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针灸针法名称大全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秘金针赋里都有哪些针刺手法,针灸人必看!
秘金针赋里都有哪些针刺手法,针灸人必看!金针赋里都有哪些针刺手法出自《针灸大全》,明。
徐凤编著。
本赋为一位隐居西河号称泉石老人所著。
本篇共分九个段落,约两千余言,专题论述了针法。
内有“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赋中重点介绍了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留气之诀和抽添之诀。
此外,对通经接气的“白虎摇头”、“青龙摆尾”、“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手法也作了具体的阐述。
《金针赋》,全称是《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诗》,为明代针灸家徐风所著,专论刺法,对后代影响很大。
《金针赋》里有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下面我们详述如下。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
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方,指提插;圆,指捻转。
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二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二第四章五脏与五液关系之针灸法内经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又谓溺为肾液。
病现于液直治本脏,效果卓著。
(一)汗,心:王同和,男,住台北市,日间工作精神不济,夜眠汗流湿被褥,全身无力,筋骨疼痛,口干渴,食欲不振。
针灸:针神门、阴郄,二日后汗大减,食欲增强,五次后,病情全消。
(二)泪,肝:李光悦,五十八岁,遇风流泪,冬日泪不止,洗冷水脸以后,流泪二小时。
针灸:针肝经原穴,双太冲,胆经络穴光明(主客法),四次而愈。
(三)涕,肺:陈坤雄,女,三十六岁,咳时,泪涕交流,喉痒即咳。
针灸:针双太渊、(补法)灸肺俞、风门,针天突,七次痊愈。
(四)涎,脾:陆正飞,整日痰涎不断,时想呕吐,时觉胁肋疼痛,心神不宁,大便干燥,常年用皂球灌肠,足腿关节不灵,痠麻难忍。
针灸:双太白、双公孙、双内关、双曲池、双支沟、照海,次日大便通顺,腿足轻松,心胸宽畅,连针六次而愈。
(五)唾,肾:张贤忠,十岁,夜眠唾流湿枕发,口渴多饮,尺脉微弱。
针灸:灸双肾俞,针双地仓(补),二次愈。
(六)溺,肾:韦德懋,三十四岁,夜尿二十余次,且有精液渗出,全身乏力,无法上班,尺脉似无。
针灸:灸肾俞,针补复溜、飞扬、太谿,果收奇效。
以上数例,确有其奇效,至为宝贵之参考,并可以多法思考,当可收更佳之疗效。
第五章五脏所主关系针灸法内经云: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是为五主也。
就病之所主予以针灸治疗,当有其实效。
(一)脉,心:李惟三,坐卧不宁,心乱如麻,脉数而结代,食欲不振,行即大喘。
针灸:针双神门、双内关、双公孙、背心俞、厥阴俞套罐,三次后,心胸畅快,脉亦平复。
(二)皮毛,肺:辛淑蕙,国小教员,住三重市,全身红疹,发热,奇痒、腹胀。
针灸:双少商、商阳放血,针曲池,腹胀针内庭,次日愈。
(三)筋,肝:蔡有泉,十八岁,住基隆市,于金山海滨浴场,忽觉双腿抽筋,险象环生,经人拖至岸边,已喝海水数口,双腿缩至一团不伸。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怪三针:这里有3个针法,肥大性脊柱炎,脊椎骨质增生,腰腿痛,肝脾病。
穿甲针主治:上肢瘫痪,上肢麻木,抬肩障碍,肩肘关节痛小儿麻痹。
清肺针:治疗气管炎,哮喘,呼吸系统的疾病。
催眠针:主治:失眠,催眠,多梦,梦话,神经衰弱,阵发性心动过速。
健脾三针:调理肝,脾,胃病,头痛,眼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悸亢进,心力衰竭,肾炎的作用。
定汗针:主治:多汗,无汗,尿潴留夜尿症,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水肿,足外翻。
川阳一针:主治:足内翻,偏瘫,癫闲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腹部剧痛,浮肿,鼓肠,便秘,遗尿症,,,尿猪留,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过多,足跟痛,膝关节炎。
川阳二针: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小腿转筋,腰腿痛,膝关节屈曲障碍,脱肛,遗尿症,尿猪留,鼓肠,便秘,小腿发凉发木。
冲阳针:委中穴,小儿麻痹,下肢麻痹,大腿麻木酸痛,风疹,脑血管后遗症,提高性欲,丰胸美乳,腰背痛等。
追风针:关节酸痛,麻木,发凉半身不遂,下肢麻木,中风,瘫痪,遍身瘙痒等。
炉底三针:主治,高热,头痛,耳鸣,胃痛,肝脾痛,便秘,鼓肠肠炎,痢疾,腹水,浮肿,乳腺炎,瘫痪,发热一大椎放血,曲池,退热。
中药医学,常称中医,是古代中国千年以来对疾病、健康的总结和认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之骄傲,世界之瑰宝,而针灸,则是中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影响了整个东亚,而到了今天,它已经走向了整个世界。
现代针灸理论认为,人体表面分布着361个穴位,这一个个穴位通过经络互相连接,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而经络就是宇宙沟通交流的桥梁,穴位和经脉就是针灸的核心。
针灸理论的物理激方法有两种,针法和灸法,而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针具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特定的穴位内,通过捻转与提插来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以此来治疗疾病,针灸的针具被称为九针;灸法则是把预先制作的灸炷或灸草在特定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而由于艾草是最常用的燃烧物,使用灸法也被称为"艾灸"。
