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合集下载

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调幅广播质量监测系统

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调幅广播质量监测系统

了模拟超 外差接收机原理的缺点 , 具有 工作稳定 、 功能强大 、 应 用灵 活和扩展性好 等特 点。
关键 词 : 调幅广播 ; 质 量监测; 软件无线 电
目前 , 随着 信息化和 自动化技 术在 中 度 。 解调信号使用单片机或低速 A / D 转换 基于 软件 无 线 电的监 测 系统 使用 数 短 波广播 发射台 的广泛应用 , 为保 证安全 器 进行采样 , 将播 出指标和 质量监测 数据 字化 处理机制 , 可以有效 克服 当前监测 系 播出 质量 , 避免 停播 事故 的发 生 , 发 射 台 通 过串行通 信上传至上 位机进行 录音 、 记 统模拟 电路存在 的缺点 。其 中 , 采 用 的关 开始广泛使用播出质量监测系统( 简称监 录和报警等处理。 键技术有 : 射频前端技术、 高速 A I D技术、 测 系统 ) 实现对 本单位安全播 出效果 的监 由天 线经 调谐 电路 选 择 出接 收的 调 D G P 技术 、电磁 兼容 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 测和保障。 幅信号, 经高频放大后送入混频 电路。通 术等。 特别是基于 D S P的信号混频、 滤波、 监测 系统 是 对发 射 台发 射的 调 幅广 过单片 机产生本 振信号进行 相干解 调 , 产 同步 和解 调技术 是 实现调 幅 广播 质 量监 播信号进行监测的一种综合技术系统, 可 生中频信号。 经中频放大后进行后续的处 测的关键算法, 决定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和 以对 调幅广播信 号场强 、 调幅 度 、 载波、 发 理 和计算。其中一路经包络解调后得到调 监测效果 。 射功率等技术指标和发射机的运行时间 制信号,送入后级的放大和监听电路; 另 1 . 射频信号的采样。在本监测系统的 和停 播情况等进行监测 、 报警和记录 。 一路经 解调后 , 通过直 流滤波 得到载 波信 设计 中, 采用高速 A / D转换器 对调幅信 号 调幅广播质量监测 号。音频信号和载波信号通过 A / D 转换 , 进行直接采样、 量化和编码。共有 2 种采 1 . “ 三满” 播 出监 测。针对发射机 的质 由单片 机读取数 据并进行计 算 , 并将 计算 样方案可以满足要求 : 量 监测 , 主要 是指 对其播 出 功率 、 播 出 时 结果上传至上位机 。 ( I ) 中频采 样法 : 将射频信 号经过模拟 间和调幅度的监测。其中, 对满功率和满 此类型的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 混频后, 变为中频信号 , 然后送到 A / D转 播 出时间两个 指标 的监测 比较简单 , 但 是 但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 点: 换 器进 行采样。 采 样后 的数据送 到 D s P , 在 对满调幅度的监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无 ( I ) 射频信号采集和解调采用模拟电 D S P内部进行数字下变频和数字解调处 法使用简单的办法实现。 路。由于模拟电路固有的非线性失真 、 抗 理。采用此方法, 可以大大降低采样速率, 按 照《 中、 短 波调 幅 广播 质量 开 路检 噪声干扰差和 温度稳定 性差等特 点 , 使得 减轻 D S P 数据处理 压力 , 同时 可选择 A / D 测技 术规程》 , 调 幅度 的标准为 : 监测系统 的指标稳 定性 较差。 型号较 多 , 成本 低廉 。但 其缺点是 仍需增 ( 1 ) 语言节目, 在l m i n监测时间中, 有 ( 2 ) 由于模拟 电路参数调整不便 , 监 加模拟电路, 硬件电路结构较复杂。 6 s ( 包含 6 s ) , 调幅度应达到 7 0 9 6 以上 ; 测系统 变更监测 目标或调 整系统设 置后 , ( 2 ) 射 频 直接采 样 法 : 对 调 幅信号 直 ( 2 ) 音乐节目, 在l m i n 监测时间中, 有 均需要大量的调试工作, 导致监测系统的 接进行射频采样 。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定 6 s ( 包含 6 s ) , 调幅度应达到 3 0 9 6 以上 。 灵活调整和部署能力打打折扣 。 理 ,为 了采样 后信号频 谱不产 生混叠 , 采 调幅度 的监测面 临两个 难题 : ( 3 ) 模拟 A C C 电路会改变已调信号 的 样 速率 至少为 2 倍的信 号带宽。以 中波广 ( 1 ) 采 用人工 监测 方式 , 操作 困难 , 主 调 幅度 , 易造成测试结果偏差 。 播为例 , A / 【 ) 转换 器 的采 样 速 率 至 少 为 观随意 l 生 较大 。 二、 基于软 件无线 电技术的 广播 质量 1 6 0 5 5 K H z x 2 = 3 2 1 1 K H z , 才能 保证 采样后 频 ( 2 ) 采 用 客观监 测 方 式 ( 监 测系 统 ) , 监测 系统设计 谱不混叠 。如果是短 波信号 , 那么 A / D的 受 到音频 的主观特性 的影响 , 设备不 能仅 基于 上述 原 因 ,为提 升 监测 系统 功 采样速率至少 应达到 5 2 2 M H z 。在实 际工 靠 简单设置 电平和 时间参数实现 监测 ( 设 能, 提 高监 测 质量 和指 标 , 提 出一 种基 于 作 中 , 为 减小 A / D转换 的量 化造 成 , 需 要 备需要准确判断被监测的节 目是语言节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调幅广播质量监测系 进一步提升采样率 ,这对 A / D转换器和 目还是 音乐节 目 ) 。 统, 它的特点是 使用高速 数字信 号处理器 D S P芯片的运算速度 要求较高 。为解决这 2 . 调幅度定义。 调幅度, 是指载波信号 件 、 可编程逻辑器件、 高速 A / D转换器和 个 问题 ,一般会 使用数字下变 频技术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模拟广播电视正逐步被数字化取代,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应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广播和电视节目可以更加高效、清晰地传输,在用户收看体验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广播电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分析引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广播电视中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通过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设备,广播电视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无线资源,实现频谱的高效利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实现移动接收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使用户享受到更全面的多媒体体验。

