数值平均数第三节位置平均数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的编制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动态分析第八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意义第二节综合指数第三节平均数指数第四节指数体系第九章:抽样推断第一节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参数估计第十章:相关回归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第二节回归分析八、各章的教学重点及建议(重点讲解及计算演示:)第一章: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与作用,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变异,变量,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活动的特点,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教学大纲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统计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够利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统计学简介本章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章介绍数据的来源、采集和整理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统计描述本章介绍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包括描述性统计和图形分析。

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图表和指标,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展示。

第四章:概率与概率分布本章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常用的概率分布。

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和应用,掌握概率分布的基本性质和参数估计方法。

第五章:抽样与抽样分布本章介绍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抽样分布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样本的选择和构建方法,掌握抽样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第六章:统计推断本章介绍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让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推断分析。

第七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章介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统计软件应用本章介绍统计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主流统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大班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统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990089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部门:财务管理系学时:64 其中实训学时:学分: 4授课对象:XX级市场营销XX 班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前修课程主要有《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等,有了这些课程作铺垫,学习起本课程来就容易一些。

专业班后续课程主要有《企业经济统计》《社会调查方法》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学科分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解统计的涵义、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职能、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掌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2.理解调查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资料的要求;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概念、调查的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的空间标准;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3.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分类的标准化问题、统计表的种类、设计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原则、统计表的构成;掌握统计分组的作用、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分配数列的概念和分类、分配数列的表示方法。

4.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理解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涵义、平均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权数的两种形式、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应用条件、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总量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的种类;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标准差计算。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大体信息课程代码:08120206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Statistics 课程所属单位(院(系)、教研室):经管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各专业课程类型:(填写必修课或选修课)必修课先修课程:经济数学、概率统计学分: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上机8)二、课程性质与目的《统计学》是治理、经济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统计学的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方式,为增强定量分析,更好地开展经济研究等预备充要的条件。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大体要求:本章论述统计学中最大体的问题。

学习本章在于明白得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学的分科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把握统计学中最大体的概念。

(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分科(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统计学的几组大体概念1.整体与整体单位2.标志与指标3.变量本章重难点内容:重点——统计的含义、大体概念。

难点——明白得大体概念。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大体要求:统计工作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一个进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数据的计量与类型及表现形式;知道统计调查的方式、数据搜集的方式,熟悉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了解统计资料整理的大体内容和工作进程,把握统计分组的大体理论,分派数列的编制。

(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数据的计量尺度2.数据的类型3.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2)统计数据的搜集1.统计调查方式2.数据的搜集方式4.统计调查方案设计(3)统计数据的整理1.数据的预处置2.数据分组与频数散布3.次数散布的图示和类型本章重难点内容:重点——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数据分组、频数散布。

难点——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频数散布。

(三)数据散布特点的描述大体要求:本章要紧了解数据散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及应用,能区分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把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及各类标志变异指标如: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式;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强调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重要性2. 学习目标-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统计思维3. 课程内容3.1 描述统计学- 数据收集和整理- 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和解释- 数据可视化方法3.2 推论统计学- 抽样与抽样分布-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3.3 统计学实践- 统计软件的使用- 实际问题的统计建模和解决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和示范。

-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案例和统计软件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并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

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比:30%- 作业与实验报告:30%- 期末考试:40%6. 参考教材- "统计学",作者:王若飞,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现代统计学原理",作者:李晓霞,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7. 注意事项- 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与同学和教师保持互动。

- 强调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程进度安排-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基本概念- 第3-5周:描述统计学- 第6-8周:推论统计学- 第9-11周:统计学实践- 第12-14周:复习与期末考试准备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统计原理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含有应用统计核算的初步能力。

使学生含有中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备的统计调查、统计整顿和统计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含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和信息服务的本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㈠知识目的:1、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统计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指标体系。

3、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办法。

4、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㈡能力目的:1、能够纯熟地进行统计统计和统计统计的检查。

2、理解统计的多个分类及其惯用的统计编码。

3、能够进行统计汇总及指导统计汇总。

4、能够运用统计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㈢思想教育目的:1、初步含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含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含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规定必学部分1、概论基本知识学习:1.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统计学的含义。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统计的特点和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2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理解统计职能;理解统计组织。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总体与个体。

