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行业,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推动产业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生产和制造业相结合,并以服务为主导的一类行业。

它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物流运输、装备维护、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和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是现代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和制造环节,还涉及到了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装备维护和物流运输,还包括了技术咨询、设计研发、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为生产和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

具体来说,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量和质量,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持。

技术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策略分析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策略分析

第23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3 2021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 u n.2021收稿日期:2020-12-31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重点攻关和服务地方项目(LG20190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G201904) 作者简介:张晓芬(1968-),女,辽宁凌海人,教授。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3.016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策略分析张晓芬,杨 震,徐春祥(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摘 要: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国产业结构中占据很大地位,是一国制造业内涵提升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够,没有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业融合度偏高,而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低。

因此,正确认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的发展趋势,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策略,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度;投入产出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1)03-0061-03一、引言随着物联网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提供了更直接的支持。

从全球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者,其发展可以深化专业分工,降低运营成本,继而推动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的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中文摘要】随着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精神,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大连市“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举措,充分发挥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据此,大连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举措,而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具有中间投入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必是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运用SSM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法,对大连市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关联进行了分析。

通过制造业总体以及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新研究、综合技术、金融业,说明创新服务、技术、金融服务已经开始引领制造业向前发展。

但制造业对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业的中间需求不足,其原因在于这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结构失衡,对于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强,以至于制造业仍未走出传统工业化的道路。

此外,交通运输对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也占有很大比重,其原因是大连作为东北最大的港口城市,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2)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具有环保、技术密集产业的中间投入比重加大,这是大连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优化的良好体现。

而那些资源密集与劳动密集的产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这些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具体来说,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租赁和商务管理服务对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很大,而大部分的中间投入集中于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领域,对于重工制造的关键环节投入较少,重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重工制造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没有释放有效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绿色化
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制造业,提高了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 和转型。
服务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造业也日益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制造业不再仅仅 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和解决方案。
0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实证研究和 案例分析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 展的具体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来促进两者 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的国际经验和启示,以及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生 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互动发展模式
01
02
03
垂直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 供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 促进制造业的垂直升级。
水平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 水平层面上的互补和相互 促进,如信息技术服务与 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混合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 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既有 垂直升级,也有水平互补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深度融合成 为趋势。例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更 加紧密,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国内实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政府通过鼓励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圳市通过加大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

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

深入 研究 。本 文将对 生产性 服务 业的发 展方 向进行研 究 ,并结合具 了制 造 的发 展 。 体实例对面 向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类型 的发展方 向进行具体 在我 国 ,生产 性服 务业 尚不发达 ,它在 国 民经济 中的 比重明显
研究 。
偏低 。生产 性服 务 业 发展 滞后 、效 率低 、 附加值 低 , 已成 为影 响
从 总体上看 , 国内外 学者对 于生产性服 务业是一种 中间需求性服 于信 息 的获得 、技 术 的创 新等 动态 的集聚经 济效益 ,企业能够在 与
制造业 竞争力 的重要 因素 。由于生产 性服 务业落后 ,导致制造业 企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内 涵 业不得 不在 内部发展与企 业配套 的生产性 自服务 , 而企业 内部生产性 16 年 ,M c lp 次从产 出视 角对生 产性 服务业 内涵进 行探 服务 规模较 小 ,专业 化程度 不 高 ,致使 制造业 企业 交 易成本 上升 , 92 ah u 首 讨 ,认为生产 性服 务业应 该是产 出 “ 知识 ”的产业 。G e n i 1 影响整个制 造业效率 的提 高 ,直接表 现为 :制造业 企业供应链较 短, r e f d e 从服 务对象的视 角对生产性 服务业进行 界定 , 出生产性 服务业就是 技术创 新能 力较低 ,产 品附 加值不 高,产 品品牌强度 不高 ,财务 成 指 向生 产者 ,而 不 是 向最 终 消 费 者提 供 服 务 产 品和 劳 动 的 服 务业 。 本和管 理成 本较高等 。 目前 ,我 国制造业 的增加值 比率 仅为 2. % 62,


B onn 和 Sn emn Fra bibliotek w i g i g l a 从服务类 型的角度对 生产性服 务业 进行界定 ,

数字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它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深刻地改变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经济如何影响这两大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数字经济为产业融合提供新动力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两者开始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创新与转型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不仅提升了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生产计划。

三、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这有助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同时,数字经济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这些新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四、数字经济带来挑战与风险然而,数字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商业资产。

