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知识点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朋友,学会珍惜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雨寄北》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教案: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3. 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夜雨寄北》的题目和诗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5.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夜雨寄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知识拓展:讲解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做好习题,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习题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的情况,以及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夜雨寄北》知识点和综合练习及答案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写眼前景象。
有问有答,景中含情。
炼字: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愁思深重。
“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设想未来相聚的情景,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相聚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体裁为七言绝句。
【本诗主旨】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思念亲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2018年中考综合训练题及答案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直接默写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默写:(1)《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6.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夜雨寄北》 知识清单
《夜雨寄北》知识清单《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情、含蓄的笔调,传达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夜雨寄北》的知识清单。
一、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作品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身处遥远的蜀地,环境孤寂,又逢秋雨之夜,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诗歌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即直抒胸臆,妻子来信问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未有期”三字,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惆怅,也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巴山的夜晚,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都涨满了。
“涨”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雨水的充沛,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在不断地积聚。
3、“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由眼前的景想到未来的相聚,想象着有一天能够和妻子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何当”二字,表现出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4、“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是说,到那时再回过头来讲述今天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以未来相聚时的温馨回忆来反衬当下的孤独寂寞,更增添了思念的深沉和痛苦。
五、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对未来相聚的想象,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六、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诗中既有眼前的实景,如“巴山夜雨涨秋池”,又有想象中的虚景,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相生,使诗歌更富有韵味。
2、含蓄委婉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苦,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念。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05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05.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夜雨寄北》原文诗意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②〔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2.文题解读《夜雨寄北》,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夜雨寄北”就是在雨夜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3.写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二、主题思想《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2.运用想象。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总结: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小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 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夜雨寄北》知识点解析
1.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1.1 诗歌背景夜雨寄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歌,写于公元760年。
这首诗是杜甫在被贬谪到草堂时写的,当时他身处草堂,与家人分离,心情孤寂。
诗中的夜雨象征着他的思乡之情,寄托了他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的心情。
示例:1.1.1夜雨寄北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草堂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的开头就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归期的不确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被贬谪到巴山,而夜雨涨秋池则象征着他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雨和秋池的景象,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困境的无奈。
示例:1.1.2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期待。
他希望能有英雄出现,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让胡马越过阴山。
这里的龙城和胡马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国家的命运和外来的侵略。
通过这样的对比,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杜甫在被贬谪期间的心情和思想。
他通过描写夜雨和秋池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困境的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1.2 作者简介1.2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士人家庭,自小聪明好学,酷爱文学。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生活一度陷入困顿。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生哲理等各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激昂、慷慨激昂而著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以自然景物、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为题材,他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在西窗下和你一边剪烛一边谈心,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2.主旨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快乐。
3.赏析句子。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炼字:【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示例二】“涨”字写出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河水都涨满了,巧妙地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示例三】“秋”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
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今日思念的愁苦。
4.理解性默写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夜雨寄北知识点
七年级夜雨寄北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韵味的诗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他是晚唐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深情绵邈、构思新奇、意境朦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二、诗歌背景《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身处他乡,环境孤寂,思念远方的亲人,于是借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诗歌原文及注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涨”读作“zhǎng”,意思是上涨。
四、诗歌翻译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五、诗歌赏析1、意境营造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问答和眼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之景,那连绵不断的夜雨,使秋池的水不断上涨,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念。
2、时空交错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跨越了时空。
诗人想象着未来与妻子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回忆此时在巴山的雨夜中对妻子的思念,这种时空的交错,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3、情感表达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也透露出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同时还蕴含着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思念中夹杂着希望,愁苦中又有着一丝甜蜜,情感复杂而细腻。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和对未来团聚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期不定的无奈和愁苦。
七、诗歌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 中考 夜雨寄北 考点
1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羁旅之愁,思念亲人,欲
归不能。
巴山夜雨涨秋池。
眼前景象,实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虚写,表达诗人强烈的思归。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首句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也可理解为友人)
3.三四句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4.空间往复对照,时间回环对比。
(空间: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时间:今宵-他日-今宵)
5.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思乡思亲
2.虚实结合
这首诗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虽然与近体诗要避免重复相左,但这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文学常识】 (背景提示: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 1.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他和杜牧并称 “小李杜” 。
【译文】
1、解释词义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2、句义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文章主旨】
本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感伤和盼望归期,相见共语的期盼。
【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
2.虚实结合
【成语】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脉络结构】
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亲人之间的相互关切,饱含苦涩与无奈。
“涨”既写秋池水涨,又写愁思深重。
“秋”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孤寂凄凉的心情。
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的愁苦所激发的对未来欢聚的想象与憧憬,作者将思念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
《夜雨寄北》 知识清单
《夜雨寄北》知识清单《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其深情绵邈、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以下为您详细梳理关于《夜雨寄北》的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然而,由于他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种说法是李商隐身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另一种说法是写给友人。
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前者,认为这是诗人写给妻子的家书。
当时,李商隐独自在外漂泊,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于是借这首诗抒发内心的愁苦和对归期的期待。
三、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诗句解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就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妻子询问归期,可自己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一个“问”字,生动地表现出妻子的关切和期待;一个“未有期”,则透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怅惘。
2、“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句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在巴山这个地方,夜晚下起了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涨”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雨势之大,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在不断积聚。
3、“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展开想象,憧憬着未来与妻子重逢的美好场景,到那时,两人共同坐在西窗之下,剪去烛花,促膝长谈。
这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也是他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精神寄托。
4、“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紧承上句,当两人相聚时,再回忆起如今在巴山夜雨中的孤独和思念,彼时的痛苦或许会化作此刻的温馨。
这种时空的交错,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厚重。
五、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诗人对亲人(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漂泊异乡时的孤独、苦闷和无奈。
夜雨寄北 知识点
夜雨寄北知识点《夜雨寄北》知识点如下:一、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三、理解诗义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四、古诗赏析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
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知识点分类复习课件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何时将要
关注易错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句与炼字
赏句与炼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亲人之间的相互关切,饱含苦涩 与无奈。 “涨”既写秋池水涨,又写愁思深重。“秋” 点明 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孤寂凄凉的心情。
1.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 他和杜牧并称 “小李杜” 。
释义与背文
释义与背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 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 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却话:回头说,追述。
1.寓情于景 2.虚实结合
【成语】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 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 聚谈。
1.
