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近因效应
善交际要懂的心理学效应:近因效应
善交际要懂的心理学效应:近因效应善于交际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而了解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其中一项常见且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是近因效应,它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因效应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心理学效应。
近因效应,又称为近期记忆效应,是指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关注最近接触或经历的信息,而忽略或遗忘之前的信息。
这一效应在人们的日常判断、决策和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
其原理可以理解为最近的经历或信息在短期记忆中相对更加活跃,而时间推移后其影响逐渐减弱。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多种应用。
首先,了解近因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口头表达和沟通。
通过将重要信息放在对方最近接触到的位置,我们可以增加对方的注意力和记忆,使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其次,近因效应对于成功的演讲和演示也非常重要。
在做演讲或演示时,我们常常会在结尾部分强调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近因效应使得观众更容易记住最后听到的信息。
通过巧妙运用近因效应,我们可以增加演讲的影响力,提高观众对演讲内容的记忆和认同。
除了口头表达和演讲,近因效应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经常会根据最新的印象和经历来评估他人,形成对其的印象和判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人积极的近期经历和形象来增加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和认同。
近因效应还对我们的选择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在购物、择业和投资等方面,我们通常更容易受到最新的信息和经历的影响。
商家常常会利用这一效应通过提供最新的促销活动和优惠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并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因此,了解近因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客观地考虑各种因素,并减少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
除了上述应用,近因效应还在广告营销、舆情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广告中,近因效应常被用于强化品牌的形象和印象,使广告信息更易于记忆和接受;在舆情管理中,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通过及时而有效的信息传递来维护口碑和形象。
15大心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
15⼤⼼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刻板效应对⼀群⼈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视团体的个体差异。
⽐如:我们⼀般认为⼥⽣细⼼、胆⼦⼩,⽽男⽣粗⼼、胆⼦⼤就属于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有种以偏概全的意思,是由于⼈的定势思维所致,但是并不存在对于某⼀团体的歧视。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如:⼀好百好,⼀坏百坏。
三、投⾝效应个体具有某种特性⽽推断他⼈也具有与⾃⼰相同特性的社会⼼理现象,即“以⼰度⼈”、“将⼼⽐⼼”,认为⾃⼰的⾔⾏和需要,⽐⼈也⼀定会有类似的⾔⾏和需要。
四、⾸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五、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六、教师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学⽣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向来塑造⾃⼰的⾏为。
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格马利翁效应。
七、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从积极的⽅⾯来说,⼀个⼈只要努⼒,让⾃⼰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舞,从⽽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来说,这社会上⼤多数⼈并不具有⾜以变强的毅⼒,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的借⼝。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是消极的。
⽐如:优等⽣越来越优秀,后进⽣越来越差。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美国⼼理学家斯⾦纳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强化⼀次,在强化后,⽩⿏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反应。
⽩⿏的⾏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样,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启发我们: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作⾼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形成间隔奖励。
近因效应是什么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基本介绍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心理学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复习
心理学的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新近应该是最新最近的意思吧。
在心理学中有近因效应与之相符。
近因效应指个体在对别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知觉生长模型》理论对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同时作出生理心理学的剖析,详见如下: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念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卢钦斯用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做实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为一个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实验中,他将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结果,第一组被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 更聪明。
这就是受第一印象影响而产生的。
所以,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卢钦斯进一步用上述文字材料作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了更大的影响作用,即受到近因效应影响而产生的。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与人类的记忆和感知过程有关。
本文将分别对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介绍和解释,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为干扰效应,指的是当观察者集中注意力于一个旋转、移动或变色的物体时,会出现周围物体产生旋转、移动或变色的错觉。
这种错觉是由于观察者的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晕轮效应主要涉及到视觉感知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注意和干扰。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物体时,周围的物体就会产生干扰,使我们产生错觉。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外界刺激时,会优先处理我们所关注的物体,而忽略其他物体的变化。
这种干扰效应会导致我们对物体的感知产生偏差。
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画面中的快速移动和剧烈变化会引起晕轮效应,使我们产生错觉。
此外,晕轮效应还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通过巧妙地运用光线、颜色和形状等元素,可以创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效果。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称为记忆衰减效应,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于较早发生的事情记忆较差。
