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18讲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简称西北干旱区)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四、具体区划 • Ⅺ.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简称青藏高原区 ) • Ⅻ.藏东南一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 简称藏东南一横断山区)
Leabharlann Baidu
本节重点讲述华北区,其它自学为主。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一、亚区区划 (细分为8个区)
六、华北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为 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体,园地居重 要地位,林牧用地面积较小。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 19 . 49 %,以水浇地和旱地并重 ,垦殖率高达 49.1% 。园地占全国园地面积 19.68% ,以果 园为主。林地、牧草地,分别占全国的2.83%和0.22%。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aliyun.com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四、具体区划
• Ⅶ.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
区(简称云贵高原区)
• Ⅷ.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
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简称东南沿海区)
• Ⅸ.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简称内
蒙古高原区)
• Ⅹ.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高的地区。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三、气候资源
全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 15℃。年降水量500~900mm。
由于季风、海陆远近和地形的影响,降水量自南向北,自东
向西减少,中间有相对少雨带;华北平原属半湿润区,山东 丘陵和淮北平原属湿润区。海河平原是一个相对少雨区,年 雨量600mm以下,地下水盐分浓度高,灌溉条件较差,是 华北平原旱涝盐碱灾害威胁最大的地区。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四、地形与土壤
在山麓洪冲积平原,土壤以褐土类型为主; 开阔平原地区,土壤以潮土类型以主;
滨海低平平原,土壤以滨海盐土为主。
五、植被与种植制度
本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不多见。
• 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为薯类、高粱、谷子、大豆 等。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16章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主要内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土
地资源利用分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 游区、江南区和华南区、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
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横
断山区、西北区与青藏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四、具体区划 • Ⅲ.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 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 • Ⅳ.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 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 • Ⅴ.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简 称川陕盆地区) • Ⅵ.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简 称江南丘陵山地区)
Ⅱl.冀北辽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荒草地——防护林地和旱 作农业用地亚区
Ⅱ2.京津唐平原水浇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
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3.黄海低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和建 设用地亚区 Ⅱ4.太行山前平原水浇地、居民工矿地与荒草地——灌溉农 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理开发利用。
重点与难点:土地资源利用分区与黄准海区的土
地资源利用结构。
第一节 区域上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 原则
主要目的
1、满足社会生产建设 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进行的活动
2、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土地利用的深度开发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1、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 2、已利用土地的再开发 基本原则 农用地(耕地)优先开发原则; 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平衡原则; 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
土地经营较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使全国主要的粮、棉、油
、果、畜、禽、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和轻工业原料基地。 全区人多地少,加之中、低产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不高。 区内旱、涝、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 展威胁很大。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七、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 向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一、亚区区划
Ⅱ5.山东半岛旱地、水浇地、水域、园地与居民工矿地—— 农渔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6.鲁中丘陵旱地、水浇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果业和
建设用地亚区 Ⅱ7.豫鲁黄泛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 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8.淮北低平原旱地、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 建设用地亚区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四、具体区划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分区的原则、依据,中国土地资源分
区系统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6个土地利用亚区组成。
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区 (12个大区)
• Ⅰ.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简称
东北区)
• Ⅱ.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
用地区(简称华北区)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30%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具有相容性,导致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的相似性。 (2)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重大问题的相似性。影响平 衡利用的问题存在。 (3)县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以县为最小划区单位。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分区依据:
1、一级农业生态区分以水热条件为主,主要考虑:
气候特征:积温、降水、无霜期、干燥度等。
大地构造基本格局。
大农业生态适宜性、生产潜力及大农业生产结构。
2、二级农业生态亚区的划分以农业生态类型组合特征为主,
主要考虑: 农业生态类型组合特征:构成特点、农业生态适宜类型 中地貌类型组合:平原、山地、丘陵及其组合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三、土地资源分级区划与命名 分级区划:一级区——土地利用区 二级区——土地利用亚区 分区命名:尽量简化、以利应用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中的一、二级分区分别以土地利 用区和土地利用亚区命名。
二、区域范围:
华北区位于我国东部中原地带,周边山地丘陵都在海拔 1500m以下。行政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除
坝上部分县)、山东全部、河南、安徽与江苏三省淮北地区
,以及辽宁和内蒙古少部分,共426个市、县(区、旗)。 土地总面积53.06万km2,占全国的5.56%。地形平坦,土层 深厚,沃野千里,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人口稠密 ,平原上村落密布,是土地开发综合程度和综合生产水平较
耕地流失快,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应合理安排各业
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节约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
建设,进一步增加灌溉面积;改良盐渍土、风沙土、砂姜黑 土和白浆土等低产土壤,采取平衡施肥法,满足高产稳产田 的综合肥力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特别 注意防治大气水体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加快京津周围及 本区的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第一节 区域上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 原则
基本原则细化 一、因地制宜 二、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辨证关系 三、将区城十地资源特性和土地利用需求相结合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五、以系统论指导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基本原则
(1)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后者受前者影响,二者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方
内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第三节 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 开发利用
八、华北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1. 2. 3. 4. 5.
加强排水体系的维护,防患于未然 发展灌溉,增强抗旱能力 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培肥土壤,平衡施肥 加强耕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