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

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

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

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

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

治病必求于本者如此。

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众也。

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

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

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动而螈,卒暴强直之病生矣;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之病生矣;少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

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朱丹溪像一个超级厉害的中医侦探。

他对各种病症的观察细致入微,就好像在审视犯罪现场一样。

比如说,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从病人的各种表现,像脉象、气色、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去收集“线索”。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特别佩服,毕竟治病可不是小事儿,得像拆炸弹一样小心翼翼。

书中提到的很多病症,放到现在来看,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说湿热病症,现在咱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吃得多又动得少,很多人身体里都有湿热。

朱丹溪在几百年前就对湿热的成因、症状以及治法说得头头是道,这就好比他穿越到现代,看到大家胡吃海喝又吹空调的样子,提前给我们准备好了应对的锦囊妙计。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气血的理论。

他说气血就像人体内的河流和粮草,河流得通畅,粮草得充足,身体这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一旦气血出了问题,就像河流堵塞或者粮草短缺,身体就会生病。

这个比喻简直太形象了,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气血在身体里的重要性。

而且他的治法也是遵循这个理念,不是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整体上去调节气血的平衡。

这就好比是治理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到某个地方有问题就只修那个地方,而是要从整体的经济、民生等方面去调整,让整个国家都运转起来。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毕竟是古代的医书,有些表述就像文言文加密一样,得费好大劲儿去破解。

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还得去查查古汉语词典才能明白到底啥意思。

但是这种像解谜一样的过程也挺有趣的,就像在寻宝,每读懂一个难点就像挖到了一块宝藏。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感觉像是在看一本武林秘籍。

朱震亨,这位丹溪先生,就像一位绝世高手,把他的医学绝学都写在了这里面。

他讲的那些关于疾病的认识,有些让我觉得特别新鲜。

比如说他对气血痰郁这些方面的理解,那是相当的细致啊。

以前我就知道人会生病,但是没想到在他眼里,这些病的根源就像被他拿着放大镜研究了个底儿朝天。

他讲的滋阴降火学说,我琢磨着,就像是给身体里那些过于旺盛的小火苗浇点水。

现代人好多都生活不规律,熬夜啊、吃垃圾食品啊,感觉身体里就像有一把干柴,随时能烧起来。

这时候丹溪先生的滋阴降火理论就像是一场及时雨。

我都能想象到身体里那些被“烤干”的细胞,在这种学说的滋润下,重新焕发活力的样子,就像干枯的小草得到了甘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还有他提到的一些治病的方子和用药方法。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丹溪先生真是个用药的艺术家啊。

每一味药就像他调色盘里的颜料,根据病人不同的病症,他就巧妙地调出不同的“颜色”来治病。

不像现在有些医生开药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他是真的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开方的。

这就告诉我们,治病可不能一刀切,得因人而异。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像在走迷宫。

毕竟是古代的医学著作,有些文字和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我有时候得像个侦探一样,到处查资料,找注解,才能明白丹溪先生到底想说啥。

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挺有趣的,就像在挖掘宝藏,每搞懂一个知识点,就感觉自己挖到了一块金子。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这书一开篇,就给我一种中医智慧扑面而来的感觉。

朱震亨,也就是丹溪先生,那简直就是中医界的大神啊。

他写的这些东西,可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感觉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夫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地传授他的拿手秘诀。

书里讲到好多病症的治法,就拿最常见的发热来说吧。

以前我就知道人发烧了就吃退烧药,可丹溪心法里一分析,那发热的原因简直五花八门。

什么外感风热、内伤湿热,不同的原因治法完全不一样。

就好像每个人都是一把独特的锁,要找到那把对应的钥匙才能开锁治病。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中医看病那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要从各种蛛丝马迹里找到病根。

还有关于养生的部分,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养生,什么吃保健品啦,去健身房啦。

可丹溪先生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养生得从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做起。

