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1.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等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实验现象及解释: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3.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2.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大;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3.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4.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5.生活中的压缩空气:皮球、篮球、足球、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给家具喷漆上色等。
6.看起来很鼓的篮球,还能继续打气,是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拍打篮球时,篮球能蹦得很高,是因为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具有弹性。
4.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但是很轻。
2.简易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绿豆,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2)给皮球继续充气,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质量了。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课。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液体这类物质,并且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来探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探究目标: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使用以下教法学法:创设以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内化概念。
六、说课前准备为了达成目标,实验材料准备如下:①三个完全相同且连通的空瓶、漏斗、量筒、气球;②可插入试管的锥形瓶、打气筒、水槽等。
七、说教学过程接下来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用塑料袋进行“抓空气”和“放空气”小游戏,初步感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小组探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连通器中的水位高度变革来证明:氛围占据空间。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先向学生展示往敞开的连通器中注水。
静止时,连通器中水面相平。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根据以上实验步骤(盖紧3号瓶盖,用气球封住2号瓶口,再往1号瓶中灌水),小组探究实验如下。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2.2章节中。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空气的存在,以及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并且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知识。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空气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同时,我还会采用提问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需要准备以下物品:气球、吸管、玻璃杯、实验记录表、黑板等。
同时,我还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以便进行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然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呈现(10分钟)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从而感受空气的存在。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吸管吸取玻璃杯中的水,观察水的上升,从而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在呈现完实验现象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操练。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总结二、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压缩实验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海绵(或泡沫)等。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
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
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实验草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再让学生。
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上一节课的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将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本课围绕“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进行构建,首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看得见的物体占据空间过渡到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设置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它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布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1.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建构。
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全班一套:一块橡皮泥、一瓶可乐、两根吸管、一个水槽。
每小组一套:水槽、打孔粘纸巾的透明塑料杯、带球针的打气筒。
每人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青1、出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部分的水。
提问: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它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这样就能喝到水呢?2、追问:原先瓶子里面的这部分空间被谁占据了?(水)现在呢?(石头))3、教师总结:水和石头都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那这部分有什么?(空气)4、提问:空气是否也像水、石头一样能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说课稿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及学情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节课。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也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在学生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组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尤为重要,也为本单元第三课时“压缩空气”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L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占据了空间。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一定的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也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本节课更具有层次性,使用以下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帮助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我将从以下两个实验进行改进。
教材中原实验①是杯子垂直压入水中,实验时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进入水中,水就会溢入杯内,将纸弄湿,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学生在操作时将纸团紧塞到杯底,纸团容易掉到水里,且不能重复利用,不利于环保。
原实验②杯底打孔,学生在操作时存在安全性隐患。
