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燕饥,赵将伐之

合集下载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012赵且伐燕【原文】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①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②,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①拑:同钳。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

指吐。

【译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日不吐,明日不吐,就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

’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

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赵惠文王说:“好。

”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齐欲伐魏。

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

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孟子与齐燕战争

孟子与齐燕战争

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杨华战国中后期,燕王哙因禅让王位于相国子之而引起国内大乱,邻邦齐国趁机伐燕,导致一场更大的灾难。

此时客居齐国的孟子是否身与其事?他在这一事件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战国史、诸子学上的一大公案,自东汉赵岐注以来,就有不同说法。

不用说《孟子》与《史记》《国策》等记载相互凿枘,就是《孟子》七篇内部也矛盾重重。

本文试图运用传世文本和地下出土文献会校之法,来解析孟子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并由此引申出关于诸子文本研究的一点方法论探讨。

一孟子学说,以性善论立本,贵仁义,重王道,而齐之伐燕,本质上说来是一场趁火打劫的兼并战争,他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这场战争:第一,这与孟子的“四端”之说相违。

“怵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是他政治理想之重要一环1,燕国“大乱,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比“孺子将入于井”更值得同情,他似乎不应当支持趁火打劫的伐燕主张。

第二,这与他宣扬禅让、尊贤任能的政治主张相违。

禅让运动为战国中期一大风尚,儒墨各家均竭力鼓噪,各国间或付诸实践,如秦孝公欲禅让商鞅、魏惠王欲禅让惠施、公孙衍游说张仪使魏王让位于仪2,等等,在此种形势下,燕王哙的让国算不得突兀。

孟子向来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仁者在职”3,他以“祖述尧舜”为己任,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4对于燕王哙的主动禅位,应当大加赞赏,何以又反对呢?第三,孟子的仁政理想以反对兼并战争为特色。

对此一问题,他言论极多,如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孟子斥之为“不仁”5;他对那些“约与国,战必克”、“善为阵”、“善为战”的人大加谴责,力主“善战者服上刑”6。

那么,他有什么理由支持齐国伐燕呢?所以,不少后儒便针对《孟子》与《史记》《国策》诸文献的矛盾之处,极力为“亚圣”辩护,称孟子并未有劝齐宣王伐燕之事。

元人吴师道针对《史记·燕召公世家》的相关记载,抱怨说:“此当时所谓孟子劝齐伐燕者也,使无《孟子》之书,则人将此言之信乎!要之圣贤决无是事也,推此则凡后世之诬罔圣贤而无征者可知。

伐燕文言文翻译

伐燕文言文翻译

原文:燕之君,昏庸无道,政乱国衰,民不聊生。

吾闻之,王者以仁为本,以德为基。

燕君不仁不德,故吾将兴师伐之,以正天下,以安百姓。

吾乃大汉天子,受天命而立,君临四海,抚有万邦。

燕者,吾之藩国,虽远在东北,然亦属我大汉之疆土。

燕君若顺天命,修德政,吾将嘉其功,厚其禄。

若逆天命,行暴政,吾将兴师问罪,以彰天威。

今燕君荒淫无度,沉湎酒色,不恤国事,不怜百姓。

使者数至,燕君不以为意,反加罪于使者。

此乃无道之极,天怒人怨。

吾不忍见生灵涂炭,故兴师讨之。

吾师出有名,义无反顾。

吾将以正义之师,讨伐无道之君,以安天下,以慰苍生。

吾令将士,务必要斩首燕君,以绝后患。

燕之百姓,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予以安抚,免其苛政,使安居乐业。

燕之地,虽辽阔千里,然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燕君之将,皆为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燕君之兵,皆为饥寒交迫之民,心无斗志。

