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1教案 青岛版
信息窗一《1-5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一《1-5的认识》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能够准确辨认和读写。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1-5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
2. 1-5的数字排序和大小比较。
3. 1-5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1-5的数字排序和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1-5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观察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字,引导学生关注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3. 活动环节:进行1-5的数字排序和大小比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出1-5的数字,并分享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环节: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1-5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信息窗一《1-5的认识》2. 内容: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1-5的数字排序和大小比较,1-5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示例:通过板书展示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字的形态和书写规则。
七、作业设计1. 书写练习:让学生课后练习1-5的数字书写,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 应用练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1-5的数字,并描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活动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1-5的数字及其书写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字的书写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教案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第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第1、2两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4运输量(吨)16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16 :2;32 :4;16 :32; 2 :4;32 :16; 4 :2。
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1.1 信息窗1:1~5数的认识(教案)(表格式)
第1单元快乐的课堂单元备课
1.1 信息窗1:1-5数的认识
应的数量连起来)。
明白题意后,再解决。
3.练习应用第2题
数数,说一说各有几片叶子,把实物抽象成圆点。
在田字格里中写下来。
4.练习应用第3题
是一道联系实际认数的练习题。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5.练习应用第6题
一位客人一双鞋,数一数,然后在田字格里中写下来。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学习过程的顺序来说。
对于说的很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表扬。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1:我学会5以内的数,我会数物体的个数。
生2:我知道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是一到五的可以用1-5来表示。
生3: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4: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2页的其他练习应用。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羽毛球有几个?数学问题
1把剪刀2把直尺3个小夹子4块橡皮5支铅笔
○○○○○○○○○○○○○○○
教后反思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他们的自主提问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合作探究的能力。
信息窗一(认识周长)-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认识周长)-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2.能够掌握测量周长的技能;
3.能够应用测量周长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4.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理解周长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测量周长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周长,然后出示一些与周长有关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
2. 展示(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3. 探究(20分钟)
教师将黑板上的一张图形标出各条边的长度,让学生探究如何计算周长,并现场演示计算周长的方法。
4. 实践(30分钟)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具,对课堂上提供的一些图形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周长,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周长的技能。
5. 归纳(10分钟)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测量周长的技能。
并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要注意量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
1.黑板;
2.图形卡片;
3.测量工具。
六、教学评价
1.学生的测量周长的准确率;
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掌握情况。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教学案1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 题 1.解决问题一:(1)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师: 算式中是三位数乘 两位数, 你准备如何解 交流结果:估算是大约值,不是 决? 精确值,所以不能用这个答案。 ①估算:213≈200 200×15=3000 ②列竖式计算 (3)师:对于这种方 法, 你有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分析算理: 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最后算什么? 教师在板书中用红笔 画出。 (4)算完后,可以运用 估算进行检验。 (5)对照着竖式,小 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方法是怎样 的?小组交流后, 师小 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家庭作业 学生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 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 对齐”这一难点。通过交流,学 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 用 0 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 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 的数的末尾添几个 0。 学生交流:结果是精确值,可以 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教
课题 主备人 授课时间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
案
课型 新授 板书设计 信息窗口 1
三位数乘两位数
信息窗口 1
审核人 第 1 课时 共 2 课时 序号
1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探究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 数的口算动
备注
260 × 12 ×
260 12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达 标 检 测
11×40
75×20 3×800 50×10
220×3 4×320 101×8
14×5 32×4 302×4
作 业 设 计
26×3 230×2
教 后 反 思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 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 式? 板书:18 上: ①3 个月挖出多少万吨淤 泥?②这艘泥驳船本周已经运 ×3 400×20 走淤泥多少吨? 师:怎么口算两位数 两个问题怎么列 乘三位数呢?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 究它。板书课题:两 位数乘三位数的运 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指导
信息窗一(复式条形统计图)-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复式条形统计图)-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2.学会制作、阅读、解释复式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资料、PPT课件、黑板笔等;
2.学生:笔、本、直尺、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知
1.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四个字,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此的理解。
2.用PPT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这张图是什么样的图形?上面有哪些信息?
