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解读
汉书司马迁传解读《漢書,司馬遷傳》,前略,臧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聖君子。
第七十。
遷之自敘云爾。
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以古賢臣之義。
遷報之曰,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意氣懃懃懇懇,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若僕大質已虧缺,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閒,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
自古而恥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俊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可見於此矣。
嚮者僕1亦常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以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汉书·司马迁传(5)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5)全文(1)符:信也。
(2)行(x ng):品行。
极:最高准则。
(3)欲:食欲。
(4)诟(g u):耻辱。
宫刑;破坏男性性欲功能之刑。
(5)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
他与夫人同车出游,令宦者雍渠参乘,让孔子坐于后面车上。
孔子以为耻辱,便离卫国。
(6)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入秦时,由宦者景监引见于秦孝公。
(7)赵良:战国时秦国贵族,反对商鞅变法。
寒心:戒惧之意。
(8)同子:指赵谈。
赵谈为汉文帝时宦官。
司马迁为避父讳,故称赵谈为同子。
(9)爰丝:爰盎,字丝。
汉文帝时大臣。
(10)宦竖:谓宦官。
此称有轻蔑之意。
(11)绪业:余业;未完成的事业。
(12)待罪:古代做官之谦词。
辇毂(nǐangǔ):皇帝的车驾。
辇毂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
(13)二十余年:司马迁自元狩中为郎,至太始初报书,确是二十余年。
(14)惟:思也。
(15)拾遗补缺: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对皇帝进谏规过。
(16)岩穴之士:指隐士。
(17)搴(qiān):拔取。
(18)累日积劳:谓循年资长进。
(19)厕(侧):置;参加。
下大夫:古代有上、中、下大夫之称。
汉吏六百石以上也称大夫。
司马曾为太史令,秩六百石故称下大夫。
(20)外廷:指外朝官。
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
太史令属外朝官。
(21)维纲:《文选》作纲维。
指法度。
(22)方形:即方势。
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之人。
(23)阘茸(t r ng):猥贱。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1),长无乡曲之誉(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3),出入周卫之中(4)。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5),故绝宾客之知(6),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7),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8),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新)
《漢書·司馬遷傳》(《漢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為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文言文司马迁传翻译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也。
世为史官,迁父司马谈,官至太史令。
谈尝有志于史,欲撰《史记》,未成而卒。
迁少时,诵习古文,好黄老之言,以大父为式,自以为文当世莫及。
年十岁,从孔安国受《尚书》,又从董仲舒受《春秋》。
年二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间,观孔子遗风,学齐太史公之业。
迁既通古今之变,乃欲继父志,撰《史记》。
初,迁为郎中,奉使西征,至河洛,观秦汉之遗迹,见周室之衰,诸侯并起,诸侯之史,或记其本,或录其事,迁以为不足观。
于是乃发愤著书,欲继孔子之志,述《史记》。
迁初欲序其本纪,述黄帝以来至太初之世,自谓欲为汉家之史。
迁既有所著,乃以示其友,其友曰:“子诚能继孔子之志,述《史记》,则足以传世矣。
然吾恐子不能成此书,宜且少留心于当世之事。
”迁默然良久,曰:“吾志在史,吾岂忧世之不及哉!”遂卒成《史记》。
《史记》凡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
迁叙黄帝以来至太初之世,凡三千余载,上自五帝,下至汉武帝,纪传相间,考信于六艺,稽诸天地,验之行事,参以古文,验之俗言,考之传记,稽之文献,参之遗闻,备载群臣之议,考诸往昔,观之当世,以见世之兴衰,国之治乱。
迁撰《史记》,文采赡赡,辞藻斐然,盖其志在求真,不避忌讳,故能传诸后世。
迁以《史记》成,自以为良史之宗,世之英杰,莫不景仰。
迁虽受宫刑,而志不屈,作《报任少卿书》,以明其志。
迁之书,辞意激昂,慷慨悲壮,盖其志士仁人之心,溢于言表。
迁之《史记》,自黄帝至汉武帝,纪传相间,其事详备,文辞典雅,盖后世史家之所宗。
迁既卒,其书传于世,学者争相传诵,以为绝世之作。
迁之《史记》,非徒纪事之工,亦以议论之高,辞藻之丽,为后世所重。
迁之传,盖其志在史,志在求真,故能成此巨著。
迁虽受刑,而其志不渝,其书不废,后世之史,皆以此为准。
呜呼!司马迁之才,司马迁之志,司马迁之书,皆足以传世矣!。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阳。
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蕲孙昌,为秦王铁官。
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n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n于殷。
汉之伐楚,n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
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佚。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蚤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孝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
《漢書·司馬遷傳》(《漢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為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新)
《漢書·司馬遷傳》(《漢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為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
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谈之子。
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
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
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
《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
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
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1),火正黎司地(2)。
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5)。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少梁(8)。