1无线电技术内容及作用1.1信号调制信号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通过信号调制,可以将信息信号转化成适合无线传输的形式,并提高信息的传输距离和质量。

1.2射频信号处理射频信号处理有射频信号放大、滤波、混频、解调等操作。

这些处理操作能够增强信号的强度、改善信号的质量,并使得信号能够在不同频段间进行转换和传输。

1.3无线传输协议无线传输协议定义了无线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无线传输协议有蓝牙、WiFi、Zigbee等。

通过无线传输协议,设备可以进行无线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1.4射频芯片设计射频芯片是用于处理射频信号的集成电路。

射频芯片的设计涉及到电路设计、滤波器设计、功率放大器设计等方面。

它是实现无线电传输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无线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1.5频谱管理与优化频谱是无线电通信的基础资源,频谱管理与优化是确保无线电通信系统有效、高效运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频谱管理与优化,可以合理规划和分配频谱资源,减少信号干扰和频谱冲突,提高通信质量和容量。

2软件无线电技术面临的挑战2.1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需求较为复杂数字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和挑战。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广播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和进步。

传统的调幅广播系统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然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却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一、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原理及特点数字调幅广播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广播系统,它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与传统的调幅广播系统相比,数字调幅广播系统有以下特点:1. 能够进行调频广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字化广播;2. 采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使得广播信号更加清晰、稳定;3. 广播范围更广,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4. 操作简单方便,传输速度快,节约人力和资源成本。

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码、调制和解调。

编码主要是将语音、图像等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调制是将数字信号和射频信号进行合成;解调则是将射频信号分解成数字信号。

这些核心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信号传输更为稳定、清晰和可靠。

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它主要基于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通信。

相较于传统的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优点在于:1. 灵活适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适用于多种无线电领域,如卫星通信、地面通信、广播等;2. 节省成本: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多种无线电通信方式,且具有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设备和通信成本;3. 便于升级: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改善通信的性能和功能;4. 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软件无线电技术不受频率限制,具有广泛适用范围。

结合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该技术来设计和实现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三、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应用数字调幅广播系统能够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如:1. 周边城市的语音和图像广播: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可以覆盖范围更广的城市和区域,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清晰、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广播服务;2. 居民楼公共广播: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可以大大节约公共广播设备和传输成本,实现多楼层广播的集中管理;3. 企业或高校校园广播: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可集成信息发布、语音通话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更加高效的内部通信和信息发布。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扩频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扩频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oIT0 at t eot 3 g etn i c mna n e . t f 2 0 e t e e ri mbe uci st Ad M 0 s a f ` na h r g h d o ol o m it y m n h o s e
m s i uni ad pi te m n aoa t hooi b e o C MA e ot ec g a la v c mui t nl n l e a d D n l f n n p ci o ci e c g s s n a r WC MA cm 20, T -C MA A d n t hooy C MApas D , a00 ad S D . te te nlg o D d n D n h h e c f l a y vr ipr n rl i te e m ot t e h y a o n t ho g, t ho g o S r d e nl y t e nl y p a c o h c o e f e
从天线进来的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后就由ad进行采样数字化这种结构不仅对ad转换器的性能如转换速率工作带宽动态范围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对后继dsp或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处理速率要求也特别的高因为射频低通采样所需的采样速率至少是射频工作带宽的两倍例如10工作在1mhzighz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其采样速率至少需图22射频低通采样数字化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图要2ghz这样高的采样率ao能否达到暂且不说后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也是难以满足要求的图23所示的射频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射频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对ad转换器高速dsp等要求过高以至无法实现的问题
新兴的研究方 向。
本文是 在阅读和学习 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应用 T 公司的 D P 首先 I S( 数字信 号处理) T S2V 50 和A 芯片 M 30 C42 D公司的D S D( 直接数字合成 芯片A 95 进行 ) D 81 了 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 根据 T S2V 50 芯片和 A 95 芯片的 现; M 30 C42 D 81 硬件特点, 利用标准 C语言 编写 B S PK直接序列扩频调制和 Q S PK直接序列扩频调制的程序 模块,最后在硬件平台 上进行了 调试。通过对本系统的 软件和硬件调试, 对于这