2.学习新知
1.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构成要素,根据PPT展示边讲边示意。
2.让学生通过实际制作来掌握制作技巧,并通过例题巩固掌握。
3.随堂测试
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解释这个图表传达了哪些信息。
3.拓展应用
1.将复式条形统计图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制作图表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布置作业: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自行制作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解释图表传达了哪些信息。
四、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以及应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制作、实现知识运用。
同时,老师也要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偏差并纠正。
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相互合作、促进学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信息窗1(和是5以内的加法)-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信息窗1(和是5以内的加法)-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和是5以内的加法。
2.能够熟练完成和是5以内的加法运算题。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和是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计算方法,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分别对图形进行点数的估算,并在黑板上记录。
2.意识到估算有些不准确,老师问学生怎样可以更准确地记录点数。
3.学生尝试用加法运算方法记录点数,完成一个运算题,并带领全班一起完成。
4.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总结出和是5以内的加法运算规律。
二、梳理练习1.老师出示几组带有图形的加法运算题,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规律灵活运用,尝试口算作答。
2.学生采用逐步提高的方式,将难度逐渐加大,直到对和是5以内的加法进行准确无误的口算。
3.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在此过程中指导和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消除计算的难点。
三、拓展应用1.老师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同学们思考并运用和是5以内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学生自主提出一些运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实际应用情景,并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3.老师辅导学生如何将加法运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注意点1.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2.手绘图形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和是5以内的加法规律。
3.其他运算方法的引入要避免让学生产生混淆和困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的规律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图形的引入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引入其他运算方法,产生混淆和困惑。
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升其思考和计算能力。
信息窗一(认识方向)-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认识方向)-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理解左、右、上、下的概念。
2.能够掌握运用左、右、上、下的基本指令。
3.能够进行左右、上下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1.左、右、上、下的概念。
2.运用左、右、上、下的基本指令。
三、教学难点1.左右、上下的比较。
2.能够按指示正确地行动。
四、教学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游戏、案例演示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例如电视、黑板、学生)、身体的左右上下感受、走迷宫等等,引导学生来认识、理解左、右、上、下的概念。
2. 游戏环节设计各种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左、右、上、下的基本指令。
例如老师指挥学生向左走、向右走等。
3. 练习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在练习中加深对于左、右、上、下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指令。
例如教师给出简单的指令,学生根据指令进行行动等。
4. 案例演示列出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来分析左右、上下的大小关系,并能够按照指令进行正确的行动。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小球,请学生说出小球在黑板右侧或左侧,然后根据指令将小球正确地放在指定位置。
5. 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
并让学生进行简要总结,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口头问答,以及课堂练习等方式,来对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同时也要注意留意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
信息窗一(认识方向)-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 (认识方向) - 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是为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编写的。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通过信息窗一,认识方向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方向的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
教学目标1.了解方向的概念2.能够区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3.能够在书本上、地图上、实地中识别方向4.能够描述某一个地点的方位教学内容1. 方向是什么?方向是我们用来描述位置和运动的概念。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物体朝着哪个方向前进或朝着哪个方向面对。
方向一般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 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是最常用的四个方向,北面是朝向北极的方向,南面是朝向南极的方向,东面是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西面是朝向太阳落下的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太阳的位置或者通过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3. 用地图查找方向在地图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查看地图上的北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其他方向也就可以轻松的确定了。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上标注的箭头,来判断参照物的位置。
当我们知道了参照物的位置,就可以轻松地确定其他方向了。
4. 实地识别方向除了在书本和地图上识别方向,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中的标志物来识别方向。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树木的生长方向、楼宇的朝向、风向标等来判断方向。
5. 描述方位当我们需要描述一个物体或地点的方位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在……的……方向”、“在……的左(右)边”、“在……的前(后)面”等描述方法,例如:“我的家在小学校门口往前走两个路口,然后在右边的小路上走到底,就可以看到了。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在书本和地图上演示,让学生了解各个方向的概念。
2.实地教学法:带领学生在实地中,通过标志物等来判断方向。
3.需求导向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来让学生深入理解方向的概念。
教学流程1.介绍方向的概念,并结合地图和书本上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理解。
2.结合实地教学法,带领学生寻找标志物,通过标志物来判断方向,并能够描述物体的方位。
第四单元信息窗 1《认识方程》(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信息窗1《认识方程》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
例如:小明和小红一共摘了30个苹果,小明摘了20个,请问小红摘了多少个?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发现等式的特点,理解等式的意义。
(2)让学生尝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特点,理解方程的概念。
(3)让学生举例说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2页的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概念。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方程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32页的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方程表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认识方程》1.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 方程的特点:等式两边相等,含有未知数。
3. 方程的意义: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关系。
4. 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八、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窗一(时、分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时、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时及分钟概念,能正确读写小时及分钟数。
