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

合集下载

铿锵中医行——专家讨论近代名医张锡纯与现代临床

铿锵中医行——专家讨论近代名医张锡纯与现代临床

《医学衷中参西录》创验方、载效药,汇通中西;本中医、参西医,增进疗效贾海忠 赵进喜 李忠 肖永华 孙晓峰 赵翘楚摘要: 张锡纯是近代中医大家,其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治学思想,反对空谈、崇尚实验的治学方法,都完整地体现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研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应领会并坚持其衷中参西的治学思想,学习并实践其选方用药的经验,不断在临证中验证体悟,以提高临床疗效,发扬中医学术。

关键词: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思维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至今也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挖掘其中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临证著述,一代宗师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个人理解这本书虽难言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做出如此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所以要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以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从张锡纯的著作及其临床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解放后尚未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也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是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浅析中西药临床合理联用

浅析中西药临床合理联用

浅析中西药临床合理联用[关键词]中药;西药;联合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中西医结合也在广泛开展。

据本草文献记载,中西药联用大约始于20世纪初,时至今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大医学体系在我国的确立,中西药联用已习以为常,各类中西药联合组方的制剂亦日渐增多,因此,临床医药人员更应重视,合理联用中西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能,减少毒不良反应。

1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1.1中西药互为补充、提高疗效中药、西药虽然属于不同体系,但其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中医、西医各自都有完善的治病医疗体系和成功的经验。

如能合理的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药联用,更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弥补中医之所短,取西医之所长。

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祛邪,消除病灶。

中西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合理联用,能达到相互取长补短之效果。

如:阿司匹林能除热、发汗,力甚猛,容易伤气阴,与补阴生津的沙参、知母、玄参、生地等联用,既能发汗退热又能清热生津,达到祛邪扶正之功,取长补短之目的。

1.2中药治本、西药治标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究之标本,原宜兼顾。

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医治其本,则奏效效必捷”。

临床上中医辨证而结合西医辨病,常能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

如用安替比林治外感之热,再用石膏退热,知母补阴,这样效果更好;肾阳虚型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急管哮喘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下,临床常用西药抗生素控制感染,用补肾中药干姜、细辛、淫羊霍、巴戟天、熟地等补肾固本;胆道感染,用西药庆大霉素等控制感染,有肝气郁失调病人,则运用中药来疏肝理气,如枳实、白芍、柴胡等,药理研究表明枳实、柴胡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的进入,作用于部位。

2中西药的合理应用2.1协同增效作用如:①清肺汤、六味地黄汤等与抗生素药物联用,有增强抗生素治疗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效果。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张锡纯:会通中西的医学大师

张锡纯:会通中西的医学大师

张锡纯:会通中西的医学大师作者:高德罡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2期近代以降,国门洞开,西学奔涌东来,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学中学的交锋,势同水火,作为经典国粹的中医也不例外。

西医以实证为标榜,中医则以经验见长,双方各执一词。

其实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就像是硬币的两面,看似有天壤之别,实际却没有对错之分,它们都是医术之树结出的硕果,各有短长,瑕瑜互见。

一些医学家跨越了文化的鸿沟,博采中西之长,融会贯通,医学界将这些先驱称为“汇通派”,张锡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张彤元精通医术,家学渊源,少年时代的张锡纯不但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更随其父张丹亨学习医术。

1881年,张锡纯正值少壮,首次参加乡试,落第。

为告慰家愿,张锡纯赶赴天津继续进学,后又在乡间长期讲授私塾。

这期间,张锡纯的医术大有长进,常为人开方看病,私塾也是文、医兼授,学生中有多人日后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症,从此声名远播,来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

1893年,年近40的张锡纯参加乡试,再次落榜。

至此,他自觉仕途无望,乃下定决心与功名分道扬镳,潜心钻研医术。

期间,他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1904年,清朝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锡纯逐渐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超越中西医学的分野,走出一条融汇中西的汇通之路。

他潜心研究,经历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张锡纯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岁,声名渐蜚声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其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他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摘要】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沉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汇通【作者】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医家皆重视脉诊在诊察疾病中的作用,对沉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同时还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脏病、久病、少阴病以及石水等。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肥人当沉”,说明沉脉亦可为平人脉象。

