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合集下载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对我们深入了解国家发展,把握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1. 地理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其庞大的地理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可以大致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中部地区相对较为落后,农业和传统工业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西部地区则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 人口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也是造成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能够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较为稀少,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人口差异也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进一步增大了区域发展差距。

3. 政策差异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实行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也是造成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靠近国际市场和发达的基础设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政府实行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其效果相对较弱。

三、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1. 历史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时期的不平衡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2. 技术和资本的不均衡分配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资本,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输入相对较少,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3)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3)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面积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包括东、中、西、南四个主要地理区域,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因素和影响。

一、东部地理区域东部地理区域是中国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地带,涵盖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

这一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便利的交通网络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经济发展:由于沿海地质资源丰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东部地区成为外向型经济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尤其是珠三角经济圈集聚了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并催生着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

1.2 人口流动: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及城市化人口,他们希望借助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来改善自身状况。

这种人口流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并带来了都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中部地理区域中部地理区域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太湖平原等重要地区。

相对于东部,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2.1 国家政策支持:为了达到更加平衡的区域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吸引投资。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黄河经济带”建设计划都是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而制定的。

2.2 地理环境优势: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拥有较多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且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因此,在适当政策引导下,中部地区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

三、西部地理区域西部地理区域是中国最贫困和欠发达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3.1 地形与气候:西部地区主要由高山、盆地和沙漠组成。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交通和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限制。

此外,西部还面临着干旱和缺水问题,这对经济发展带来额外困扰。

3.2 投资短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能力较弱。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大纲版选修二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大纲版选修二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部地带、中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其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正确分析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经济地带,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教学难点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教具准备1.“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999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扇形图2.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统计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中国政区空白图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三个经济地带比较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板书)§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一、东部地带(承接)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出示投影)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读图回忆)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有哪些?其中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分布在哪个地带?这些地区工业发展又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答:沪宁杭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

它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发展趋势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群发展
中部经济地带将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中高端 迈进。
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城市,中部地区将形 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促进区域经 济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
一。
产业基础雄厚
东部经济地带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拥 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金融业发达
东部经济地带的金融业发展迅速,拥有大 量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业 的重要中心之一。
发展趋势
创新驱动发展
东部经济地带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 正在迅速崛起。
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入,提升其与中东部地区的联通性。
A 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部经济地带的资源将得到更加合 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
B
C
D
城市化进程
03
西部经济地带
特征差异
资源优势
西部经济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和水资源,这为其 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理特点
地处内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这也为其发 展特色产业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产业结构
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主,同时也在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 潜力。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及原因教学设计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及原因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讲述〗由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

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1.东部地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

(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

(╳)〖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

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三个经济地带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三个经济地带

【导语】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地理教学案例:三个经济地带,欢迎⼤家阅读! ⼀、教学⽬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平和发展速度等⽅⾯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的结果。

培养学⽣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然⽅⾯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

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来看⼀看我国的区域划分⼜是怎样的?让我们来⽐较⼀下它和从⾃然⽅⾯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下我国三⼤⾃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

三⼤⾃然区的划分主要以⾃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何联系呢 [总结]⾸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

(前⾯已说)2、界线不同,⾃然区的界线是与⾃然因素有关的,⽽经济区是以省级⾏政区界限划分的。

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旱半旱区的⼀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旱半⼲旱区的⼤部分和整个青藏⾼寒区。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_百度文库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_百度文库
(板书三、西部大开发
读图说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的省市区。
(从地域着看,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地带外,还包括了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了人国陆地总面积的70%,人口占全国的28.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很小
※ “十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重点建设的四大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其中三项都与西部地带有关,为西部地带的大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出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作一简要介绍
德育目标
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
(4生态环境建设:搞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
(读课本图1.16“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县分布”
(5大力发展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承转党中央在二十世纪末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经济的大发展带来的契机,下面请读图: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地区差异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现象。在三个地带中,东部地带已经快步发展起来了,中部地带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处在承东启西的位置上,在协调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方面可以就近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作为跳板,直接接受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经验,就近销往东部沿海市场,同时以沿海对外开放地带为窗口,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途径;另一方面,中部地带利用紧靠东部沿海地带之利,在技术、人才、资金、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带实行互补,各尽所长,互利互惠,借以促进中部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除此以外,中部地带还可利用本地带背靠西部地带的条件,把从东部沿海地带吸收消化了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就近向西部转移,以提高西部地带的经济,实现与西部在经济上的互补。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3. 理解中国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1. 介绍东部沿海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东部沿海经济圈是指中国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辽东半岛为核心,向外扩展至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一片经济活跃地区。

2. 了解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世界主要海洋航运通道,便捷的水陆交通网,方便的对外贸易。

(2)资源禀赋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煤炭资源和自然港湾资源等。

(3)开放条件好:国际间经济、科技、文化交往频繁,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

3. 分析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沿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的空间。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通过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知识点二:长江中游经济圈1. 介绍长江中游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指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核心,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个经济区域。