鬼门十三针-针灸奇书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鬼门十三针国家认证商标注册信息
别名舌本,鬼枕。鬼穴。曹溪。属督脉。位于颈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针法;从外想内直刺
颊车穴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颊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隆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承浆穴
别名天池,鬼市,垂浆。属任脉,位于面部,当 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隐白穴
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足趾内侧,去指甲角一分许取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大陵穴
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与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申脉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位于足外侧部 外直下方凹陷中。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风府穴
常用针有毫针,三棱镇针和皮肤针,其中最常用的是毫针。针扎上后,先要采取轻刺激的方法,边扎针边恐赫它;你服不服?如果多方说服了那就讲条件,按它的要求去办,如果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进深针或大弧度捻转,或用里提插或者进针后手持针柄作震颤动作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要少商一针就管用,也可以在十三针中任选二至三针。 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要给来者留条后路不要把事情做绝,以避免后患。[舌底,会阴,人中]这三个尽量不用,因为用这三个要穴中的任何一个穴位,都能把对方封住,治它于死地,如不用此三穴,其他的穴位都可以制服它,并能放走。或它已经被你制服,并且走了,也要以礼相待,仍要还愿焚香焚化纸钱。在你为患者治病时,最好是戴上一道护身符以防自己遭灾惹祸。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温针法 -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器具药物】【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
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
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
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 火针法 -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骨质包裹以避免烧灼时烫手。
另一种用于多针浅刺针身比较细短外形像皮肤针头部装有39枚针另有一根木质的柄。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有两种针刺方法。
1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
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
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2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
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
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奇穴针灸七十二绝针
奇穴针灸七十二绝针1.外三关123穴:(与咽喉、肺有关)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
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红鼻子(特效)。
青春痘、粉刺(效佳)。
瘰疠(特效)。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效果卓著。
4. 双龙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
解剖位置:外侧腓腹皮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
5.双龙二穴一穴下6分6.双灵12穴: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横纹中央(四缝穴)内侧二分半处。
(治疗范围广泛) 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
以三棱针浅刺、从针孔挤出少量透明液特效。
刺出黑血亦佳。
8木灵穴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之横纹中央点偏外侧二分半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痛、胆囊炎、胆道蚵虫症。
痿症、半身不遂。
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9.妇科穴:手背大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也有妇科2穴,一说)主治:子宫癌、于癌瘤、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内风症)。