及至脉学专著《脉经》,对于沉脉又有了具体的认识,王叔和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1]。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中是这样描述沉脉的“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2]。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张锡纯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注重以脉测证,脉诊合参往往药到病除,本篇总结了张氏临证中对于沉脉的理解运用,简单概括如下。

1 水肿水肿虽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散在的论述,认为水肿的病机和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等因素有关[3]。

对于脉象沉迟无力的水肿,张氏创立加味苓桂术甘汤,依据脉象沉迟无力,结合水肿,自觉寒凉的症状,诊断为阳气不能宣通所致。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作者简介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

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

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

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

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

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

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专心著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

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初展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清·河北省盐山县人,自幼聪颖,于六经诗文、天文数术,皆精研深究。

治学于医,远溯《内经》、《本草》、近采诸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

他指出“中西之说皆不可废”,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就张氏之中西汇通思想谈一下初步的认识。

1 西学东渐,中西纷争,是中西汇通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加快,流行范围日增,影响愈甚。

当时对待西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斥西医为异端邪说,盲目守旧;一是对西方医学顶礼膜拜,妄图消灭中医。

但也有许多以有识之士,虚心学习研究西医,试图“师夷之长”,弥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中张锡纯为最富代表性的医家之一。

对于中西医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的现象,张锡纯深以为耻,大声疾呼:“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

”并评价了中西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究之平情而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之间,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一般认为,西医学注重解剖、实验,观察较为准确、细致、精密,但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思辨,但往往不够精确,缺乏标准化。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氏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2 博极医源,融会新知,构成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试秋闱而不售,遂致力于岐黄之学。

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传承脉络研究

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传承脉络研究

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传承脉络研究刘建;陈宝贵【摘要】脉络即以张锡纯的故里盐山县学人研究为起点,阐述中西汇通学派在河北本邑的传承以嫡系家传为主,族外学者亦多以对其著作进行校点、编纂、学术研究为主的现状.着重以其行医、教学之地天津传人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现代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陈宝贵弟子及学生四代传承、脉络清晰的流派研究概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7【总页数】2页(P921-922)【关键词】中西汇通学派;学术著作、传承脉络;张锡纯【作者】刘建;陈宝贵【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张锡纯,字寿甫,1860年2月29日酉时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4岁开始识字诵《诗》,稍长,儒医并学,弱冠之年为人诊病疏方,每有效验,后因两试秋闱不弟,遂放弃举子业,立志医学,曲心研穷,孜孜以求10年后为人诊疾,每能屡挽沉疴,名扬于时。

1926年寿甫悬壶津门,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国医函授学校,开中国中医函授教育之先河。

张锡纯白天省病诊疾,晚间著书立说,在津期间招生500余人,遍及全国各省市,其门人弟子知名者30余人,为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其学术思想遍及大江南北,远播东南亚,被誉为“轩岐之功臣、医林之楷模”“名医四大家之一”“名医三张之一”;“华北第一捷手”称号;其行世著作有《医学衷中参西录》3册,全书共7期30卷,张锡纯也因此成为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西汇通学派在河北本邑的传承,以嫡系家传为主,族外学者亦主要对其著作进行校点、编纂、学术研究为主。

1.1 子竟父业张锡纯虽成名较晚,但桃李遍天下,当时许多有志之士均拜于门下,如周禹锡、陈爱棠、李慰农等,后来均成为中医界的栋梁。

其中,张锡纯之子荫潮春生,亲炙其学,尽得其传,主要对其晚年力作《伤寒论讲义》进行了整理,内容包括张锡纯生前所著的《伤寒论》讲义及未完成的温病遗方11首等共4卷,一并付梓面世,可谓功莫大焉。

近代中医张锡纯的呼吸养生法介绍及应用

近代中医张锡纯的呼吸养生法介绍及应用

近代中医张锡纯的呼吸养生法介绍及应用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

一、呼吸养生法可以培补元气张锡纯除了是近现代的中医临床大家,同时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他认为,元气是人的根本,而一般的药物都没有这个作用,练习呼吸养生法可以培补元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

”在自身体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张氏提出了一套方法明确、依据充分、验之有效的静坐法。

张氏自悟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的静坐法后,专心遵行,终获良效,表明该静坐法确有温补元阳,培植精神之妙用。

