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根,根基在家长,老师的作用类似树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必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然后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带);优秀的孩子必定有优秀的父母,家庭和睦,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孩子心理阳光,知书达理。
孩子将来能够很快融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如果孩子将来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我们花费巨资给孩子补习的数理化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自律、协作、感恩、规矩、创造力、想象力、毅力、等等品质最终会沉淀下来,这些未来生活最重要的素质,这是任何补习班都教不到的。
二、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分析我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几个因素用下图各因素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是一个人的成就基础,成就的取得兴趣与爱好进入的角度和提升的速度快,但不是成就的主要动力;最快的速度是读书加实践取得成就的速度快;但是要到较高的高度需要毅力和思考。
想要达到极高的高度,除了拥有这是特征以外,还需要灵感。
在取得成就的诸多因素中,家庭产生的作用,看不到但是却是平衡的关键因素。
三、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家庭教育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常见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特长班。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爸爸要多带孩子。
因为学校里基本上都是女老师。
爸爸要给孩子一些阳刚之气,多传输理想、毅力、运动的能量。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教育的长远目标,不是高中,不是大学,不是就业,而是生活。
当孩子有一个方向,我们就是理解与支持。
哪怕是一个木匠。
现在的木匠都是数控时代,做个好木匠也是需要很多技术和知识的。
如果非要我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个态,我只能说,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更好。
或者说,父母的爱,就是为了离开。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它所在的现实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
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么一个故事:“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目的地黑人司机坚持不收钱,他说:小时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的确,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因为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
所以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赏识他们,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加油”方式。
阿瑟·米曾说:“人们往往因为一句鼓励的话而精神振奋、成就大业。
”可见,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家长的赏识与激励往往能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能量,更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态度,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父母的赏识就能给孩子树立一种积极的态度。
因为这种赏识是一种期待、一种肯定、一种信任、一种暗示、一种激励。
我从不怀疑现在的父母不关爱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都明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使孩子具有上进心、求知欲。
但是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明白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当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生气时,盛怒之下的父母往往會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让他们失去自尊与自信。
特别是当自己孩子的学习长期处于下游时,部分父母粗暴的教育行为往往导致孩子失去应有的上进心、求知欲。
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给予更多的正面引导。
作为父母应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每一点潜质与禀赋,关注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发掘自我、展现自我。
让孩子陶醉在成功与喜悦中。
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修养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否则,简单粗暴的教育就有可能糟踏一份智慧,泯灭一种创造,扼杀一个天才。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二)天越来越冷,学习也越来越紧张,每天看到孩子们一脸的疲惫,作为老师,我真的有点不忍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以成绩论英雄的社会,做教师的只能拿起教鞭把孩子们纷纷赶下题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终于挨到了期末考试,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教室就有人告状:昨天下午,A 同学和B同学把所有的语文、数学试卷全撕了。
当时我有些震惊,从教二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很气愤的我很想批评两位撕试卷的同学,但理智马上让我克制住,想到今天是期末考试的日子,批评她们会影响她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她的期末成绩。
孩子们一学期的努力,拿什么向父母交待。
至所以会发生的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头一天下午,我因公去其他学校有点事情,班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副班主任处理,可这个副班主任是出了名的温和男。
50个学生,其他同学都没有这种过急的反应,而唯独这两个女生这样做。
事后我也分析了这件事情,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批评两个女生。
A和B是班级里长得最高大的女生,都有一米六几的个子,两个人都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可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A忧郁内向文静,B开朗外向,略带暴烈。
