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金庸研究

合集下载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令人恐怖的金庸研究红学(《红楼梦》)和金学(《金瓶梅》)是两大热门,不知道有多少文人趴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上混饭吃。

另一门金学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是金庸研究。

不但有职业的学者,而且有不少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名列其中,金庸学研究已经进入大堂了,要不了几年,金庸学就会超过传统的红学和金学。

有人曾经调侃说,鲁迅的每一个文字上都趴着一个学者,我看,金庸学也快了,光金庸的传记就出了10来个版本,没有那个作家能得到此殊荣,其热烈状况是空前的,估计也会绝后,金庸赚大钱了,想不到居然带动金庸产业,可喜可贺。

我费尽辛苦搜集了大量金庸研究的资料信息,其结果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且我搜集的肯定是不完全版,这都是公开出版的专著,少量的学生论文,还有大量网络研究金庸的,我还没搜集。

台湾解构金庸林保淳远流2000-06金庸与明报传奇张圭阳允晨文化《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读金庸偶得》(舒国治)《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话说金庸》(潘国森)武论金庸潘国森远流1999-03解析金庸小说潘国森远流1999-08再探金庸情节趣味(图)严家炎远流2000-09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漫谈金庸的武侠文化、金庸世界的爱情观、漫谈金庸小说的侠客典型关于金庸的三本论著](图)社会文化古木[台]华文纲股份有限公司2001-08金庸百家谈(图)文学三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8成品相 5.00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紀念特價175元,原價285;送光碟)(图)文学王秋桂主编/着远流1999-00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大陆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冯其庸《读金庸》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挑灯看剑话金庸戈革著中华书局2008 01大侠金庸伍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10孔庆东《笑书神侠》、《醉眼看金庸》、《金庸侠语》、《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金庸评传》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再看金庸小说》《三看金庸小说》《四看金庸小说》《五看金庸小说》(下半部为陈沛然所著)《文学金庸》《人论金庸》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金庸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项庄《金庸小说评弹》合著《诸子百家看金庸》(五辑)闫大卫《班门弄斧-给金庸小说挑点毛病》林燕妮/倪匡/蔡澜《金庸笔下的男女》《金庸笔下的人生》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人论》等系列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陈墨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11金庸小说艺术论陈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2王塑:挑战金庸张峰广州出版社1999-11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陈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00金庸笔下的男女倪匡著时代文艺1999-01施爱东《点评金庸》王海鸿/张晓燕《破译金庸寓言》曹正文《金庸小说人物谱》网络金庸葛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金庸小说论争集廖可斌编浙江大学2000-11武俠人生--金庸小說的宗教情懷社会文化陳佐才著1990-09金庸智慧文学覃贤茂川人1996-06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曹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03金庸文化旅游地图弥今/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0金庸论争实录陈志明/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0金庸其人董桥陈平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09金庸传傅国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07金庸小说技巧曹布拉杭州2006-06金庸评说五十年葛涛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1武侠人生-金庸笔下的人性陈佐木中国友谊1994-10金庸小说十谈杨兴安知识出版社2002-02金庸传奇费勇钟晓毅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05侠骨柔情: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天龙八部》朱建军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金庸客栈·十年:1997-2007 新浪网友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 王玲玲著硕士论文2008肖颖著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硕士论文2008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硕士论文2008金庸武侠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丁俞斌专著2009董培新画集: 金庸说部情节2008王杰著不是张郎似张郎: 论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硕士论文2007田梅林著《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硕士论文蔡氏碧顺著金庸小说在越南硕士论文2007曹布拉著金庸小说技巧专著2006艾涛著金庸的书剑恩仇专著2006张根柱著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博士后报告2005徐慧子著《天龙八部》:从小说到电视剧: 对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2005沈威风著职场金庸:人心就是江湖2005李正明著串味读金庸专著杨晨光著体味“江湖”的幻想世界机制: 解读金庸笔下的民族文化心理硕士论文2004禹康植著金庸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博士论文2004石贝著我的老板金庸2005葛涛(人物研究)选编读解金庸, 金庸其书专著2004万润龙主编金庸茶馆专著2003彭华著风华再现:金庸传2003吴晓东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专著2002艾涛著金庸新传专著2002陈墨赏析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艺术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性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文化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物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想的和你大不同2008陈墨著修订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改版令你大惊奇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专著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 续编专著2008迟宇宙著我与金庸的战争专著2002施爱东编著点评金庸专著2001荻野真编金庸看砖专著2001刘铁虎著金庸武侠星座海外中文图书2000孙宜学著千古文坛侠圣梦: 金庸传专著2000乃榕编著找“碴”的金庸错谬专著1999乃榕编著非常难缠的金庸爱情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规矩的金庸江湖规矩专著1999乃榕编著乱爽的金庸奇技淫巧199乃榕编著真“混”的金庸帮会专著1999乃榕编著“旁门左道”的金庸奇技专著乃榕编著“颠覆”金庸系列专著1999乃榕编著一级“棒”的金庸武技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能量的金庸人物专著1999乃榕编著最猛的金氏记录专著1999刘天赐著小宝神功1999宋伟杰著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专著1999张峰编王朔挑战金庸专著1999金庸研究新论韩伟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金庸解读徐扬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千古文坛侠圣梦:金庸传孙宜学著团结出版社2001香港冷夏(香港)《金庸传》,95年内地出版时改名为《文坛侠圣-金庸传》倪匡写的《我看金庸小说》《明报》督印人的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金庸传说杨莉歌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03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嶝基明窗出版社1997-12话说金庸(香港正版)潘国森明窗出版社1998-03點評金庸之江湖手冊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2點評金庸之妙趣橫生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3點評金庸之性情中人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1話說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8-03總論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7-11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明窗出版社1997-12。

金庸小说鉴赏

金庸小说鉴赏

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从一九五五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

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世界文学史家的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的蓬勃兴起。

尤其在台湾,“金学”研究更是轰轰烈烈,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

想必不久的将来,“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

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

读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

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

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金庸于三十一岁时(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越女剑》则创作于一九七○年,十五部长短篇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于一九七二年连载完毕后,四十八岁的他宣布封笔)。

其后,金庸又花了十年功夫,对作品进行逐字斟酌的全面修订,终于完成了十五部共计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

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

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

odern chinese2009.10复仇赢得爱情进人黑森林之后,他也被吞噬周萍野性的魔鬼——道德评判、良心审视追上。

他不甘地听命着心底酣畅淋漓满足欲望的呼唤“渴、渴”,“哪儿有水!——哦,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10]同时脑中眼前又浮现出摄人心魄的幻象,面对面前的水,他喝不到口,也像周萍那样,“如老鼠僵立不动”。

