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中华医学会
刍议毁损性手外伤的部分功能重建
因忽视安全或意外而致手部外伤极为常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而损伤而致手部组织部分毁损,甚至部分损伤手在清创处理后发现无指或仅残留一指,如果不采取措施修复毁损组织,使部分手部功能得以重建,就会使患手失去持握、钳夹等手部基本功能。
该文对毁损性手外伤部分功能的重建展开探讨。
1毁损性手功能重建的目的及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毁损伤手外伤病例较为常见,甚至部分患者一手的四指或五指及部分手掌发生组织毁损现象,从而失去了患手大部或全部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手部部分功能的重建,其目的就是要使手部抓握、夹持等基本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以实现修复伤手辅助另一支未受损伤手能够基本完成日常性的基本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同时,通过功能的恢复与重建还能尽可能地还伤手以相对良好的外观形象。
基本以上重建毁损性手部分功能目的的认识,对手外伤毁损性组织功能进行重建的要求如下:再造的手部必须要具备可活动掌指,以及指间关节等主要组织,且能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如有稳定性较强的感觉能力;有一定的力量,能够控制方向;具备满足完成对指的的组织长度,以实现钳夹的手部基本功能。
按如下标准选择移植组织供区:①移植组织手部应有感觉且功能灵活。
②移植组织应将对供区功能与外观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传统的用皮瓣来覆盖毁损创面,虽然也能实现部分手部钳夹功能重建,但却存在需多次手术,修复后伤手功能不够理想,术后手部外形臃肿、感觉较差等缺点。
伴随着现代手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具体伤情为依据,灵活地运用废指或足部组织的移植来再造毁损手指、手掌,最大限度地重建和恢复了伤手的功能与外观,成为目前临床处理毁损性手外伤较为常见的措施。
2有效利用“废指”重建部分毁损性手外伤手部功能常常由于广泛、严重的组织损伤,导致毁损性手外伤失去血运重建条件,成为无法原位再植的“废指”。
怎样对“废指”予以利用,使之能为严重毁损手部分功能或外形的重建服务,这在临术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正确认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成立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成立
佚名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4(16)5
【摘要】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于2014年6月25日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华医学会下属第88个分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总页数】1页(P453-453)
【关键词】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委员;医学专家;付小兵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
【相关文献】
1.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皮肤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皮肤粘膜软组织再生技术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J], 汤苏阳
2.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成立付小兵院士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J],
3.风雨五载砥砺前行再生医学续写华章——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J],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4.2019年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同期举办第三届全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大会、第五届东北血管论坛 [J],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5.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成立(付小兵院士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内涵
-院士论坛-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内涵付小兵院士简介:付小兵,教授,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行委员,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解放军医学杂志》总主编,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主编。
2018年当选为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获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终身成就奖”和“国际创伤修复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理论、关键技术以及有效管理等6个方面。
这6个方面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中获得应用,部分内容将在后续的专科建设中作为参考。
【关键词】伤口愈合;创面;修复;学科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wound repai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u Xiaobing.Med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D epartment,Chineses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C008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Fu Xiaobing,Email:)Abstract]Thin article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content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discipline system of wound repai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6aspects,such at theoreticaiinnovation,technolooicci innovv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etc.Some of these theories andtechnolooi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wound repaio management andsome of them will be used in the future.)Key words]Wound heeling;Wounds;Repair;Connotation构建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是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创面修复学科的基础。
中国下肢软组织损伤修复指南(2023)
抗生素的使用
3.医源性软组织损伤: ▪ 推荐根据术中感染组织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最常使