(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天事。
(2)火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民事。
(3)唐、虞:陶唐氏、有虞氏。
(4)程伯休甫:程,国名。
伯,爵名。
休甫,人名。
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
(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
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
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
(7)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
随会:人名,也称士会。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译文: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
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原文
《漢書·司馬遷傳》(《漢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為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汉书?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司马迁传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阳。
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蕲孙昌,为秦王铁官。
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于殷。
汉之伐楚,?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
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佚。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蚤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孝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汉书·司马迁传(3)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3)全文太史公曰(1):先人有言(2):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3),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让)焉(4)!(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下同。
(2)先人:指司马谈。
(3)五百岁:自周公卒至孔子,约五百余岁;自孔子卒至太初元年(前479 前104),只有三百七十五岁。
所言五百岁,非确指年数,而是引为祖述之意。
(4)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之自称。
此是司马迁自称。
上大夫壶遂曰:(1) 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2):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3),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4),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5),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6)。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7),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8),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9),《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10),其指(旨)数千(11)。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12)。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13),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差以豪氂(毫厘),谬以千里(14)。
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15)。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16),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7)。
汉书_司马迁传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 (5) 全文(1)符:信也。
(2) 行(x ng) :品行。
极:最高准则。
(3) 欲:食欲。
(4) 诟(g u) :耻辱。
宫刑;破坏男性性欲功能之刑。
(5) 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
他与夫人同车出游,令宦者雍渠参乘,让孔子坐于后面车上。
孔子以为耻辱,便离卫国。
(6) 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入秦时,由宦者景监引见于秦孝公。
(7) 赵良:战国时秦国贵族,反对商鞅变法。
寒心:戒惧之意。
(8)同子:指赵谈。
赵谈为汉文帝时宦官。
司马迁为避父讳,故称赵谈为同子。
(9)爰丝:爰盎,字丝。
汉文帝时大臣。
(10) 宦竖:谓宦官。
此称有轻蔑之意。
(11) 绪业:余业;未完成的事业。
(12) 待罪:古代做官之谦词。
辇毂(n ǐang ǔ):皇帝的车驾。
辇毂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
(13) 二十余年:司马迁自元狩中为郎,至太始初报书,确是二十余年。
(14) 惟:思也。
(15) 拾遗补缺: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对皇帝进谏规过。
(16) 岩穴之士:指隐士。
(17) 搴(qi ān) :拔取。
(18) 累日积劳:谓循年资长进。
(19)厕(侧):置;参加。
下大夫:古代有上、中、下大夫之称。
汉吏六百石以上也称大夫。
司马曾为太史令,秩六百石故称下大夫。
(20)外廷:指外朝官。
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 )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 (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
太史令属外朝官。
(21) 维纲:《文选》作纲维。
指法度。
(22) 方形:即方势。
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之人。
(23) 阘茸 (t r ng) :猥贱。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 (1) ,长无乡曲之誉 (2)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 (3) ,出入周卫之中 (4) 。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5) ,故绝宾客之知 (6) ,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
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谈之子。
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
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
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
《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
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
