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国际大都市发展服务业的经验研究

国际大都市发展服务业的经验研究

配第一 克拉克定律 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二产业转移 ,进而 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 在l 一
次产业之 间的分布状况看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比重
逐渐下 降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 比重
在理论 界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是 配第。他在 ( 治算数》 提 :比起农业 来 ,工业 敛
等一系列新兴 工业部 门 ,成为 当时资本 主义 国家中
在 “ 引擎”发展路径 的指 引下 ,实现了现代服务 双
业与先进制造业 的良性互动 和融合发展 。 以上三个城 市可谓 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水平 的表 率 。如今 ,三 者都 已建立起 以现代服务业 为主的产 业结构 ,其服务 业发展 态势 良好 ,结 构全 面合理 , 规模 不断增大 ,质量 逐步提高 ,服务业 已经成 了其
二是通过信息化促进服 务业 的优化升级 。纽约
工业规模 最大的城市 。但 伦敦制 造业在 2 世 纪 5 0 0 年代 达 到顶 峰后 一直 下滑 至今 。制 造 业衰 退 的 同
时 ,金融与商 务服务业逐渐 崛起 。上世纪 6 0年代 ,
发挥 中心城市功能 、提 高城 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的有
效途径 。
伦敦 开辟美 元市 场 ,7 0年代后 金融 自由化 、国际 化发展迅猛 ,金融创新层 出不穷 ,使 伦敦的金融业 有了惊 人的发展 ,成为全球规模最 大的国际金融 中
设摩天大楼解决空 间不足问题。
易量约 占全球的 1%,衍生金融T具 的成交量 约 占 6 全球 的 1%,外 国债券发行量市场份额 为 3%。商 4 4 务服务业方面 ,纽约 长期吸引 了来 自法律 、会计 、 咨询等服务领域 的高精尖 人才 。美 国 l 0家最大 的 咨询公 司 、3 %的全美前 10 法律事务所 、多 家 5 0位

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成都实践

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成都实践

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成都实践2023-11-10•引言•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概述•成都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成都实践:工业发展策略与举措•成都实践:工业发展成效与影响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人才、市场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工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成都实践,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成都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概述工业4.0与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旨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和共享,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一种集成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先进制造模式,它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球工业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01全球工业发展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绿色环保02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推广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环保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型制造03服务型制造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制造模式,它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外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国外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国外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都市现代农业是一种将农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农业形式。

国外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典型模式和经验启示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典型模式1. 都市农业园区模式都市农业园区是一种将现代农业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园区内的农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城市住宅、商业和工业区域相互融合,形成一个集生产、生活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这种模式下的都市农业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食品和休闲农业的需求,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和农产品销售渠道。

典型的都市农业园区模式有美国的“南加州农业机械园区”和荷兰的“阿尔梅勒大农场”。

城市型农业模式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田和温室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被直接建设在城市内部,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

这种模式下的都市农业能够缩短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和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典型的城市型农业模式有日本的“东京都城市农业”,蔬菜等农产品在高楼大厦内生产并销售。

二、经验启示1. 科技创新国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验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和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国外的都市农业能够实现高产、高效、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

温室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市场导向都市现代农业要与城市市场需求相匹配,实现市场导向的发展。

