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蚕桑文化的民俗学考察
桐乡蚕桑文化的民俗学考察
桐乡的蚕桑文化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养蚕胜地,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习俗,蚕神信仰则是蚕俗活动的中心支柱。
如今,蚕桑产业日渐式微,一些相关的手工技艺正在消失,关于蚕桑的文化习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着重探讨一下两个方面:一,桐乡地区的蚕神传说在民间的影响。
二,以蚕神信仰为支柱桐乡清明轧蚕花活动的现状,总结桐乡地区蚕桑文化的特点,展现桐乡蚕桑文化习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自古闻名遐迩,并且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农业物产丰富,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都是我国蚕桑的重要产地。
“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东而嘉善平,湖海盐西而归安乌,程俱田多地少,农事随乡地之利爲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盖吾乡田不宜牛耕,用人力最难,又田壅多,工亦多,地工省壅,亦省田工,俱忙地工俱间,田赴时急,地赴时缓,田忧水旱,地不忧水旱。
”说的就是桐乡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其中特别提到了桐乡适合桑树的生长,蚕桑生产无论欠收或是丰收,其亩产量所获得的财富价值都比种田的亩产量所获财富价值高,可见其自然条件对于养蚕是极为有利的。
蚕桑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桐乡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是首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一直是桐乡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蚕桑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
传统的蚕桑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渐式微,种桑养蚕日渐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人们对一些以往的由种桑养蚕所衍生出来的传统蚕桑文化习俗的重视度也不复往常。
蚕桑文化作为江南地区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是与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良渚时期的蚕桑文化追溯起,在一代又一代先辈的社会实践中,养蚕这一产业在农业的分支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点。
从养蚕流程到蚕俗节日,从器物到文化,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其特殊的神明文化和流传至今的清明轧蚕花活动。
桐乡的民俗
桐乡的民俗介绍
---------------------------------------------------------------------- 桐乡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以下是一些桐乡的民俗特色:
1、草木妖神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桐乡都会举行草木妖神节庆祭活动。
人们会在庙宇里燃起香火,祈求平安和丰收。
2、花灯船会:桐乡的花灯船会是当地传统的水上庆典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届时,以各种形状和造型的花灯装饰的船只会在运河上游行,烟花绽放,喜庆气氛洋溢。
3、桑蚕文化:桐乡素有"蚕乡"之称,因为这里盛产桑蚕。
在桑蚕孵化期间,人们会进行桑蚕养殖、蚕茧采集等活动,同时还会举办各种与桑蚕相关的文化展览和庆祝活动。
4、桐乡戏曲:桐乡地区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尤其以桐乡评弹、桐乡江浙戏为代表。
这些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在当地深受欢迎,经常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上演出。
5、桐乡民间音乐舞蹈:桐乡的民间音乐舞蹈有独特的风格,如扇子舞、龙舞、腰鼓等。
人们会在节日期间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以上仅是对桐乡民俗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桐乡民俗活动和习俗,需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研究。
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
英文回答:The Fengming Sa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re, located in the town of Kiryu, Zhejiang Province, is a touris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ea thatbines silk culture, farming culture and eco—culture. The base is based on the wealth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emonstrates the country ' s long—standing farming culture. Visitors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s of saliva, silk processing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s. The Base also carries out extensive 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involving tourists in farming activities and in—depth experience of the charm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s. In keeping with the Government ' s supportive policy, the Base seeks tobine farming culture with tourism experienc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arming culture tourism.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是集丝绸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研学景区。
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
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Title:难忘的蚕桑农耕之旅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去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经历。
这是一次超级有意思的研学之旅,让我亲身体验了蚕桑养殖和农耕劳作的乐趣!那天一大早,我们就集合出发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谁也没想到会在这里学到这么多好玩有趣的知识。
到了研学基地,我们先参观了蚕室,里面养着好多小蚕宝宝呢!工作人员阿姨告诉我们,小蚕宝宝吃桑叶长大后,就会开始结茧、做温床,最后化蛹变成蚕蛾。
我们都惊奇地看着那些勤劳的小家伙日夜不停地啃食桑叶。
接着,阿姨带我们去体验喂蚕,我们每人拿了一把新鲜的桑叶,把它们一片片地放进蚕笼里。
小蚕宝宝们马上就蜂拥而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相太可爱了,我都看入迷了!阿姨说,如果我们喂养得好,将来就能收获很多漂亮的丝茧呢。
下一个环节是DIY制作蚕茧画。
阿姨先示范怎么把漂亮的丝线从茧里剥出来,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了。
虽然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耐心和技巧,没剥好就断了好多次。
不过最后我终于做出了一幅漂亮的蝴蝶图案,真是太有成就感了!中午时分,我们到田园体验农耕文化。
阿姨先教我们怎么用双手把泥土捻成种子球,然后再把种子埋进去。
大家都踩着泥巴种地,弄得裤脚上全是泥点子,好不自在啊!不过最有趣的还是收获的时候,我们拔下一棵棵新鲜蔬菜,心里的成就感满满的。
吃自己种的蔬菜,味道可真是香甜无比啊!此次研学之旅,让我亲身体验了蚕桑养殖和农耕劳作的全过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看到勤劳的小蚕宝宝和农夫伯伯们的辛勤付出,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了。
以后长大了,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勤劳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篇2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之行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游玩和学习。
一路上,我们看见很多绿油油的梯田,像绿色的台阶一样,很漂亮。
到了基地,我们先参观了蚕室。
里面有很多架子,上面挂着盘盘桑叶,上面爬满了小毛毛虫,就是蚕宝宝。
蚕神信仰及其民间习俗——以太湖流域蚕桑谣谚为例
一、蚕神传说
太湖流域的蚕神传说故事,最早见 载 于 晋 代 干 宝 《搜 神 记》。 干 宝,祖 籍 河 南 新 蔡,明 天 启 《海 盐 县 图 经》载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干宝《搜 神 记》里 详 细 记 载 了 蚕 神 传 说 故 事 ,据 《女 化 蚕 》载 云 :
第43卷 第5期 2021 年 5 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zhou University