A的母亲远嫁到我们这儿,婚后育有两女,但夫妻感情不和,母亲带着A的妹妹长期住外婆家。
A被父亲强制留下,父亲开饭店也很少陪她,晚上常常是一个人过夜,一个孩子的漫漫长夜是怎样孤单地度过,难以想像,所以她的心一直在母亲那儿。
在她的日记、作文里经常表达母女分离的那种伤痛,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她的神情,她的眉宇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这是同龄孩子没有的。
作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班主任,我是看着她长大,看着她越来越孤僻,特别担心她的心理健康,所以也曾劝她母亲回来。
但不幸的家庭总有千般无奈,不是我们外人想得那么简单。
她的母亲始终没有回来,只是在寒暑接她到身边住,给予她最好的衣食。
但最美好的衣食都无法代替日日陪伴在身边,时时萦于生活中丝丝爱意。
现在的A个子越来越高,婷婷玉立,虽是小学生,已出落成一个大美女了,也越来越忧郁。
问题孩子后定有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后定有问题家庭一个身高一米八三、体重二百多斤的高三男生,一个法官的儿子,竟然雇凶杀了亲爸和亲姐。
深更半夜,是他亲手打开自家院门,将凶犯领到他爸卧室门口。
姐姐至死还想着要保护他,把他反锁在屋内。
被逮审训时,他竟然能趴在桌上呼呼大睡……这起命案,让人心里跟地震了一样:这也太有悖人伦、有违常理,不可思议!大连市妇联婚姻家庭指导站,最近3年,曾接待过500多个家庭,为其做心理咨询辅导和家庭指导。
雨杉是这个指导站的主任,聊起雇凶杀父这起案子,她也挺有感触。
“虽然这是极端案例,但这是一个家庭影响的结果。
现在,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她的另一个观点,让我有些意外:“孩子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长的问题。
”当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了,并不单纯是这个孩子的事,在孩子背后,肯定有个问题家庭。
“现在,好些家长有意或无意中,把自己小时候没满足的需求、没实现的愿望,披着‘爱’的外衣,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替自己达成。
这不仅伤害了孩子,自己也伤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这娘俩关系变了黄倩是大连婚姻家庭指导站的一名志愿者。
有天,一个同学跑来找她。
“你看报纸没?一个女儿把她妈妈杀了。
这小丫头,也太狠了!”同学愤愤不平。
原来,一个上高二的女生,因为考了第二名,回家知道得挨她妈打,在妈还没动手时,先去厨房,操了把菜刀把妈砍死了。
报上说,她妈只准她考第一,考第二就打,而且往死里打。
“你是心理咨询师,你给说说这事。
”黄倩说:“应该把标题改了,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
”她又解释说,这娘俩关系变了,如果角色单纯是女儿和母亲,不会这样,一个是身上掉下的肉,一个是养育之恩的妈妈,怎么可能发生杀戮?但家长,是一家之长,有要求有标准,而且有暴力作为家法,女儿成了规则之下的考生。
同学还是不解地问:“再怎么着,那也是她妈呀!她把你养大,给你吃,给你穿,供你念书,她不希望孩子好吗?”“但是,当执行家法时,被打的孩子感受不到这些了。
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案例分析报告
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案例分析报告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案例分析报告校园自我伤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案例分析报告篇一2018年 8月31日,9月1日在合肥接连发生3起学生坠楼事故,坠楼孩子均为中小学生。
31日凌晨5时10分左右,合肥市上元公寓内,一名15岁的男孩从28楼的家中坠下,不幸当场身亡。
据了解,这名男孩今年要升初三,坠楼时,写字桌上还有未完成的暑假作业。
同日清晨,一名12岁的小女孩从自家6楼的天台坠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还是未能挽回小女孩的生命。
在其留下的遗书中,表示自己学习压力过大。
1日上午7点多,在合肥滨湖世纪城琼林苑小区,一名13岁的小姑娘从13楼坠下,当场身亡,据悉,小姑娘今天准备上五年级。
小学生自杀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
几乎每次悲剧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先兆,只不过在一般人看来太过普通,不容易被发现。
举例说,有时孩子会随口说出你们明天就看不到我了之类的戏言,或是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郑重地赠送给他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都应当引起周围人的重视,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些看成是孩子气的胡言乱语,这个时候作为孩子周围人应该重视也许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震动,这时候予以干预,悲剧很可能会避免。
一、具体步骤1.与家长联系,如有发现学生的异常现象,除了关怀他之外,也要赶紧联络家长注意学生的行为,并与辅导导老师商量解决方法,明确的展现教师的关怀风格,让学生有选择信任老师的的机会。
2.不能轻易答应学生的要求,以免以后成为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好。
但可以答应暂时不把成绩公布给家长、同学,并鼓励他下次努力考好。
3.谨慎处理每一个问题,即便是短短的一句话玩笑。
4.有效的将学生成立相互关怀小组,促进学生间的彼此关怀与互助。
5.资讯的宣导,增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知觉。
二、辅导计划可分为下列4个部分:1.个别辅导老师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及思想,也可以鼓励或是强迫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借由参加活动来舒解其内心的阴影,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孩子不听话应在家长身上找原因
孩子不听话应在家长身上找原因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幼儿园和学校不合群,读书后有厌学情绪这些让不少家长闹心的问题症结真的都是孩子不听话吗?南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谢老师对此并不认同。
从中心开设一年多来近2000个案例来看,大多数案例都能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因。
谢老师说:问题家庭不一定会有问题孩子,但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三大问题困扰家长小华今年读幼儿园大班了,但妈妈觉得小华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交流比较少,在家里只能听夸奖的话,一听批评就发脾气。
她尤其对自己的穿着很在意,如果小朋友说今天的裙子很漂亮,那小华会经常要求穿这条裙子上学。
困惑的妈妈向指导中心老师求助: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根据指导中心统计,前来咨询的家庭中,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人际关系不合、厌学这三个问题是最为普遍的,占咨询总数的七八成。
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往往会衍生出其他问题。
按年龄阶段划分,咨询家庭中,孩子上小学的约占六七成,幼儿园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大约各占一成多。