通过调研和分析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确定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方向,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渠道。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3. 生态保护都市现代农业要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南海都市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南海都市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ntueo c nicadT cncl no tno u ndn , unzo 10 3 hn ) Is t G agh u50 3 ,C ia it S e f i ma o G
Ab t a t sr c :On t e b s f e n t n o r a d sr t e a t l n ls s te mo u p r n i n f ci e e so e d - h a i o f i o f b n i u t s di i u n y, h r ce a ay e h d so e a d d ef t n s f h e i a e v t v l p n fu b n i d sr n Na h ia d r s a c e h i h r ce s c .T e eo me to r a n u t i n a n e e r h s te man c a a tr t s h n,t ep p rp o ie h d ie t r — y i i h a e r vd st e a v c op o
都市型产业 ,是指 以大都市 特有 的信 息流、物 流 、人才 流 、资金 流 和 技 术 流 等 社 会 资 源 为 依 托 , 以产 品设 计 、技 术 开 发 、加 工 制 造 、营销 管 理 和技 术 服务 为 主体 ,以工业 园区 、商用 楼 宇 为活 动载 体 , 适 宜在 城市 中心 区域 内生 存 和 发 展 ,与城 市 功 能 和 生态 环境 相 协调 ,增 值 快 、就 业 广 、适 应 强 、税 收 高 、环保 低耗 的现代 产业 体 系 。 都 市 型产 业 的 行 业 范 围 比较 广 泛 ,本 文 提 出 的 南海 都市 型产 业 主 要 包 括 都 市 型工 业 、都 市 型 服 务 业 ,以及 处 于 两 者 之 间 的 2 5产 业 。其 中 ,都 市 型 . 工业 包括 : 电子 信 息 产 品 制造 、软 件 开 发 、服 装 服 饰 、广告 印 刷 与 包装 加 工 、钻 石 珠 宝 加 工 、旅 游 纪 念 品制 造 、食 品饮 料 等 行 业 ;都 市 型 服 务 业 包 括 :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经济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蜕变当中,这种发展的蜕变过程是应对全球化的动态表现,并由此对上海城市中心的发展提出了经验借鉴。

Abstract:City centers are global functional co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fter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economical and spaci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n, by looking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centers, the paper gets that the continuing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 emphases are pu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 of Shanghai are brought out.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Keywords: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etropolis;City Center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它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商品和服务产品的全球分布,以及劳动分工在全球层面的重组和扩展.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全球或区域节点,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完整版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完整版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慈溪市老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报告之一市社科院陈俏赟●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

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作者:余茂才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4期余茂才从世界范围看,1800 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

而经过1900-2000这一百年的时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55%,取得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非凡成就。

1950 年世界上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84 个,1970 年增至844个。

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950-1970 年间由71 个增至157 个,1980年达到234个。

根据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全球已有400 个城市突破了100万人口大关。

[1]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一)大城市群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1. 大城市群区是近现代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一种新类型。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都市地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彼此密切联系,结成一个庞大的多核的整体。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15年采用。

他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研究,认为该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群区的典型。

他提出,大城市群区内最低人口规模以2500万为宜,如美国东北部地区自波士顿至华盛顿东西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在13.8 万平方公里面积上集层了3700万人口(1960年)。

当前,世界各国中超过2500 万这一人口规模,可列为大城市群区的地区还有美国大湖区、日本东京—大阪地区、英格兰地区、西北欧地区(指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德国的鲁尔区和法国北部工业区)以及中国东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镇集群地区。

大城市群区的形状不一,但其中都有主要交通轴线,联结各核心城市,并拥有国际性海港(仅大湖区为通湖航道)承担繁忙的货运任务。

核心大城市往往是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技术、贸易、文化和人口交往的枢纽。

大城市群区与城市群间有区别,除人口规模大小不同外,在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本身城市化发达程度以及各城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方面,都比城市群更高、更强,是城市化进程中高于城市群的一个新阶段。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69工业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摘 要 本文以丹麦卡伦堡、加拿大伯恩赛德、日本北九州、德国鲁尔和韩国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为例,总结国外工业园 区绿色发展五点经验:一是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二是构建工业园区工业共生体系;三是多样化园区管理运作 模式;四是静脉产业园助力构建循环社会;五是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环境教育的窗口。

同时,对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提出 五点启示:一是进一步创新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加强执行与监管;二是提升工业共生模式研究水平,发展特色共生模式体系; 三是创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运作模式;四是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推动静脉产业发展;五是鼓励公众参与,实施环境教育。

关键词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静脉产业;循环社会■文/徐宜雪崔长颍 陈坤唐艳冬背景工业生产因其规模效应和范围效 应的存在往往扎堆发展。

然而,工业园区因其大量产业尤其重化工业的进 驻,已成为环境问题的高发地,这些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 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园区 规划建设的逐渐成熟,来自工程化建设和工厂内部环保措施所做出的环境 贡献边际效应递减,工业园区亟须绿 色发展模式上的创新。

随着生产活动不断向工业园区聚集,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 表的工业园区在推动我国工业的绿色转型方面,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 杠杆作用。

