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来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的原理涉及到无线电波的传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网络架构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移动通信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移动通信的原理涉及到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电磁波,它可以在空间中传播,从而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地形、建筑物、大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以保证通信质量。
其次,移动通信的原理涉及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在移动通信中,数字信号会经过调制器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出去;接收端的天线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输。
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从而满足人们对通信质量和速度的需求。
此外,移动通信的原理还涉及到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由基站、核心网和终端设备组成,基站负责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核心网负责路由和转发数据,终端设备则是用户使用的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需要考虑到网络的覆盖范围、容量、传输速率等因素,以满足用户对通信的需求。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的原理涉及到无线电波的传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网络架构等多个方面。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和速度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移动通信的原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1. 引言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其他无线传输技术将信息传递给移动设备的通信方式。
它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将信息转化为无线信号并传输到目标设备,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和互联网接入。
移动通信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本文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
2. 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多路复用和频谱分配等内容。
2.1 信号传输信号在移动通信中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输的。
信号可以是声音、数据或图像等信息的载体。
在移动通信中,信号首先要经过调制的过程将其转化为适合在无线传输中传播的信号。
2.2 调制解调调制是将信号转化为适合传输的波形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波形信号转化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在移动通信中,调制解调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2.3 多路复用在移动通信中,多路复用是一种将多个信号用不同的方式叠加在一起进行传输的技术。
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2.4 频谱分配频谱分配是一种将可用的无线频谱资源划分给不同的通信系统或服务的方法。
频谱分配可以通过分时复用或分频复用的方式实现,以确保不同系统或服务之间的互不干扰。
3. 移动通信的技术体系移动通信的技术体系包括多个重要的技术和标准,例如第一代(1G)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2G)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和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等。
3.1 第一代(1G)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使用模拟信号传输的移动通信系统。
早期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和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等。
3.2 第二代(2G)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使用数字信号传输的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的电话沟通,到便捷的移动互联网访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要实现稳定、高效的移动通信,就必须深入了解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电波,就像是信息的使者,在空气中穿梭,传递着我们的声音、图像和数据。
但它的传播可不是一条笔直的坦途,而是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自由空间传播。
在理想的自由空间中,电波会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这就好比向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产生的涟漪会以圆形向外扩散。
电波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遵循着一个叫做“自由空间损耗”的规律。
简单来说,距离越远,接收到的信号就越弱。
但现实中的环境可不是理想的自由空间。
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障碍物都会对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这就引出了电波传播中的反射现象。
当电波遇到一个较大的光滑表面,比如高楼的玻璃幕墙,一部分电波就会像镜子反射光线一样被反射回去。
这可能导致信号的多径传播,也就是说,接收端可能会同时收到经过不同路径传播过来的多个信号,这些信号相互叠加,有时会增强,有时会减弱,从而导致信号的不稳定。
除了反射,电波还会发生散射。
当电波遇到粗糙的表面或者体积较小的物体时,电波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
比如城市中的各种广告牌、电线杆等,都会使电波发生散射。
散射会使得信号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接收端处理信号的难度。