谢老师有着近十年的教育经历,据她的观察,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体,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和人际关系不合成为最容易发生也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
而厌学情绪问题有低龄化的倾向,过去高中生厌学问题较多,现在小学生中厌学也成为主要问题之一。
谢老师说,这些问题和家庭环境特别是家长教育方式关系密切。
比如小华家里,妈妈因异地工作关系和孩子接触相对较少,而爷爷奶奶对小华更为宠爱。
孩子会通过家长的行为感知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原来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习惯于这个中心地位,那么在幼儿园交往中她也会对同伴有这样的期望,有所不如意就会显得不太合群。
而这进一步减少了她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她更愿意和亲近的家人交流。
*别给孩子贴标签对于小华妈妈的困惑,谢老师说,家长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找问题。
首先,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许多时候标签只是家长的个人感受。
小华妈妈觉得孩子不合群,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情绪,但实际上,她应当征询孩子的感受:你在幼儿园和哪些小朋友玩呀?你和谁玩觉得更高兴呀?也许事实会出乎家长的预料。
这10条家庭教育金句太精辟了
这10条家庭教育金句太精辟了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家庭,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不成功的家庭或不理性的父母。
家庭教育一直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可见要想教育孩子成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1.有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回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
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
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
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
诸如此类。
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4.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
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
5.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记住你说的话。
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6.千万不要过分一味迁就孩子,溺爱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
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将缺乏感恩之心。
长大后,你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
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之前,总以为做父母有何难?既然生了孩子,就负责把孩子“养”大了事。
现在读了《父母规》我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读了《父母规》,使我明白了:我们生养孩子首先是一种责任,即社会责任、生命责任,而不是个人的乐趣、家庭家族延续的需要。
我们做父母的在享受孩子带来的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同样要付出心血和精力来培养孩子。
正像曲莫先生说的“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
由此可以想象的到,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父母教育子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
如果生了、养了而不教,只能说明你对孩子付出的不够,最后就会得不到什么。
只能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导致孩子将来不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和危害。
但是有些家长却认为,孩子不成器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只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是社会坏习气的影响,他们根本不明白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而家庭教育又以德育为最根本,因此,读过《父母规》之后,我觉得天下父母很有学习它的必要。
我们做父母的务必要学好《父母规》并践行《父母规》,以便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首要就是父母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学好了《父母规》,给孩子真正做好了表率,那就是完成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们哪里还会有不成才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想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达到如此的效果,那就需要我们从诸多的细节认真做起……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父母规》中也有说道:智父母,树其义,立其志,鼓其气。
意思是说: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并且创造机会激励孩子自己去尝试,从而让他自己去获得信心。
这样当然好,但是我觉得与此同时,做父母的绝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而是要做到:1.多关注并肯定孩子的行为,比如可以使用眼神、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肯定信息;2.让孩子体验成功:每次一小步。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题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姓名:系别:专业:学号:指导老师:2010年1月10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摘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这一定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他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 综述【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青少年普遍呈现出身心发展的早熟性,同时还表现出自我意识强、信息广、思路活、厌说教、重实际、矛盾大、问题多等心理特点。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主题】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我国青少年30,甚至更多的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标准是什么,只有首先将标准问题予以澄清,它是属于什么程度、什么层次、什么范围、什么性质的问题,才能客观地揭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问题状况,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学校关于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案
