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合集下载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是瑞士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
学习应该基于生活经验。

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体魄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学习应该基于生活经验。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

从灵魂到心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史渊源

从灵魂到心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史渊源

从灵魂到心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史渊源摘要:教育心理学化作为一种思想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可根据其演进过程中的特点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来研究: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人文主义运动中的酝酿—对本性的尊重、思潮的兴起—对心理的提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于19世纪前期达到高潮,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

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课程设计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

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内的融合与渗透。

教育心理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古代教育思想还在萌芽阶段,哲学心理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崭露头角。

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术”不仅是一种启发、导引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现代心理咨询的“面谈法”一脉相承,是现代西方心理咨询的源头。

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理论被描述为哲学,心理的概念被描述为灵魂。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灵魂在环境刺激下的演变,如其所言:“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他所著的《论灵魂》,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

他把灵魂按照“自然等级”区分为三种水平,并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为了使肉体不断完善,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通过智育则可以达到真理的大门;再次,人有理性的灵魂,能够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进行德育可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

他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

这种由灵魂认识来引发的教育理论也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起源和萌芽。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学在逐步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与心理学建立了联系乃是重要的一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

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①在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中,福禄倍尔(1782-1852)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丰富了其内容,为教育走向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几位主要教育家的教育心理学化基本主张。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十分朴素,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论著中。

这些论著有:《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和《数的直观教学》等。

(1)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理论中。

裴斯泰洛克说:"我长期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的根源。

因为我深信,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发展的形式。

很显然,这种形式是建立在人的心理的一般组织之上的……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

"①他的要素教育理论就是这种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具体运用。

所谓要素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最原始最简单的萌芽,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体育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他认为自然赋予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这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联系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

劳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要素,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他认为这种爱是反映和表现得最早,并将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以至全人类的。

背景、内涵、意义: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化

背景、内涵、意义: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化

背景、内涵、意义: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化摘要:裴斯泰洛齐作为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口号的教育家,其思想的提出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裴斯泰洛齐在前人的教育思想上总结升华,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对推动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以及当时的欧洲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于今天我们思考教育改革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意义教育心理学化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

虽然早期卢梭、洛克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了心理学的萌芽和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其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0年发表的《方法》中,首次明确的提出教育心理学化;1801年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中再次强调了这一口号;19世纪初他初次明确强调指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裴斯泰洛齐本人并未对这一思想给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但是总结他的著作不难发现裴斯泰洛齐提倡的“教育心理学化”要求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理论的提出、教学内容的编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原则的使用等等都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时代背景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提出受当时背景下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首先19世纪西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果,因此19世纪也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科学发展日益繁荣使得人对于自我的科学研究更加深入,像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科学的理论不断丰富、具体。

裴氏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西方教育史上,对教育与人性、人的认识之间的探讨由来已久。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教育必须与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教育家夸美纽斯则首次明确论述了教育适应自然的理念和主张,他所说的人的自然本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卢梭进一步论述了教育要适应自然这一主张。

从这些发展历程中可以窥见教育心理学化的前身。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哎呀,谈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真是一个既有趣又深刻的话题呢!说到裴斯泰洛齐,大家可能会想,这是谁啊?他可是教育界的大咖,尤其在心理学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他的理念就像是那块珍珠,闪闪发光,值得我们好好打磨和琢磨。

裴斯泰洛齐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他总是觉得,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想想看,每个孩子就像一朵花,有的花香气扑鼻,有的则是清新脱俗。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水来浇灌所有的花。

要知道,因材施教这事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可真没那么容易。

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有的则需要一点儿严格。

裴斯泰洛齐就像一位园丁,悉心照料每一朵花,耐心浇灌,确保它们在自己的节奏里绽放。

说到教育心理学,裴斯泰洛齐特别关注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他觉得,孩子们不仅需要知识,还得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比如,跟小伙伴们打交道,分享玩具,这可不是小事儿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哦,这种事没啥大不了,谁不会呀?可实际上,社交技能就像是孩子们的“软实力”,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如鱼得水。