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1),火正黎司地(2)。
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5)。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
少梁(8)。
(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天事。
(2)火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民事。
(3)唐、虞:陶唐氏、有虞氏。
(4)程伯休甫:程,国名。
伯,爵名。
休甫,人名。
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
(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
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
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
(7)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
随会:人名,也称士会。
由晋奔秦。
奔魏:《史记》作奔秦。
(8)少梁:古邑名。
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
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
后属晋,继属魏,再入于秦。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1),或在赵(2),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3)。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4),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5),遂拔(6),因而守之(7)。
错孙蕲(8),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阳。
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9),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10),葬于华池(11)。
蕲孙昌,为秦王铁官(12)。
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13)。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14)。
汉之伐楚,卬归汉(15),以其地为河内郡(16)。
昌生毋怿(17),毋怿为汉市长(18)。
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19),卒,皆葬高门(20)。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21)。
(1)卫: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境内,相继为魏(前254)、秦(前209)
所灭。
司马氏在卫者名喜。
(2)赵:战国七雄之一。
在今山西、河北等省一带,为秦所灭(前222)。
司马氏在赵者名觊。
(3)中山:古国名。
都于顾(今河北定县)。
为赵所灭(前296)。
(4)争论:秦惠王欲伐蜀,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以为当先伐蜀。
惠王从错之议。
(5)蜀:古国名。
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为秦所灭(前316)。
(6)拔:攻克。
(7)守:郡守。
(8)蕲:《史记》作靳。
(9)坑赵长平军:公元前262年,秦、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赵将赵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
另以奇兵袭击赵军后方。
结果赵军惨败,四十六万人被俘坑死。
(10)杜邮:古地名。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11)华池:池名。
在今陕西韩城西南。
(12)铁官:秦代始置,汉代沿置。
掌铸造和买卖铁器。
(13)蒯聩玄孙卬:据《史记索隐》引《司马氏系本》云: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 ng)。
武信君:指武臣,秦末起义军首领之一,自号武信君,称王于赵,都邯郸,后被叛将李良所杀。
朝歌:故卫国都城,汉置县。
在今河南淇县。
(14)王叩于殷: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因司马卬定河内有功,封其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15)卬归汉:公元前205年三月,汉军攻下河内,司马卬降于汉。
(16)河内郡: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17)毋怿:《史记》作无泽。
(18)市长:官名。
汉代长安四市有四长。
(19)五大夫:秦汉爵名,第九级。
(20)高门:地名。
在今陕西韩城西南。
(21)太史公:汉有太史令,秩六百石,属太常。
汉称太史令其人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1),受《易》于杨何(2),习道论于黄子(3)。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4),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5),乃论六
家之要指曰(6):
(1)天官:指古代天文学。
唐都:汉代天文学家,曾参加制定太初历。
(2)杨何:字叔元,汉菑川(今山东寿光县)人。
武帝时以《易》被征,官至中大夫。
(3)道论:道家学说。
黄子:汉人,亦称黄生。
史失其名。
曾与辕固生辩论汤武受命问题。
(4)建元: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40 前135)。
元封: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10 前105)。
(5)愍(mǐn):忧虑。
师悖:谓以悖为师。
固执廖论之意。
(6)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易大传》曰(1):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2)。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祥)而众忌讳(3),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4),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5),澹(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佚(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6),黜聪明(7),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1)《易大传》:即《易系辞》。
(2)省:明白。
(3)大祥:夸大灾祥。
众:犹多。
(4)俭:当作检,拘束。
(5)无形:指道,客观规律。
(6)去健美:意谓去掉刚强与贪欲,而以柔弱与知足自守。
(7)黜聪明:意谓不要花招和滑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1),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2),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1)四时:春、夏、秋、冬。
八位:八卦位,即八方(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
十二度:即十二次。
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次。
每次有若干星名作为标志。
十二次名称是星纪、玄枵、威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二十四节: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节气。
教令:指带有神秘色彩的条规禁忌。
(2)大经: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