14.木火四穴手背2 3 4 5 指第2、3节间横纹正中央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心肝病都可治??)主治:半身不遂、腿痛、中风后遗症、草鞋风。
三棱针浅刺出血奇效。
注意与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针不超过五分钟为原则。
连续取用五日后,限用三分钟。
18.八关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
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
(关为关节??)主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臂不举(特效)、腿痛(特效)耳鸣、痿症、五十肩配正会穴20下高穴手解二穴(少府穴)(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绝技
针灸绝技一、常用透针法行间透涌泉悬钟透阳陵泉(阳辅光明阳交)足三里透丰隆(条口)血海透其门中渎透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承山)合谷透后溪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曲池透手三里渊腋透臑会内犊鼻透外犊鼻风池透风池地仓透颊车天突透玉堂委中透承山梁丘透髀关素髎透素髎大迎透人迎昆仑透照海二、常用针法绝技1、舌针法:1、舌头点刺出血失语、语言不清2、发音:下颌部天突上舌根下2、血轮进针法: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眼睛外伤3、腧穴贯通法:腰背疼痛(心俞→肾俞)4、胸椎五龙针法:风门2厥阴俞2身柱1主治--腰背疼痛5、腰椎五龙针法:三焦俞2大肠俞2命门1主治--腰痛腰椎椎间盘突出6、拉针法:一针两穴透出,直拉7、斜针法:用3寸或8寸针斜刺→强刺为主8、双针或多针法:一穴两针或一穴多针(麻痹、强直)9、速针法:婴幼儿多用三、常见疾病治疗1、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市秩边行间环跳五龙针(三焦俞大肠俞命门)手法:刺入捻转拉捣2、眼外伤→失明取穴:血轮(精明)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手法:捻转捣血轮刺入眼底得泪3、脑梗塞取穴:行间阳陵泉中渎风市合谷外关发音肩髃透(肩贞→肩髎)曲池透手三里环跳手法:刺入推进刺透掸拉4、半身肌肉萎缩取穴:行间透涌泉昆仑透照海悬钟透阳陵泉曲池合谷足三里环跳后溪足五里(向下透1尺2寸)肩三针手法:刺入捻转拉捣5、类风湿取穴:昆仑透照海委中透承山环跳肺俞透肾俞足三里手法:刺入推进捣拉摇刺6、脑血栓取穴:行间透涌泉阳陵泉透承山昆仑足五里透血海肩髃曲池合谷风池7、结膜炎取穴:血轮印堂太阳合谷四白阳陵泉透阴陵泉璇玑8、小脑萎缩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池透风池风府玉枕9、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承山透委中五龙针环跳10、静脉炎→肩臂取穴:曲池尺泽少海(透针)11、肩周炎取穴:肩髃透里腺曲池合谷风池臑会透肩前12、小儿麻痹取穴:中渎透血海昆仑透照海三阴交。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针灸手法——艾条隔物悬灸法指将艾条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疗。
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这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也有艾条悬灸用的特殊隔物。
一般而言,艾条隔物悬灸与艾炷隔物灸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基本类似。
即具有温热剌激和药物透入的双重效果。
但因艾条悬灸时,其移动范围较大,火力较艾炷灸为弱,因此,隔物面积要求大一些,隔物的透热作用强一些。
隔物上,可以用和艾炷隔物灸一样,如隔姜灸,隔蒜灸及隔葱白灸等,其中有的已在艾炷隔物灸一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仅列述独特的艾条灸部分。
针灸手法——艾条压灸法艾条按压灸法,又称实按灸,为传统的艾条灸法之一。
本法与艾条悬起灸相对应,系指将艾条一端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按有穴位上,使热气透入肌肤的一种灸治方法。
按压灸法是艾条最早应用的施灸方法,首见于明•朱权的《寿域神方》:“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
当时,为单纯用艾绒。
之后又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亦即在艾绒中加入复方中药药末后卷制而成。
称之为药艾条。
药物处方颇多,因处方不同,而又分别称之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
近现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方面是对原有方法的革新,如出现雷火新针、赵氏雷火针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艾条按压灸法,诸如:隔布按灸法(运动灸)、灸笔灸等。
在操作的方法上和应用的范围上孝有一定拓展。
针灸手法——铺灸法铺灸法,是指将艾绒铺摊在穴区,通过燃烧、温熨、热敷、日光照射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类灸法。
既有对民间方法的挖掘,也有对传统方法的革新。
这类方法与常规灸法有所不同,表现在,首先是加热的方式多样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燃点艾绒的形式;其次是其中有一些灸法,由于施灸的区域较大、施灸的时间较长、施灸的对象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意外,故对灸疗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最后,铺灸法治疗的病证的范围一般较专一,但其效果却往往较为独特。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针灸】十二种针刺法,以对应十二经病症