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数字鸿沟问题也不容忽视。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挑战和风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二是缩小数字鸿沟,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性挑战。

总之,数字经济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支持
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给予 了大力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资 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促进了生产 性服务业的集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 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手 段,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 务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性服 务业的集聚。
03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分析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与计算方法
要点一
定义
要点二
计算方法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制造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 定技术水平下,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 等途径,实现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通常采用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 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索洛余值法是通过设定生产函 数模型,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 、资本产出弹性等参数,进而求得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包 络分析法则通过构建生产前沿面,利用相对效率评价方法 计算出各决策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进步
管理创新
要素优化配置
技术进步是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引进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等方式,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管理创新也是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 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引入现代企 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组织结构、 改进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效率等方式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解决以下问题:生产性服务 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 响这种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计量经济学 等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进行深入探讨。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致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 所以,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 造 业 之间具 有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生 产性 服务业 是 知 识 密 集型 产业 , 现代 制 造 业 的发 展需 要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提供 的服务 , 需求 的增 加 就 会带 动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服 务业 的共 同发 展 , 从 而又 会导 致现代 制 造业 的产业 升级 , 两者 之 间形 成 了一 个 相互 促进 、 相 互 融 合 的紧 密相
张 洁 梅

要: 在我 国的新 型工 业化道路 中, 促进生产性服务 业与制造 业互 动融合发展 已迫在 眉睫。对现 代制造 业和 生
产性服务业进 行界定 , 深刻剖析专 业分工 与外包 、 价值链、 生态群 落等方面对 现代 制造业和 生产性服务 业互动 的内
在机理 , 提升制造业层次并延伸制造 业产 业链 , 加快 生产性服务 业 的市场化 改革 , 加 强信息技 术 的创 新应用 , 发展
部门、 内部运 输设施 、 批 发 与零 售部 门等 。通 过垂 直 分解 , 制造 企业 把 一些 以前 由 内部 来 提 供 的生 产 服 务 活 动进行 外 包 , 由外 部来 提供 。通 过水 平分解 , 服 务 业 企业 也实 行 了服务 活动 外部 化 。 2 . 基 于价值 链 的互 动融 合机 制 企 业 创 造 价值 的过 程 由一 系列 增值 活动 构 成 ,
核心业务, 加大力度培养 民营企 业的发展并 积极 引导外资, 积极为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服 务业发展储 备人才 , 是我 国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 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 : 现代制造 业; 生产性服务业 ; 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 : F 0 3 8 .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0 7 5 1 ( 2 0 1 3 ) 0 6 —0 o 2 6 —0 5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发展研究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发展研究

互依赖 、共 同发展 的关系 ,发达 的生产性 服务 业是 企业获取 竞争 优势的基础 ,它 为企业提供持续 投资和创新 的环境 。 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 速度 ,走 集聚 化道路是 必然 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是增强 核心 竞争力 的重要 途径 ,它 不只是过去所言 的共享基 础设施 、节约运 输成 本等静 态的集 聚效益 ,更是有利于信息 的获得 、技 术 的创新等 动态 的集 聚 经济效益 ,企业能够在与 同行 企业 或关联 企业 的交流和 接触 过程 中及时跟踪技术 和市场发展 的前沿信息 ,不断进行创新 。 生产性 服务业要走集 聚发展道路 主要有 以下几点原 因 : ( )集聚发展的成本优势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集 聚有利 于 1 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一是 在集 聚 区内 ,服务 的提供者 可 以共 享基础设施 ,这样可 以大 大降低 服务 企业 的运作成 本 ;二是 在一个特定 的区域内 ,每 一企业都 将资 源集 中于 自身最 擅长 的服务上 ,扩大 了服务的运营规模 ,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降低 ; 三是企业 区域临近 ,容易建 立相互 依赖 的关 系 ,从 而降 低交
进因素 、与制造业的关系 以及 发展 中 国家 的生产性 服务业 等 方面。而我 国关 于生产性服 务的研究 是从 2 O世 纪 9 代末 O年 开始的 ,主要集 中在 生产性服务 与经 济发展 的关系及 在经济 结构转 型中的作 用 、发 展生产 性 服务 业 的政策建 议 等方 面 , 尚缺乏关于 面向制造 业 生产性 服务 业 发展 方向 的深 入研究 。 而 目前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已成 为我国经济发展 的当务之 急 , 那 么首先应该解决的就 是生产性 服务 业的发展 方 向问题 。本
生产性服务 ,国外又称 生 产者 服务 ( rd cr ev e ) poue ri s , s c 是 围绕生产者 ( 企业 )而进行 的 ,作 为其他产 品或服务 生产 的中间投入 的服务 ,它贯 穿 于一项 产 品或 服务 生 产 的产前 、 产 中和产后诸环节 ,包括 物流 、信息 、金融保 险 、设计 、商 务 、法律 、会计 、技术 、管理 咨询 等多种 服务。 国外 对生 产 性服务 方面的研究较早 ,主要 集 中于生产性 服务业发 展 的促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