2.能通过时钟读取时间,准确识记并把握时间的概念。
3.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时及分钟的认识。
2.通过时钟读取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更深层次理解时间的概念。
2.学生能否自己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时钟(纸质或电子)。
2.提前准备的教案、课件和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时间的概念。
如让学生举手,然后固定某个时间,学生说出这个时刻所指的时间。
2. 认识小时(15分钟)1.教师展示一张钟表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并说出上面是什么数字。
2.介绍一个钟面代表十二小时,再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时辰代表的英文单词。
3.授时。
教师先报数到12,或展示数字1~12,然后让学生和老师报数,每个人都报严格的分钟数。
4.以黄金分割线-小时数-本位制为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换算关系。
5.给出一、两个时钟面,要求学生读出时间,并自我核对。
3. 认识分钟(15分钟)1.教师展示一张钟表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并说出上面的每一小格等价于多少分钟。
2.点到刻度,提示学生如何从数码中确定分钟数。
3.数码排队,随机说出一个1~60的数字,让学生找出分钟数所在刻度,并总结规律。
4. 时分合并(20分钟)1.引导学生看懂时钟面的表盘和指针,理解时针指到几点时,以及分针指到几分。
2.展示一个钟面,引导学生理解小时和分钟之间的读法。
3.授时。
教师报出一个时间,让学生看懂表盘和指针的动作,告诉他们具体时间的正确读法。
4.给出表盘上的任意一个时间,并要求学生读出来。
5.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个钟面,在规定的范围内模拟时间,然后交换作业互相校对。
5. 总结(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再简单概括下课的要点。
然后,进行课堂反思,看看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
六、课堂扩展1.音乐配合跳操。
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可通过音乐配合健身操的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能力,也可以在其中提到时间和数字的概念。
信息窗一(认识平均分)-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认识平均分)-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是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且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平均分。
帮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提高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平均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在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小明昨天考试,数学得了60分,语文得了80分,那么小明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2. 认识平均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可以将班级的同学的成绩进行统计并列成表格:姓名数学分数语文分数平均分小明60 80 70小红80 90 85小刚70 70 70阿文75 85 80小倩90 80 85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然后,通过讨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3. 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计算平均分。
可以准备一些小学生常见的数学题目,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每个题目的平均分。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4. 练习测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需要进行练习测试。
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自己计算出每个题目的平均分。
在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和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的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且能够准确地计算平均分。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还不是非常熟练,需要继续加强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平均分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信息窗一(1—5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1-5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1-5的数字符号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学会1-5的数字符号的写法及书写规范。
3.能够准确朗读1-5的数字符号。
4.能够将1-5的数字符号与数量正确对应起来。
二、教学内容1. 1-5的认识1.引导学生朗读1-5的数字符号并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数量。
2.在黑板上书写1-5的数字符号,并介绍每个数字符号的书写规范。
2. 1-5的数字符号的书写与认读1.告诉学生1-5的数字符号是阿拉伯数字,教授其书写方法。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1-5的数字符号,并核对其书写是否符合规范。
3.引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1-5的数字符号。
3. 数字符号与数量的对应关系1.准备1-5的小板子或棋子,并让学生手上握一个。
2.引导学生数数将小板子或棋子放到相应的位置上,认识数字符号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3.让学生自己操作,将小板子或棋子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加深对数字符号与数量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5的数字符号的书写规范、数字符号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让学生进行操作,将数字符号与实际数量相对应。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与学生一同朗读1-5的数字符号并理解其数量。
2.操作法:让学生自己拿着小板子或棋子进行操作,理解数字符号与实际数量的对应关系。
五、教学评估1.观察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1-5的数字符号的情况,检查是否符合规范。
2.让学生自行进行数数操作,确认其是否能够准确地将小板子或棋子放到相应的位置上。
3.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朗读1-5的数字符号。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己创造游戏规则,用小板子或棋子进行游戏操作,强化数字符号与实际数量的对应关系。
2.让学生互相进行数数游戏,巩固数字符号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中的各种数字符号与其数量的关系。
第一单元信息窗1《1-5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第一单元信息窗1《1-5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5及其含义。
2. 学习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 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彩色笔、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数出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数字1-5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数数、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等方式,巩固对数字1-5的认识。
4. 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字1-5。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字1-5的认识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展示数字1-5的卡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字的形状和顺序。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3.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解答。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数字1-5表示自己家里的物品数量,并与家长分享。
2.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数字1-5的认识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数字1-5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信息窗一(认识周长)-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3.能够合理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探究它的周长和边长的关系。
2.认识周长:教师讲解周长的定义,即为封闭曲线上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测量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练习让学生掌握测量周长的技能。
4.练习:教师出示多个图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周长,并解答相应问题,巩固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周长的运用,了解周长在模型制作、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测量周长的方法、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测量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讨论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3.练习法:教师通过题目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五、教学评估1.学生操作练习情况评估。
2.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评估。
3.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情况评估。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演示、讨论和练习三种教学方法。