那么基于这些,本实验改进的着重点在于利用常见的材料,通过改进两个创新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并依据证据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改进的实验器材:透明塑料水槽、打气筒、矿泉水瓶(完整的和去底的矿泉水瓶各一只)、橡胶管、乒乒球,这是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五、说教学过程改进实验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在实验的环节中一步一步落实,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我采用这样有层次、有逻辑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他们的关注点聚焦到本课的实验上,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这一科学现象。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分步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逻辑联系,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纸团在杯子底部,杯子倒扣入水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特别是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不倒扣、打孔后倒扣、打气后倒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注重科学态度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并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仔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验现象解释需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但在解释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
未来在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单元的第2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本课在2007版教材三上《水和空气》第6课。
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2017版本指向学生探究过程,而2007版活动多指向教学结果。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指向课标中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教材聚焦杯中纸团倒扣在水里,里面得纸团会湿吗?这一问题安排了三个活动:1.实验探索纸会不会湿?2.空气与水的变化;3.拓展活动:半瓶水、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吗?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的特征掌握比较清晰的有无色、无味、看不到、摸不着等。
他们学习科学的特点喜欢动手操作,对什么都感到兴趣,观察的现象与语言表达不匹配,需要教师搭建记录的支架。
1.前测:我校三年1班学生44人进行调查与访谈。
20人对占据两个字不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吗”22名学生认为空气会占据空间;具体调查这22位学生分析“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以问题1装纸张的瓶子倒扣水中,调查结果4名学生认为纸张不湿,其他都认为纸张会湿;问题2一次性杯子盖住乒乓球从上往下按,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会在哪里,调查结果1名学生认为乒乓球会下沉,18名学生认为乒乓球还在水面上,3名学生认为不知道;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分析,可见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是浅薄的。
2.课堂了解:根据教材进行了几次的教学发现学生实验操作很投入,然而交流发现难度很大,不能准确观察水位变化和及时的记录,在研讨过程中,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解释和推理很单薄,甚至不知道如何交流。
结合教材目标和当下学情,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证据,锻炼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更要探寻适合低段学生内化的推理能力,使其能在推理中发现空气占据空间,化抽象为具象的建模。
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首先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增加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同时以制作玩具任务一:探究小球,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1.今天,我们也试着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出这个效果。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科学主题展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章节“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紧密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具有质量和体积,能够占据空间。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观察和实验,因此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如气球、针、容器等。这些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形。同时,教师应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观察和实验,因此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进行实验和讨论的环境。教师可以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区域,如实验操作区、观察区、讨论区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源,以便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使用。
(4)空气的科学应用:介绍空气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气象学、大气化学、流体力学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空气的秘密》:这是一本关于空气的科普读物,介绍了空气的性质、来源、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科学知识。
- 视频资源:《空气的奇妙世界》:这是一部关于空气的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细的解说,展示了空气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和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特性。
2. 教学难点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板书设计:
1. 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2. 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3. 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将通过板书设计将这些知识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以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通过重点阐述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实验验证以及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课堂上,我会设计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原理的理解。例如,我会问学生:“为什么气球能够膨胀?”或者“为什么瓶子倒置在水中会有气泡冒出?”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此外,我还会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适当的时候,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实验器材。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在教室的一侧设置一个分组讨论区,供学生在实验操作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本节课将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空气的特性,以及它如何占据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它与物体占据空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与课本章节“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特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件.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探究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难点: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塑料袋、气球、针筒、水杯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袋、一个气球、一个针筒、一个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让学生用手挤压塑料袋,感受空气的存在。
2. 实验探究: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1)教师出示一个气球,让学生吹鼓气球,观察气球是否能占据空间。
(2)教师出示一个针筒,让学生将针筒内的空气推出,观察针筒是否能占据空间。
(3)教师出示一个水杯,让学生将水杯倒扣在桌面上,然后用气球吹入空气,观察水杯内是否能充满空气。
3. 观察与思考:空气的特性。
