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殇中国唯一内海将变死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之殇中国唯一内海将变死海

这是一幅令人感到恐怖的图景:由于长期遭到受重金属污水排放、石油溢油事故等污染,现在的渤海已无鱼可捕,被污染海域面积常年在80%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了90%;而长期的人工填海使渤海湿地面积也比上世纪80年代骤减……可以说,渤海现在只有两条路能选择:向前走是碧海,往后退,就将变成死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渤海经济总体以渔、盐、航运为主,此后丰富的资源使其进入工业大开发时代。但是,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渤海水质却是一落千丈。从2006

年至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的GDP由5.5万亿飙升至8.7万亿,增幅为58%;海水污染面积从1.189万平方公里(约占15%),上涨到1.699万平方公里(约占22%)。《全国环境公报》显示,“201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为中度污染。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它三面环陆,素来有“渔业摇篮”和“海洋公园”的美誉。然而,这曾经秀美动人、水产丰盛的“聚宝盆”,现在却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近30年来,渤海的被污染海域面积常年在80%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了90%,许多海洋生物也随着渤海成为“垃圾桶”而遭受灭顶之灾,现今,浩瀚的渤海竟出现了无鱼可捕的景象。

假如渤海死了,中国会怎样?首先,整个东北、华北地区的渔业将招致无法估量的损失;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的内陆生物链平衡将被打破,生态会发生恶化;渤海湿地如同华北的“肺叶”,对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渤海变为死海,北方地区的干旱气候及沙尘暴侵袭也将加剧……

渔业之死

渤海已成寂静的“死亡之海”

曾经的渤海,人们只能在史书上见到了。

渤海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的源头,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曾用“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海之尾”来评价这里的渔业繁盛。但是现在的渤海与千年前相比,早已是“判若两海”:鱼汛早已经消失多年,就连国家海洋局官员也公开评价:渤海作为渔场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

“今年的虾足足死了一半,再这样下去,养殖是没法干啦。”面朝着宽广的渤海,渔民张鑫民紧锁眉头。在张鑫民的记忆中,天津滨海新区建国村外的大海,20年前还是寂静湛蓝的,全村老少世代以这片海为生。可如今,这个渔村完全变了模样――鱼虾稀少,许多海洋物种相继灭绝。大量滩涂、湿地被占用,代之而来的是厂房遍地、烟囱林立。同时,因为年复一年的超标排污,沿渤海湾区域生态日渐恶化。

生活在渤海湾的人爱吃海鲜是出了名的,比如天津人,可谓“无海鲜不成席”。但最近几年来,天津海产市场上的海货种类,个头和质量都一年不如一年。在渤海岸边,昔日繁忙的渔港码头变得冷冷清清,破旧的小渔船停靠在岸边,渔民们说:“偶尔出海回来,渔船上也最多是一些个头很小的鱼虾,很难捕捞到像样的东西了。”而从事海货收购的商贩们也深有同感:“现在好货特别少,大家每天早晨都早早在码头等着,来得稍微晚一点就被别人抢光了。”

现在,渤海湾的人无不怀念渤海渔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前,渤海还未受到污染,渔民只需开一匹18马力的小渔船,花上几个小时就能用最普通的拖网捕到五、六万斤水产,而且一年中捕捞不分淡旺季,船船都能满载而归。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海产收购商,甚至日本、韩国客商都等在港口边抢海货。但目前,就算渔民们出动几百艘远海捕鱼船捕鱼,也鲜有从前的收获。

这种情况,在海洋学家的调查研究中获得了佐证:现在,整个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种群。由于渤海污染日趋严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渤海里的海洋物种一年比一年减少,总共减少的种类至少在40种以上。“这也就是说,渤海里的海洋生物正在遭到灭绝性毁灭,许多海湾里,大部分生物都已消失,渤海,已相当于死海……”

溢油、赤潮

注入渤海的河流没有一条是干净的……

那么,渤海是怎样“身中剧毒”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流入渤海的被污染河流,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庞大的污水排放群就是罪魁祸首。

过去30年里,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共计40多条河流,携带着高污染的河水,不停地注入渤海。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2%。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亿吨,北京有3亿吨,所

有这些都使渤海成为一个人工纳污池和天然垃圾场。

面对这些污染,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指出,渤海面积狭小,仅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所以它的海水水体每60年左右才能交换一次(也有专家说约200年)。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渤海自净能力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了渤海重污染的发生:锦州湾海水就出现过金属锌超标2000多倍、铅超标300多倍的现象;天津市海域95%以上的海水被严重污染,人们普遍反映“有一股令人厌恶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渤海的污染80%来源于陆地,大多经河流或管道排入海洋。2010年,天津海洋局对14个各类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

示,当年监测的排污口竟然全部超污染超标。不过,在调查时,笔者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并不意味着沿岸企业排放污水超标。相反,各地环保局纷纷表示,企业排污均已达到排放标准。

那么,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环境处处长张敬国指出,包括渤海在内的我国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不仅在于海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协调起来十分困难,更在于排放标准的制定政出多门、标准不一――这就意味着,作为污染源头的企业即使达到当地排放标准,但进入海洋的污水仍然会大幅超标,目前的管理体系根本无法遏制海洋生态的恶化。

现今,渤海经济圈各路“诸侯”仍然在进行着各自的发展规划:天津在打造滨海新区,河北在建设曹妃甸开发区,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均已

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辽宁也规划出“五点一线”沿海战略。所有的这一切都让环保人士忧心忡忡:每上马一个经济开发区不仅会使得排污总量飙升,对于海洋生态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项目出现类似大连中石化或康菲这样的泄漏事故,渤海生态就可能遭受重创,各环保机构几年甚至几十年污染治理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

能否避免死亡倒计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