学生们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讨论,并通过练习相应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但是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深度上,仍有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周长概念的讲解和探究。
同时,还需要更好地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重要性。
信息窗一(连乘、连除问题)-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连乘、连除问题)-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连乘与连除问题一直是学生感到困难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教授连乘和连除问题,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大力推进“探究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1.理解连乘和连除的概念。
2.领会连乘和连除的方法。
3.能较好地解决与连乘和连除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1.连乘与连除的概念及意义的解释。
2.连乘与连除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连乘与连除的概念与运算方法难度较大。
2.学生对连乘与连除的理解较为困难。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活动教学法。
六、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引入今天的课程内容,先对本节课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2. 学习环节(35分钟)(1)连乘、连除的概念1.教师请学生仔细看书中“连乘、连除”的定义,向学生解释“连乘、连除”的概念及意义。
(2)应用1.教师设计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连乘、连除的理解。
案例的题目为:“小明一天能吃小面条一次,并且必须连续吃。
而小面条盒子里最多只有10个小面条,如果买了n个面条盒子,小明一天最多可以吃几次小面条?”2.完成案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解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了连乘与连除的应用方法。
3. 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问学生,对于连乘和连除问题,我们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4.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掌握基本的连乘、连除方法之后,在完成以下题目时,可以思考如何使用连乘、连除法来解决。
”。
并带领学生一同召开“做好本职工作”的班会,动员小伙伴们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积极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馈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
例如,当学生对连乘、连除的运算方法理解不深时,采用多次加深训练的方法;当学生总结能力较弱时,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巩固学习。
最后,要总结教学过程,查找不足,并针对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信息窗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信息窗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窗,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技能,以及能够运用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运算的形成过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除法运算。
2. 口算技巧的掌握: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除法运算卡片。
-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信息窗引入除法运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新授: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规则。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通过游戏或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板书将突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运算步骤和关键点。
- 通过图表、颜色对比等方式,使板书内容清晰易懂。
作业设计- 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个别学生的困难提供帮助。
-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信息窗一《1-5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一《1-5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说出1-5这些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2.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自己动手尝试,掌握这些数字的数量、大小、顺序、组成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够用实物、图形、手指、算盘等教具进行相关运算,如加减数、比较大小、分配等。
4.学生具有初步的掌握阿拉伯数字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数字知识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运用多种教具帮助孩子正确掌握1-5的读法和写法。
2.观察图形,理解数字的大小、数量、顺序、组成等基本特征。
3.教会孩子如何用实物、手指、算盘等工具进行相关运算,如加减数、比较大小、分配等。
2. 教学难点1.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和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帮助孩子建立数字概念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5的读写。
2.观察图形,认识数字的数量、大小、顺序、组成等基本特征。
3.进行相关运算,如加减数、比较大小、分配等。
2. 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数字1-5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5,让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这些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看图、听音、说话,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数字1-5的读法和写法。
第二步:通过观察图形认识数字的数量、大小、顺序、组成等基本特征1.教师出示一个用物品、图形或者数字表示的数量(如1个苹果、2个三角形、3个数字3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数量,并认真描述。
2.逐步增加数量,让学生比较和观察。
例如,“这里有三个鸟,那里有两个鸟,哪里的鸟比较多?”3.让学生拿出手指,对照数量发出音响(或者说出数量)。
第三步:实物操作1.准备一组1-5的小球或者棋子。
2.让学生逐个数过这些小球或棋子,并规定数的顺序。
例如,先数1,再数2,再数3,以此类推。
3.让学生把小球或棋子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第四步:进行相关运算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相关的口述出来。
信息窗一(分类统计)-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分类统计)-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分类统计。
2.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学会利用信息窗口进行分类统计。
二、教学内容1.分类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2.信息窗口的使用。
3.分类统计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2.学会利用信息窗口进行分类统计。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
2.演示法。
3.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介绍什么是分类统计,然后以课堂里出现的物品为例,让学生分类统计一下。
2.学习信息窗一(10分钟)教师让学生打开教材,找到信息窗一,并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然后教师让学生先认真阅读教科书中信息窗一的内容,加深学生们对信息窗一的了解。
3.分组探究信息窗一(15分钟)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水果和一种零食,根据教科书中提示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并在信息窗一上记录下来。
最后,每个小组分享一下他们整理出来的数据。
4.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信息窗一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信息窗一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类统计的工具。
5.练习(15分钟)让学生们把家里所有的书分为课本、小说、漫画三类,并利用信息窗一进行分类统计。
6.作业(5分钟)让学生们将认识到的信息窗一所在的页码记录下来,以备复习之用。
六、教学后记本堂课主要对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利用信息窗一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分类统计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利用信息窗口进行分类统计。
同时,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窗1教案青岛版
信息窗呈现了一幅小学生分喜欢的体育活动足球比赛。
想赢比赛要研究战术。
由此提出画足球场平面图,如何画不走样,引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两种表达方式与相互改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结合实际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3、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注意过教练指挥比赛的情况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教练员在纸上边画边指挥比赛。
师:咱们一块看看球队训练吧!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师:怎样画这个足球场平面图呢?
