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教案
古代史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古代史专题》一、课程名称:古代史专题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学时,2学时/周,共36教学周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胡坤七、课程简介:本课程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必修课程。
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界重要的学术论著及学者;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专业所必须的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每周2学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程作业,占总成绩20%;课堂讨论或随堂测验,占总成绩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
学习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八、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分为十一讲,讲授内容的时间范围起于史前时代,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会适当照顾但并不着意于课程内容的连贯。
其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绪论(1学时,讲授)要点:介绍课程的内容及性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重大问题及学界的动态。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
第一讲史前时代(2学时,讲授)1.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3.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要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分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及特点;文献与传说中的史前史。
重点:夏娃理论;苏秉琦区系类型说;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第二讲三代历史(2学时,讲授)1.从氏族到国家2.夏商周社会文明3.夏商周历史发展要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明与历史发展。
重点:“治水社会论”与“东方专制主义”;封建制与宗法制。
第三讲春秋战国(2学时,讲授)1.争霸与并吞2.社会的转型3.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要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士阶层的崛起第四讲秦与西汉(3学时,讲授)1.秦帝国的兴亡2.休养生息与削抑制藩国3.汉武帝时期的全盛与转向要点:秦的发展历程;汉初休养生息与削藩;汉武帝时期的统治重点:秦朝统一的意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七国之乱;轮台罪己诏。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历史博物馆课外教学教案
历史博物馆课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
2、感知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3、原始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发展状况,南北方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因地理、气候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4、感悟原始时代生产力发展低下,人均寿命较短。
5、发扬社团成员间的合作精神。
(二)活动实施1.学生按A、B进行参观,老师设计问题,两组竞赛,答对得分。
教师评判总结,公布竞赛结果。
2、目的: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增强竞争意识,拓宽知识面。
3、设计问题分组抢答:A组:(1)观察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这里的人类生活的年代?(2)什么人最早使用天然火?什么人最早懂得人工取火?(3)观察工具模型(粗糙的石器、木棒、项链、陶器)。
这些都类似北京人制造的工具吗?有什么用途?那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还是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呢?B组:(1)观察氏族公社时期遗址分布图。
这里的人类生活的年代?(2)观察工具模型(磨制石器、骨针、箭头、陶器)。
问这些工具用来做什么?类似什么人使用的工具?我国什么时候有了陶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用陶器装什么粮食?他们是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3)观察房屋模型。
问这样的房屋最早是什么人制造的?说明他们开始了什么生活?(4)观察氏族埋葬墓地,问当时为什么那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去了?根本原因是什么?(三)作业:学生畅谈参观感受,写出观后感课后反思: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竞争意识强。
既能巩固知识,又有利于课堂教学。
总之,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兴趣为主。
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既增长了知识,有培养了能力。
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更有益的价值。
西北大学优秀教案评选
教案名称:《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比分析法:比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深入剖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分析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5.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教案
推荐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 网站,浏览更多展品信息和历 史文化资讯。
推荐参加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 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专 家学者深入交流,拓展视野。
THANKS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情况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 社会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建设成就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和社 会变革。
陕西地方发展与贡献
重点介绍陕西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如能源化工、农 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夏商周时期
展示夏、商、周三代的青 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如鼎、爵、簋、璧等。
春秋战国时期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 器、铁器、玉器、漆器等 文物,如编钟、铜镜、铁 剑等。
秦汉时期文物
秦朝文物
展示秦朝的铜车马、兵马俑、金饼等 珍贵文物,反映秦朝的政治、军事和 文化。
汉朝文物
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
展示秦汉时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情况,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文化 的传入。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教案
目录
• 博物馆概述 • 古代文明展览 • 近现代史迹展览 • 艺术珍品欣赏 • 互动体验环节 • 课程总结与延伸
01
博物馆概述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
01
地理位置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 东路91号,是中国第一座大型
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02
历史背景
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 日落成开放,它的建成标志着 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文物
抗日战争历史背景
介绍抗日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战 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国家历史博物馆教学设计
国家历史博物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与学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和历史。
