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诫子书》

合集下载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基础知识课时练(含答案)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基础知识课时练(含答案)
(11)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
(13)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
(14)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不能励精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第四单元
16诫子书
一、1.诸葛亮 孔明 忠武侯 政治 军事
2.诸葛亮集·文集 告诫 劝勉 诸葛瞻 书信
3.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4)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5)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6)增长(7)放纵 振奋(8)轻薄 修养
二、日积月累
1.诸葛亮《诫子书》中具体阐述“静以修身”之“静”的重要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告诉孩子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将一事无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志 丧失
(11)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2)对社会有贡献(13)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4)又怎么来得及
4. (1)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拿、用
(2)完成,实现 变成,成为
5. (1)懈怠(2)轻薄
6. (1)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5课 诫子书》03(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5课 诫子书》03(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课时练一、下面对《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宁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二、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表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以(____)②明志(____)③驰(____)④穷庐(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条件是什么?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新)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 》课时练(附答案)

(新)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 》课时练(附答案)

15 诫子书一、根底知识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静.以修身静〔2〕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3〕诫.子书诫〔4〕年与时驰.驰参考答案:1.〔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到达远大目标〔3〕告诫,劝勉〔4〕疾行,指迅速逝去2. 用“/〞画出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参考答案:2.〔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参考答案:3.《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问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解释词语。

〔1〕淫慢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1〕放纵懈怠。

〔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5.翻译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参考答案:5.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6.淡泊,立志,惜时。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参考答案:7.D 解析:D项“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表达的是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15课《诫子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15课《诫子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15课《诫子书》课时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选自《周公诫子》,有删改)3.写出下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课时训练答案一、1.D 点拨:D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二、3.(1)修养 (2)因为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5. (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15 诫子书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B.静以/修身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学/无以广才2.选出对《诫子书》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A.选文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

B.选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劝诫刘禅要亲贤远佞,做一个赏罚分明的明君。

D.选文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3.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中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理屈词穷B.穷追猛打C.穷乡僻壤D.山穷水尽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5.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6.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等。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不能重复)成语:故事:(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下联: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二、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3)年与时驰.(4)淫慢则不能励.精8.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对偶句:理由:9.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不能。

(用原文词语填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诫子书》精编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精编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同步练习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fú)(2)淫.慢(yín)(3)遂.成枯落(su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6)意与日.去(岁月)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

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

(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3)回顾你的成长历程,写一则父母教育你的小故事。

(50字左右)示例:有一次,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背着父亲偷偷地签上他的名字。

部编版七上语文15诫子书课堂练习课课练(后附答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15诫子书课堂练习课课练(后附答案)

15 诫子书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年.与时驰()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4.根据例句,在仿句中填空。

例句:行对卧,听对看,昼永对春闲。

手辣对心酸,虎踞对龙蟠。

仿句:朝对,暑对,淡雨对轻烟。

郊寒对,酒圣对诗仙。

5.综合性学习。

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

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宣传语,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材料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强书写的美感,增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材料二】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

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三】王羲之的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直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王羲之书法大多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下来的。

【材料四】“校园文化节”期间将开展“书法知识讲座”“‘王羲之杯’书法大赛”“师生书法作品展”“墨香笔会”等一系列活动。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限时作业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限时作业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限时作业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穷形尽相B.穷年累月C.穷乡僻壤D.山穷水尽(2)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和人的志向有关的。

B.“夫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且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还有淡泊名利。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本文作者主要从修身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文意理解。

(1)诫,告诫、劝勉。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告诫儿子要以_____养德,以_____求学,以_____广才。

(各填一字)(2)为了增强劝诫的意味,诸葛亮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论述。

淡泊宁静,就是我们常说的“安贫乐道”“___________”;淫慢险躁,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填一成语)(3)课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蕴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许多诗文都写到《诫子书》中的“淡泊”“立志”“惜时”之意。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6课 诫子书 课时练含答案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6课 诫子书 课时练含答案

《诫子书》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夫(fū)君子之行B.淫(yín)慢则不能励(lì)精C.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D.悲守穷庐(lú)2.对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B.静以/修身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学/无以广才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意与日去相委而去B.险躁则不能治性学而不思则罔C.静以修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将复何及措手不及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B.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D.险躁则不能治性学而不思则罔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年与时驰译文:年龄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B.意与日去译文: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C.多不接世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D.将复何及译文:又怎么来不及!6.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来论述修身、养德、治学。

B.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C.文中既有正面论证,也有反面论证,如“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就从反面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D.全文以记叙为主,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7.[读书方法大家说]根据所学课文,结合示例,完成表格。

