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近年来,针灸、拔罐、刮痧、艾灸非常红火,不过,这些中医治疗方法,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针灸当心晕针针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

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如果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也不宜针刺。

有些人在做针灸时会出现头晕、多汗症状,其实这就是医学上的“晕针”,晕针症状还包括在针灸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晕厥等现象。

如果出现晕针,要及时通知医生,一般在立即起针并平卧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专家建议,应避免在紧张、体质虚弱等情况下做针灸治疗。

如果晕针是因为饥饿、疲劳引起的,建议先休息,适当进食。

2.拔罐也会“晕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

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在腰酸背痛时去拔个罐,有的人甚至自己在家拔罐。

专家提醒,拔罐并非人人适宜。

拔罐的主要治疗功效是祛风散寒和活血化淤,对于以疼痛为主的颈椎、腰椎疾病来说,通过拔罐来疏通脉络,效果比较明显。

但对于一些慢性疲劳和出血性的疾病、急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患有心脏病、皮肤损伤的人,以及孕妇、女性月经期、醉酒后及年老体衰的人,都不宜拔罐。

拔罐疗法的体位应保持局部平坦、松弛,且能保持一定时间。

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又会造成罐具脱落。

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下,一般多选卧位,易于固定操作,罐具也不易脱落摔碎。

另外,和针灸时会发生“晕针”现象一样,拔罐也可能出现晕罐的情况。

据了解,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

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

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

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3.刮痧注意保暖刮痧适用的疾病范围比较广,但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如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腹泻、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痛经、小叶增生、头痛、食欲不振、牙痛、鼻窦炎等,都可以采用刮痧疗法。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针灸推拿、火罐及刮痧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式,一些人为了治疗疾病或保养身体会去接受这些治疗,但是这些治疗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把控,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针灸推拿、火罐及刮痧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针灸推拿操作规范1.操作前洗手,注意采用无菌操作操作者必须穿着清洁、整洁的工作服,并先用肥皂洗手,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避免手部感染细菌,特别是对头面部的针灸操作更是如此。

2.选取合适的针头、推拿手法和针灸穴位不同的疾病需要选取不同的针头、推拿手法和针灸穴位。

操作人员必须对每种疾病有充分了解,熟悉相关的穴位和操作方式,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3.针刺前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应先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如有必要应先检查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4.施灸时要注意加压、保持牢固灸疗是在针刺后进行的,当灸疗时需要注意加压,保持牢固,并采用正确的火种火量,以避免操作失误。

5.治疗结束后进行注意事项的交代当疗程结束时,操作人员要向病人详细介绍治疗时注意的事项,比如避免沐浴或或食用刺激性食品等。

二、火罐操作规范1.准备好火罐和火机操作人员应当准备好火罐和火机,并采用安全、无毒的燃料,避免火罐操作过程中产生任何的健康隐患。

2.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穴位在进行火罐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穴位。

注意不要选取骨头突出的地方,避免操作误伤皮肤和骨头。

3.调节火罐负压在操作时,要注意调节火罐的负压,只有合适的负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如果出现罐子倒置,应立即重新调节负压。

4.操作前检查火罐是否完好在进行火罐操作前,操作人员还必须仔细检查火罐是否存在破损、裂缝等情况,同时还需要检查火罐的阀门和喷嘴是否完好。

5.操作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最后,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火罐操作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操作人员需要跟随专业人员学习,并参加实践操作。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
16
3.施术后处理
3.1 施灸后, 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 不需处理, 可自行消失。 3.2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 cm 左右,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 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 并剪去泡皮, 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 涂 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 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 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 ~ 8 d 内结痂并自动脱落, 愈后 一般不留瘢痕。 3.3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 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 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 底层, 受损伤的皮肤在7 ~ 20 d 内结痂并自动脱落, 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 创面在20 ~ 50 d 结 厚痂自动脱落, 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 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 不宜从事体力劳动, 要注意休息, 严 防感染。若感染发生, 轻度发红或红肿, 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 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 在上 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 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 3.选穴: • 就近拔罐+重视特殊部位拔罐+重视任督二脉和膀胱经
• 4.沟通:

1)核对基本信息(人名、主诉),询问病情 、病史、治疗史(含有
无拔罐治疗);


2)告知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
消失,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11
(三)操作
1.检查、核对 2.闪火拔罐 3.留罐或走罐 4.起罐
5.适应症 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
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儿科灸疗一般多用于: 感冒、虚咳、寒哮、呕吐、腹痛、寒湿泄、五迟五软等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 刮痧 拔火罐 推拿 电针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 刮痧 拔火罐 推拿 电针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艾灸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链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I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问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袪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院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 .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 .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土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镜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O.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般部,均不宜施灸。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
一、总论
中医技术操作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技术。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中医技术操作的各项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中医技术。

二、针灸技术操作
1.操作流程
(1)明确穴位:根据患者病情,确定需要施针的穴位。

(2)消毒:对施针部位和施针工具进行消毒。

(3)进针:使用合适的针具,快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

(4)行针:根据需要,运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操作。

(5)留针:保持针在穴位内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

(6)出针:起针时要缓慢,避免出血。

2.注意事项
(1)避免在患处施针。

(2)注意消毒,避免感染。

(3)避免在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域施针。

(4)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和手法。

三、推拿技术操作
1.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保持室内温暖,让患者放松心情,暴露推拿部位。