吾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燕之亡,指日可待。

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然燕君之罪,已至于极,吾不得不兴师。

望吾将士,齐心协力,共灭燕国,以彰显大汉之威,以慰天下之望。

今燕君已闻风丧胆,吾军已至燕境。

燕之将士,若能悔过自新,弃暗投明,吾当赦免其罪,录其功。

若执迷不悟,顽抗到底,吾将挥师进击,不留余地。

燕之百姓,勿忧。

吾军到,燕国将不复存在。

大汉之威,将照耀燕土。

燕之贤士,宜速归顺,共谋大汉之繁荣昌盛。

燕君若能悔罪,亦不失为忠臣。

若终不改悔,必将自食其果。

吾望燕之君臣,深思吾言,速作决断。

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不吝赐予荣华富贵。

若顽抗到底,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吾军已至,时不我待,燕之君臣,宜速决断。

翻译:燕国的国君,昏庸无道,政治混乱国家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我听说,君王应以仁爱为根本,以道德为基石。

燕国的国君既无仁爱又无道德,所以我将出兵讨伐他,以端正天下,以安抚百姓。

我是大汉的天子,受天命而立,统治四海,拥有万邦。

燕国虽然远在东北,但也属于我大汉的疆土。

如果燕国的国君顺应天命,修养德政,我将奖赏他的功绩,增加他的俸禄。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国遭到荒年,赵国准备乘机攻打燕国。

楚国使者将到赵国,经过魏国,去会见赵恢,赵恢说:消除灾祸,使灾祸不发生,这比救灾祸要容易。

伍子胥规劝吴王,宫之奇规劝虞君,吴王和虞君都不听,这是救灾’而未能消祸’。

烛之武说服秦国不攻打郑国,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国的君王不攻打赵国,因而受赏,这是做到了消祸’。

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应该想办法去消祸’,先要消除灾祸使它不发生。

现在,与其以百金送您,还不如以好言送您。

您如果听我的话去规劝赵王,说:从前吴国进攻齐国,是因为齐国遭饥荒,进攻齐国未必能取胜,可弱越趁吴国疲惫之时,打败了吴国而称霸。

现在,大王进攻燕国,也是因为燕国遭饥荒,进攻燕国未必能取胜,而强秦将趁赵国进攻燕国的机会,出兵进攻赵国西部边境,这是让弱赵处在以往强吴的地位,而使强秦处在以往弱越的地位,秦国将像弱越打败强吴那样灭掉赵国而称霸于诸侯。

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楚国使者就用赵恢这一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很高兴,于是停止进攻燕国。

燕昭王知道此事后,就把土地封给了赵恢。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轶事(12年6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亮以微①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觎②。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着勋于竹帛③也。

”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④刍狗⑤之有名也。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⑥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节选自《三国志答杜微书》,有删改)【注释】①微: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

②觎(g。

:遇见、看见。

③竹帛:指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册。

④土龙:古代用来求雨的土制的龙。

⑤刍狗:古代供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

这里用土龙刍狗比喻曹丕的有名无实。

⑥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亮以微不闻人语. ()(2)服闻掩行()(3)无缘咨觎()(4)不劳而天下定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 .欲斗君因天顺民吾与徐公孰美B .以隆季兴之功去以六月息者也C.以待其挫日喜洋洋者也D .然后伐之然后能自强也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4.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日: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日:“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④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详细翻译: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变成死鹬。

’它们两个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让老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夫。

所以希望大王您能够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这段故事以生动的寓言形式展现了苏代的智慧和谋略。

他巧妙地借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形象地指出了赵国攻打燕国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当时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战争频繁。

赵国和燕国之间的争斗,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两国的国力消耗,民众受苦,还可能给其他强国如秦国以可乘之机,从而使两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苏代能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并以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向赵惠王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而赵惠王能够听取苏代的建议,停止攻打燕国的计划,也显示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明智和善于纳谏。

他能够认识到战争的潜在风险,及时调整策略,避免了可能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在处理问题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其次,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有见识、有智慧的人的看法,这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f小,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日:“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日:“不可。

”日:“以三,可乎?”日:“不可。

”王大怒。

本有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

语日:'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甚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

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谚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

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

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

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

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胡而不去。

或谓之日:'可以去。

'柳下惠日:'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此寡人之愚意也。

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B.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C.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D.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平指“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纸上谈兵的典故就出自此战赵军主将赵括。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