较大提 升空 间。生产性 服务业有 利 于深化 分工提 高效率 , 对其他产业 发展具有重要 推动作用 。如现代物流业 有利于 降低经 济运行成 本 , 计 、 设 研发 、 营销等 生产性 服务环 节有 利 于提 升产 品附加值 和竞争力 , 金融等 产业是 推动企 业快
生产 性服务业 发展 是城市 竞争力 的重要 标志 。 是城 市 功能 的核心 。国际大都 市总部 经济 、 金融 、 息 、 信 科研 等生 产性 服务 功能 都非 常 发达 。如纽 约是 跨 国公 司 总部集 中 地, 全美 5 0家最大 的公 司中 3 %总部设 在纽 约 。东京除 0 0
生产性服 务业是一种高智 力 、 高集 聚 、 高成长 、 高辐射 、
高 就 业 的服 务 产 业 , 有 国 际 性 、 识 性 、 新 性 、 同 性 、 具 知 创 协
速 发 展 扩 张 的 有 效 杠 杆 。 当 前 , 端 产 品 中 制 造 环 节 创 造 终
的增加 值 比重 不断 降低 ,生产 性 服务 增加 值 比重越 来越 高。如跨 国公 司汽 车销售收入 中约 4 %分 配给零部件生产 5 商和装配商 ,5 5 %分 配给专业设计 、 保养维 修等生产 性服务

强化其与制造业 的互动 。 加快 发展生产性服 务业 的战 略意义

是 因 为 服 务 业 以科 技 和 人 力 资 本 投 入 为 主 ,属 于

“ 烟 产 业 ” 基 本 无 污染 排 放 , 耗 也 相 对 较 低 。据 国 内有 无 , 能
( ) 产 性 服 务 业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 引擎 ” 一 生 新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在 经 济 格 局 中 所 占份 额 越 来 越 大 , 已成 为 世 界 经 济 中增 长 最 快 的 行 业 。发 达 国 家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占 G P 比 重 将 近 4 % 。 分 国 家 已 超 过 5 % , 国 生 产 性 服 D 0 部 0 我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 3刘 宇 南 . 2 当前 贫 困地 区农 村 社 会 事 业 发展 的 现 状 及 对 策 建 议 [] J.
作者简介 : 一呜(96 )女, 史 1 8 一 , 吉林 长 春 人 ,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业经 济 与 产 业 组 织 管理 ; 在 研 工 包先 建 ( 9 4 , , 徽 1 5 一) 男 安 芜 湖人 , 授 , 究 方 向 : 治 经 济 学 。 教 研 政
7 O 2 2 . 7 5 0 8 .1 9 2 O 6 . 0 1 5 0 01 .1 1 5 8O O5 . l 6 . O 3 2 9 l 8 . o 6 8 4 1 l . O 9 O 2
农 村 资 源 , 变 农 民生 活 方 式 , 励 农 民 用 电 、 煤 气 , 少 改 鼓 用 减 提 对 丽 水 农 村 社 会 事 业 的 发 展 应 该 立 足 山 区 实 际 , 力 于 木 草 等 燃 料 的使 用 , 高 农 村 环 境 质 量 ; 农 村 生 活 污 水 、 致 禽 畜 粪 便 和 生 产 、 活 垃 圾 逐 步 进 行 集 中 无 害 化 处 理 , 大 生 加 统 筹 新 型 工 业 化 、 型 城 市 化 和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快 新 加 重 修 用 防 生 建 立 健 全 以工 促 农 、 城 带 乡 的 长 效 机 制 。 加 大 统 筹 城 乡 公 共 财 政 投 入 , 点 解 决 饮 水 、 路 、 电 、 灾 、 活 能 源 以
能 高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不 断 发 展 和 国 际 分 工 不 断 深 化 , 产 全 面 转 型 的关 键 时 期 , 否 实 现 产 业 结 构 由 高 消 耗 、 污 染 生 的传 统 工 业 结 构 向 高 附 加 值 、 消 耗 、 污 染 的 精 密 机 械 、 低 低 性 服 务 业 已成 为 许 多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的 支 柱 产 业 , 世 界 经 在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作者:樊艳茹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处在制造相对繁荣的今天,发展服务业以为大势所趋,然而,发展服务业,可以将制造业丢在一边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界定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