在移动通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阴影衰落。
当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大型障碍物阻挡,比如高山、高楼等,就会在障碍物的后面形成一个信号较弱的区域,就像是阳光被物体挡住形成的阴影一样。
这种阴影衰落会导致信号的大幅衰减,严重影响通信质量。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多普勒效应。
当移动台相对于基站移动时,接收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比如,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打电话,可能会感觉到声音的变化,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在起作用。
多普勒效应会影响信号的解调,对通信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2 阴 影 效 应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
•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 2.2 阴 影 效 应 • 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 2.4 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
预测
2.1 VHF、UHF频段 的电波传播特性
2.1.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3 绕射损耗 2.1.4 反射波
d0 3.57( hR (m) hT (m)) (km)
即视距取决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考虑空气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
影响,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
R=8500 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实际极限距
离 重点2
d0 4.12( hR (m) hT (m)) (km)
通过电场实测可以得到慢衰落的统计规 律。统计分析表明,接收信号的局部均值rlm 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P(rlm )
1
e
rlm rlm
2 2
2π
式中, rlm 为整个测试区的平均值,即
rlm的期望值,取决于发射机功率、发射和接
收天线高度以及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σ为标
准偏差,取决于测试区的地形地物、工作频率
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 动台周围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 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 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
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电平变化的 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 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 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 较强的绕射能力。
作业
W2-1,简述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方式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理论与模型
Pr
Gt Gr 1
L
4 d
2
L dB
10 lg
4 d
2
(dB)
20 lg
4 d
(dB)
[L]dB 32.44 20 lg f0 20 lg d
f0 为工作频率,单位为MHz;
d 为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km。
18
2.3 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3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 可依不同的 路径到达接收机,当频率f>30 MHz时,典 型的传播通路如图所示。 沿路径①从发射 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 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沿 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 称为地面反射波; 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 面传播, 称为地表面波。
28
绕射发生在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 尖利边缘阻挡时,由阻挡表面产生的二次波散布于空 间,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行进中的波前上的每一个 点,都可作为产生次级波的点源,这些次级波组合起 来形成传播方向上新的波前。另外,当发射机和接收 机之间不存在视距路径时(LOS,line of sight,指移 动台可以看见基站天线;NLOS,非视距是指移动台 看不见基站天线),围绕阻挡体也会产生波的弯曲。
34
图3 – 4 绕射损耗与余隙关系
35
散射发生在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 并且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 时。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 其他不规则物体,反射能量由于散射而 散布于所有方向。
36
i
当入射角为 i 时,则表面平整度的参数高度为:
hm 8sini
如果表面上最大的突起高度小于 hm,认为该表面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及应用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及应用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的语音通话,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巧妙应用。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特性是相当复杂且多变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多径传播。
当电波从发射端发出后,它并不会沿着一条直线直达接收端,而是会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
这就好像你在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通过不同的反射路径传到对方的耳朵里。
这些不同路径的电波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和强度都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信号的衰落和延迟扩展。