”曰:“以三,可乎?”曰:“不可。

”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燕人大败。

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

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国之有封疆..合好掩恶也。

室不能相和,出语邻..,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家,未为通计也。

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

或谓之曰:“可以去。

”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B.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C.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D.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入为寿”的“寿”同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五》原文注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五》原文注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五》原文注释
三年,燕太子丹入朝为质。

(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竞推辞不去。

”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

”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经十二岁了!(翻
道:“那我就通过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


燕国。

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

(翻译句子)燕国与秦围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

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具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

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

②武安君:白起。

③应侯:范雎(jū)。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战国策-燕饥,赵将伐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战国策-燕饥,赵将伐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战国策·燕饥,赵将伐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燕饥,赵将伐之。

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

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

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

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

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

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

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邵,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

(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

(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

(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

愿大王之熟虑之也。

"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材料二: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

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

张耳、陈余患之。

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

见燕王。

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

"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

"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

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单元测试(六)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单元测试(六)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题及答案单元测试(六)题号一二三总分合分人复分人得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辍.耕(zhuì)適.戍(zhé)色挠.(náo)斜晖脉脉.(mò)B.忿恚.(huì) 社稷.(jì)浊.酒(zhuó) 度.德量力(duó)C.猖蹶.(jué) 挟.持(xié)千嶂.(zhàng) 优劣.得所(liè)D.缟.素(gǎo) 休祲.(jìn)独倚.(yǐ) 麾下炙.(zhì)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然.足下卜之鬼乎②吴广以为然.B.①项燕为楚将,数.有功②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C.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②百姓多闻.其贤D.①扶苏以数谏故.②故.五月渡泸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3分)(1)发闾左適戍渔阳______通______(2)为天下唱______通______(3)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通______(4)故不错意也______通______(5)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通______(6)仓鹰击于殿上______通______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3分)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则名微/而众寡C.此庸夫/之怒也D.使/内外异法也5.翻译下列句子。

(3分)(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根据课文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2)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武陵春》)(3)《渔家傲·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与中原秋景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齐楚救赵翻译

文言文齐楚救赵翻译

时赵惠文王在位,昏庸无道,朝政腐败,民怨沸腾。

燕王喜闻赵国内乱,遂起兵伐赵,意欲一举灭之。

赵国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危急关头,齐楚二国挺身而出,共同救赵。

楚王熊槐闻赵国危在旦夕,遂召集文武百官,共商救赵之策。

谋士屈原献计曰:“齐楚若联合,兵力足以抗燕。

吾等当先发制人,趁燕军未至,先攻燕国,使其分兵救援,赵国之围自解。

”楚王闻言,大喜,遂命屈原为将,率楚军十万,北上救赵。

齐王田因齐亦闻赵国危机,遂召集大臣,共商对策。

相国孟尝君献策曰:“齐楚若联手,必能击退燕军。

吾等宜速派使者前往楚国,与之结盟,共同抗燕。

”齐王闻言,亦大喜,遂命孟尝君为使者,前往楚国,与楚王结盟。

楚王熊槐与齐王田因齐结盟之后,两国共同发兵救赵。

楚将屈原率楚军十万,自南往北,与齐将田单率齐军十万,会师于赵国边境。

燕王喜闻齐楚联军将至,心中慌乱,遂令燕军退兵。

燕军退兵之际,楚将屈原率楚军追击,大败燕军。

齐将田单亦趁机率齐军进攻,燕军节节败退。

赵惠文王闻齐楚联军大破燕军,心中大喜,遂亲率赵军出城,与齐楚联军会师,共击燕军。

燕王喜见赵国援军到来,心中更加恐慌,遂下令燕军撤退。

赵惠文王乘胜追击,燕军一路溃败,直至燕国边境。

燕王喜无法立足,遂向齐楚联军求和。

楚王熊槐与齐王田因齐共同商议,决定接受燕王喜的求和。

燕王喜为表诚意,割地赔款,向赵国赔罪。

赵惠文王见燕王喜诚意十足,遂同意和解。

齐楚联军救赵成功,赵国得以保全。

楚王熊槐与齐王田因齐班师回国,百姓夹道欢迎。

两国联军凯旋而归,传为千古佳话。

此事之后,齐楚二国结为同盟,共同对抗其他强国,使得赵国得以喘息,逐渐恢复国力。

燕、韩、魏三国见齐楚联军实力强大,不敢轻易侵犯赵国。

齐楚救赵,不仅体现了两国君主的英明决策,更彰显了两国人民的英勇无畏。

此战之后,齐楚二国声威大震,成为东方霸主。

而赵国亦在齐楚的庇护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夫齐楚救赵,虽为一时之壮举,然其影响深远,使得后世子孙铭记。