饮食要有节制,不能胡吃海喝。

他说的那些饮食宜忌,感觉就像一个唠叨的长辈,“这个不能多吃,那个要少吃点”,但你仔细一想,这可都是金玉良言啊。

比如说,他提到饮酒要适量,过量饮酒就会伤身体。

现在看看那些喝大酒喝出毛病的人,就知道丹溪先生多么有先见之明了。

在用药方面,那也是相当讲究。

不像我们现在有时候生病就随便吃个药。

他对每味药的配伍、用量、使用时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我感觉这就像一个大厨做菜,各种调料放多少、什么时候放,那都是有学问的。

药放得对,那就是治病的良方;放错了,可能就没效果甚至还有副作用呢。

这也让我对中医用药的严谨性有了新的认识,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又稳稳当当。

这书也有让我有点头疼的地方。

那就是里面的文言文,有时候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感觉自己像是在猜谜语,要不断地去查字典、看注释。

但是呢,就像挖宝藏一样,虽然过程有点费劲,但当你真正理解了那一段文字背后的含义,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二妙散《丹溪心法》——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运...

二妙散《丹溪心法》——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运...

二妙散《丹溪心法》——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运...
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运用心得:
苍术、黄柏各等分入姜汁调服...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

★吴昆《医方考》:苍术妙于燥湿,黄柏妙于去热,二物皆有雄壮之性,亦简易之方也。

★王晋三《古方选注》: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

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

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

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

★张秉成《成方便读》:二妙丸苍术黄柏,治湿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

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

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开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宣。

如邪气盛而正不虚者,即可用之。

本方加牛膝为三妙丸。

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肝肾不虚,湿热决不流入筋骨。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也。

再加苡仁,为四妙丸。

...苡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故四味合用之,为治痿之妙药也。

★李树森:二妙散具有抗菌消炎、调节体液及健胃等功能,黄柏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或抑菌作用。

本方组方谨严,药少力专,由苍术、黄柏组成,主辅药可变换,如湿重于热则以苍术为主药,用量大于黄柏;反之,热重于湿则以黄柏为主药,用量大于苍术。

黄柏苦寒,清热泻火,配苍术之温则燥湿健脾不致克伐肠胃;苍术性温,燥湿健脾,配黄柏之苦寒清热避免过燥损液之弊,一寒一温,两药结合,相得益彰。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4月第39卷第4期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是我国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之一,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其对杂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1]。

《丹溪心法》是由丹溪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根据其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

朱丹溪治疗杂病注重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该书中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兹论述如下。

1气血论治颇多阐发气血论治是丹溪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其“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继承东垣思想的直接结果[2]。

《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专篇论述,但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治疗中。

《丹溪心法·内伤》云:“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元气者,乃生发诸阳上升之气,饮食入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皆绝于外,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丹溪心法·痘疮》云:“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

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便用大补气血,参、术、芪、芎、升麻、干葛、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刘时觉教授[2]统计分析了丹溪医案344则,其中指出病机169则,有气血虚68则,占40.2%。

319则给出方药的医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甘草、白术、人参、陈皮、当归、芍药、茯苓、川芎,除陈皮外全是补气养血药。

由此可见,丹溪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其关键,所以补虚是其气血论治的特点。

2痰证论治匠心独运朱丹溪论治杂病,将许多病因责之于痰。

《丹溪心法·痰》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又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痛泻要方《丹溪心法》过去把它写成,从出处来讲,写成《景岳全书》里边的刘草窗方。

因为《景岳全书》里写到它是个治痛泻的要方。

那这个刘草窗是个什么人呢?一直也没有得到一个考证,没有找出这个人写的医书,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医生,他是江苏一带的,当时的文人、诗人,也爱好收集点方,像收集这个方,现在看来这个方,组成一样,《丹溪心法》上,但是张景岳后来知道了这个方,他就说刘草窗的方。

所以过去出处写《景岳全书》刘草窗方。

线再根据《方剂大辞典》这个考证,是《丹溪心法》上就开始有这个方。

所以名字是后来取的。

痛泻要方是《景岳全书》取的。

主治证候病机土虚木乘之痛泻。

肝脾不和肝旺→ 乘脾→↑ ↓脾虚→ 生湿→肝旺脾虚,我们刚才说逍遥散是肝郁脾虚,这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

