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教案 闫红博

合集下载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堂教学引导策略高中生物组福州教院二附中季虹教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高中必修二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没有实际操作,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的内容来获取信息,往往很难完全理解实验的设计理念。

该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解决“什么是噬菌体”、“如何追踪化合物”、“实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获得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以及“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一系列问题。

教学策略: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很难在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对学生来说知识量较大,主次不够分明。

我认为应该在新课中解决主线问题:“什么是噬菌体”、“如何追踪化合物”、“实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以及“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细节问题可以在下节课中解决,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获得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这样可以在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该实验。

教学过程: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学生阅读课本P44最后一段文字,了解T2噬菌体以及T2噬菌体能够感染大肠杆菌以及其侵染的周期规律。

教师讲述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强调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是完全分离开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结构简图,注意大小比例。

蛋白质DNA教师引导: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之后,我们通过搅拌离心可以将培养液分为上清液和沉淀物,大肠杆菌由于相对较重形成沉淀物,T2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和DNA若是遗传物质,就需要进入大肠杆菌内部产生子代噬菌体,那么就会和大肠杆菌一同出现在沉淀物中。

上清液沉淀物(大肠杆菌)究竟是什么物质进入大肠杆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有三种可能:1、只有T2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2、只有T2噬菌体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3、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进入大肠杆菌。

疑问:蛋白质和DNA无法用肉眼观察,如何追踪它们?教师引导:1、介绍同位素示踪法2、分别用什么元素标记DNA和蛋白质?为什么选择这两种元素?教师:我们可以分别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A组)、32P标记的T2噬菌体(B组)侵染大肠杆菌;学生针对刚才提出的疑问分析预期结果1、只有T2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A组上清液有放射性,沉淀物没有放射性;B组上清液没有放射性,沉淀物有放射性;2、只有T2噬菌体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A组上清液没有放性,沉淀物有放射性;B组上清液有放射性,沉淀物没有放射性;3、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进入大肠杆菌——A组上清液没有放性,沉淀物有放射性;B组上清液没有放射性,沉淀物有放射性;。

【教案】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案】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学主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教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必修2第3章第1节的第2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有DNA也有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倾向于认为DNA是“转化因子”,但说服力不够。

赫尔希和蔡斯另辟蹊径,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观察,逐渐揭开了基因神秘的面纱,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体验到遗传学研究是如何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本质。

学好本节课可以为进一步探索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探索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复杂,如何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角度,透彻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对探究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期,对实验的真实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误差的原因,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一般要经过的步骤,要关注的问题。

2. 尝试基于微课视频和任务学习单的先学后教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推动作用。

2.认同继承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环境囗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囗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囗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囗移动学习囗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课后反思】“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节课是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属于最高层次的知识性目标。

我尝试引导学生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去理解科学家是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如何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微课视频和任务学习单的提前铺垫使学生初步了解整个实验的大致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细节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微课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微课设计
课题名称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主讲人
课题来源
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第3章第1节
适用对象
高中学生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之前,学生们应该已经通过学习了解了基因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初步明白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联系。但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却比较模糊,本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演示及讲解能够让学生们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提出辅助技术:同位素标记法,使实验结果清楚明了。
三、实验视频播放。
四、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总结注意事项。
五、出题以供学生实行课后拓展
教学目标
菌实验的实验步骤;
3、明白并掌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依据。
教学方法
视频演示并配合PPT讲解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首先回顾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析结论并指出其不足以作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论依据,分析原因,提出合适的实验材料----噬菌体(组成为:蛋白质及DNA),根据其生理特性设计实验,说明实验原理。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噬菌体是一种可以寄生在细菌体内,利用其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代谢物来生存繁殖的微生物。

噬菌体的应用已经广泛,比如在食品工业、医学领域以及环境保护方面。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以及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设备与材料:1. 各种类型的细菌液体培养基2. 噬菌体培养基3. 温水浴或恒温培养箱4. 无菌盘和无菌针头5. 滤纸步骤:1. 在酒精灯上无菌消毒无菌针头。

2. 将细菌液体培养物均匀涂于无菌培养基上,放入温水浴中或恒温培养箱内,经过恒温培养,使其充分生长。

3. 取出生长良好的细菌涂层无菌盘。

用无菌针从噬菌体培养基中取少量噬菌体感染液,滴于细菌涂层无菌盘上。

涂层无菌盘要保持不动,直到感染液完全渗透进去。

4. 取一张滤纸在柿子椒上蘸上少量水分,然后将其覆盖在细菌涂层的无菌盘上。

5. 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待其充分生长。

6. 观察细菌涂层无菌盘的变化及噬菌体的生长繁殖情况。

注意事项:1. 操作时必须保证所有的仪器和试剂都是无菌的,以免造成干扰。

2. 柿子椒用作覆盖滤纸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形成一定的湿度,以利于生菌。

3.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实验的结果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从而更好地了解噬菌体的感染过程。