想象一下,你正在与朋友进行视频通话,突然画面变得模糊或者声音出现卡顿,这很可能就是多径传播造成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阴影衰落。
在实际的通信环境中,由于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障碍物的遮挡,电波的传播会受到阻碍,导致接收信号的强度出现缓慢的变化,就像是太阳被云层遮住时,地面的光照强度会逐渐减弱一样。
这种衰落通常是大范围的,并且具有相对较长的周期。
还有就是多普勒频移。
当移动台相对于基站移动时,接收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就好比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听到的警笛声,当汽车靠近警车时,警笛声会变尖锐,远离时则会变低沉。
在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会影响信号的解调,可能导致误码率的增加。
了解了这些电波传播特性,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哪些体现呢?在基站的规划和布局方面,电波传播特性的知识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播模型的分析和预测,运营商可以合理地确定基站的位置、数量和发射功率,以确保信号能够有效地覆盖目标区域。
比如,在城市中,由于高楼大厦密集,多径传播和阴影衰落较为严重,基站的密度通常会比较高,而且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天线技术来减少干扰。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电波传播特性。
为了应对多径传播带来的影响,手机通常会采用分集接收技术,也就是同时接收多个路径的信号,并通过一定的算法选择最优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接收质量。
移动通信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第3章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手机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还是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都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
而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波传播。
简单来说,电波传播就是电磁波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传输过程。
在移动通信中,发射端可以是手机基站,接收端则是我们的手机等移动设备。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反射、折射、散射、绕射等等,这些现象都会对电波的强度和相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通信的效果。
电波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射波、反射波和绕射波。
直射波是指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直接从发射端传播到接收端,没有遇到任何障碍物。
这种情况下,电波的强度衰减相对较小,通信质量较好。
但在实际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由于建筑物、山脉等障碍物的存在,直射波往往很难实现。
反射波则是当电磁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如建筑物、墙壁等时,会发生反射,然后到达接收端。
反射波的强度和相位会受到反射面的材质、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信号的衰落和失真。
绕射波则是当电磁波遇到障碍物的边缘时,会发生绕射,从而绕过障碍物传播到接收端。
绕射波的强度通常较弱,而且会产生较大的衰减。
影响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频率。
不同频率的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电波的衰减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在移动通信中,不同的频段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其次是环境。
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物密集,会对电波产生多次反射和散射,导致信号的衰落和干扰;而在农村或开阔地带,电波传播的条件相对较好,信号衰减较小。
此外,天气条件也会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在雨天,电波的衰减会增加,因为雨水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
为了更好地研究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和理论。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COST 231 模型等。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电波的传播下,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技术。
它是在移动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无线传输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不需要使用有线连接。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使得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 全球覆盖移动通信系统覆盖范围广,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通过各种移动通信网络,如2G、3G、4G和5G等,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通信,实现语音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
3. 移动性和可携带性移动通信设备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和可携带性。
无论是智能方式、平板电脑还是其他便携式终端设备,它们都相对小巧轻便,方便携带。
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外出时随时与他人保持联系,满足通信需求。
4. 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不仅支持语音通话和短信,还可以传输多媒体内容。
如今的移动通信系统具备视频通话、图片传输、在线音乐和视频播放等功能,丰富了人们的通信方式,满足了更多的沟通需求。
5. 高速数据传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传输速度不断提升。
从2G到3G再到4G和5G,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高速浏览互联网、文件、观看高清视频等。