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

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

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医种恶性循环。

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

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

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

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以缓减,就可以减轻。

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

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

调肝脾这一节有三个类型。

四逆散─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

调补。

过去秦伯未说一般人认为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这是错的。

逍遥散,对肝来讲,很重要还是调肝。

疏肝、健脾、养血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

而对肝来讲,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

过去《谦斋医学讲稿》里非常强调这一点,强调对逍遥散的这个认识。

痛泻要方─肝旺脾虚。

这个肝脾不和是虚实夹杂的。

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体现虚的方面。

《丹溪医集》读书笔记模板

《丹溪医集》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这是《丹溪医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丹溪医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丹溪医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新镌朱丹溪先生手镜序 刻丹溪先生手镜序〔1〕 丹溪手镜卷之上 丹溪手镜卷之中 丹溪手镜卷之下
小引 脉因证治卷上 脉因证治卷下
重印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序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一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二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三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五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六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七
目录分析
1
重刊说明
2
编者的话
3
编校说明
4
格致余论
5
局方发挥
01
本草衍义补 遗
02
金匮钩玄
03
丹溪心法
04丹Biblioteka 手镜06丹溪治法心 要
05
脉因证治
格致余论序〔1〕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本草衍义补遗凡一百五十三种
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卷第一 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卷第二 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卷第三
丹溪心法序 丹溪先生心法序 丹溪先生心法卷一 丹溪先生心法卷二 丹溪先生心法卷三 丹溪先生心法卷四 丹溪先生心法卷五
丹溪医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局方
补益金
手镜
先生

丹溪

医集
衍义
精审 朱丹溪
二丹溪
国家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刘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为我国著名肝病大师,一生博览群书,精修医学,尤其对《丹溪心法》情有独钟,其著名的“痰瘀学说”、“气血理论”均传承于丹溪之作。

但大师师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扬创新。

笔者沿大师的足迹,溯源而上,探幽索微,期以得其真传。

对于“痰瘀”的认识丹溪治疗杂病多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入手。

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提出越鞠丸解诸郁。

解气郁药有香附、苍术、抚芎;解湿郁药有白芷、苍术、川芎、茯苓;解痰郁药有海石、香附、南星、瓜蒌;解热郁药有山栀、青黛、香附、苍术、抚芎;解血郁药有桃仁、红花、青黛、川芎;解食郁药有苍术、香附、山楂、神曲,并提出要根据四时用药,春加川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关幼波认为,气、血、痰、食、火皆能成郁,尤以“痰”致郁为最顽固最难治,痰致气机阻滞,气机受阻则血行不畅,气血与痰胶着则为“痰瘀”。

慢性肝病的进展变化,莫不由于痰瘀作祟。

丹溪对于痰致病有精辟论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高度注重“痰”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丹溪关于“痰致病”的理论,奠定了后世对疑难杂病的病因病机学说。

为难病、怪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强调治疗时要以二陈汤为基本方“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提出黄芩治疗热痰,竹沥化痰,五倍子治疗老痰,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治疗火痰。

认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

对于海石的化痰作用,提出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

高度肯定了海石治痰第一药的功效。

对于“痰”和“郁”间互为因果、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也做了精辟论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关幼波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认为慢性肝病、肝之顽症,无不与“痰”有关。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汇编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汇编

本科生读书笔记题目(中文):读丹溪心法有感(英文):Read Dan creek art inductive学号:201017450055姓名:王杰专业:中医学专业指导教师:无所在院部:中医学院完成时间:2014年8月中文摘要:丹溪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火热证、杂病的证治经验和力倡养阴的观点,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深刻。

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正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明代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等均师承其学,亦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使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并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

English abstract: Dan creek,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fire", "theory of Yang more Yin deficiency and heat syndrome, justification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 cure experience and strong call Yin" point of view,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and qing medicine. Later the acknowledgement in Yin, fire, phlegm, resolve depression, such as achievements, it is developed by the impact. The acknowledgement of Ming dynasty such as Zhao Zhendao, zhao good for its study are shicheng, also influenced by his academic thought, to continue to develop its theory, and developed into an academic schools - Dan brook school.《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