(2)推拿操作:运用推、揉、捏、拍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推拿治疗。

(3)结束工作:帮助患者整理衣物,嘱咐注意事项。

2.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

(2)推拿时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

(3)推拿后让患者休息片刻,避免剧烈运动。

刮痧、刺血、走罐的操作技巧

刮痧、刺血、走罐的操作技巧

刮痧的操作技巧:●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度或90度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施术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围扩大其范围●刮痧的基本原则:有病揪出痧,无病不出痧,病重痧就重,病轻痧就轻●刮痧时间每次为10~20分钟为宜;刮痧的注意事项● 1 一定要在施术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皮肤的损害,而且可以增强渗透力,加大治疗功效● 2 在患者体表施术时,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进行刮痧治疗。

(1)“实则重之,虚则轻之”(2)治疗操作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和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3)对于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受损等特殊情况的病人,不应该使用刮痧疗法,或者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刮痧的禁忌●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等疾病出现浮肿者;●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骨髓炎,传染性皮肤病等●急性扭挫伤、局部出现肿胀者●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贫血的病人)禁刮●妇女行经期、孕期、哺乳期反应慎用,尤其孕期妇女的小腹、腰骶部、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用,否则可能会导致经期紊乱、流产。

●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抽搐禁刮●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痣,斑疹和不明原因的包块禁刮●接触性皮肤传染病禁用或者严格消毒后方可●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祛瘀疗法即放血疗法、刺血疗法●针刺疗法是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使用“三棱针”更具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是淤血积聚。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严重患者可能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操作注意事项●首先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放血针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

中医理疗操作规程

中医理疗操作规程

推拿疗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新鲜,文温度适宜,冬季做好保暖,以免受凉。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安排舒适而便于操作的体位。

3、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在行腹、腰部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4、操作时收发用力均匀、柔和、有利、持久,禁用暴力,以防组织损伤。

5、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严禁按摩。

皮肤破损处、疤痕、严重皮肤病等部位及急性炎症、结核病、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禁用此疗法。

6、术中认真观察患者的状况,如出现头晕目眩、恶心、自汗等反映,应立刻停止推拿,并做对应解决。

7、推拿疗法普通每次15~30 分钟,每 10 日为 1 个疗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1、治疗室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定时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

2、针刺用的毫针,药经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消毒方可使用。

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合规定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3、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选择合理的体位,注意保暖。

4、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精确取穴,对的运用进针办法。

针刺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映,出现意外,应紧急解决。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避免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

6、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适宜针刺。

体弱者不适宜过强刺激,尽量采用卧位。

7、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适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络的腧穴,紧张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适宜针刺。

9、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适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解决1.晕针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解决:立刻出针,使患者平卧,头稍低,给饮热茶,闭目休息,即可恢复。

重症用指掐或针刺入中、足三里、内关、灸百会、气海,也能够向鼻内吹少量通关散,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方法。

2.弯针指针身在患者体内发生弯曲。

解决:轻度弯针,可按普通起针法将针拔出,若弯曲的角度较大,可轻轻地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若弯曲时由患者的体位异动所致,则要先矫正体位,再行起针。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方法的综合性康复方式。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的康复方法,通过调理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人体功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为了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下面将介绍一些操作规范。

一、前期准备1.做好康复目标的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合理设定康复目标。

2.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情分析、康复需求等,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3.了解患者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并发症或加重病情。

二、操作过程1.搭建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的主诉和需求,并告知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选择合适的中医特色康复技术。

例如,选择针灸时,根据穴位的选取和刺激力度的掌握,结合患者的反应与感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注意操作的细节,如保持手部清洁,使用无菌针具和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掌握合适的力度和速度,避免过度拉伸或施力过猛导致疼痛或损伤;在刮痧和拔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反应,调整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4.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如出现晕厥、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终止康复操作,并做好相关处理。

5.康复操作结束后,要对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部位、操作力度等,为下一次操作提供参考。

三、术后注意事项1.患者术后需要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受凉或感染,保持伤口的清洁。

2.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饮食调理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督导。

3.患者术后应配合康复师的指导进行相关锻炼,如适度的运动、按摩和自我调理,促进康复效果的显现。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操作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

规范的操作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并提高康复效果。

刮痧拔罐注意事项和禁忌

刮痧拔罐注意事项和禁忌

刮痧拔罐注意事项和禁忌刮痧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和禁忌。

下面是关于刮痧拔罐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的详细说明。

刮痧注意事项:1.刮痧器具:应选用具有光滑圆润表面的器具,比如翡翠刮痧板、角质刮痧板等,避免使用刮痧器具造成皮肤划伤。

2.刮痧力度:力度要适中,以刮出红斑为宜,不能过重过度,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皮肤。

