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断迈入新的时代,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解析。
一、时代背景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首先表现在时代背景的转变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有能力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挑战。
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各种风险和挑战交织在一起,世界已经进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解决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还需要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历史方位的内在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更是中国历史和民族复兴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经验,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典范,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其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历史根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和民族的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潜力。
十八大报告“三个没变”为未来明确了奋斗方向
军转干考试1十八大报告“三个没变”为未来明确了奋斗方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国情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
这“三个没变”,振聋发聩,让人警醒,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个没变”既实事求是,又语重心长,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因为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则是因为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2011年仍处在第89位。
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最新数据表明,我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1/10,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正因为当今中国依然处在“三个没变”特殊发展时期,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时,都要立足于“三个没变”这个实际。
“三个没变”如同一副令人镇静的清醒剂,提醒处在改革开放十字路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者:温兴生代保平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政治论断源于新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意义在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方案。
十九大报告“五个是”的论断构筑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7)06—0104—06“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十九大报告的开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和开创性的,经历的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
准确理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
一、新时代源于新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下,在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开创了历史性的新局面,新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一)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并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
从十二大开始,我们党提出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一条成功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
正因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迎头赶上了世界浪潮,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在逆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能锐减。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三大背景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三大背景【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三个代表”作为政治部分的重点内容需要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三大背景。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这一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背景。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文化冲突激烈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共产党由于严重脱离群众而垮台╱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政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发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成就令世人瞩目╱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敌对势力始终针对中国。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行能力有待提高╱党内腐败现象严重╱党需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即: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提出来的。
面对这么一中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及进一步前进的巨大挑战和党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党我们人民需要一种思想的指引,需要一种思想的统领,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背景。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延安东路117号友谊大楼3楼事业单位微信二维码:gzsydwks。
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中的GJGX视野 满分答案 100分试卷 正确率100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3.0分)A.它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B.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C.它已然成为文明交流、传播与融合的象征符号D.它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而逐步出现的我的答案:D √答对2.2020年7月28日,主席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3.0分)A.和谐与进步B.和平与共赢C.和平与发展D.和谐与共赢我的答案:C √答对3.()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3.0分)A.2016B.2018C.2019D.2020我的答案:D √答对4.“一带一路”建设,“五通”是关键,其中()是基础。
(3.0分)A.道路联通B.贸易畅通C.货币流通D.民心相通我的答案:D √答对5.经济全球化的画卷逐渐展开(即“全球化1.0”)的标志性事件是()。
(3.0分)A.英国工业革命B.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文艺复兴运动D.大西洋三角贸易我的答案:B √答对6.1979年4月()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3.0分)A.毛泽东B.朱德C.邓小平D.刘少奇我的答案:C √答对7.()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
(3.0分)A.B.李克强C.汪洋D.栗战书我的答案:A √答对8.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的主旨演讲。
(3.0分)A.《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C.《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D.《《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的答案:A √答对9.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中特考试答案
1、如何理解“三个没有变”,以及中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答:1“三个没有变”,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对我国国情作出的总体判断;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当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性跨越,但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这些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时间;3、3、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比较靠后;虽然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南升北降”态势,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基本国情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重大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 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答: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主要指“四个考验”和“四个危机”;“四个考验”包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危险”包括党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第三,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你认为当前中国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答: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我们应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二提高硬实力文化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应该加强经济、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软实力夯实基础;三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国家营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西方媒体对我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的过分渲染,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国家营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打造国家形象文化产品,包括民族文化、政府品格、企业品牌等; 五加大对文化相关产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文化相关产业取得显着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电影、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文学、流行音乐、跨国旅游、企业品牌等领域加大投入,给与相关资金、政策扶持;4、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题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理作用的结果;⑴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⑵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⑶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级化进程是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⑷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⑸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⑹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5、根据当前基本国情,中国应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说要反对任何脱离国情的极端思想答: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当前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也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大局、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题中之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从其基础性条件培育着手,民主都是渐进性的,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实行增量改革,审慎行事;(2)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应该“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引起世界关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迅猛发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欲刮“遏制中国”之风者大有人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产生戒备心理剧增,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被比较”“被竞争”“被崛起”;似乎解决当今中国的问题惟有“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这种极端主张“脱离国情,浮躁”,比较他国,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的悲剧就在于此;中国还要快速发展,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发展之年”往往也是“多事之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谨慎地对待“多事”,正确地处理“多事”,清醒地“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看问题、作判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要沉得住气、耐得住烦、静得下心、稳得住阵,方能宁静致远;6、相比以往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何种创新试述这些创新在当前的时代意义;答: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发展观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1)创新点一:“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的核心时代意义:一在世界观方面,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二在历史观方面,以人为本突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三在道德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性、历史性,有助于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为公民服务”的有机统一;(2)创新点二: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时代意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3)创新点三:“五个统筹”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使其具有很强操作性时代意义:“”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思想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谈谈你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谈谈你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新时代历史方位,指的是当前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时代特征。