Vol.43 No.5 May 2021
蚕神信仰及其民间习俗*
——— 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太湖流域是我国蚕业的 发 源 地 之 一,养 蚕 历 史 悠 久,留 下 了 很 多 反 映 蚕 神 信 仰 及 民 间 习 俗 的 谣 谚。
2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 43 卷
下传万村。自有好人收好种,万 古 流 传 有 名 扬。 冬 天 穿 了 浑 身 暖,夏 天 穿 了 自 然 凉。 年 年 有 个 清 明 节 ,家 家 拜 谢 马 鸣 王 。[4]266268 这 首 歌 积 淀 了 深 厚 的 蚕 桑 文 化 传 统 ,叙 唱 另 一 种 版 本 的 蚕 神 诞 生 故 事 。 关 于 马 明 王 的 身 世 ,还 有 一 种 叙唱:“马明王菩萨下凡来,身骑白马坐莲台,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 柳 玉 莲,命 里 算 来 无 儿 子,产 生 三 个 女 裙 钗 ,大 姐 二 姐 找 夫 去 ,三 姐 年 轻 要 修 仙 ,一 修 修 到 十 六 岁 ,十 七 岁 上 遭 黄 泉 ,三 更 托 梦 娘 晓 得 ,香 火 灯 烛接连来,……”其出身和故事与上述“马头娘”神话相似。这首歌描绘了“身骑白马 坐 莲 台”的“马 鸣 王 菩 萨 化 蚕 身 ”感 人 故 事 和 造 福 人 类 的 奉 献 精 神 ,化 作 蚕 茧 缫 成 丝 ,织 成 “冬 天 穿 了 浑 身 暖 ,夏 天 穿 了 自 然 凉 ”的 衣 服 ,为 了 感 恩 马 鸣 王 菩 萨 ,故 有 “年 年 有 个 清 明 节 ,家 家 拜 谢 马 鸣 王 ”的 民 间 信 仰 习 俗 。 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嘉兴桐乡,更是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这 里 也 流 传 一 首 祈 蚕 歌《蚕 花 谣》, 歌词唱道:
调查报告
农家丝韵——关于洲泉蚕丝被的调查报告提到家乡的传统文化,首先闯入我脑海的就是家乡的蚕文化。
为了向更多的人介绍我家乡的蚕丝文化,同时唤起家乡人对蚕丝文化的继承发扬意识,笔者展开了以下调查报告。
首先简要介绍洲泉蚕丝文化的背景和历史。
丝绵作为旧时蚕丝业的重要产品,取材于天然蚕丝。
养蚕取丝,织成绸缎,在我国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作为桐乡地区的传统产业,丝绵被服业主要集中在洲泉镇。
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蚕乡,有近5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是江南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剥制丝绵是洲泉一带家家户户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其技术母女相传,而所产大环绵“洁白如云,形如弓而甚韧”,颇享盛誉。
初始时间因时代久远已无从考证。
47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杭嘉湖一带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
明万历《崇德县志》载:“雨溪无间,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
清初,受战事和海禁影响,蚕业一度低落。
至康熙间始恢复。
乾隆南巡,舟过桐乡、石门两县,有“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蚕事此邦多”之咏。
民国初期,洲泉人在沪杭及其他地区开办丝绵店,经营丝绸、绵绸,年销丝绵最高达45万两。
洲泉丝绵逐渐扬名国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丝绵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管理。
1953年,洲泉镇设自然村丝绵加工点三百多个,加工丝绵四十余吨,全部解缴至杭州。
1966年,洲泉丝绵加工厂共加工丝绵100多吨,使用“仙女牌”和“红牌”洲泉丝绵商标开始销往全国,其中10多吨丝绵销往北京王府井商业大街。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洲泉境内丝绵加工业进入旺盛时期。
加工场数以千计,规模大者有职工几百人,小者三四人,家庭加工亦可。
丝绵远销日本、美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90年代后期洲泉镇蚕丝被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步向规划化方向发展。
洲泉蚕丝被成立于2013年,由洲泉镇人民政府、桐乡市质量监督局联合推荐并支持推广创建的,集结了“中国蚕丝被之乡”桐乡市洲泉镇包括钱皇、蚕缘、丝思绸、安顺之家、席薇思妮、江南古韵等多家精选优秀蚕丝被品牌。
探访桐乡市非遗馆
探访桐乡市非遗馆作者:陈亚琴来源:《文化交流》2015年第05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解读这一复杂的概念往往令人费神,而走进浙江省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那随手而拾的“非遗”让我一下子明朗起来。
桐乡市非遗馆是2014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的。
13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走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整面的“篆刻墙”,坚实有力地印刻着桐乡18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生动传神的含山轧蚕花、线条优美的蓝印花布、雄浑有力的大纛旗……还有篆刻这个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在这梧桐之乡蔚然成风。
伴着篆刻墙的,那墙角的一簇青葱翠竹,别有一番盎然生趣。
往里走,必然要经过一座砖雕门楼,没有岁月的侵蚀、脱落的石灰、斑驳的墙体,有的是骨子里的桐乡烙印。
仰头便见两只飞舞的凤凰,自然而然地想到“凤栖梧桐”的美丽传说。
中间横亘着的是一个造字,由“蚕花廿四分”演变而来,预示着今年蚕事兴旺,养蚕丰收。
左右两边的耕织图,演绎着桐乡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的古老印记。
门楼是“家”的象征,而非遗馆就是所有桐乡非遗资源的一个“文化家园”。
我想,这也是这座门楼的寓意所在吧。
抬手轻轻一推,吱呀一声,一扇紧闭的古朴大门慢慢敞开,跨过门槛我便走进了这一处凤凰人家。
蓝底、白花、黄字,整个展览的前言,名曰“桐乡故事”。
用的是蓝印花布的传统图案,设计成了古书的式样,匠心独具。
如此清新雅致又充满故事的一本古书吸引了许多观众。
沿着灰砖砌成的小巷,用指尖轻轻触碰,仿佛回到了那些熟谙的旧日时光……信步游走间,眼前一片灯火辉煌,很是热闹。
抬头看到“传奇·天虫”几个大字,庄严醒目。
“天”加“虫”,是一个“蚕”字。
在那些以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年月里,当地蚕农们对蚕神有着最为淳朴的民间信仰。
桐乡蚕桑文化系统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
2132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收稿日期:2023-05-21作者简介:顾春梅(1981 ),浙江桐乡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发展研究,E-mail:471958647@㊂文献著录格式:顾春梅,孙伟杰,徐曜杰,等.桐乡蚕桑文化系统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32-2135.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9桐乡蚕桑文化系统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顾春梅1,孙伟杰1,徐曜杰1,黄盛怡2,王斌2(1.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浙江桐乡㊀31450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㊀311400)㊀㊀摘㊀要:桐乡是江南蚕文化的发祥地,蚕桑产业延续数千年,蚕茧产量长期居于浙江省前列,悠久的蚕桑历史同时孕育了双庙渚蚕花水会㊁清明轧蚕花和桐乡蚕歌等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㊂近年来,通过蚕桑生产㊁蚕桑文化和蚕桑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桐乡蚕桑产业链不断拓宽延伸,以蚕桑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深度融入居民的生产和生活㊂本文在全面阐述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的特点㊁价值以及保护和发展该系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法规与制度建设㊁蚕桑文化挖掘㊁继承与发展㊁宣传交流㊁休闲农业及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促进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和利用㊂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蚕桑文化系统;遗产价值;动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88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32-04㊀㊀浙江是中国蚕桑生产发源地之一㊂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纺织工具和带有 蚕纹 图案的牙刻器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先民就已认识到蚕茧的利用价值,茧丝纤维已作为纺织原料之一[1]㊂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绸片㊁丝带和丝线织品表明,浙江蚕桑生产已有4700多年历史[2]㊂关于浙江蚕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禹贡“㊂漫长岁月中,浙江蚕桑生产逐步兴旺发达,成为中国重要蚕桑产区之一㊂宋代以来,浙江的蚕桑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㊂桐乡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邻近吴兴钱山漾遗址,是江南蚕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 