这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体验和移动办公的能力。
6. 网络覆盖和容量优化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保证了信号覆盖范围广、网络容量大。
通过不断扩展网络基站和优化网络布局,移动通信服务商能够提供更稳定、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7. 移动支付和智能化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兴起。
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人们可以进行电子商务、扫码支付等操作,方便快捷。
,移动通信也推动了智能化发展,如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系统等,提升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
8. 兼容性和互联互通不同移动通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移动通信网络下保持通信,进行跨网络的信息传输,实现全面连接。
9.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移动通信系统注重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移动通信试题库-填空题
移动通信试题库-填空题 1、移动通信中多址方式的基本类型有 、 、 。
答案:FDMA ,TDMA ,CDMA第四章第一节:多址技术 难度:易2、数字调制中,为实现“窄带”的要求,已调信号的相位在码元转换时刻应该 ,而且已调信号的射频包络应该 。
MSK 信号的调制指数为h= 。
答案:连续且平滑 ,恒定 。
0.5 。
第二章第二节:数字频率调制 难度:较易 3、移动通信系统内部干扰主要有 、 、 三种。
答案:邻道干扰 、 同频道干扰 、 互调干扰第三章第三节:干扰 难度:较易4、移动通信中,快衰落是由 引起的,服从 分布;慢衰落是由 引起的,服从 分布。
答案:多径效应 , 瑞利; 阴影效应和气象条件, 正态(高斯)第三章第一节: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难度:较易5、已知小区半经为r 0, 区群小区数为N , 则同信道小区中心间距应为D=小区天线激励方式分为 和 。
答案:03r N , 中心激励 和 顶点激励 。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覆盖和信道分配 难度:中6、GSM 系统的工作频段是上行 下行 。
采用的多址方式是 。
GSM 系统采用的调制技术是 。
答案:890~915MHz, 935~960MHz ,TDMA/FDMA , GMSK第五章第三节:GSM 信道配置 难度:较难7、GSM 系统中,克服信号传输过程中引入的时延差的方是;克服多经传播引入的码间干扰的方法是 。
答案:在突发脉冲序列中设置保护时间 ;在突发脉冲序列中设置自适应均衡序列第五章第三节:GSM 信道配置 难度:难 8、CDMA 系统中,正向信道包括 、 、 、。
反向信道包括、。
CDMA中采用正向功率控制是为了减少;采用反向功率控制是为了。
答案: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正向业务信道、反向业务信道、反向接入信道 . 多址干扰;远近效应第六章第二节:CDMA数字蜂窝网通信系统难度:难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是。
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主要有、、。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与天线第四讲_电波传播模型.
第5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场强预测模型☐场强预测——所谓场强预测是指根据移动通信的不同环境得到通信范围内的场强分布(路径损耗),建立电波传播的模型,以便对通信网进行规划和设计(天线、基站站址、小区半径、频率……)☐传播模式——分为经验模式、半经验或半确定模式、确定性模式。
经验模式是根据大量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后导出的公式,应用经验模式可以容易和快速地预测路径损耗,不需要有关环境的详细信息,但是不能提供非常精确的路径损耗估算值。
确定性模式是对具体现场环境直接应用电磁场理论进行计算,如射线追踪方法,环境的描述可以从地形地物数据库中得到。
半经验或半确定模式是基于把确定性方法用于一般的市区或室内环境中导出的公式,为了改善半经验或半确定模式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有时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对公式进行修正,得到的公式是天线周围某个规定特性的函数。
传播环境——蜂窝移动通信的最大特点就是小区制。
小区的大小和范围直接和传播条件有关,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小区的大小和范围。
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采用宏小区、微小区(微蜂窝)和微微小区(微微蜂窝)三种形式。
经验模式或半经验模式对具有均匀特性的宏小区是合适的。
半经验模式还适用于均匀的微小区,在那里模式所考虑的参数能很好的表征整个环境。
确定性模式适合于微小区和微微小区不管它们的形状如何。
确定性模式对宏小区是不能胜任的,因为对这种环境所需的计算机CPU时间使人无法忍受☐四种电波传播模型——电波传播模型是指通过对电波传播的环境进行不同方法的分析后所得到的电波传播的某些规律、结论以及具体方法。
利用电波传播模型不仅可以估算服务区内的场强分布,而且还可以对移动通信网进行规划与设计。
统计模型(Statistical Model)——通过对移动通信服务区内的场强进行实地测量,在大量实测数据中用统计的方法总结出场强中值随频率、距离、天线高度等因数的变化规律并用公式或曲线表示出来。
实验模型(Empirical Model)——通过实验方法得出某些电波传播规律,但不像统计模型那样用公式或曲线表示出来。
移动通信复习资料
填空题1调制技术有:线性调制技术和恒包络调制技术。
2电波传播方式有: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
电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散射现象,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产生多径衰落现象3快衰落引起原因是多径效应,服从瑞利分布,而慢衰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RAKE接收机主要解决多径效应问题4卷积码编码器由三个移位寄存器和两个模2加法器组成,码率为1/3;纠正突发差错主要靠交织编码来解决;利用监督方程进行纠错,信息速率降低为1/35交织编码主要用来纠正突发差错,还可以纠正随机差错,数字移动通信使用交织编码技术的原因是:数字信号传输常出现成串的突发差错。
6在用户进入一个新的登记区(RA)将进行位置更新,位置更新的策略是1基于时间的位置更新策略2基于运动的位置更新策略3基于距离的位置更新策略7 GSM蜂窝系统的主要由:移动台(MS)子系统、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管理子系统等组成8 HLR是原籍位置寄存器,VLR是访问位置寄存器,HLR号码用来识别每个移动用户,储存在SIM卡上,IMSI是移动用户识别码9 GSM的主要接口有:A接口,A bis接口,Um接口。