讲解与分析:噬菌体是以“病毒+细菌”的方式寄生在细菌中的微生物。

它们是以细菌为寄主,通过寄生细菌体内的生命活动来获取繁殖和生存所需的营养物。

当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时,会分泌出酶,并经过篡改细菌的DNA而发挥其功能。

这使噬菌体可以有效地侵染细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细菌的寿命和增殖速度。

此实验通过在细菌涂层的无菌盘上放置噬菌体感染液,并将其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使其充分生长和繁殖。

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细菌的总体数量会逐渐下降,直到细菌被彻底消灭。

实验所得的结果不仅可以反映细菌和噬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可以为制定抗菌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噬菌体的生长、繁殖以及侵染细菌的过程。

高中生物学必修2P45【科学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必修2P45【科学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必修2P45【科学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噬菌体的结构及侵染细菌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噬菌体发现史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在问题引导、演绎推理和合作交流中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过程中运用反射性同位素标记及检测技术,体会科学技术对生物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影响,认同人类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的共同进步,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三、“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题略)细菌或病毒作实验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个体小,结构简单,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易于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繁殖快,细菌每20-30min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题略)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在实验中运用减法原理,然后去观察在没有这种物质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的变化,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

3.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技术和鉴定技术等。

赫尔希和蔡斯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的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经典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经典教学设计

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
实验思路
作出假设
实验思路
如何观察DNA和蛋白质的行踪?
实验准备
H
脱氧核苷酸
实验准备
甲硫氨酸
半胱氨酸
实验准备
如何标记噬菌体?
实验准备
• 直接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酶系统和能量。
含有35S培养瓶
实验过程
演绎推理
小组合作,利用手中卡纸模型进行实验推理,并 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实验背.02%的蛋白 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作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电镜下观察)
实验资料
T2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的时候将遗传物质注 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 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 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 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放射性
上清液
假设1:蛋白质 A组:35S
在菌体外,DNA 标记
在菌体内
B组:32P
标记
假设2: DNA在 A组:35S
菌体外, 蛋白质 标记
在菌体内
B组:32P
标记
假设3:DNA和 A组:35S
蛋白质都在菌体 标记

B组:32P
标记
沉淀物
子代噬菌 体
实验过程
实验检验
自主阅读课本62页图4-4内容
实验过程
误差分析
针对假说1的A组沉淀物和B组上清液的放射性事实是 低而不是无的原因分析
思考和讨论
艾佛里与赫尔希等人实验设计思路有哪些共同之处?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十市联赛”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十市联赛”一等奖

讲解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在这节课可以通过实验教具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到如果能通过实验验证噬菌体注入细菌的物质,那个物质就是遗传物质。

三、实验验方法
由于T2噬菌体的个体很小,在实验中不便于直接观察,那么在实验中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呢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可以在不影响噬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

四、实验步骤
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搅拌离心、观察放射性的分布。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利用自制教具模拟实验的步骤,把实验从实验室搬到课桌上,动手摆一摆,用嘴说一说,突破难点知识。

五、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让使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2、在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离心离心后遗传物质会留在上清液还是沉淀物中
4、试管中的放射性情况是怎样的还能说明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说明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解说图,第一幅图是标记的噬菌体在侵染细菌。

第二幅图是离心后观察到的上清液和沉淀中的现象,很直观,具有说服力,同时学生也很有兴趣,难点也突破了。

第三幅和第四幅是利用画每一步的过程图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效果也很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临漳县第一中学王军强一、教学设计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本课采用问题引导呈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引入下一个实验”的教学程序,使各个实验一环扣一环,认识到科学实验在一步一步地完善,最后才得出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是继前两章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后,对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来学习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过程,从早期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到中期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探索,到后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验证,整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的思维历程,与前面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遥相呼应,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的典型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无法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完成,所以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本节内容既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阐述,也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运用。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学科:生物姓名:日期:教学主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教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必修2第3章第1节的第2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有DNA 也有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倾向于认为DNA 是“转化因子”,但说服力不够。

赫尔希和蔡斯另辟蹊径,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将DNA 和蛋白质分开观察,逐渐揭开了基因神秘的面纱,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体验到遗传学研究是如何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本质。

学好本节课可以为进一步探索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探索DNA 的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复杂,如何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角度,透彻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对探究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期,对实验的真实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误差的原因,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2.总结“总结“总结“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一般要经过的步骤,要关注的问题。