基于软件无线电数传电台的FPGA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数传电台的FPGA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数传电台的FPGA实现
近年来,软件无线电作为一种新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备受关注。

它突破了传统无线电台以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的硬件为设计核心的局限性,把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把尽可能多的无线通信功能用软件来实现。

数传电台是数字式无线数据传输电台的简称,国外产品技术比较成熟但是成本很高。

国内无线数传电台生产厂家在高频电路的软件与硬件设计能力、生产工艺水准、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很大距离,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很难达到国家无线电产品技术标准,频率稳定度和接收机灵敏度都比较差,且多用各种专用器件,使成本较高。

本课题借鉴软件无线电思想,在基于DSP和FPGA的硬件平台上实现调制解调,数字下变频与信道编解码。

根据信道及传信率等技术指标以及工作环境选择π/4系统的DQPSK调制解调方式。

由于成本、系统功耗等原因,许多通讯、视频和图像系统已无法简单地用现有DSP 处理器来实现,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尤其适合于乘法和累加(MAC)等重复性的DSP任务,具有可实现算法功能的可配置逻辑结构,还提供了巨大的I/O带宽,结合分布式算法、流水线技术、Booth算法以及第三方的IP核等,使其突破了DSP和一些专用芯片的瓶颈。

本课题采用Spartan3s400系列FPGA完成数字信号处理部分,跳出以往的框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和运算速度,消除数字信号处理器瓶颈,简化了硬件电路的设计,通用性好,且易于修改、升级,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数传电台,在理论和应用都作出了一个新的尝试。

本文将就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传电台的实现进行深入地研究,简要介绍
系统的整体方案,重点关注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的FPGA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跳频电台调制解调设计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跳频电台调制解调设计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跳频电台调制解调设计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跳频电台调制解调设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军事通信对无线电台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和综合抗干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超短波跳频通信作为一种抗干扰、抗截获、抗侦测的安全传输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军事无线通信领域。

同时各军种之间相互通信和联合作战要求有一个开放式、标准化的软、硬件平台结构,所以软件无线电的思想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软件无线电和跳频通信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跳频超短波电台数字调制解调方案。

该方案主要采用FPGA+DDS 的硬件电路方式实现电台的调制解调:电台发射时,采用GMSK调制,FPGA内部直接将基带信号上变频到射频,用FPGA控制DDS芯片产生模拟射频已调波形,后接滤波和放大即可送到天线端;电台接收时,FPGA首先控制DDS产生跳频频率合成器,作为电台信道中放板下变频的本振信号,接着A/D采样二中频信号,在FPGA内部实现数字下变频,解调等功能。

本方案已应用在新型超短波跳频电台上,通过对电台的测试验证了本方案能够满足需求,性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实践证明该方案简易可行,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技术也不断创新。

软件无线电技术作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背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前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通过编程控制硬件设备进行通信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硬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它不依赖于固定的硬件电路,通过灵活的软件定义,可以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无线电频段。

在数字广播电视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输标准和频段,提供更稳定和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

在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数字广播信号的传输和接收端设备的开发。

首先,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于提高数字广播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

通过软件定义的无线电发射机,可以根据信道特点和传输要求灵活调整发射功率、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等参数,从而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同时,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实现信号的智能分配和优化,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其次,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接收端设备的开发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接收机,可以实现对多种数字广播标准的支持,包括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和高清数字电视等。

此外,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多功能扩展的可能性,如通过固件升级实现新的功能和协议支持,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使用体验。

与传统硬件无线电技术相比,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和减少设备的复杂性。

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设备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的通信标准和频段进行定制设计,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实现对不同标准和频段的支持,从而减少硬件的开发和生产成本。

其次,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matlab课程设计——调幅广播系统的仿真设计

matlab课程设计——调幅广播系统的仿真设计

调幅信号的时域分析
信号波形观察
1
观察信号的幅度变化
包络线分析
2
确定信号的调制深度
频率成分分析
3
辨别信号的载波频率 通过对调幅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可以直观地观察信号波形,并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观察信号的幅度变化,可以判断信号是否被 有效调制。分析信号的包络线,可以确定信号的调制深度,即调制信号对载波信号的影响程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信号的 频率成分,确定信号的载波频率,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频率成分。
信号调幅的信噪比分析
信噪比(SNR)是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用于衡量调幅信号质量。高 信噪比表示信号清晰,噪声微弱。
调幅信号的信噪比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发射功率、噪声水平、调制深 度等。在MATLAB仿真中,可以分析不同信噪比条件下调幅信号的性能。
信噪比(dB) 10 20 30
信号质量 较差 中等 良好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调制信号的传输质量,调幅信号的带宽通常会 比理论计算值更大一些,以留出一定的裕量。调幅信号的带宽也会受到 调制指数的影响。调制指数越大,调幅信号的带宽就越大。
信号调幅的调制指数分析
调制指数是衡量调幅信号中载波幅度变化程度的关键参数。它表示调幅 信号的峰值幅度与载波幅度的比值,反映了调幅信号的深度。
信号调幅的MATLAB仿真
MATLAB是一种强大的数值计算软件,在信号处理领域应用广泛。 通过编写MATLAB代码,可以模拟调幅信号的生成和传输过程。 仿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调幅原理,分析信号特性,并优化系统参数。
调幅信号的波形显示
使用MATLAB软件对调幅信号进行仿真。通过编写程序,可以生成调幅信 号的时域波形。显示结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调幅信号的幅度、频率、相 位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频广播接收机设计的开题报告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频广播接收机设计的开题报告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频广播接收机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无线电技术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调频广播接收机是现代通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接收机,它可以接收0.1 MHz到1.8 GHz范围内的广播信号。