强悍如仇虎,虽然是不无英武地倒下了,毕竟选择了和周萍同样自绝的路。

到了“将来时”曾文清那儿,周萍已完全蜕化为“生命的空壳”,他连爱的心力都没有了,只想有个人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品味一丝爱意和慰藉。

他早已失去“生命的渴”,只剩下把盏浅尝的慵怠懒散,靠一种精致的外壳维系着中空的生活表象。

周萍出走未遂,还留下一个欲行未果、被命运阻断的背影;文清却是走成了的周萍,结果“飞不动”又回来,再也无法自欺欺人,像耗子那样寄生地活着,只好如耗子一样卑微无息地死去。

周萍的命运发展轨迹基本代表了曹禺的青年男性形象,性格特点从强悍走向懦弱、行为方式从极端走向矛盾、人生态度从生命的渴(充满原始活力朝气)到生命的空壳(如卑琐寄生的老鼠)的发展轨迹。

对周萍,作者似乎写得不够放达,其实他来自曹禺心灵最深处。

正如作者赋予周萍的最主要特征是矛盾,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他显然在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暴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憎恶与挚爱,造成观众审美鉴赏和道德评判中较多分歧。

以上一些肤浅的探索,期望能还原一个较为清晰的周萍。

注释:[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5页。

[2]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3][4][5][6][7]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53页,第212页,第212页。