2. 2. 尝试基于微课视频和任务学习单的先学后教模式。

尝试基于微课视频和任务学习单的先学后教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推动作用。

2.2.认同继承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认同继承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环境囗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囗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囗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囗移动学习囗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为了将教材中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静态图片中混合、保温、搅拌、离心的文字说明转化成动态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源,本节课采用自己制作FLASH 动画,配上解说,录制成微课视频的方式,配合“自主学习任务单”,有效帮助学生化解了跨学科的难点;为了解决“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的课堂”的瓶颈问题,本节课在“实验的预期和结论”和“比较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环节,应用“智慧教室”的高拍仪、IRS 互动即时反馈系统中的抢答和分小组统计分数等手段,为“336”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交互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步骤-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步骤-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1.如图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和结果,请据图回答:
(1)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用放射性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__________.
(2)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心后放射性较高的是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4)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区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区一等奖】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法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思路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的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
(1)T2噬菌体的结构。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
①、标记细菌
细菌+35S的培养基→含35S细菌
细菌+32P的培养基→含32P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35S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32P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菌细胞无35S→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菌细胞外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细菌细胞内→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进入宿主细胞内,证明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亲代噬菌体的DNA遗传的.
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性教学设计及简评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性教学设计及简评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性教学设计及简评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并探究噬菌体对细菌的杀伤效果。

2. 实验材料和装备
(1)噬菌体溶液
(2)菌落计数板
(3)细菌培养物
(4)阴影板
(5)显微镜
(6)移液器
(7)离心机
(8)1.5ml离心管
3. 实验步骤
(1)制备菌液:在菌落计数板上挑取一颗单个菌落,用移液器取1ml无菌生理盐水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

将该菌液离心2min,弃上清,留细胞沉淀。

(2)制备菌液滴板:将制备好的菌液沉淀用移液器取3滴滴在阴影板上,晾干10min左右。

(3)噬菌体侵染:取适量噬菌体溶液,与细菌混合,静置
15min左右。

(4)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样本,观察细菌的数量变化、噬菌体的效果等。

(5)记录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统计噬菌体对不同菌种的杀伤效果。

4.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应该包括噬菌体与不同细菌的交互作用,噬菌体在各种条件下的杀菌率、杀菌时间等参数。

5. 简评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噬菌体的基本特征,还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噬菌体的杀伤效果,培养科学探究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这种实验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一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之一。

其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艾弗里实验基础上的展开,是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且为难点。

本微课从实验选材、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方面逐一展开。

设计中采用图文结合,多媒体动画插入等多种形式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巧妙及其中蕴藏的科学思想。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个正确结论的得出是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经典实验是“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探究过程和方法,在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部位以及放射性出现的原因分析是高中生物的难点之一。

要深入理解并解决这一难点,必须从噬菌体的结构以及其侵染细菌的过程(即其增殖过程)入手,再将赫尔希和蔡斯的经典实验中两种标记实验对比分析,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并运用这一知识点。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及生物实验技能,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具备基本的实验能力、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但由于本节所学内容实验学生无法亲自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图文结合,多媒体动画插入等手段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实验变得具体、形象。

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校的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一核心实验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噬菌体的基本组成2.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分析实验的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国赛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国赛一等奖

假设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进入大肠杆菌,DNA未进入。

假设二: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未进入。

假设三: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进入了大肠杆菌。

该实验的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有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我们用到了一种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

(1)有多种同位素:14C、3H、18O、15N、32P、35S,应该用什么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何标记(2)保温、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什么(3)离心之后细菌的位置在哪里子代噬菌体的位置在哪里?【展示】PPT展示并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学生思考:►32P和35S分别DNA和蛋白质的特有元素,能把两种物质完全区分开。

►保温让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注入遗传物质,离心是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离心之后细菌的位置在沉淀,子代噬菌体的位置在细菌中,随细菌沉淀在底部。

4.实验预期、结果、结论。

先进行实验预期,展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2P标记DNA 有有DNA是遗传物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标记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说明蛋白质外壳主要在上清,子代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子代不含有亲代的蛋白质。

标记DNA 的一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说明亲代DNA 出现在沉淀中,并且子代噬菌体中也检测到了亲代的DNA 。

综合两组,在噬菌体亲子代之间连续的物质是DNA ,因此DNA 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两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时,DNA 进入到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本实验还能间接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特点:一是DNA 能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二是DNA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案
闫红博 20122501108
一、教材内容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之前已经介绍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比之前的实验更具说服力的一个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学校没有成熟的实验条件供学生亲自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路再现一遍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由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入新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说服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六、教学设计流程
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