目前许多传统的调频广播接收机存在着一些局限,例如:价格较高、占用空间大、功能单一等等。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于调频广播接收机更高的要求,软件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调频广播接收机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使其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

因此,本课题选取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频广播接收机设计,实现低成本、小体积、多功能的调频广播接收,并探究其实现方法和技术路线,为现代调频广播接收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设计目标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调频广播接收机,实现以下目标:1. 实现调频广播信号的接收和解码,并将信号转换为可播放的格式。

2. 实现对接收到的调频广播信号的解码和分析,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多种操作,例如调频广播的解码和录音等。

3. 实现对接收信号的分析和显示,例如对主要信号的频谱显示,以及探测和分析调频广播信号。

4. 确保系统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以便于移动。

三、设计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调频广播接收机原理研究:调频广播接收机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的区别,锁相环(PLL)的应用。

2. 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SDR技术的基本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软件无线电的实现方法和技术路线。

3. 调频广播信号解调技术研究:调频广播信号的解码和录音技术、信号的分析和显示等技术。

4.硬件设计:根据软件无线电技术和调频广播接收机的原理以及目标需求,选取合适的芯片、模块和外设等,进行硬件设计与开发。

总之,本课题将会着重解决如何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调频广播接收机原理、相应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会对相应的硬件平台设计、软件平台架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下的广播数字电台系统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下的广播数字电台系统

1 无线电软件的主要特征 1.1 拥有较强的灵活性 无线电软件可以通过添加模块软件, 添加新的功能。促使与其他任何电台进 行沟通,并可以达到与其他电台的射频 中继。 1.2 拥有特强的开放性 无线电软件采用了模块化、标准化 的构建,提高了硬件可以随着技术的发 展而更新而扩大。软件也可以及时不断 地更新。无线电软件无线电不仅能与新 体制电台沟通,且于与旧式体制电台相 兼容。从而延长旧系统的使用期限,延 长无线电软件的使用年限。 2 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的量化位和采样频率。量 化是将采样原有的信号幅度转变成数字 值。采样是每间隔几分钟就读一次音频 信号的幅度。一般人听觉范围的频率在 20Hz ~ 20kHz,从采样理论来看,为确 保声音不失真,采样频率应大于 40Hz。 量化位越大, 信号动态越大, 信噪便会大, 数字化后的音频信号有可能接近原始信 号, 高 保 真(High fidelity) 的 音 频 信 号 一般在 16 位以上,动态范围可达九十多 分贝。数字信号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节 目质量,提供了新业务的发展空间,改 变了工作模式。 3 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特点 3.1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软件无线电可以通过增加软件模块,
▲通信,并可作为其他电台 的射频中继。可以通过无线加载来改变 软件模块或更新软件。为了减少开支, 可以根据所需功能的强弱,取舍选用的 软件模块。 3.2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由于软件无线电采用了标准化、模 块化的结构,升级其硬件可以随着器件 以及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或者扩展。并且 软件也可以随着需要而不断。软件无线 电不仅能与新体制电台通信,还能与旧 式体制电台相兼容。这样既可以延长旧 体制电台的使用寿命,又能够保证了软 件无线电本身的生命周期。 4 传递子系统 无线电软件无线尽可能多的把通信 传递系统功能用软件实现。基于软件无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应用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应用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以软件编程的模式来对广电系统的技术与设备进行升级换代,文章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应用,阐述了基于软件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实现方式。

标签:软件无线电;数字电视;广电系统引言通常的广电无线电系统升级往往是基于硬件设备的更新,但在新的信息系统体系之下,这种模式已经逐步显示出其不足之处,一是难以解决各类模块之间的兼容,二是不能很好地进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当前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应用,阐述了基于软件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实现方式,包括软件定义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以及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本文的成果有利于数字电视的技术的发展。

1 以软件无线电技术构建广电系统当前的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是通信领域正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技术体制层出不穷,其大趋势便是传统的模拟系统彻底转变为数字系统,在此期间,无线通信的发展也同样方兴未艾,基于软件的广电系统也在其中。

1.1 基于软件的广电系统软件无线电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在底层硬件的支持之下,以软件编程的模式来完成传统广电系统的所有技术功能,从而一举改变了传统的仅仅依赖硬件的方案。

基于软件的广电系统正是通过此原理来构建的数字化技术的广电系统。

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图中最重要的核心模块是“数字电视(广播)通用调制”模块,其主要功能一方面能够进行所有类别的广播电视数字信号的产生,还包括为原始信号插入各类辅助功能信号,例如同步信号、时钟信号以及纠错冗余信号等等。