浅读《丹溪心法》有感

浅读《丹溪心法》有感

浅读《丹溪心法》有感
《丹溪心法》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及道家兼修者王有为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一套健康饮食、运动和冥想的理论体系。

他对人体的营养、活动、心理和精神方面做了深入而详尽的描述,并且提出每天不但要保持身体健康,还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浅读《丹溪心法》,我深受其中的生活理念所感染,认为健康的身体和内心、精神的平衡是一个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同时也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坚持自己的健康生活习惯,保持一颗平常心,放松身心,那么我们就能活得更加健康、快乐,甚至达到更高的境界。

《中医基础理论》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

《中医基础理论》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

《中医基础理论》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语出朱丹溪《金匮钩玄·卷一·火》。

本谚指出病气的过盛有余便会产生使人为病的火邪。

气有元气、邪气之分。

维持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气,此气为正气、元气;戕伤机体使人致病的为邪气、病气。

“气有余,便是火”之气当指的是病气(邪气)而言。

管象黄《吴医汇讲》即说:“昔贤有云:气有余便是火。

此当专以病气立论,若元气,有不足而无有余者也。

何则?气化于精,精生于水谷,故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饥则气怯而倦怠。

若饮食适宜,起居有节,始得元气充流……圣人御气如持至宝,非以气之易于不足乎!自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外侵营卫脏腑,阻塞正气流行出入之道,遂致腠理闭塞……种种显病气有余之象,而元气已形内馁之饥。

医者但当察其所因……若治不中要,病气留着,则六者皆可化火……故曰:气有余便是火。

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

”此论辨析了气有元气、病气之不同。

元气有不足而无有余,病气乃有余,病气留着,皆可化火。

“气有余便是火”之气当指的是病气而不是元气。

火,亦有正火、邪火之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分辨(按:此句“食”通蚀,作消耗损害讲)。

平人身中之火是为阳气,乃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的动力,为生长发育的根本。

张景岳《类经》谓:“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

”这里的火就指的是阳气,即《内经》“少火生气”之少火,即正火,即温煦之阳气。

火若变异则为贼邪,体内阳气产生变异失其正化,即是邪火。

《景岳全书》说“火失其正是为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

然阳以元气言,火以病气言。

”“凡火之贼伤人者,非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内在外皆邪火耳。

”张论指出火有正邪之别,人生所赖的阳气是为正火,即《内经》所说“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之“少火”。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老书会不会特别难懂啊?结果发现,虽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但里面的一些理念和说法还挺有意思的。

朱丹溪这人可真是个妙人啊!他在书里讲的那些治病的法子,就像在给你分享他的独家秘方。

比如说他对各种病症的分析,那叫一个细致。

像那些关于内科杂病的见解,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感叹,这得是看了多少病人,积累了多少经验才能总结出来啊。

就拿痰证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咳嗽有痰这么个简单的事儿,可在他这儿,痰的成因、种类、在身体里捣乱的方式,那是分析得透透的。

感觉他就像个侦探,能从病人的各种症状里找出痰这个隐藏的“小坏蛋”,然后还能给出好多对付它的招数。

书里还有关于养生的部分,这可太实用了。

现在大家都讲究养生,可古人早就有自己的一套了。

他讲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简单易懂。

不像现在有些养生知识,玄玄乎乎的。

他就像是你身边的一个长辈,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别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啦,要早睡早起呀,不然身体会闹脾气的。

而且他的这些养生理念还和中医的整体观念紧紧相连,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每个部分都相互影响,一个地方没照顾好,其他地方可能就跟着出问题了。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毕竟是古代的医书,有些用词和概念还是得费点劲儿去理解。

