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精髓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部陈工民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工程,更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让孩子自幼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更能为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总目标2中提出小学生要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让小学教育阶段真正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最重要的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2004年9月在教学处熊主任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构建》总课题引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组,该课题旨在小学部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经典诵读”)。
其构建方式是从低年级起步,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诵读教学实验开始,让学生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诵读学习。
估计学生到六年级诵读完以上经典内容,我们拟定的目标是50%的内容学生要能背记,90%的内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实践探析(共5篇)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实践探析(共5篇)第一篇: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实践探析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实践探析〔内容摘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十三岁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
在此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古典诗文诵读,将古典诗文诵读与多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进行,加强孩子脑的记忆开发和知识训练,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文、诵读〔正文〕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中国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无比深厚的哲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
中华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民族传统必须承继,民族基因有赖于一代代新生命主动传承。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可见,阅读在小学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少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岁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
在此期间,加强脑的记忆开发和知识训练,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在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5篇
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期,我校小学部以“经典诵读”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二、活动开展情况1. 经典诵读课程本学期,我校小学部将经典诵读纳入语文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晨读活动每天早晨,利用20分钟时间,全校学生进行晨读。
内容涵盖《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3. 经典诵读比赛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校小学部举办了“经典诵读比赛”。
学生们积极准备,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生动展现经典文化的魅力。
4. 家长参与活动通过家长会和微信平台,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加强了与孩子的互动与沟通。
三、活动成效1.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方面表现出色,取得了显著进步。
2. 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诵读经典篇章,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对他们的人格成长和道德修养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们在诵读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活动内容需进一步丰富多样尽管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种类的经典作品和诵读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教师培训需加强教师是经典诵读活动的关键。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导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内涵丰富,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诵读国学经典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探讨其意义与实践方法,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都体现在国学经典中。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其积淀的文化精髓。
2. 提高语文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表现。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使他们更加娴熟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塑造良好的品格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忠诚、孝顺、仁爱等道德情操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品格素养。
1. 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一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国学经典作品。
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这些作品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2. 组织课外活动除了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诵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国学经典知识竞赛等,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3. 融入生活实践在教学中,要把国学经典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的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加以运用。
通过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或者引导学生用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精髓 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
③ 是自编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如《学校简明阅读自编手册》,列出六个年级必读书目与有关内容。我们打算收集整理以下几类课外阅读材料:
A.收集整理《小学生名言警句100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还曾说过:“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improvingpartybuildingconstantlyenhanceparty?sconstructionscientificlevelsuccessfulrealizationdevelopmentgoalsyearliesparty境的布局学生童话的创作学生评价的改革等方面丰富他们的语言默默地变化他们的气质从而在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精神生命的深度的同时使我们的校园逐步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通过经典诵读来提升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互生之路
小学阶段的年龄跨度是6-13岁,把握好这一记忆发展的最佳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时侯组织的好,孩子很容易入门,他善于发挥自己记忆力的特长,特别乐于背书,而且背得很轻松。这时让他背诵一些有价值的经典,短短的几年就可以让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等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发展了,再让他慢慢理解、感悟、咀嚼、体味这些已经烂熟于胸的经典,他会自己把这些经典优化组合,举一反三,取基精华,去其糟粕,融合为一体,用哲人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用圣人的认识去理解社会,用贤人的态度去思考人生。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自2015年9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作为打造书香校园的载体,我们课题组也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
学生以老师推荐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基本内容,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早自进行10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
学校楼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鉴于此,我校积极申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影象力。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国学经典是做人干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久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3、改良性格,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良其多动的性格。
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研究的惯,而良好的研究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研究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研究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3、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现对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国学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本研究选取了小学的三个班级(共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对照组设计,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实验组,学生每周参加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每次20分钟。