【针灸】十二种针刺法,以对应十二经病症
第一种叫偶刺
将手直对患者前胸和后背,在疼痛之处进针,在胸前进一针,在背后再进一针,常用以治疗心痹。
这种刺法必须斜针刺入,以防止刺伤内脏。
第二种叫报刺用于治疗上下移动,游走不定的疼痛。
其方法是将针直接刺入痛处,不立即出针,而用左手在患病部位循按,如再发现痛点时,则将前针提出,在痛点上再刺。
第三种叫恢刺将针直刺在筋旁,或前或后提插捻转,以舒缓筋急。
本法可用以治疗筋痹。
第四种叫齐刺在当中直下一针,再在左右两旁各刺一针。
用以治疗寒邪侵袭的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痹证。
第五种叫扬刺在正中刺一针,在四周再刺四针,均需浅刺。
用以治疗寒邪侵袭的范围大而部位浅的痹证。
第六种叫直针刺用手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
用以治疗寒邪侵袭较浅的痹证。
第七种叫输刺将针缓慢刺进直入深部久留其针然快提出。
取穴要少,但刺得要深。
用以治疗气盛而又有热的病症。
第八种叫短刺是治疗骨痹的一种方法。
入针后要将针少许摇动,渐渐深刺,使针尖达到骨的附近,上下提插,以在骨的局部摩擦。
第九种叫做浮刺将针从旁刺入浅表的部位,用以治疗因寒邪引起的肌肉挛急。
第十种叫阴刺是左右并刺的一种方法,用以治疗寒厥。
寒厥与肾经有关,故取足踝后少阴肾经的太溪穴针刺。
第十一种叫傍针刺直刺一针,在傍刺一针,用以治疗久治不愈的痹证。
第十二种叫赞刺是一种进出针皆快,在患部浅刺数针出血,帮助痈肿消散的一种刺法。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道家针灸方
建里、阳池。
灸法: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10.失眠(肾虚、血虚、肝阳上亢、气虚性)
取穴:
太溪、太冲、太渊、百会。
针刺:
太冲、太渊、百会。
针法:
迎随补泻法,开阖补泻法,留针十分钟。
艾灸:
太溪。
灸法: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针刺:
头维、上巨虚。
针法:
捻转、提插补泻法,留针五分钟。
艾灸:
丘墟、合谷。
灸法: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6.后头痛
取穴:
太冲、风府、关元、太阳。
针刺:
太冲、太阳、风府。
针法:
迎随、开阖补泻法,留针十分钟。
艾灸:
关元。
道家针灸方
1.五更泄
取穴:
下巨虚、脊中、百会、阴交。
针刺:
针法:迎随补泻法,留针五分钟。
艾灸:
脊中、阴交。
灸法:
顺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2.五更咳
取穴:
魄户、三阴交、上巨虚、关元。
针刺:
上巨虚、三阴交。
灸法: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7.牙痛
取穴:
曲池、阳池、上巨虚、下关。
针刺:
下关、曲池。
针法:
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十分钟。
艾灸:
阳池、上巨虚。
灸法:
逆时针方向旋转,红晕为度。
8.遗溺
取穴:
中极、阴陵泉、肾俞、阳池。
针刺:
灸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针法名称大全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针灸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穴位,然后再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体位,告知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之后,根据所在体味肌肉的丰厚程度,选取不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电针法
电针法是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相结合作用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由于综合了留针刺激和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三、刺络放血法
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
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器具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三棱针和粗毫针。
三棱针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粗毫针用26号半寸针为宜。
四、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五、火针法
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
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
六、温针法简介
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七、壮医针挑疗法
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是在利用植物长刺、骨刺、银针等挑治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
其特点是集针刺、刺血、物理牵拉刺激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一种壮医外治技术。
运用三棱针或银针等针具在身体患处或特定部位进行挑刺,挑断或挑出皮下纤维,以实现治病目的。
图为广西国际壮医医...
八、脐环穴针刺疗法1
壮医脐环穴针刺疗法壮医脐环穴针刺疗法属于壮医针灸学的范畴,运用针具刺激脐部穴位(脐环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病方法。
采用无痛进针法进针,以脐中央为中心,内环穴向外放射状平刺。
其特点是简、易、廉、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