用的广谱抗生素是头孢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38],清创术后即开始系统使用抗生 素,建议静脉2周,之后转为口服[39,40]。 ▪ 如果以治疗为目的,建议取出内固定物后继续使用6周(静脉滴注2周,口服4 周)抗生素; ▪ 如保留内固定物,抗生素则需延长至12周(静脉滴注2周,口服10周)[41]。当 怀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使用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42]。
创伤性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急诊处置
2. 肢体临时固定:如伴有骨折,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肢体,固定应超过骨折的上、下关节。使用 前、后评估神经及血管状态。 3. 抗生素使用:见抗生素使用章节。 4. 破伤风的预防:推荐常规使用250 IU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1 500 U破伤风抗毒素,无破伤风免 疫球蛋白且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可行脱敏注射[8]。创面污染严重或病程超过6 h的创面,剂量加 倍[9]。 5. 清创:见清创章节。 6. 骨折稳定技术:可以通过外固定支架、髓内钉及钢板来实现临时或终末固定,稳定骨折,具 体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等[10-12]。如果一期使用内固定治疗,必 须同时满足彻底清创及软组织良好覆盖2个条件。
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与腰部、骶尾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 阴部分界。下肢分为髋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1]。本指 南所讨论的下肢软组织损伤在解剖学上以上述范围为界限。 2.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 软组织损伤主要可分为创伤性损伤、慢性创面和医源性损伤。
下肢解剖学范围及软组织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 创伤性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其完整性有 或无破坏,其连续性有或无中断,出现微循环障碍、无菌性炎症 或细菌性感染,局部组织肿胀、出血、缺创伤性软组织损伤多伴发于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分 型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开放性骨折分型系统(表1)[4]。
复杂性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何 谓 复杂 性创 面 , 目前 尚没有 一 个 明确 的定 义 ,
一
是 复合 组 织缺 损 , 有 条 件 的情 况 下在 消 灭创 面 的 同
般指 由各种 原 因造 成 , 同时伴 有 重 要 深部 组 织 暴 时应进 行 功能 重 建 和 外形 的恢 复 , 特 别 是 器 官 的再 露、 坏死 、 感染 、 缺损 等, 难 以 自行 愈 合 、 处 理 困难 的 造, 一次性修 复 与 重建 值 得 提 倡 。 尽 可 能选 用皮 肤 身 体各 部 位 的深度 创 面 , 此类创 面名 称 多样 : 中文 名 质地、 颜 色 相 近 的部 位 作 为 组 织瓣 供 区。 ( 3 ) 尽 可 称 有难 愈 性创 面 、 难 治 性创 面 、 复杂性创 面、 毁 损 性
电烧伤 、 热压伤 ) 、 放 射 损伤 性 、 药物 性 、 感染性、 医源 血 管性( 包
括 动脉 性 及 静 脉 性 ) 、 肿瘤( 癌 性溃疡 、 肿 瘤 切 除后
缺什么补 什 么 的原 则, 达 到功 能和 解 剖 的 恢复。 ( 4 ) 应 以最 小 的代 价 获 得 最大 的修 复效 果 , “ 拆 小墙 补大墙” , 尽量避免 引起供 区功能及 外观 障碍 , 符合 美 学要 求 。
・9 ・
.
专 家述评 .
复 杂 性 创 面 的修 复 与 功 能 重 建
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推荐单位推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推荐意见:毁损性创面是指严重烧创伤造成大范围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导致血管、肌腱、神经、肌肉、骨骼等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或损伤的一类创面;因其感染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一直是烧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项目围绕毁损性创面救治中的急救处理、创面修复、结构重建、功能康复等四个关键环节,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
针对早期急救缺少有效措施,感染发生率高的难题,创新性将“Ag+-Na+交换”智能银离子控释抗菌与高效渗液吸收技术相结合,研发出藻酸盐银离子控释新型复合敷料和高效封闭负压套装,使创面感染发生率由70.1%降至26.5%,脓毒症发生率由52.7%降至17.3%。
针对修复及重建的难题,将腔镜微创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游离大网膜复合刃厚皮片移植术,实现了毁损性创面一期修复;率先建立毁损性创面组织血管评分标准及自体阔筋膜腱性组织重建新技术,突破了重建难的瓶颈问题,为复杂结构重建奠定了基础。
针对创面修复术后易于继发瘢痕纤维化挛缩畸形的难题,研究发现胶原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纤维化病理新机制;建立了“一早、二持续、三序贯”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
进一步针对后期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手术治疗的三大难题,提出并创建三种新术式,有效降低了继发畸形率。
该项目内容真实可靠,研究成果创新性强,解决了该专业领域关键性、共性难题,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好,总体水平高。
同意推荐。
项目简介毁损性创面感染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烧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项目围绕毁损性创面救治中的急救处理、创面修复、结构重建、功能康复等四个关键环节,创建系列关键救治技术,降低毁损性创面感染发生率,提高创面修复成功率,提升功能重建质量,显著推动了毁损性创面救治理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
毁损性创面的修复策略
-专家述评-毁损性创面的修复策略沈余明专家简介:沈余明,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
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第五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成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损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组织损伤修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交流学会烧创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等。
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奖1项,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1篇,SCI5篇,主编(译)专著4部,参与专著编写8部。
擅长烧伤、整形及修复重建,特别是复杂性创面及瘢痕畸形的修复。
【摘要】毁损性创面由于其损伤范围广、损伤程度深,并发症、合并症多,修复十分困难,致残率、截肢率、致死率极高,一直以来是外科修复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重点就毁损性创面的定义、伤情判断、损害控制理论治疗毁损性创面的应用、各部位创面修复、功能重建、截肢与保肢、多学科合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毁损性创面治疗中的特殊作用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