裴斯泰洛齐希望孩子们能在互动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嘿,这可真是个聪明的办法。

裴斯泰洛齐提到学习的主动性。

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满满一黑板,讲个不停,结果呢,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发呆。

裴斯泰洛齐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孩子们就像小海绵,得主动去吸收周围的知识。

他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说,这多好啊!他还强调了“体验式学习”。

简单说就是,孩子们在做中学,而不是单纯地听老师讲。

他提倡让孩子们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像是做实验、参加戏剧表演、或者是社区服务。

这些体验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花园里种花,看到花开那一刻,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样的学习,岂不是让人心潮澎湃?对了,裴斯泰洛齐还特别看重家庭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作者:吴霞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欧洲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对近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他的人性论、教学机制、实践及运用等方面的全面解读,揭示其对教育者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对教育规律探索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教育;规律裴斯泰洛齐是继卢梭之后19世纪欧洲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

他以一颗赤诚之心,进行数十年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和谐教育、简化教育、要素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等重要思想。

面对矛盾丛生、被诸多问题困扰的教育教学现实,重读并领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于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教育者要明确,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要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地去教,要在实践中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要善于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教育心理学化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

虽然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了心理学的萌芽和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和主张。

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一文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

”由此引发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自然并认识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

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斯泰洛齐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规律的教学机制。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19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化”对推动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人类培养新生一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来看,学与教事实上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再次,教育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最后,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人类的一般学习,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从研究内容上看,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这些研究所得到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以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相长”《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柏拉图重视个别差异及教育目标,即谋求身心的均衡发展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讨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和教育工作具体改革结合起来,提倡因能力施教。

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

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6的内心动力。

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

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

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

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

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

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教育目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innerfreedom)、完善(perfection)、仁慈(goodwill)、法权(justice)、公平(equity)。

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种观念基于人性的现实基础之上,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体现了理性、自由与完善的品质,并逐渐扩展为相应的社会规则及秩序。

在道德养成上,赫尔巴特详细论述了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智育与道德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之为个体的身心统一。

我们熟知,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伦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之一,但他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从教育的一般目的或间接目的即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来看,多方面兴趣的平衡发展是实现道德的手段。

兴趣是内心活动的积极状态,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观念运动异常活跃,增强了心灵的同化能力,从而控制统觉过程。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可加速观念的贮存与积累,促进性格形成与心灵完善,由观念形成意志,由意志养成性格,达到培养美德的最终目的。

多方面兴趣理论体现了赫尔巴特对完整人格的尊重,这些平衡和谐的兴趣本身是符合学生天性的。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第七节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潮产生的理论基础
古希腊的灵魂论—萌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 然教育思想—早期表现和来源-夸美纽斯、卢梭
• 哲学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

理论支撑-洛克、康德、莱布尼茨
• 心理学—理论基础-费希纳(心理物理学)

冯 特(心理学实验室)
二、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演进
教育对象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受社会和国 家因素的制约,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由于认识水准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 科学地揭示心理学的规律;
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带有机械 性和片面性;
教育心理学化并不等于教育科学化。
• 裴斯泰洛奇

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

开启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 赫尔巴特

使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理论化、系统化
• 福禄培尔

将心理学应用于幼儿研究

深化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 第斯多惠

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推动教育心理学化的应用
三、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教育心理学化促进了教育理论学化
• 以经验和思辨来研究教育的时代的终结 以科学 • 和理论来研究教育的时代的开始
• 第二,教育心理学化推动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科学化、艺术化
• 第三,教育心理学化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

心理学和教育学成为培训教师的独特内容

师范教育开始以教育科学为基础
四、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①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
二十三、创造性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二十四、品德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举例论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举例论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举例论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自古以来,人类在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及内涵,关于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也一直
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特别是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他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理念,深刻影响了当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发展,其思想可以说是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奠基石。