【设计意图】
以足球为话题,将教学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看着高兴,学的愉快,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1、教师介绍足球场是长方形,长是95米,宽是60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画一个足球场平面图,要求:(1)不能走样(2)说明画法学生绘画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汇报
画法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画的足球场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同学可以给予评价,从“大小”与“形状”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师: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学生思考并回答生1:随意画的就不像。
生2:长与宽缩小的倍数相同就像,不同就不像。
小结:
为使球场平面图花画的规范,我们可分别把足球场的长宽各缩小到原来的1/1000,也就是用
9、5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6厘米表示足球场的宽。
(板书画图)师:实际的95米画到图上为
9、5厘米,实际的60米画到图上为6厘米,你知道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各是多少?(提醒最简整数比)学生讨论,汇报
交流生:
9、5:9500=1:10006:6000=1:1000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的比是1:10003、领悟新知:比例尺的意义师:我们把足球场实际的长95米,宽60米叫做它的“实际距离”,缩小后图中的长
9、5厘米和宽6厘米叫做“图上距离”,1:1000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什么关系?(生答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师: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一幅图中比例尺是一定的。
师:这幅图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生: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0厘米。
4、认识不同的比例尺特点及其相互改写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书P45自学上面的内容。
师:通过看书,你有什么收获?生: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生1: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生2:数值比例尺的前项是
1、生3: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你能说出书上这个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吗?同位互相说说。
生: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米。
师:你能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师:你是怎样写的?生回报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1)1:10(2)10米=1000厘米1:1000学生分析比较师:改写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设计意图】
以怎样画足球场的平面图为研究的切入点,学习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比例尺,学生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经历实际需要,操作研究,相互交流,认识升华的过程,从而体会了“比例尺”这一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说一说自主练习的第1题,先弄清楚图中是什么类型的比例尺再解释意义,小组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自主练习第2题,填写前注意事项:①把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厘米。
②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③强调比例尺前项化简成1。
④正确填写。
同桌互相交流,请学生交流填写过程。
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有那些收获?你对那部分感兴趣?课后反思
1、巧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观察足球比赛引入提出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发现新的知识点,了解了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感知,自主体验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数学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在动手画图中学习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经历和体验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1千米=()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米=()毫米36米=()厘米
【设计意图】
求比例尺知识离不开长度单位间的转换,因此开课时把旧知识进行复习,有利于对比例尺练习题的难度降低,提高正确率。
二、算一算师:你能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比例尺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1、补充练习(课件出示)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的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1)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什么叫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3)求解过程中应注意什么?(①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②比例尺的前后项的长度单位要化成同级单位。
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成“1”,如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师板书:120千米=厘米2:=1:答: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2、完成自主练习3题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缺少的条件,补充完整后,再解答,要求独立完成,汇报
交流师:题目中缺少了哪个条件?(图上距离4厘米)生:汇报
解题过程。
三、化一化
1、自主练习第4题此题是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题目。
左图:是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
右图:是把线段
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师:线段比例尺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以米或千米为单位的。
仔细观察左图要把数值比例尺的后项的单位改写成米(2000厘米=20米)数值比例尺的实际距离通常是用厘米做单位(30米=3000厘米)右图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多少?(1:3000)
四、欣赏美丽的祖图课前收集你喜爱的城市图片及资料,介绍这个城市最吸引你的地方,再通过地图找到其位置。
看看能否计算出它与青岛的距离,激发学生对信息窗2知识的兴趣。
【设计意图】
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比例尺的知识,为达到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每处知识都放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来进行。
练习过程中把题目的难点设计成小问题再把小问题自然连接,使学生能轻松驾驭,每个知识点的巩固,顺利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了解祖国的魅力,更激发和鼓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