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1)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课后记课后反思教学反思课后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
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回顾。
1. 导入环节。
- 我以一个有趣的古诗小谜语开始了课程,目的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来看,这个导入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我发现,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这个谜语有点难理解,下次可以选择更简单直白且与古诗内容联系更紧密的导入方式。
2. 字词教学。
- 在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时,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像让孩子们观察字形结构、玩猜字游戏等。
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不过在一些较难的字词上,如“绦”这个字,尽管我解释了它是丝织的带子,但孩子们还是很难想象出它在诗中的画面感。
我想下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来辅助教学,这样会更加直观。
3. 诗句解析。
- 在解析诗句的时候,我尽量用比较口语化的方式去讲解。
比如在讲“碧玉妆成一树高”时,我就说:“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打扮得超级漂亮,那这棵柳树啊,就像是被精心打扮过的一样,高高地站在那儿呢。
”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感觉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了。
但是在讲解古诗的意境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候我会过于注重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没有引导孩子们去深入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这是说春风像剪刀一样剪出了细叶,却没有让他们充分去想象春风像剪刀一样轻柔又神奇地创造出这一美景的画面。
4. 朗读教学。
- 朗读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带着孩子们读了很多遍,有齐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等。
孩子们读得很有热情,但是在朗读的节奏把握上,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有些孩子读得太快,就像在念顺口溜,没有把古诗的韵味读出来。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指导朗读节奏的时候,没有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下次我可以通过拍手打节奏或者用简单的符号标记停顿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5. 拓展环节。
- 在拓展环节,我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描写春天的其他古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两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两篇)(一)《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化,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等方式方法。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 1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
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
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
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络诗文的方法,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展交流,老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拟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比照的方法,一边比拟,一边区分进展理解:比方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分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
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展比照,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才能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可以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早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课前思考: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教学目标: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
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
(一爱一愁)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
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古诗二首》在教授《古诗二首》时,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教学反思和经验。
以下是我个人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诗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学生则对古诗的意义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的文字,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
其次,我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如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
最后,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表达和朗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诵古诗时表达不准确,声音单调,缺乏音乐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提供了一些示范和示范朗诵,让学生模仿我。
其次,我鼓励学生多练习,多读,尝试不同的朗诵方式和表达。
最后,我组织了一些小组朗诵比赛和表演,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学习。
另外,古诗的背诵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很难记住古诗的文字和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记忆技巧和方法,如联想记忆、分段记忆等,帮助他们更快地记住古诗。
其次,我组织了一些背诵比赛和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多背诵,多复习,加强记忆力。
最后,我把古诗的背诵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结合起来,如中国文化和历史课程,艺术表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总之,教授《古诗二首》是一项挑战和机遇。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不断完善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学生的古诗素养和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
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
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
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
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材料《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反思《古诗二首》教学,我觉得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一、优点本课教学的优点就在于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从学生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以及下节课对本课教学检查的成绩上都可以看出。
但教学效果往往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着的,那么这一课促进课堂高效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设计的新颖有趣。
以前我对古诗的教学一般都是先读背后鉴赏的。
首先是把它当作读背材料加以读背,因为还没有理解诗意,读背也就基本上是死记硬背。
其次才是鉴赏,我一直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翻译着手,然后赏析,最后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
仔细思量,这样的鉴赏教学设计不仅琐碎而不连贯,教学的理念也是相当的落后。
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常常使诗失去了固有的韵味;而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代价的,结果是吃力而不讨好;为应对考试而编写和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难以避免地有将文学鉴赏课改换成习题讲解课之嫌。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古代诗歌教学,仅仅当作读背材料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也是不行的。
必须教给学生古诗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欣赏品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积累,才能使古诗教学的目标真正达成。
本着上述考虑,我在本课备课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通过大量的查阅和思考,决定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先对诗歌进行赏析,再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诵读。
“诗言志。
”诗歌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诗歌抒发的情感都是可以用诗句来概括的。
我们老师如果能够找到并给出能够概括这种情感的诗句来,让学生顺着这个诗句去自主赏析,实际上就相当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去打开保险柜一样,学生主动了,本来感到困难的赏析也变得容易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一、指导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
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
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指导朗读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
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
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
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指导理解古诗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
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