二、张锡纯体悟到呼吸养生法之经历关于怎么创制体悟到一套自己的静坐养生法,张锡纯是这么说的:“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似有不足。

是以饮食不畏寒凉,恒畏坐凉处。

年少时不以为意也,迨年过四旬,相火之不足益甚,偶坐凉处即泄泻。

因此,身体渐觉衰弱。

……遂于每饭之前服生硫黄少许以补相火。

颇有效验。

然旬余不服,则畏凉如故。

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可温补下焦之语。

效而行之,气机初似不顺。

乃于呼吸之际,精心体验,知每当呼气外出之时,则肾必上升,心必下降。

于斯随其下降之机,而稍为注意,伴其心肾互相交感。

行之数日,即觉丹田生暖,无庸再服硫黄矣。

……因悟得《内经》此节真旨,遂专心遵行。

今年已七十有三矣,膂力精神毫不衰老,即严冬之时食凉物、坐凉处,亦毫无顾忌。

”就是说,张锡纯身体向来比较好,饮食不怕生冷,但是怕坐凉的地方,应该是心火足,但是相火似有不足。

按照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

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

广中医医学史试卷

广中医医学史试卷

医学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妇人大全良方》作者是(A)A、陈自明B、陈实功C、万全D、傅青主E、2、《外台秘要》的作者是(D)A、孙思邈B、巢元方C、苏颂D、王焘E、王叔和3、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B)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纲目》E、《证类本草》4、校正医书局设立于哪一朝代(B)A、唐B、宋C、元D、明E、清5、《解围元》是关于哪种疾病的专书(A)A、麻风B、白喉 C 、伤寒D、天花E、梅毒6、《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C)A、王冰B、成无几C、杨上善D、全元起E、林亿7、《小儿药证直诀》成书于(B)A、唐B、宋C、元D、明E、清8、张景岳的著作是(D)A、《景岳新方砭》B、《医贯》C、《医贯砭》D、《景岳全书》E、《温补论》9、《刘涓子鬼遗方》是哪一科的著作(C)A、妇科B、儿科C、外科D、骨伤科E、内科10、《群经见智录》的作者是(E)A、唐宗海B、唐慎微C、张锡纯D、朱沛文、E 恽铁樵11、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者是(B)A、伯驾B、卢乃潼C、铁樵D、谭次仲E、张锡纯12、陶弘景著有(A)A、《本草经集注》B、《证类本草》C、《得配本草》D、《本草纲目》E、《珍珠囊》13、哪一个不属于周代的医学分科(C)A、疾医B、疡医 C 、针医D、食医E、兽医14、提出“六气致病说”的医家是(A)A、医和B、医缓 C 、雷公 D 、翁E、淳于意15、近代最早翻译成中文的西医书是(C)A、《吴医汇讲》B、《西医新报》C、《全体新论》D、《医学衷中參西录》E、<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6、《医宗金鉴》属于(D)A、医案 B 、医学全书、C、医学杂志 D 、医学丛书E、医学类书17、唐代的医学教育机构是(A)A、太医署B、太医院C、太医局D、太医丞E、太医处18、下列哪种医学文物是在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B)A、《治百病方》B、《导引图》C、《素问》D、九针 E 、针灸铜人19、宋代著名的法医学著作是(D)A、《证类本草》B、《苏沈良方》C、《瘟疫论》D、《洗冤录》E、《珍珠囊》20、《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C)A、汪昂 B 、陈修园C、赵学敏D、陈藏器E、吴其浚21、近代在华历时最长的教会医院是(A)A、广州博济医院B、北京协会医院C、湖南湘雅医院D、山东齐鲁医院E 、北京同仁医院22、《重楼玉钥》是哪一科的著作(E)A、骨科B、妇科C、眼科D、儿科E、喉科23、《医林改错》的作者是9E)A、王唯一B、欧希范C、杨介D、王肯堂E、王清任24、以下不属于岭南医家的是(D)A、葛洪B、朱沛文C、陈复正D 、张景岳E、刘昉25、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出自(D)A、《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B 、《》 C 、《外科正宗》D、《世医得效方》E、《外科证治全生集》二、填空题1、“金元四大家”是:金代刘完素,为寒凉派;金代张从正,为攻下派;金代李杲,为补土派;元代朱震亨,为滋阴派。