裴斯泰洛齐秉持着“仁爱”这一核心价值观,注重儿童心灵的塑造,以“偶然
教育”的的原则,针对儿童的学习活动,强调发现规律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儿童自觉性,激发其内在活力,教育心理学化为教育方式提供了多样的思路。

由于裴斯泰洛齐坚持“以孩子为本”的教育观念,他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被更
多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儿童的实际水平,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活动,将实际教学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当今,许多教育家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的观点,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却遵循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总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对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史及实践活动,
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儿童为本”,以及激发孩子内在自觉性,改变以约束模式教育的历史传统,将心理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断发掘儿童身心潜能,从而推进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教育对象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受社会和国 家因素的制约,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由于认识水准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 科学地揭示心理学的规律;
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带有机械 性和片面性;
教育心理学化并不等于教育科学化。
• 裴斯泰洛奇

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

开启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 赫尔巴特

使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理论化、系统化
• 福禄培尔

将心理学应用于幼儿研究

深化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 第斯多惠

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推动教育心理学化的应用
三、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教育心理学化促进了教育理论科学化
• 以经验和思辨来研究教育的时代的终结 以科学 • 和理论来研究教育的时代的开始
• 第二,教育心理学化推动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科学化、艺术化
• 第三,教育心理学化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

心理学和教育学成为培训教师的独特内容

师范教育开始以教育科学为基础
四、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局限性
第七节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潮产生的理论基础
古希腊的灵魂论—萌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 然教育思想—早期表现和来源-夸美纽斯、卢梭
• 哲学的经验主义、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唯心主义——

理论支撑-洛克、康德、莱布尼茨
• 心理学—理论基础-费希纳(心理物理学)

冯 特(心理学实验室)
二、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演进

简述教育心理学化

简述教育心理学化

简述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在学习和教育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是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教材的设计、教学环境的创设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个体,重点关注他们的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心理特征。

通过探究这些心理特征,教育心理学试图找到促进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心理学开始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形成。

在发展过程中,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对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教育实践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教材的设计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三条学习定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②准备律:指在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

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

③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练习律由作用律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说)3、布鲁纳结构—发现教学理论4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的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解释2、学习这一特殊的建构活动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行为3、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知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西方心理学的“三股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类存在两股力量:防卫和进取的力量;将人各种需求分为缺失需求和成长需要。

学习动机包含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

动机由内驱动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动机的主要功能:激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生能产生动机,而动机能启动学习;2、动机是有增强学习的作用。

3、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但是要有效的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必要的;4、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习不利,动机的强弱影响动机解决的效率;5、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6、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动机的中等程度激发,对学习有最佳效果。

“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历程

在备考教师招聘考试中,你对于“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解是否还只停留在裴斯泰洛齐身上呢?若是如此,那你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尚还浅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近代西方教育家会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一、考情分析教育心理学化这一知识点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以单选、多选和判断题这样的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对于这类认识较为片面的知识点就需要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对其所涉及的重要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较为系统化的认知。

二、相关人物有四个教育家对教育心理学化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探讨,分别为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以及第斯多惠。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学化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800年7月提出。

在继承裴斯泰洛齐教学心理学化思想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这也是我们平常上课过程中所理解的赫尔巴特的“二基础”。

至此,教育心理学这一思想的发展开始朝系统理论方向出发。

之后,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和第斯多惠都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上述四个人物中,考查的重点人物在于前两个,即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三、思想观点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在继承和发展卢梭和夸美纽斯思想的基础上,把人的本性发展理解为人的身心发展,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在继承卢梭的思想基础上,他提出教育应遵循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教育适应自然”。

而在继承夸美纽斯的思想基础上,他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他认为,人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譬如看或听的感官能力,但比较低级,需要训练和教育进行发展。

而正是因为儿童的各种能力比较低级,那我们就不能给他们讲解很深奥的东西。

那给他们讲啥呢?就需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熟悉和接受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

⼀、⼼理的统觉理论学习的统觉形成说是赫尔巴特(J.F.Herbart)在洛克(J.Locke)的“⼼灵⽩板”论的基础上,在裴斯塔洛齐(J.H.Pestalozzi)的“教育⼼理学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系统提出的。