表现对未来欢聚的想象与憧憬,将思念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化实 为虚,使时间与空间的对照融合无间的句子 , 。出自此 句的成语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西窗
2.以问答的形式表示亲人之间相互关切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
重 点 句 理 解 默 写
小 测 试
夜雨寄北
知识点梳理
浅岸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4 05
作者与作品 释义与背文 赏句与炼字
情感主旨
写作手法
作者与作品
作者与作品
(背景提示: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中考语文复习《夜雨寄北》笔记整理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作家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3)炼字①“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②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已答;妻问回家的日期,意图促其早归,已答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4)意象①“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
②“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
(5)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②衬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研究《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1.2 作者简介查阅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李商隐的其他著名诗作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夜雨寄北》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解读诗歌的章节结构和意义2.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夜雨、孤灯等自然意象探讨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第三章:诗歌语言特色3.1 词句赏析挑选诗中的精彩词句进行解读和赏析探讨李商隐的诗语言风格和特点3.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情感4.1 主题探讨探讨《夜雨寄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寄托和寓意4.2 情感解读解读诗中的孤独、思乡等情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第五章:习题与解答5.1 习题设计设计针对《夜雨寄北》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设计习题的难度和范围,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5.2 习题解答提供习题的解答和解析解释答案的来源和推理过程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夜雨寄北》应达到的学习成果6.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诗歌教学的方法,如讲授、讨论、朗读、小组合作等设计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第七章:教学步骤与活动7.1 教学步骤安排合理的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7.2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如朗读诗歌、讨论问题、写作练习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互动性和趣味性第八章:评价与反思8.1 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习题测试等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8.2 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九章:拓展阅读与活动9.1 拓展阅读推荐与《夜雨寄北》相关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文化的理解9.2 拓展活动设计与诗歌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写作工作坊等鼓励学生参与拓展活动,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创造力第十章: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10.1 教学资源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如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10.2 参考文献列出编写教案过程中参考的文献资料提供学生可以查阅的参考书目,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学生可能对唐代文化和李商隐的生平等背景知识不太熟悉,需要通过详细的资料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古诗四首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古诗四首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第一首:《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 寄北:给北方的某人。
这里是指作者的妻子。
2. 巴山:地名,在今四川省。
3. 涨秋池:涨满了秋天的雨水。
4. 何当:什么时候。
5. 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蜡烛。
6. 却话:谈论,回忆。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下归期。
在这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时刻,我们何时能够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谈论这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呢?第二首:《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 明月几时有:明月什么时候出现。
3. 把酒问青天:拿起酒杯向天空发问。
4. 宫阙:宫殿。
5. 今夕是何年: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6. 乘风归去:乘风回到天上去。
7.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
8. 高处不胜寒:上面太冷,难以忍受。
9. 起舞弄清影:跳舞时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
10. 何似在人间:不如在人间好。
11. 转朱阁:转动红色的楼阁。
12. 低绮户:低着窗户。
13. 照无眠:照着人睡不着觉。
1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15. 人有悲欢离合:人们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
16. 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有阴晴圆缺。
17. 此事古难全:这种事自古就难以完美。
18. 但愿人长久:只希望人能够长久。
19. 千里共婵娟: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拿起酒杯向天空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美玉建筑的楼宇太高,难以忍受上面的寒冷。
跳舞时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不如在人间好。
转动红色的楼阁,低着窗户,照着人睡不着觉。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笔记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 巴山:一般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贺当:我什么时候可以。
池:水池。
任期:任期。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翻译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雨下得很大,池塘里满是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我们来谈谈今天巴山的雨夜吧?
总结: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夜雨寄北》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夜雨寄北》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夜雨寄北》知识点归纳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夜雨寄北》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归纳: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问“、“话”二字好在何处?“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6、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答:(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作品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诗歌后两句,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了他日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 情景。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渴望 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理解默写
诗中设想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诗句是
是: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品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 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 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写给妻子的回信为主要 内容,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孤独之感 和思乡之情,抒发盼望团聚、共叙别 情的美好心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文宗开成二 年(837)登进士第,次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府,后因受牛李党争影响,受猜忌排挤,仕途 坎坷,曾任一些县尉之职,抑郁而终,著有 《李义山诗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因思念长安亲友 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 北》。
前一个是说现在的夜雨,是实写,渲染 凄清的氛围;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是 虚写,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 “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原指思念妻子,盼望相聚夜谈。后指亲友聚 谈。
5.“何当”照应上文的 字,“何当”体现出 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夫妻之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亲人欲归不得、 忧愁苦闷的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中 的“涨”和“秋”字的表达作用。
“涨”字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衬 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孤寂、 凄凉的心情。
3.诗中的“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 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