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殇中国唯一内海将变死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之殇中国唯一内海将变死海
这是一幅令人感到恐怖的图景:由于长期遭到受重金属污水排放、石油溢油事故等污染,现在的渤海已无鱼可捕,被污染海域面积常年在80%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了90%;而长期的人工填海使渤海湿地面积也比上世纪80年代骤减……可以说,渤海现在只有两条路能选择:向前走是碧海,往后退,就将变成死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渤海经济总体以渔、盐、航运为主,此后丰富的资源使其进入工业大开发时代。

但是,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渤海水质却是一落千丈。

从2006
年至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的GDP由5.5万亿飙升至8.7万亿,增幅为58%;海水污染面积从1.189万平方公里(约占15%),上涨到1.699万平方公里(约占22%)。

《全国环境公报》显示,“201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为中度污染。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它三面环陆,素来有“渔业摇篮”和“海洋公园”的美誉。

然而,这曾经秀美动人、水产丰盛的“聚宝盆”,现在却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近30年来,渤海的被污染海域面积常年在80%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了90%,许多海洋生物也随着渤海成为“垃圾桶”而遭受灭顶之灾,现今,浩瀚的渤海竟出现了无鱼可捕的景象。

假如渤海死了,中国会怎样?首先,整个东北、华北地区的渔业将招致无法估量的损失;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的内陆生物链平衡将被打破,生态会发生恶化;渤海湿地如同华北的“肺叶”,对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渤海变为死海,北方地区的干旱气候及沙尘暴侵袭也将加剧……
渔业之死
渤海已成寂静的“死亡之海”
曾经的渤海,人们只能在史书上见到了。

渤海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的源头,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曾用“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海之尾”来评价这里的渔业繁盛。

但是现在的渤海与千年前相比,早已是“判若两海”:鱼汛早已经消失多年,就连国家海洋局官员也公开评价:渤海作为渔场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

“今年的虾足足死了一半,再这样下去,养殖是没法干啦。

”面朝着宽广的渤海,渔民张鑫民紧锁眉头。

在张鑫民的记忆中,天津滨海新区建国村外的大海,20年前还是寂静湛蓝的,全村老少世代以这片海为生。

可如今,这个渔村完全变了模样――鱼虾稀少,许多海洋物种相继灭绝。

大量滩涂、湿地被占用,代之而来的是厂房遍地、烟囱林立。

同时,因为年复一年的超标排污,沿渤海湾区域生态日渐恶化。

生活在渤海湾的人爱吃海鲜是出了名的,比如天津人,可谓“无海鲜不成席”。

但最近几年来,天津海产市场上的海货种类,个头和质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在渤海岸边,昔日繁忙的渔港码头变得冷冷清清,破旧的小渔船停靠在岸边,渔民们说:“偶尔出海回来,渔船上也最多是一些个头很小的鱼虾,很难捕捞到像样的东西了。

”而从事海货收购的商贩们也深有同感:“现在好货特别少,大家每天早晨都早早在码头等着,来得稍微晚一点就被别人抢光了。


现在,渤海湾的人无不怀念渤海渔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前,渤海还未受到污染,渔民只需开一匹18马力的小渔船,花上几个小时就能用最普通的拖网捕到五、六万斤水产,而且一年中捕捞不分淡旺季,船船都能满载而归。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海产收购商,甚至日本、韩国客商都等在港口边抢海货。

但目前,就算渔民们出动几百艘远海捕鱼船捕鱼,也鲜有从前的收获。

这种情况,在海洋学家的调查研究中获得了佐证:现在,整个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种群。

由于渤海污染日趋严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渤海里的海洋物种一年比一年减少,总共减少的种类至少在40种以上。

“这也就是说,渤海里的海洋生物正在遭到灭绝性毁灭,许多海湾里,大部分生物都已消失,渤海,已相当于死海……”
溢油、赤潮
注入渤海的河流没有一条是干净的……
那么,渤海是怎样“身中剧毒”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流入渤海的被污染河流,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庞大的污水排放群就是罪魁祸首。

过去30年里,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共计40多条河流,携带着高污染的河水,不停地注入渤海。

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2%。

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亿吨,北京有3亿吨,所
有这些都使渤海成为一个人工纳污池和天然垃圾场。

