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实际临床中所见到阴寒所致的虚火牙痛、虚火喉痹、口疮、失眠、眩晕、面部阵阵烘热、身体阵阵发热、手足心热、小便尿热、大便肛热、唇口红肿等都属于虚阳外越的范畴。
然此类病证如辨证不细,极易诊断为阴虚有热,故当此之处,最需留意。
其辨证中易于混淆之处如下。
①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手足心热,身发阵热,脉都可细数。
②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腰部症状,头部症状。
③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大便干,小便热。
④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口干、失眠等。
然辨证之关键却在于一个“神”字。
即阳虚病人定然“无神”,阴虚病人定然“有神”。
现将本证辨别之要点陈列如下。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的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蜷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
二、验案举例验案1黄某,女,43岁。
初诊:1周前因感寒,自觉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
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
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且易患外感。
此虚阳外越之经漏证。
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
此病已人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片30g(先煎) 干姜40g 炙甘草30g 肉桂10g(后下) 炮姜30g2剂。
二诊:服上药后经漏已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
按:经漏以其经来不止而量少,但淋漓不断,有如屋漏而名。
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大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
论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虚阳浮越证与阴虚阳亢证为临床上两较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证型。
正确认识两证的病理本质,对临床准确地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一、阳浮与阳亢的本质差异1.虚阳浮越证的本质虚阳浮越证,是指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可表现为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头部汗出,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的证候表现。
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阳虚生寒,肢体失其温煦,水液不得输布,气化失常,故触之胸腹必然不灼热,且下肢厥冷,渴不多饮或欲饮热,咽部不红肿,面色亦非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大便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可知其所现“热”症为假象。
阴寒内盛,逼迫已虚之阳气在外游荡——浮游于上、格拒于外,故称虚阳浮越,其病机是阴盛而格阳。
阳虚阴盛为真寒,所显“热”症为假象。
下真寒而阳浮于上,因而张仲景称其为“戴阳”,曰:“下利脉沉而迟,面色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虚就是阳气虚衰于下。
阳浮是阳虚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应注意与阳亢、火旺相区别。
寒热真假,历来被视为辨证的难点。
若能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全面收集症状进行分析,辨证并不困难,而身凉肢厥,小便清长,是辨证的关键。
2.阴虚阳亢证的本质有把阴虚阳亢叫作阳气浮越的,如“阴虚阳浮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
证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
阴液亏损,不能制阳,上面有热,而形成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或火旺于上,出现唇红、颧红、咽干、心烦、头晕头痛、牙痛、咽喉痛、舌红嫩小、脉细数等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的证候。
阴虚阳亢、火旺是虚火,如同灯中油少,而灯火尚旺,将其称作阳气浮越或阴虚阳浮,并非绝对不可。
然而,虚阳浮越、阴虚阳亢,虽都是以虚为主,但前者为阳虚,后者为阴虚,病理本质有别。
虽然不少症状都表现为是上部的热症,但一为假、一为真,一曰“浮”、一曰“亢(旺)”,机理并不相同。
中医学——四诊
第十四页,共64页。
痛处固定-----瘀血, 窜痛-----气滞或风盛;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肾阳虚: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五更泻)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第二十五页,共64页。
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 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为温热、积滞; 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 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第十八页,共64页。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 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内伤食滞。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伴频为 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尿频短尿痛而色 赤,多为膀胱湿热;
第二十三页,共64页。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六、情志病
六、情志病
人体内在的气血变化可导致情志的异常。