2008年,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明确将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31个行业大类归并为制造业行业。

2.生产性服务最早由Machlup提出,后经Greenfield 等人的拓展而深化,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多半因制造业的生产活动而存在,并随着制造业发展而扩展。

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口径,其中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文件将生产性服务业归入五类,包括批发贸易、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和保险、信息服务、科学与技术服务。

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值以年均22.2%(现价计算)的速度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2%~33%,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达到94.5%,制造业吸纳了近30%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重 点模 式 , 旨在 为 我 国加 快构 建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明确
推 动 力和 发 展 方 向 。 [ 键 词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创 新 系 统 ; 重 点 模 式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0 29 F6.
[ 献 标识 码 ] 文 A
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编 号】1 7 — 4 l 2 0 )4 0 5 — 6 6306(090—060
20 0 9年 4月 第3 1卷 第 4期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C o N TEM Po R Y EC oN O M Y & M A N AGEM EN T AR
Ap .0 r2 09 VO.1 No. I 3 4
探索中国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 区的发展之路 ※
—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生产性 服务 业集聚 区 的源起 与特征
2 0世 纪 5 0年 代 以来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在 生 产 领 域 的 作 用 不 断 变 迁 , 由 管 理 功 能 ( 滑 剂 作 用 )和 润 后来 的促进 功 能 ( 产力 作 用 ) 生 ,逐 步 向 今 天 的 战 略 功 能 ( 进 器 作 用 )转 变 。从 现 代 服 务 业 内部 结 推 构 来 看 ,研 发 、通 信 、金 融 、保 险 、物 流 、批 发 、 外 包 、采 购 、农 业 支 撑 服 务 、 中 介 和 专 业 咨 询 服
1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的 源 起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是 为 生 产 而进 行 的服 务业 ,或 为其 它 商 品 和服 务 的生 产 者 用作 中 间投入 的服 务 业 。生 产 性 服务 业 依 托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 服 务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并 实 现 良 性 互 动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是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前 提 和基 础 ,生 产性 服 务业 则 是 农业 与制 造 业提 升 和 高端 化 的有 机 补 充 。 随着 农 业 与制 造 业部 门经 济规 模 的逐 步扩 大 ,它们 对 服 务业 的需 求也 将 迅 速 增 加 ,并会 把 这 种需 求 渗 透 在 现代 农 业 与先 进 制 造 业 前 期 研 发 、设 计 ( 育 ), 中期 管 理 、 融 资 培 和 后 期 物 流 、销 售 、售 后 服 务 、信 息 反 馈 等 全 过 程 中 。 如 此 良性 互 动 ,不 仅 会 促 使 企 业 内部 会 出 现 产 业 融 合 , 而 且 会 在 产 业 链 上 促 使 农 业 、制 造 业 与 服 务业 间 出 现 融 合 ,还 会 使 区域 内 的农 业 、 制 造业 和 服 务业 在 一 个 特定 空 间 上实 现 产业 融 合 和 集 群 式 发 展 。 当然 ,企 业 按 照 市 场 分 工 的 细 化 、 深 化 和 专 业 化 要 求 ,适 时 将 服 务 外 置 和 提 升 ,可 以 加速 产 业 融合 的进 程 ,实现 生 产性 服 务业 发 展 的 突破 。而 生产 性 服 务业 的迅 速 发展 与生 产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较快,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设计服务等,而制造业则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日益密切,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不仅关乎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更深入地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对于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广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者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并行发展,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可以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为了深入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报告以及政策文件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分析——基于知识图谱视角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分析——基于知识图谱视角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分析——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孙玮*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阶段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

本文选取该领域2004-2020年的核心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5.7.R2软件绘制了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图谱,分析了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及趋势,并提出了自己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较为分散,研究热点集中在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技术创新、门槛效应、服务外包、智能制造等方向,而供给侧改革、产业集聚、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成为当前的研究前沿。

研究趋势也已经从认识阶段过渡到了实践应用阶段。

关键词:知识图谱;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技术创新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以价值链中低端攀升至高端。

目前,不少学者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点和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研究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内涵关系来解决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寻找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鉴于以上内容,为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两者的研究态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两者的融合发展关系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揭示当前的研究状况、热点以及前沿。