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传

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传

张锡纯传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父亲喜欢写诗,著有《莲香斋诗稿》。

小时候,他父亲就要他读唐诗,还精选历代名家诗数百篇要他背诵。

因此,张锡纯十余岁就能写出一手好诗。

有一次,他在题为《天宝宫人》试帖诗中,写了“月送满宫愁”的诗句。

他父亲认为那是佳句,大加称赏,并对人说他的儿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但实际上,张锡纯“显名”的,并不是“诗”,而是“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

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医学外,还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成长之路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清咸丰十年。

这一年的中国,战火连绵,丧权辱国。

这一年咸丰皇帝30岁,距离驾崩还有一年;慈禧入宫8年,她生下的同治皇帝才5岁;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庆保卫战(清廷vs 太平军)、北塘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第三次大沽激战(清廷vs 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挺进苏杭、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山东文贤教起义、山东长枪会起义、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英法联合攻陷天津、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生于这样的年代,是多么的悲哀,眼看着国破山河碎,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

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河北在清代属中央直辖的直隶省,省会在最北边的承德,承德就是咸丰皇帝经常去避暑和最后驾崩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山距离天津比较近,所以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

张锡纯家学渊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

“自幼读书即不落恒蹊,长而好学,笃志近思,一字一句不容放过。

于六经类多深造,而尤邃于《易》,曾衍有图说,以发前人未发之奥。

夫《易》由四圣以成,而吾友探赜索隐,别具神奇,非大聪明曷克语此。

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

方今大重算学、天元代数诸书,耐人寻味,实费人研究,而吾友一见即解。

”(李太云按:语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慎敬亭氏序)什么意思?就是说张锡纯天资非常高,一般人看不懂的书,他一看就会,别人看得懂的书,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学识非凡、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

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按一:当时的“八股文”达到中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顶峰,非常变态,所以考过了不一定就是人才,真正有才学的人考不过很正常。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起始因素乃为免疫介导损伤,但其病变慢性化进展中除了免疫炎症因素以外,非免疫炎症因素也占有一定地位。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居多。

多数病例起病缓慢隐袭,但系膜毛细胞管性肾炎有前驱感染时,也常起病急,甚至呈急性肾炎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呈慢性进行性损害,进展快慢主要与病理类型相关(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进展较快,膜性肾炎进展较慢)。

但也和是否认真保养和治疗有关。

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肾功能可能因感染、劳累、血压增高或用肾毒性药物而急剧恶化,但及时祛除这些诱因后,肾功能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

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贫血。

慢性肾炎虽有上述基本表现,但实际上因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表现常多样化,有时1至数项表现尤突出,而易造成该病尿化验异常,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1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进一步除去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后,临床即可诊断慢性肾炎。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I导读: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名显赫,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张锡纯的行医特点和临床贡献,以管窥豹,可作为我们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预习读物。

(编辑/王超)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作者/毛毛一、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倡导者东汉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后来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经典医著《伤寒杂病论》。

张锡纯出身儒家,少年时习“四书五经”,先是攻举业,求功名,后矢志岐黄,潜心医学,尤其沉醉在西学新知识之中。

对中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使他更加“用思精”,汇通中西医学,写出了中国近代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即《医学衷中参西录》。

故此,在中医界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医学巨著中,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为中西医汇通指出了一条新路,并因此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二、行道救人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张锡纯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方法,勉尽人力,行道救人,从而成为名扬四海的实验派大师,堪称近代医学第一人。

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理论永远是有局限性的。

当时,张锡纯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出发,借鉴西医,虽然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理论,但并不足以解决众多的临床问题。

于是,张锡纯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表现出大胆求是的实验精神。

张锡纯这种可贵的实验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察和认识。

•第一,药物试验,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

正如他自己所说“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

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些药方不能在动物身上取得试验效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锡纯就“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证以补养气血,通经络为主,必要时
加载血上行之品,大气既充,可助血上 行,又可上达脑中,使血随之上升,气 旺血生,脑髓得以濡润。
3、临床分类及治疗方剂: 脑充血证(刘河间从火所论之中风)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生牡蛎
各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 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 陈6克,生甘草4.5克。加强了肃肺、平肝的 作用,方中加入玄参、麦冬以清肺气,使清 肃之气得以下行,加龟板以协白芍、龙牡增 强镇肝熄风之力,川楝子引肝气下达,并抑 肝亢之性,生麦芽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茵陈泻肝热,解肝郁,使以甘草清和。