BSC与BTS之间的接口是A bis接口,NSS与BSS之间的通信接口是A接口,MS与BTS之间的无线通信接口是Um接口10. 基站系统(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11 GSM系统根据所用频段可分为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890-915MHZ,下行(基站发、移动台收)935-960 MHZ,收发频率间隔是45 MHZ12 GSM的调制方式是高斯型最小移频键控方式(GMSK);GSM系统从逻辑功能将传输信息分为:业务信息和控制信息13 GSM系统中,每一个TDMA帧共有8个时隙,帧长度为4.615ms,每个时隙含156.25个码元,占0.577ms。
由26TDMA 帧组成业务复帧, 长度为120ms,主要用于业务信息传输;由51帧组成控制复帧, 长度为235.385ms,主要用于控制信息传输.由51个业务复帧或26个控制复帧组成超帧, 超高帧由2048个超帧组成14保护期GP,占用8.25bit,为了防止不同移动台按时隙突发的信号因传播时延不同而在基站中发生前后交叠现象。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的通话,到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移动通信的便利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这背后,电波传播作为移动通信的一项基本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电波传播呢?简单来说,电波传播就是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和规律。
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通话或者上网时,手机发出的信号就是以电波的形式向基站传输,同时基站发出的信号也通过电波传递到我们的手机上。
电波传播的方式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射波传播。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一个开阔的场地,没有任何障碍物阻挡,手机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这时候电波就像一条直线一样从发射端直接到达接收端,这种传播方式就是直射波传播。
它的特点是信号强度较大,传输质量较好,但需要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有清晰的视线通道。
然而,在实际的环境中,往往很难有完全畅通无阻的传播路径。
这时候,就会出现反射波传播。
比如,电波遇到建筑物、山脉等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被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波可能会与直射波相互叠加或者抵消,从而影响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有时候,我们在某些地方通话质量不好,信号时强时弱,很可能就是反射波在“捣乱”。
除了反射波,还有绕射波。
当电波遇到障碍物的边缘时,会发生弯曲,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这种绕射现象在城市环境中非常常见,比如电波绕过建筑物的拐角或者通过狭窄的街道缝隙传播。
虽然绕射会导致信号强度有所衰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通信的连续性。
此外,散射波也是电波传播的一种方式。
当电波遇到粗糙的表面或者不均匀的介质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比如在植被茂密的地区,电波会在树叶、树枝等物体表面发生散射。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频率。
不同频率的电波在传播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电波的直线传播特性越明显,穿透能力越弱;而频率越低,绕射和散射能力越强,但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移动通信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1*30=30′)1、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
2、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反射)、(绕射)、和(散射)等.3、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有(无线电寻呼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和(分组无线网).4、按照调制方式分,数字调制可分为(振幅键控)、( 频移键控)、(相移键控)和(扩频调制)。
5、微分集是一种减少(快衰落)的分集方式,可以分为(空间分集)、( 频率分集)、( 极化分集)、(场分量分集)、(角度分集)和(时间分集)。
6、GSM的网络子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移动交换中心)、( 原籍位置寄存器)、(访问位置寄存器)、(鉴权中心)、(移动设备标示寄存器)和(操作维护中心)。
二、选择题(2*5=10′)1、GSM移动通信网与公共电信网络互联采用的是(C).A、Um接口规范B、Abis接口规范C、7号信令系统D、CDMA2、(A)是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解决用户增多而被有限频谱制约的重大突破。
A、频率再用=频率复用B、信道均衡C、使用卷积码D、PSK调制3、QAM调制是(D )A、2进制调制B、调频方式C、信源编码D、多进制调制4、蜂窝系统的小区分裂是为了(A).A、增大频率复用B、增大波分复用C、增大时间复用D、三者都不对5、下列关于GSM中TDMA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每载波8个时隙信道,每个时隙信道可提供一个数字语音用户B、属于模拟移动系统fdma才是模拟C、8个用户根据时分特性可以共用一套收发设备D、与FDMA比较,减少了7倍的用户设备,从而降低了成本三、判断题(1*8=8′)2、位置管理的作用仅仅是位置登记。
( ×)3、角度分集是利用传输环境的复杂性,调整天线不同角度的馈源,实现在单个天线上不同角度达到信号样值统计上的不相关性来实现等效空间分集的效果。
( √)4、在移动台的SIM卡中,有临时移动用户身份号和个人用户密码。
中 国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点与原理
中国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点与原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打电话、发短信,还是刷视频、玩游戏,都离不开移动通信的支持。
而在这背后,电波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到底有哪些特点和原理呢?要了解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首先得知道电波是什么。
电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在空间中传播能量和信息。
在移动通信中,我们常用的电波频率一般在几百兆赫兹到几吉赫兹之间。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这给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沿海到内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各不相同。