气血不足,会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躁(虚阳外越)。
1、弱智——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导致人傻傻的。
先天髓海不足导致先天弱智。
2、小儿多动症——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饮,喝水最好就喝白开水。
3、癫疾——五脏受邪;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大的惊吓和刺激,容易导致小孩先天癫痫。
注意区分:
“癫”——真精不足,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患者偏安静。
“狂”——狂躁症,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
患者不知饿,精力旺盛,出现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现象等;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虚阳外越的解释
虚阳外越的解释
虚阳外越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证型,指人体阴阳失衡,导致阳气偏盛,而阳气偏衰则会导致阴气过盛。
虚阳外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不足、疲劳过度、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房事不洁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虚弱,而阳气过盛,就会导致虚阳外越。
这是因为身体的气血不足,身体的阴阳失衡,导致了阳气的过度浮动,而阳气是一种热量,所以会导致阴气过盛,从而导致虚阳外越。
此外,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过于虚弱,而阳气过于旺盛,也会导致阴气过盛,从而导致阴阳失衡,导致虚阳外越。
这种情况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如口渴、口干、口臭、失眠、手脚冰凉、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
如果出现虚阳外越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姜、枣、羊肉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虚阳外越的发生。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从虚、寒、湿、滞、瘀到闭各阶段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从虚、寒、湿、滞、瘀到闭各阶段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但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许多疾病的发生大致可分为虚、寒、湿、滞、瘀、闭各阶段。
体虚、正气不足是外邪侵入、诱发疾病的根本原因,随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体内寒湿、瘀滞等。
在疾病发生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防范,就可能阻止疾病发展,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疾病的发展第1阶段(虚→寒)1.主要表现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导致机体的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机体出现一定程度的阴阳失衡,就可能会导致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能量不足,表现为少气懒言、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现象。
阳虚为气虚之发展,故称阳虚为气虚之极。
其主症为形寒怕冷,腹中、腰脊冷痛、浮肿等症。
2.防控措施气虚者宜补气健脾,饮食上可以多吃红枣、南瓜、山药等,常按揉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
也可用黄芪、太子参泡水喝,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芪参丸、补中益气丸等调理。
阳虚者宜益气温阳,多晒太阳,保暖避寒,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多吃羊肉、胡桃仁、腰果等,常按揉艾灸神阙、肾俞等穴。
睡前热水泡脚,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右归丸、肾气丸调理。
三、疾病的发展第2阶段(寒→湿)1.主要表现《黄帝内经》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后,阳气亏虚,阴气自半,阳虚易生内寒,体内水液缺失温煦蒸腾气化作用,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和正常排泄的汗液、尿液,影响水液运行代谢,水液停留则内生湿邪。
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
2.防控措施1.从临床来看,寒湿体质的人群易患慢性胃肠病、痛风、肥胖症等。
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
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用温、清、芳香法化之;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
2.调理和改善这种体质,运动必不可少,推荐快走、慢跑、五禽戏、八段锦等。
另外,起居要尽量避开潮湿,比如别淋雨、衣服湿了及时换等。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概括。
1、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1)阳偏盛临床表现: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
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
此即是“阳盛则阴病”。
2)阴偏盛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
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
“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临床表现: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2)阴偏衰临床表现: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
