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篇1《祝福》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2、讨论探究(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2)教师进一步提问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祥林嫂死了!”“封建礼教吃人!”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琵琶行》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A.景物描写的作用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人物形象分析与情感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准确分析主要人物张秉贵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精神内涵,提升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1.2 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学生能够认识到优质服务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岗位上的工作者,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人物——张秉贵,他被誉为‘燕京第九景’,是首都百货大楼的一颗璀璨明珠。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创设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期待了解张秉贵的故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初读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细节剖析: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深入剖析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具体表现,如他如何对待顾客、如何克服困难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张秉贵形象的理解和对“一团火”精神的认识,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张秉贵的事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一团火”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好笔记,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细节,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拓展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初读感知、细节剖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引言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中,我有幸参与了一堂精彩的听课,本文将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记录和评析。
二、听课记录本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然后,老师逐段讲解了文本的细节,并重点分析了贾代善和贾代儒两位角色的形象描写与寓意。
老师利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生动地描述了贾代善的丑陋形象,以及贾代儒的高尚品德。
老师还通过对比贾代善和贾代儒的形象,探讨了人物形象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还穿插了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
例如,老师问道:“为什么作者要塑造贾代善这样一个丑陋的角色?”这个问题激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从文本中找到了答案,并进行了讨论。
三、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着《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这一文本展开,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文本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老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读文本。
此次听课中,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
在讲解文本的同时,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捕捉寓意等。
这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阅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结语通过这次高一语文的听课经历,我深刻意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篇一: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本次高中语文公开课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听课记录:日期:2023年2月18日时间:上午9:00-11:30地点:XX学校教学楼听课人:XX老师、XX同学【开场白】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公开课的主题,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接着,老师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的意义。
【教学内容】接下来,老师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老师还讲解了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运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互动】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还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老师提问XX同学关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得到了XX同学的正确回答。
【教学总结】最后,老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理解、分析和欣赏,而不是仅仅记住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课后反思】课后,XX老师和XX同学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评价和反馈。
XX老师认为本次公开课的老师讲解清晰、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XX同学则认为本次公开课的老师提问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扩展: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教学风格注重让学生理解、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记住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标题:如何让学生从“我爱你”到“我需要你”的情感转变正文:这是一堂我曾在高中语文公开课上听到的公开课。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一、序言作为高一学生,我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一次听课活动。
本次听课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据,我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向大家分享我在听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
二、主体内容1. 课程导入教师首先通过布置一道有关中华文化的思考题,引导我们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样简洁而深入的问题,不仅让我们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课文剖析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一篇名为《红楼梦》的节选,作为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教科书。
教师逐字逐句地解读了其中的典故、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同时,教师还结合了课文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使我们对作品的整体内涵和社会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3. 语言技巧的分析在讲解中,教师还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技巧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教师详细解读了作者的描写技巧,如使用寓言、比喻和拟人等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分析语言技巧,我们逐渐领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课堂互动与讨论整个课堂过程充满了活力与互动。
教师贴近学生,鼓励我们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同学们热烈地分享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这种课堂互动激发了我们的思维,提高了我们的思辨能力,也增强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练习与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教师为我们设计了一些练习和作业。
这些练习既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也包括对语言技巧的巩固与应用。
这种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既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与思考通过本次听课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学科,更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四单元《让文物活起来——我为家乡博物馆布展提建议》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四单元《让文物活起来——我为家乡博物馆布展提建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讨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2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理解文物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传承。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组家乡博物馆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家乡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要化身为博物馆策划师,思考如何让这些文物更加生动、有趣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讨论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对即将进行的布展建议活动充满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文物图片展示,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文物或展区作为布展对象。
教师提供布展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独特的布展方案。
•方案制定:各组学生根据分配的任务,展开讨论,收集资料,设计布展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方案展示: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布展方案,包括设计理念、展区布局、互动环节等内容。
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融入布展中,使文物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与同伴合作制定布展方案。
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布展建议。
•在方案展示环节,学生代表自信地展示他们的成果,接受同学和教师的点评和提问,展现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导入部分。
1.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同学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同学们纷纷回答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军事成就等。