控制组继续按照原有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研究时间为三个月。
针对两个组的学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包括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学习动机和自信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家庭问卷调查,以了解课外活动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经过三个月的实施,我们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1.学习成绩提升:实验组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其中,语文成绩提高最为显著,平均分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品德表现改善: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自律有序,团队合作精神也明显增强。
他们更加尊重师长和同学,对待他人友善有礼。
控制组学生相对较少表现出这些优秀的品德。
3.学习动机提高和自信心增强:实验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动力提高。
他们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进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更有兴趣。
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
4.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家庭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参与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孩子的良好成长和发展。
家长们也表示,通过陪同孩子一起参与诵读活动,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亲子沟通更加顺畅。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尽管本研究初步显示出国学经典诵读实践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样本数量较小,仅限于小学的学生,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经典诵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典诵读活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经典诵读的实践情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经典诵读社会实践。
二、实践目的1. 了解经典诵读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 探索经典诵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3.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 为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借鉴。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访谈等方式,对经典诵读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
发现经典诵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2. 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多个学校、社区、文化场馆,了解了经典诵读在这些地方的开展情况。
发现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参与活动我们积极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如:组织诵读比赛、举办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亲身体验了经典诵读的魅力。
4. 交流分享我们与其他参与者分享了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经典诵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了经典诵读的起源、发展、现状,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
2. 亲身体验了经典诵读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为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借鉴,积累了宝贵经验。
4. 拓展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践总结1. 经典诵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等是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载体。
3. 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在今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我们要注重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自2009年9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
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
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
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4篇)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4篇)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通用14篇)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1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1、明确活动目标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一下午课外活动(单周诵读、双周写字),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
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
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
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
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学期结束,评选诵读小明星。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
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与亲子活动相结合。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2.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在经典诵读中丰厚文化底蕴,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
3.通过研究,注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书,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氛,构建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活动遵循的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测工作,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六、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近一年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扎扎实实的教学研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总结,切实遵循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反思的程序有效地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
首先及时召开实验教师专题会。
自2007年4月得知我校所申报的““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已正式列为全国“十一五”课改重点教研课题后,我校各级领导对本课题十分重视,经过精心准备,在业务校长的主持下,召开了全校语文实验教师的专题会议。
上经典诵读课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于2023年3月至5月参加了经典诵读课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深入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掌握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经典诵读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 掌握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 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参加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活动,包括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环节。
2. 学习经典诵读的相关知识,如经典诗文的背景、作者、意境等。
3. 亲身体验经典诵读的过程,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4. 参与教学研讨,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实习生交流心得体会。
四、实习过程1. 备课阶段在备课阶段,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了解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案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诗文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授课阶段在授课阶段,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共同探讨经典诗文的内涵。
3. 课后辅导阶段在课后辅导阶段,我认真解答学生的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4. 教学研讨阶段在教学研讨阶段,我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实习生分享了实习心得,交流了教学经验。
通过研讨,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掌握了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培养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丰富了人生阅历,为今后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1、诵读积累这些经典 古文;2、在诵读中 懂得诚实守信的乃立 业之本,做人之道。
五、课题成果
➢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 第一,有声诵读法。 ➢ 第二,尝试回忆法。 ➢ 第三,有效提示法。 ➢ 第四,交际运用法。
➢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编写出了六套国
四、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
➢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 定。
