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

合集下载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灭亡(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通“餍”,满足(12)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13)倘.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14)为.国者无使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治理(1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五、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霜露, 引申为“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意为“冒着”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满足。
——古今异义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招致/ 可谓智力 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至于颠覆 终究,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结局/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秦 凭着,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 较秦之所得 3.较秦之所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则:那么 5.则秦之所大欲 5.则秦之所大欲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本来。
一词多义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所亡 丧失,丢失,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作为, 作为,动词 以荆卿为 以荆卿为计 成为, 成为,动词 邯郸为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美创编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美创编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1)

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1)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实际上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先例,旧事古义:两次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8)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咽下咽喉古义:结交今:吞咽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义不赂秦(坚持正义)(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统编版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后作业-张婷婷牛老师

统编版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后作业-张婷婷牛老师

《六国论》课后作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一、文言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暴霜露(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今义:翻倒6.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今义:不可以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非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②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2.或①或.未易量(《六国论》)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③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与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③与.战胜而得者④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暴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无厌5.终①终.继五国迁灭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7.故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③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④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8.为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②以荆卿为.计(《六国论》)③邯郸为.郡(《六国论》)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⑤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9.兵①非兵.不利(《六国论》)②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③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10.速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不速.之客③兵贵神速.(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义.不赂秦②以地事.秦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名词作状语①日.削月.割日:月:②理.固宜然③并力西.向2.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 大:(2)形容词作动词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五)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洎牧以谗诛(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7)赵尝五战于秦(8)苟以天下之大(9)至丹以荆卿为计二、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盖.失强援 盖:因为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断定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错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颠覆,理固宜..,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然④可谓智力....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C.①⑤⑦ D.④⑥⑧4.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6.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势弱于.秦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8.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原文及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语创编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语创编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及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及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及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及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

..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 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 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3.以(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异义,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今异义,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异义,古:两次;今:又一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今异义,古:不去;今:能力差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今异义,古:咽下咽喉;今:吞咽⑧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今异义,古:这样以后;今:连词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异义,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动用法,使……亏损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⑬小.则获邑,:形作名,小的地盘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⑲以事.秦之心:名作动,侍奉⑳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待㉑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④为国者:治理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战之外,:介词,用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实际上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先例,旧事古义:两次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8)刺客不行古义:这样以后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咽下咽喉古义:结交今:吞咽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义不赂秦(坚持正义)(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育创编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之欧阳育创编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1. 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