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方位和特征。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以下是我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一、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节点上,这也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核心内容。
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国跨越中等发达国家进入高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在这个时期实现,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建党”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是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一方面,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性变化正在加速,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交流合作前所未有地增强。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中国也正处于其中。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世界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实现人民全面发展的阶段当前,中国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同时,还需要面对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把握机遇,迎难而上。
在这一时期,中国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人民全面发展。
四、新时代历史方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期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冲突等。
怎么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简答
怎么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简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指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继续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中国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和转型,这些变革不仅对中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解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意义和特点。
首先,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能力快速增强。
这些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历史方位的理解需要认识到,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富强、自信和现代化的国家。
其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迈进。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历史走向伟大复兴的正常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数十年的战乱和外国侵略,国家百废待兴,民众苦不堪言。
然而,中国人民没有放弃,在毛泽东等伟大领导人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取得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正在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奋斗。
第三,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主权和独立意识的增强。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经辛酸历史,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
中国在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同时,坚持不搞制度模仿,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
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制度时,不断弘扬本土文化,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
中国正在成为维护自身主权和构建国际秩序的积极力量。
最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的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事务已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舞台,每个国家都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
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建设和改革。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作者:龚云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2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判断。
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根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为社会主义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是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彰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发展是第一位的,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裁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些超越历史阶段的过高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较高级阶段,我们不能将其凝固化、永恒化。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产力不能再称之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都位居前列。
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生产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正在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变化相适应,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九大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化特点,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安排,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阐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丰富内涵
阐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丰富内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2. 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中国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发展目标的明确: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包括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4. 国际地位的提升: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理念和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发展:新时代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 人民中心: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增进人民的福祉。
3. 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
5. 绿色发展:新时代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
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摘要: 本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当代中国的历史位置和发展阶段,具体涉及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内容。
文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科学判断和演进逻辑。
关键词:当代中国;历史位置;发展阶段;科学判断;演进逻辑正文:本文旨在从历史实践的角度,论述当代中国的历史位置和发展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从而使中国从世界落后国家的行列中脱颖而出。
从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金融、财政和外贸等经济体制上,中国实施了改革扩大内需,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另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建立了新的国家间关系,推进了全球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努力推进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商。
以上历史情况表明,当前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根据这些情况,中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政治制度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社会公平发展等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基本得到形成和完善。
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科学判断和演进逻辑,以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应用解决当代中国历史位置和发展阶段科学判断以及演进逻辑,应用于实践中有很多作用。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而加强对当前中国国情深刻洞察力,为政策决策提供支撑。
其次,这些科学判断和演进逻辑,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义,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推动中国迈向美好未来。
同时,这些科学判断和演进逻辑,也可以在分析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以经济发展为例,针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根据这些科学判断和演进逻辑来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帮助实现更有效、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关键阶段的关键会议
要收一过去拉搞匿名诬告、搞收买人心、拉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妄议中央的也有之。
”据此,习近“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做到真管真严、这次全会在总结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着眼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着眼于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明确提出“以习近平为深化全面从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这次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围绕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有利于解决党内打消社会上的种种六中全会为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29年12月的决议》中,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化。
”1980年2月,深刻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教训的基础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做出部署。
则对实现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促进党的团结统一,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推进,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内政治生活部分存在政治性、原则性不强,时代性不够,俗化的现象等问题。
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导,成为迫切需要推进的重大党建任务。
严治党十八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全面从严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
这些举措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着力用制度管党治党,即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多方面健全制度机制,使党的制度建进而夯实全面从严治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没有党的领导,建立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持党的领导。
明确指出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外相结合的方法,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
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步指出,“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监督条例。
要充分发挥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
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党内监督”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的制度”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
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什么