有时候我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得反复琢磨一句话的意思。

但是当你突然理解了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游戏关卡一样。

朱丹溪医书全集_笔记

朱丹溪医书全集_笔记

《朱丹溪医书全集》读书随笔目录一、医学理论与实践 (3)1.1 《丹溪心法》中的医学理论 (4)1.1.1 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 (5)1.1.2 阴阳平衡与疾病防治 (7)1.2 丹溪医学的临床应用 (8)1.2.1 治疗方法与方剂运用 (10)1.2.2 患者心理与医患沟通 (11)二、养生与保健 (12)2.1 养生理论的发展 (13)2.1.1 《内经》中的养生思想 (14)2.1.2 丹溪对养生的独到见解 (15)2.2 保养身体的实用方法 (16)2.2.1 饮食调养与食物选择 (17)2.2.2 运动锻炼与休息养生 (19)三、诊断与治疗 (20)3.1 望闻问切四诊法 (22)3.1.1 望诊的方法与意义 (23)3.1.2 闻诊与问诊的技巧 (24)3.1.3 切诊的要点与应用 (24)3.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6)3.2.1 经方与时方的比较与应用 (27)3.2.2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8)四、药物与方剂 (29)4.1 丹溪常用药物的配伍与应用 (30)4.1.1 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31)4.1.2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3)4.2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34)4.2.1 经典方剂的应用 (35)4.2.2 方剂的加减变化 (36)五、医案分析与启示 (37)5.1 丹溪医案的分析 (39)5.1.1 医案中的辨证思路 (40)5.1.2 治疗效果的启示 (42)5.2 现代医案与丹溪医案的比较 (43)5.2.1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解读 (43)5.2.2 丹溪医案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44)六、文化背景与传承 (46)6.1 朱丹溪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47)6.1.1 朱丹溪的出生与成长环境 (48)6.1.2 丹溪时代的医学发展状况 (49)6.2 丹溪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50)6.2.1 丹溪医学流派的形成 (51)6.2.2 丹溪医学在现代的传承与应用 (53)一、医学理论与实践《朱丹溪医书全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它汇集了朱丹溪先生一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对《丹溪心法》中诊疗原则的体悟《丹溪心法》一书为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体现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以及对气、血、痰、瘀诸病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治则治法重视补阴而又不拘泥于专方,遣方处药兼容并蓄而又比较灵活机变,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程氏将其称誉为朱氏学术经验“集先贤大成”之作,而朱氏之治则治法及遣方处药之精髓则在于本书所体现的诊疗原则,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早在《内经》和《金匮》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提出来,并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朱氏则进一步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从而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鲜明地指出“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并认为“疾成而后药者”是“徒劳而已”。

而在具体方略上,朱氏又以“备土以防水”和“备水以防火”为例加以阐释。

其中,“备土以防水”以闭塞其涓涓之流,而阻遏其滔天之势;“备水以防火”以扑灭其荧荧之光,而遏止其燎原之焰。

但“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若不采用治胃病的方法,那么等到“涓涓之流”称为“滔天之势”,“荧荧之光”成为“燎原之焰”,那就无法遏制了。

治未病思想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在既病防变方面朱氏以“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来阐明其旨;在未病先防方面,朱氏认为这是养生之道,即“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

其二,亢则害承乃制:朱氏开宗明义地指出,外界六气和内部五脏之气“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制其极”,即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亢盛了就会转变为邪气,从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成为致病之根;而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如果在相生相克中保持者顺承制化,那就是一个平衡统一的整体。

而亢则害具体表现为“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似火,水极而似土”,即“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胜于已也”。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

01
脱肛二十八
02
呕吐二十九
03
恶心三十
04
咳逆三十一
06
吞酸三十三 附嗳气
05
翻胃三十二
1
痞三十四
2
嘈杂三十五
3
伤食三十六
4
疸三十七
5
水肿三十八
小便不通四十
鼓胀三十九
小便不禁四十一
关格四十二 淋四十三
赤白浊四十四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消渴四十六
发热四十七附 2
胸中烦热虚烦 不眠虚热
3
恶寒四十八附 面热面寒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 丹溪心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方剂
丹溪
丛书
首冠
戴元礼
心 肠
典藏版
学说
丹溪 疮

中医
手足 心法 气
先生 太阳 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书共5卷,分别论述内、外、妇、儿诸科疾病,每卷首冠丹溪原论,次为戴元礼辩证,次列方剂、附录。书 后附有宋谦《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戴良《丹溪翁传》。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症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对现代中医临床有指导作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故丹溪先生朱 公石表辞
丹溪翁传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丸《丹溪心法》
黄连,吴茱萸二味药,主治:肝火旺盛犯胃的
黄连,泻肝火(6:1),降逆止呕。