1. 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
(形容词,自己的) (动词,偏爱)(动词,偏向)(副词,偷偷地,私下) 19. 道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名词,政权,与“当”连,指当权的人)(动词,说)(名词,路) 20. 修 又重之以修能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守战之具 (美好的) (高)(修造)
1.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礼相待)
②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做;把美玉看做) ④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⑤道海安、如皋(取道,经过) ⑥其疾病而死(生病) ⑦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 ⑧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 ⑨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②辇来于秦(乘辇车) ③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部;像牙齿) ④朝歌夜弦(每早;每晚) ⑤北虽貌敬(表面上) ⑥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⑦草行露宿(在荒野里;在露天下)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3. 宾语前置句 (6)并力西向 译文:合力向西对付秦国
(7)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4. 定语后置句 (8)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5. 被动句 (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译文: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1. 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 2. 得 此言得之
犹得备晨炊 (形容词,适宜,得当)(副词,能够) 3. 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 4. 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副词,终于)(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兵器缺点贿赂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本来冒着拿即然这样,那么侵之愈急。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用侍奉柴正确结交坚守道义这是招致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假使命运礼待积久的威势威胁天天月月比如果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对照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的素材可用在“铭记历史”、“遗忘的代价”、“骄奢亡国”等 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2)赤子心与爱国志——《指南录后序》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轩昂的正气,长存于苍茫的天
地,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需 要这种精神的,这精神就如长江,如黄河,万古奔流,从远古到未来,延续 着我们的血脉,哺育着我们的每一代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 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凡英雄人物皆 有超乎常人之处,或有坚忍不拔之志,或有忠烈刚正之气,或有出众之才华, 不一而举。特别是其道德品质更是千载而下巍然耸立,激励后人、勉励众生, 可谓人生精神之精华。文天祥的一生就充满了这样的精神。同样是生命,有 人轻忽地过,恣意挥霍;有人却用生命影响当代,甚至影响后世千百代圆颅 方趾的人。生命总有尽时,有人因一时意气用事自杀;有人却在死前做最精 彩动人的演出,然后从容告别人生舞台,用他永恒的爱包裹他一生所钟爱的 土地与人民,留下最美的典范永存人们心中。同样读圣贤书,有人成为厚颜 无耻的衣冠禽兽,有人却将圣贤的话语镌刻在心灵中,然后用生命去实践之。
1. 判断句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 死于这件事的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译文: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2. 状语后置句 (3)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译文: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者请示 (5)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9.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靠 今义:由于清闲而烦闷;(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10.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 今义:大方 11. 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盘查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12.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13.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 今义: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14.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指头颅,借指生命 今义:领导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间以诗记所遭 (名词,机会)(动词,参与)(名词,之间)(副词,间或,有时) 14. 靡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徒靡弹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副词,不)(形容词,奢侈)(动词,浪费)(动词,倒下)
15. 盛 亦盛矣哉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形容词,自己的) (动词,偏爱)(动词,偏向)(副词,偷偷地,私下) 19. 道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名词,政权,与“当”连,指当权的人)(动词,说)(名词,路) 20. 修 又重之以修能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守战之具 (美好的) (高)(修造)
1.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礼相待)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动词,喜欢) 11.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灭族)(名词,类)(名词,家族)
12. 辞 于是辞相印不拜 抗辞慷慨
(动词,推辞)(名词,言词) 13. 间 得间奔真州
这则材料可用于“爱国”、“气节”、“正气”、“人格魅力”、“选择” 等相关 话题的写作中。
2. 精彩片段 (1)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所有,但我要说,有些事情我们永不忘 却!站在我的灵魂中搜索,那些印刻在我生命中的旋律飘然而至……
悲歌——1937 这凄婉的旋律来自于七十年前的南京,1937年的12月13日中国曾 经的首都南京沦陷,在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近四十万中国人被以极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 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 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 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 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 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 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 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同“俱”,全,都) 2.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同“凌”,欺侮) 3.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同“现”,出现) 4. 臣死有余僇(“僇”同“戮”,罪) 5. 独五人之皦皦(“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6.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钱财) 7. 亦曷故哉(“曷”同“何”,什么)
2. 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等物) ②盖失强援(援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②抶而仆之(使……倒下)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哀叹)
3.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质、美德)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不能独完(保全)
6. 省略句 (1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译文: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12)举以予人 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2008·上海卷)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 (2008·山东卷)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 间)
9. 忠义暴于朝廷(“暴”同“曝”,显露) 10. 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赏赐) 11. 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12.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 13. 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14. 当与秦相较(“当”同“倘”,如果)
其残忍的手段杀害。这其中有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有九旬的老人,还
有已经放下武器的军警人员。南京城内尸积如山,南京城外血流成河。 他们屈死的亡灵无法安息,化做这悲歌告诫我们——勿忘国耻!
凯歌——1945 1945年的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在8年的残酷 斗争中几千万中华儿女为此付出了生命,从1840到1945中国第一次赢 得了抗击外寇的胜利,这除了归功于那些活着的英雄也同样属于那些 倒下的战士,在这激昂的凯歌声中我们缅怀你们——那些知名或不知 名的战士,感谢你们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点评:有些历史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 背叛。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过往有痛苦,也有辉煌,回 望、缅怀,是为了让坚定前进的脚步更坚定。
(2)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 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 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 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 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 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 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时,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 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②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做;把美玉看做) ④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⑤道海安、如皋(取道,经过) ⑥其疾病而死(生病) ⑦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 ⑧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 ⑨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②辇来于秦(乘辇车) ③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部;像牙齿) ④朝歌夜弦(每早;每晚) ⑤北虽貌敬(表面上) ⑥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⑦草行露宿(在荒野里;在露天下)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1. 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 2. 得 此言得之
犹得备晨炊 (形容词,适宜,得当)(副词,能够) 3. 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 4. 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副词,终于)(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形容词,盛大)(形容词,兴盛)(动词,装着) 16.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散发,拿出)(动词,发动)(动词,抒发) 17. 卒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五万共难卒合 (副词,终于) (名词,士兵)(同“猝”,仓促)
18.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私见张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副词,互相)(代词,动作偏指一方)(名词,丞相)(动词,辅佐)
9. 使 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使北营 使来者读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词,让)(连词,假使)(动词,派遣) (名词,使者)(动词,出使)(动词,让,给) 10.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 (2008·浙江卷)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 宜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 (2008·全国卷Ⅱ)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1. 素材点拨 (1)忘记与铭记——《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历史的遗忘便是对历史的背叛,对历史的遗忘注定着历史的重演。那段 可歌可泣的历史已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慷慨献身的英雄也 被岁月无情的湮没,抛到了冷清的角落。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但是岁月带不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这百年的屈辱史,更不能忘记为了民 族复兴祖国复兴而牺牲的先烈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铭记那惊天 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铭记那一幕幕感人肺 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铭记那浓浓的炮声、震天的呐喊、咚咚的战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