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④说明……原因及其影响:说明——解释清楚;原因——造成 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 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⑤说明……作用:作用——对人或事物产生的影响。分为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 影响。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 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信息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答案来自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
2、材料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1)宋代地方乡约制度:功能——扬善惩恶,道德教化;管 理——建立民间组织和赏罚制度。 (2)明清地方乡约制度:功能——宣讲“圣谕”, “重农桑 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管理——地方官吏召集。
3、结合所学知识: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提倡“仁政”,主张以德 治民,发展教育,重视道德教化。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程朱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深化传统儒学,重视 道德教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并说明乡约
的 特 点 。的 特 点 及 些 方 面 对 儒 学 (2)概括 ( 2 ) 概 括 国 制度的积极
( 2 ) 分 它 们 出 现 有所发展。 近 代 学 者 民党“一大” 作用。
析 指 出 的 背 景 。 (2)指出韩愈、缓 解 人 口 《宣言》中的 (2)简述
晚 清 海 (2)分析 康 有 为 关 于 儒 压 力 的 主 民族主义与近 清末城镇乡
度对待孔子与
产生的原因。 意义。
儒学?
【信息解读】
1、问题设置数量:2—3个。其中2个——2013、2014、2016、 2016年;3个——2015、2018年。
2、(1)问设置: ①概括……特点:概括——归纳、总括,即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 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特点——与众不同、特殊之处,是 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
⑥概括……变化:变化——是指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
3、(2)问设置: ①分析……变化及启示:分析——区分、辨析,将事物、现象、 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启示——打开、启 发、让人得以领悟。
②分析指出……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不相同的原因。 ③指出……共通之处:共通之处——共同之处。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和乡地方自治 的历史背景。(9分)
【信息解读】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答案来自材料二和 所学知识。
2、材料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1)“地方自治”“世界立国之基础”“救亡”反映出实行地 方自治 ,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救亡图存。 (2)“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反 映出清末“新政”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概 括 指 分 别 指 出 汉 代 儒 学 与 孔 说 明 清 中 法国大革命对 括宋代到明
出 我 国 宋 应 星 、 孟 儒 学 的 不 同 期 人 口 膨 近代民族主义 清时期乡约
古 代 海 牛 顿 二 人 之 处 , 并 概 括 胀 的 原 因 形成的促进作 制度的变化,
洋 利 用 科 技 成 果 宋 代 理 学 在 哪 及 其 影 响 。用。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④说明……原因及其影响:说明——解释清楚;原因——造成 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 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⑤说明……作用:作用——对人或事物产生的影响。分为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 影响。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 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信息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答案来自材料一和所 学知识。
2、材料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1)宋代地方乡约制度:功能——扬善惩恶,道德教化;管 理——建立民间组织和赏罚制度。 (2)明清地方乡约制度:功能——宣讲“圣谕”, “重农桑 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管理——地方官吏召集。
3、结合所学知识: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提倡“仁政”,主张以德 治民,发展教育,重视道德教化。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程朱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深化传统儒学,重视 道德教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并说明乡约
的 特 点 。的 特 点 及 些 方 面 对 儒 学 (2)概括 ( 2 ) 概 括 国 制度的积极
( 2 ) 分 它 们 出 现 有所发展。 近 代 学 者 民党“一大” 作用。
析 指 出 的 背 景 。 (2)指出韩愈、缓 解 人 口 《宣言》中的 (2)简述
晚 清 海 (2)分析 康 有 为 关 于 儒 压 力 的 主 民族主义与近 清末城镇乡
度对待孔子与
产生的原因。 意义。
儒学?
【信息解读】
1、问题设置数量:2—3个。其中2个——2013、2014、2016、 2016年;3个——2015、2018年。
2、(1)问设置: ①概括……特点:概括——归纳、总括,即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 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特点——与众不同、特殊之处,是 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
⑥概括……变化:变化——是指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
3、(2)问设置: ①分析……变化及启示:分析——区分、辨析,将事物、现象、 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启示——打开、启 发、让人得以领悟。
②分析指出……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不相同的原因。 ③指出……共通之处:共通之处——共同之处。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和乡地方自治 的历史背景。(9分)
【信息解读】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答案来自材料二和 所学知识。
2、材料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1)“地方自治”“世界立国之基础”“救亡”反映出实行地 方自治 ,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救亡图存。 (2)“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反 映出清末“新政”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概 括 指 分 别 指 出 汉 代 儒 学 与 孔 说 明 清 中 法国大革命对 括宋代到明
出 我 国 宋 应 星 、 孟 儒 学 的 不 同 期 人 口 膨 近代民族主义 清时期乡约
古 代 海 牛 顿 二 人 之 处 , 并 概 括 胀 的 原 因 形成的促进作 制度的变化,
洋 利 用 科 技 成 果 宋 代 理 学 在 哪 及 其 影 响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