所谓“教育⼼理学化”,就是认为教育可以以⼼理学为基础,也必须以⼼理学为基础。

因为只有以⼼理学的原理为基础,教育者才能了解⼉童,从⼉童的实际出发,按照⼉童的天性进⾏教育。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进⼀步明确提出教育的⾸要科学基础是⼼理学,并认为“⼼理学作为⼀门科学,应建⽴在形⽽上学、数学和经验的基础之上。

”即以形⽽上学为基础,以数学为⽅法,以经验为内容。

所谓“以形⽽上学为基础”,就是从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出发,来论证⼼理现象。

在赫尔巴特看来,⼈的灵魂(⼼灵)是宇宙中⽆数实在的⼀种,它与其他实在 即外界事物 发⽣关系,便产⽣“观念”。

⼈的灵魂像其他实在⼀样是永恒的,其最初是空⽆所有、没有任何天赋观念的,其⾃⾝是不可知的,⼈们只能认识其现象,即⼈的灵魂与其他实在相互作⽤⽽产⽣的、并构成灵魂内容的⽆数观念。

他认为,⼈的灵魂包括上意识和下意识两个部分。

在上意识领域,存在着许多因灵魂与外界事物相互作⽤⽽出现的不同观念;在下意识领域,也保存着⽆数观念,这些观念可以随着灵魂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进⼊上意识。

这些观念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的全部⼼理活动。

所谓“以数学为⽅法”,就是通过应⽤计算的⽅法来推导⼼灵中观念的变化或运动。

赫尔巴特认为,⼼灵中的各种观念有强度上的差别,强的观念能成为其他观念的刺激⼒量,使它们发⽣变化。

⾄于观念如何相互作⽤,如何变化,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强度,⽽观念的强度可以⽤数学⽅法计算,从⽽加以控制。

所谓“以经验为内容”,就是指⼈的⼼灵完全是通过观念的获得和逐渐充实⽽发展起来的,⼀切⼼理现象都是由各种观念的相互作⽤⽽产⽣的。

它从作为感知的对象,到保留在意识中,要经过⼀系列复杂的⼼理过程,即统觉过程。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思想基础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思想基础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思想基础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1800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发表的《方法》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将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建立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命题做了准备。

此后,心理学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开启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

将教育心理学化上升到了一个系统理论的高度,首次提出把教育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罗斯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建立。

1910年,他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

1913-1914
年,其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是指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人类教育学中,以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和个体学习的成长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例如,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可以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情绪状态,从而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关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而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记忆机制,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

例如,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概念映射等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强调了情绪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情绪和动机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内部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兴趣和努力程度。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情绪和动机状态对学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例如,积极的情绪和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学习动力,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励和支持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动机。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还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背景和支持系统,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和学业成就。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教育经验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中,教育者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氛围。

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强调了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评估是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进程。

通过心理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者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进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学在逐步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与心理学建立了联系乃是重要的一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

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①在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中,福禄倍尔(1782-1852)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丰富了其内容,为教育走向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几位主要教育家的教育心理学化基本主张。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十分朴素,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论著中。

这些论著有:《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和《数的直观教学》等。

(1)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理论中。

裴斯泰洛克说:"我长期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的根源。

因为我深信,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发展的形式。

很显然,这种形式是建立在人的心理的一般组织之上的……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

"①他的要素教育理论就是这种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具体运用。

所谓要素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最原始最简单的萌芽,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体育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他认为自然赋予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这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联系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

劳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要素,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他认为这种爱是反映和表现得最早,并将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以至全人类的。

裴斯泰洛齐着重研究了智力教育和教学的要素。

他说:"富有生命但还模糊不清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要素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好久了·.…·最后,像一个奇遇,突然想到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和语言。

这对我所进行的工作是一个新的发现。

"①(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第181页)因此,裴斯泰洛齐认为,"数目、形状和语言是一切教学的最初的最简单的要素。