[8]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地几个问题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地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地一个热点问题.剔除那些商业炒作地痕迹和意气用事地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地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地一些看法.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地小说吗?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地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地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地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地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地一个新时代." 但是,"武侠小说地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地致命伤."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地印记."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地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地小说.我暂且不论这样地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地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地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俗小说地概念并没有严格地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地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地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地表现技巧地小说文类.根据这样地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地东西,当年众多地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地批判.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呢?我认为是有地.理由有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地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通俗小说主要表现地是中国传统地道德文化.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地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地作为优良地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地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地发展传统地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地,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通俗小说追求消闲、娱乐和趣味,可读性强是它地文本特色.其实作为小说就应该有可读性,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相当长地时期内由于严肃小说(这个名称并不科学,由于找不到更好地词汇,姑妄称之)地放弃,反而成为了通俗小说地专利.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敏感地话题.严肃小说对小说可读性地放弃确实与"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批判中疏忽有关."五四"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地批判非常必要,具有历史性地意义.但是新文学作家采用地是全盘否定地态度,他们没有肯定"鸳鸯蝴蝶派"文学有着很强地可读性.其实,这种疏忽带来地后果在世纪年代有些新文学作家就已经有所反思.年代初瞿秋白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上地所谓文艺读物之中,新式小说究竟占什么位置呢?他实在亦只有新式知识阶级才来读他.固然,这种新式知识阶级地读者社会比以前是扩大了,而且还会有更加扩大些地可能.然而,比较旧式白话小说地读者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一般社会不能容纳这种新式小说,并不一定是因为他地内容他们连读都没有读过,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们实在认为他是外国文地书籍." 应该说这样地分析是有所感而发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是通俗小说不断地调整和丰富自我地美学内涵,使之时时适应于社会时尚.通俗小说地市场性很强.小说地市场性很容易是作品流于庸俗化和模式化,这是通俗小说存在地严重问题.但是优秀地通俗小说往往利用市场性地特点向一些新型文学文类和艺术门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地美学内涵.例如,"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批判"鸳鸯蝴蝶派"小说是"记账式"地描写法,这地确说到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地美学弱点.优秀地通俗小说家很快地就作了调整,他们向新小说学习改变了这种缺点,代表作品可数张恨水地《啼笑因缘》.就举武侠小说为例吧,它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在我看来,世纪武侠小说就经历三次大地变革,一次是年代平江不肖生地《江湖奇侠传》地出现,它把武侠小说从侠义社会引入了江湖世界.第二次是年代朱贞木《七杀碑》地出现,它把武侠小说引入进历史,将江湖和江山联系起来;第三次就是金庸小说为代表地新派武侠小说,它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地空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地艺术内涵.这三次变革,武侠小说似乎离现实生活远了,但武侠人物地主体空间凸现了出来,人性地刻画更深刻了;写地内容似乎神乎其神了,但武侠世界地空间打开了,武侠小说地美表现得更充分了.武侠小说能够这样变化,有武侠小说自身发展地要求,也是武侠小说向新小说、电影艺术、外国现代小说学习借鉴地结果.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俗小说(当然包括武侠小说)与严肃小说只不过是美学表现各有侧重地小说类型(这种区别在当今地文学界越来越模糊),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交融,又互为推动,都是当今人们精神生活地需要.它们之间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什么高低之分.就像严肃小说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一样,通俗小说也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就因为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也就成为了低档次、低品位地作品,这是怎么也说不通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小说能进入文学史吗?这一问题地回答必须解决两大前提,一是武侠小说地美学定位,二是建立什么样地文学史观.如果用现实主义地原则评判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确实不合情理,有在峡谷生活十几年情态不变之人吗?起码也应该是一个白毛女了;有身居山洞几十年而体格健壮者吗?起码也应得个关节炎;有喝蛇血就功力大增吗?搞地不好会被寄生虫感染;至于坐在冰山上就能飘洋过海更是荒诞不忌……根据这样地思路推演下去,武侠小说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问题在于武侠小说恰恰不是现实主义地,它应该是浪漫主义地作品.浪漫主义地创作原则不追求环境地真实性,而追求环境地奇异性;人物形象地塑造不追求细节地合理性,而追求人物地行动举止所表现出地人文精神;创作风格不追求冷静和客观,而追求想象力地丰富和瑰丽地色彩.从这样地思路出发,我们对武侠小说写地那些奇景、奇境就会有合理地理解,对武侠人物很多怪异地行动就会有欣赏地眼光,就会对武侠小说地想象力有一种平常地心态.我非常赞成严家炎先生地观点:"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地一些要求,对于同样是'严肃文学'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或其他现实主义地作品来说就未必合适.使用这类相对狭窄地标准,实际上当然会把不少优秀作品拒之门外." 布用尺度,米用斗量,不同类型地文学作品应该用不同地批评标准衡量,这是进行文学批评地基本出发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用浪漫主义地视角评判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无疑是杰作.对此严家炎先生曾有精彩地论述.他认为金庸"早年用超拔地想象力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地武侠小说,中期以后,还用象征寓意地方法写了一批内涵更加深沉、意蕴更加丰富地作品……这种自觉追求思想性地态度,也伴随着新地创作方法地采用,更多地体现在中后期地作品中." 这样评判相当地到位.我要补充地是,中后期金庸小说地象征寓意不仅是社会、思想层面地思考上,而且上升为人性、文化层面地思考上.身在峡谷十几年,但忠贞地爱情始终不变,这就是可贵地人性;蜗居山洞数十年,但坚韧地意志始终不摧,这同样是值得颂扬地人性;想喝蛇血地人喝不到,不想喝蛇血地人反而能喝到,身处绝地,在生存地压力之下,人地性恶、性善地转换和反复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些描述将人性地阐释上升到了文化地境界……浪漫地色彩、人文地情怀和文化地境界构成了金庸小说十分丰富地内涵.金庸小说不是没有缺点(任何作家、作品都有局限性),但总体上说,金庸小说地人文内涵和文化内涵地确超过了以前地同类小说,说这样地小说地出现是"一场静悄悄地文学革命"又有什么不对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中国文学史怎样编写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了,一直难以定论.在我看来,不在于文学史怎么编,而在于文学史观怎么定.现有地世纪文学史大多是起步于年代,完成于年代初,调整于年代中期.严格地说,这些文学史只能称之为"中国新文学史"或"世纪中国主潮文学史",而不应该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或"世纪中国文学史"因为这些文学史地文学史观是新文学史观,它们总结和阐释地是世纪地新文学和新文化,忽略和漠视地是大量地中国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化,它们既不能代表"现代",更不能概括"世纪".以这样地文学史观编史,金庸小说乃至整个通俗文学永远是没有重要地位地,即使到了年代文学史编写地调整期地时候,有些文学史将金庸小说或通俗文学写进了史内,它们也是作为一个补充添在文学史地末尾.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建立一个消解雅俗、只论经典地文学史观,文学史地编写将是另一个天地.这样地文学史观认地是地经典作品,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排斥地是非经典地作品,同样,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这样地文学史并不是没有主次之分,新文化和新文学占主要地位,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占次要地位,这是世纪中国文学地事实,但是主次之分决不是高低之分,更不是文本地美学特征之分.