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
虚阳外越的临床医案
虚阳外越的临床医案虚阳外越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该经脉起始于足厥阴肝经,沿着外踝后缘向上延伸,经过小腿和膝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后,向外越肚之前方终穴而止。
该经脉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虚阳外越的临床医案,来探讨虚阳外越在中医临床上的价值和意义。
1. 案例一:胃寒腹泻患者:女,40岁,因为肚子疼、腹泻、食欲不振已经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有好转。
患者总是感到胃部不舒服,疼痛剧烈,腹泻次数比较频繁,常常要半夜起来上厕所。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是胃寒腹泻。
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了患者的足厥阴经和虚阳外越。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腹泻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 案例二:月经不调患者:女,21岁,经期不规律,经血颜色暗红偏黑,质地稠厚,持续时间长达8天,且经痛较为明显。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痰火内盛所致的月经不调。
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了患者的腹部三阴经和虚阳外越。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经期规律了,月经量也增加了,经痛也得到了缓解。
3. 案例三:肩周炎患者:男,65岁,因为肩膀酸,痛很大,一个月多了,一直没有好转。
患者十分苦恼,因为疼痛影响了他的睡眠和工作。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肩周炎。
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了患者的肩部对应的经脉和虚阳外越。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肩膀疼痛得到了显著缓解,能够更加舒适地进行日常生活。
4. 案例四:便秘患者:女,30岁,因为便秘已经去了不少地方,但是没有好转。
患者经常感到肚子胀气、腰酸背痛等症状。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所致的便秘。
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了患者腹部相关经脉和虚阳外越。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肚子胀气等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总结:虚阳外越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经脉的气血运行,还可以对肩周炎、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脉势的重要性
上一节,我们讲了脉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确定脉势呢?我们可以把三部脉看成三个山峰,三个山峰合在一起就是一条山脉,而这条山脉的山势就是由三个山峰的高低来确定的。
同理,脉势也是如此,我们要总按,并且浮、中、沉都要取,切脉是仔细体会三部脉的浮沉、强弱、粗细,把它们想象成形态各异的山峰,然后确定出最高峰、次高峰,在心中把它们连在一起,脉势自然就出来了,这是一个反复锻炼的过程。
切脉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技巧,也是个熟练功,把的人多了,切的脉多了,自然也就熟练了。
借用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
常见脉势分三种,上越、下陷、中郁,在脉卦上分别表现为如下图示。
实线代表相对的实,虚线代表相对的虚。
上、中、下分别代表寸、关、尺。
两手脉,分别是上右下左。
记住是相对的虚实,也许整个脉都很弱,但是三部脉还是各有差别,比如左手脉整体都很细弱,但是通过三部脉的比较,寸部的脉较浮大,那么我们就会定义这个脉为上越脉,这种细弱的上越脉意味着可能是一种心血虚的虚亢。
好,下面我们分述一下常见脉势,让大家学了马上在临床上就能应用。
同学们请看常见脉势对应图。
常见脉势对应图好,下面我来讲解一下这张图,这个是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三种脉势模式。
先说上越的脉势。
上越脉的感觉就是寸部脉象较关部脉有力,关部脉又较尺部脉有力的一种脉势,从尺部到寸部整体脉象逐渐转实、转浮,仿佛有气从尺部往寸部上冲上浮的感觉。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这种脉象的人多有上实下虚、根基不稳之象。
脉势也分虚实,它的虚实可从脉的有力程度判断。
实证上越脉中取、沉取脉搏有力,有搏指感,其中寸部脉尤其明显。
实证可为阳邪热邪内盛,火邪上炎,浊阴上泛,气血上亢,气机壅滞,阳不入阴等病机造成。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心烦、失眠、目赤耳鸣、咽喉肿痛、胸口闷堵,这些症状都是由气血或浊阴壅滞于上,导致上焦气机不能正常循环造成的。
虚证上越脉中取、沉取脉搏细弱,没有搏指的感觉,不胜重按,稍一使劲,感觉整个脉都塌陷下去。
虚证的上越脉的病机一般是阴不涵阳,虚阳外越,虚火上冲。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实际临床中所见到阴寒所致的虚火牙痛、虚火喉痹、口疮、失眠、眩晕、面部阵阵烘热、身体阵阵发热、手足心热、小便尿热、大便肛热、唇口红肿等都属于虚阳外越的范畴。
然此类病证如辨证不细,极易诊断为阴虚有热,故当此之处,最需留意。
其辨证中易于混淆之处如下。
①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手足L、热,身发阵热,脉都可细数。
②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腰部症状,头部症状。
③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大便干,小便热。
④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口干、失眠等。
然辨证之关键却在于一个神”字。
即阳虚病人定然无神”,阴虚病人定然有神”。
现将本证辨别之要点陈列如下。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的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蹬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澹稀或大便干结。
二、验案举例验案1黄某,女,43岁。
初诊:1周前因感寒,自觉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