吴茱萸,热的
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属反佐法。

反佐法,是调整药性、发挥药效、防止病人对药物治疗产生格拒现象的方法。

本法适用于疾病出现阴阳格拒现象时,即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时,病人服药后就出现呕吐的情况。

常用的反佐法有两种:一是方剂组成中的反佐法,如在热剂中配入少量寒凉药,或在寒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一是服法反佐,即用寒药治热证用热服法;热药治寒证用凉服法。

《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以及后世医家所说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均指此而言。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丹溪心法》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卷三。

方名解该方中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穷,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

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

朱震亨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芎?》:“【释名】胡?、川芎、香果、山鞠穷。

……丹溪朱氏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

”异名芎术丸、越曲丸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用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6~9克,温水送下。

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

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则郁舒矣。

2.《删补名医方论》:以气为本,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

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

五药相须,共收疏解五郁之效。

3、本方为治疗气郁乃致血、痰、火、湿、食诸郁轻症的常用方。

气郁则升降不行,运化失常,故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气郁或因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而气郁有可导致血、痰、火、湿、食诸郁。

因此本方着重于行气解郁,使气机通畅,则诸郁自解。

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制气郁,为主要药物。

川芎活血祛瘀,以制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

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除,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

4、从脏腑来说,涉及肝脾两脏,因肝藏血而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喜怒无常,忧思无度则肝气不舍,形成气郁,进而导致血郁、火郁;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影响脾土则脾失健运而致食郁,甚者会形成湿郁、痰郁。

最新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最新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丹溪心法读书笔记导语:《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汤的加减应用。

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丹溪心法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丹溪心法读书笔记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得真传,人人皆有机会掌握一些医道或法理。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真传”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以诊法为例,先来看看所谓的“真传”学什么,顺便谈谈中医的学法。

古代的“诊法”,指的是望、闻、问、切。

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的具体运用。

医家教徒弟,有两种教法:第一种,也就是普通拜师学医的,学的就是这些基本原理,原理贯通以后,方法就很简单了,一般把把脉、看看舌,基本就可下诊断结论。

这要学多长时间?一般需要一年至三年的时间,这一至三年,还不是从早到晚学,而是白天帮师父家干点杂活,洗药拖地,端茶倒水,晚上帮忙泡泡药甚至倒洗脚水,如果师父开心,就讲一两句,不开心就啥也别想得到。

一方面通过这些日常行为来磨练徒弟,家里也多个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师道尊严的原因。

而且,上古没有“中医”的观念,医道不分家,传医就是传道,宁可失传也不误传,师父必须对徒弟进行所谓“磨性”的训练,把你的心性磨平了,真东西才能教给你。

让你干粗活甚至无故责骂你,就是为了磨平你的心性,学了出去,才不至于辱没师门。

古代的学字怎么写?“學”,上半部分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爻”,爻是什么?《易经•系辞》说,“道有变动,故曰爻”,说的是手中要掌握变动之道,下半部分就是屋子底下一个“子”,你首先得处于低位,在家里好好作人子弟,师父的大道之理才能从上往下灌给你!磨你、用你是为了“灌”给你。

等到一段时间的磨练、考察,觉得你适合做自己衣钵传人的,用的就是第二种教学方法:不谈理论,直接就在身体上训练出望、闻、问、切的本事来。

这要花多长时间?一般一个晚上就可全会。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

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

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其意如此。

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

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

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

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急,所以为生;若浮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顺;若沉濡而滑,色见如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急,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或脉来缓而大,色见如者死。

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

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

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

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

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

是故《脉要精微论》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合于色脉者,莫之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读书笔记
题目(中文):读丹溪心法有感(英文):Read Dan creek art inductive
学号:201017450055
姓名:王杰
专业:中医学专业
指导教师:无
所在院部:中医学院
完成时间:2014年8月
中文摘要:丹溪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火热证、杂病的证治经验和力倡养阴的观点,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深刻。

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正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明代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等均师承其学,亦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使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并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