在城市环境中,高楼大厦林立,这会导致电波的反射、散射和绕射现象十分明显。
建筑物的表面材质、形状和分布都会影响电波的传播路径。
比如,玻璃幕墙的大楼可能会对电波产生较强的反射,从而导致信号在某些区域增强,而在另一些区域减弱,形成所谓的“阴影区”。
此外,城市中的车辆、人群等也会对电波传播产生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的环境较为开阔,电波传播的阻碍相对较少。
但由于建筑物分布稀疏,信号覆盖可能不够均匀,容易出现信号盲区。
而且,在一些广袤的农田、水域等区域,电波的传播也会受到地形起伏和地物遮挡的影响。
山区则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难点区域。
山峰、山谷的存在会导致电波的严重衰落和阻挡。
当电波遇到山峰时,可能会发生反射和绕射,使得信号在山谷中变得十分微弱。
而且,山区的植被覆盖也会对电波产生吸收作用,进一步削弱信号强度。
在沿海地区,由于空气湿度较大,电波的传播损耗会相对增加。
同时,海面的反射作用可能会导致多径传播,影响信号的稳定性。
了解了中国不同环境下电波传播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电波传播的原理。
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其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遵循着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公式。
但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存在各种障碍物和反射体,电波往往不是直线传播的,而是会通过反射、绕射、散射等方式到达接收端。
中国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点与原理
3.1.7 莱斯(Riceam)衰落分布
在移动通信中,如果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 直达波(未受衰落影响),此时,接收端接
收信号的包络为莱斯(Riceam)分布。
P(r)
r
02
(r2 A2 )
e
2 2
I
0
(
Ar
2
)
A 0, r 0 r0
设
若
莱斯分布 瑞利分布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工程计算)
图3-4 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
3.1.4 反射波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 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图3-5给出了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由反 射波和直射波组成的情况。反射波与直射波的 行距差为:
d a b c 2hT hR d
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 为:
在求郊区或开阔区,准开阔区的传播衰耗中 值时,应在市区衰耗中值的基础上,减去由 图3-9或3-10查得的修正因子。
图3-9 郊区修正因子
图3-10 开阔区、准开阔区修正因子
⒊ 不规则地形上的传播衰耗中值
⑴丘陵地的修正因子
丘陵地的地形参数可用“地形起伏”高度 △h表示。其定义是:自接收点向发射点延 伸10km范围内,地形起伏的90%与10%处的 高度差。
⒋任意地形的信号中值预测
⑴ 计算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 根据式(3-1),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Lbs为:
⑵计算准平滑地形市区的信号中值
⑶计算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的信号中值
LA LT KT
(3.22)
KT k mr Q0 Qr k h k hf k js k sp k s
KT为地形地物修正因子
☆则不平坦的场强公式为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当前陆地移功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UHF即150 MHZ450 M12.90OMiz 1800 MHz。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依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当频率f>30MHz时,典型的传播通路如图3- 1所示。
沿路径(1)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 沿路径(2)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路径(3)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
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和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播可以忽略不计。
除此之外,在移动信道中,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绕射和散射现象,它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即产生多径衰落现象。
移动通信中,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极易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
图3示出了一个场强的实测记录。
由此可见,接收信号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个基本特点。
下面先讨论直射波和反射波的传播特性。
1.传播模式的分类注意到传播模式的性质,它们可分为(1) 经验模式;(2) 半经验或半确定性模式;(3) 确定性模式。
经验模式是根据大量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后导出的公式。
用经验模式预测路径损耗的方法很简单: 不需要相关环境的详细信息,但是不能提供非常精确的路径损耗估算值。
由于经验模式计算的是闭式形式的公式,所以可以很容易和快速地应用它们。
确定牲模式是对具体的现场环境直接应用电磁理论计算的方法。
环境的描述从地形地物数据库中得到.在环境描述中可以找到不同的精度等级。
在确定性模式中己使用的几种技术通通常基于射线跟踪的电磁方法:几何绕射理论(GTD) 、物理光学(PO) 以及不经常用的精确方祛,如积分方程(TE)法或有限差分时域法(FDTD)。
在市区、山区和室内环境情况中,确定性的无线传播预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电磁问题。
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技术将信息传输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输的。
发送方首先将要传输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
无线电信号经过天线发射出去,在空中传播。