面对这些污染,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指出,渤海面积狭小,仅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所以它的海水水体每60年左右才能交换一次(也有专家说约200年)。

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渤海自净能力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了渤海重污染的发生:锦州湾海水就出现过金属锌超标2000多倍、铅超标300多倍的现象;天津市海域95%以上的海水被严重污染,人们普遍反映“有一股令人厌恶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渤海的污染80%来源于陆地,大多经河流或管道排入海洋。

2010年,天津海洋局对14个各类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
示,当年监测的排污口竟然全部超污染超标。

不过,在调查时,笔者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并不意味着沿岸企业排放污水超标。

相反,各地环保局纷纷表示,企业排污均已达到排放标准。

那么,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环境处处长张敬国指出,包括渤海在内的我国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不仅在于海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协调起来十分困难,更在于排放标准的制定政出多门、标准不一――这就意味着,作为污染源头的企业即使达到当地排放标准,但进入海洋的污水仍然会大幅超标,目前的管理体系根本无法遏制海洋生态的恶化。

现今,渤海经济圈各路“诸侯”仍然在进行着各自的发展规划:天津在打造滨海新区,河北在建设曹妃甸开发区,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均已
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辽宁也规划出“五点一线”沿海战略。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环保人士忧心忡忡:每上马一个经济开发区不仅会使得排污总量飙升,对于海洋生态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旦某个项目出现类似大连中石化或康菲这样的泄漏事故,渤海生态就可能遭受重创,各环保机构几年甚至几十年污染治理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
能否避免死亡倒计时?
不了了之的“碧海行动计划”
对这种一边治理,一边又不断污染的现状,海洋环境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了悲观,他们甚至为渤海作出了死亡倒计时,发出“渤海将死”的呼喊。

专家们的悲观并不是没有来由:近几年,由于渤海湾溢油事故频发,更加剧了海水的污染,使赤潮爆发频率逐年上升,这对本就十分脆弱的渤海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为致命的打击。

专家指出,赤潮会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含有毒素的赤潮藻类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发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后果。

更严重的是,大量生物因赤潮死亡后,尸骸的腐烂分解要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由此造成缺氧环境,导致其他海洋动物如虾、贝类的窒息死亡。

受到赤潮的影响,渤海中的很多鱼类还出现了雌雄同体的现象――这意味着,这些鱼都已丧失繁殖能力,即将面临灭绝。

渤海的污染正在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

渤海湾附近的渔民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海鲜,头发中的汞、铅和砷的检验值均超过正常范围,各种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

渤海沿岸的地下水也被污染,民用机井被废弃,海边的人们被迫内迁,甚至花费上千万寻找新的水源……
面对渤海的严重污染,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治理方案。

其中,最著名的治理方案当属原国家环保总局主导的“渤海
碧海行动计划”。

2001年9月,国务院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这也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大力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然而,从2001年至2005年,政府投资各种治理项目近300个,耗资300多亿元后,却仍旧得来国家海洋局的一篇篇满是惊叹号的环境公报:渤海污染仍在加剧,生态仍在恶化。

2006年8月,由国务院召集的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坦承,渤海污染物入海总量居高不下,污染面积扩大,赤潮频繁出现,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外界认为,此次会议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碧海行动计划的失败。

渤海的未来会怎样?碧海行动黯然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2008年初,这一规划颁布,据总体规划编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青讲,总体规划的思路是陆海统筹,合力治污。

他认为:“陆上水清之日,才是渤海变清之时。


与碧海行动相比,总体规划虽然更加务实,但它没有设定治污时间表,也没有设定具体目标。

“你可以想像,一边是快速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边是低效的渤海污染治理。

将来,治理速度能否赶上污染的速度,还很难说。

”一位海洋专家如此表达他的悲观……
除了渔业资源锐减,渤海污染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赤潮灾害频发。

据天津市海洋局统计资料显示,2002至2006
年天津海域赤潮灾害发生面积分别为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720平方公里、750平方公里和860平方公里。

渔民对记者说:“赤潮时海货捞不着,海藻却像泥胎一样的糊在网上,网眼都看不见了。

弄弄网线就断了,每年都毁了不少网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