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需要在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上发力,通过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 产业结构和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

对园区中的企业来说,绿色发展在带来 随着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逐渐成熟,来自工程化建设和工厂内 部环保措施所做出的环境贡献边际效应递减,工业园区亟须绿 色发展模式上的创新。

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 大的环境效益:企业通过绿色制造、 园区智慧管理等,综合提升能效、污染减排、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及产业 链的耦合,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转型W o 国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案例研究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在商业基 础上形成的工业共生体系20世纪70年代,由于丹麦水资源供给的局限,卡伦堡当地几家重要 的工业企业(燃煤电厂、炼油厂、酶制剂厂等)试图在使用淡水资源及废 料管理等方面寻求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

的城 市转型—— 国
T a so mig b s d o Id sr r n f r n a e n n u ti a
引 言
城 市 产 业 结 构 是 城 市 内产 业部
促 进城 市 转 型 的 问题上 .美 国 、德 国 、 日本 等 发达 国 家已 经积 累 了大 量的经验 。例如 , 2 世 纪 8 年 代 从 0 0 开 始 ,美 国 经历 了二战 后最 深 刻 的 产 业结构调 整 以纽约 、 匹兹堡 等为 代 表 的城市 适 应 了后 工业 社会 产
万美元.比当年美国 6 3 万美元的 9
平均 水平高 出 5 % 。 8 8 除此 以外 , 纽 约 也 是美 国移 民汇 集 、人 才 聚集 的 重 要城 市 ,其吸 纳 的高 技术 人 才 为
网络 ,是其他许多国际化大都市无
法 比拟 的。 () 越 的文化 生活环境 纽 4 优
达的生产服务业涵盖银行 , 证券 保
险 .外 贸 咨 询 工程 港 口、新 闻
广告 会计 等领域 , 为美 国甚至全球
造业中心 ,制造业增长势头一直持
续到二 战结束 后初期 。从 2 0世纪 4 0
提供的优质服务 .并由此奠定 了其
难 以取 代 的 国际 地位 。这 里不 仅 云 集 了全 球 相 当数 量 的金 融机 构 ,特 别是 外 国银 行 及 从事 金融 交 易 的其
港 ,港 口货运总量相当于美国北大 西洋集装箱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 %, 5 市 区机 场 国际 货运服 务 占全 美 的 2 % 。纽约拥有完善的水陆交通网 0 络 , 0 多条水运航线. 4 有20 1 条铁路. 3 个现代化航空港 , 条洲际高速公 1 5 路 .条收费干道, 条海底隧道 .6 9 5 81

海曙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报告

海曙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报告

量 规 模 偏 小 。 0 8年 , 区 实 现 工 业 20 全
增 加 值 4 .8亿 元 , 占全 市 工 业 增 44 仅
近 年 来 ,随 着 城 市 建 设 改 造 步
伐 的 加 快 ,土 地 资 源 已成 为 制 约 海 曙 区 工 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瓶 颈 。 海 《 曙 区“ 一 五 ” 划 纲要 》 确 指 出 , 十 规 明 今 后 不 再 增 加 工 业 用 地 的 审 批 ,工 业 企 业 要 扩 大 生 产 规 模 ,就 要 面 对 无 地 可 用 的 局 面 。在 服 务 业 快 速 发

海 曙 区 发 展 都 市 型 工 业 的
重 要 性 海 曙 区 作 为 中 心 城 区 ,依 托 区
位 优 势 实 施 市 区 联 动 ,大 力 发 展 都 市 型 工业 , 动 区域 经 济快 速 发展 , 推 在 当前转 型升级主 旋律下 意义重 大 。
( ) 展 都 市 型 工 业 是 拓 展 工 一 发
域发展 ●
海曙区都市型工业发展报告
王 海 洲 叶 丹 娜
海 曙 区 作 为 宁 波 传 统 的 中 心 城 区 , 过 多年 的发 展 , 成 了 以纺织 经 形
业 、 织服 装 、 、 制造 业 、 气机 纺 鞋 帽 电
展 、 地 产 大规 模 开 发建 设 时期 , 房 部 分 工 业 企 业 由于 内 外 因 素 影 响 ,或
( ) 量 规 模 偏 小 , 动 作 用 一 总 推
依 然 突 出
表 着 产 业 升 级 的 方 向 ,将 带 动 信 息
咨询 等 新 兴第பைடு நூலகம்三 产 业 的快 速 发展 。
随着产业转 型升级步伐 的加快 , 都 市型工业 的发展速 度相对 缓慢 , 总