这种效应主要涉及到人类记忆的时间衰减特性。
近因效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着更强的记忆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细节逐渐模糊,我们很难准确地回忆起事情的细节内容。
这种时间衰减的特性使得近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近因效应在学习和考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在考试前临时复习时,最近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当我们在考试后的复习中,较早学习的知识就容易被遗忘。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复习计划,能够更好地利用近因效应,提高学习效果。
近因效应还对广告和销售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得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看到的广告信息,这对于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近因效应,能够增强广告的记忆性和影响力。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1. 首因效应:哎呀,就像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要是他给你的第一印象特别好,那以后你对他的看法可能都会带上这个好印象呢!比如你去面试,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出色,那面试官可能就会一直对你有好感呀。
2. 近因效应:你想想看,是不是有时候跟人相处,最近发生的事情会特别影响你对这个人的感觉呀!就像你和朋友一直关系很好,但最近吵了一架,你可能就会因为这最近的事对他态度有变化呢。
3. 晕轮效应:这可太常见啦!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很好。
就像你喜欢一个明星的长相,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很厉害。
4. 自验预言:哎呀呀,要是你一直觉得自己不行,最后可能真就不行了呢!就好像你总说自己数学学不好,结果真的就一直学不好了。
5. 马太效应:这世界有时候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呀!就好比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的人好像就更难翻身了。
6. 仰巴脚效应:嘿嘿,人有时候有点小缺点反而更可爱呢!就像那个有点迷糊的朋友,不是更让人觉得亲近嘛。
7. 刻板效应:咱可不能随便就给人贴标签呀!不能说东北人就都豪爽,南方人就都细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呀!8. 刻板印象:你说是不是不能因为一个人是某个职业,就觉得他一定是什么样的呀!不是所有老师都很严肃古板的嘛。
9. 羊群效应:人有时候就是爱跟风呀!看到大家都去做一件事,自己也跟着去了。
就像买东西,大家都抢,自己也去抢。
10. 鲶鱼效应:一个团队里有个厉害的人来刺激一下,大家可能就更有动力了呢!就像有个学霸在班里,其他人也会更努力学习呀。
我觉得这些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真的很有意思,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互动,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心理学-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说的就是你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与人接触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他人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
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于1957年在《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一文中提出的。
卢钦斯杜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的文字,其中一段表现的是詹姆活泼外向的性格,描写他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里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而另一段表现的是詹姆沉静内敛的性格,描写他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上荫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也不去打招呼。
卢钦斯以不同顺序对这两段材料加以组合;一种是将描写詹姆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另一种顺序则刚好相反。
此外,卢钦斯又将这两段文字分别作为独立的材料,然后把这四种材料给四组水平相当的被试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是:在被试者中认为詹姆性格外向的百分比,以单纯阅读外向材料的一组为最高,为95%;其次是先阅读到外向材料、再阅读到内向材料的一组,比例为78%;而先阅读到内向材料、再阅读到外向材料的一组,这一比例仅为18%;至于单纯阅读内向材料的一组则为3%。
数据表明,先阅读的那段材料对被试者就詹姆性格所做出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体现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影响。
然后,卢钦斯又以另一种方式重复了前面的那个实验。
具体的做法是,在让被试者阅读有关詹姆性格的两段描写材料之间,插入了一段时间间隔,并且安排被试者做一些与实验完全无关的活动,如做数学题或听历史故事等,接下来再去阅读另一段材料。
这一次,实验结果与先前正好相反,这时对被试者进行的詹姆性格的评价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先阅读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阅读的那段材料。
这说明了近因效应的显著作用。
比如说,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双方会马上忘记对方的好处,眼前只剩下“他(她)对不起我”这个念头,进而无法对对方做出客观评判。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包括“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和仰巴脚效应。
一.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三.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四.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五.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六.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心理学近因效应
心理学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人倾向于记忆中最后出现的信息,而对前面出现的信息印象较弱的现象。
在心理学中,近因效应是人们在记忆和决策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偏差。
近因效应可能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包括学习、记忆、评估和决策等。
在学习和记忆中,近因效应意味着人们更容易记住最新学习的内容,而忘记早先学习的内容。
这可能是因为最新的信息更容易在短期记忆中保持,并且在记忆检索时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在评估和决策中,近因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对最近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视,而忽视之前的信息。
例如,在进行面试评估时,评委可能更容易受到最后一个候选人的表现所影响,而对之前的候选人的表现印象较弱。
这可能会导致评价的不公正和决策的偏差。
近因效应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最新的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占据了较大的位置,而较早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减弱或被替代。
另外,情感的影响也可能起到作用。
较新的信息可能更容易激发情感反应,从而更容易被记住和重视。
为了减少近因效应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例如,在记忆中重复和强化早先的信息,以增加其在长期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在评估和决策中,人们可以尽量减少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决策的影响,而要全面考虑所有的信息。
总的来说,近因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偏差,会对记忆和决策产生影响。
了解和认识这种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会因素,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公正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和社
03
会的公平正义。
产生原因
社会文化背景
刻板效应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和社 会环境会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导致刻板印象的 形成。