(二)诗歌朗读。
1. 老师先进行范读,读的时候节奏把握准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重音也处理得当,如“看”“怅寥廓”等字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2. 同学们跟读,老师在一旁纠正读音和节奏问题,像“百舸(gě)”这个字,很多同学读错,老师重点强调。
(三)诗歌分析。
1. 上阕。
- 写景部分。
- 老师指出“看”字领起了下文的七句写景内容,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视觉描写,其中“红遍”“尽染”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后的艳丽色彩。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碧透”写出江水的清澈,“争流”展现出船只竞相前行的热闹景象,动静结合。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写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把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也是一高一低的空间描写。
- 下阕。
- 抒情部分。
- 老师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是过渡句,由写景转为抒情。
“怅”字表达出作者的深沉思索,“谁主沉浮”则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在回忆往昔部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出对往昔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描写了同学们意气风发、蔑视权贵的形象,“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意动用法,把“万户侯”当作粪土,表现出革命青年的豪情。
- 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结尾,既是对过去斗争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的展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总结与作业。
1. 老师总结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上阕的秋景描写和下阕的革命情怀抒发,强调了景与情的交融。
2. 作业是背诵全诗,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我认真听讲,记录了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
以下是我对听课内容的整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通常包含主谓宾结构,也有状语从句和并列句等。
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注意词语的意义: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词汇,我们需要通过查阅词典来了解其准确的含义。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技巧1. 理清篇章结构:现代文的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每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2. 分析段落逻辑关系:现代文中的段落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 理解作者观点:现代文往往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主题的观点和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写作技巧1. 提炼中心思想:写作时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主题的一致性。
2. 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等。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质量。
3. 注意结构合理性: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确保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四、诗歌鉴赏技巧1. 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入手,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领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歌往往是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抒发。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蕴含的古代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解析《劝学》,学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引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古代,许多先贤都留下了关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引入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开始思考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感知:首先,教师示范诵读《劝学》,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字词解析:教师选取文中重点字词进行解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青”、“蓝”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分析文本,重点讲解荀子关于学习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拓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些学习方法与荀子的观点相契合?”引导学生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诵读,自由朗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积极参与字词解析和文本分析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针对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代学习实践进行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诵读、解析、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思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单元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回顾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目的。
•“同学们,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已经共同探索了第三单元的几篇精彩文章。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回顾和总结,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任务发布与解读:教师详细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并逐一解读了任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
•指导与监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监控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并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选择和分配,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通过分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也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范文课程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课堂内容课堂导入本节课老师以一首古诗《登高》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让学生朗读、解释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解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红楼梦》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
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段文本,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义。
老师强调了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悲欢离合”、“人间烟火”,并解释了这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课文背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堂讨论在课文解读和背景介绍之后,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红楼梦》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在课堂讨论之后,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老师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老师还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要多读经典名著,多思考文本的内涵等。
学习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楼梦》中的一段文本,对文本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了解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在课堂讨论中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这对我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结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有收获的语文课。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了解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通过课堂讨论,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节课让我对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学习语文知识。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第一篇:高一语文听课记录项链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
马蒂尔德也有梦想。
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
(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
生1字词积累。
生2线索。
生3、4主旨时讽刺。
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
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
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
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
主旨,回味无穷。
教师板书虚荣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
是虚荣还是守信?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
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
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
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
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
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
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
其他学生指误)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