蚕桑之乡,丝绸之府 之美誉㊂桐乡蚕桑业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后期,1949年后得到恢复和发展㊂悠久的蚕桑历史孕育了桐乡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其中以双庙渚蚕花水会㊁清明轧蚕花㊁乌镇香市和桐乡蚕歌等最具代表性,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也与蚕桑文化紧密相关㊂2009年,作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子项目,桐乡蚕桑习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标志着古老的桐乡蚕桑习俗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㊂蚕桑是桐乡传统优势产业,曾在桐乡农业产业和丝绸工业发展㊁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蚕茧产量长期居于浙江省县级前列[3-4]㊂近年来,随着国家 东桑西移 战略深入推进,蚕桑产业向广西㊁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加剧,桐乡蚕桑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生产下滑,人员转移,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削弱,蚕桑文化的传承逐步失去群众基础,桐乡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不断流失[5-6]㊂急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抢救㊁研究㊁保护和继承桐乡璀璨的蚕桑文化,增加民众对蚕桑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让优秀农耕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㊂1 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的特征1.1㊀以底蕴深厚为特点的蚕桑历史㊀㊀据‘禹贡“记载,扬州产 贝锦 (以贝壳为纹样的丝织品),当时桐乡属扬州㊂三国时期,乌镇已经生产用来作画的丝绢;至南宋,桐乡成为浙江的主要蚕丝产地,濮院镇所产 濮绸 是当时浙江名产之一;崇福在当时以织狭幅丝织物出名, 克丝 成为朝廷征收品种㊂宋元时期,朝廷组织编写官颁‘农桑辑要“,农耕与蚕桑并重,其中卷三栽桑,卷四养蚕㊂到明代,朝廷曾3次下诏劝课农桑,桐乡养蚕㊁缫丝技艺日趋完善,所产白丝全国闻名㊂至清代,桐乡农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上记录蚕桑丝织情形,乾隆首次南巡至石门镇写道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桑事此邦多 ,从中可以想象当时桐乡蚕桑业的兴旺㊂1.2㊀以蚕桑习俗为代表的蚕桑文化㊀㊀桐乡蚕桑习俗是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勤劳朴实的蚕乡儿女在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㊁婚丧嫁娶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㊂双庙渚蚕花水会是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的一项活动,主要是迎马鸣王姐妹仨至双庙渚附近河港上进行祭拜,相传该习俗起源于南宋时期[7]㊂清明轧蚕花是一项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体现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期待蚕桑丰收的美好愿望[8]㊂乌镇香市是每年清明到谷雨时分当地百姓汇集到一起烧香祈福,祈求蚕桑丰收的一项民间活动,是遗产地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㊂高杆船技是蚕花胜会最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常在清河村双庙渚㊁南松村富墩桥和含山蚕花胜会期间举行,每年清明节前后3d为演出时间,该技艺明末清初开始在遗产地流传,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最为兴盛[9]㊂蚕花马灯舞是流传于桐乡市大麻镇一带的民间民俗舞蹈,从古老的传说‘马鸣王菩萨“演变而来㊂1.3㊀以桑基圩田(桑基鱼塘)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模式㊀㊀遗产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为江㊁海㊁湖沼沉积物,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和经济类作物种植㊂遗产地居民根据当地平原水网特点,叠土栽桑,围圩造田,挖河筑堤,形成田地交叉,高低悬殊的 桑基圩田 ㊂同时,因地制宜地把一些低洼的地方挖深,修建池塘饲养淡水鱼;挖出的泥土堆砌在池塘四周,形成塘基防治水患,延续下来形成了 塘基种桑㊁桑叶喂蚕㊁蚕沙养鱼㊁鱼粪肥塘㊁塘泥壅桑 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㊂明中叶时期遗产地已经 桑拓遍野 并且分化出桑苗业㊂至民国年间,高产桑园养蚕产丝收入较高㊂遗产地居民种桑的同时兼种豆,使桑园收益最大化,养蚕季节以桑叶养蚕兼以秋冬桑叶饲养湖羊,桑柴作燃料,形成了粮-桑-羊综合经营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㊂1.4㊀以种桑养蚕为核心的传统农耕技术㊀㊀遗产地植桑最早以桑椹成熟后自然落地出苗,挖取散秧定植为主㊂明清时期发展到通过采收桑椹籽育苗,主要技术包括选椹处理㊁桑籽贮藏㊁桑籽播种㊁播后管护和苗期管理等5个步骤㊂后来发明压条㊁插条育苗等技术,形成了 春初,以长枝攀下(压入土中),湿泥则条烂,燥土压之则根深 等育苗知识和技术㊂桑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树皮即可选桑,桑树皮皱其叶子小而薄,桑树皮发白且树节较疏,芽大其叶必然大而厚㊂育蚕技术早在元代已总结出寒㊁热㊁饥㊁饱㊁稀㊁密㊁眠㊁起㊁紧㊁慢 十体 经验㊂此后,蚕种孵化和养育技术不断精进,蚕种催青最早采取 暖种法 ,即将蚕种藏于人体胸背,用体温暖种㊂后来逐步改为 温室暖种法 ,沿用至今㊂1.5㊀以运河古镇为核心的自然人文景观㊀㊀遗产地水网密集,纵横交织,融合桑园和农田,形成了典型的基塘景观和农田水网景观㊂遗产地悠久的桑苗㊁蚕茧及蚕丝制品交易,形成了众多古街古市㊂运河水系为运输的主要途径,河流两岸开设码头,保留有蚕花会㊁轧蚕花㊁龙蚕会㊁乌镇香市等蚕桑文化相关遗迹遗址,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㊂遗产地乌镇被誉为 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至今仍保留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江南水乡古镇的格局和风貌,古建筑独具江南韵味,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融合,是我国古典民居 以和为美 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㊂ 江南运河古镇 崇福至今已1100a,古城基本格局尚存,古运河㊁护城河㊁司马高桥㊁孔庙㊁横街等古城肌理至今依然保存㊂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赋予了遗产地独特的文化气息㊂2 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的遗产价值分析2.1㊀蚕桑物种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㊀㊀遗产地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异,非常适宜种桑养蚕,由此形成了以蚕桑为主的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㊂遗产地桑树品种繁多,共有42种,其中有密眼青㊁白皮桑㊁荷叶桑㊁鸡脚桑等本地传统桑品种16种,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是从本地品种选育出的桐乡青(湖桑35号㊁叶眼青㊁五眼头)等优良桑树品种㊂遗产地以茧形㊁茧色㊁化性㊁眠性㊁体色或地名命名的蚕品种有80多个,其中包括大圆和新圆2种地方传统品种㊂传统蚕桑品种是遗产地重要的农业战略资源,对品种改良及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价值㊂2.2㊀桐乡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㊀㊀ 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 ,反映的是蚕桑文化系统在历史时期给遗产地居民带来的高效经济效益㊂随着国家 东桑西移 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桐乡2134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传统蚕桑产业进入了衰退期,但仍是浙江省最大的养蚕县级市㊂2020年,遗产地桑园面积4666hm2,全年饲养蚕种12.35万张,总产蚕茧7016.6t,实现蚕茧产值2.4亿元;嫁接桑苗育苗面积666hm2,桑苗产量达3.2亿株,实现产值1.7亿元㊂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遗产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蚕桑产业链发展格局,包括从上游桑苗生产㊁蚕种生产,到下游蚕茧生产加工及专业营销一体化等,借助于中国蚕丝城㊁锦绣天地及各类电商平台,桐乡蚕丝被畅销国内外,为桐乡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㊂2.3㊀和谐社会男耕女织的典型代表㊀㊀遗产地蚕桑文化系统是小农社会下的产物,是在区域自然环境㊁经济基础㊁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劳作方式㊂蚕桑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维持遗产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社区稳定及实现遗产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㊂从桑苗种植到纺织业和相关产业的机械制造,包含轮种㊁套种㊁间种及蚕茧加工带动缫丝业㊁纺织业等均需大量劳动力的参与,且各工种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加上常年无歇,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使广大农村妇女能自食其力㊂2.4㊀杭嘉湖平原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㊀㊀桐乡蚕桑文化系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当地居民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衣食来源,还是当地先民不畏劳苦㊁变害为利㊁勇于创新的具体见证和优秀农耕思想的传承载体㊂为实现农业好收成,蚕桑等农事活动中人们 