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4年级语文-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景体验: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5.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送别诗,展示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篇1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离别之情,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朗读背诵学生齐声朗读诗文,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通用11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⒉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3、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 、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4)情感表达与体会:通过学习诗人的离别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友谊。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是难点。教师需通过举例、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基本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押韵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情感相关的古诗案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模仿《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现代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创作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以芙蓉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以及离别时的不舍。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古人情感表达的细腻和美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仍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送别的经历,对送别的情感情有共鸣。
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的 language and style,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深情厚意,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2.教学难点:对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写、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文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审定的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说学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
依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XXX”“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研究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研究的意识不敷。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解释了解古诗的粗心,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豪情,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研究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研究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研究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难过齐读题目。
新人教部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人教部编版

3.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思维能力。
4.文学鉴赏与审美: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背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举例:介绍唐代送别文化、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与朋友分别的场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离别情感。
举例:解析“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高洁的品质。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意象理解: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可能感到抽象,难以把握。
举例:针对“芙蓉楼”、“冰心在玉壶”等意象,运用图片、故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学生可能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影响朗读和背诵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情感。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与朋友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它体现了古人重视友情、感慨时光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节奏、韵律以及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情的珍惜。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把握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对友情的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停顿,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友情的表达。
4.体会意境: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王昌龄的背景知识,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互动交流。
6.背诵积累:学生集体背诵诗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和表演。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对友情的表达和诗的意境。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古诗中的一个生字词的用法或一个诗句的意境。
2.朗读体验: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句,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的朗读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4.增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结合古诗背景,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分享观点,共同探究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美。
-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学生在运用生字词时,可能会出现用法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如“益”字在诗中的用法。
-古诗韵律与节奏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的平仄、韵脚等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修辞手法,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并学会运用。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以下内容:
1.朗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学会生字词:蓉、洛、益、辞、雁、蓬。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王昌龄的生平。
5.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及修辞手法。
6.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说课稿一、背景简介(100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逝去的时光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他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并抒发了对友谊的深深怀念之情。
本文将通过背诵、朗读和韵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王昌龄诗歌的情感。
二、课堂设计1. 创设情境(100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情感,我将在课堂开始前准备一段古装音乐,营造出古代楼阁的氛围。
同时,我将展示一些古代诗人的画作,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入唐代文化的世界。
2. 背诵与理解(400字)首先,我将要求学生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诗稿,在课堂上依次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背诵中,我将注重学生对诗词的语感和韵律的把握,引导他们注意每个词语的发音,体会诗歌带来的节奏感和美感。
接下来,我将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问题引导,我将帮助学生理解辛渐离别的原因、王昌龄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友谊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提醒学生注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 朗读与演绎(500字)为了更好地表达诗词中的情感,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演绎。
首先,我会示范一段诗词的朗读,突显出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
然后,我将让学生分组朗读整段诗词,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注重语音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词中的情景,并帮助他们理解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
我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语调和情感的表达,让诗词中的情景更加生动真实。
4. 思考与感悟(400字)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诗词中的情节和情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辛渐离别的原因以及王昌龄的情感表达。
同时,我鼓励学生就友谊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在读通了诗文之后,我们要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讨论法和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我们会一起探讨诗中描绘的江雨、楚山、冰心玉壶等形象,以及诗人送别时的感情表达。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人生哲理。
四)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芙蓉楼送辛渐》和其他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表达送别情感时的不同风格和技巧,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五)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分享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究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和感悟,也可以和同桌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在课后延伸方面,我建议学生背诵古诗,并收集积累其他相关类的诗词,以扩大学生的诗歌阅读面。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用寒雨江水孤山、冰心玉壶、诗人纯洁的心迹等关键词,来概括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地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课件1】播放“诗词大会”的节目视频。
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热潮。
参与的选手既有七八十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孩子;既有教师、医生,也有警察、学生,不分男女老幼,也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你热爱诗词文化,就可以参与进来。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就因为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千年的时光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
诗词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解题导入1.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2】“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3篇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
比喻人品性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与惆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深深地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第三环节: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第五环节: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关类的诗词。
六、说板书设计
勒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
”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江水孤山
冰心玉壶
诗人纯洁的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