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需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在毁损性创面修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期创面的完美修复。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功能恢复;修复Repair strategy of destructive wound Shen Yuming.Department of Burns,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Beijing100035,«(-Corr€300=()au/or:Shen Yuming,Emaii:shenyumingl963@163-com)Abstract]Because of the wiCe range of injuries,deep degree of injuries,many complications,it icvery difficult to repair the damaged wounds.The disability rate,amput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are ve.high.It has always been the dCiculty and focus of surgical repair.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destructive wounds,the judgmeni of i njury condition,the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theory in thetreatment of destructive wounds,the repair of wounds in verious parts,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amputationand limb salvage,multidisciplinare cooperation,and the special role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in thetreatment of destructive wounds.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modern surgical technology,the repair andeeconsieucioon oidamaged woundshaeedeeeloped eapodly,buiiheeeaeesio l manyshoeicomongsand eegeeis.It is necessary to use modern high-tech technology,intellicen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laya ereater role in the repair of destructive wounds in order te perfect the repair of wound.)Key words]Wounds and injuries;Sureicai taps;Recovery of function;Repair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等经济建设方兴未艾,交通运输发展也越来越快,由于各方面管理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损伤越DOI:10.3877/cma.@issn.1673-9450.2019.02.001基金项目:北京市医管局临床技术创新项目!XMLX201816)作者单位: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Emaii:shenyuming1963@)来越多,伤情也愈加严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高能量创伤不期而至,由此造成身体巨大的创伤卩2$。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稿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年第#5卷第#期Chin J*ju—Repair and Wound Healing(Electronic Edition),Febrna—2020,V<515,No@《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稿约《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DVD-ROM)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9132/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9450。
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承办的专业性电子学术期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日出版。
本刊以从事损伤与修复相关专业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采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反映损伤与修复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信息与成果,推动我国损伤与修复研究与临床工作发展。
光盘内包括所有文章的电子版内容,以及专题演讲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热点问题讨论会视频、临床病例讨论会视频、查房视频、手术操作视频等。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鼓励临床与科研创新,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争鸣,反映我国损伤与修复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新进展,促进损伤与修复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广大损伤与修复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一、主要栏目介绍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论著、综述、护理园地、病例报告、视频讲座、会议信息、读者$作者$编者等。
1.专家述评:述评是针对某一重大医学问题进行评论和导向;针对专科领域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进行学术导向;针对某一新的开拓性医学研究成果进行评述;针对当期发表的一组或某篇文章进行评论。
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在京召开
( 由∞i F l ) 。 H 2 1 .V l ,N . 日e c  ̄tn . o 0 1 o 6 o6
・7 ・ 9
建龙 教授 讲到的肺栓塞 防治展开 了激烈 的讨论 , 比如 D 二 聚
体 与血栓 关系的判断 , 致死 性肺栓塞与患者 早期是 否下地活 动有关 , 腔静脉滤器预 防肺 栓塞的作用 等。大会 主席 孙永华 教授希望 在会 后 由刘 建龙 、 晓 明、 贾 郭光 华教 授等 根据 这些
年1 O月 2 5日, 培训 班 在 中华 医学 会 五楼 会 议 室 伟纶 厅 开 班, 大家济济一 堂 , 同学 习编辑 出版 的相关 知识 , 共 了解行 业
发展 的最新动态 , 畅谈杂志发展 的新视点 、 新思路 。 开幕式 由中华 医学 电子音 像 出版 社 吴 贯军 顾 问 主持 。
创面 和器 官关 注 些什 么 ?将 创 面感 染 应该 放 在什 么 位置 ? 如何控制感 染?如何 调控 损伤 组织 与器 官的再 生?希望 通
赵 改丽. 、 性创 面治疗新技术专题 系列研讨会之 感染创面综合 治疗论坛在 京召开 [/ D] 急 慢 J C .中华损伤 与修 复杂 志 :电
辑部主任 、 编辑、 技术人员及其他 兄弟 出版 单位 , 民卫 生 出 人
版社 、 民军 医出版社及高教 出版社 的医学 电子 期刊编辑 同 人 行共 10余人从祖 国各地相聚在 北京 , 0 参加 中华 医学 电子 音 像出版社 主办 的“ 医学 电子 出版物 编辑业 务培 训班 ” 0 1 。2 1
合应用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 以对抗鲍曼不动杆菌 的耐药性 。
体、 耳廓 、 阴茎等小器官 的组织 ) 应用显微外科技 术常常可 以 使用再植 、 再造 、 修复创面 、 重建功 能等 , 且术后并发症少 。