学校关于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案一、了解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
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得像侦探一样去探寻。
有些学生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在这种不安定的氛围里就容易变得叛逆或者孤僻。
那我们就得和家长好好沟通,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
可以安排专门的家访,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去看看他们生活的环境,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
还有些学生可能是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怎么努力都跟不上,时间一长就自暴自弃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是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呢?如果是基础知识,那咱们就从最基本的开始帮他补起;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就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让成绩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秘籍,也可以让老师专门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二、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咱们不能让问题学生感觉自己被孤立,得给他们安排一个专属的小天使。
每个问题学生都有一位老师或者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来一对一地帮扶。
老师呢,可以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如果是同学帮扶的话,那效果可能更奇妙哦。
同学们之间没有那种距离感,帮扶的同学可以陪着问题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比如说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帮扶的人要定期和问题学生聊天,不是那种严肃的审问,而是像朋友一样的闲谈。
问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呀,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在聊天中发现问题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要是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也要马上向班主任或者学校相关负责人反映。
三、设置个性化的奖惩制度。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用那种千篇一律的奖惩方式。
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制度也要量身定制。
奖励方面呢,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
如果一个问题学生喜欢画画,那当他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时候,就奖励他一套精美的画笔或者一本关于绘画技巧的书。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今天是周一,我很早就到了学校。
一进教室班长就向我汇报小H同学哭着跑回家了,原因是小K打了他,还推倒了她的桌子,学习用品散落一地。
小H的同桌正在收拾散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
我立刻用手机拨打小H家长的电话,叫他马上从家里出发接小H,以免路出意外。
处理完这一切,我把小K叫到走廊上调查。
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晃荡着肥胖的身子,很夸张地甩着双臂,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脸上还是那副痞子气。
他来到我面前一言不发地站着,一副等着我开口的样子。
“一大早,为什么要打小H?”我尽力克制着自己,语重心长地问。
“因为我和小G因为XX事打架,他看着我笑。
”他非常生气地说。
我听了这不是理由的理由,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很严厉地对他说:“一大早打架还好意思说!他看着你笑一下,也是你打他的理由,简直岂有此理?”“他的笑里分明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只是没喊出来‘打得好’,他在嘲笑我。
”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对小K同学作出了严肃的批评,还通知了他的监护人——他的姑姑。
然后是小H家长送孩子回学校,为处理这件事,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
上午做完大课间活动,门卫打来电话,说我班有个同学哭着要跑回家,被门卫给拦住了。
一调查,又是小K惹的祸。
小K,小名小虎,长得虎头虎脑,也虎心,长得腰圆膀粗,一身肥肉。
成绩极差,但是他的知名度全校排名第一。
全校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是个“闯祸精”。
课余时间,没事做,就会找同学麻烦,要么是骂同学几句,同这被骂急了,还嘴,就开始动手打。
他不但在自己班级里惹祸,没事还要到其他班级去逛逛,不是拿同学东西,就是骂人或是打人。
一下下来不知有多少个班的班主任告状到我这儿。
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有校长,学校的相关老师,都作出了努力,丝毫没法改变他,批评教育,心理辅导,都不起作用,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
这一切皆因原生态家庭。
这是一个家暴严重的家庭,父亲是个极其野蛮的人。
小K的妈妈稍有让其父不顺心,就会施暴,而且是极其恶劣的暴力。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1000字最新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1000字最新“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学习心得1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
所以,我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和他们谈心得体会:一、应该有榜样的意识。
要想孩子热爱学习,父母首先要热爱学习。
为带好头,当父母的应该每天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最好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哪怕看看报纸或小说都行,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学习的氛围。