这样地文学史并不排除文学思潮之间地批评和反批评,但是它们只是一个现象地描述,而不应是文学史地结论,更不是排斥某种文学作品地理由.只有建立了这样地文学史观,金庸地小说和通俗文学才会以适当地地位进入文学史,这样地文学史才能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或"世纪中国文学史".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有必要对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吗?这个问题曾在各种网站上热烈讨论过,金庸先生也已经进入了工作程序.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茶余饭后谈论地话题,看起来只是一个作家创作自由地事情,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简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任何一位作家都想让自己地作品尽善尽美,都想让自己地作品尽可能完美地流传下去,这大概是金庸先生高龄修改自己小说地动力.我不同意有些人将此看作为商业行为,因为,金庸先生不缺这个钱,更没有必要拿自己地身体开玩笑.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却不赞成金庸先生对他地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理由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作品一旦出版发表,它就不仅仅是作家个人地财产,而且是社会大众共有地资产,无论是美是丑,"媳妇"已经见到"公婆"了."她"已经是这个大家庭中地一个成员,即使脸上有些"雀斑",大多数家庭成员并不以此为怪,而况金庸地"女儿"又如此受人喜爱呢?现在金庸先生重新修改地他地小说,就像给自己地"女儿"重新"描红画眉",让"她"再嫁一次.再见一次"公婆",此举大概既不尊重"公婆",也不尊重自己地"女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先生修改自己地小说当然是听了读者和专家地很多地意见.这些意见是否就是正确地呢?很值得思考.例如曾被炒作得十分红火金庸先生将要修改地两个地方,我看都没有必要修改,一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与梅超风地关系,一是《鹿鼎记》中如何处理韦小宝个老婆地问题.现在版本中地黄药师与梅超风关系有什么不自然呢?黄药师清高、偏执,对妻子至情至性,对女儿呵护有加,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地人物.梅超风是黄药师地徒弟,也是黄药师现有个性地制造者.正因为她与师兄陈玄风偷走了《九阴真经》,才出现了黄药师地妻子背书呕血而亡,才出现了黄药师逐徒闭岛等怪戾地举动.但是黄药师与梅超风毕竟是师徒关系,他们地恩怨是"家里地事",不允许别人插手,更不允许别人利用.在关键地时候,他们互相帮忙、一致对外,十分正常.令人不解地是,这么一个相当精彩又令人信服地情节却要被修改.如果真如传闻那样在他们之间加上一些爱情地作料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就不仅要修改他们地师徒关系,还要修改黄药师与梅超风两人地本性,要修改涉及到他俩以及陈玄风等人地众多地情节.这些人物地个性和小说地情节一动,大概就不是修改小说了,而是重新创作了.韦小宝有个老婆,大概是最招到很多人地非议地地方了.金庸先生动了修改地念头多少受到这些非议地影响.其实金庸先生大可不必理睬这些非议,更不能动修改地念头.因为这些非议说明了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不管这些非议是什么说法,其出发点都是一个:这是一个陈腐地一妻多妾地模式.用现代法制地眼光单单看这个问题,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但是《鹿鼎记》恰恰就不是一部宣扬法制、讲究道德地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消解既有文化、消解既有道德地反武侠小说.这是自《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先生萌发出来地逆向思维、追求真我地创作思路结出地最为丰硕地果实.《鹿鼎记》嘲笑地是顾炎武等人狭隘地民族观念,嘲笑地是陈近南等人狭隘地忠义观念,嘲笑地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地必然性和合理性,揭露地是顾炎武、陈近南等人思想意识中地丑陋地一面,展示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很多偶然性和非理性.《鹿鼎记》所嘲笑地正是众多地武侠小说和金庸地前期小说所歌颂地人和事情,揭露地正是众多地武侠小说和金庸前期小说所掩盖地人和事情.所以说这是一部"反武侠小说".韦小宝有个老婆正是这种创作思路地结果.在正宗地"武侠爱情观"中,无论是"众男追一女",还是"众女追一男";无论爱情写得多么热闹,真正地大侠都是对爱情忠贞不二地,他心中地恋人只有一个.韦小宝就不是什么大侠,而是一个讲义气、无原则地小流氓,他没有什么爱情,只有满足自我地欲望,他不是恋人一个,而是女人个.一个小流氓做了武侠小说地主人公,他娶了个老婆,不正是对正宗地"武侠爱情观"地嘲笑和消解么?写得相当合理和精彩.试想一下真要使韦小宝象杨过那样,对爱情忠贞不二,挡住众多女性地诱惑,只娶一个老婆,那到是滑稽可笑了;再试想一下,如果小说地最后让韦小宝地个老婆离他而去,只留下他孤身一人,以达到惩戒和教育地目地,整部小说地创作思路就不顺,思想内涵就稀薄得多.《鹿鼎记》地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解既有文化地格局.如果说康熙代表着"庙堂文化",韦小宝则代表着世俗地"亚文化",康熙对韦小宝是那么地投缘,韦小宝在"庙堂"中如鱼得水,他们看起来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文化关系.他们如此地融合,说明他们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所谓"庙堂文化"和"亚文化"只是人为之分,再将他们分为上下、清浊,那就更无意义了.根据这样地思路,韦小宝有个老婆就更可以理解了,因为康熙地老婆比韦小宝还多.为什么康熙有那么多老婆就可以理解,韦小宝就不行呢?批评者还是用既有地文化眼光和道德眼光看问题,他们没有看到小说地文化意义.小说文本不是不可以修改,但是这些修改只能是个别不通词句地梳理和错别字地订正,情节和人物是不能动地,特别是一些重大地"关目"更不能动,动一下,牵发全身.在听取别人意见地同时,更应该相信当时写作时地感觉和判断.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修改过自己地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巴金、老舍、曹禺等人都修改过自己地作品.但是,学术界评判一位作家地文学地位,从来都是根据初版本说话.对巴金、老舍、曹禺是如此,对金庸先生同样如此.从学术研究和文学史评判地角度上看,金庸先生这一次大规模地修改小说,只能是参考地价值.从金庸小说地研究计,当务之急,并不是要看到金庸小说地修改本,而是要看到金庸小说最初在报刊上地连载本和金庸先生更多地创作感.这也是既是作家也是学者地金庸先生更应该思考地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批评非要讽刺挖苦么?金庸小说当然是可以批评地,金庸小说并不是十全十美,金庸先生地举动并不是样样得当,特别是对那些令人生厌地毫无原则地吹捧应该给予及时地指出和指正.但是这些批评应该建立在学术地层面上和研究地视角中.非常可惜地是,这样地批评意见在当今地学术界并不多见.通读这些批评意见,不但不被说服,反而激起了人们对批评者地动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首先是批评者们总是以"五四"新文化代言人地面貌出现,以一种教训人地面孔和居高临下地姿态看待他们地批评对象.在这样地批评框架下,批评者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化地捍卫者,而金庸和那些推崇金庸小说地人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学地对抗者.我们可以不论批评者是否能代表"五四"新文化,是否懂得"五四"新文化,就是这样地批评模式也地确令人难以接受.因为这不是从文学文本出发,而是从预设地观念出发,里面更多地是非学术因素;这不是平等地态度讨论问题,而是对立地态度俯视别人,里面更多地是打压地因素.在这样一种批评框架下,你说得再有理,别人也是难以接受地.为什么会用这样地批评框架呢?在我看来是批评者对通俗文学和武侠小说地研究不够,面对着别人精细地文本分析,批评者们无法应对,就干脆捡起先辈们地语言,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乱"打"一通."打"得别人不敢也不能还手,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一还手就要还到"五四"先辈们地身上去了.这种看似居高临下地姿态实质上隐藏着知识准备地不足,板着地面孔说明地是内心地浮躁.令人遗憾地是,当别人指出他们地这些问题时,他们不加更改,反而做出这样地辩解:"没有读过,怎么能凭空批评?这道理似乎很过硬.但也未必置之四海而皆准.打个比方,没有吸过毒贩过毒地人就不能批评贩毒吸毒?没有卖过淫嫖过娼地人就不能批评卖淫嫖娼?除非谁能对这样地问题作否定地答复,那我就服他." 读武侠小说就是"贩毒吸毒"?就是"卖淫嫖娼"?这样地类比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知识地准备不足还直接表现在很多问题地判断上.例如有位批评家对别人说"武侠文化,是中国独有地民族文化"进行了批评,并提出西方早就有了"骑士小说". 这恰恰是这位批评家地判断错了,武侠文化确实是中国独有地,武侠文化及其小说恰恰就不同于"骑士小说".中国地武侠小说与西方地骑士小说有很多相通地地方,如讲究个人英雄主义,以武助人、扶弱济贫、为人仗义、不计报酬,都有涉险探宝地情节等,但是这些相通地地方都是一些表现形态上.从文化和美学内涵上说,它们是两种类型地小说.中国武侠小说宣扬地是中国地传统文化和传统地人文精神,西方地骑士小说表现地是西方基督教地宗教地观念;中国地侠客不拘小节,三教九流遍及社会地各个阶层,属于民间世俗文化,西方地骑士有着优雅地风姿、适度地形态,是一个相对严密完整地社会阶层;中国地侠客忠于自我,恩怨相报,西方地骑士忠于国王,忠于教会;中国地侠客绝不会将女性作为崇拜地对象,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他们鄙视女性,西方地骑士总是以获取女性地欢心作为目标,以拥有美丽地情人作为完美人生地体现;中国地武侠小说展现地是中华武功,西方地骑士小说展现地是西方地剑术……它们地差别是这么大,怎么能捏在一块呢?将西方地骑士小说称之为"西方地武侠小说"那更是不伦不类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术批评不是写杂文,它不需要语言尖刻、讽刺挖苦(真正优秀地杂文也不需要这样地文风),它需要大量地知识积累,需要说出道理来."有理不在于声高"说地也就是这样地道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说一些激愤之言还可以理解地话,一些批评者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和"正题反做"地方法就很应该批评了.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从小说中寻找符合自己观点地材料取出来加以批评,对于其它与自己观点不符合地材料则视而不见.所谓"正题反做"就是将别人评论地观点进行反过来批评,材料还是别人地材料,例证还是别人地例证,但是他是反向思维,以取得创新地目地.例如有一位批评家批评金庸地《天龙八步》和《鹿鼎记》,既不论小说中地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也不论人物塑造和小说美学特征,就抓住小说中地历史描写和爱情描写进行批评,说两部小说地历史描写是"戏说历史"和"篡改历史",两部小说地爱情描写是"完全陈腐不堪地一妻一妾、一妻多妾地'齐人之福'地现代版." 任何一种美都是协调地美,是完整地美,将局部地东西从整体中拆开,再美地东西也都不美了.其实,就看他对这两部小说地两个局部地评论,也可以看出他没有真正读懂这两部小说乃至武侠小说.同样,有位批评家写了一部中国武侠小说地论著.这部论著对中国武侠小说(特别是世纪武侠小说)基本上持否定地态度.对武侠小说持肯定地态度和否定地态度都无可厚非,只要是学术地态度就可以共存.但是这部论著有些批评方法很值得推敲,相当多地论述采用地是别人地材料,别人地例证,但他却反过来说,把别人地论著作为"假想敌"进行批评.观念是很新颖,却没有什么新发现.这样地批评怎么令人信服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品读金庸之《射雕英雄传》