2.了解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通过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参观准备学生按照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博物馆,并排队进入博物馆。
老师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分发一张参观卡片,上面标有参观顺序及相关任务和问题。
3.参观过程学生根据分发的卡片顺序,按照图示进行参观。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相关展品前进行解说,学生可以进行观看、拍照,但不得触碰展品。
学生在观看完每个展品后,要回答卡片上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以增加学习的深度。
4.参观结束参观结束后,学生按照指定地点集合,并进行反馈讨论。
每个小组轮流分享本组的收获和感受,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5.作品展示学生根据参观的内容和经历,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展示。
可以分组进行展示,包括图片、模型、剧本、报告等形式,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或家长进行观摩评价。
6.课后总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本次参观和学习的总结。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可以进行学生的主观评价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感受。
三、教学要点:1.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和历史学生要了解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包括建筑设计师、建筑风格、建筑特点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和讲解。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学生要了解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书画、器物、雕塑、玉石、青铜、文物、文献等。
可以通过展品的图片和文字解说进行说明和展示。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参观和学习,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展览和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学生要通过观看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观察细节的能力。
2024版陕西历史博物馆教学课件
注意事项
请游客遵守博物馆规定,不要触摸或损坏文物,保持安静, 不要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请注意保管好个人物 品,防止丢失或被盗。
02 展览陈列与文物珍藏
基本陈列介绍
01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史前、周、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个部分,系统 展示了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
线上线下融合营销
整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线上线下资源,开展跨界合作、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化营销活动,提 升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发展规划及目标
A
智慧博物馆建设
继续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运用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博 物馆的全面智能化管理。
文物数字化保护
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确保文 物安全。
观众互动体验区设置
设立互动展区
在博物馆内设立互动展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陕西历史文化, 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开发体验项目
结合陕西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多种观众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增 强现实等科技体验以及传统文化体验等。
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参观服务和讲解服务,提 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当代陕西社会经济发展
当代陕西的经济发展
01
介绍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等,分析
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陕西地区的社会变迁
02
概述陕西地区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陕西地区的未来发展
03
展望陕西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
博物馆现场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程名称:历史文化教育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2. 通过现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博物馆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分析。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博物馆相关知识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博物馆吗?对博物馆有什么印象?二、参观前准备1. 教师讲解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如遵守纪律、爱护文物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
3. 分组讨论,制定参观路线和时间安排。
三、现场实践教学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按照事先制定的路线进行。
2. 学生跟随教师参观,认真观察展品,记录相关信息。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a. 观察展品: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观察展品,了解展品的基本特征。
b. 分析展品:引导学生思考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d. 拍照留念:鼓励学生拍照留念,记录参观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四、参观后总结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参观心得体会。
2. 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展示参观成果。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博物馆参观的感想,字数不少于500字。
2. 收集有关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是目前中国高校中建立时间较长、藏品较丰富的专题 博物馆之一,它的前身是1939年建立的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文 物室,以后先后更名为西北大学历史系文物室、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文 物陈列室、西北大学文物陈列馆,1996年正式定名为西北大学历史博物 馆。目前它隶属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37年 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 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西 北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 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西北大学的考古专业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考 古学专业之一。陕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使得这个专业拥有得 天独厚的优越教学条件。半个多世纪以来,该专业师生参加发掘的著 名古遗址有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周原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咸阳秦宫殿遗址等。独立发掘的重要文化遗址则有扶风案板遗 址、西安老牛坡遗址、华县梓里遗址、商县紫荆遗址、城固宝山遗址、 万州中坝子遗址、新疆东天山遗址、陕西古豳(bīn)地遗址等。
西北大学博物馆 历史馆
校史馆
地球馆
历史馆
大学生博物馆实践教案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2. 通过实地参观,培养学生对历史、艺术、自然等方面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一、课程导入1. 介绍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讲解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强调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方面的意义。