要想孩子有良好品德,父母首先要有修养。
父母平时待人接物要热情,谦虚,礼让,诚实,守信,一句话:在品德教育这个问题上,身教重于言教。
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一个胸怀大志,襟怀坦荡的后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小学,自觉学习能力很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帮孩子拟定一天的学习安排。
如起床,漱洗,朗读,识记,听写,预习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做任何事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家长专门设一间书房,孩子做作业时,一个人到书房里做,尽量避免家人的活动影响她的注意力;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孩子做作业前要全部清除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东西放多了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尽量让孩子在台灯下学习,这样房间其他地方处于暗光中,这样也能促进孩子集中注意力。
三、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当今社会非常复杂,一些不良文化,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孩子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越成功,不良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小。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让孩子认同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孩子应该把家当作心灵的归宿。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家长应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充分享受孩子们的快乐,共享美好生活。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摘记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摘记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归结为平凡,会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会放松对自我的追求,最终在懈怠中迷失。
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根基。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从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育的神圣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把教育看得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
把教育看得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
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
一个从职业中收获幸福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内心的职业排名榜上,把教师职业排在最前列,而这样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
挖掘职业魅力,自然收获美丽。
如果教师的幸福只是来源于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的分数,来源于遥远的未来,来源于学生成为人才以后,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
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当我们能够不混日子,愿意努力成为一个让学生内心瞧得起的老师,当我们在这样的起点上,一步一步坚持往前走着,从每件小事开始,一件一件坚持不懈地做着,当我们用心书写着自己每一天的历史,从教学中得到了成长,收获着幸福,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沿着阶梯继续攀登。
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是和同事共读共写,共同探讨,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地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_人生感悟我们的身边其实都有熊孩子,也听说过熊孩子的新闻,很多孩子的性格养成都是来自于父母的教育,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一起随小编来看这篇文章吧。
2018年7月20日,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跑到西安某个小区的32楼,实行人工X表示:”就像很多人所说的,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毕竟,孩子在外面“熊”的底气是家长给的,底牌也是家长的纵容。
一直以来,家长的熊都千篇一律,嘴中常挂着这样几句话:——他还是个孩子!——小孩子不懂事,怎么能怪他!——大人怎么能跟小孩子计较尤其是当熊孩子在外面熊过头,犯了错,被人追责到家中的时候,有的家长们更是跟护着小鸡仔的老母鸡一样,一味地帮孩子辩解,帮孩子逃脱责任,甚至口不择言,对追责的人进行言语的侮辱,人身的攻击,而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更加怒火中烧,让人深刻地醒悟:教出熊孩子的熊家长比熊孩子本身更加讨厌,更让人愤怒。
虚。
“你是梳好头发以后,妈妈就带我去了邻居家给邻居道歉,说的话很长,我记得大概的意思是:我家孩子皮,见花好看就没经过你同意给摘了,真是不好意思,可惜了你养了那么久的花。
邻居阿姨很亲切,回头对我和妈妈笑了笑。
我一直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然后妈妈又蹲下来对我说:“自己犯的事情,自己就要道歉。
”我看到妈妈头上的蝴蝶发卡一闪一闪,一跳一跳的,突然明白了什么。
然后开口:“阿姨,我以后不摘你家花了,你可不可以送我一片仙人掌,我以后种开花了还给你。
”邻居阿姨顿时就笑了,拿了一个小花盆,在仙人掌上揪了一片仙人掌,插进花气了。
次两次,他会因为家长的维护而毫发无损,但他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幸运,他也许会碰到比他更“熊”的对手,或者碰到已经长大成人的“熊孩子”。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今年4月份,一个7岁的小男孩在公交车上,连续踢了三下坐在对面的一位“戴眼镜,穿牛仔上衣”的男子,随后,这一男子突然爆发,站起来将小男孩过肩摔,男孩被重摔在地,接着,男子还没有放过小男孩的意思,继续用脚在小孩的头部狂踩三下,直到旁边的乘客站起来制止才停手。
《致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
《致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致教师》读后感1快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寒假共读书《致教师》。
对于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在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在网上也买了这本书,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一遍。