掌握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

理解指标与指标体系。

掌握实物量、价值量与劳动量。

基本技能练习:1.1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讨论。

1.2统计基本概念训练。

2、统计调查基本知识学习:2.1统计调查概述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

理解统计调查与统计统计的区别。

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

2.2统计调查设计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构造。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编制办法。

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

拟定调核对象和调查单位。

拟定调查项目。

编制调查表。

拟定调查时间和地点。

拟定调查的方式和办法。

调查的组织安排。

2.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理解多个统计调查的合用范畴。

掌握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 - 浙江大学数学系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 - 浙江大学数学系

统计学原理简介课程号:06121490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tatistics周学时:3-0 学分:3预修要求:内容简介:《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取得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必要环节,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选用教材:《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工作主要环节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则、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6学时,共8周。

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 5学时1.1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3 统计研究的方法1.4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 3学时2.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分类2.2 统计调查方案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 5学时3.1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3.2 统计分组3.3 分配数列3.4 统计汇总3.5 统计表与统计图第四章综合指标 8学时4.1 总量指标4.2 相对指标4.3 平均指标4.4 变异指标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8学时5.1 动态数列概述5.2 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5.3 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5.4 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5.5 动态数列的预测第六章指数分析 8学时6.1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6.2 总指数的综合指数形式6.3 总指数的平均数指数形式6.4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第七章抽样调查与推断 7学时7.1 抽样调查概述7.2 抽样误差的概念及计算7.3 抽样估计的方法7.4 样本容量的确定7.5 抽样的组织形式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7学时8.1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任务8.2 直线相关系数8.3 等级相关系数8.4 回归分析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
行。

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
1、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学的特点
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
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
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
2、变量及其分类
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
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应了解统计整理的原则和步骤;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并能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一、统计的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二、种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第三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普查
概念、组织方式、组织原则
二、统计报表概念、特点、种类三、重点调查
重点单位的选择,调查方法
四、典型调查
意义与作用,典型单位的选择,典型调查的方法。

五、抽样调查
概念、特点、应用范围六、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第四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三、统计分组的意义四、统计分组的作用五、分组标志的选择
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2、统计分组的类型
六、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第五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1、组限与组中值2、组距与组数
3、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与频数分配曲线图三、累计次数分布
1、向上累计2、向下累计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一)钟型分布1、对称2、偏态
(二)U型分布
(三)J型分布1、正J型分布2、反J型分布
第六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与作用二、统计表的结构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综合指标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核心。

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中,综合指数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本章重点为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

难点为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和灵活运用,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三、总量指标的计算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
4、比例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三、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五、众数六、中位数
七、各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八、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标志变动度
一、标志变动度的概念和作用二、全距 R
三、四分位差 Q.D 四、平均差 AD 五、标准差σ 六、离散系数 V
第四章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是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具体变化,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变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从数量方面对动态数列进行水平分析、速度分析,掌握根据动态数列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的方
法。

本章重点为水平分析指标及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难点为长期趋势测定中最小二乘法的使用。

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1、绝对数动态数列 2、相对数动态数列
3、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编制原则
第二节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第三节速度分析指标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2、平均发展速度第四节长期趋势
一、长期趋势测定的意义二、测定方法 1、间隔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最小平方法第五节季节变动一、季节变动的概念二、季节变动的分析方法 1、按月平均法 2、移动平均法第五章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其应用已超出动态比较的范围(如地区间比较、实际与计划的比较)。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指数编制的方法,并可进行因素分析。

重点为着综合指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使用。

难点为区分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及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及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二、统计指数的种类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意义和种类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第三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关系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三、平均指标指数的作用第四节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之间的关系与指数分析第五节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作用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
第六章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规律的一种快捷、经济的方法,在市长经济环境下,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抽样调查的几种形式,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抽样估计的几种方法,以及抽样方案的设计等内容。

本章重点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难点在于区分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下全及指标的推断。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一、概念与特点二、作用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1、全及总体与抽样总体
2、全及指标与抽样指标
3、平均数、成数、方差、标准差
4、抽样方法与样本可能数目:(二)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大数法则、中心极限定理第二节抽烟平均误差
一、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