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只要符合劳倦内伤,大气下陷之病机, 具有呼吸因难,上下之气若不相接,胸膺堵 闷,少腹坠胀,脉沉迟微弱等病症,即可考 虑使用。升陷汤加减可治疗胃下垂,脱肛, 阴挺,劳淋,喘息,自汗,胸痹,脏躁,久 泄,产后虚赢等病证,而且用于抢救因大气 下陷所致的休克,晕厥,甚则昏迷,高原性 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重病例,并取得 成功。从而,为抢救一些危重病症和治疗某 些心,肺,脑,血液,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疑 难病症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8.大气下陷证的治疗 创制升陷汤(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 梗4.5g、升麻3g) 配培元固脱法: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或西洋参, 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龙骨等,以培气敛气固脱。 配温阳法:回阳升陷汤,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 附子、肉桂等。 配解郁活血法:创制理郁升陷汤(黄芪、知母、 当 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没药)。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 麦冬、太子参。
7.几个主要症状的应急处理
结 语
张锡纯在学术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自创多首方剂,丰富了药物药性的认识与运 用,是中医界著名的医学家,对后世影响巨 大。
第一期至第三期,自创新方,于1918年出版,共八 卷。 第四期,药效体验,1924年出版,分五卷。 第五期,在各杂志的医论稿及医论通信,1928年出 版,分八卷。 第六期,临床验案,1937年出版,分八卷。 第七期,伤寒温病讲稿,1934年出版,分四卷 第八期,遗稿,1957年出版。
不计私利
学术理论
衷中参西 用药心得
论大气
论中风
一、衷中参西
1.历史渊源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易经》、《老
子》等亦颇有研究。对中医理论思想,无不 本之于《内经》、《本草经》及张仲景之学。 对于疾病的治疗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 之长补中医之短,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接 受不少西医思想 。

2.强调虚实辨证
实证的临床表现是:“脉弦有力,头目时常
眩晕,或脑中时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 心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 口眼渐形歪斜,或面如醉,甚或眩晕。甚则 颠 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 原。”“或肢体萎废,或成偏枯。”
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头重眩晕,精神昏愦,
一方面他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有长期的
医疗实践,从而使他坚定了中医学的信心。 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础, 另一方面西医传入中国,对于思维敏捷的张 氏来说,无疑产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这就 是他参西思想产生的条件。
他在比较中西医两个体系存在差别时指出:
“西医所长在实验,中医所长在气化”。 注重以下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实践验证 3.类比法 4.批判继承、总结提高
二、用药心得
1、药性的研究
石膏、山萸肉、赭石、山药
2、善用食疗 3、注重配伍 4、创制方剂

石膏虽为石药,但性平和,性微寒而 非大寒,其煎汤若清水,服后寒凉之性随 汗外达,毫无浆汁留中,故决不伤胃, 气轻而能外达皮毛,质重可深入脏腑而 逐热下行,故称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无论外感内伤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 膏。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细末嚼 咽法;3.凉水冲服法。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 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 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凡肝气不能条达之 胁痛、腰痛、肝风内萌,服之皆可奏效, 故称为“补肝之妙药”。引用地磁场的 概念,是保护元气的收敛药,适用于元 气不足与元气将脱。

赭石色红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其 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 燥结,对冲气、胃气上逆的各种呕呃、喘咳、 吐衄均有良效,药性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 正气,通燥结而毫不开破,临床皆生用,不 必煅。

王x x,七天前因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出血甚多,用 西药止血无效,势如崩而进入高热神昏,经西药抢 救,亦无起色,乃请中医会诊。诊见:张口喘息、 呼吸浅促,不能接续,伴见烦躁不安,面色晄白, 时出冷汗,二目上视,四肢厥冷,体温39.8°C, 心率l42次/分,血压50—70/20—30mmHg,舌红无 津,脉微细数,急投升陷汤加味:黄芪30克、知母 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红参6克、 附片l0克、山萸肉30克、枣仁15克、五花龙骨30克、 银花30克煎成300毫升,一次灌服.药后20分钟,患 者喘势大减,汗渐止,神态平静,脉来有力,诸症 渐安。 (摘自顾维超《对张锡纯胸中大气学说初 探》)
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 剧者“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 微弱,或至数兼迟”。 虚实鉴别要点是:头目眩晕作痛,心中烦热, 目胀目赤,脉弦有力,可诊为实证; 面黄唇白,气短神昏,心中怔忡,脉微弱迟, 可诊为虚证。