风雨兼程十年引领学科发展明日再造辉煌——《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消息·风雨兼程十年,引领学科发展,明日再造辉煌———《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创刊十周年会议纪要《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创刊十周年会议于2016年7月15日在南昌成功召开。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史红社长、《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总编辑孙永华教授,副总编辑周丁华教授、祁少海教授,顾问夏照帆院士、付小兵院士、陈璧教授、葛绳德教授、郭振荣教授、周一平教授、黄跃生教授、李国辉教授、李健宁教授、田光磊教授,编辑部主任谷俊朝教授,常务编委陈华德教授、付晋凤教授、郇京宁教授、黄晓元教授、贾晓明教授、李宗瑜教授、郭光华教授、刘小龙教授、刘旭盛教授、吕国忠教授、牛希华教授、潘云川教授、齐顺贞教授、谭谦教授、雷晋教授、王达利教授、王玉莲教授、吴军教授、谢卫国教授、杨晓东教授、张庆富教授、徐庆连教授等,编委陈炯教授、彭代智教授、齐鸿燕教授、谷才之教授、陈欣教授、朱明炜教授、张勤教授、刘琰教授、方林森教授、冯祥生教授、胡骁骅教授、简华刚教授、姜笃银教授、夏成德教授、于冶教授、魏在荣教授、宋国栋教授、金汉宏教授等二百余位专家出席。
会议由《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主任谷俊朝教授主持,介绍出席会议的嘉宾与专家;总编辑孙永华教授致欢迎辞及创刊十年工作汇报;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史红社长与总编辑孙永华教授颁发《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杰出贡献奖”和“发展贡献奖”。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史红社长讲话及宣读中华医学会关于同意组建《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委会的批复件;《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辑委员名誉总编辑孙永华教授、总编辑夏照帆院士讲话。
首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孙永华教授对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史红社长、夏照帆院士、付小兵院士、章雄教授、郭振荣教授、王达利教授等专家、编委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毁损性创面的治疗进展
专家述评$毁损性创面的治疗进展魏在荣王达利黄广涛^.^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1^(专家简介:魏在荣,男,45岁,主任医师,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1伤整形外科科室主任、贵州省美容整形医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荒:州省第九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遵义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遵义市15851第一层次人才。
2016中国健康传播大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j委员,贵州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中华烧伤杂志》编委。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手足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副主编《显微外科实例图谱-穿支皮瓣》、参编专著《瘢痕整形美容外科学》。
长期致力于整形烧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创面修复、畸形整形、瘢痕整形、体表肿瘤的修复重建等,特别是对皮瓣外科(各种体表缺损修复重建、器官再造、畸形整形、瘢痕整形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期坚持进行皮瓣外科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对穿支血管进行了分级、对皮瓣內血供进行了分类,同时对皮瓣进行了分类与命名;创新设计切取了20多类皮瓣,扩大了皮瓣的切取范围,对特殊部位(足底、足跟、手掌等)的功能性重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皮瓣的感觉功能重建进行了深入研究#【摘要】毁损性创面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临床上常常将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缺损,伴有一定程度结构缺损及功能障碍甚至伴有深部组织较大范围的结构破坏者,通过简单治疗方法难以治愈的创面称之为毁损性创面。
难愈性创面的临床修复专栏
主
上海市卫计委等多项课题。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
编 :
人,2000年被评为中山医院首届十佳医师,2010年获中国医师协会
亓
整形美容分会全国十佳医师。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2
发
名、留学生8名。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日文、中文论
芝
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7篇。主编专著6部《乳房整形再造外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容外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乳房疾
病防治必读》香港科图出版社、复旦大学教材、《乳房整形外科
学》浙江科技出版社等,参与《实用外科学》等12部专著的编写。
现任Microsurgery 编委、Ann of Plastic Surgery 编委、《中华整
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美容医学》常务编委,《中国美容整形
本刊编辑部
主 编:亓发芝 专栏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家祺,张汝凡,陈 诚,施越冬,崔荣涛,葛华强
谭 谦,霍 然
主编简介:
亓发芝,男,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
后承担教育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自然、卫计委以及上海市科委、
中国美容医学2018年2月第27卷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 Feb. 2018.Vol.27.No.2
1
难愈性创面的临床修复专栏
编者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创面患者不断增加,其中老烂脚、褥疮、糖尿病足等慢性难治性溃疡临 床上日益多见,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疾患之一。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分为凝 血期、炎性反应期、细胞增生期以及组织重塑期,在这一过程中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临床处理困难。随着 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脂肪干细胞、植皮和皮瓣移植等新技术的发展,慢性创面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目前, 多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及毛囊单位移植等新技术综合用于难愈性创面的修 复,效果较好。但各种治疗方法操作过程复杂,要点各有不同。本刊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亓发芝教授担任主编组织本专栏,就创面修复治疗的各个方面予以探讨,以求较系统地总结难愈性创面修复治疗的 经验、报道临床治疗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新进展等,供广大作者和读者交流学习!