顺天时㊁应地利 ,合理运用人力引导天㊁地㊁人有机协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以 天人合一 节用物力 中正平和 为核心的农耕哲学理念,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瑰宝㊂深入挖掘和弘扬桐乡蚕桑文化,对遗产地培育文化自信㊁塑造乡风文明㊁振兴传统产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㊂2.5㊀生态农业科普科研的理想场所㊀㊀遗产地的发展史,就是一本鲜活的蚕桑农耕史,为开展蚕桑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为人们认识蚕桑文化提供了最佳科普教育基地㊂遗产地蚕桑文化历史悠久,深入挖掘遗产地种桑养蚕历史,对其寻根溯源,研究杭嘉湖平原农耕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㊂同时,遗产地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农业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材料㊂特别是蚕桑文化系统中动物㊁植物㊁微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可以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㊂遗产地世代传承的蚕桑丝织技艺,含山轧蚕花㊁高杆船技等传统蚕桑文化丰富内涵,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具有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㊂2.6㊀种桑养蚕农耕技术的传播基地㊀㊀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桑基圩田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㊁经济和文化效益㊂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有利于蚕桑业和淡水渔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丝绸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兼具 绿水㊁低耗㊁环保㊁循环 的完整且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㊂桑基鱼塘系统解决了生产力落后和经济结构单一时期人们发展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了对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合理和有效利用,既是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示范,也是对人类农耕文化的重要贡献㊂从现代集约经营的角度来看,或许桑基鱼塘系统的经济效益不是最高,但其蕴含的生态和经济循环理念值得保护和传承,这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㊂3 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建议3.1㊀加强政府对蚕桑文化系统保护与开发的支持和引导㊀㊀政府应支持和引导蚕桑文化系统保护工作,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促进遗产的合理保护和适度利用,重点是全面梳理桐乡蚕桑文化相关资源,建立完整的分门别类的蚕桑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编制桐乡蚕桑文化系统保护和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遗产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从农业生态㊁农业文化㊁生态景观㊁特色产业和遗产旅游等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具体举措,以全面保护遗产地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发挥蚕桑产业促进遗产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㊂3.2㊀制定蚕桑文化系统保护的法规制度与优惠政策㊀㊀遗产地需出台具体的蚕桑文化系统保护办法,对遗产的保护作出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对于保护的具体细则进行阐释和说明,同时应明确规定对于破坏遗产行为的处罚措施,用法律手段从根本上确保遗产的保护与利用㊂同时,成立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因遗产保护导致利益受损的桑农予以补偿,对在遗产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出台遗产保护优惠政策,支持遗产地农旅融合发展,以促进蚕桑文化系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㊂3.3㊀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并做好继承和发扬㊀㊀在桐乡市政府的领导下系统开展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遗产资源普查,深入挖掘与蚕桑相关的民间文艺㊁民风民俗㊁生产技艺和古迹遗址等,明确各类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并建立管理档案,为蚕桑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㊂同时,依托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做好继承和发扬工作,促进社会各界对桐乡蚕桑文化的再认识㊂定期开展蚕桑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支持 中国桐乡蚕桑博物馆 和蚕桑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适当恢复传统蚕桑种养殖技术,在中小学普及蚕桑文化相关科普教育和体验活动㊂3.4㊀发展生态农业推动遗产地农业产业发展㊀㊀通过桐乡蚕桑文化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㊁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的系统调查,进一步挖掘遗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打造农遗良品;开展蚕桑种植养殖相关生态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遗产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㊂充分发挥桐乡丝绸的历史㊁文化和品质优势,帮助遗产地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蚕桑产业更好发展㊂在遗产地已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丝绸产业,形成以蚕桑为基础的产业链条,打造 桐乡蚕桑 精品,切实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㊂3.5㊀提高各利益相关方对蚕桑文化系统的认识㊀㊀多途径多角度科普㊁宣传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组织编写桐乡蚕桑文化系统读本或科普读物,向社会大众或青少年解读蚕桑文化科学内涵及其重要价值,提升民众的自觉保护与传承意识;定期举办桐乡蚕桑文化相关节庆活动,将双庙渚蚕花水会㊁清明轧蚕花㊁桐乡蚕歌和蚕神绘画等蚕桑文化在节庆期间集中展示,促进社会各界对桐乡蚕桑文化的认知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拍摄制作蚕桑文化系统系列宣传片,多方位㊁多角度系统反映桐乡蚕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且通过微博㊁微信等各类新媒体宣传提高桐乡蚕桑在全国的知名度㊂3.6㊀发展遗产地休闲农业与特色产品㊀㊀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依托桐乡独特的水乡景观资源和蚕桑文化资源优势,结合遗产地已有的乡村旅游线路,合理开发利用桐乡蚕桑文化系统各类资源,开展观光休闲㊁康体㊁度假㊁疗养等活动,开发蚕桑生产观光㊁蚕桑文化体验㊁水乡颐养度假㊁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㊂为了更好地发挥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的独特资源优势,通过与当地知名蚕桑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以蚕桑为主题的遗产地特色产品,不断扩宽蚕桑文化系统的利用渠道,实现农业增效㊁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进而提高遗产地居民自觉保护遗产的积极性㊂参考文献:[1]㊀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兼论中国养蚕起始时代问题[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10(3):26-32.[2]㊀周颖.丝之源:湖州钱山漾[J].丝绸,2006,43(6):49-50.[3]㊀姚丽娟.桐乡市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措施[J].蚕桑通报,2008,39(1):41-42.[4]㊀沈王明.桐乡市蚕桑生产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蚕桑通报,2016,47(4):46-47.[5]㊀顾根梁,陈东威,许国梁.江南蚕桑业 东桑西移 [J].江南论坛,2007(3):31-32.[6]㊀顾建兴.桐乡市蚕桑产业持续衰退的症结及破解的建议[J].蚕桑通报,2018,49(2):48-49.[7]㊀王燏嶓.桐乡洲泉镇双庙渚蚕花水会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8]㊀褚红斌,陈亚琴,杨燕.含山轧蚕花[J].今日浙江,2013(10):54-55.[9]㊀吴玉娟.桐乡高杆船技传承与保护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责任编辑:王新芳)。