3.刮痧时间:一般每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以免过度刺激而引起不适。

4.刮痧部位:可以选择腰部、背部、肩颈部等部位进行刮痧,避免面部、头部等敏感部位,以免影响正常的功能。

5.刮痧次数:对于新手或者刮痧不熟练的人来说,一周1-2次即可,不宜频繁使用。

刮痧禁忌:1.血液疾病:如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贫血等疾病,不适合刮痧。

2.皮肤病:如皮肤破损、皮肤溃疡、湿疹、痤疮等疾病,不宜进行刮痧。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刮痧会增加心血管负担,不适合这些人群。

4.体力虚弱或疲劳过度:刮痧会加重体力消耗,不适合虚弱或者疲劳过度的人。

5.孕妇:刮痧会刺激腹部和背部的穴位,不适合孕妇进行。

6.具有肿瘤、肉芽肿、淋巴结炎、丹毒等疾病者,不适合进行刮痧。

拔罐注意事项:1.罐具选择:应选用具有良好质量的玻璃罐进行拔罐,避免选择低质量的罐具,以免碎裂伤人。

2.皮肤清洁:在进行拔罐前,需要先将拔罐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避免污染引起感染。

3.拔罐时间:一般每次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以10-15分钟为宜,不宜超过20分钟,以免引起皮肤过度压迫导致损伤。

4.拔罐力度:拔罐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负压引起皮肤破损。

5.拔罐顺序:可以根据拔罐的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拔罐,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原则。

6.拔罐间隔:每次拔罐后要给予适当的休息和调养,不宜频繁进行拔罐。

拔罐禁忌:1.皮肤破损或有传染病的患者:拔罐会刺激皮肤并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有皮肤破损或有传染病的患者不宜进行拔罐。

2.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倾向、低凝血酶原血症、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不适合拔罐。

中医常用适宜技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中医常用适宜技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禁忌证
• 1 、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 2 、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处和关节活动
处不可用瘢痕灸。 • 3、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 4、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
大恐、大怒之时禁灸。
耳针疗法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王不
留行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 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 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 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 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 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 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 不得留针。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 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
性肿瘤部位禁刮。 5、妇女月经期下腹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禁刮。 6、感染性皮肤病患处,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溃处,严重下肢
静脉曲张局部禁刮。 7、大汗、大出血后、过度疲劳时禁用。
三、艾灸疗法
• 艾灸疗法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 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 的一种技术操作。
注意事项
•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 属于正常 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 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 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 干燥,防止感染。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
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
行吸收。 6 、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
体,覆盖消毒敷料。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拔罐刮痧毫针平衡针灸头针穴位按摩艾灸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拔罐刮痧毫针平衡针灸头针穴位按摩艾灸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证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

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操作方法l、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见图1)。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图1 握板方法示意图(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 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图5 胸部刮拭方向图 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
流程
针灸和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广受患者喜爱。

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若不规范,则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套规范化的针灸和拔罐操作流程,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针灸和拔罐的操作规范。

这包括对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操作环境的准备、操作工具的消毒、患者的体位和操作步骤等方面。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熟悉针灸和拔罐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

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安静,避免干扰。

操作工具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以便操作人员进行精准施治。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操作流程。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拔罐部位。

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手法技巧,力度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损伤。

操作完
成后,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这包括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操作技能不断提升。

对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其对针灸和拔罐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针灸和拔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们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火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火罐产生的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和疏通经络。

为了确保中医火罐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火罐疗法的操作过程。

2. 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火罐疗法之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1. 检查火罐设备:确保火罐完好并符合卫生标准,检查罐口是否封闭良好。

2. 患者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病史,确保患者适合接受中医火罐疗法。

3. 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中医火罐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2 操作步骤1. 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治疗区域进行消毒,确保安全无菌。

2. 点火:在火罐内涂抹适量的酒精,点火将火罐内氧气燃烧完全后迅速放置在患者身体上。

3. 负压产生:当火罐被放置在患者身体上后,火罐内部会形成负压,吸附在患者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

4. 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适应能力,控制中医火罐疗法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5. 清除火罐:在中医火罐疗法结束后,使用阻燃棉球将火罐内的氧气迅速熄灭,然后小心地取下火罐。

2.3 注意事项1. 避免烫伤:在进行中医火罐疗法时,必须小心操作以避免患者烫伤。

预先测试火罐温度,确保不会过热造成不适。

2. 个人卫生: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和口罩。

3. 火罐数量:根据患者需求和病情,合理控制火罐的数量,避免过多火罐造成疼痛或不适。

4. 疾病禁忌:一些特定疾病、情况或部位禁止使用中医火罐疗法,如感染性皮肤病、血液疾病等,应在操作前进行明确排除。

3. 安全措施中医火罐疗法过程中,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操作人员需要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 灭火器准备:在操作现场准备灭火器,以应对意外的火灾情况。

2. 环境检查:确保操作环境没有可燃物或易燃物,并保持通风良好。

3. 温度控制:控制火罐温度,避免过高温度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临床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距离,防止烧伤。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2、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4)熄灭后的艾条(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6)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

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2、注意事项
(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

(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

(4)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

(5)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

(6)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

(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髋部;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不清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