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重修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作业

1.试述脑死亡的概念、判断依据及意义?概念: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即脑死亡。判断依据:①呼吸停止,进行15min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作为脑死亡

的首要指标;②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

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循环完

全停止。意义:1)可以精确判断病人死亡的事件。(2)对临床死亡的病人(如呼吸、心跳停止),通过是否出现脑死亡来判断有误复苏可能性。(3)为进行器官移植提供法律依据,一旦出现了脑死亡,则各器官的功能均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机体的代谢

也将停止,生命已不复存在。

2.什么是脱水?简诉其临床分型及各型的特点?脱水指人体由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

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

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其伴有的血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

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

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高渗性脱水:以失水多

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150mEq/L)、血浆渗透

压>310mOsm /L为主要特征。低渗性脱水: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

浓度<130mmol/L(<130mEq/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

特征。等渗性脱水: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成比例丢失。

3.试诉高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4.试诉低钾血症的病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主要是由于超极化阻滞。低钾血症时[K+ ] /[K+ ]e 的比值增大,因而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隔增大,细胞兴奋性于是降低,严得时甚至不能兴奋,亦即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

状态。

5.产生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机制有哪些?驱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除的力量是平均

有效流体静压,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

组织液生成略大于回流。淋巴回流,组织液回流剩余部分须经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血液

循环,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酶小时大约有120ml液体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组

织间隙流体静压升高,淋巴的生成速度加快。另外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高,蛋白质易

通过。因此,淋巴回流不仅可把略多生成的组织液送回体循环,而且可把毛细血管漏

出的蛋白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大分子物质会吸收入体循环。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

素同时或相继失调,都可能成为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

6全身性水肿的水肿液分布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7.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指标有哪些?请写出其定义、正常值及意义。⑴血液pH:表示血液酸碱度的指标,反映血液中H+的浓度的状况,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25-7.45之间,其平均值为7.40。pH是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区分代谢性或呼吸性。pH>7.45 失代偿性碱中毒;pH<7.35

失代偿性酸中毒;pH7.35~7.45:①机体无酸碱平衡紊乱;②机体有酸碱平衡

紊乱但代谢良好,为完全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③机体可能存在相抵消型的

酸碱平衡紊乱,正好相抵时pH正常。

⑵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正常值为

5.32Kpa(40mmHg),波动范围在4.39~

6.25Kpa(33~47mmHg) 之间。

paCO2是反映呼吸因素的可靠指标。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

→呼吸性碱中毒。

⑶标准碳酸氢盐(SB):血液标本在标准条件下(即38℃和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的气体平衡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正常值22-27mmol/L,平均值24mmol/L。 SB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SB原发性↑→代谢性碱中毒。

⑷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 ):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CO2和实际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碳酸氢盐浓度。正常值:22-27mmol/L,平均值:24mmol/L,AB受呼吸和代谢两个因素影响,正常情况

下,SB=AB;当CO2呼出过多,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若

SB↓AB↓→代谢性酸中毒OR代偿后呼吸性碱中毒;SB↑AB↑→代谢性碱中毒OR代偿后呼吸性酸中毒。

⑸缓冲碱(buffer base, BB):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

(以氧饱和的全血测定)正常值:45~55mmol/L,平均值:50±5mmol/L。反

映代谢因素的指标,BB↓→代谢性酸中毒;BB↑→代谢性碱中毒。

⑹碱剩余(base excess, BE):在标准条件下(38℃,

pCO2=5.32kPa,Hb=150g/L,100%氧饱和的情况下),用酸或碱将1L全血滴定至

pH=7.4时所用的酸和碱的mmol/L数。BE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BE的正常范围:0±

3mmol/L。BE正值增大见于代谢性碱中毒OR经肾代偿后的呼吸性酸中毒;BE负值增大见于代谢性酸中毒OR经肾代偿后的呼吸行碱中毒。

⑺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血浆中为测定的阴离子量(UA)减去为测定的阳离子量(UC)的差值,即AG=UA-UC=Na+-[Cl-+HCO3-]。正常值:10~14mEg/L(12±

2mEg/L),区分不同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分析某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8.试诉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9.试诉缺氧的类型、各型发生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

10.简诉发热时体温调定点升高的机制。

11.发热过程分哪几个时相?各有什么特点?答:、I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体温

上升,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畏寒和皮肤苍白(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寒颤(骨骼肌周期收缩),竖毛肌收缩(鸡皮)(交感兴奋) II、高热持续期: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酷热(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感受器),皮

肤发红、干燥;III、退热期:调定点恢复正常,体温调定点,体温下降,产热↓散热↑,散热>产热。临床表现:血温仍偏高,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

12.哪些原因可引起休克?

13.按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休克分为哪几期?试诉各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发生的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14.DIC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1)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步骤是组织因子(TF)

的释放并与因子Ⅶ结合。原因是组织损伤释放TF。(2)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步骤是因子Ⅻ被激活,原因是异物入血,激活Ⅻ因子(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被激活的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促凝物质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15.DIC分哪几期?各期有什么特点?1)高凝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高凝),微

血栓形成。2)消耗性低凝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低凝),出血3)继发性纤溶亢

进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严重降低,出血加重。

16.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简诉其产生机制。(1)出血:为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可有轻重不等的多部位出血。(2)休克及低血压:体克可伴发DIC,DIC又常伴发及加重

休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3)脏器功能衰竭:在肺、肾、脑、肝等器官微血管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引起缺血坏死,甚至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