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高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5篇)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下面店铺收集了有关高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篇1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二、预习: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1-34-67-8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
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师:还有谁会说?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
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生:读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生:读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2、交流:云——压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
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
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学生:还有厚厚的云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学习“蜘蛛”(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第一节课本次课的主题是《红楼梦》第一回的解读。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红楼梦》这部经典的背景和作者,让我们了解了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后,老师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分析,解读了第一回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老师通过阅读文本,向我们展示了清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让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还引导我们思考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如婚姻观念、人性的浮躁等,激发了我们对文本的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互动,让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讨论,我们得以分享自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也能从他人的观点中汲取新的思考角度。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老师的讲解很生动,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对这部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节课本节课的主题是宋词的赏析。
老师带领我们欣赏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经典词作。
老师先是向我们介绍了宋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让我们对宋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他详细解读了《水调歌头》和《如梦令》这两首词作中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欣赏这些词作。
在课堂上,老师还播放了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演唱视频,使我们更加贴近原作。
同时,他还鼓励我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些词作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了我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宋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老师的讲解方式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研究,我对语文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拓展。
老师通过讲解、阅读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
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热爱并重视语文学科的研究。
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能够继续有这样的学习经验,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语文水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交流分享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交流分享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批判性思维与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观点,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书中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1.2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以一段描述传统乡村生活的视频作为开场,引导学生思考:“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典型的乡土社会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不同?”•随后,教师简要回顾《乡土中国》的阅读任务,强调本次交流分享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即将踏上《乡土中国》的交流之旅,共同探索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世界。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视频中的乡土社会现象。
•聆听教师的回顾与导入,明确本次交流分享的主题和目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引入,直观展示了乡土社会的风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的回顾与导入为接下来的交流分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乡土中国》中的章节或主题,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
要求学生围绕该章节或主题,讨论其核心观点、理论意义及与现实的联系。
•汇报展示:各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成果。
汇报形式可多样化,如PPT展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互动点评:在每组汇报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提出疑问、补充观点或分享个人感悟。
•总结提炼:教师总结各组的汇报内容,提炼出《乡土中国》中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书中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认真准备汇报材料,力求以新颖、生动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在汇报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积极参与互动点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1.2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之美,激发创作兴趣,尝试简单的诗词仿写。
导入教师行为:以一段悠扬的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展示几幅与即将学习古诗词意境相符的国画图片,如“静夜思”的月夜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
随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简述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学习古诗词对个人修养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聆听音乐与教师引言,初步感受古诗词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好奇或期待的表情,准备进入学习状态。
过程点评:此导入方式有效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古诗词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 1.2.1 诵读示范:首先,教师选取一首古诗词(如《静夜思》)进行范读,注意节奏、重音、停顿等诵读技巧,展示古诗词的韵律美。
• 1.2.2 讲解背景:随后,简要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1.2.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古诗词,讨论其意象、主题及情感表达,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 1.2.4 诵读实践: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诵读展示,其他同学及教师给予点评,强调诵读中的情感投入与技巧运用。
• 1.2.5 创意表达: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古诗词,尝试用现代语言或绘画形式表达其中意境,促进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范读,模仿学习诵读技巧。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见解,相互启发。
•勇敢上台诵读,接受反馈,不断调整提升。
•创意表达环节中,学生展现出多样化的才华,如撰写小短文、绘制插图等。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层次分明,从教师示范到学生实践,再到创意表达,逐步深入,既注重了古诗词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 课程概述本次听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程,是一堂关于古代文学作品欣赏的课程。
通过听课,我们将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课程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 古代文学作品概述:介绍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B. 诗歌赏析:重点讲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通过具体的诗歌赏析,让学生们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C. 散文欣赏:重点介绍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名家散文的欣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散文的情感与艺术价值。
3.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和讨论两种形式。
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概况和特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交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反应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
他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5.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课,我们认识到了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让他们深入理解和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本次听课,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相信,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去感受那些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情感、智慧和思想的高度把握和表达;二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真实展现和反映;三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静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静女》,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体会古汉语的表达特点。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静女》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