2. 了解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丰富的水资源: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中游地区拥有较大的农田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3)交通便利:长江中游地区交通发达,有着较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

3. 分析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中游地区农业发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高二地理《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

高二地理《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

高二地理《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
高二地理《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案
【考点搜索】
东、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先是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1.17 “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从地域上看,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
内蒙古自治区。

大约在110?E以西的西北和西南。

共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学习策略】
通过横向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培养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与不足,深刻体会西
京津唐工业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工业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广州、深圳、珠海
(3)交通便利
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大,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还拥有部分陆上边界线,易于与国内外联系,集中了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均占全国很大份额。

(5)科技文化水平高
东部科技文化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

(6)城市分布密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案2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地理初中七年级课堂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元文化的大国,其地理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三大主要区域。

这些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与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也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与挑战1. 地理位置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带,交通便利,靠近世界主要贸易航线,具备良好的开放环境和市场条件。

2. 经济实力强劲:该地区拥有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及发达的金融、物流和商贸服务体系,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优势。

3. 人口集聚效应: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吸引力更高,因而人口规模庞大且教育资源相对充足。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市场饱和与资源约束: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压力巨大,市场已经相对饱和,资源承载能力不足。

2. 区域发展失衡:发展优势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带,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等问题。

三、中部内陆地区的潜力与转型1. 地理优势与市场潜力:中部内陆地区位于我国腹地,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农田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拥有巨大的潜力。

2. 资源产业为主导:该地区有着较为完善的能源、矿产和冶金等重要产业基础设施,在重化工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3. 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中部内陆地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然而,中部内陆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交通运输不便与缺乏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2. 人口流失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

四、西部边疆地区的巨大潜力与发展问题1. 资源丰富:西部边疆地区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开放合作机遇:区位优势使这些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对外交流与经济合作机会多样。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一、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格局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主要区域。

二、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开放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这个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以及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苏和福建等。

这个区域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电子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而闻名于世。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三、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也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

这个区域包括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份。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此外,中部地区还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和石灰石等。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包括四川、陕西、云南和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利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五、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

然而,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改善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吸引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六、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不同地区各具优势和互补性,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公开课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公开课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2.懂得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2.懂得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3.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七、教学步骤[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自然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活动]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补充说明]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高二地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高二地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6.读“我国3个经济地带划分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 • • • • • •
(1)将下列备选答案 前的数字序号分别 填在相应的经济地 带后的括号内: ①太湖平原 ②河套平原 ③霍林河煤矿 ④秦山核电站 ⑤河南省 ⑥二滩水电站 ①④ A经济地带有( )。
③ ⑤)。
• B经济地带有(
• (2)从三大经济地 带发展农业生产 的条件考虑,商 品粮生产基地和 其他农副产品生 产基 • 地适宜建立在 经济地带;出口 商品基地宜建立 在,是 主要农业基地、工 部 中国开放的门 业区,交通尤其海 户,基础设施 运便利,城市化、 最好,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最高 国际化 中 位于中国腹地,能源、矿产丰富, 部 担负承东启西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 的作用 区,有色金属重工 业发达,对俄罗斯 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西 位于西部边远 有70%的国境线,利 部 地区、少数民 于沿边贸易;能源、 族聚居区 矿产、旅游资源前 景可观;西南水利 资源充足
• 4.我国西部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 D • A.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 资源 • 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 旅游创汇 • 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 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的退耕还 林还草 •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 的中西部 •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 •
• •
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三个地带经济发展 地带性差异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原 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 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新建的重庆直辖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经济现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二、东部沿海地区1. 概述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开放和改革的地区,也是全国各省市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

这里集聚了众多国际化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2. 经济特点东部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外贸产业,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这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际合作中心。

同时,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3. 发展挑战然而,过度依赖外贸和外资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一些挑战。

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了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中部地区1. 概述中部地区曾经是中国的“工厂”,承载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任。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深化改革、减税降费等措施加快了自身经济发展。

2. 经济特点中部地区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等高技术产业。

同时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

3. 发展挑战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薄弱环节。

对于一些高技术产业尚未具备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创新机制落实。

四、西部地区1. 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最为贫困和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方面任务十分繁重。

但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2. 经济特点西部地区依托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优势,发展了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并且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了大量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3. 发展挑战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因此,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并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第一单元第四节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材分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

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

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四节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材分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着。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

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

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

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

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

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

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一、本课先是分地带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总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

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选择适合各带的发展方向。

为此,各地带在确定其方向时,应首先分析其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其优劣势作出选择。

这种分析决策的方法不但在宏观领域内可以应用,小到如一个省、一个城市、一个项目等微观领域,也可以应用。

所以,本课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各地带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本课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组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分析每个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分析。

这些知识在初中地理中也有涉及,因此,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注意与初中地理的区别:初中地理主要是分部门来讲述,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等等;而本课是分地带来总结,把初中地理的内容落实在三个地带上。