媒体影响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强化某些刻板印象,例如在新闻 报道中经常将某类人或事物固定化为一种形象,导致人们 对这些群体产生刻板印象。
实际应用
0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例如,商家可以在广告中强调最新产品特点和优势,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 激发购买欲望。
02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与他人交往 时,可以多关注对方最近的表现和变化,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彼此 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破窗效应
定义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忽视或未能及时修复,可能会引发更多的 负面行为或结果。
破窗效应通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如犯罪、环境污染等,如果对初发的小问题不 加以干预,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产生原因
破窗效应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模仿行为和从众心理。当看到周 围环境中的小问题或不良现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些行为 是可以接受的,从而模仿并产生更多的负面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员工的小违规行为,并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避免员工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CHAPTER 07
沉锚效应
定义
•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事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 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产生原因
先入为主
人们往往对首次接收的信息给予更多的 重视,认为这是决定后续判断的主要因 素。
心理学近因效应解释
心理学近因效应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心理学里一个特有趣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你说这近因效应啊,就好比咱平时跟人打交道。
你跟一个朋友相处得好好的,可能前面一直都很愉快,可就最后那一下,要是闹了点不愉快,嘿,你猜怎么着,你脑子里大概率就光记得这最后的不愉快啦!这就像你吃了一大桌美味佳肴,最后一口吃到个苍蝇,那前面再好吃你可能也光记得这苍蝇了,多冤呐!咱就说平时跟人聊天吧,可能前面聊得热火朝天,特开心,可到最后人家来了句不太中听的,哎呀,你这心里就可能不太得劲儿了,然后就光记住这最后不好听的话了,之前的愉快全抛脑后啦!这不就是近因效应在作祟嘛!再好比说,你和同事一起做个项目,前面合作得都挺顺溜,可最后收尾的时候出了点小岔子,得,你可能就光盯着这小岔子了,觉得这同事怎么这样啊。
可你咋不想想前面人家的好呢?这不就是让近因效应给闹的嘛!你想想啊,要是咱都被这近因效应牵着鼻子走,那得多吃亏呀!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之前的好全给忘了,多不划算呀!咱可不能这么干,得多长个心眼儿。
咱得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呀,不能光盯着最后那一下。
就像看一幅画,不能光看一个角,得把整个画面都瞧清楚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幅画的美。
跟人相处也一样,不能因为最后一点不愉快就否定人家之前所有的好,那多不公平呀!而且啊,咱自己也得注意,别让这近因效应影响了咱在别人心里的印象。
说话做事都得留个心眼儿,别到最后关头掉链子,让人家记住咱不好的一面。
咱得努力给人留下好的近因呀,这样人家才会一直记得咱的好呢!那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可得有点小技巧啦!首先咱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被情绪左右了,不能因为一时生气或者着急就乱说话乱做事。
然后呢,不管啥时候都得保持冷静,别让最后那一下坏了事儿。
再就是多换位思考,想想别人的感受,别光顾着自己。
总之啊,这近因效应可不能小瞧了,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才能不被它坑,还能利用它让咱的人际关系更好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可不能让这近因效应给咱的生活捣乱,得让它为咱服务才对呀!。
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
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咱来说说这近因效应啊。
你想想看,这不就跟咱平时跟人打交道一样嘛!比如说你跟一个朋友相处,一直都挺愉快的,可有那么一次闹了点别扭,嘿,你这之后就光记得那次别扭了,之前那些好都好像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是近因效应在作祟呀!就好比你去一家饭馆吃饭,前面几次去都觉得味道棒极了,服务也特别好。
可突然有一次,那菜做得咸了点,或者服务员态度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儿,得,你之后再想起这家饭馆,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次不太好的体验。
这不就跟近因效应对上号了嘛!咱在生活中可到处都能碰到近因效应啊。
就拿谈恋爱来说吧,两个人在一起甜甜蜜蜜好久了,要是最近吵了一架,那可不得了,满脑子可能都是这次吵架的情景,之前的那些浪漫啊温馨啊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
这多冤呐!可这就是人的心理呀。
再说说工作上,你一直工作努力,业绩也不错,可就最近犯了个小错,嘿,领导可能就光盯着这个小错了,之前的那些成绩好像一下子就被忽略了。
你说气不气人?但没办法呀,这就是近因效应搞的鬼。
那咱怎么应对这近因效应呢?咱得学会别那么轻易就被最后那一下给影响了呀!要多想想之前的好,别因为一点小瑕疵就把之前的一切都否定了。
比如说和朋友闹别扭了,别光生气,多想想以前一起开心玩耍的时候,那气不就消了一大半嘛。
在工作中也是,犯了错就赶紧改正,然后提醒自己以前也是做得很不错的呀,别因为这一个小错就垂头丧气的。
而且咱也得提醒别人别被近因效应给忽悠了呀,要是领导因为最近的一点事批评你,你大可以跟领导说说你以前的成绩呀,让领导也全面地看待你。
你说这近因效应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时不时地就出来捣乱一下。
但咱只要认清它的真面目,就不怕它捣乱啦!咱就能更理性地看待事情,不会因为最后那一下就改变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看法。
这样咱的生活不就更美好了嘛!咱可不能让这近因效应给牵着鼻子走,咱得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名词解释近因效应
名词解释近因效应名词解释:近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个体的知觉影响,近因效应在对待第一印象上非常重要。
为了使自己更被别人接受,我们总是努力的将自己好的方面展示给别人看,也就是我们说的“包装”。
但这种包装往往会使别人不太注意真实的我们,而把关注点集中到我们的外表和打扮上去。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如何把握成功。
一、什么是近因效应1、近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个体的知觉影响,它是指先入为主对以后认知活动的影响作用。
当我们刚见到一个人时,最先接触的是他的仪表,如服饰、发型、姿态等等,这些特征都极易成为我们认识对方的依据。
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特征,往往会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等等。
2、由于某一印象在感知过程中占有优势,因此这种印象往往又成为影响人们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
即使我们今天改变了自己的仪表或仪态,但人们依然会认为你是原来的你,一个没有改变的你。
二、近因效应的主要表现2、近因效应具有固定性。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当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随着对方表现的改变而立即产生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在别人心目中的好印象,只能是不断的努力。
3、近因效应具有持久性。
当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我们对该人的评价很可能一直停留在较高水平,而且不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
4、近因效应具有掩盖性。
近因效应常常表现为我们只记得对方的最好品质而忽略其缺点。
三、运用近因效应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事物的刺激性,但也不要完全回避,如果做到,只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2、避免夸大,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长处,尽量展示最好的自己。
3、尽量保持冷静客观,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人留下骄傲、蛮横的印象。
4、避免言行不一致,说话与行为相一致,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5、避免第一印象偏见。
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以往的经验会影响人们对某一特定的人的整体判断。