虽说第一遍粗略,但一边读、一边记、一边划,读完后内心得了安慰。
今年寒假,当我再次读,读完后,我的心灵得到了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信件的方式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疑问而作的一一阐释。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
书中的教师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涯中的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踏上工作岗位将近7年了,内心存在的困惑与和疑问在这本书里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明确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接下来,我结合我对部分印象深的内容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当我读到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其实这也是我平时的困惑,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学校事物多,除了上课下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学校大事小事都是你,下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忙里偷闲怎样进行专业阅读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比如完成早十分起床,晚上少看会电视,少玩一会,翻几页书可以做到。
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时间是挤出来的。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孩子们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往往把教师当做一部百科全书。
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孩子们就会非常失望,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的知识结构。
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其实也是为了人生。
人生非常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而来?陶行知先生说,人生有两种风景,自然的的风景和精神的风景。
行万里路是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成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担任11年的班主任,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行为后进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
得当的家庭教育最终将推动孩子的发展,反之,则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这些行为后进生的表现是自私,随性所欲,我行我素,无是非观,无道德判断标准。
他们随意旷课,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对于这些孩子的表现,家长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都管不了他,都被他气死,不管了。
家长最终放任其发展,不闻不问。
有的家长认为义务教育孩子就是要老师负责管教。
曾经有一个学生到校总是捣乱,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老师联系家长居然都联系不上。
家长电话不接,语音不接……当孩子需要家长陪伴的时候,家长们居然将孩子直接丢家里,当孩子犯错之后,居然还说她家孩子小时候都很乖,不知为啥,现在变坏了。
我班有个男生小俊(化名)。
该生自初一以来问题多多,该生自入校以来称这个学校太严了,班级也太严了。
我要换个学校,自称他爸爸有办法让他到那所据说不严的学校。
殊不知他原本就是那所不严学校的生源,只是他的家长通过关系让他进入这所严校。
该生居然还欺负班级弱势的学生(一个残疾孩子),更糟糕的是他居然通过微信卖电子烟,还怂恿班级其他孩子也买。
介于该生的种种表现,班主任让其家长到校配合学校的教育。
该生父亲50岁左右,但是居然戴着一个耳钉,穿着很“时尚”,家长到校之后,通过父子的交谈,似乎该生才是家长而孩子更像是家长。
该家长私下对班主任说,我这个孩子要好好和他说,我家四个孩子要吃饭,我都忙着挣钱,平常都是他们自己在家,都不用我们家长操心……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无语。
再后来该生玩手机,班主任将其手机没收,最后让其家长带回,结果,家长当场就把手机拿给孩子。
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如果家长教育不了孩子的话,学校的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
再后来,该生居然说出,他不读了,他要直接来参加初二的会考及初三的中考。
大咖璐瑶妈妈课程的失败案例
大咖璐瑶妈妈课程的失败案例近日,央视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开播,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讨论。
虽然影片只有短短三集,却说出了许多问题儿童的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大咖素质训练营创始人璐瑶妈妈对此表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镜子》中主要围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展开叙述。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璐瑶妈妈表示,《镜子》反映了一部分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许多家长表面上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实际上还是控制着孩子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
那怎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璐瑶妈妈认为,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平等交流的独立个体,不要因为孩子小,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再者就是要注重沟通与倾听,通过沟通和倾听来了解孩子的真正诉求,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作为目前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的新锐机构大咖素质训练营的创始人,璐瑶妈妈从教育自己的双胞胎女儿璐璐和瑶瑶做起,创造性地整理出了一整套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独特方法。
在大咖素质训练营中,孩子每天每月每年的学习、玩乐计划,都是跟家长一起商量共同完成的,孩子与家长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也让父母学会更多与孩子们相处的方法,更加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老师与挚友。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有问题家庭的存在。