(1)教师让学生观察吹鼓的气球,提问:气球内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2)教师让学生观察倒扣的水杯,提问:水杯内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六、板书设计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能占据空间有压强看不见,摸得着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答案: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压强,看不见但摸得着。
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答案:空气能占据空间,例如吹鼓的气球、倒扣的水杯都能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探究了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性,例如空气的流动、空气的污染等。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件.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二章《空气与呼吸》第二节,主要详细内容为探讨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性质、特点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现象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装置(透明玻璃瓶、气球、针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材料,包括透明玻璃瓶、气球、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充气、放气等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教师讲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解释实验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空气能占据空间吗》2. 小(1)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2)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验证(3)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实例。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答案:(1)如吹气球、注射器抽取药液等。
(2)实验设计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资料,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在塑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 尝试用力吹气球。
实验现象
气球会吹得大。因为
我们吹的气会把瓶子里的 空气慢慢地挤了出来。
用透明胶带粘住塑料瓶上 的孔,观察气球有无变化。
实验现象
气球的大小就不会有
变化,因为瓶中气球内外 的大气压始终是一样大。
我的解释: 1、将气球放入塑料瓶内,用力吹气球,气球不会吹得
大,因为瓶子里有空气占据了瓶子里面的空间。
1.直地取出。
我们从倒置在水里的玻璃杯,可 以观察到水进入玻璃杯的部分,不能 完全进入玻璃杯,因为纸在杯底,水 没有到达纸占据的位置。
问:是什么阻止水进入杯里的? 是空气阻止水进入杯里的。
杯子里有空气,空气不出来, 水就不能进去。因为空气占据了杯 子里的空间,(同一个空间不会被 两种物质同时占据)。所以,纸团 就不会湿。
如果将杯子倾斜放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如果将杯子倾斜放入水中,杯里的空气会跑出水面,杯子里 就会有空余位置,所以水就会进入杯子,纸团就会湿。
科学实践记录单
课 题: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活 动:纸为什么不湿
班 级:
小 组:
日期:
纸为什么不湿?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
将纸塞入玻璃
纸占据了玻璃杯底部
杯里的空气会跑出水面,杯子
4
将玻璃杯倾斜 压入水中
水进入杯子,纸团湿了。
里就会有空余位置,水就会进入杯 子,纸团就会湿。
我的结论:
把杯子垂直向下压入水中,再垂直取出,因为杯子里 有空气,所以,纸团就不会湿;将杯子倾斜放入水中,因 为杯里的空气会跑出水面。空气跑了,水就有空间了。所 以水就会进入杯子,纸团就会湿。
2、在瓶子底部开个小孔,吹气球时,瓶内的气体能够 从小孔被压出瓶外,气球体积逐渐膨胀,气球会吹得大。因 为我们吹的气会把瓶子里的空气慢慢地挤了出来。瓶子里面 有空间了,气球就会吹得大。
小学科学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小学科学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物质,它虽然无色无味,但却占据一定的空间。
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小学科学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展开,以教案形式详细介绍了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特性以及它是否能占据空间的问题。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空气不是“无处不在”的,而是占据一定的空间。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工具和材料(包括透明玻璃杯、塞子、大碗、水等)、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教师将一个透明玻璃杯放在教室的一角投影仪下方,然后开启投影仪,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影像,询问学生是否看到了玻璃杯。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玻璃杯但看不到周围的空气。
Step 2 实验探究(25分钟)1. 教师提前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塞子和一碗水,并放在桌子上。
2. 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先将玻璃杯倒扣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按住杯子而不让它动。
4. 再将碗里的水倒入玻璃杯内,观察发现。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询问为什么玻璃杯里的水不会倒出来。
6. 让学生进行推理,引导他们认识到玻璃杯的上方被空气充满了。
Step 3 实验记录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用一个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的步骤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出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结论。
Step 4 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回归座位,铺设投影仪推荐的PPT,展开讨论。
2.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性。
3. 强调空气不仅在玻璃杯中占据空间,还能使气球膨胀、风筝飞起等现象。
【课堂延伸】1.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与空气相关的实验,如用吸管吸水、吹泡泡等。
2. 激发学生思考,空气的压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吗?【教学反思】此次课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特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粤教版
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 科学探究(1)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和推理。
3. 科学态度(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纸为什么不湿通过倒扣杯底中的纸没有湿的现象,提出“是什么阻止水进入杯里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观察、实验、分析活动2 吹不大的气球通过尝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以及探究怎样才能吹大气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观察、比较、分析2.活动指引生活情境:小朋友们在观看一个魔术,魔术师把纸塞到杯子底部,杯口朝下,垂直慢慢地把杯子压到水槽底部,但是杯子里的纸却没有湿,小朋友们觉得非常神奇。
产生问题:玻璃杯在水中,但纸却没有湿,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点“违背”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提出了“纸为什么不会湿”的问题。
驱动任务:通过这个神奇的魔术,驱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通过探究实验,揭示“纸团不湿的秘密”。
活动1 纸为什么不会湿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杯子里的纸没有湿,真神奇。
纸为什么不会湿呢?从倒置在水里的玻璃杯,可以观察到水进入玻璃杯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进入玻璃杯,因为纸在杯底,水没有到达纸占据的位置。
从水中拿出玻璃杯,取出杯底的纸进一步观察。
该实验既可直接观察现象,也可通过观察、触摸杯底的纸,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预测杯底的纸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空气会占据空间。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中注意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①杯子压到水底后,从侧面看玻璃杯,会清楚地看到玻璃杯有一截“空”着;②将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实录
张燕芹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老师能让燃着的蜡烛在水下继续燃烧大家信吗?