桐乡市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
桐乡市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篇一《走进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桐乡市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那可是个有趣的好地方。
一到那儿,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啥都新鲜。
刚进门,就瞧见大片大片的桑树。
那些桑树啊,一棵挨着一棵,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我好奇地凑到一棵桑树跟前,好家伙,叶子嫩绿嫩绿的,还泛着点油光,就像被精心擦拭过的小绿扇子。
仔细一看,叶子边缘还有些小锯齿,不过不扎手,就像是它给自己镶上了一圈小巧的花边。
在养蚕的地方就更有意思了。
蚕宝宝们可真是小懒虫,一个个慢悠悠地蠕动着胖嘟嘟的身子。
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想逗蚕宝宝玩,就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蚕宝宝的身子,蚕宝宝立马把身子一缩,可把那小朋友吓得够呛。
我也凑热闹地拿起旁边的桑叶去喂它们,蚕宝宝们一闻到桑叶的味道,脑袋立马抬得老高,蠕动得更快了些,那小模样就好像在说“美食来喽,美食来喽”。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不少农耕工具。
有犁,那铁家伙看上去就特别结实厚重,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挪动一点。
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们在田地里,吆喝着老黄牛,扶着犁辛勤劳作的画面。
还有那个锄头,木头的把子,铁的锄头,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听旁边的老师傅讲,用锄头可不能使蛮力,得讲究技巧,要不然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痛。
走在这个研学基地里,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部活的历史书。
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蚕桑和农耕文化的故事。
从桑树到蚕宝宝,从一片片桑叶到一匹匹丝绸,从笨重的农耕工具到丰收的田野,它们之间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线连接着,这线就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离开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这个地方呀,每一片树叶,每一个蚕茧,每一件农耕工具就像一个个老朋友似的印在我脑海里了。
篇二《凤鸣——蚕桑和农耕的趣味天地》桐乡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简直是个宝藏基地。
刚到那个基地,满眼都是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
我先奔向那片种着桑树的园子。
桑园里有几条小路,窄窄的,我走在小路上,周围的桑树像是一个个高大的守卫。
桐乡市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作文
英文回答:Fengming San and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earch Base in Kirimune are tourist attractions where the culture of sibling,squirt farming and farming experience are integrated。
Basedon its rich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base is working to promote the country ' s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and to promote its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Here,visitors can learn more about silk culture, the origins and charms of farming culture, visit silk displays, explore historical changes in saliva farming and engage in rich experience activities such as silk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tools,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traditional farming life。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such tourist attractions,the general public will be actively guided in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nation。
桐乡凤鸣桑蚕基地和农耕文化作文
桐乡凤鸣桑蚕基地和农耕文化作文《桐乡凤鸣桑蚕基地:一场奇妙的农耕文化之旅》我从来没想到,一次去桐乡凤鸣桑蚕基地的经历,会给我带来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刚到基地,那一片片的桑树就像绿色的海洋迎接我们。
每棵桑树的叶子都油绿油绿的,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我凑近仔细看这片桑树海,好家伙,桑树的枝干粗细不一,有的像我的小指头那么细,看样子是新长出来没几年的,有的却粗得像我的手臂,那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和桑蚕宝宝的吞食啊。
这时候,有个养蚕的老农过来给我们介绍,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就像是被桐乡的太阳给印上了标志似的。
他口音挺重,但是讲话特别有趣。
他说这桑树啊就像他们家的命根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指着桑叶说,你看这桑叶,又大又嫩,桑蚕宝宝就爱吃这个,这桑叶要是长不好,蚕宝宝可就养不好喽,蚕宝宝养不好,咱就没丝,没丝就没钱赚,没钱赚就没法过日子。
他一边说一边笑,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一块去了,可是那笑容里全是对桑树和蚕宝宝的爱。
跟着老农,我们来到了一间间养蚕的屋子。
刚进屋,就听到一阵沙沙沙的声音。
那声音就像是下小雨落在树叶上一样,又像是一群小虫子在窃窃私语。
我的眼睛努力适应屋子里稍微暗一点的光线,这才看清,到处都是白白胖胖的蚕宝宝。
它们趴在桑叶上,那小身子一扭一扭地啃着桑叶。
有些蚕宝宝吃桑叶可猛了,大嘴巴张得像个小漏斗,桑叶的边缘就被它们这样一口一口地被啃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锯齿,有的像小月牙。
我好奇地伸手想摸一摸,老农赶紧阻止我,说这蚕宝宝可娇贵了,手上有汗有细菌,弄不好会让蚕宝宝生病的。
接着,老农又带着我们去看吐丝的蚕。
只见那些蚕把自己包在一个个白色或者黄色的茧里面。
那些茧可精致了,像一个个小巧的睡袋挂在那里。
老农说,这丝就是宝贝啊,要从这些茧里抽出来。
我心底暗自佩服,这小小的蚕居然能吐出这么多丝。
从桑蚕基地出来后,我的脑袋里全是桑树、蚕宝宝的形象。
桐乡凤鸣桑蚕基地就像一个神奇的小世界,把古老的农耕文化用这么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给我们。
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研学作文
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研学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学习哦!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古朴的村落,房屋都是用青砖瓦盖成的,显得格外亲切自然。
村子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绿荫满地,空气清新怡人。
走进村子,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华。
接下来,我们就去体验蚕桑的乐趣吧!蚕宝宝是一种可爱的小生物,它们就住在这些房屋里。
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小竹篓,里面装着新鲜嫩绿的桑叶。
我们轻手轻脚地走进蚕室,只见那里摆放着成排的蚕架,上面盘踞着一只只圆滚滚、毛绒绒的小蚕宝宝。
它们正在吃力地啃食桑叶,小嘴巴一张一合,看上去非常可爱!我们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导,轻轻地把桑叶放到小蚕宝宝面前。
它们闻到香味后,迫不及待地扭动身体,努力去啃食新鲜的叶子。
真是太有趣了!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农家乐体验区。
这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看起来特别新鲜肥美。
导师说,我们可以亲自动手采摘,并且学习一些简单的农活。
于是,我们兴高采烈地走进果园,在阳光下忙碌劳作。
采摘蔬菜的过程很有意思,不仅让我们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还培养了耐心和勤劳的品德。
最令人期待的,当然是品尝刚刚亲手采摘的新鲜农产品啦!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到农家院落,为我们现场烹制了丰盛的农家菜。
青菜香菇炖豆腐,凉拌黄瓜,蒜泥白肉……菜品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指大动。
我们你一口我一口,吃得不亦乐乎。
这顿饭不仅营养美味,还有浓浓的乡间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采摘、烹饪、品尝,我们在这个特色研学基地真是收获满满啊!不但亲身体验了蚕桑养殖和农耕劳作的乐趣,还领略了乡村的质朴和热情。
这次研学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希望下次还能再来这里体验哦!篇2标题:趣味农耕之旅大家好,我是小明。