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年级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包括《《夜宿山寺》和《《敕勒歌》两首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诵、讲解、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培养诗歌欣赏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品味诗句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注重知识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诗的内容,还拓展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代的建筑、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此外,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也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不错,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
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
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
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
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
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
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
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在教授《古诗二首》这篇诗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和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低。
相比较其他文学作品,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为简练隐晦,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反思和改进:
1. 提前准备:在教学之前,我重新研读了《古诗二首》,并对其内容和背景进行了深入了解。
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2. 课前导入:在上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了古诗的特点和形式,以及古代文化的背景。
通过观看一些古代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我希望学生能够对于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3. 梳理诗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上。
通过引导学生逐行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意义。
4. 创设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尝试创设情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探讨。
例如,我请学生通过画画、写作或演讲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想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延伸:除了教授《古诗二首》,我还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的学习。
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改进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了提升。
然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完全解决学生的问题。
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引导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古诗二首》进行教学。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深刻体验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我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
在准备教案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对于《古诗二首》这样课文难度较高的诗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能会比较低。
然而,在教学当中,我并没有预设许多相关问题或者例子,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和阻碍。
因此,下次在备课时,我会更加详细地研究课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
其次,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古诗二首》这首诗时,我主要使用了讲解的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诗歌的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诗二首》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但是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其中的哀思和遗憾。
我只是局限于对诗歌词句的解读,没有引导学生对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都比较肤浅。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以感知诗歌情感为重点,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我在这堂课的节奏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厌烦。
在诗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我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耽误了其他活动的开展。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合理安排时间,控制自己的讲解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会在讲解之间设置一些互动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参与和体验。
教学反思-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
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是否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安排学生由说到编到创,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学习场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利用导学案进行上课,孩子们开始敢于表现自己,认可自己,大胆发言了,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喜人场面,面对这一切,我在兴奋之余也不得不思考,怎样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下去?目前使用的评价机制需不需要细化或者有所推陈出新?总是同一模式,孩子会不会天长日久而出现审美疲劳?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怎样在新模式中一样完美实现?带着重重思考,进入了古诗二首的教学。
传统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字义,连诗意,读诗句,悟诗情的方法,屡试不爽,孩子们学的轻松,记得牢靠。
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喋喋不休,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同年级教师认为,这两首诗诗句意思一目了然,直接设置两个探究点即可,均从此诗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入手。
集体备课时,大家没有太多意异议,真的一节课走下来,再次碰头的时候,无不后悔不已,很怀念传统上法的轻松、清晰和踏实。
产生如此挫败感,细究其因:1.我们将探究点定位过高,在没有学生对于诗意流畅的理解基础上就要体悟作者的写诗意图,有些空中建楼阁——设计者沾沾自喜,建筑工人愁眉不展。
2.传统教学一节课一首诗,而现在一节课两首诗,还要把表述角度完全不一样,说明道理几乎相同的两首诗同时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反思《古诗二首》教学,我觉得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一、优点
本课教学的优点就在于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从学生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以及下节课对本课教学检查的成绩上都可以看出。
但教学效果往往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着的,那么这一课促进课堂高效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
一是教学设计的新颖有趣。
以前我对古诗的教学一般都是先读背后鉴赏的。
首先是把它当作读背材料加以读背,因为还没有理解诗意,读背也就基本上是死记硬背。
其次才是鉴赏,我一直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翻译着手,然后赏析,最后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
仔细思量,这样的鉴赏教学设计不仅琐碎而不连贯,教学的理念也是相当的落后。
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常常使诗失去了固有的韵味;而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代价的,结果是吃力而不讨好;为应对考试而编写和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难以避免地有将文学鉴赏课改换成习题讲解课之嫌。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古代诗歌教学,仅仅当作读背材料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也是不行的。
必须教给学生古诗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欣赏品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积累,才能使古诗教学的目标真正达成。
本着上述考虑,我在本课备课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通过大量的查阅和思考,决定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先对诗歌进行赏析,再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诵读。
“诗言志。
”诗歌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诗歌抒发的情感都是可以用诗句来概括的。
我们老师如果能够找到并给出能够概括这种情感的诗句来,让学生顺着这个诗句去自主赏析,实际上就相当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去打开保险柜一样,学生主动了,本来感到困难的赏析也变得容易了。
而赏析后再指导诵读,也就使教学流程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自然而合理。
二、激趣手段的简单奏效
仅仅依靠教学设计的新颖有趣来促进课堂高效是难以持久的(教学设计虽然可以不止一种,但想永远的新颖有趣难以做到)。
要促进课堂高效,必须有简单容易操作而又确实奏效的手段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所以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这种激趣手段就是奖励条例。
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这样的奖励条例:凡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发言而能答对问题的;或
注意听讲、主动订正出同学发言错误的;或能够主动进行诵读展示而能够赢得师生掌声的,均可免做本课学案。
这条奖励条例在课堂上实施起来很简单,只要注意记下主动发言的就可以了。
而这个条例能够奏效是基于对学情的正确把握。
现在班级后进生比较多,不认真听课、不想写作业,甚至扰乱课堂的还是比较多的,而且长期的写学案也确实使不少人对学案产生了厌恶感,所以用免写学案作奖励确实能够吸引不少后进学生投入课堂学习,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那些平时就认真学习的同学,看到原来不认真听课的都发言了,自然也不甘示弱,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不足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艺术永远不可能有完美。
就这节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而言,反思起来也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缺点,查找资料(包括诗后赏析及课外资料)的时机也得很好地控制一下了,可以查找的时候鼓励查找,不该查找的时候就一定不能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