通过灵活的软件编程,一方面能够方便地产生所需的各种格式的数字信号,从而使之能够和各类底层协议模块相互匹配,另一方面也能够较方便地进行升级换代,和几乎所有的主流传输介质相兼容。

如果体制中增加了新的编码模式,则不必更换硬件模块,只需在软件方面进行接口和协议的改动即可完全适应新的方式,因此设备的升级换代变得非常方便,节约了投资,设备的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新的功能能够灵活地加入进来。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研 究。1992 年 6 月,MALTRE 公 司 的 Joe. Mitela 在美国国防部的远程系统会议中 首次创造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SWR)的概念,并把它排在军事技术研 发中优先等级非常高的位置。尽管已经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无线通信领 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新的通 信标准及体制层出不穷,研发出来的通 信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短,研发费用很高。 多种通信体制的同时存在造成了很多研 发上的资源浪费,因而对不同体制间的 兼容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除此之外, 随着使用的推广,无线的频带日趋拥挤, 这对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及频带利用 的效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以往 把硬件作为核心的无线通信设计理念开 始难以适应局势,针对这些难题,软件 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 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以创造一 个标准的、适用性广泛的、模块化的硬 件平台,以软件编程作为实现无线电台 功能的主体,改变以硬件为主、功能单 一的传统电台设计方法与理念。软件无 线电技术的设计手法可以减少功能单一、 应激性差的硬件电路,特别减少了模拟 的环节,把数字化处理 (D/A 与 A/D 变换 ) 尽量贴近天线。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体系 讲究全面的开放性及可编程性,使用者 仅仅通过软件的更新就能改变硬件的配 置结构,进而实现全新的功能。这是这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张占顺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淮南发射台)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极其普遍。它不仅仅是计 算技术与无线技术的结合,更是一次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向前发展,无线电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单 工通信至双工通信革命性的转变,随后出现了模拟信号通信、数字信号通信等新的手段,最后演变成了当下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本文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具体结构、硬件软件平台和核心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应用

论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论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论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对数字技术的投入,形成了集成化、网络化、交互化的数字广播电视体系,从根本上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信息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在数字通信基础上借助软件完成宽带、频率等的控制,提升信号质量和传输效益,对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数字广播电视中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1 数字广播电视及无线电技术1.1 数字广播电视发展需求数字广播电视主要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将数字化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数据信号等编码、调制、传递、解码,向用户展示声音、画面、视频、数据等,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关键途径。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广播电视业务逐渐拓展,其对时间、空间、频谱等的要求不断上升,需要通过各项技术实现资源的关联,提升传输效益和数据精度,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善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减轻数字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时延扩展和多径衰落。

与此同时,新时期数字广播电视还需要把握好经济效益指标,借助各项技术实现用户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减少干扰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形成高效、灵活、扩展性强的广播电视体系。

1.2 无线电技术内容及作用无线电技术借助无线电波实现信号传播,通过强弱电流的转化和信号的调制将信息附加到无线电波中将其传输出去,当信息到达接收端后通过解码将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实现完整的信息传输。

将无线电技术引入到数字广播电视体系中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效益,通过无线电技术提升信号质量,降低了数字广播电视画面、音质等失真的可能性,对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借助无线电技术,数字广播电视中的信号干扰明显降低,其空间数据传输效益非常显著,尤其是在传输距离和传输质量上得到本质的改善,已经成为数字广播电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当前我国数字广播电视中的无线电技术主要包括空时无线电技术、感知无线电技术、IPCN技术和无线电资源管理技术,其具体状况见表1。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合理应用分析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合理应用分析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宽带、频率等方面,其不仅能够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对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数字化数据信号进行编码与解码处理,以实现对宽带、频率的有效控制,同时还可以减少应急性差、功能单一的硬件电路,使整个系统的可编程性、功能性、开放性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对于其在数字广播电视中应用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具有现实意义的。

1 软件无线电技术概述1.1 硬件平台软件无线电技术虽然并非以硬件为核心,但为了实现适应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仍然需要以实际应用要求为基础,将标准化、模块化的应用平台建立起来,从而为软件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持。

一般来说,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模数前端、宽带模数变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数字上下变频器几部分,在软件无线电系统运行过程中,无论何种数据源发射出的数据,都会先由平台进行信源编码,编码完成后再有信道编码或是联合编码的方式进行调制,由于不同制式系统的调制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为保证调制方法的兼容,还需要按照预设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包括比特同步处理、字节同步处理等。

处理完毕后的信息再经过宽带模数变换输送与数字上下变频,就可以被输送到前端,并由天线完成数据信息发射[1]。

1.2 软件平台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软件无线电系统还会以OSI 参考模型为基础,将软件平台构建起来,由于整个软件平台由多个模块组成,因此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模块化来实现自主定制,而模块化设计的算法与功能模块则包括话音编码算法库(CVSD、PCM等)、信号流转库、调制算法库(FM、AM、DPSK)、函数库、DOS指令等。