上海市都市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上海市都市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维普资讯
【 要 】 伴随上海 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 摘 发展都 市型产业
和 提 升 都 市 型 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成 为 上 海 新 一轮 城 市 建 设 的 重
2 都 市 型 工 业 、
都市型工业必须 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 、人才流 、现 代物 流、 资金流 等社会资 源为依托 , 以产 品设计 、 研究 开发 、 营销 管 理、 技术服 务和生产 制造为主体 , 够在市 中心 区域 内生存 和 能
都市型知识服务业是 指与都市经济相匹配的以知识、信息
金 、 术和人 才的各个方面 , 表现 出与市场 的高度融 合与开 技 都 发。() 4生产集约性 。都市型农 业是资本 、 技术等高度 集约 的农 业, 完全有可 能成 为现 代集约化程度最高 的农业。 76 D 《 代 》o 年第1 ( ) 当 经济 2 8 o 期 下
体制、 机制转变 和技 术创新 为动力 , 城市化 地区 城市发 展及人 民生活 多种 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 的需要 , 又要依托都市 城区 自然环境 。所 以上海发 展都市农业要体现以下特点。( ) 1 功能多样性 。 都市型 农 业通 常具 备经济生产 功能 、 娱悦娱乐功 能、 生态环保功 能 、 健
技术 为依托 的都 市服务型产 业 。主要包 括 : 开发 、 软件 信息 咨 询、 创意设 计 、 研究与 开发 、 培训 、 教育 医疗保 健 、 育竞技 、 体 报 刊出版 、 影视娱 乐等 。都市型知识服务业以其高聚积性 、 高附加 值 、 成长 性 、 需求收 入弹性 , 为都 市经 济发 展 的新 增长 高 高 成
发展 的并与城 市功 能和 生态环境相协调 的, 具有生产 占用空间 小、 无污染 、 低能 耗 、 市场 反应迅 速 、 业容量 大 、 品附加 值 就 产 高 、 业发 展适 应性 强等特点 的工业 门类。上海作为一个 国际 产 型大都市 , 合理运用在信息 、 交通 、 人才等方面所具有 的集 聚优 势 , 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 大 体现了三个特点。( ) 1 园区化 。 市型 都 工业 园区 已经成为 上海 市科技型小企业发展 的优良平台 , 上海 纺织科技 工业研究 院一 举转型为上海纺织科技 工业园 , 工业 轻 研究所变成了理 日科技 工业园 , 机床 研究所变成 了机床科技 工 业园区, 园区化发展模式在工业科研院所 中蔚然成风 。( ) 2 品牌 化, 上海 的中心城 区曾经孕育 了一大批名 牌 , 多名 牌至今仍 很 有不小的号召力 , 利用这种名牌效 应吸引更多 同类企 业的入驻 成了不少都市工业园招 商引资的新招数。而这种“ 品牌化 ” 其实 还有着专业化生产链 的特征 , 形成集研发 、 生产 、 销售于一体 的 完整产业链条。() 3特色化 。“ 有税收 、 有就业 、 有环保 、 有形象” 的多赢格局调动了各级政府 和企业的热情 , 都市工业很快就频 频联姻各区的特强产业 , 呈现出“ 特色化” 的发展趋势。

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互鉴经验

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互鉴经验

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互鉴经验作者:王晓羚蒲卓岩杨存陈杰来源:《产城》2020年第01期都市型工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对一个城市来说,都市型工业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经历了都市化、郊区化和再都市化三个阶段。

成都的发展也正经历着城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存在着工业支撑城市发展的作用不断下降等问题,加快发展都市工业体系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的当务之急。