二、参观准备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2. 规划参观路线:根据博物馆的展品分类,规划合理的参观路线。
3. 分配任务:每组确定一位讲解员,负责本组的讲解工作;其他成员负责拍照、记录和提问。
三、实地参观1. 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区。
2. 讲解员带领本组成员参观,对展品进行详细讲解。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提问解答,分享观感。
四、实践环节1. 小组讨论:参观结束后,每组进行讨论,总结本次参观的收获和体会。
2.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参观成果。
3. 互动环节:邀请其他同学提问,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1. 讲师总结本次实践课程,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参观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个人感悟,反思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讲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课程导入,讲解博物馆的起源、发展、功能及作用。
2. 第二课时:参观准备,分组、规划路线、分配任务。
3. 第三课时:实地参观,讲解员带领参观,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4.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讲师总结、学生分享、点评与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质量。
3. 了解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和感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调整。
教学资源:1. 教师提前了解博物馆的相关资料,为讲解做准备。
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
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历史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教室讲授转变为更加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
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应运而生,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次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的教学主题。
以“古代中国文明”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博物馆的展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规律,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在活动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展览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
首先,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或图文介绍,让学生在参观前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可以安排专业导游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例如模拟古代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
在教材使用方面,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首先,可以提前向学生发放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教材。
这些教材可以是书籍、杂志、图片等形式,学生可以提前阅读,对展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配备一些学习笔记本,让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自己的感悟。
最后,可以根据参观内容安排相应的作业,例如写一篇参观心得体会或讲述一个与历史相关的故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源和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可以为教师们在实施历史博物馆参观教学计划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陕西历史博物馆课件
陕西历史博物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课件,主要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概况、陈列展览以及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
具体包括:1.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概况:博物馆的建立背景、历史沿革、建筑特点等。
2. 陈列展览: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等内容。
3. 珍贵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金银器皿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概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 通过学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珍贵文物的敬畏之心,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概况、陈列展览及珍贵文物的特点。
难点:对陈列展览中具体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陕西历史博物馆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是哪个吗?”然后简要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件展示:通过课件展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珍贵文物,引导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布局和展品。
3. 图片解析:对课件中的珍贵文物图片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4. 视频观看:播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博物馆的氛围和文化底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珍贵文物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陕西历史博物馆概况、陈列展览、珍贵文物。
板书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列出博物馆的概况、陈列展览和珍贵文物,以便学生梳理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件和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导游图,标注出各个陈列展览的位置和主要珍贵文物。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游记,内容包括博物馆的概况、陈列展览和珍贵文物的介绍,以及自己的感悟。
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
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引言: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参观历史博物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份社会实践教案,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学生的参观活动。
第一部分:历史博物馆的重要性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遗产,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教育意义。
1. 了解历史文化参观历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历史文化,了解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人文风貌,拓宽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
通过观看展品、解说员的讲解以及互动展示,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2. 激发学习兴趣历史博物馆通常会提供生动的故事、图像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比于枯燥的教科书,历史博物馆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培养审美能力历史博物馆里的展览设计和艺术品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
学生们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4. 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博物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了解历史中的战争、灾难和英雄事迹,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进而提高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第二部分:社会实践教案社会实践教案的制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参观活动,使之达到教育目标。