➢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组 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 置了42条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 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 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学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 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 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 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 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 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 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 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徇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小学六年三个学段的优秀诗文阅读目标,作了数量的限量规定,性质的弹性要求,容的区间围。
预期策略:(按年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如低中段以背诵为主,高段可以穿插理解来促进背诵。)
年段
目标
容知识
优秀诗文
课外阅读量
第一学段
(1-2年级)
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
1.从理论角度上讲: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其一,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经典非一时之存在,人类的和睦相处,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冶;其二,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譬如,敬业爱人、敦厚朴实、心地坦荡等人文精神,都是一般的心性修养。儿童诵读,为读而读,是纯心之读,有特殊功效。童子之功,一日成诵,终身具有,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使其渐渐具有经典精神是必要的。
通过经典诵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精神的同构互生,在我国有系统有重点地开展的地方不多,类似的,仪征市仪化第二小学曾把“诵读经典书刊,尽享阅读乐趣”列入2005-2006年德育计划;市天涯石小学某一班主任也把“诵读经典”作为提高德育的有效途径;省滨海实验小学开展了“与经典同行 与圣人为伍” 诵经读诗活动,这些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成功经验都将为我们的课题起到较好的鉴戒作用。然而,研究“经典诵读”理论的文章和专著并不多见,且专业性不强,大多只散见于各种文学理论的片章之中,这也给我们的实践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诗、童谣、
成语、格言警句
50篇(段、句)
5万字
第二学段
(3-4年级)
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领悟容
优秀诗文
50篇(段、句)
40万字
第三学段
(5-6年级)
通过声调、节奏,
体味容和情感
优秀诗文
60篇(段、句)
100万字
实际设置诵读目标时,我们会适度创造:在横向上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融合,如背诵方法上,指导了“据时背、据意背、归类背、辐射背------”训练并提高了分析综合、质疑探究、记忆诵读的能力。容上从简单到复杂从语言到精神到两者合一。纵向上体现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如经典容含量与诵读阅读量上循序渐进,从句到段积少成多,凭借声调节奏等方面的诵读、想象,去感悟语言理解情感,去积累数量达成质量,最终促使语言与精神同构互生。
(二)经典诵读的概念界定及在国外研究的现状
1.经典
“经典”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浓缩了的知识与价值,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经典”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
2.经典诵读
又称“读经”、或“古诗文诵读”,是王财贵教授于94年发起的教育运动,“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响应。
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走向社会之后茫然无绪,不知路在何方。
3.同构互生
共同构成,且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加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古诗文诵读工程”,大陆也有近千万的孩子在“读经”中受益。看到孩子们能将“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及西方经典朗朗上口,熟读并能背诵,同时道德增进、智慧增强、学业进步,确实令人欢欣鼓舞。很多成人也通过“读经”一法找回了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找回了人格的尊严,找回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找到了教育子女的良方;并且热心于中国文化的推广。“读经”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运动。
2.儿童经典诵读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驱是反对孩子读古文的,这就给我们现在的经典诵读推广工作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但是历史证明,伟人也是会犯错误的,近百年来不让孩子们读古文,几乎造成了中国文化长河的断流,这就是为什么朴初、冰心等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联合发出紧急呼吁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倡白话文,并不一定要反对文言文。我们应该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强调创新,我们不应该一味反对传统;强调理解,我们不应该反对记忆;强调理解记忆,我们也不应该反对机械记忆;强调兴趣,我们也不应该反对“重复”诵读。而应该使他们科学合理地有机结合。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它不应该反对对学生成长起莫大作用的经典诵读。该读时还要读,该背时还要背,该记时还要记。这才是科学辩证的观点。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应该是:儿童经典诵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最好的适时的教育,绝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在小学中开展经典诵教育,势在必行
B.收集整理《小学生熟读谚语100句》,有环境方面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自然方面的“月晕而风,月润而雨”;
C.收集整理《小学生唐诗三百首》,如王维的《鹿柴》、孟郊的《游子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D.收集整理《小学生成语大全》,尽量给每个成语配备一个故事,如万水千山、锦绣山河、大好河山、春暖花开、横眉冷对、浩气长存、飞来横祸等。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精髓 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
【摘要】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存在的一些误区,绝大多数的华夏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以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多考几分分数,多学几样技术,而在于尽力培养我们孩子的人文素养,并最终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互生。而经典诵读,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
(5)研究经典诵读外指导的可操作模式;
(6)指导搜集整理身边的经典诵读资料;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8)指导学生引用诗文、仿写诗词和诗文创生的能力;
(9)总结思考经典诵读对学生语言和思想同构互生的影响。
3.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
A.搜集整理有关经典诵读的理论资料;
B.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感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的策略;
② 是课标《附录》所推荐的小学70篇优秀古诗文,从“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③ 是自编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如《学校简明阅读自编手册》,列出六个年级必读书目与有关容。我们打算收集整理以下几类课外阅读材料:
A.收集整理《小学生名言警句100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学阶段的年龄跨度是6-13岁,把握好这一记忆发展的最佳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时侯组织的好,孩子很容易入门,他善于发挥自己记忆力的特长,特别乐于背书,而且背得很轻松。这时让他背诵一些有价值的经典,短短的几年就可以让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等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发展了,再让他慢慢理解、感悟、咀嚼、体味这些已经烂熟于胸的经典,他会自己把这些经典优化组合,举一反三,取基精华,去其糟粕,融合为一体,用哲人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用圣人的认识去理解社会,用贤人的态度去思考人生。
2.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便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更为显著,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但无明显进展,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理解力会一生维持其上升曲线。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还曾说过:“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基于这样一些现实问题,我们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以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多考几分分数,多学几样技术,而在于尽力培养我们孩子的人文素养,并最终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互生。而经典诵读,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
2.熟读背诵经典与体悟经典的精神世界,这是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永恒课题,因为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儿童背诵经典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冶情操,从而使语言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在他们的身上得以体现。
四、研究的策略
(一) 确定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1.诵读容——让语言与精神富有典性
儿童的经典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道德的建设问题,关系到语言和精神的重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最迫切的做法在于发扬传统文化,重塑经典的精神。
综上所述,我认为:
1.儿童经典诵读是一种最好的、最适时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现状,都可能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适时的教育?就是根据人类发展的最佳期理论,在孩子成长到某一关键期、最佳期时,给他施以相应的教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最好的适时的教育。那么经典诵读就是一种这样的最好的适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