在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中发现,当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外包等方面,研究角度多是从全球价值链地位、国际分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来进行阐述。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及空间集聚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及空间集聚研究

文章编号 :0 8— 14 2 1 )3— 0 1— 4 10 3 5 (0 0 0 0 4 0
D : 0 3 6 / . S N. 0 8—3 5 . 0 0 0 . 1 0I 1 . 9 9 J I S 1 0 14 2 1 .3 05
Th d r c i na n e a to nd Ag l m e a i n ft e Pr du tv r i e e Bi i e to lI t r c i n a g o r to o h o c i e Se v c
21 0 0年 6月
山 东行 政 学 院 山 东省 经 济 管理 干部 学 院 学报
J un l f h n o gAd ns ain Is tt o r a o a d n miit t n tu e& S a d n c n mi Ma a e e t e s n e nt t S r o i h n o gE o o c n g m n r n l si e P o I t u
Ab t a t n u t p t l g lmea in, sa s ail h n me o nt e p o e s o c n mi rwt t c — sr c :I d sr s a i go r t y aa o a p t e o n n i h r c s e o o c g o h,i me h ap f s
I du t y a d M a uf c ur n nd s r n sr n n a t i g I u ty
YI Ch n—we N ua n,L e —d n IW n og
(h no gU i rt f iac , ia 5 0 4 C ia S adn n esyo nn e J n2 0 1 , hn ) v i F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发表时间:2009-05-05T15:09:15.903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元[导读] 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摘要: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国外对生产性服务方面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

而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尚缺乏关于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类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集聚Gathers the type development research fac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Chen YuanAbstract:At present,development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rgent matter,what first should solve is the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question.Overseas to the production service aspect s research early,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tributing factor,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lations as well as developing country aspects and so on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But our country was starts about the production service s research from the late 1990s,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roduction servic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 and in economic structure reforming function,development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aspects and so on policy suggestion,still lacked about faces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deep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the research to the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s development direction,and unifies the concrete example opposite to conduct the concrete research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veness service several predominant type development directions.Keywords: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industry gathers【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30-03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1962年,Machlup首次从产出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探讨,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产出“知识”的产业。

Greenfield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

Browning和Singelman从服务类型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包括法律、金融、商务、保险、经纪等服务行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化和专业化产业。

Marshall、Damesick和Wood从服务活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包括提供与信息处理、实物商品、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活动。

Noyelle和Staback、Gruble和Walker、Coffey和Polese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定义,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联结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

钟韵、阎小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其中间功能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基本达成共识,而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它们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的领域包括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以及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增长率,后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知识要素内生化。

从要素的密集度来考证,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技术、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够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那么如何选择一国的主导产业呢?筱原基准指出:主导产业要满足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和该产业技术进步率高的条件,霍夫曼标准指出:主导产业要具有前项关联和后项关联。

现代服务业满足筱原和霍夫曼提出的以上标准,选择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很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很快。

在发达国家,当第三产业传统行业进入发展的顶峰,增长日趋低缓而比重不再上升出现下降时,生产性服务业则快速发展,保持着持续上升趋势。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使得制造企业从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发展企业优势项目的生产制造上来,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进步,推进了制造的发展。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不发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低、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导致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在内部发展与企业配套的生产性自服务,而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致使制造业企业交易成本上升,影响整个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直接表现为:制造业企业供应链较短,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牌强度不高,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等。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比率仅为26 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了23%、22%和11.7%。

这种情况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于低端位置,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值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导致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情况不改变,创造能力还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由此可见,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3.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它为企业提供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环境。

3.1走集聚化道路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不只是过去所言的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更是有利于信息的获得、技术的创新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企业能够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进行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要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3.1.1集聚发展的成本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一是在集聚区内,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服务企业的运作成本;二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每一企业都将资源集中于自身最擅长的服务上,扩大了服务的运营规模,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降低;三是企业区域临近,容易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3.1.2集聚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推动企业进步。

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使得在同一区域里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竞争环境,这更加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能够使更加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健康成长,消除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因素的影响,更能够推动企业进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3.1.3集聚发展有利于信息的获取与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也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使得信息更容易获得、获取成本更低。

而且在集聚区内,企业更能够感受创新的需求和潜在优势;创新过程中的互补性在邻近的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同一区域内竞争对手的云集也使创新压力节节升高。

3.1.4集聚发展有利于适当人才的引进。

在集聚区内,由于规模效用的作用,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就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降低了失业风险,从而吸引人才向该区域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