1. 目标设定确定参观博物馆的主题以及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如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探索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等。
2. 前期准备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之前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博物馆的展品特色和教育活动安排等。
此外,也需要明确学生的出行安排、作息时间等。
3. 参观活动在实际参观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或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引导他们积极观察和思考。
初一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历史博物馆
初一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历史博物馆一、引言初一社会实践教案参观历史博物馆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初一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以此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并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博物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物的鉴赏能力。
3. 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预习准备在参观历史博物馆之前,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
可以指派学生阅读与历史博物馆相关的材料,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藏品,以及和他们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或主题相关的知识。
2.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问答,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3. 讲解与交流在参观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讲解与交流。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和观察,同时也可以展示他们对历史博物馆的理解和思考。
老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对展出的文物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提升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4. 反思与总结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在参观历史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历史博物馆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次参观与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四、活动评估活动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他们的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互动。
2.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学生对博物馆展品的观察力和对历史文物的理解能力。
西北大学博物馆介绍
西北大学博物馆介绍一、历史馆历史馆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文物室,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成立时间较早、藏品较为丰富的历史类博物馆之一,现有文物标本两万余件。
多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科立足陕西,面向西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考古相结合教学科研理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西北地区考古和中外文明交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馆的展品以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历年发掘的西北地区出土文物为主,吸收考古、历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展现陕西及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文明的起源,周秦汉唐盛世文明的风貌,中外不同民族的交往及校园考古的成果。
二、校史馆西北大学位于千年古都西安,地源于陕,学源于京,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
1912年始名西北大学,1923年建国立西北大学,后相继改办为西安中山学院、西安中山大学。
1937年,内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合组建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更名国立西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之一,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
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渊源。
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西北大学在近代中国危难深重、救亡图存的风云激荡中诞生,国事多故,创业维艰,但始终秉持“公诚勤朴”校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扎根西北,放眼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兴学图强,为国育才。
已发展成为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产生了“中国思想史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氏变换”、“王氏定理”、“寒武纪早期生命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培养出近20万名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探究活动课二走进历史博物馆-人教版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
探究活动课二走进历史博物馆-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会:•了解历史博物馆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历史博物馆中的具体展品•学习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和物品•学习如何撰写历史文章活动准备•安排学生走进附近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考察•准备笔记本电脑,用于学生撰写历史文章活动流程1.引入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博物馆的特点和功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物品的含义和价值。
2.学生参观博物馆将学生带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考察,引导学生寻找博物馆中的具体展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物品引导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个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学生撰写历史文章让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撰写一篇相关的历史文章,写清楚文章中需要包括的要素,如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
5.交流与总结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文章和想法,并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活动要点1.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物品的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个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引导学生如何撰写历史文章,写清楚文章中需要包括的要素,如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
4.合理安排活动流程,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索历史博物馆的特点和功能。
5.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位交流和总结,使之更好地体会历史事件和物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活动建议本次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准备工作,建议教师提前对历史博物馆进行考察和了解,以提供有用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分析,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形成自己的历史意识。