1.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静女》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和情感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并鼓励学生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诗词内容。
1.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静女》所蕴含的古代爱情观念与文化价值。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古代男女约会的唯美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音乐,营造浪漫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幅画中感受到什么情感?在古代,男女之间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诗歌——《静女》。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画面,聆听音乐,感受古代约会的浪漫氛围。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古代爱情表达方式的好奇与猜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古代爱情文化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引导:教师先示范诵读《静女》,注意语速、语调与情感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字词解析:选取“静女”、“姝”、“洵”、“贻”等关键词进行解析,讲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及作用。
•情节梳理:通过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男女主人公的约会经过及情感变化。
•人物形象分析:组织学生讨论静女的性格特点与男子的情感反应,分析他们在诗中的形象塑造。
•情感探讨:深入探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期待、喜悦、羞涩等,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
•艺术手法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兴手法,如以“彤管”和“荑”为喻,体会其象征意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诵读,尝试模仿其语调与情感。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探界者”钟扬》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1.2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钟扬的先进事迹,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科学家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对科学事业和社会责任的认同感。
导入教师行为•故事引入:教师简述一个关于科学家探索未知、克服困难的简短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好奇和敬仰。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探界者”钟扬》就讲述了一位这样的科学家——钟扬教授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探索精神,什么是无私的奉献。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故事,感受科学家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引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钟扬教授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后,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并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深度探讨:组织学生就钟扬教授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以及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情感升华:通过朗读课文中的感人片段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钟扬教授精神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钟扬教授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聆听他人发言,思考并补充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阅读理解和深度探讨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升华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板书设计•课题:《“探界者”钟扬》•背景介绍:•钟扬教授生平简介•学术成就概述•课文结构:•引言:引出钟扬教授的探索精神•主体:•探索未知(具体事例)•无私奉献(具体事例)•科学精神(具体表现)•结尾:对钟扬教授精神的总结与升华•关键语句分析:•举例分析几个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情感共鸣:•感人片段或视频资料提示作业布置•作业内容:1.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探界者”钟扬》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
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
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
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
2、讨论探究
(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
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
(2)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
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
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
(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
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
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
“祥林嫂死了!”
“封建礼教吃人!”
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
《琵琶行》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
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
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
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一一释疑。
A对“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赏析,侧面描写
B 对一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赏析,小组讨论)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情感)。
此处能进行非法指导较好。
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3、找出琵琶女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让学生齐读。
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再读“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4、作者与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是为自己,作者是为天下。
教师未在文中找出答案,此处处理较差。
5、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心、泪)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
正面侧面为个人为天下
从诗歌整体出发,把握诗歌诵读
上课整体环节清晰,环节推进明显
能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
质疑环节应更加精细化,教师的点拨过多。
《蜀道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已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山水险阻,黄金子午。
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导入今日所讲《蜀道难》
二、师配乐朗诵(投影显示)
原文在投影上一一出现,师诵读后生齐读。
在一片朗诵声中进入课文讲解。
三、文本整体感知
1、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
投影显示
包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
2、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
A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
生读第一句;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应重读,“难于上青天”声音应扬起来,“蜀道之难”应平点,为后面蓄势。
师范读。
B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
(读)
师指导:“凋朱颜”是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应带颤音。
师范读。
C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
(读)
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
师范读。
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
四、问题释疑
1、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
”
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
2、悟读探究意蕴
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教师指导,学生大致答出以下几种)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说世事艰难,仕途之难。
对政局动荡的担忧,。
(投影显示参考)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艰,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五、布置作业
1、回家诵读,写下你认为表现“蜀道之难”最为精彩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配套练习
打破了以往的文言“作者、背景介绍,字词、文意疏通、疑点讲解”的模式,以诵读模式讲解形式新颖,学生较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
《老人与海》
一、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以PPT的形式展示海明威的突出成绩和: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
教师用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导向中快速阅读,走入小说角色。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表格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
学生工作量太大,耗时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填表,并在关键处点明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三、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一:同桌分工合作选读文中关于鲨鱼描写的部分内容,概括鲨鱼特
点,并分析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写。
问题二:老人最后带回来的是一条死鱼的残骸,如此看来,老人是成是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师做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理念。
四、布置作业
1、小说节选部分到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结束,请在此基础上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要注意尽力贯穿原文的语言风格。
2、写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