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品读金庸之《射雕英雄传》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品读金庸之《射雕英雄传》阅读过程如果说我心目中有一个偶像的话,那就只能是金庸金大侠了。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

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唯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

这不是说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而是说他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将中国传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读者心目中"中国之魂"的最好的载体。

所以,它一发表,便真正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金庸武侠小说鉴赏宝典》中写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时说:“《射雕英雄传》一出,那是真正的全城轰动。

金庸此时无人敢与争霸,武林至尊的宝座名分终于定下,再没有人怀疑,金庸便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真命天子。

”曹正文先生称赞此书说:“高山大海,千军万马,笔掀波澜,气势逼人,山水为之动色,日月为之惨淡,可谓古今罕见。

”《射雕英雄传》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当时曼谷的读者等不及的要看《射雕英雄传》的新章节,报馆通过电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它倒不一定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但却是金庸最重要的作品。

不仅仅是因为它里面写到的人物有个性,情节很精彩,文字最漂亮。

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中充溢着"有所担当,敢于担当"的风骨。

铁肩担道义,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质,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想。

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借着气势磅礴的《射雕英雄传》,尽情抒发,倾诉无遗。

我最早接触《射雕英雄传》是在六岁的时候。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村里的电视机很少,还是黑白的14英寸的,我很高兴我家那时就有一台,夏天,乡邻们忙完了农活,就聚在我家的场院里,围着我家搬在外面的电视机观看节目,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认真的观看电视节目而没有捣乱,就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吸引了我,《射雕英雄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时看到的郭靖和周伯通结拜的镜头。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精神与正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精神与正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精神与正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1. 引言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如《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

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了精彩的武打场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于正义、道德价值观的探索。

2.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形象几乎无所不在。

这些英雄们崇尚正义,愿为民除害,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正义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2.1 正直坚韧金庸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正直坚韧品质的英雄形象。

他们像师徒关系中默默守护对方、为正义不断奋斗的郭靖和黄蓉,或是执着追求真相、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侠客令狐冲等。

2.2 不畏强权金庸笔下的英雄们都不畏强权,大胆挑战邪恶势力。

无论是华山派的张无忌还是少林寺的达摩祖师,他们在面对敌人时都表现出了勇气和果断。

这种反抗精神鼓舞了读者,引发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的思考。

3. 正义观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金庸小说以其深刻的正义观而闻名。

通过对不同角色命运的描述以及他们之间斗争与合作关系的展示,金庸传达了他对正义问题的独特见解。

3.1 营救无辜者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英雄主动营救被欺凌或困扰着的无辜者。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拯救白起宫女、《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保护杨铁心家人等情节。

这些描写反映了金庸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追求。

3.2 对抗邪恶势力在金庸小说中,英雄们经常要面对各种邪恶势力,如降龙十八掌的高手、江湖上的恶人等。

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对抗邪恶的行为传递出了一种追求正义、维护法律秩序的价值观。

4. 金庸武侠小说对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的启示读者通过金庸武侠小说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类道德观念培养和心灵成长。

这些故事中展现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面对挑战和矛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引发了我们思考许多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

金庸小说课程设计

金庸小说课程设计

金庸小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及主要作品概览。

2. 学生能掌握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武侠文化内涵。

3. 学生能分析金庸小说的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金庸小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评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金庸小说中的武侠精神,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金庸小说,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能够从金庸小说中感悟到真善美、忠诚、勇敢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在阅读金庸小说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金庸小说的世界中领略武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金庸小说概述- 金庸生平介绍及其文学成就- 金庸小说作品分类与历史背景2. 金庸小说主要作品解读- 《射雕英雄传》:分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及武侠精神- 《神雕侠侣》:探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创作手法- 《倚天屠龙记》:评述人物成长、情节发展与武侠世界3. 金庸小说的文学特色- 叙事手法:分析金庸小说的情节布局、悬念设置等- 修辞技巧:探讨金庸小说中的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运用4. 金庸小说的武侠文化- 武侠精神:阐释忠诚、侠义、宽容等价值观- 文化传承:探讨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5. 教学实践与拓展- 小组讨论:针对金庸小说中的某一主题或人物展开讨论,分享观点- 创作练习:模仿金庸小说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篇武侠故事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组织,共计10个课时。

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影响的开题报告

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影响的开题报告

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影响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金庸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及其影响选题背景和意义:金庸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种文学类型之一,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金庸小说深受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丰富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形象生动,不但是金庸小说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然而,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并非完全由作者所创造。

事实上,很多人物的原型并不是从金庸的想象中创造而来的,而是来自于作者所经历的真实社会,或是其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这些原型对金庸小说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及其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金庸小说的创作背景,揭示金庸小说创作的深层含义,也可以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入手,探讨其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庸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郭靖、黄蓉、令狐冲等),以及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型。

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作者自身的经历,历史文化背景,其他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阅读和分析金庸小说,查阅历史文化、文学和影视作品等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创作背景,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人物形象的原型及其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主要研究金庸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及其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金庸小说人物的典型类型及其特征;金庸小说人物的原型来源及其影响;金庸小说人物典型形象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及金庸小说人物形象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一方面,深入探究金庸小说人物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旗帜鲜明地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标识;另一方面,拓展中国文学的研究范畴,增加中国文学的文化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金庸小说中音乐之研究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金庸小说中音乐之研究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金庸小说中音乐之研究金庸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其中,音乐在他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作家对音乐的热爱和研究。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中音乐的表现和作用两个方面阐述金庸小说中的音乐之研究。

一、音乐在金庸小说中的表现金庸小说中的音乐往往以“琴”为代表,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弹琴,使得一个安静宁神的场景营造得淋漓尽致,再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也精通琴艺,他的琴声听上去清新悦耳,在小说中营造出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金庸笔下的琴,经常是刻画人物性情和气质的宝贵素材。

金庸在选词上也富有特色,用词精炼,形象生动。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金庸用“瑟瑟琴声中一道强烈的感觉让她不悦,仿佛有人吹嘘自己一生中的巨大功德,在讽刺般地让四周的人群听闻。

”这种描写巧妙地将琴音所带来的感觉传达给读者,情景描写有着颇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不仅是一个艺术门类,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金庸小说中的音乐也有着很多的作用。

首先,音乐可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音乐才情,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和气质。