生;不信
师:那好,老师就表演这个魔术。
师:先看一下我的道具:(出示道具:泡沫片、蜡烛杯子)大家看,我在泡沫片上粘上一小块蜡烛,现在我把蜡烛点燃,放入水中,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用一个大杯子,把它倒过来,竖直地把粘有蜡烛的泡沫片扣入水中。
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呢?
生:蜡烛真的没灭
师:为什么蜡烛在水下没灭?为什么杯子里没有进水?
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
(板书:空气)
师:也就是说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来了。
(占据空间)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占据空气吗》
二、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
)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把石子一粒一粒放入瓶里,水慢慢上升了水就喝到了。
师:原来是石子占据了瓶底的空间把水挤出来了。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装了一些水的瓶子,我们来挑战一下聪明的乌鸦,没有石子,你们能不能使水从瓶子里流出来?(不能)
师:虽然没有石子,但是我们周围都是什么?
生:空气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使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生:能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帮手:1块橡皮泥、两根吸管,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师:(出示课件)小组讨论:①橡皮泥有什么用?②吸管用来干什么的?③你又用什么办法利用空气去挤水?
师:橡皮泥有什么用?
⑴如生能想到用橡皮泥把口封住,并向瓶中吹气——师: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⑵如生没想到如何使用橡皮泥——师:你是这样想的,那么橡皮泥是不是没有起到作用啊?可以试试用橡皮泥和不用是不是都一样。
⑶如生想不到这个办法——师:回忆一下在平时喝盒装饮料时,你有什么经历?或许可以帮上你哦。
)
师:吸管用来干什么的?
师:两根都是吹的吗?
生:一根吹,另一根让水流出来的。
师:这个方案有效吗?还得让我们动手来试验一下。
在做实验前老师要给大家几点小提示:(幻灯片出示)
a.实验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小组成员之间注意分工合作。
b.尽量让水流进烧杯中,并能及时用毛巾把滴在桌上的水擦干。
c.第一次成功了,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不成功的改进一下,再试试。
d.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水上升的?
e.把橡皮泥拿掉试一试,实验还会成功吗?
师:看明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做一做了。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分钟)
师:我看到好多小组都做成功,真棒!失败的小组也不要灰心。
先请成功的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样的现象?
生:我们小组用橡皮泥封住瓶口,把吸管插进瓶子里,一根高一根低,然后往瓶子里吹气,水就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了。
师:虽然你们所用的装置有所区别,但都成功地使水上升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生:空气占据了瓶子中的一些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
师:橡皮泥起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它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空气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师;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师: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样东西,(出示注射器)注射器分为两部分,针管和活塞,针管上面有刻度,活塞可以拉和压的。
(演示:抽拉活塞)你们也来试试。
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老师这里有提示,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温馨提示2):用注射器分别取3格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向上拉活塞,观察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动手试一试。
师:如果看清楚了就可以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抽进空气,压的时候,占据空间变小,拉的时候,占据空间变大;抽进水,无论压还是拉,占据的空间没有变化。
师:当我们拉或压活塞的时候,空气占据注射器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但是里面的空气的多少有变化吗?
生:没有变
师:空气有跑出来或钻进去吗?
生:也没有,因为注射器是被堵着的
师:(播放电脑:针管图)如果把注射器里的空气想象成许多小圆圈,怎样才能体现出空气的多少没变化呢?那么变化的是什么?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图)(请一个小组把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
师:为什么这样画?说说理由
生:空气的多少没有变化,那它只能是在地方变小时自己也变小,在地方变大时跟着变大
师:如果空气是由许多像小圆圈一样的微粒组成的话,在空气被赶到小的空间时就会被压缩,在大的空间里就会膨胀变大。
所以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四、总结拓展
师:善于发现的小朋友还看到不管怎样用力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它都会回到原来3刻度的位置,这是因为空气具有弹性,能够被压缩。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正是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吗?
生1:篮球打了气,就能弹起来。
生2:充气城堡、充气枕头
生3:打气筒
……
师:这节课在我们一起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空气能占据空间
生2:我知道了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师:老师很高兴得看到大家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探索发现的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请小朋友们在课后试着用新知识去解释一些身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