"根据数、形、词的基本要素的理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培养"以一切从感觉得到的事物的确切知识为基础"的计算、测量和说话的基本能力。

在教学中,计算适合于数,测量适合于形,言语适合于词。

这样,知识(学科)教学的要素,便可以归结为测量、计算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和以此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他认为这一过程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要素教育理论是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教学原则的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旧教育和教学的新机制,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感性经验去获得和积累一定的知识,同时借助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

他重视感官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感官,才能获得初步的正确的知识,因为"正确的看和听是获得实际知识的首要步骤。

"当然,裴斯泰洛齐所说的感官的感受,决不仅限于视觉和听觉,而是包括所有感官的感受。

裴斯泰洛齐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他着重强调观察在获得知识与发展智力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把直观性作为发展心智的最坚实的基础。

这也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

所以他的直观性原则的提出和论证本身,也完全符合他的教学心理学化要求。

在此基础上,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各教学规则。

总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十分零散,没有系统的体系,更没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大多数是教学经验性的材料。

尽管如此,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改革实验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曾对西欧教育实验产生巨大影响。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有别于哲学、生理学的科学的人,同时他还是最先强调教育应根据于心理学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上的,具体而言,是建立在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基础上的。

"统觉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统觉是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相融合,从而更明显地理解事物意义的过程。

"①(袁桂林.外国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183页)在教学过程中,统觉是指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掌握新概念的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觉"以主动性,因此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企图扩充知识的兴趣。

在他看来,兴趣就是指心理的积极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观念的大规模的广泛的活动和观念的游戏。

赫尔巴特重视兴趣并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看成是教学的基础。

他把兴趣分为六种、两类: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前三种被归为一类叫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后三种归为一类,成为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

赫权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同时,他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钻研"(接受和学习教师所讲材料)和"理解"(深入思考新材料)两个环节。

基于这种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在外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为教学理论找到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但是,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过分流于形式,机械死板,以为任何科学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阶段,也是有缺陷的。

3.福禄倍尔福禄倍尔(1782-1852),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办的幼儿园和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教学原则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

他的代表作是《人的教育》。

福禄倍尔接受裴斯泰洛齐适应自然性原则的主张,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

认为人具有天赋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

由于他受谢林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无限地发展着,那么人的心理也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总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

同时,人的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因此,进行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同样得到发展,应该重视体育、游戏和劳动,重视体育和儿童智力与道德发展的联系。

福禄倍尔用性善论的观点说明儿童的发展不应受到压制、束缚与干涉,促使儿童发展的各种活动应该是自觉的、自动的,是自我活动而不应是来自外部的刺激。

他在解释所谓"自动"时指出,这是一种来自儿童个人兴趣,由儿童个人动机(愿望)决定,并以儿童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活动。

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才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基于上述的思想,福禄倍尔把儿童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0-3岁为婴儿期;3-7岁是幼儿期;7-10岁是学生期。

前两个时期属于学龄前教育阶段。

(1)3岁前的婴儿期的教育福禄倍尔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

母亲的关心和爱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影响最大,如果儿童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发展。

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锻炼婴儿四肢,从翻、坐、抓握、直立、走路开始,使其肌体各部分及时完善,还要使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儿童最先发展的感官是听觉,由听觉来指导、引发视觉,进而把两种感觉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2)3-7岁的幼儿期的教育幼儿期是福禄倍尔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他认为,这一时期"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开始了",所以父母和教育者对幼儿应该多注意其"心智"的发展,"训练"应该代替养护居于首要地位。

随着感觉进一步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和通过游戏来发展其体力和智力。

游戏是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进行自我活动的条件,所以也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游戏对于幼小的孩子,具有增强体力的作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愈来愈显示其促进智力与品德发展的作用。

他还强调共同游戏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形成幼儿的节制、友爱、勇敢等良好品质十分有益。

通过长期研究,福禄倍尔为幼儿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及玩具--恩物。

总之,福禄倍尔的发展性教育原则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

同时,在对儿童心理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等对后世的影响也很久远。

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利、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