由于当前软件无线电系统硬件平台的生产商比较多,而不同硬件生产商生产的硬件平台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保证软件平台的开放性,通常都需要通过层次化的结构设计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并通过明确的模块接口与划分界限来将标准化软件功能模块联系起来。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

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分析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也是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提高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提升信号质量、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可以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

传统模拟广播电视系统存在信号衰减、传输距离有限等问题,而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数字信号的处理和优化,实现信号的增强和延伸。

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广播电视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将广播电视服务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

这对于偏远地区和山区的电视信号覆盖非常重要,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其次,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提升数字广播电视的信号质量。

在传统模拟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信号衰减、干扰等因素的存在,信号质量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电视图像模糊、声音噪音大等问题。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数字信号的处理和调整,消除信号衰减和干扰带来的影响,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这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电视节目。

此外,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改善数字广播电视用户的体验。

在传统模拟广播电视系统中,用户在切换频道、调整音量等操作时往往需要使用遥控器,操作相对繁琐。

而在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终端的互动。

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应用程序,实现对电视节目的浏览、选择和控制,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交互体验。

另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多频点传输和多媒体数据的传输。

在传统模拟广播电视系统中,一般只提供有限的几个频道,用户的选择余地较小。

而在数字广播电视中,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频谱划分和数字信号处理,实现多频点的传输和分发,提供更多的电视频道给用户选择。

此外,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传输多种不同的媒体数据,如音频、视频、文字等,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

最新-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精品

最新-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精品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摘要数字广播是继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广播系统正由模拟向数字体制过渡。

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调幅广播技术被认为是近期发展的重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系统,该系统就可以实现从当前的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关键词数字广播软件无线电世界数字广播1数字调幅广播技术的发展11广播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商业广播先后在美、苏、英、德、法、中等国开播,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广播作为重要的传媒工具,受到各国的重视。

广播无后经历了中波调幅、短波调幅、调频、调频立体声几个阶段,表1罗列了部分国家的广播发展情况。

表1世界主要国家的广播发展情况中波短波调频调频立体声美国192019421941苏联1922192919461960英国192319381955法国1923193619501954德国1923192919491958中国1923193419741979日本19251935195719691.2调幅广播的优势尽管调幅广播的带宽只有9或10,音质无法与调频立体声相比,但是由于调幅广播发展时间最久,全球标准统一,在任何地方购买的收音机在全球各地都能使用,接收工具简单,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室内、外的便携接收与车、船中的移动接收。

因此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广播媒体。

短波国际广播则由于在国际交往中的极端重要性与最适合对象为财力处于中下层的听众,所以各国仍继续大量投资支持短波业务。

今天,世界上有160多家国际广播电台在进行着无形的星球大战。

美国之音的一项研究甚至认为未来40年没有其它媒体能以相同的优点替代。

据统计,全世界现在已有3333座短波发射台,12590府中波发射台,25亿台调幅收音机,其中7亿台可收短波广播。

13的产生由于调制广播的竞争,音、视频数字化的发展,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和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数字化浪潮,使许多广播机构认识到,调幅广播必须数字化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环境,纷纷开始了数字调幅广播的试验。

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软件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线电技术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由单工通讯发展成双工通讯,并在通讯方式上,实现了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转变。

无线电技术在传输过程中,主要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对信号的有效控制。

同时,软件为了能够适应信号的传输形式,还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升级。

关键词:数字广播电视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引言当前,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了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其中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同样得到广泛地运用,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促进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由之前的单工通信朝着双工通信和数字通信转变。

1992年第一次由美国提出来,由之前的硬件技术作为无线通信平台,采取最大的女里朝着软件无线通信发展。

这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技术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无线电通讯系统的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实现无线电通信效率的提高。

1软件无线技术的相关介绍1.1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硬件平台在软件无线电技术方面,就其硬件平台而言,存在组成的部门具有相对复杂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技术硬件平台不仅包括了宽带模数、宽带数模转换器以及数字变频器等部分,而且还包括了模拟前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部分,此五个部分均包含了扩展性、模块化以及模块性方面的优点。

硬件平台的资源多表现为视频、文字以及音频等内容,采用数据方式完成信息道和信息源的编码。

在访问此类编码的时候采用多路劲方式进行数据调制。

在不同的系统中,采用不同调节方式的时候,需要对应选取的兼容模式是不相同的。

1.2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软件平台分层软件体系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主要工作方式,其包括了DSP所产生的质量、各种无线电信令规程库等。

上述各个软件在软件无线电技术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其对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平台的兼容性以及全面性造成影响。

尽管当前软件无线电尚且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但已出现了同其具有相同性质的设施以及平台。

基于OFDM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OFDM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OFDM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软件设计
俞春华;刘艳国
【期刊名称】《通信与广播电视》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本文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在DRM数字调幅广播中的应用。

并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使用Visual C++工具成功设计了DRM系统的虚拟无线电仿真软件。