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
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且易患外感。
此虚阳外越之经漏证。
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
此病已人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片30g(先煎)干姜40g炙甘草30g肉桂10g(后下)炮姜30g2剂。
二诊:服上药后经漏已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
按:经漏以其经来不止而量少,但淋漓不断,有如屋漏而名。
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大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
而于漏证,因其久而不止,必有伏热,逼血妄行,而反宜清。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指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言的对立统一的力量,失去了平衡状态所表现出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和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阴泽万物,柔和滋润,喜冷怕热;阳则温煦旺盛,喜热怕冷。
阴阳失调指的是阴阳的相对比例发生了改变,其中一方过于旺盛或弱小,导致人体的生理机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1. 阳盛阴衰:阳气过旺,阴气不足。
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口渴,目赤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2. 阴虚阳亢:阴气不足,阳气过盛。
表现为潮热盗汗,心烦口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3. 阴阳互损:阴阳相互损伤。
表现为形体消瘦,气短乏力,心悸健忘,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弱等症状。
4. 阴阳同病:阴阳两方同时受损。
表现为病情严重,虚弱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舌红瘦薄,脉细弱等症状。
总之,阴阳失调会引起人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症状出现。
中医治疗阴阳失调的重点就是通过调整阴阳的相对比例来恢复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烦躁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烦躁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烦躁按曲黎敏的解释: “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属于心病。
“燥”,属于虚阳外越。
什么意思呢?按我现在对中医黑话的理解能力, 试着翻译一下:肾里归到肾阳那部分的命门火是往上走的. 将膀胱经中的寒水温暖之后带到头顶, 再去滋润内脏, 将内脏运行产生的虚火降温. 其中最主要带动的脏器就是心脏. 有了肾水的滋润, 心火就不往上走, 而是下降. 这样肾水上行, 心火下行, 心肾相交, 组成了黄元御的圆圈论的核心内容. 在心肾之外, 脾胃肝胆各行其道, 肺气也能正常的下降, 一派祥和.所以烦是由于有心火. 什么病会有心火呢? 少阴病, 肾阳不足, 肾气不升, 会烦. 少阳病, 由于肝气不舒, 上焦有热气闷着,影响到心神,人也会有心烦的感觉. 这是曲黎敏前半句话的意思.从烦到燥, 更严重了一层. 心火不降会烦, 什么会燥呢? 阳气被阴邪所纠缠的时候,才会燥, 也说烦躁.看看后半句, 燥属于虚阳外越. 翻译成普通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看了JT叔叔的文章, 才恍然大悟.外越指的是出去, 离开身体. 阳是阳气, 虚是阳气没有依托, 没有归属. 按照中医理论, 阴阳两个相对应的东西要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工作. 人体的气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了血, 就自己往外跑了. 所以虚阳外越是指血少到了一定的程度, 已有的阳气往外跑. 这里没有指明是哪一脏, 但五脏里主管气的是肝, 一般提到虚阳外越都是指肝. 所以燥是肝的问题. 曲从血的角度解释了燥.人的身体由强渐弱, 是要经历阳实, 阴虚, 阳虚, 阴实四个阶段的. 到了虚阳外越的阶段, 就是肝阴实的阶段的, 是因为身体内的阴邪/阴实长得很盛, 剩下的不多的阳气被阴邪纠缠, 人会燥得不行. 这与内热的燥完全不同. JT从阴实/寒湿的角度解释了燥.从六经的角度, 少阳, 少阴, 厥阴都有烦的症状.。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实际临床中所见到阴寒所致的虚火牙痛、虚火喉痹、口疮、失眠、眩晕、面部阵阵烘热、身体阵阵发热、手足心热、小便尿热、大便肛热、唇口红肿等都属于虚阳外越的范畴。
然此类病证如辨证不细,极易诊断为阴虚有热,故当此之处,最需留意。
其辨证中易于混淆之处如下。
①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手足心热,身发阵热,脉都可细数。
②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腰部症状,头部症状。
③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大便干,小便热。
④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口干、失眠等。
然辨证之关键却在于一个“神”字。
即阳虚病人定然“无神”,阴虚病人定然“有神”。
现将本证辨别之要点陈列如下。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的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踡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
二、验案举例验案1黄某,女,43岁。
初诊:1周前因感寒,自觉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
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
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且易患外感。
此虚阳外越之经漏证。
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
此病已人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片30g(先煎) 干姜40g 炙甘草30g 肉桂10g(后下) 炮姜30g2剂。