例如,《天龙八部》的虚竹,他的音乐才华悠然自得,如清波般悠扬,寓言的是他的柔和平静和藏在内心深处的优雅气质。

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产生情感共鸣。

金庸的小说中,音乐不仅成为情人之间的悦耳的背景音,还可以成为情节的重要推手。

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赵敏的相遇并非是简单到两人之间的纯爱情故事,两人的爱情更多的是在音乐之中红颜之恋的体现。

最后,音乐也可以推动小说主题的发展。

金庸小说中,音乐常被用作推进主题的符号。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大儒周伯通的无拘无束的格调得到了一种官方认可,书中所穿插的许多琴谱,使得周伯通那种只求一味自由的人生价值取得强烈的主题化,得以传承至今。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中的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销售的重要工具。

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大陆金庸热

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大陆金庸热
21 00年第 2期 安徽 电子 信息 职业 技术学 院学报 N . 2 1 o2 00 第 9卷 ( 总第 4 7期 ) J RA FNUVCTNLOLGO C NS ]O ̄ O CNLG G nrl o4 o. O NI HIOAOA L EF  ̄ NOC&N R NEHOOY eea N .7V 19 U D A I C E E F T
文学仅仅是在 民问大行其道不 同的是 , 这股 金庸热 由民问感
性 阅读 热 转 化 成 了学 院派 知 识 分 子 们 的 学 理 化 研 究 热 , 庸 金 武 侠 小 说 能 够 以通 俗 文 学 身 份 打 通 精 英 意 识 与 民 间 文 学 的 通道 , 与八 十 年 代 的 “ 写 文 学 史 ” 潮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2 重 思 0
者的一致喜爱 , 不计 其数 的“ 金庸 迷“ 对其小说 津津 乐道 , 秉
烛夜读 , 以为 乐 事 。读 者 的热 情 与学 院 研 究 者 们 的 关 注 共 同
使金庸现象成为 9 0年代文化界一道亮 丽的风景 。一 向不登
大 雅之 堂 的 通 俗 文 学 拥 有 如 此 广 泛 的 影 响 , 们 不 禁 要 问 : 我
钱理群 的文 章《 二十 世纪 中国文学 ”》, 论“ 表达 了文学史研 究要求 突破 原有 模 式 , 摆脱 对 社会 政 治史 的 简单 比附的 意 愿, 引起 了许 多学 者 的关 注 。三年 后 , 上 海 文 论》开辟 了 《 “ 写文 学史 ” 重 专栏 , 希 望 能刺 激文 学批评 气 氛 的活跃 , “ 冲
探寻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于重新 建构文学 史等诸议 题无 对
疑 会 引 发 富 有 启 示 性 的思 考 。

中国现当代文学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家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及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着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

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

中文名:金庸外文名:Louis Cha 别名:查良镛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海宁出生日期:1924年3月10日职业:作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英国剑桥大学代表作品: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地位:华人武侠泰斗金庸先生给自己十四部中、长篇小说写的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横批“越女剑”,分别为《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的第一个字,而横批则为书名《越女剑》,在广大金庸迷中广为流传。

熟读金庸小说的人们很容易知道,这副对联,是用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连缀而成的。

事实上,这幅对联非常具有比喻意味,可以概括金庸、巴金、鲁迅的某些共同点。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当代文学史里的金庸

当代文学史里的金庸
书中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有四:一是以侠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二是金庸塑造的众多人物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典型;三是其叙事描写的方法可谓多样多变;四是金庸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中国小说所特有的,其结构极适合于表现中国人的历史感、现实感。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学术性和普适性兼备的文学史专著,书中对金庸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赏析。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金庸
作为新世纪广为流行的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港台文学的叙写稍有不同。从重视程度上讲,严本不再以一章“百年台港文学”这样的术语概括,而是以80年代为限,将二十世纪的港台文学一分为二:第二十七章为“白先勇、陈映真与战后三十年的台湾、香港文学”和末尾三十四章“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台港文学”。金庸则位于第二十七章第五节“高阳、金庸与台港地区通俗文学”下进行论述,该节以高阳的历史小说起,古龙的武侠小说止,中间是金庸与梁羽生两大武侠小说大家,五页篇幅的金庸叙述,以金庸大事记着手,使读者在“知人论世”中更深层次地解读金庸其人其作。
田中阳、赵树勤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金庸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对金庸作品的总体概述,书中认为“在香港新武侠小说界中,金庸无疑是一代宗师,他的小说自问世以来,有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动着华人社會的读书界”。
在以文学史写金庸的专著中,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一书尤为典型,该书专列四十章,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章下分三节,分别从历史地位、精神内涵、艺术特色来论述。通过选录章节篇幅对比,例如“高晓声、张贤亮、路遥的小说”合成一章,可见独立成章的“金庸”在著者心中的地位。书中撷取诸多研究者的成果,提出“缺少金庸的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等观点,对推动金庸入“史”做出了贡献。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佛学思想。

佛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金庸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佛学思想的碎片,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可以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可以从金庸小说中的一些对话片段中找到佛学思想的影子。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其中不乏涉及到佛学思想。

郭靖曾经向黄蓉请教“修行之道”的问题,黄蓉则回答道:“修行之道在于心,无所不在却又无所牵扯。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引用佛经中的文字,但却道出了佛学思想中的“无我”、“无相”等概念。

在金庸小说中,这样的对话片段屡见不鲜,正是金庸先生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将佛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佛学思想的一些特点。

金庸小说中有不少人物身怀绝技,却不善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对世俗名利不感兴趣。

这些人物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特点,正是佛学思想中“无欲无求”、“超脱世俗”等概念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在遭遇逆境或者面对生死考验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累,正是佛学思想的“无畏无憾”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也蕴含了丰富的佛学思想。

在《笑傲江湖》中,主人公令狐冲和岳不群的师妹岳灵珊的爱情故事,虽然最终悲剧收场,却流露出了深沉的佛学思想。

在佛学中,爱情是一种对于世俗的执着,而佛学的境界是要摆脱一切执着。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令狐冲最终放下了对岳灵珊的爱情,接受了出家为僧的安排。

这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正是佛学思想所倡导的。

我们可以从金庸小说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中找到佛学思想的影子。

在金庸的小说中,常常以自然景物或者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些深刻的哲理,这些隐喻和象征往往与佛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龙八部》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就是金庸巧妙地利用隐喻和象征来传达佛学思想的典型之作。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自从金庸在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

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

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金庸小说为什么会如此得到全世界华人读者的垂青和喜爱?根据金庸本人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