专家介绍---第九届全国创伤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创伤 与烧伤外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解 放军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足病组组长。中 国医师协会创伤分会 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创伤学 分会创面修复专科联盟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学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与足 病学组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青 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 北京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 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卫生应急杂志特约编委。主要 研究方向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在慢性创面尤其 是糖尿病足创面外科修复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进 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治愈了大量病人,具有丰富 的临床经验。
谢挺教授
韩春茂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的常委和副秘书 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外科分会组织修复与创面愈 合学组委员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 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外科医师分会的副主 委,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 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委。担任《Tissue Enginerring》 杂志的审稿人、《中华烧伤杂志》常务编委和国 内多家杂志编委。承担课题多项,其中973子课题 1项(30万),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2010年共同 申请获批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严重烧伤早期关 键救治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三军大黄跃生教授 牵头)的合作研究,负责子课题《严重烧伤早期 营养支持与代谢调理指南》多中心研究(目前具 体研究金额还未下达)。参与编写《中华烧伤医 学》、《现代瘢痕学》等专著7部,其中副主编2 部。指导翻译《2006年版国际糖尿病足溃疡临床 实践指南》,参与译著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 中Sci搜录2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批准1项。获 省科卫生厅一、二、三等奖各一次,省科技厅二 等奖一次,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两次。2010年被 《中华烧伤杂志》编委会评为“高效审稿奖”。
外科学创面修复技术简介
根据创面性质和治疗手段的不同,创面修复技术可分为传统创面修复技术和现代 创面修复技术两大类。传统创面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清创、缝合、包扎等,而现代 创面修复技术则包括湿性愈合、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材料应用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创面修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自然物质如蜂蜜、动物油脂等涂抹 伤口以促进愈合。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创面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创面修复技术的体 系。
01
02
03
局部因素
包括创面感染、异物残留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神 经支配受损等。
全身因素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 疫功能、激素水平、药物 使用等。
其他因素
如吸烟、饮酒、心理压力 等也会对创面愈合产生不 良影响。
促进创面愈合的措施
彻底清创
清除创面上的异物、坏死组织及不健 康的肉芽组织,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 条件。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 从性和生活质量。
01
02
控制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创面感染,促 进炎症消退。
03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采用理疗、按摩等方法,改善创面局 部血液循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细 胞增生。
05
04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蛋白 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促进创面愈 合。
颅脑外伤创面处理
应用清创、止血、去骨瓣减压等创面修复技术,处理颅脑外伤创 面,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脑脊液漏修补
采用自体组织或人工材料修补脑脊液漏,防止颅内感染。
头皮缺损修复
应用皮瓣转移、植皮等创面修复技术,修复头皮缺损,恢复患者 外观。
创面修复科的二级学科
创面修复科的二级学科
【最新版】
目录
1.创面修复科的定义和重要性
2.创面修复科的二级学科分类
3.各个二级学科的特点和主要研究方向
4.我国在创面修复科二级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正文
创面修复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修复和恢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创面,如创伤、烧伤、疾病等。
在创面修复科中,有两个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别是创面修复基础学科和创面修复临床学科。
创面修复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创面修复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包括创面的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特性以及创面修复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
此外,这个学科还研究创面修复的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以及创面修复的药物治疗等。
创面修复临床学科则更侧重于临床实践,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创面修复的治疗中。
这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创面的评估和治疗,创面修复的康复和护理,以及创面修复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等。
我国在创面修复科二级学科的发展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创面修复基础学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同时,我国在创面修复临床学科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烧伤、创伤等方面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的来说,创面修复科的二级学科在创面修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创面修复微环境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序号