English abstract: Dan creek,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fire", "theory of Yang more Yin deficiency and heat syndrome, justification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 cure experience and strong call Yin" point of view,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and qing medicine. Later the acknowledgement in Yin, fire, phlegm, resolve depression, such as achievements, it is developed by the impact. The acknowledgement of Ming dynasty such as Zhao Zhendao, zhao good for its study are shicheng, also influenced by his academic thought, to continue to develop its theory, and developed into an academic schools - Dan brook school.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

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

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

”“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

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

力倡养阴丹溪基于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结合《内经》“少火”、“壮火”论,吸取河间的火热论、东垣的阴火说,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的火热证治理论。

他认为:“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

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从病理角度强调了内伤、七情、房事等诸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会使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内伤疾病丛生。

因此,全书力倡固护阴精,宜节房事,调养心神,不为外物所感,防止相火妄动。

丹溪治疗火热为患,分虚实论治,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的原则,。

对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之证,喜用降火之剂,反对滥用辛燥。

“阴虚动难治。

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

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纲,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

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他论治血证亦多从阴虚火旺着眼,其所选方剂多用滋阴降火药,如治疗呕血之保命生地黄散,其中熟地、天冬、枸杞子、白芍等滋阴养血,生地、黄芩、地骨皮等清热降火,体现了他擅长滋阴降火的学术特点。

这一学术观点直至影响到后世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之“宁血”治法的形成。

朱丹溪对于血证病名的论述,最大贡献当推其首立“咳血”之证名。

朱丹溪首先明确提出咳血的病证名,并列专篇讨论:“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

”朱丹溪创立咳血这一证名被后世所认可,使得这一重要血证的辨治有名可循;其对此病予以全面中肯的论述,使后世有法可依。

朱丹溪辨治血证虽然重视从痰邪及虚火论治,但他并非只执一端,而是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他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朱丹溪在辨治血证中十分注重并擅长对类似病证的鉴别诊断,根据对血证辨证的结果,朱丹溪采用相应的针对性治法。

其对于血证除了常用的化痰和清火之法外,还根据证情采用温补法、外迎法和反佐法等多种治法。

他虽然强调火的因素而多用清法,但并非只执一端,而是充分遵循辨证论治精神。

针对虚证、
寒证便应用与清法截然相反的温、补之法。

经方与时方并举,创立名方咳血方,朱丹溪运用四物汤精湛娴熟,以此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治疗血证尤多用之妙用调血名方四物汤,《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汤的加减应用。

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

这一特点在胃病的辨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主要又分为两类:其一,以痰为主因的疾病,如嘈杂、嗳气与伤食。

对于嘈杂,朱丹溪直接指出:“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对于嗳气,朱丹溪精辟地以六个字点出其病位病机:“嗳气,胃中有火有痰”;另如伤食,在篇首即曰:“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

其二,痰为该胃病诸病因中重要的一种,如呕吐、恶心、咳逆(又名哕)、翻胃、痞等。

对于呕吐,朱丹溪论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对于恶心,朱丹溪云:“恶心有痰、有热、有虚……”;在咳逆篇的篇首,朱丹溪论曰:“咳逆有痰,气虚、阴火”;又如翻胃,在首句即直言:“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兼病……”;在痞证篇中论曰:“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痰在这些胃病的病机变化中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亦足见朱丹溪在胃病的辨治中是十分重视痰这一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

丹溪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在前贤创新理论启发下,创“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在养生方面主张护惜阴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阴降火,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立
论,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 【2】秦玉龙尚力.《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3】刘晶.《《丹溪心法》学术特点浅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
【4】林上助.《《丹溪心法》治痰经验探析及临证举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
【5】李梅英.《《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
【6】唐学敏魏小萌.《丹溪心法》学术思想浅析》【J】.陕西中医,2009,30(9)
【7】刘玉良,申屠祖伟,王步球.《《丹溪心法》辨治血证的特色与成就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
【8】刘玉良王步球.《《丹溪心法》辨治胃病的特色与成就》【J】.中医杂志,2012,53(16)
【9】刘桂荣,隋广馨,王玉平.《丹溪心法》痰病观浅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