璐瑶妈妈强调,家长作为帮助孩子系人生第一粒“纽扣”的人,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一旦没有做好引导,对于孩子产生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家庭教育作为一个复杂而需要智慧的话题,对于家长来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老师请给我一点温暖—问题学生转化案例分析
老师请给我一点温暖—问题学生转化案例分析摘要: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小如生长在一个亲情缺失的家庭,学校的管理不当,教师的不理解,同学的欺负使他成长为一个性情冷漠的人,经常打架、逃学,个性偏激。
笔者用爱和温暖制定了一个辅导方案。
一、定期个体咨询,解决小如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问题,改善与父母、同学的关系;二、改变班级环境,老师、同学的主动帮助和关心,为小如营建了温暖的班级氛围;三、修通家庭成员的关系,利用家庭疗法,使父子俩冰释前嫌。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最终催进了小如人格的成长。
关键词:温暖咨询成长小如,14岁,一个瘦瘦的、高高的男孩,五官清秀,小小的眼睛里那道寒光隐藏在黑边眼镜后面,头发很软,前刘海留的稍长,很温顺的趴在额上,挡在眼前。
初一时,我第一次给他们班上课,他根本就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因为他太普通了,上课不爱说话,不回答问题,偶尔抬起头看我一眼,也没有什么表情,这样的他被遮挡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身后。
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一篇《我是谁》的作文。
在文中,他记录了自己亲手打死一只病狗的事情,并且形容自己很冷、很冷——冷漠+冷血。
看完他的日记我感到全身冰凉,我决定一定要会会这位“冷血王子”。
通过班主任,我把小如请进咨询室,看着他略显羸弱的样子,我很难把他和“冷血王子”的形象联系起来。
坐下一会儿,他就主动讲起了他的故事:他的爸爸脑子有些问题,经常打妈妈(这一点让他感到耻辱,在咨询进行到一半时,他才说出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妈妈无法忍受家庭暴力,在小如上小学四年级时和爸爸离了婚。
爸妈闹离婚的那个时期,小如曾经天天吃安眠药,整整睡了一个多星期。
他说自己不想醒来,不想面对这个家庭,面对这个世界。
可他的举动并没有动摇妈妈离婚的决心。
离婚后的爸爸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疯狂,经常打骂小如,爷爷把小如接到自己家,可奶奶的爱让小如感到了一种嫌弃和不公。
小如去姥姥家看望妈妈,姥姥对他说:“以后你别来了,你妈还要找对象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基于对家庭教育独有情钟,作为志愿者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12355咨询队伍。
众多的咨询案例凸显一个共同问题:关于孩子问题的咨询90%来自于父母、祖父母,而孩子问题折射出的多数是家庭问题,长辈们咨询所提问都是“该用什么办法对孩子?”家庭教育是一种智慧不是方法。
而智慧来自于家长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不一定要针对孩子来解决,而是要解决父母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成员互动的问题,家长该如何改变自己以达到最有效的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孩子与父母沟通很好而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有家长说:“我天天都与孩子沟通而且经常告诉他,你要把爸爸妈妈当成知心朋友一样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可孩子就是搭理我们。
”这时家长要搞清两方面问题:一
方面,教育是三分点悟七分等待,如果你孩子生命中注定有一段与你冲突的不平凡的道路,那就要等待;另一方面,当你希望孩子把你当成朋友时,其实你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朋友,而始终是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孩子能从你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而你却不知道。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何认识家庭问题,如何正确面对家庭问题,这对每个家长都是一场考验。
有一位初三孩子的父亲来电说,我们是一个离异家庭,孩子从不与父母沟通,英语只考30分,晚上打篮球10点多才回家,有时不回来也不打招呼,脾气不好,着了急还想打继母,本来不想学习又与老师关系不好,课也不上了。
孩子认为学习没有用,只练画画,他说他画到18岁家长也就不用管了。
父亲说他别无所求,就是想让孩子读完义务教育,可怎么说都说不过孩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只是想说服孩子,而没有好的沟通基础,这怎么能说服呢?说服即教化。
而教化与感化是两回事。
感化就是要感同身受,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如果
这位孩子的父亲能对家庭问题客观看待,就能避免孩子的其他行为,而找准自己要解决的“完成学业”问题与孩子交谈:孩子这些年的家庭变故爸爸对你理解不够,关心不够,造成你学业上的耽搁,你心里的感受爸爸能够明白,这一切爸爸是有责任的……我想孩子找到同感后一定会静下心来与父亲交谈。
如果父亲不能正确看待家庭问题,就不可能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他把所有的问题堆在一起讲,孩子会感到自己左右不是,不与父母沟通也就理所当然。
有一个20岁的男孩,上大学三年级了却想休学,因为他在学校不快乐,没有信心,他觉得他的一切都不如别人,每天沉迷在游戏里。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他有点恨父母。
父母让他找心里老师,他说他没病,全是父母的问题。
可父母认为原来的家庭关系很好啊。
这一案例不难看出,已潜伏了多年的家庭问题在孩子成人后才显示出来,而父母还不知其所以然——原来关系好的表象下是家庭关系中父母控制所导致。
小时候的控制导致孩子自主
性差,一味地顺从,而随着自主性增强,孩子与家庭成员及同伴的相处中遇到了很多障碍,父母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家庭中的矛盾凸显,亲子关系之间的结永远不会打开。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出现行为失当,期待孩子不犯错误是向他们传达了一个既残忍也不正确的人生信息。
其实孩子行为失当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们想通过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保持自己内心感觉;二是由于父母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方式所决定。
家庭关系中传递爱的渠道对母亲来说是气质,对父亲来说是气度,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气态,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容纳孩子的缺点,让孩子自然地释放,自然地成长。
有位专家这样说,母亲是类似棉花状的品质,无形有情,但价值高贵,是冬天的棉衣,夏日的衬衣,秋天的贴心衣裤;父亲是钢铁般地品质,有形而沉稳,无论春夏秋冬父亲总是以一种理性地雕塑表达自己天性的内涵。
让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拥有一颗包容的心,让孩子感受到人生最美丽的事是确信自己被爱着,不论好与坏永远被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