二诊:服上药后经漏已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
按:经漏以其经来不止而量少,但淋漓不断,有如屋漏而名。
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大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孟冠辰;王冉然;曲夷【摘要】Outward going of Yang in deficiency condition means that when yang itself is deficient, Yin still can not restrain and descend, so that Yang goes outward and can not return, even though it is in a deficient condition. It includes the syndrome of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and excessive Yin refusing Yang under the state of abundant Yin due to Yang deficiency, and also includes Yin deficiency affecting Yang due to chronic disease underthe state of abundant Yang due to Yin deficiency. To study this,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Yin and Yang, Yin-Yang opposites restri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its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preferably, and distinguish the excess fire and deficient fire more precisely. Finally, it can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keeping fi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虚阳外越是指在阳气本已亏虚的病理状态下,阴气仍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收敛潜降的作用,阳气虽虚却浮越于外而不得返宅,其包括阳虚阴盛状态下的上热下寒证和阴盛格阳证,及阴虚阳亢状态下,久病阴损及阳证。
虚阳外越的治疗经验
虚阳外越,又称“阴不敛阳”,是中医的一种证候,通常是由于阳虚而阴盛,导致阳气浮越于外。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治疗虚阳外越的方法和经验:
1. 中药治疗: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中药方剂来调整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可能包括附子、肉桂、干姜等温补阳气的药物,以及熟地、山药、枸杞等滋阴的药物。
2.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温通经络,补充阳气。
常用的穴位可能包括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多食用一些温性、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荔枝、龙眼等。
4.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锻炼,但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5. 情志调节: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辩证施治,因此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虚阳外越的治疗经验
虚阳外越的治疗经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虚阳外越是中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它主要表现为体表阳气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脉象沉迟等症状。
治疗虚阳外越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虚阳外越是由于人体阳气虚弱,不能正常抵御外邪侵袭,导致病症产生。
治疗虚阳外越的关键是要温补阳气,恢复体表阳气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药治疗治疗虚阳外越的首选方法是中药。
中药温阳补气、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恢复体表阳气,改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附子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择配伍使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表阳气的功能。
对于虚阳外越的治疗,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大椎等,可以在配合灸法或艾条等方式来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三、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恢复体表阳气,改善虚阳外越症状。
患者可以多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大枣等,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冰淇淋等,从而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四、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表阳气,促进体内阳气运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助于治疗虚阳外越。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天坚持锻炼,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身体抵抗力。
五、心理调理虚阳外越往往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也需要重视心理调理,保持心情愉快,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更快地康复。