活动总结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见证,而历史博物馆则是历史的存储者和传承者。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探究历史博物馆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历史博物馆中的具体展品,学习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和物品,学习如何撰写历史文章。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历史博物馆教案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历史博物馆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亲身体验展览、文物和相关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本教案适用于中小学各个年级的历史课程。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2.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理解;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通过实际参观与互动活动,加深对纪念馆工作原理和展示手段的理解。
教具准备1.学校或社区附近有关历史的博物馆或纪念馆信息;2.预约参观时间及人数;3.相关教育资源、资料以及课堂讨论材料。
计划步骤步骤一:导入话题(1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讲述一个与历史有关的引人入胜的事件,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参观目标(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展示即将参观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的重要信息,如名称、展览内容和价值等。
步骤三:问题预测(10分钟)•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历史事件、文化背景或展品可能产生的问题。
•分组讨论,并列出每个小组选定的问题。
步骤四:实地参观(2小时)•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或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按照分组讨论所得问题逐一探索并寻找答案。
步骤五:反思与输出(20分钟)•学生返回教室后,进行反思和输出。
•要求学生写下他们最感兴趣的展品或信息,并解释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从参观中收获到的新知识、见解和感悟。
步骤六:课堂讨论与总结(25分钟)•布置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参观所得的问题与答案;•讨论对历史有新的理解或看法。
扩展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讲者来班级分享和讲解历史事件;•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相关的创作比赛,如写作、绘画、模型制作等。
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亲身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促使他们开阔视野和拓展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5
9
锥刺纹钵
新石器时代
红陶
1980年华县梓里遗址发掘出土
三
2︰16
10
陶塑人像
新石器时代
陶
1991年扶风县案板遗址发掘出土
三
8︰62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2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11
陶塑人像
新石器时代
陶
1991年扶风县案板遗址发掘出土
三
8︰63
12
彩陶单耳罐
70
铜钹
北宋
铜
旧藏
九件)
汉
原始青瓷
1998年12月16日征集(长安县)
三
6︰74
72
青瓷四系罐
南北朝
瓷
1972年国棉五厂发掘出土
三
6︰60
73
黑釉碗
唐
瓷
1996年西大校园内基建工地采集
三
6︰73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9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80
开州刺史李亮墓志
唐
(神龙2年)
石
1996年长安县征集
三
13︰11
81
并州县令陈婆罗墓志(一合带盖)
唐
(永徽4年)
石
征集
三
13︰10
82
西河郡介休县令庞子敬墓志
唐
(开元29年)
石
征集
三
13︰4
83
唐遂安王李世寿墓志(一合带盖)
唐
石
1994年长安县征集
汉
陶
旧藏
三
3︰32
33
“千秋万岁”瓦当
北朝
陶
旧藏
三
3︰154
34
文字瓦当
唐
陶
旧藏
三
3︰173
35
“汉并天下”瓦当
汉
陶
旧藏
三
3︰24
36
酱釉绿彩壶
汉
陶
宝鸡征集
三
2︰244
37
镇墓兽
北朝
陶
旧藏
三
8︰118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5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38
瓦踏步
唐
二
3︰42
46
绿釉印花海棠杯
唐
陶
1998年西大新村基建工地采集
三
2︰311
47
陶卧童
唐
红陶
旧藏
三
8︰172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6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48
执荷童子
唐
陶
征集
三
8︰176
49
捧龙舟人像
唐
红陶
征集
三
8︰185
50
贴塑舍利陶棺
金
灰陶
眉县征集
二
2︰239
征集
三
4︰186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8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65
四乳四螭纹镜
宋
铜
旧藏
三
4︰14
66
瑞兽“秦王”铭镜
金
铜
旧藏
三
4︰15
67
海兽葡萄纹镜
元
铜
旧藏
一
4︰51
68
“罗江县契”印
明
铜
1997年征集
三
9︰51
69
铜菩萨造像
唐
铜
西大校园内出土
三
8︰155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3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21
跽坐女俑
汉
陶
旧藏
三
8︰23
22
陶棺
汉
灰陶
旧藏
三
2︰238
23
几何纹空心砖
汉
陶
旧藏
三
3︰37
24
四神瓦当一组
(四件)
汉
陶
旧藏
二
3︰12
3︰14
3︰16
3︰18
25
四虎纹瓦当
战国
陶
旧藏
三
3︰156
26
夔凤纹瓦当
战国
入库编号
74
石磨
汉
石
征集
三
1︰80
75
李进辉造道像
北周
(天和二年)
石
征集
三
8︰224
76
四面造像碑
石
征集
三
8︰223
77
卢阳郡太守史盛墓志一合
唐
(天宝12年)
石
征集
三
13︰6
78
原州百泉县令长孙夫人韩氏墓志
唐
石
征集
三
13︰5
79
唐□子元墓志
唐
(大中14年)
石
征集
三
13︰12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10页
二
13︰7
84
石佛头
唐
石
旧藏
三
8︰82
85
汉白玉菩萨头
唐
石
旧藏
三
8︰83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11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86
石狮镇
唐
白石
旧藏
三
8︰69
87
汉白玉供养像
唐
石
西大校园内基建工地出土
三
13︰1
88
石幢
唐
石
西大新区基建工地出土
三
13︰1
89
石佛头
唐
石
新石器时代
红陶
旧藏
三
2︰143
13
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
红陶
旧藏
三
2︰147
14
彩陶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红陶
旧藏
三
2︰146
15
彩绘陶罐
西周
陶
旧藏
三
2︰174
16
陶鼎
汉
陶
旧藏
三
2︰229
17
陶罐
汉
陶
旧藏
三
2︰282
18
绿釉陶楼
汉
陶
捐赠
三
2︰310
19
陶水井
汉
陶
旧藏
三
2︰309
20
对虎纹画像砖
汉
陶
旧藏
三
8︰203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馆藏定级文物一览表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1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1
陶撮
新石器时代
灰陶
扶风县案板遗址发掘出土
三
2︰81
2
陶塑人像
新石器时代
陶
1991年扶风县案板遗址发掘出土
二
8︰41
3
陶塑人像
新石器时代
陶
1991年扶风县案板遗址发掘出土
二
8︰42
入库编号
57
铜礼器一组
(九件)
春秋
铜
1998年在宝鸡县征集
二
4︰64—72
58
铜蚕
汉
铜
旧藏
三
6︰66
59
“武猛校尉”印
汉
铜
旧藏
三
9︰30
60
“广明左尉”
汉
铜
旧藏
三
9︰38
61
“騅睦南徒丞”印
汉
铜
旧藏
三
9︰37
62
海兽葡萄纹镜
唐
铜
旧藏
三
4︰54
63
鎏金老君造像
隋
开皇三年
铜
征集
三
8︰9
64
日月纹方镜
宋
铜
陶
旧藏
三
3︰180
27
朱雀纹瓦当
战国
陶
旧藏
三
3︰185
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第4页
序
号
名称
时代
质地
出土情况或来源
鉴定结论
(文物等级)
入库编号
28
山云纹半瓦当
战国
陶
旧藏
三
3︰190
29
“永受嘉福”瓦当
汉
陶
旧藏
二
3︰29
30
“延年”瓦当
汉
陶
旧藏
三
3︰33
31
“嵬氏冢舍”瓦当
汉
陶
旧藏
三
3︰26
32
“羽阳千岁”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