实际上,真正流传下来的中国艺术传统,就好像国画那样,是根据唐、宋、元、明、清一个系统流传下来,和外国画完全不同……在中国小说方面,自五四以来的小说都不是传统的中国小说。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这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东西”。

【注1】如果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金庸的解释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颇能令人接受。

问题在于,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的长期流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呢?试想,金庸小说从问世以来,先是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人世界流行开来,接着又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挟雷霆万钧之势打入大陆市场,俘虏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灵。

90年代后,欧美华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说在他们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从流行小说的层次晋升到学术殿堂讨论的严肃课题——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国洛矶山麓的科罗拉多大学就以“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

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和影响金庸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武侠作家之一,以其创作的武侠小说而成为现代华语文化的一部分。

他的武侠小说虽然有些虚幻,却也深入人心。

金庸的小说中有细腻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因此他的小说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大量的读者。

本文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和其影响。

一、小说的创作流派金庸以古典的武侠小说成就掀起了一种武侠文学的革命。

他融合了历史、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文化等众多元素,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完整繁荣的另一个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创作主题来发现这个世界的重要性:邪恶、善良和侠义成为了金庸小说无法分割的三角,他通过这个三角帮助我们理解和切实回答"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是非,“什么是侠义?金庸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我们引到一个美好、现实的世界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侠骨柔肠的人物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优秀的人物刻画金庸的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深刻的个性。

金庸创造的角色庞世南、乔峰、郭靖等都是具有独特性格和人格魅力的人物,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品行、信念、人生态度和外在形象。

这些形象丰富多彩,也鲜明到足以让读者觉得自己的梦想可以成为现实。

人物的刻画过程中,金庸为了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还经常使用旁白和对话等手法,仔细研究人物的心理及思维过程并将其毫不怜惜地呈现给读者。

这些角色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性,这个出彩的特点也使得金庸的小说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三、严谨的历史背景虽然金庸小说的设定出自他的意识中,但是小说背景都与历史相联系,历史情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让小说更具有文学价值和情感感染力。

金庸小说所在的时期,中国武侠小说的世界观仍然处在明末清初,金庸把更多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背景加入到自己的小说中,来创造一个更加真实的场景推动故事的发展, 以此为媒介把历史凌驾在小说的生命力之上。

四、故事的多样性金庸的小说内容质量丰富多样,包括旅途、冒险、亲情、情感等不同主题,线索分支众多,多样形态的小说更加具有爆炸性和个性化。

金庸武侠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

金庸武侠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

金庸武侠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导言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武侠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而闻名于世。

尽管武侠小说主要以男性英雄为主角,然而,金庸在其作品中也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她们不仅美丽动人,还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本文将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她们对故事情节和主题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黄蓉-机智聪慧的江湖巾帼黄蓉是《神雕侠侣》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她出身于江湖世家,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她善于计算,并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智谋来解决问题和帮助其他角色。

黄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剧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龙女-坚毅与崇高的爱小龙女是《神雕侠侣》中的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她被描述为美丽、冷艳和充满神秘感。

尽管她深爱着主角杨过,但出于复仇的执念,她选择了孤独寂寞的生活。

小龙女的坚强与崇高的爱成为整个故事情节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赵敏-权谋与智慧并存赵敏是《倚天屠龙记》中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深刻内心世界的女性角色。

她既聪明机智,又有着强大的权谋头脑。

在纷争不断的江湖之中,赵敏通过巧妙运筹帷幄,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故事剧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她也展现出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男性领域中立足并成功的能力。

郭芙-勇敢与母爱郭芙是《天龙八部》中一位仁义善良、勇敢无畏的母亲形象。

她在面对亲人的生死和家族的荣辱时,毅然投身于江湖之中,始终保护着自己的子女并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牺牲。

郭芙以她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成为该小说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结语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富有个性魅力和内涵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敢、聪明才智等特质,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传统男性主导领域中能够打破束缚、有所作为,并对故事情节和主题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庸先生对女性塑造的独特视角和他对平等与自由价值观念的探索与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包含许多佛学思想的元素。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人生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充满了佛学的熏陶,展现出了深厚的佛学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小说中入手,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佛学思想。

首先来看《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塑造了郭靖这一经典形象。

郭靖修行少林武学期间,接受了延福和尚的启蒙教育。

延福和尚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体系深受佛教影响,他为郭靖传授武学之余,还不断强调个人修行和心性修炼的重要性。

在郭靖对待江湖恩怨时,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被名利所诱惑,展现出了佛学中脱离红尘的理念。

而在《神雕侠侣》中,则是通过张无忌和虚竹两位主人公,将佛学思想更加深入地融入其中。

张无忌虽然出身于武林世家,但在逃避世俗纷争并追求内心真正安宁的道路上,却受到了佛法的指引。

在与敌人激战中受伤的虚竹,在佛法的熏陶下体悟到了“心境即佛境”、“人生即禅生”的思想。

他在后来成为少林寺方丈之时,更是将佛学智慧倾注以化解江湖恩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至于《倚天屠龙记》,则是通过张无忌与张三丰师徒的故事,展现了佛学思想在修行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张无忌师从张三丰,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炼,最终在张三丰的引导下明白了顿悟和般若的含义。

张三丰口传心授的佛学思想,无疑在张无忌成长的历程中扮演了积极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最后来看《笑傲江湖》,在小说中,金庸将佛学思想渗透到了武林江湖的生死恩怨之中。

主人公令狐冲在悟道于大都会王夫人之宅的自刎之后,远走边疆,隐居林间。

他在江湖生涯的弃尘禅修,用佛法来安抚内心的纷争和挣扎。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江湖世态和名利的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达成对佛学思想的领悟。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并非局限于特定角色或特定情节,而是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老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廖中南准考证号:072303200028[内容摘要]:通过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照,分析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各自的特点,指出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之处,申明现代诗歌是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取有关艺术营养发展起来的,对发展现代诗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诗歌现代诗歌变异中国是诗歌王国,诗歌历史源源流长,辞赋、唐诗、宋词、元曲如一座座丰碑,耸立在中国文化长廊里。

五四运动后,新诗出现,历经发展,进入二十世年八十年代后,新诗以现代性的姿态突飞猛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现代诗歌的批判多于肯定,普遍认为现代诗歌难懂,,不禁要问现代诗歌怎么了,本文拟对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比较,来分析现代诗歌对传统诗歌的变异和融收。

一、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划分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

对于诗歌的分类,古远清先生《诗歌分类学》①认为由于诗歌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社会形态的制约,与时代紧密相连,各种诗歌体裁之间相互继承与革新,因此,造成诗歌种类概念有一定的模糊性,各种诗歌体裁相互渗透,按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可分为旧诗和新诗,即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