在治疗虚阳外越时,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寒冷刺激,保持温暖,饮食调理,保持心情愉快,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虚阳外越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只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方面综合调理,患者是可以很好地康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
一般虚阳外越的症候:实际临床中所见到阴寒所致的虚火牙痛、虚火喉痹、口疮、失眠、眩晕、面部阵阵烘热、身体阵阵发热、手足心热、小便尿热、大便肛热、唇口红肿等都属于虚阳外越的范畴。
然此类病证如辨证不细,极易诊断为阴虚有热,故当此之处,最需留意。
其辨证中易于混淆之处如下。
①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手足心热,身发阵热,脉都可细数。
②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腰部症状,头部症状。
③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大便干,小便热。
④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口干、失眠等。
然辨证之关键却在于一个“神”字。
即阳虚病人定然“无神”,阴虚病人定然“有神”。
现将本证辨别之要点陈列如下。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的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踡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
二、验案举例
验案1
黄某,女,43岁。
初诊:1周前因感寒,自觉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
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
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且易患外感。
此虚阳外越之经漏证。
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
此病已人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片30g(先煎) 干姜40g 炙甘草30g 肉桂10g(后下) 炮姜30g
2剂。
二诊:服上药后经漏已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
按:经漏以其经来不止而量少,但淋漓不断,有如屋漏而名。
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大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
而于漏证,因其久而不止,必有伏热,逼血妄行,而反宜清。
本例患者不仅不用清法,反而一派辛热纯阳,实为治漏证之变法也。
或曰,《金匮要略》有言“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仲景以温经汤治疗,今本例与《金匮要略》所言如出一辙,不以温经汤治疗,却以大辛大热之剂收其功,实令人费解。
此处最需留意,久漏之证,虽有血去阴伤之根基,然而血能载气,病程久延必致阴损及阳;气为血帅,阳气向外浮越之际,势必带出阴液。
此二者相因为患,形成恶性循环。
病证初起虽以热为主,但病至此际,亦成阴阳并损之候,温摄一法无妨,且舍此再无他法。
方中看似一派大辛大热,实则暗含阴阳之至理,阳固而阴留,阳生而阴长之妙。
附片、干姜、炙甘草,辛甘合化阳气,炮姜虽温,但经炮制,已化辛为苦,与甘草苦甘化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尤为至要者,肉桂、炮姜二者引血归经,故而收到
显效。
验案2
王某,男,21岁。
素体神倦畏寒,晨起则双膝外内两侧出现长条形水疱约5cm×1.5cm,色白,偶有尿热,舌淡,脉沉细。
此虚阳外越之候。
处方:附片30g(先煎) 干姜15g 炙甘草20g 白芷20g
2剂。
2剂药后病灶消失,精神好转。
按:此证属虚阳外越之候,为《伤寒论》所不载。
本例参合病史,舍脉及病灶局部色泽,判定为虚阳外越,实由阴盛逼迫虚阳,虚阳外越之际带出津液所致。
可见论中所描述之虚阳外越症状只是虚阳外越证之沧海一粟而已。
临证之时不应拘泥。
验案3
许某,女,32岁。
舌痛3日,舌底前右侧边缘疮疡,呈圆形凸起,0.5cm×0.5cm。
影响咀嚼,口腔灼热,病灶处更甚,神倦懒言,语言不清,口和,便溏,手足心热而难忍,偶有小便热痛,舌红有齿痕,舌面多津,脉细弱而数。
此虚阳外越之舌痛候。
处方:附片40g(先煎) 干姜50g 炙甘草50g 肉桂15g(冲)
3剂。
于门诊先与肉桂粉冲服少许,不到10min病人语言不清明显好转,手足心已不如前热。
2周后复诊,述及服前药第2日即痛止,第3日病灶消除,手足心热消除。
这几天又开始发热,眠差,予补肾填精、回阳之法续治而愈。
按:《黄帝内经》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也,即是说,一般沦治疮疡从火立论,主用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之法,可辨证选用导赤散、黄连阿胶汤等。
这是无可厚非的。
然需注意:火有虚实,不应只关注实火而忽略虚火。
虚者不外阴盛阳虚,本例即属于后者。
但舌、脉、症呈现阴虚之象,何以判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候呢? 因其阳虚,肾精不足,脉不充而细,虚阳上越,浮阳郁结之处,阳气相对有余,故病灶处色红,舌红。
这里辨证关键在于舌津液之盈亏,如属阴虚,与舌面有津、便溏不符,因此,详察症状,细审病机,主以回阳一法而收显效。
验案4
蒋某,女,54岁。
初诊:不寐有年,阴阳两虚。
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剂遍用不效。
遂来诊:寝食几近于废,时觉上火之症状(如经常起口疮,常觉咽痛等)而购中西成药清火之剂服用,近几日益觉难寐,虽寐亦浅并时间短(2~3h),手脚心热,身阵阵发热,便干,尿热,舌红有津,边有齿痕,脉沉细数。
此虚阳外越之不寐也。
以四逆汤加龟板、肉桂、砂仁治疗。
处方:附片60g(先煎) 干姜40g 龟板20g(先煎) 肉桂10g 砂仁25g 炙甘草20g
5剂。
二诊:入睡改善,可熟睡5h,予原方加重附片、干姜用量。
处方:附片80g(先煎) 干姜60g 龟板20g(先煎) 肉桂10g 砂仁25g 炙甘草20g
5剂。
三诊:药后已整夜睡眠香甜,余症若失,舌仍淡,脉沉已起,与温补之剂为丸,长服久服善后。
按:阳入于阴则寐,不寐其总的病机不出阳不入阴-。
然导致阳不入阴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或因于阳或因于阻隔。
具体分析不外阴虚阳浮,相火无制;痰湿、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不通;阴盛阳虚,逼迫虚阳外越不得内入。
此例审症求因,即属于虚阳外越之候。
认证既
准,方药中的,因此效如桴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