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TR)=dY/dTR=β/1-β(1-t)3、政府购买乘数:表示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G)代表政府购买乘数,则K(G)=Dy/dG=1/1-β(1-t)4、凯恩斯流动陷阱: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且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即h=无穷大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变成水平线,经济严重萧条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5、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主要通过①累进税制度②政府转移支付制度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这三项得到发挥。

6、摩擦性失业:是指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之中所产生的失业。

7、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总和。

8、滞胀: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数量不变,总需求不变,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总产量下降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简而言之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10、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

1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3、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收入所能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金额,也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即MPC=△c/△yd14、棘轮效应: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而不易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减少消费。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济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变化率)=3%—2*失业率变化4、经济周期:指的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7:黄金律稳态:人均稳态产出f(k★)K★:稳态人均资本存量。

&k★:折旧。

当资本存量等于黄金率水平,f(k★)图线的斜率与&k★的斜率相同时,稳态水平的消费达到最大时,整个经济才处于黄金率稳定水平。

条件:MPk=&(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黄金率水平:索罗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Kg★。

78页图8、稳态:△k=sf(k)—&k.当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k=0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

sf(k★)=&k★.74页图9、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2、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3、古典两分法: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

14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1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完整word)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

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 GDP = C + I + G + (X—M) ]8.消费(C)(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14。

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

政府购买 (G)(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

净出口(X—M):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围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在国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局部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 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局部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防止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构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到达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新增价值支出法:按购买者支出的货币金额汇总而成。

GDP=C+I+G+(X-M)C:个人消费I:私人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G:政府购买X:出口M:进口收入法要素收入法按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误差调整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用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付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产出=计划需求=计划付出=计划产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收入的增长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递减XXX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气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

棘轮效应:由于消费惯,增加消费易,减少消费难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XXX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XXX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异同(1)区别,前者偏重于储蓄动机,后者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未来收入(2)相同点①消费不只与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化很小,永久性收入变化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③临时性政府税收政策,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观点:国民收入既不增长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况的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第二章: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几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入称为均衡收入。

2,IS与LM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S曲线概述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IS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小于储蓄规模。

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IS曲线的性质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

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如图1所示,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B。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第二章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三章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1.总需求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失业率: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引起的失业。

供给经济学:指通过使长期的(垂直的)AS曲线向右移动以提高潜在GDP的政策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宣称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和投资,这将使总供给大量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即使在低税率的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也会使税收收入增加。

但是这种观点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实现,但在长期可能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虽然长期的产出增加了,但是只是小幅度的,很有限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减税所带来的损失。

货币中性: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的时候,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此时只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并不改变,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以及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呈现中性。

2.总供给工资粘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

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之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改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7、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计入GDP)9、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3.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或指当自发投资增加一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增加。

)4.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

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6.LM曲线:此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变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1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1.法定准备率:由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12.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13.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14.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5.通货膨胀:指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16.菲利浦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浦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

(边际储蓄倾向类似)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

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

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

区别于侧重储蓄冬季分析的生命周期理论而言,本理论侧重人们如何预测自己的未来收入问题。

6.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其他乘数也可如此解释)亦称凯恩斯乘数,发挥总用的前提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对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7.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成熟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意向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无论在3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8.相对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理论。

该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因素:①其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及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基于上述因素,该假说分为两部分:①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收入取决于其相对收入,即存在“示范效应”②“棘轮效应”(见上2.3)9.乘数: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

10.节俭悖论:节俭悖论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是好事;反之亦然。

这里蕴含一个矛盾,即个人财富与国民收入之间关于储蓄的矛盾,也就是节俭悖论。

1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相对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更加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2.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

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1)磨损,即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2)自然力的作用,即朽烂与腐蚀;(3)陈旧过时。

一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

折旧费被摊入产品成本。

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费。

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13.储蓄: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

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

但是,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

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

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14.投资: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

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

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移。

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

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投资则会减少。

15.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指资本的预期利润,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2.流动性偏好:亦称灵活性偏好,指人们为应付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交易动机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3.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一个概念,具体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极高利率极低进一步解释)4.托宾q说: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

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

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q<1说明买就企业比建设新企业更加便宜,反之亦然。

5.IS曲线: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一条曲线。

它是反映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副简单的图像。

它表示的是任意给定利率水平上都有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

6.LM曲线:LM曲线指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的一条曲线。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相等时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7.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指表示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8.货币交易需求:货币交易需求是指为满足日常交易活动所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的需求。

货币交易需求主要决定于人们的收支水平和收支时距。

9.投机性需求:指人们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的投机性需求无限大,此时即流动性陷阱。

投机性需求存在隐含假设:人们对自己关于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

10.谨慎动机:也称预防动机,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费或者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

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4.凯恩斯极端: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如果IS垂直而LM水平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5.古典主义极端:同上相反。

6.滞胀: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