【总页数】9页(P39-47)
【作者】俞春华;刘艳国
【作者单位】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部助理工程师;南京熊拍汉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部助理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34.1
【相关文献】
1.基于数字调幅广播外辐射源雷达的弱目标检测 [J], 赵志欣;朱斯航;洪升;周新华;王玉皞
2.16DAPSK+OFDM及其在数字调幅广播中应用 [J], 束锋;吴乐南
3.OFDM数字调幅广播时频同步问题的研究 [J], 严添明
4.基于OFDM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J], 俞春华;吴乐南
5.基于数字调幅广播的突发事件应急广播系统的构建 [J], 刘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广播电视的升级版,具有更高的音视频质量、更多的频道选择和更强大的互动功能。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广播电视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本文将探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在提高信号传输效率、实现频谱资源共享、增强互动体验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可以为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广播电视;应用引言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数字广播电视。

数字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广播电视的升级版,具有更高的音视频质量、更多的节目选择和更强的互动性。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字广播电视的效果和体验。

1.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改善数字广播电视的接收质量首先,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来提升接收质量。

传统广播电视使用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导致接收质量下降。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将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减少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增强等处理,使得信号更加清晰稳定。

其次,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来提高接收质量。

传统广播电视使用固定的调制方式,无法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信道条件变化。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根据实际信道条件,自动调整调制方式和参数,使得信号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信道环境。

通过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第三,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利用多天线技术来改善接收质量。