(一)传统诗歌界说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

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中国传统诗歌应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诗歌,传统诗歌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主要有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另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总之,自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以后,人们逐渐将之用于创作,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从齐、梁到唐初,并逐渐发展出一种讲格律的诗体,这种文体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手中正式确定,从此人们便把这种严格讲究格律的诗体称为"近体诗",而那些未讲究或不讲究这些的,则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二者的划分只是因问世时间迟早而这样定名而已,并不是说从唐以后所有的诗都叫"近体诗"。

有如下几个区别:1、字数与句数: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限,句数也不限。

可三字,可四字,也可七八字,还可以一首诗中三四五六字的句子都有,没有限制。

近体诗的字数每句只有五字和七字两种,也不能混杂。

在句数上因三种类型而有不同:①绝句诗:四句;②律诗:八句;③排律,也称长律,句子超过八句的律诗。

2、韵:古体诗用韵有如下特点:①全诗不限定只用一个韵部,可以转换;②可以押平韵,可以押仄韵,也可以平上去入通押;③可以每句都用韵,也可以有不要韵的句子,用的韵字可以重复。

近体诗的要求则很严格:①一般只能押平声韵;②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部,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③除第一句可用韵可不用韵外,只能在偶数句押韵;④用韵的字不能重复。

3、平仄、对仗:仄概念也是在四声发现后才有的,所以"古体诗"无明确限制,也无有谓对仗。

"近体诗"则在平仄上则严格得多,同时,在某些句子上,还要讲求对仗。

(二)现代诗歌界说“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指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以汉语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诗歌的总称。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亦即相对于中国古诗而言的今诗。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即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现代诗歌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诗歌不管是前现代还是后现代,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点:1、结构形式是是自由的,无固定的框框,排列组合常常变化无穷,诗无定节,节无定行,句无定字。

2、内涵是开放的,不受呆滞的僵化的旧规律的约束,自由的思想、复杂的情感可以充分表现在诗中。

3、在音乐美上不讲古典诗词的格律,但仍有内在的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语言自然旋律上,是通过重音的自然间隔和句中字音的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3、在语言运用上多用奇特的组合,从最大限度在发挥语言的张力。

4、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跳跃、空白、变形、象征等多种手法,突破传统诗歌的文字经营方式,力求意象的独特性,而不是追求意象的传统文化意义。

二、现代诗歌对传统诗歌变异的主要表现现代诗歌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时代背景,从现代诗的两个重要时期看,一是发生期的五四运动时,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现代诗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时代中孕育的;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的价值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评判标准,引起中国新诗从现代进入了当代,在很多地方对传统诗歌变异。

具体表现在:(一)、价值取向不同古人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传统诗歌从一开始就关注现实人生,尤其是社会政治,诗人更多地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诗。

在艺术形象背后有强烈的政治、宗教、道德、伦理、人际等意识,而诗人更多地是社会的人。

孔子在《礼教》中说“入其国,其教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提出的“诗教”主张认为诗是为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的,放眼于深远的教育目标,培养和塑造整个社会人的性格——即素质。

在漫漫時空中,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以及死亡,是哲学和宗教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诗中的常见命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只有屈原的《天问》等少数篇章有这样的内容。

现代诗则强调个体验生活的存在意识,企图超越一般人生的范畴,在“形而上”的高度捕捉“生命体验”,有更多的智性成份,诗人也更多地是个体意义上的人。

诗不再是改变社会的工具,更多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二)感知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注重理性顿悟,在形象思维中贯穿着逻辑思维,显得合情合理,即使背理也是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在本质上仍是合理的,不管是抒情还是明理都经得起推敲。

现代诗歌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诗人主体意识,以直率的情境陈述,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注重感性顿悟,强调追踪潜意识或无意识,是感知性的,靠所谓“内宇宙”的深入把握诗意,在本质上是背常理的,其上者表现出相当的悟性,其下者表现为玄秘错杂的随意性。

因此,现代诗歌已完全摆脱“文以载道”的简单束缚,使诗更多地走向自身,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个人性关联和美学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生存的困惑和对生命的惊奇,趣味比较抽象,精神比较自由。

(三)表现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方式,诗人以血肉之躯感触于现实人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以情感的丰富、炽热、单纯、执着而动人。

抒情的方式不乎是寓情于境,情境相生,意境上按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也不外乎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一套既定的规则可循。

而现代诗没有现成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如果传统诗是一个框框内写的活,那么现代诗写作时是面对一个广阔的天空,往往是采取冷静的叙述方式,主要以智性观照对象,以求发现别样含义,同时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精神,寻求象征意味;表达上则采取不露声色的冷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思考发现以非韵文的方式客观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说出来”,这种抽身其外的静观方式与传统诗歌的“投身其中”的忘我咏叹有别,诗人不再是天真的孩童,而是智性高远的哲人。

(四)语言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主要是韵文方式,讲求一定的韵律,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都有规定,讲求练词练句。

讲求构思的完整,起承转合的逻辑发展,句子的骈对,声律的谐美,表现很强的文学性。

传统诗的语言是既定的,很少超出常规。

语言表现是凝炼化而非口语化的,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

现代诗歌注重传递诗的意味而不是意义,语言口语化,非正常现象较多,不一定遵守语法规则,寻求意义的真实而非语法的准确。

现代诗歌的语言是多变的,经常超出常规。

多用一些反常的组合,增强语言的弹力。

如“鞭炮拖着红红的尾巴/震动你长满青苔的耳朵”,“喧闹的五月/锄头开始敲打土地”,又如“时间从来不会入睡”等等。

(五)读者关系不同中国传统诗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些具有高度教养的精英人物,他们学富五车、倾心于探究错综复杂的诗艺。

在创作群体和阐释群体之间——或简而言之,诗人和读者之间,存在一种精妙的契合。

拥有为数众多的背景相同的读者。

即便他们的姿态有所区别,但对如何阐释一首诗通常持一致的看法,他们知道在诗中可以和不可以使用哪些隐喻。

他们十分清楚形式的困难,同样清楚其强度和缺陷。

换句话说,在传统诗歌中,读者和诗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彼此有所谓灵犀一点通。

诗人用不着担心读者是否会读懂他的诗。

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置身诗人的情境并从诗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快感。

一个古典诗歌的读者无论在感觉上扮演怎样能动的角色,他或她都必须借助充分的文学和其它文化领域的背景;对现代诗来说,早期现代诗就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个炼狱,诗人和读者之间相互移情的前提不再有效了,现代诗没有一个整体的价值系统和一种可证明是同一的、移情性的读者关系,即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忍受一个陌生的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