考虑到有关中国地理的知识学生是在三年前学习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参照初中地理的有关章节进行补充,或是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回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些特征。

比如东部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这一个特征,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都有哪些,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成渝地区等基地,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主要的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东部地带,由此得出东部地带工业发达、西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征。

三、在三个地带中,东部地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当然,这些特点是通过与其他两个地带相比较而得出的。

教材从工业、农业、交通、国际化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城市发展水平这6个方面列举了东部所具有的优势特点。

关于这些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东部说成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区,是因为几个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都分布在这里:辽中南是我国着名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则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这些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都具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带这种主要工业区的地位难以改变。

(2)湿润的气候、低平的地势以及江河下游肥沃的土壤,也为东部地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既有商品粮基地,又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基地,还有海洋渔业基地,使得东部地带的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东部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如果说东部地带在工业和农业这两方面具有的是相对优势的话,它在交通、国际化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这四个方面具有的则是绝对优势。

从交通运输来说,除了铁路网和公路网密度大之外,还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相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易于与国内外相联系;从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图1.14的两组数据最具说服力,不管是出口额还是直接利用外资额,东部占全国的份额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居第一位;至于科技水平,可参照下表加以补充说明,表中数据是1994年资料。

东部地带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尽管东部地带在有些方面具有优势,但这些优势在东部地带的内部也有差别,并不是本地带内的每个省市都具有同样的优势。

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带内也同样存在。

第二,课文当中引用的一些数据,是为了说明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据的比较来得出结论,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其特点,并不要求学生去背数字。

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中也存在有一些主要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没有展开,本单元的“参考资料”提供了一些相关材料,供教师参考。

通过对优势和问题的分析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分析地带的优势和问题时就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充分发挥或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优势?如何才能解决或减轻已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与东部地带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带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教材把中西部地带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这两个地带最突出的是其在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所具有的长足优势。

教材只用一幅图来表示主要资源占全国的比例,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具体资料。

中部地带煤炭储量占全国3/4以上,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还有铀、氧化钛、氧化钒、铜、铝土矿、铅、锌、镍、氧化钨、钼、锑、汞、金、银、稀有氧化物、稀土氧化物、硫铁矿、石棉、石膏、磷矿、重晶石、天然碱、石墨、锡、锰矿、铁矿、水泥灰岩、化工灰岩等30余种有色金属矿、化学矿物、建材和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一半以上。

可见,中部地带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全,资源丰度也高,尤以能源为首。

而我国能源的生产区与消费区分布很不一致,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却是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华东三省一市,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只占全国%,而消费量却占到%,这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主要靠华北和东北提供能源来解决。

中部地带位置上靠近能源主要消费区,有较方便的交通运输来配合,具有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绝对优势。

西部的资源也有其特点,这对学生不做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把握。

(1)矿种齐全,各省、区都有其占全国首位的优势矿种,如新疆的铍、云母,青海的锂、钾盐、硅石、石棉,甘肃的镍、铂和重晶石,宁夏的石膏,贵州的汞,云南的铝锌,西藏的铬等。

这其中有的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尖端技术工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

(2)水能丰富。

这里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落差大且集中,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放利用的水电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3)资源的空间组合比较理想,特别是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水电资源)同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紧密毗邻,为发展高耗能的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是中西部地带发展的根基。

目前中部地带北有大庆油田、黑龙江东部的产煤基地、内蒙古东四盟的三大露天煤矿、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中有葛洲坝等水电基地。

未来的重点开发区有两块,一是北部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二是南部长江中游的综合开发,以此为重点突破,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了配合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加强对外运输通道的建设,既要开辟晋煤外运干线,以利于保证山西煤炭的及时大量运出,又要大力开发长江航运,与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发挥综合运输的巨大优势。

西部地带的资源多数还处于待勘探、待开发状态,后备潜力巨大。

但与中部地带相比,因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交通运输欠发达,又远离东部地带,故开发条件也有其局限性。

今后要通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来充分发挥其沿边优势和资源优势,有些地区,如四川盆地,关中盆地,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等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具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应重点进行综合开发,以此带动整个西部地带的建设。

五、综合分析三个地带的发展,可以发现每个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三个地带的共同发展,应采取一种协调发展的战略。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一。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与西部地带范围不一致,是大西部的概念。

这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重点在于对“协调发展”的理解,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应逐渐有所缩小,或至少应把地区间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人们社会心理所承受的范围内。

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即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不同地区的产业特色:东部地带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部地带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西部地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国家急需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协调发展”这一观点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协调发展与平均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平均发展是没有差别的发展,这在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差别的存在是必然的。

在这三个地带当中,东部地带已经快步发展了起来,中部地带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处在承东启西的位置上,在协调发展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一方面可以就近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作为跳板,直接接受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经验,就近销往东部沿海市场,同时以沿海对外开放地带为窗口,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途径;另一方面,中部地带利用紧靠东部沿海地带之利,在技术、人才、资金、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带实行互补,各尽所长,互利互惠,借以促进中部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