上个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进行为期三天的研学旅行,体验了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收获满满哦!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稻田体验区。
蚕桑文化与“最美桐乡”精神之关系
蚕桑文化与“最美桐乡”精神之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垫,它刺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它也存在于人的思想里,是人精神的动力。
始于江南,浙江省嘉兴桐乡一带自古就有养蚕制丝的传统,农民历代养蚕,乡村中世代流传有“蚕熟半年粮”的谚语,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桐乡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
其形式多样,有祈祀蚕神、轧蚕花求丰收、演“蚕花戏”娱神及诸多生活、语言禁忌等。
农历四月为蚕月,走进桐乡的乡村,处处活跃着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蚕农家的大门边插着桃树叶,门上贴着蚕花娘娘剪纸,蚕室里摆放着陶制的小“蚕猫”。
问起这些民俗的缘由,蚕农会告诉大家:“这些都是以前传下来的,可以保佑蚕宝宝!”现在虽提倡科学养蚕,许多古老的禁忌都已消逝,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相关蚕俗依然盛行,如女儿出嫁,娘家需陪嫁小桑苗、红竹篓等与栽桑养蚕有关的实物,名谓“送蚕花”;成亲的女儿亲家则要“望蚕讯”、“ 裹蚕讯粽”,以祈求蚕花娘娘保佑双方养蚕好。
栽桑、养蚕、缫丝、织布、拉棉兜、翻丝绵被等蚕桑相关的传统技艺,在桐乡乡村也世代相传。
每年三月,这里的农民便开始了一年的繁忙生活,此时你去田间转一转,便随处可见那种两人一组面对面的劳作——嫁接桑苗,这是一种极富“技术含量”的活儿:插“广秧、“铡片头”、“捂桑苗”,起早贪黑忙碌,一直要到清明前后,嫁接工作才完成。
清明过后不久农民们就迎来了一年中第一季蚕宝宝——春蚕,养蚕是及其辛苦的事,要不断地采摘桑叶才能满足蚕宝宝贪吃的胃口,但是勤劳的农民想起一个多月后的丰收,再辛苦也绝无怨言,江南的春天多雨,农民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快乐地辛勤地劳作着。
秋天后,等到五季蚕宝宝都收获后,接近年关,当年嫁接的小桑苗也能收获卖钱,遇到好的年成,每家的小桑苗都能卖一笔可观的收入。
农民们这样年复一年,辛劳却满足。
经济发达的今天,只有少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缫丝、织布等传统设备。
蚕桑文化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蚕桑文化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一、活动背景蚕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弘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我校在今年暑假组织了一次蚕桑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蚕桑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们深刻了解蚕桑的种植、养蚕、织丝等环节,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乐趣。
二、活动内容1. 蚕桑种植体验: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在学校内准备了蚕桑种植示范区。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蚕桑的种植技术,并亲自动手进行了蚕桑种植。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蚕桑的适宜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 蚕宝宝养殖:在蚕桑种植之后,我们为学生们准备了蚕宝宝,以便他们亲自参与养殖过程。
学生们学习了蚕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体验了喂食蚕宝宝、清理蚕宝宝屎、照顾蚕宝宝成长等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3. 丝绸加工体验:在蚕宝宝养殖之后,我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丝绸加工体验环节。
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了生丝的加工过程,从蚕吐丝到丝绸制品的加工。
学生们亲手进行了丝绸的加工过程。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领略了丝绸加工的独特魅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效果通过这次蚕桑文化实践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很多收获。
首先,学生们了解到了蚕桑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亲身参与蚕桑的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他们对蚕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生们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亲自下地种植、照料蚕宝宝,并参与丝绸的加工过程。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他们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们增强了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蚕宝宝养殖环节中,学生们需要每天喂养、清理蚕宝宝,这提高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和细心程度。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们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活动总结通过这次蚕桑文化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习报告
浙江省桐乡市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并且桐乡是我国蚕桑的重要产地,“桐乡蚕桑习俗”也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桐乡市种植有桑树约10万亩,蚕种饲养量达到每年25万张左右。
蚕桑文化始于江南,浙江省嘉兴桐乡一带自古就有养蚕制丝的传统,农民历代养蚕,乡村中世代流传有“蚕熟半年粮”的谚语,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桐乡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
其形式多样,有祈祀蚕神、轧蚕花求丰收、演“蚕花戏”娱神及诸多生活、语言禁忌等。
农历四月为蚕月,走进桐乡的乡村,处处活跃着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蚕农家的大门边插着桃树叶,门上贴着蚕花娘娘剪纸,蚕室里摆放着陶制的小“蚕猫”。
问起这些民俗的缘由,蚕农会告诉大家:“这些都是以前传下来的,可以保佑蚕宝宝!”现在虽提倡科学养蚕,许多古老的禁忌都已消逝,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相关蚕俗依然盛行,如女儿出嫁,娘家需陪嫁小桑苗、红竹篓等与栽桑养蚕有关的实物,名谓“送蚕花”;成亲的女儿亲家则要“望蚕讯”、“裹蚕讯粽”,以祈求蚕花娘娘保佑双方养蚕好。
栽桑、养蚕、缫丝、织布、拉棉兜、翻丝绵被等蚕桑相关的传统技艺,在桐乡乡村也世代相传。
经济发达的今天,只有少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缫丝、织布等传统设备。
在一些农户家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织布机,随着梭子的穿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刚刚翻好的丝绵被子雪白柔软轻盈,最为引人注目的要属缫丝技艺,竹编的“行灶”熊熊燃烧,煮沸的茧子随着缫丝车的转动,不断地吐出缕缕雪白的茧丝,年长的农妇们挑丝、甩丝、捞茧子……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桐乡市骑塘丝厂成立于2012-03-17(其前身是桐乡骑塘丝业合作社,发展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了)主营业务为:白厂丝生产。
近年来,坚持“市场导向、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引领行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桐乡市骑塘丝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和业务精英。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2008年6月7日,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项目编号:Ⅹ-95。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6张)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蚕示三牛“的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农桑是国家之本,史书上都有皇后亲蚕、祭祀先蚕的记载。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伏羲、黄帝、嫘祖、蚕丛氏都 充当过蚕神。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太古蚕马》就是一则“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一千多年来,“白马化 蚕“这一远古神话传说在杭嘉湖蚕乡广为流传,流传最广当数浙北蚕乡。民间传说把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 山镇境内的含山,视为蚕神的发祥地和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习俗便由此而生,含山也由此成为杭嘉湖蚕 乡的“蚕花圣地“。据史料记载,含山清明“轧蚕花“活动始于唐代。唐代乾符二年(870)始建含山寺(包括 蚕花殿);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始建含山笔塔。据说含山有“十六殿““十大景“,其中马鸣殿也叫蚕 花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亦则蚕花娘娘),香火终年不断。正清明最为热闹,其活动的重心就是祭祀蚕花娘 娘。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传统民俗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主要活动 04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桐乡市凤鸣蚕桑农耕文学研学基地作文