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什么作者:姜飞云来源:《前进》 2018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对此,报告用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重大意义,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三个维度,彰显出宽阔的历史视野、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博大的人类情怀。
深入理解这三个“意味着”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但鸦片战争后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苦难深重,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建国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新时代。
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22专技继续教育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坚持中国法治道路(满分答案,100分)
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是由()提出的。
(5.0分)我的答案:A√答对2.()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
(5.0分)A.准则B.条例C.细则D.办法我的答案:B √答对3.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5.0分)A.以德治国B.宽仁治国C.依宪治国D.严法治国我的答案:C√答对4.明确指出,凡属()都要于法有据。
(5.0分)A.重大B.经济C.D.民生我的答案:A√答对5.全面深化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5.0分)A.常态化B.现代化C.制度化D.持续化我的答案:B√答对6.“新常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0分)A.决定性B.关键性C.重要性D.基础性我的答案:A√答对1.两个“前所未有”成为重要时代特征,两个“前所未有”具体指的是()。
(5.0分))A.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B.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C.国际经济局势之乱前所未有D.发展要素转变之急前所未有2.我国党内的准则有哪些?(5.0分))A.《关于新形势下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B.《中国廉洁自律准则》C.《关于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D.《交通道路行驶规则》我的答案:AB C√答对3.法治体系的内容包括()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5.0分))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我的答案:ABCD√答对4.我国党内的条例有哪些?(5.0分))A.《支部工作条例(试行)》B.《工作机关条例(试行)》C.《纪律处分条例》D.《巡视工作条例》我的答案:ABCD√答对5. 指出,要坚持()共同推进,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5.0分))A.依法治国B.依法执政C.依法施政D.依法行政我的答案:ABD√答对6.我国明确提出,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5.0分))我的答案:ABCD√答对1.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是由提出的。
人民观察:“七一”讲话中三个“没有变”廓清中国发展方位
2011年07月31日06:0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没有变”,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对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
正确判断方位——不让发展的成就麻痹忧患意识三个“没有变”中,最核心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其他两个判断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中国家的属性都与此相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可以绕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却绕不开生产力落后必须“补课”这个阶段。
否则,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然而,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升至世界第二,但代表一国富裕程度的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在世界上排100位左右,仅相当于日本的1/10,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GDP的构成和质量看,“8亿件衬衫换不回一架飞机,一火车打火机兑不来一个电脑软件”,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缺乏“世界名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进入“深水区”,越向前推进,触及矛盾就越深,涉及利益就越复杂,攻坚的难度也就越大。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三维解读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政治论断。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依据客观事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一、从生产力维度看,中国已经跨出传统工业革命阶段,进入信息社会时期我国原来是一个农业国。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局面,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建国后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生产力整体上属于第二次产业革命阶段。
但是,到了上世纪末直至现在,我国迅速向第三次产业革命高端迈进,中国社会以令人目瞪口呆的势头飞速进入了信息时代。
之所以判断我国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是因为现在中国在信息技术的三大领域: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都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信息处理技术——超级计算机领跑世界能否制造出信息社会的标志性生产工具——超级计算机,是一个社会是否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那么,中国现在是什么状态呢?据报道,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2017年6月19日公布,中国“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第三次携手夺得前两名,美国20年来首次无缘前三。
核心部件全部国产的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一年前以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首次夺冠;速度可达每秒3.39亿亿次的中国超算“天河二号”由此排名第二。
据天河一号”研发部部长孟祥飞透露,他们正在进行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发,预计2020年研制成功。
谈到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孟祥飞透露,由于难度较大,日美均将研制成功时间推迟至2022年。
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际,有记者问: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是否就是为了快而快?面对记者这一提问,2017年10月19日,中共十九大代表、来自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孟祥飞回应称,“其实中国很多创新领域在发展阶段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我们就是在这种质疑声中成长发展,超级计算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作者:陈宇翔薛光远《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8日07版)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世界变革潮流更趋强劲,中国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进一步加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向前,民族复兴前景已然可期。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如何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需要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清晰准确的定位、审慎乐观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在全球坐标上,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但已经成为世界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中国拖入近代世界的秩序之中,曾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只能孤立无助地任其宰割。
灾难深重的中国长期处于世界边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和其他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开辟了广阔道路,走上了崛起之路。
从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揭开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崭新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因素”“中国符号”日渐成为影响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开始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正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与世界历史上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截然不同。
中国不是通过损害他国利益谋求自己的强盛,更不是实施对外扩张和掠夺来建立霸权,而是靠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
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愿意尊重中国声音,关心中国故事,认同中国道路,学习中国经验,中国的国际战略正在由“韬光养晦”变成“有所作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时至今日,中国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也不再是国际秩序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历史的坐标上,历经苦难与屈辱的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大步前进。
近代以来,中国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洪流之中,蒙受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的灾难和痛苦,被迫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走变革的现代化路径,舍此之外,别无国家与民族的前途。
然而,农民造反的“天国梦”、洋务运动的“自强梦”、维新变法的“改良梦”、辛亥革命的“共和梦”都没获成功,中国的现代化历经挫折,艰难前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学习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开始找到一条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进行艰辛探
索,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明确提出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放眼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和政治宣言,并不是想复现往昔辉煌,而是要矢志不移地超越历史,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愈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动姿态,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实践是衡量历史的根本尺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美好愿景。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中国对自己的未来和世界前景充满信心。
近代史中屈辱的片段曾给中国人民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西方列强的欺凌又使之时常面临“亡国保种”的急迫,酝酿出一种悲情、苦恨的情绪。
同时,百余年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富强的过程又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唤起自信、凝聚自信、坚定自信、升华自信的发展史。
在农业时代创造灿烂文明,1840年以后一步步走向衰落,又从灾难深重中挣扎着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风雨兼程、创新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这种自信,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积淀,彰显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总能呈现出雄浑朴茂、厚积薄发的恢宏气象,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旗帜引领和动力源泉。
时至今日,伴随着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有充分的理由一扫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悲苦情绪,以更加开阔、宽厚的胸怀,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设计和实现有关未来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确立,代表了党中央有信心也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展望未来的基本遵循。
它指明了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方位,体现了党中央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快速发展的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
一方面,它指明中国正行走在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上,只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梦圆之时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它又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克服各种负面因素,需要全国人民居安思危、同心同德、携手前行。
当今世界,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需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性,以更加自信、审慎的态度,做好应对复杂局势的智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以迎接新的挑战。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三个前所未有”论断的基本内涵,以之为面对新形势、采用新思维、谋划新未来的基本理念,才能更好地把握世情、国情,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才能凝聚起引领时代、改变时代的力量,奋发图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陈宇翔薛光远,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