类别
国别
授权号
授权
时间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发明人
1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CN201410191787。4
2015—09-16
一种制备胶原蛋白/硅胶膜双层支架的方法
任伟业;陈敬华;陆金婷;魏玲
2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310264725.7
2015—04-29
一种制备胶原蛋白改性再生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方法
Acta Biomaterialia
2015;20:22-31
1
Qiang Lu
13
13
否
6
Nanoscale control of silks for nanofibrous scaffold formation with improved porous stru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4;2:2622—2633
1
Qiang Lu (Baoqi Zuo)
8
9
否
7
Hydrogel assembly with hierarchical alignment by nalancing electrostatic forces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6, 3, 1500687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5;115:643-650
14
Jinghua Chen
11
11
否
2
Mechanism of the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y by a polysaccharide from Dictyophora indusiata
烧创伤毁损性创面早期功能重建及外形修复
扩张皮瓣预置扩 张修 复骨缺损 、 外 露及创伤性秃发 1 9例 ; 复合组织瓣 预制 唇龈沟重建 , 下颌 缺损修 复
5例 ; 热压伤分指 袋状皮瓣保指术 6例 ; 阴囊/ 肛 门修复再造 4例 ; 足 跟踝 部组织瓣 修复 2 1 例, 所有 患 者治疗后均达 到保 留和重建局部 功能 、 外观 较满 意的修 复效果 。结论
筋膜 、 肌肉组织进行缺损 区韧 带 、 肌 肉修 复并 封闭创面 , 利用 预构皮瓣及 复合组织 移植 再造 缺损 区功
能及外形 , 早 期 邻 近 软 组 织 预 扩 张 技 术 一 期 修 复 软 组 织 缺 损 骨 外 露 及 器 官 再 造 。结 果 9 7例 患 者 ,
其 中一期清创后行局 部皮 瓣 、 轴 型皮瓣 、 游离组 织瓣 修 复 1 7例 。另 清创后 行封 闭负 压引 流 , 应 用带 蒂、 游 离组 织瓣预制 、 延期器官再造 、 功能重建 8 0例 , 其中 , 肌腱移植 + 皮瓣移 植 1 1例 ; 神经 吻合3例 , 神经移植 3例 ; 利用组织瓣筋膜 、 肌腱修复髌韧带 7例 、 修复半侧颜面毁损后鼻再造 1例 ; 早 期软组织
5项 。 参 编 著 作 4部 。研 究 方 向 : 大面积烧 伤救 治、 创 面修 复、 难 愈 性 创 面 综
合治疗 。
【 摘要】 目的 探 索烧 创伤 毁损 性创 面在修 复创 面 的 同时早期 功能 重建 与外形 修复 的方 法 。
方法 对2 0 0 4年 3月至 2 0 1 3年 1 2月 山西 医科 大学 附属太钢总医 院收 治的 9 7例 各种原 因导致 的毁 损性创面患者 , 在注重早期清创及 创面处理质量基 础上 , 运用美容 美学理念 、 应用 整形 外科原 则和技 术, 周 密设 计手术方案 , 皮 瓣转移时 , 同期行肌腱移植等深部组 织修复 ; 应用游 离 、 带蒂皮 ( 肌) 瓣 中的
刍议毁损性手外伤的部分功能重建
刍议毁损性手外伤的部分功能重建在临床实践中,因手部外伤而致多元组织大范围毁损较为常见。
毁损性手外伤的治疗应以重建手部功能为目的,即最大限度地重建和恢复伤手的功能与外观。
下面对目前临床处理毁损性手外伤的主要方法,如利用”废指”重建毁损手部分功能和利用”异位再植”重建毁损手的手部功能的具体措施展开深入探讨。
标签:毁损性手外伤;功能重建;目的与要求;具体重建措施因忽视安全或意外而致手部外伤极为常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而损伤而致手部组织部分毁损,甚至部分损伤手在清创处理后发现无指或仅残留一指,如果不采取措施修复毁损组织,使部分手部功能得以重建,就会使患手失去持握、钳夹等手部基本功能。
该文对毁损性手外伤部分功能的重建展开探讨。
1 毁损性手功能重建的目的及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毁损伤手外伤病例较为常见,甚至部分患者一手的四指或五指及部分手掌发生组织毁损现象,从而失去了患手大部或全部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手部部分功能的重建,其目的就是要使手部抓握、夹持等基本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以实现修复伤手辅助另一支未受损伤手能够基本完成日常性的基本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同时,通过功能的恢复与重建还能尽可能地还伤手以相对良好的外观形象。
基本以上重建毁损性手部分功能目的的认识,对手外伤毁损性组织功能进行重建的要求如下:再造的手部必须要具备可活动掌指,以及指间关节等主要组织,且能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如有稳定性较强的感觉能力;有一定的力量,能够控制方向;具备满足完成对指的的组织长度,以实现钳夹的手部基本功能。
按如下标准选择移植组织供区:①移植组织手部应有感觉且功能灵活。
②移植组织应将对供区功能与外观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传统的用皮瓣来覆盖毁损创面,虽然也能实现部分手部钳夹功能重建,但却存在需多次手术,修复后伤手功能不够理想,术后手部外形臃肿、感觉较差等缺点。
伴随着现代手外科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具体伤情为依据,灵活地运用废指或足部组织的移植来再造毁损手指、手掌,最大限度地重建和恢复了伤手的功能与外观,成为目前临床处理毁损性手外伤较为常见的措施。
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_修正版
项目名称: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一、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制约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一是伤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二是重要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障碍,尤其是功能性修复障碍。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并发症以及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性修复。
业已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机体内不仅发生严重损伤性反应,而且机体抗损伤性反应明显减弱,两者的严重失衡是导致创伤后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其中缺血缺氧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病理生理变化。
过去研究主要强调机体损伤性反应,从“治”的角度,寻找解决伤后并发症的措施。
对机体抗损伤性反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因为这样,目前缺乏阻断或减轻创伤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造成伤残的常见原因分别为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骨愈合障碍、体表大面积创面的疤痕过度增生(尤其是重要功能部位)。
近年来,人们对这些重要组织受损后进行再生修复的细胞、分子机制和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因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尤其是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许多过去难以达到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目标将成为可能。