桐乡市凤鸣蚕桑农耕文学研学基地作文哎呀呀,今天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到了凤鸣蚕桑与农耕基地研学,这可真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旅行啊!一到基地,我就被那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嘿呀,蓝天白云,稻田流水,还有那一片片绿色的桑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卷之中。
我们首先进行了创意茧偶制作。
嘿嘿,我拿起两个蚕茧,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
我把其中一个蚕茧剪成两半,用画笔给它画上头发和衣服,再点上眼睛和嘴巴,一个可爱的茧偶就做好啦!同学们也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茧偶,真是太有趣了!接着,我们来到了野炊区。
哇,桌上摆满了食材,有玉米、豆子、肉等等。
同学们个个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我也不甘示弱,穿上围裙,戴上手套,准备大显身手。
我先把油烧热,然后把肉和蔬菜放进锅里翻炒,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就出锅了。
大家一起分享着自己亲手做的美食,那味道,嘿呀,真是格外可口!下午,我们进行了团体拓展活动。
这是一项考验团队合作的游戏,我们分成小组,一起完成各种任务。
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最终我们小组取得了胜利。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增进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最后,我们来到了农耕文化展示区。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还参观了各种传统的农具和农作物。
我看到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体验了农耕文化的魅力。
嘿呀,我真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文化研究
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文化研究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文化研究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婚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蚕桑元素常常贯穿于婚礼仪式中,成为传统婚俗的一部分。
嘉兴作为中国蚕桑产地的代表之一,其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反映了嘉兴人崇尚蚕桑文化的独特传承。
首先,嘉兴的传统婚俗中,蚕桑习俗主要表现在婚车装饰中。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常常会乘坐装饰华丽的花轿或轿车前往婚礼场地。
而这些车上常常会附上蚕桑与丝绸的图案和装饰,寓意着丰收和美好的婚姻生活。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蚕桑业的尊崇,同时也表达了新人对家庭幸福和美满的美好祝愿。
其次,蚕桑习俗也体现在新娘的嫁妆中。
嫁妆是中国传统婚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了女方嫁入新家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嘉兴的传统婚俗中,蚕桑丝绸常常被当做嫁妆中必备的元素。
新娘会将蚕桑丝绸制成的衣物、绣品以及其他艺术品作为嫁妆送给新家人。
这不仅可视为寓意新娘的勤劳和温柔,也是对传统蚕桑文化的传承和尊崇。
此外,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还体现在婚礼仪式的某些环节上。
例如,在婚礼过程中,新郎新娘会祭拜家神,而祭拜仪式中常会有蚕桑庙或蚕神庙作为祭祀对象。
这一习俗意味着新人对家庭幸福、繁荣和蚕桑行业的祝福。
同时,在婚礼现场,也会有一些代表蚕桑文化的表演,例如蚕织、蚕茧婚等节目,这些节目既是对蚕桑传统技艺的展示,也为婚礼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既体现了嘉兴人对蚕桑文化的崇尚,也蕴含了对家庭幸福和美满婚姻的美好祝愿。
同时,这些习俗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蚕桑文化的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婚礼越来越多,传统蚕桑习俗逐渐被淡忘,只有少数人会在婚礼中保留这些传统元素。
因此,加强对嘉兴传统婚俗中蚕桑习俗的研究和保护变得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承来保护这些重要的婚俗习惯。
可以通过文化展览、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嘉兴传统婚俗中的蚕桑习俗。
蚕桑民俗掠影
蚕桑民俗掠影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2007()6
【摘要】湖州历来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数千年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蚕桑
文化。
我们从新近出版的《湖州老照片图影集》中选取了一组反映蚕桑民谷的照片,让你感受古老民谷文化带来的魅力。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蚕桑文化;民俗;地方特色;湖州;出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G122
【相关文献】
1.桐乡蚕桑文化的民俗学考察——以蚕桑神明文化为例 [J], 孔青青;王仕连
2.苏南蚕桑民俗初步研究 [J], 沈建东
3.博物馆里民俗乐欢欢喜喜闹元宵——武汉博物馆元宵节民俗体验活动掠影 [J], 裴少菲;
4.快速发展的柳林蚕桑产业——柳林县农业局工作掠影 [J], 无
5.传承优秀民俗培育现代儿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中小学教育集团滨江小学
民俗文化特色教育掠影 [J], 朱月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乡的蚕桑文化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养蚕胜地,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习俗,蚕神信仰则是蚕俗活动的中心支柱。
如今,蚕桑产业日渐式微,一些相关的手工技艺正在消失,关于蚕桑的文化习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着重探讨一下两个方面:一,桐乡地区的蚕神传说在民间的影响。
二,以蚕神信仰为支柱桐乡清明轧蚕花活动的现状,总结桐乡地区蚕桑文化的特点,展现桐乡蚕桑文化习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自古闻名遐迩,并且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农业物产丰富,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都是我国蚕桑的重要产地。
“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东而嘉善平,湖海盐西而归安乌,程俱田多地少,农事随乡地之利爲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盖吾乡田不宜牛耕,用人力最难,又田壅多,工亦多,地工省壅,亦省田工,俱忙地工俱间,田赴时急,地赴时缓,田忧水旱,地不忧水旱。
”说的就是桐乡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其中特别提到了桐乡适合桑树的生长,蚕桑生产无论欠收或是丰收,其亩产量所获得的财富价值都比种田的亩产量所获财富价值高,可见其自然条件对于养蚕是极为有利的。
蚕桑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桐乡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是首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一直是桐乡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蚕桑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
传统的蚕桑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渐式微,种桑养蚕日渐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人们对一些以往的由种桑养蚕所衍生出来的传统蚕桑文化习俗的重视度也不复往常。
蚕桑文化作为江南地区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是与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良渚时期的蚕桑文化追溯起,在一代又一代先辈的社会实践中,养蚕这一产业在农业的分支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点。
从养蚕流程到蚕俗节日,从器物到文化,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其特殊的神明文化和流传至今的清明轧蚕花活动。
一、桐乡地区的蚕神传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神,有谚语道:“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三月清明做团子,四月养蚕采茧子……”可见,桐乡农家是多么重视养蚕。