近因效应名词解释
近因效应名词解释近因效应,也称为可访问性效应,是指我们对某种情况的判断或决策往往会受到近期或具体的因素影响的现象。
简单来说,近因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基于最近或最鲜明的经历来做出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更长期或更一般的背景。
近因效应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在心理学中,近因效应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对于最近刺激的相对敏感性。
在经济学中,近因效应可以解释为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和重视近期的经济情况和事件。
在政治学中,近因效应可以解释为我们在选举中更容易受到候选人最近的表现和言论的影响。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市场上的商品定价。
当人们购买商品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近期价格的变动而对商品的价值做出不同的评估。
例如,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商品现在非常值得购买,而当价格下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商品不再有吸引力。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或质量并没有真正发生变化,人们的评估只是受到了近期价格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中,近因效应也非常显著。
在选举时,选民们经常会受到候选人近期的表现和言论的影响。
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最近的辩论中表现出色,许多选民可能会认为这个候选人更有能力和价值,而忽视了他们在过去的表现。
类似地,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最近的丑闻中受到负面报道,许多选民可能会对这个候选人失去信任,而忽视了他们过去的成就。
近因效应的存在可以对我们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仅仅关注近期和具体的因素时,我们可能会忽视更长期和更一般的因素。
这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因为我们的判断没有考虑到更全面的背景和信息。
因此,要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我们应该试图更全面、客观和理性地评估情况,不仅仅根据近期的因素做出判断和决策。
心理学近因效应
心理学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
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在各种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都很普遍,在记忆方面,近因效应表现为最近记忆的信息更易于回忆。
在知觉方面,近因效应表现为人们对事物整体的感知不如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知更清晰。
近因效应的影响和启示:
1.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最新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回忆,因此在教育和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最近的经验和表现,以此来提高别人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印象分。
2. 近因效应也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往往不如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知清晰,因此我们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应该注重对事物各个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以此来更好地掌握整个事物。
3. 近因效应也启示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最新的信息和表现,以此来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近因效应
•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 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 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不 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斱式加以改变,在向两 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 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丌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 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 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 所谓近因效应:不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 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亍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 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 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因此,也称为“新颖效 应”。多年丌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 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 起生气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 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简介
•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 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 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 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 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 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 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 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 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 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影响
近因效应——精选推荐
近因效应
每天介绍⼀个⼼理学效应:今天和⼤家聊聊“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因效应⼀样,都是介绍在⼈际交往中印象的作⽤,但和⾸因效应不同的是,近因效应是指当⼈们识记⼀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的现象。
⼼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个⼈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部分后,插⼊其它作业,如做⼀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的事,之后再介绍第⼆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在⼈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关⼯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更⼤。
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般来说,不太熟悉的⼈之间受⾸因效应影响⽐较明显,⽽逐渐熟悉的朋友之间会受近因效应影响⽐较多——“⽇久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启示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
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有很多,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怒斥之后莫忘安慰!这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
如果一时实在想不出
安慰的话,也应该对挨批评的学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
相反,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
""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
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这就是"近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