本项目将在前五年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一批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如何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和损伤组织修复质量两个核心问题,拟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⑴创伤早期机体自身抗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器官功能障碍、感染的关键调控环节;⑵创伤后几种重要组织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和促进其功能性修复的新措施,减轻重度脑创伤后脑组织进一步损伤的关键技术与理论。
总体思路如下:创伤后并发症及伤残发生的基本过程伤残 严重创伤 全身反应局部反应 ↓组织修复“结构”修复 功能修复 修复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二)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重点进行四方面研究:1、严重创伤早期内源性抗损伤反应的启动机制和调控作用主要研究严重创伤早期抗损伤保护反应的启动机制、变化规律;揭示抗损伤性保护反应在预防或减轻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探寻通过增强内源性保护机制防治严重创伤早期损害的新措施;2、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与感染易患性研究主要研究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发生的机理及其预防感染的调控途径;揭示严重创伤后感染易患性与遗传背景差异性的内在联系,筛选出影响脓毒症发生的“易感基因型”;结合机体自身保护机制的调控作用,探讨综合防治创伤感染的新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推荐单位推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推荐意见:毁损性创面是指严重烧创伤造成大范围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导致血管、肌腱、神经、肌肉、骨骼等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或损伤的一类创面;因其感染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一直是烧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项目围绕毁损性创面救治中的急救处理、创面修复、结构重建、功能康复等四个关键环节,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
针对早期急救缺少有效措施,感染发生率高的难题,创新性将“Ag+-Na+交换”智能银离子控释抗菌与高效渗液吸收技术相结合,研发出藻酸盐银离子控释新型复合敷料和高效封闭负压套装,使创面感染发生率由70.1%降至26.5%,脓毒症发生率由52.7%降至17.3%。
针对修复及重建的难题,将腔镜微创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游离大网膜复合刃厚皮片移植术,实现了毁损性创面一期修复;率先建立毁损性创面组织血管评分标准及自体阔筋膜腱性组织重建新技术,突破了重建难的瓶颈问题,为复杂结构重建奠定了基础。
针对创面修复术后易于继发瘢痕纤维化挛缩畸形的难题,研究发现胶原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纤维化病理新机制;建立了“一早、二持续、三序贯”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
进一步针对后期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手术治疗的三大难题,提出并创建三种新术式,有效降低了继发畸形率。
该项目内容真实可靠,研究成果创新性强,解决了该专业领域关键性、共性难题,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好,总体水平高。
同意推荐。
项目简介毁损性创面感染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烧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项目围绕毁损性创面救治中的急救处理、创面修复、结构重建、功能康复等四个关键环节,创建系列关键救治技术,降低毁损性创面感染发生率,提高创面修复成功率,提升功能重建质量,显著推动了毁损性创面救治理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
1、针对毁损性创面损伤范围大污染重、早期急救难及转运难,导致感染发生率高的难题,开展了系列新型敷料及相关装置的研发。
首次将“Ag+-Na+交换”智能银离子控释抗菌技术与高效渗液吸收技术相结合,研发出藻酸盐银离子控释新型敷料和高效便携式封闭负压套装,使创面感染发生率由70.1%降至26.5%,脓毒症发生率由52.7%降至17.3%。
研究成果发表于Biomaterials等专业权威杂志,德国雷根斯堡大学Wolfbeis教授在Chem Soc Rev(IF:38.618)杂志上撰写综述给予高度肯定。
主持制订2017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
获国家授权专利1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
2、针对毁损性创面修复及重建的难题,将腔镜微创外科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率先开展了大网膜复合刃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创建了毁损性创面组织血管评分标准及自体阔筋膜腱性组织重建新技术。
为一期修复毁损性创面建立了新的有效术式和途径,同时为复杂结构功能重建奠定了基础和技术支撑,突破了功能重建难的问题。
研究成果发表于Burns,Stem Cell Res等专业权威杂志,获发明专利3项,举办微创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5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12次。
3、针对毁损伤创面修复术后易于继发瘢痕纤维化挛缩畸形的难题,研究发现了胶原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纤维化病理新机制。
据此研发出新型动静态矫形器,提出并建立了“一早、二持续、三序贯”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毁损性创面继发畸形的发生率。
相关论文发表于J Clin Invest等国际顶尖期刊,英国Huddersfield大学Simon J教授发表于Nat Rev Nephrol(IF:12.145)杂志的综述中对上述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4、针对毁损性创面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治疗困境,创新性提出三种新术式,突破传统治疗方法的技术瓶颈。
①针对萎缩性瘢痕,首次应用“水刀技术”对瘢痕“精准磨削”,通过“酶消化法”获得“纯表皮皮片”实施移植修复,建立了萎缩性瘢痕的治疗新术式。
②针对功能部位瘢痕,率先开展皮肤软组织扩张与显微修复相结合的新术式,获得了理想的疗效。
③针对大面积瘢痕,首次建立了自体瘢痕组织支架复合皮移植的新术式,解决了全身大面积瘢痕患者自体皮源匮乏的难题。
获国家专利33项,研究结果发表于本专业顶级期刊,受邀撰写瘢痕整复专家述评。
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12次,在国内外会议上报道61次,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获军队、省部级一等奖2项,发表代表性SCI论文20篇,他引293次,编写出版专著1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产品注册证4项,牵头制订治疗指南3项。
在52家医院推广应用,共救治患者11081例,疗效显著。
受邀专题报告200余次,主办国际国内会议及培训班21次。