传统广播电视使用单一天线进行信号接收,容易受到多径效应和衰落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KYWAVE 2000 的数字编码与调制原理框图见图2。
3.3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接收机 鉴于广播的特点:带宽窄,一般为9kHz~10kHz;信号动态范围大,短波波段的动态范围高达120dB以上。在软件无线电电台选用实现方案方面必须予以考虑。根据文献[2]的论述,选择了基于中频采样技术的体系结构:在A/D/A与天线之间增加一个宽带变频模块,将全频带的信号变频为一个固定的中频,通过对该中频信号处理实现预定的功能。图3所示为中频采样前景 我国是AM广播的大国,新世纪开始实施的西部创新工程还将进一步扩大AM广播的规模,提高广播覆盖率与改变边远地区空中秩序。 1998年的广州会议已注意到了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容易由调频(FM)广播覆盖(注:中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大致相当,比美国本土大200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小的浙江省相当于比、荷、丹三国的总和,新疆则相当于三个欧洲大国德、法、西的总和),因而数字调幅广播具有很大的市场。由于许多重要的国际广播机构一直积极参与DRM的活动,今后这些机构很可能较早地开始数字化的短波国际广播,从而使他们的国际广播效果大大改善与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 我国虽然从1997年起就一直关注与跟踪数字AM广播的发展,北京广播学院还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但鉴于DRM很快进入实施阶段,美国开发与评价IBOC DAB技术有较大进展, 日本也参加了DRM,因此应该更加积极地创造条件,早日在我国开展相应的实验室与现场测试,积累自己的数据(中国地形复杂,横跨寒、温、热三带,电离层条件也不同),并争取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要利用作为国际电联与亚广联成员的条件和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与相关活动的机会,积极了解国际新进展,调整与确定发展我国数字声音广播的方针政策与计划日程,积极维护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数字调幅广播领域的权益。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它最早由MITRE公司的约瑟夫·米托拉(Joseph.Mitola)在1992年5月“美国远程系统会议(National Telesystems Conference)”上提出。该项技术一经提出就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宽带的A/D变换器尽可能的靠近射频天线,即尽可能早的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最大程度上通过DSP软件来实现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图1为理想软件无线电系统组成框图。
1数字调幅广播技术的发展[1]1.1广播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商业广播先后在美、苏、英、德、法、中等国开播,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广播作为重要的传媒工具,受到各国的重视。广播先后经历了中波调幅、短波调幅、调频、调频立体声几个阶段,表1罗列了部分国家的广播发展情况。
1.2 调幅广播的优势 尽管调幅广播的带宽只有9kHz或10kHz,音质无法与调频立体声相比,但是由于调幅广播发展时间最久,全球标准统一,在任何地方购买的收音机在全球各地都能使用,接收工具简单,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室内、外的便携接收与车、船中的移动接收。因此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广播媒体。 短波国际广播则由于在国际交往中的极端重要性与最适合对象为财力处于中下层的听众,所以各国仍继续大量投资支持短波业务。 今天,世界上有160多家国际广播电台在进行着无形的“星球大战”。美国之音(VOA)的一项研究甚至认为:未来40年没有其它媒体能以相同的优点替代。据统计,全世界现在已有3333座短波发射台,12590座中波发射台,25亿台调幅收音机,其中7亿台可收短波广播。1.3 DRM的产生 由于调频广播的竞争,音、视频数字化的发展,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和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数字化浪潮,使许多广播机构认识到,调幅广播必须数字化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环境,纷纷开始了数字调幅广播的试验。 德国电信(DT)从1994年11月开始进行数字中波广播的试验。法国汤姆喀斯特(Thomcast)公司则从1995年起斥巨资进行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开发,并从1996年6月起演示了它的天波(SKYWAVE)2000系统,到1998年4月,研制中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已至少有6个。 1994年,电联曾要求各成员国提出数字系统的建议,并建议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集团以评估不同的方案,最终提出单一的建议由电联推荐各国使用,由此诞生了DRM。DRM的全称是Digital Radio Mondiale,其中Mondiale为法文,即“世界数字广播”集团(Consortium)。DRM于1998年3月在中国广州宣告成立。到2002年2月,DRM 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正式会员(Full members)47个,和非正式会员(Associate members)25个。1.4 国内外数字调幅广播技术发展情况 目前,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均研制了DRM接收设备,这些接收设备更接近于专业接收设备,主要采用计算机插板方式,绝大多数的解调、解码工作均由基于DSP和计算机CPU的软件完成,它们具有便于软件更新,可以方便适应不同标准和新业务,便于在线测试,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分析工具等优点。同时具有体积大(一般需计算机,也有较小的),功耗大(普通干电池无法满足工作),不兼容原有设备等缺点。客观地讲,这些设备只能算作实验性质的设备,不具备投放市场的能力。 我国我国在数字广播领域与国际完全同步(DRM集团在我国成立足以说明),国内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水平与国外产品没有明显的差距。1.5 DRM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DRM系统已基本成熟,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但是,一项新技术能否在全球推广,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与可行性虽是前提,却远非决定因素,市场条件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十分关键。历史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DRM 也把实施问题看作为严重挑战,还把影响国家或地区一级启动新技术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技术变更的步伐; ②进口或出口控制; ③市场成熟性; ④财富或个人可支配的收入(PDI );⑤法规;⑥消费者是否是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为使DRM 取得成功,需要处理好三个关键性因素,即广播机构/网络运行者、接收机制造商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以下的实施依赖关系表(见表2 )。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
摘 要: 数字广播数字广播是继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广播系统正由模拟向数字体制过渡。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调幅广播(DAB)技术被认为是近期发展的重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从当前的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关键词: 数字广播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 世界数字广播(DRM) DAB
作为软件无线电技术载体的软件无线电电台是“用软件定义波段、调制方式、信号波形的电台。信号波形由数字信号采样产生,用宽带的数模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可能还要由中频上变频到射频。类似地,接收机使用宽带的模数转换器获得该软件无线电电台节点所有波段的信号。接收机用通用处理器上的软件完成信号的提取,下变频和解调。”(约瑟夫·米托拉给软件无线电电台做的定义。)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电台应该拥有在全频带工作的能力,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任何功能的改变或增加都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完成。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比如宽带前端射频模块的性能不够理想、宽带A/D/A的工作带宽和采样速率有限、DSP的处理能力不足、总线数据率受限等,导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上述理想软件无线电系统。为了使得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应用于实践,就在理想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限制条件,使得软件无线电牺牲了一些灵活性,换来了可实现性。 考虑到DRM目前的特殊性,为了减小研发的风险,可以考虑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研制发射接收设备,在目前模拟数字混合时期可以兼容原有的模拟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DRM技术成为主流技术时通过软件升级就可以将用于兼容的资源专用作数字广播质量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利益。3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3.1 DRM的主要标准介绍 2001年4月4日ITU已通过DRM的标准建议书为ITU-RBS.1514,2001年9月通过欧洲标准为ETSI TS 101 980 V1.1.1。单个调幅频道码率可达24kbps,双频道可达72kbps。在ETSI TS 101 980 V1.1.1标准中,主要规定了了频道使用模式、信源编码方式、复用复用情况、信道编码与数字调制方式等内容。 具体来说DRM信号有三种频道使用模式:半个频道、一个频道和两个频道。半个频道的模式可以用作模拟和数字同播,作为模拟和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的方法。信源编码推荐了四种方式:MPEG-4 AAC(高级音频编码),MPEG CELP(刺激线性预测编码),MPEG HVXC(谐波矢量刺激编码),SBR(频带复制编码)。复用情况比较复杂,包括信道复用、帧复用、业务复用、数据复用等。信道编码与数字调制方式包括扰码生成多项式(x9+x5+1)、TCM编码方式采用删除卷级码与QAM调制结合的方式,交织深度分为短交织(交织长度为0.4s)和长交织(交织长度为2s),数字调制方式采用OFDM和QAM调制。3.2 国外同类产品(SKYWAVE2000)的性能 SKYWAVE 2000采用的基本技术情况如表3所示。
3.4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发射机 由于广播自身的特点,相比于接收机,发射机的研制更为复杂。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发射机由三个较为独立的子系统:数字编码与调制子系统、模拟处理子系统和发射子系统组成,其组成框图及相互关系见图4。
数字编码与调制子系统主要负责数字信号处理和幅度、相位的计算;模拟处理子系统负责将I、Q的基带复信号变换到无线发射频率的调相信号或幅相信号;发射子系统实现功率放大及信号发射。3.5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工作原理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DRM系统工作原理:
图5中,信源编码、复用、能量分集、信道编码、交织、数字基带的OFDM映射部分的功能将在数字编码与调制子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的处理器、DSP处理器以及专用芯片等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而无线射频信号的生成、稳定载波的产生等模拟处理功能将在模拟处理子系统中通过DDS、I、Q调制器等技术或专用器件实现。 数字广播领域市场广阔,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各个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此领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同步,更不能放弃这一优势。 软件无线电技术一经提出就被认为是无线电领域的一场革命,近年来“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将软件无线电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结合在一起,对于数字广播技术发展和数字广播设备的推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