2. 多址技术:为了在同一个频带内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移动通信系统使用了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根据每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传输需求,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独特的编码或频率等,使得不同用户的信号可以在同一频带内并行传输。
3. 信道分配: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多个无线电信道可供使用。
信道分配的目的是将这些信道合理地分配给用户,以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和碰撞。
通常采用动态信道分配的方式,根据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系统动态地分配信道资源。
4. 无线接收:接收端收到无线电信号后,先经过天线接收,然后进行信号处理和解码。
信号处理包括信号放大、滤波、混频等操作,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解码操作将信号转换为原始的数字信息。
5. 数据传输:一旦信息被解码,移动通信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处理,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接着,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无线电信道传输到接收端。
6. 数据重组:接收端收到数据包后,进行重组和解码操作,将数据包重新组装成完整的信息。
同时,解码操作将数字信息转换为可理解的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
以上就是移动通信的主要工作原理。
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多址技术、信道分配、无线接收、数据传输和数据重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30
同时,大气折射也会产生衰落,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大气介电常数垂 直梯度会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时间改变,因此是时间的函数。这 种由于大气折射率变化导致的衰落对电波传播的影响远小于由于障碍物产生的 阴影衰落。
而这些由阴影效应和气象条件引起的信号接收电平的变化,主要造成的结 果是接收电平的场强中值缓慢变化,因此称为慢衰落。慢衰落一般服从对数正 态分布,如果用分贝数表示电平中值,则服从正态分布。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8
1.衰落的概念 由于实际传播环境中复杂的地形、建筑物和障碍物对传播信号的阻碍、反 射、绕射和散射,导致接收信号的随机变化,称为衰落。
3.2.1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9
1)衰落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1)阴影衰落和慢衰落 基站发射的电磁波的传播路径遇到阻挡时,例如起伏的地形或者高大的建 筑物,会在这些障碍物的背面产生阴影区。当移动台经过阴影区时,接收到的 信号均值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的特点在于:衰落速率与工作频率无关,取决于地形地物的分布、 高度以及移动台的运动速度。
fMAX = 80.8NMAX sec θ0
其中,NMAX是电波发射时的电离层最大电子浓度。发射频率f越高,就要求 反射处电子浓度Nn越高,因此需要在更高的地方才能够进行反射,而反射点越 高,意味着电磁波能够到达的距离就越远。当电波的频率超过最大频率fMAX时, 由于电离层此时不存在比NMAX更高的电子浓度,电磁波将不会被电离层反射回 来,而穿透电离层,进入宇宙空间。
如果出现了两2个0 l或og者10两−个0.以22上5Τ的v 刃形障碍物,则可以根据v ≤单−刃2的.4计算公式 进一步进行推导。目前,常见的求取多刃峰绕射损耗的方法有4 种,分别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x/x1=-25/12.91=-1.94,查图表得到绕射损耗约22dB; 为求解阻挡体顶部所在的菲涅尔区,我们需要计算n满足关系 2Δ = n Δ=nλ/2,得到: λ = 2 × 0.625 / 0.333 = 3.75 因此阻挡体完全阻挡了前三个菲涅尔区。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20
⎛ 4π ⋅ 1000d km ⎞ ⎛ 4πd ⎞ ⎟ L fs = 20 log10 ⎜ ⎟ = 20 log10 ⎜ ⎟ ⎜ λ f 299 . 8 / ⎝ ⎠ MHz ⎠ ⎝ = 32.45dB + 20 lg(d km f MHz )
d为距离(km),f为工作频率(MHz)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0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4
对传波模型的研究,传统上集中与给定范围内平均接收场强的预 测,和特定位置附近场强的变化。对于预测平均场强并用于估计 无线覆盖范围的传播模型,由于它们描述的是发射机与接收机之 间长距离(几百米或几千米)上的场强变化,所以被称为大尺度 传播模型。另一方面,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 内的接收场强的快速波动的传播模型,称为小尺度衰减模型。 当移动台在极小范围内移动时,可能引起瞬时接收强度的快速波 动,即小尺度衰减。其原因是接收信号为不同方向信号的合成。 由于相位变化的随机性,其合成信号变化范围很大。在小尺度衰 减中,当接收机移动距离与波长相当时,其接收场强可以发生3 或4个数量级(30dB或40dB)的变化。当移动台远离发射机时, 当地平均接收场强逐渐减弱,该平均接收场强由大尺度传播模型 预测。典型地,当地平均接收场强由从5λ到40λ范围内信号测量 值计算得到,对于频段从1GHz到2GHz的蜂窝系统和PCS,相 应的测量在1米到10米范围内。
ELos和地面反射成份Eg的合成结果。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23
T
ELOS Ei ht
2006-3-7
ETOT =ELoS+Eg
R
Er=Eg hr
θi
d
θo
如果E0为距发射机d0处电场(V/m),则对于d>d0, 自由空间传播的电场为: E0 d 0 ⎛ ⎛ d ⎞⎞ E (d , t ) = cos ⎜ ωc ⎜ t − ⎟ ⎟ , d > d 0 d c ⎠⎠ ⎝ ⎝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3
x:菲涅尔余隙,负余隙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4
x:菲涅尔余隙,正余隙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5
第一菲涅尔半径
x1 =
2006-3-7
λd1d2
d1 + d2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6
假设x<<d1、d2,并且x>>λ,则直射和绕射路径之差,称 为附加路径长度。
菲涅尔区。
解:已知: λ=1/3m,d1=1000m,d2=1000m
(a)x=-25m
x 2 d1 + d 2 252 1000 + 1000 直射与绕射路径差 Δ = 2 d d = 2 1000 × 1000 = 0.625m 1 2
第一菲涅尔半径
x1 =
λ d1 d 2
d1 + d 2
=
1/ 3 × 1000 × 1000 = 12.91m 1000 + 1000