实证以清火平肝,引血下行为主,必要 时佐以补肾敛阴。清火平肝可使敛暴之 阳气得潜藏,肝风得熄;引血下行,可 遏制并走于上的气血上冲,又制肝阳之 敛张,佐以补肾敛阴,使肾阴充盈,肾 阴肾阳相维系,免于肾阳脱而上奔。临 床切忌祛风发表之品。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 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 神,是滋补药中的无上之品,性平和,宜生 用煮汁饮之,不可炒用。
三、论大气
1.大气学说的来源: 《灵枢· 五色》篇所说:“大气入于脏腑者, 不病而卒死。” 2.胸中大气的实质和内涵: 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外的大量阳气, 它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其主要功 能是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并对全 身产生重要影响。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作
喘,用降气药有效;中气下陷证,似喘非喘, 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脉象多数 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肩息,脉象 微弱而迟。
(3)大气下陷与中气下陷证
大气与中气是中气失 去统摄,亦可下陷,中气一陷,大气失其养 料,亦可虚而下陷,故两者常互为因果。大 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为严重,两者可互见, 也可各自独立存在。
6.大气下陷的证候 大气病变主要是虚而陷,病情可分为二类: (1)急者可引起猝死; (2)缓者可见呼吸不利,换气不足,而致
全身出现一系列衰弱的表现。
7.大气下陷证的鉴别诊断
(1)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 两证具有胸中气短之证,脉象亦多沉迟微弱。
寒饮结胸,甚畏寒凉,恒觉胸中满闷,似觉 有物压之。大气下陷,不畏寒凉,常觉上气 不接下气,胸部并无压迫感。
脑贫血证(李杲从“气虚邪凑”所论中风) 加味补血汤 重用黄茂,取黄芪大补元气,升提胸中大气,使气 上达于脑,或配以当归、芍药、乳、没以流通血 脉,或配以萸肉、枸杞,补益肝肾,滋补化源,若 昏扑偏瘫较重者,可酌加麝香、冰片以醒神益智。 应用指征应以脉虚而无力,或兼有面色淡白,舌质 淡体胖者。 4、脑充血的征兆

5、中风预防
有征兆时就应治疗,创制建瓴汤
生山药30克,生牡蛎18克,生地18克,怀牛
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白芍 12克,柏子仁12克组成。全方以牛膝引血下 行,为治标之主药.而复究病之本源,用龙 骨、牡蛎、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平胃降 冲,山药培补肝肾之阴,佐以生地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柏子仁条达肝气。

3.大气的功能:
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 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 撑持全身,主持机体功能活动,供应能量,
调节寒温。
4.大气下陷的病因
胸中大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自上
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大气下陷。 5.大气下陷的病理 气虚而下陷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 用药心得
生平与著作
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与张山雷、张生甫并称为“三张”,为医界
公认的名医。 创办立达中医院 设立中西医汇通医社 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学术特点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实验派医学大师 济世活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方论共八卷,载方
189首,其中自制方166首。源于实践;效法 经方;把握病机为准;选择药物注意配伍。
四、论中风
1.注重非风说
“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
真中风系“风自经络袭入”,即“风寒袭入” 所致的“周身关节皆疼”的历节风;或破伤 风后“受风拙掣”的破伤风,或“伤后房事 不戒”之抽风一类“外风”。
类中风即内风,是绝无风邪为患的。他认为:“内 风的病因病理基础为肝火亢旺,肺失清肃,胃气、 冲气不能顺降,肾阴虚损,不能维系真阳,胃失摄 纳,造成脏腑之气化上升太过”。 “脑贫血”证:根据《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 满”的记载,认为或因人之色欲过度,或气之上升 过少可致“脑中之血过少”,不能荣养脑髓,加之 胸中宗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上输四布,脑髓神经 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