古时,科学技术较为薄弱,农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是“靠天吃饭”,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比较强,每逢无法控制或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迫害时,人们会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同时,人们也会从精神上祈求能够得到某种力量的庇佑,这种力量更多地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事物进行神化,期望用人的虔诚来感动神化物,使人们在生产中趋利避害,从而保证人们的生活得以延续,避灾得福,神明文化悄然而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蚕神的传说也在不断地变衍。
桐乡地区的蚕神传说主要的有两种,其一是“龙蚕”传说,据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资料记载:两妯娌养蚕,二嫂为外乡人,不懂养蚕之道,于是求教于嫂虚心向大嫂请教,但大嫂却心怀恶意,教之用以热水泡过的蚕种来焐种,以致最终仅仅孵一条蚁蚕,她依照大嫂的样子,每日采叶、喂蚕与加温,蚕亦越长越大。
当大嫂看到那肥大的蚕,便知道那是“龙蚕”,也听人们说得“龙蚕”者可得富贵。
于是大嫂便起恶意,她首先偷之未果,其次欲毒死“龙蚕”亦然未果,最终便夜里用纺车锭戳死了“龙蚕”,暗自欣喜地去睡觉。
第二天醒来却发现自己养的蚕一条都没有了。
原来她的蚕都到二嫂家去吊唁“龙蚕”,并且吐丝为“龙蚕”作棺,它们也作茧自缚而死。
世人希望自己所养的蚕亦如“龙蚕”一样大,故育蚕时供“龙蚕”而祭拜,并谓之神。
“龙蚕”是蚕农们在养育蚕宝宝时的共同愿望,他们祭拜龙蚕,希望自己所养的每个蚕宝宝都如龙蚕般精壮与硕大,蚕食青还白,吐丝精细。
人们可以售丝或丝织布帛,换取家常日用,以此求得生存,生活无忧者亦然可以聚集财富,造福子孙。
“龙蚕”传说除了表达人们对养蚕的目标与期望,同时也在无形中传递一种实事求是,勤劳致富,善妒其恶的实业精神。
此外,蚕桑养殖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好,它需要合作,特别是亲邻之间,借以“龙蚕”之说,也间接警告后来人团结帮亲,互相协助,勿图他人之利,勿起损人之心。
蚕本质洁,不思(丝)性恶之人,养蚕即为修心,养蚕以人的纯净之心,最终春蚕吐丝赠还。
其二是“马鸣王菩萨”的传说。
“赛神吴兴掌故集引蜀郡图经曰:九宫仙嫔者,盖本之列仙通记所称马头娘。
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节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那么何为马鸣王菩萨?《通俗编》中载:“蚕女当高辛时,旧迹在蜀广汉,不知姓氏,其父爲人所掠,母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之,众莫应,惟素所乘马闻言绝拘绊去,数日,父乃乘马归,母白之故,父曰:‘安有人而偶非乎马跑父怒杀之,曝皮于庭,皮忽卷女飞去,栖于桑间化爲,一日,女乘云驾此马,谓父母曰:‘太上以儿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矣。
由是宫观皆塑女像,祈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亦有《搜神记》言:“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蠒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
“马鸣王菩萨”又称“蚕神”、“蚕花娘娘”。
在此传说中,一方面,人们有意地将裹着牛皮的姑娘述为“头缠(蚕)于桑树上”或是“化蚕于桑树上”,前者主要将异化的现象加于人们的日常依赖的桑树,使之神化,后者主要是姑娘与牛皮化蚕,使养蚕缫丝成为此地新的民生之计,待姑娘因孝而感动诸神,最终化身为菩萨后,人们便对之有了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希望菩萨能够保护蚕农桑叶富足,蚕蛹健康,蚕茧肥大,蚕丝细长,精致细腻,这样便可以蚕丝布帛换取一家生活安逸,安享齐人之乐。
另一方面,也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孝道是自古以来众人推崇的传统精神,在古代尽孝不仅仅是一种内在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在外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人们之所以愿意将马明王菩萨日常生活中的祭拜对象,可能一是因为马鸣王本身的一种神化了的身份,易使人产生敬畏之心。
二是因为马鸣王菩萨本身所承载的一种至孝精神,若将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信仰,易形成一种老有所养,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桐乡“清明轧蚕花”活动“清明轧蚕花”是蚕农以蚕神信仰为中心,以象征蚕茧丰收的“蚕花”为标记的蚕桑习俗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人们对蚕神护佑,求得丰收的感恩活动,是蚕桑神明文化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活的写照,其时间主要选定在蚕忙前夕的清明时节,在桐乡人民“清明轧蚕花”的活动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蚕花娘娘的魅力。
在活动现场,由桐乡的姑娘扮演蚕花娘娘,“蚕花娘娘”站立在龙船的船头,会有小伙子在后边划船,领头的小伙子敲着鼓,另有两个人牵引着龙船围绕广场游一圈,“蚕花娘娘”就会为参加观看的人民发放蚕花。
这时,人们都会争着去抢蚕花。
蚕花娘娘之所以在船上,是因为有蚕花水会的习俗,这一场景正是模拟了蚕花水会上蚕花娘娘显灵的场景。
非遗博物馆的影视资料显示:蚕花水会就是祭祀蚕花娘娘的庙会,欲求民蚕丰收的美好意愿。
在蚕花水會上,四面八方来的蚕农会摇着快船、缫丝船、打拳船、高杆船等进行水上表演,加上助兴的人们,形成了及其热闹和喜庆的水上表演。
有谚语道:“蚕花廿四分一张蚕种十二筐,借钿买叶到余杭”,桐乡虽是养蚕胜地,却不供应蚕种,需到余杭县购买蚕种。
如果一张蚕种真的能有十二筐大眠蚕,那么蚕农借了钱也要买桑叶养蚕了,由于陆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余杭的桑叶运到桐乡已经不新鲜,于是人们便改走水路,用小船以最快的速度将蚕叶运到桐乡,久而久之人们也就练就了水上“摇快船”的习俗。
摇快船,就是各个船队进行比赛,快船比的自然就是速度。
摇快船的人是有目标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取得第一。
摇得最快的船队,就可以到庙里摘取蚕花,摘取到蚕花,就预示着在蚕花娘娘的庇佑下,养蚕会丰产、丰收。
通过举行这样的比赛,不仅是为了祭拜蚕花娘娘,也是有利于提高划船技术和船行速度。
除了水上表演,在岸上,蚕花戏会持续三天。
蚕花戏包括越剧、花鼓戏、皮影戏等。
而拳船是水乡所特有的一种习俗。
人们在船上习武,以达到强生健体,借助生产和生活工具作为武器,所传承下来的民间的船术,具有浓郁的水乡、蚕乡风情。
而高杆船是蚕花水会的压轴大戏。
桐乡高杆船技是蚕神祭祀仪式上边沿的水上模拟蚕宝宝吐丝做茧动作的民俗杂技项目。
它的精神内核是蚕神信仰,主要流传于桐乡洲泉镇一带农村。
所谓高杆船,顾名思义,必然有一高杆立于船上,这高杆就是极具韧性的粗壮的竹竿。
表演者身上穿着白色的服装,从竹竿爬到高端。
体现了水乡人民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桐乡的高杆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时期,表演时间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整套高杆船表演有十八个动作,都是模仿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也有表示桐乡人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愿望与追求。
原来的高杆船和拳船都只有在双庙渚水会和含山附近的水上才能看到,但是如今,在桐乡乌镇的景区中就有高杆船和拳船的表演,每日都会有专业的演员在表演展示,如果幸运,就能欣赏到这精彩的表演,感受水乡的独特魅力。
这类传统的蚕桑习俗在桐乡地区还有很多,涉及了桐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无一例外,而其中多多少少都涉及了对蚕神的信仰与崇拜。
以上列举的只是沧海一粟,这些蚕俗,有些还沿用至今,比如在办喜事的时候还是会用有蚕花竹、红棉兜,死者入殓时,会盖丝绵。
而在技术层面上,桐乡的养蚕技术也胜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地区。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凡取叶必用剪鐡,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剪枝之法”可见桐乡的桑剪锻造技艺之精巧。
桐乡的蚕桑文化是在桐乡地区的整个大环境背景下,由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共同形成的,是小农社会下的产物。
蚕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蚕桑文化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劳作方式。
而由种桑养蚕衍生出的各种蚕俗,如蚕神传说、蚕歌、拳船、高杆船等无一不表现了桐乡人们的淳朴、善良与勤劳,寄托了桐乡人民美好的愿望。
可以说不同时期的蚕桑文化就是不同时期桐乡蚕农生产生活的缩影。
时代大背景造就了桐乡地区丰富的蚕桑文化,而蚕桑文化又丰富了桐乡地区的文化底蕴。
但是,也有很多传统的蚕俗已经慢慢消失在桐乡人民的生活中,如今会唱蚕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婚嫁时,也鲜有喜娘唱蚕歌了。
一些传统习俗的消失,其实就其代表文化的消退,也反映着蚕桑活动在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少,蚕桑经济占现在经济比重越来越低。
2008年6月,桐乡的蚕桑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蚕桑习俗终于面向世界。
桐乡蚕桑习俗入住桐乡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加之桐乡乌镇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有意识的保护这些技艺的传承,引起了许多社会学者以及青年少年学生的关注。
但是,这些传统技艺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水乡的这些特有的传统正在消逝。
保护与传承蚕桑文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