人物读书方式示例孔子①_____________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心无杂念,沉潜其中夫学须静也鲁迅(童年)②______________“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8.[读书笔记设计展]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笔记设计,请选出你喜欢的设计,并说说所选设计的妙处。

设计一读书笔记书名:作者:内容梗概章回: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精彩情节:评价感悟人物评价:我的感悟:设计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第15课 诫子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解析版

第15课 诫子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解析版

15 诫子书★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行 日月之行 B.年与时驰江春入旧年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遂成枯落枯藤老树昏鸦【答案】D【解析】D项,枯:枯萎;A项,行:举止行动/运行;B项,年:年纪/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C 项,时:时光/当时。

故选D。

2. 下列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恐前后受其敌屠自后断其股B.不义而富且贵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君子之行学而时习之D.静以修身投以骨【答案】A【解答】A项,代词,狼的。

B项,表承接递进,无实意/表转折,但是;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学过的知识;D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把、拿、用。

故选A。

3.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答案】C【解析】C项应分别在“淡泊”和“宁静”后断开,因为强调的是“淡泊”和“宁静”。

故选C。

4.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古人常用“皓首穷经”形容一个人对于传统典籍学习的执着。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着特殊的嗜好,有时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对经典的这种痴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①传播传统文化,热情有加②热衷搜寻典籍,收藏经典③用心钻研典籍,涉猎广泛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①③②D. ②③①【答案】D【解析】认真阅读选项内容可以看出这三个选项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要先“搜寻、收藏”,然后“钻研、涉猎”,最后“传播”。

故选D。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慈是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

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B.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时同步练》(部编版)一、填空题(共5 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之行(__________________)(1)夫君子..(2)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4)淫慢..(5)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多不接世..【答案】(1). 品德高尚的人(2). 用、凭借、依靠(3). 实现远大目标(4). 轻薄懈怠(5). 陶冶,修养(6). 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2)句意: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以:介词,用。

(3)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4)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5)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治:修养。

(6)句意: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二、翻译(共5 分)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1)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时练习试题

《诫子书》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文学常识填空。

孔明卧龙三国政治军事故事(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9.夫君子之行. 10、意与日去.11.年与时.驰 12.意与日.去A、非/学无/以广才B、险躁/则不/能治性C、非/宁静/无以/致远17、翻译句子(4分)(1)非志无以成学。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三、课外类文阅读18、以下是春秋时齐国管仲撰写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两道题。

(6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1)《诫子书》重点谈“树人”,请写出本文的论点,用以证明少年如何健康成长。

(2分)(2)“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意思是:“人一生的计划,比不过塑造一个人的品德。

”《诫子书》中,“俭以养德”提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途径。

请你用50字左右的字数叙说一个生活节俭的小故事。

(4分)四、习作表达训练.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1、广才:增长才干。

2、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

5、励精:振奋精神。

6、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7、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8、险躁:轻薄浮躁。

9指操守、品德、品行 10.逝去 11.时光 12.日子13修养 14.最终二、15.(1)明确,坚定(2)远大目标(3)房子16.C 17.(1)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2)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三、18.(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写出节俭的人与事,表达务必通畅,生动者满分)。

部编语文七(上)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多不接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

D.年与时驰.驰:迅速逝去。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阅读全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第15课《诫子书》经典练习原卷版

第15课《诫子书》经典练习原卷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经典练习原卷版1.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孔明,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非学无以 ( ) 3.课文导读。

(1)本文就体裁而言,属于,论点是。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从和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纯粹.(chún)穷庐.(lú)淡泊.(bó)嶙.峋.(línxún)B.夫.(fú)冶.性(yě)龙标(nónɡ)遂成(suì)C.澹澹(dàn)峭.壁(qiào)淫.慢(yíng)险躁.(zhào)D.殉.职(xùn)穷庐.(lú)淡泊.(bó)归雁.(yàn)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厉精。

B.险燥则不能冶性。

C.非宁静无以至远。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意与日去(太阳)B.险躁则不能冶性(轻薄浮躁)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D.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7.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③非志无以成学:没有志向就不能成为学者。

④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安静,才能来源于学习。

8.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6课 诫子书 课时练含答案(1)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6课 诫子书 课时练含答案(1)

《诫子书》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淡泊.(bó)险躁.(zào)B.致.远(zhì)枯.落(kū)C.淫.慢(yíng)穷庐.(lú)D.励.精(lì)治.性(z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3.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2)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5)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6)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同步练习(附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同步练习(附解析)

《诫子书》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淡泊(bó) 险躁(zào)B. 致远(zhì) 枯落(kū)C. 淫慢(yíng) 穷庐(lú)D. 励精(lì) 治性(zhì)【答案】C【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C项的注音有误,“淫”应读“yí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非淡薄无以明志B. 非宁静无以至远C. 淫慢则不能厉精D. 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薄-泊;B.至-致; C.厉-励。