序号类别国别授权号授权时间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发明人1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6 10202793.42017-12-22一种防止足下垂高节治疗装置周琴,卢迎,胡大海,邹小梅,王立娜,王冬娟,司艳宁2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4 10804484.52017-06-16一种肢体离断术后的专用包扎敷料杨薛康,胡大海,朱雄翔,周琴 ,陈俏华,徐志刚3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3 10047476.62015-04-15一种手骨间肌训练器石梦娜,胡大海,王冰水,李娜,易南,染艳,朱蝉,周永博,齐宗师4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2 10370725.02014-12-17从龙血竭中提取的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应用白晓智,胡大海,石继红,朱雄翔,汤朝武5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2 10255607.52014-06-25显微手术笔郑朝,胡大海,王耀军,朱雄翔,韩军涛,董茂龙,韩夫,杨晨,胡晓龙,折涛,刘洋6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2 10361718.42014-03-19一种预防及治疗瘢痕的疫苗及制备方法胡大海,石继红,朱雄翔,韩军涛,胡晓龙,方小兵,白晓智,蔡维霞,汤朝武7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1 10400768.42012-10-创伤凝胶剂及其制备工艺胡大海,王四旺,官浩,朱10 雄翔,汤朝武,胡晓龙,谢艳华,张雅,白晓智,李小强,张月8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0 10604351.52012-07-04胶原靶向治疗增生性瘢痕蛋白药物的制备及应用石继红,胡大海,白晓智,张战风,朱雄翔,韩军涛,董茂龙,汤朝武9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0 10288356.12011-12-07一种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李忠志,朱雪真,刘应福,王以秀,朱世欣,唐雷10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09 10015222.X2011-02-09医用多功能聚录乙烯复合材料李忠志,于尚在,唐雷序号论文名称刊名年,卷(期)及页码影响因子通讯作者(含共同)SCI他引次数他引总次数通讯作者单位是否含国外单位1 Melatonin preventsacute kidney injuryin severely burnedrats via theactivation ofSIRT1.Sci Rep.2016,6:32199.4.25王洪涛,胡大海7 7否2Adiposetissue-derivedstem cells suppresshypertrophic scarfibrosis viaP38/MAPK signalingpathwayStem CellRes Ther.2016,7(1):102.4.5石继红,胡大海9 9否3Human amnioticepithelial cellsattenuate TGF-β1-induced humandermal fibroblasttransformation tomyofibroblasts viaCytotherapy.2016,18(8):1012-1024.3.62苏琳琳,胡大海4 4否TGF-β1/Smad3 pathway.4Murine Sertolicells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tolerogenicdendritic cells: apivotal role ofgalecImmunology.2016,148(3):253-65.4.07 胡大海 4 4否5 Identification ofsirtuin 1 as apromisingtherapeutic targetfor hypertrophicscars.Br JPharmacol.2016,173(10):1589-601.4.84郑朝,胡大海4 4否6Knockdown oflncRNA-ATBsuppressesautocrinesecretion of TGF-β2 by targetingZNF217 via miR-200cin keloidfibroblastsSci Rep2016,6:247285.22王洪涛,胡大海19 19否7 Up-regulation ofFGFBP1 signalingcontributes tomiR-146a-inducedangiogenesis in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cells.Sci Rep.2016,6:252725.22王洪涛,胡大海7 7否8IL10 inhibitsstarvation-inducedautophagy inhypertrophic scarfibroblasts viacross talk betweentheCell DeathDis.2016,7:e2133.5.37郑朝,胡大海16 16否IL10-IL10R-STAT3 and IL10-AKT-mTOR pathways.9Selectivedecontamination ofthe digestive tractameliorates severeburn-inducedinsulin resistancein ratsBurns.2015,41(5) :1076-85.1.9胡大海,高峰4 4否10 SIRT1 protects ratlung tissue againstsevereburn-inducedremote ALI byattenuating theapoptosis of PMVECsvia p38 MAPKsignaling.Sci Rep.2015,5:102775.57苏琳琳,胡大海17 17否11Loureirin Binhibitsfibroblastproliferation andextracellularmatrix depositionin hypertrophicscar via TGF-β/Smad pathway.ExpDermatol2015,24(5):355-60.2.675苏琳琳,胡大海24 24否12Rho kinaseinhibitor Y-27632promotes thedifferentiation ofhuman 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cells intokeratinocyte-likecells in xeno-freeconditionedmedium.Stem CellRes Ther.2015,6:17.4.5 胡大海9 9否13MiR-10a andmiR-181c regulatecollagen type Igeneration inhypertrophic scarsby targeting PAI-1and uPA.FEBS Lett.2015,589(3):380-389.3.51李军,胡大海12 12否14Anti-fibroticactions ofinterleukin-10againsthypertrophicscarring byactivation ofPI3K/AKT and STAT3signaling pathwaysin scar-formingfibroblasts.PLoS One.2014,9(5):e98228.3.234胡大海,朱雄翔24 24否15MicroRNA-21regulates hTERT viaPTEN inhypertrophic scarfibroblasts.PLoS One.2014,9(5):e97114.3.234李军,胡大海26 26否16Retinoic acid andhuman olfactoryensheathing cellscooperate topromote neuralinduction fromhuman bone marrowstromal stem cells.Neuromolecular Med.2013,15(2):252-264.3.88胡大海,杨浩26 26否17Role ofdonor-specificregulatory T cellsin long-termacceptance of rathind limballograft.PLoS One.2012,7(8):e43825.3.53 胡大海 3 3否18 Reduced expression Arch 2012,3 2.70胡大海16 16 否of microtubule-associ 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in hypertrophic scars DermatolRes.04(3):209-15819Wnt/β-cateninpathway forms anegative feedbackloop during TGF-β1induced humannormal skinfibroblast-to-myofibroblasttransition.J DermatolSci.2012,65(1):38-493.52 胡大海45 45否20Smad interactingprotein 1 as aregulator of skinfibrosis inpathological scarsBurns.2011,37(4):665-721.962胡大海17 17否主要完成人情况1.姓名:胡大海排名:1职称:教授,主任医师行政职务:主任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对本项目的贡献:对第1、2、3、4创新点有贡献,证明材料见:4-1、4-2、4-3、4-4、4-5、4-6、4-7、4-8、4-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