Δ=
(
d12 + x 2 − d 1 +
) (
2 + x2 − d 2 d2
)
x:菲涅尔余隙,负余隙
⎛ ⎞ ⎛ ⎞ x2 x2 = d1 ⎜ 1 + 2 − 1 ⎟ + d 2 ⎜ 1 + 2 − 1 ⎟ ⎜ ⎟ ⎜ ⎟ d1 d2 ⎝ ⎠ ⎝ ⎠ 1 x2 1 x 2 x 2 d1 + d 2 ≈ d1 ⋅ + d2 ⋅ = 2 2 2 d1 2 d2 2 d1 d 2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7
一般来说,为解决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问题,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
无线电信号在移动信道中可能发生的变
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对于特定的无线传输技术,这些变化对 传输质量和系统性能有什么影响 有哪些方法或技术可供用来克服这些不 利影响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2
频段划分
波段 极长波(EFL,极低频) 特长波(SLF,特低频) 超长波(ULF,超低频) 甚长波(VLF,甚低频) 长波(LF,低频) 中波(MF,中频) 短波(HF,高频) 超短波(VHF,甚高频) 分米波(UHF,超高频) 微波 厘米波(SHF,特高频) 毫米波(EHF,极高频) 亚毫米波(超极高频)
菲涅尔区表示从发射机到接收机 次级波路径长度比总的视距路径 长度大nλ/2的连续区域。第n个 菲涅尔区同心的半径为:
⎧ ⎪x = x n ⎪ d1 d 2 ⎪ λ / 2 λ Δ = n ⇒ x = n ⎨ n d1 + d 2 ⎪ 2 d + d2 ⎪Δ = x 1 2 d1 d 2 ⎪ ⎩
17
2006-3-7
3
第三章 电波特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移动无线信道的制约。发射机与接 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非常复杂,从简单的视距传播,到遭受各种 复杂的地物,如建筑物、山脉和树叶等。无线信道不像有线信道 那样固定并可预见,而是具有极度的随机性,特别难以分析。甚 至移动台的速度都会对信号电平的衰落产生影响。无线信道的建 模历来是移动无线系统设计中的难点, 这一问题的解决一般利 用统计方法,并且根据对特定频带上的通信系统的测量值来进行。 电磁波传播的机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反射、绕 是和散射。大多数蜂窝无线系统运作在城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 间无直接视距路径,而且高层建筑产生了强烈的绕射损耗。此外, 由于不同物体的多路径反射,经过不同长度路径的电磁波相互作 用引起多径损耗。同时随着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不断增加 而引起电磁波强度的衰减。
2006-3-7
频率范围 3~30Hz 30~300Hz 300~3000Hz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300~3000GHz
波长范围 105~104km 104~103km 103~102km 102~10km 10~1km 103~102m 102~10m 10~1m 102~10cm 10~1cm 10~1mm 1~0.1mm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
设计蜂窝系统时研究传播的原因
对于计算覆盖不同小区的场强提供必要
的工具。蜂窝系统的无线传播是属于视 距传播范畴的多径传播,在多数情况下 覆盖区域从几百米到几十千米,视距传 播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应用。 可计算邻信道和同信道干扰。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12
)
第三章 电波特性
3.1.3 绕射损耗
在移动通信中,通信的地形环境十分复杂,很难对各种地形引起 的电波损耗做出准确的定量计算,只能作出一些定性分析,并采 用工程估计的方法。在实际情况下,除了考虑在自由空间中的视 距传输损耗外,还应考虑各种障碍物对电波传输所引起的损耗, 将这种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绕射使得无线电信号绕地球曲线表明传播,能够传播到阻挡物后 面。尽管接收机移动到阻挡物的阴影区时,接收场强衰减非常迅 速,但绕射场依然存在并常常具有足够的强度。 绕射现象可由Huygen(惠更斯)原理解释,它说明波前上的所有 点可作为产生次级波的点源,这些次级波组合起来形成传播方向 上新的波前。绕射由次级波的传播进入阴影区而形成。阴影区绕 射波场强为围绕阻挡物所有次级波的矢量和。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5
典型的城市移动环境中的慢速和 快速衰落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6
信道研究的三种方法
对移动信道进行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1.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传 播特性,并给出各种数学模型。 2. 现场电波传播实测,即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 电波传播实测试验。 3. 移动信道的计算模拟,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 发展而出现的研究方法。
(b)x=0m 由x/x1=0,查图表得到绕射损耗6dB; 直射与绕射路径差Δ=0,得到:n=0; 因此阻挡体顶部位于第一菲涅尔区的中间。 (c)x=25m 由x/x1=25/12.91=1.94,查图表得到绕射损耗约1dB; 由于绝对高度与(a)相同,附加路径长度Δ和n也相同。注 意尽管阻挡体阻挡了前三个菲涅尔区,但由于阻挡体低于视 距高度,绕射损耗可忽略不计。
第三章 电波特性
通过每一个圆的射线附加路径长度为nλ/2,其中n为 整数。同心圆的半径依赖与阻挡物的位置。如果阻挡 物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中间,菲涅尔区有最大的半径, 当阻挡物向发射机或接收机移动时,菲涅尔区半径减 少。这说明遮掩效应不仅对频率敏感,而且对阻挡物 的位置敏感。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对次级波的阻挡产生了绕射损耗, 即仅有一部分能量绕过阻挡体,一些菲涅尔区发出的 次级波被阻挡,根据阻挡体的几何特征,接收能量为 菲阻挡菲涅尔区所贡献能量的矢量和。 一般来说,当阻挡体不阻挡第一菲涅尔区,则损耗最 小,绕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根据经验用于 视距微波链路设计只要55%的第一菲涅尔区保持无阻 挡,其它菲涅尔区的情况基本不影响绕射损耗。
8
3.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陆地移动通信的频段为VHF和UHF,即150MHz、 450MHz、900MHz、1800MHz,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 波、反射波、散射波等传播方式。
2006-3-7
第三章 电波特性
9
3.1.1 直射波
在自由空间中,电波沿直线传播而不被吸收,也不发 生发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而直接到达接收点的传播 方式。直射波传播损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