故选D。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5)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7)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8)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1)品德高尚的人。

(2).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3)放纵懈怠。

(4). (4)修养。

(5). (5)疾行,指迅速逝去。

(6). (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7). (7)增长才干。

(8). (8)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十五) [15 诫子书](练习题)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十五)  [15  诫子书](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十五)[15 诫子书](85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诫.子书.(2)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非志无以..成学(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治性..(7)意与日.去(8)非学无以广才..2.按要求默写。

(1)文中忠告儿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是:;;。

(2)文中强调苦学、立志、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3)文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心态的句子是:,。

(4)文中常被人们引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3.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时蜀汉家、家。

你知道的与他相关的故事有、,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的“子”是指。

(2)本文从体裁上看属于,标题中“诫”的意思是。

本文作者主要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6.学了《诫子书》一文后,班里开展“千古名相诸葛亮”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参加吧!(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不能重复)(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A.千古仰威仪B.功定属元勋C.宁静而致远D.一对足千秋(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7.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测试时间:20分钟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淡泊.(bó)险躁.(zào)B.致.远(zhì)枯.落(kū)C.淫.慢(yínɡ)穷庐.(lú)D.励.精(lì)治.性(zh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淫慢则不能励.精(2)意.与日去(3)将复何及.3.古人既取名,也取字,且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来取,别有趣味。

“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____”与“____”同义。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____”与“____”反义。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阐述如何实现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2)《诫子书》中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修身养性有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三者关系的句子是:,。

5.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 )A.千古仰威仪B.功定属元勋C.宁静而致远D.一对足千秋6.(2023湖北黄冈部分学校第一次测评)语文实践活动。

家庭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建设文明家庭的核心,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为此,学校开展以“建设家园,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号召每个家庭召开一次以“家风建设”为主题的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结束后,你的弟弟仍然我行我素,无视家规,你打算怎样劝说他?答:二、阅读题(2023重庆江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部编语文七上第16课诫子书课时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第16课诫子书课时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第16课诫子书课时练习含答案16、诫子书一、基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 (2)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 (3)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4)淫慢不能励精______ (5)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6)年与时驰__________ (7)意与日去___(8)悲守穷庐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礼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下列关干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贵右贱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升职称为“右迁”。

B.宋代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诸葛,字孔明,号卧龙。

在我国历史上,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区别,比如“尊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家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二、教材核心考点读课文,完成题目。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类文拓展特训(2024·浙江宁波江北区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
15诫子书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词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
..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
(4)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5)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
(7)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年与时.驰学而时.习之
B.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
C.非淡泊无以明志.博学而笃志.
D.三.人行三.十而立
(解析:A.时光/按时;B.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凭借;C.志向;D.几个/三。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够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和安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填空。

(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并包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6.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

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

(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严家训时时记,[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
(2)很多家庭喜欢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家训,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指出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C)
A.娟秀飘逸,点画遒美,使人百看不厌。

B.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C.字形扁方,有明显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D.烟云缭绕,龙蛇飞动,及其彰显个性。

(3)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2)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
(3)年与.时驰与:随同
(4)遂.成枯落遂:于是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10.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1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03拓展阅读
周公诫①子
成王封②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③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④,守⑤之以恭⑥者,荣⑦;土地广大,守以俭⑧者,安;禄位尊盛⑨,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⑩,守之以愚○11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12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13欤!”
【注释】①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②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③相:辅佐。

④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⑤守:保持。

⑥恭:肃敬,谦逊有礼。

⑦荣:荣华富贵。

⑧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⑨尊盛:位高势盛。

⑩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11愚:愚拙,不巧伪。

○12由:奉行,遵从。

○13慎:谨慎,慎重。

12.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
(1)吾闻.德行宽裕闻:听说
(2)土地广.大广:宽阔
(3)皆.谦德也皆:全,都
13.下列选项中与“文王之子”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周公诫之.曰
B.犹恐失天下之.士
C.夫君子之.行
D.成王之.叔父也
(解析:“文王之子”的“之”和B、C、D三项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的“之”为代词,指周成王。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畏惧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15.在文中,周公是怎样形容自己勤奋辅君的?他想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怎样做?(4分)
周公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2分),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人才,这样才能治国安邦(2分)。

附参考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算不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天下的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大宽容,并用谦逊有礼来保持它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畏惧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聪慧明智,并用愚拙来保有它的人,就是明智,聪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也要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古代书信的别称
书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名称,如:
(1)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2)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3)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如“大札”“惠札”“便札”。

(4)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

如“书简”“小简”。

(5)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6)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形,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7)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尺素引申为书信。

(8)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如成语“鸿雁传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