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给教师的建议》想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给教师的建议》想到的

谈及教师素养,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教师的建议》,再次展读,我眼前一亮:如此朴素的语言,我们每天经历着的事情,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我恍若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拨云见日般发现了一道道靓丽的教育风景。我读得心旌摇动,理想高扬。我一遍遍地咀嚼,一遍遍地赞叹,在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折服的同时,却掩藏不住内心的羞愧。即使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书中所传导与折射出的相关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却让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在教育教学改革展开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作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素养到底具备了多少?”现在就以书中的几个实在的事例与我作一番比较实行反思吧。

一、教师素养在于知识持续积淀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后,临校的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的,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行这种准备,“理应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理应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充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而反观我自己,平时上课前总是上网浏览别人的教案或教学实录,复制人家精彩的部分,然后抓起教学参考书仔细看看,别漏掉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就自我感觉良好地上完课,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但想起参加优质课比赛时,需要准备几天几夜,反复备,反复改,甚至把要讲的顺序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然后再反复试教。即使教学环节设计精心,准备充分,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时在课堂上还会因为紧张而忘了精心挑选和准备好的内容。有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偏离了我的预设,也不能灵活地调整计划,而是牵强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的原计划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甚至,我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还要在课前对学生预先“调教”一番,最后才能上好一堂成功的“表演课”。静下心来想象,这不正是因为我的知识含量不足与文化底蕴苍白吗?

由此,我也真正意识到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仅仅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持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我们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仅仅处在大脑皮质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精工巧匠。”所以,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我们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二、教师素养在于心理灵活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理应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持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更重要的是,他还认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观察学生,同时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在《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开始教班的一年半以前,就要收集自己未来学生的名单,熟悉他们的父母,带领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

12、13次,对他们的思维实行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反问自己:何时对学生做过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呀?从来没有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作心理学的分析,至于有些学生行为上存有偏差,学习上存有困难,也不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从而实行矫治,仅仅机械式地辅导。细细想来,师范三年寒窗苦读学来的心理学没有成为我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后我一定把心理科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都要经常地、用心地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儿童的心理,弄清楚儿童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启迪儿童的智慧,从而更有效地教育儿童。尤其要多想想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哪些行为能够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哪些行为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等等。

三、教师素养在于提升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靠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精炼,逻辑性强,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就会成倍提升。反之,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甚至混乱,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那么,其结果是令人痛苦的,只能是学生什么也听不懂,而为了补上这些必需的知识,就只好复习,而这样的复习是十分不合算的。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语言修养问题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组织全体教师分析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大家在一起考虑:怎样找到最鲜明、准确而又经济的语言外壳,才能使儿童形成关于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心领导和长期培养,巴甫雷什中学的教师都能用比较准确、鲜明而又精炼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易懂、省力且效果好。当然,我身边有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自身语言修养的提升,她们在教学中持续探索,总结出很多诸如“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如何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概念”等的规律,她们在课堂上就能对自己的语言实行自我监督,从而提升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我在课堂上叙述或讲解时所说的话,常常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有时是很紧张地挣扎着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么艰难地找寻着要用的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谈不上去顾及学生的脑力劳动了。这种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它所导致的后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个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理应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读书,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