故此,齐楚救赵之事,成为千古传颂之佳话,流传至今。

秦将伐魏文言文高考

秦将伐魏文言文高考

秦将伐魏文言文高考秦将伐魏文言文高考相关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魏歃盟于秦”意思是魏国将与秦国结盟,应断在“秦”之后;“所以”,“用来…的办法”,固定词组,表凭借,不能断开。

战国策-第三十章

战国策-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燕策二一秦召燕王章秦召燕王,燕王欲往。

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若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

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那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国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若自有之。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衍,以济西委于赵。

(赵)[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

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

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嬴]则兼欺舅与母。

适燕者曰:‘以胶东。

’适赵者曰:‘以济西。

’适魏者曰:‘以叶、蔡。

’适楚者曰:‘以塞鄳隘。

’适齐者曰:“以宋。

’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B.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C.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D.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燕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日:“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日:“不可。

” 日:“以三,可乎?”日:“不可。

”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避卷兵六十万以攻赵。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燕人大败。

乐间人赵。

燕王以书让间,且涉焉,日:“寡人不曾,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那么寡人之不肖明矣。

语日:'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寡人望有非那么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那么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

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谚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

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

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家为尽厚后昔丢而下,馥吏于鲁,三釉而不应谓之日:,可以王。

「痴下惠日:'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今议寡人之罪者遍天下,唯君图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B.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C.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D.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n.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遽起,指迅速发动,“遽”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字含义相同。

初四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之内容理解

初四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之内容理解

文段一:记游定惠院苏轼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

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

⑤瀹(yuè):浸渍。

⑥夤(yín)缘:循沿。

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拭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文段二: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燕饥,赵将伐之
发生饥荒

经过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
容易 祸患,灾难
“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
赏识
去除
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无
听从
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
:‘
疲惫 称霸
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犯错误) (交换) (祸患,灾难) (听从) (有余) (处在)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过魏,见赵恢 (2)易于救患 (3)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 (4)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5)愿王之熟计之也 (6)赵王大说
(经过) (容易) (去除) (称霸) (仔细) (同“悦”,高兴)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谋臣首先要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即使发生灾祸,也需要想尽办法去补救 。
8.赵恢是如何帮助楚国使者说服赵王放弃攻打燕国的?
赵恢用史实来类比,借古讽今,用历史经验启迪赵王,使赵王牢记前车之 鉴,从而放弃攻打燕国的计划。
【译文】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乘机攻打它。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 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这比 灾祸发生后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 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谋臣们都想方 设法防患于未然,消除灾祸使它不会发生。现在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 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 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 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现在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
【解析】例句:表转折;A.表并列;B.表递进;C.表修饰;D.表转折。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
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这比灾祸发生后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
(2)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地。
燕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土地封赏给这位楚国的使者。
7.赵恢认为谋臣应该如何解决祸患?
我看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 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现在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 利地位以称霸一方啊。希望大王认真思量这件事。’” 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 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燕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土地封赏给这位楚国的 使者。
A.楚使将军之燕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烛之武、 张孟谈受大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C.赵王大说,乃止
止有剩骨
D.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益州疲弊只;D.疲惫。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楚使将军之燕 今王之伐燕也
B.使者乃以说赵王 天子乃按辔徐行
强大
。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
处在
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
仔细
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同“悦”,高兴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说,乃止。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
停止
地。
(选自《战国策》)
【词语溯源,回归教材】 1.解释课内加点的词。 (1)人恒过 (2)以大易小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安陵君不听寡人 (5)赏赐百千强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乃封之以地
不以物喜
D.亦为其饥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解析】A.动词,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于是;C.把/因 为;D.因为/为了。
5.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A.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D.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