探索成都工业的发展之路,则是我们将要研讨的方向。

都市工业发展典例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升级,上海整装待发上海是我国都市型工业与都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发源地,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上海形成了系统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积累了发展都市工业园区的丰富经验。

自1995年上海提出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概念以来,市经委和各区积极探索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0年,上海市经委提出利用市区内旧厂房建设都市工业园(楼宇)发展都市工业的思路,着重发展服装服饰、印刷包装、日化等六个重点领域。

2008年以后,上海都市工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中心城区都市产业只保留品牌运营、销售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工制造外包,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

2016年,上海提出对都市工业进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高附加值都市产业,通过都市工业发展打造国际时尚之都和设计之都。

上海在都市工业发展历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突出。

上海市经信委从40多个产业门类中进行筛选,确定了都市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并将都市工业统计数据纳入统计年鉴。

经信委下设都市产业处(创意与设计产业处),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都市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

当前,上海市都市型工业与高新技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及创意设计产业不断融合,呈现出2.5产业特点。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根据2017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目前世界总人口76亿人,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2050年将达到98亿人,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8%。

新增城市人口中,有近九成将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并且高度集中在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这几个国家,合计占到增幅的35%。

在过去25年里,中国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人口增加了2倍,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2.55亿人。

城市是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全球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由城市创造的,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鼓励创新来实现。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各国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提供住房、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方面面临挑战。

建设一个包容、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需要强化政策协调和投资选择,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年,中国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市体系里最高级别的城市,在国际经济交流、宏观经济发展与全国性市场建设、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具备控制管理、区域辐射、信息枢纽和城市服务功能,参与全球城市网络竞争的现代化城市。

[1]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当前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特别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话语权,是国际性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各国内部处在国家城市体系的顶端,发挥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近年来,这些国际大都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比如2011年纽约市推出了《纽约数字城市蓝图》;2013年伦敦发行《智慧伦敦计划》并于3年后再版,伦敦市长Sadiq Khan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签署《智慧伦敦》,注重协同合作,其愿景是把伦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

都市型工业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工业布局的互动关系

都市型工业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工业布局的互动关系
2 都市 型工 业 的特点 .
() 1都市型工业是工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 市 型工 业 是 一种 工 业 形 态 .这 包 含着 三 层 含 义 。首 先, 作为工业 , 与农业和服务业等相辅相成 。因此 , 都 市 型 工 业 的发 展 不 能 脱 离其 他产 业 的 支 持 和 辅 助 .
论 和现 实指 导意 义 。

业所在 的都市 ,即都市型工求不 高 。 () 即都市型工 业可适应一般城市土地紧张的特点。因此 , 都市型工
业 是 中心 城 市 区 内与城 市 功 能 相 适应 的一 种 典 型 的
工业经济形态。
布 局形 态 上 看 . 有 以小 企 业 “ 火 燎 原 ” 特 点 的 既 星 为 “ ” 布 局 . 有 以都 市 型工 业 园 区 为特 色 的 “ ” 点 状 又 面 状 布局 . 有 以 中心 城 区 “ 部 ” 动 城 市 郊 区发 展 还 总 带 的“ 点一 面 ” 布局 。从 企 业形 态 上看 , 既有 “ 店后 厂 ” 前
维普资讯
M0DE C0N0MI RN E C RES EARC H
都市型工业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工业布局的互动关系※
谢庆红 胡汉辉 邢 华
内容提 要 : 发展 都 市型 工业是 工 业化 和城 市化发 展 的 必然要 求 。都 市型 工业 是一 个 崭新 的 工业经 济形 态 , 它在 产 业构 成 、 间布局 和 企业特 点 上都 具有 独特 之 处。将 都 市型 工业 与城 市 工业布 局联 系起 来 . 讨 都 市型 空 探 工 业对 城 市工 业布局 的 影响 , 对发 展 都 市型 工业 与优化 城 市工 业布局 都 具有 重要 现 实意 义。 关 键 词 : 市型 工业 都 中 图分 类号 :F 9 23 工业布 局 城 市发展 文 章 编 号 :10 — 32 20 )9 0 3 —4 0 9 2 8 (0 7 0 —0 10 文 献 标识 码 :A

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国际经验及其对南京的启示

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国际经验及其对南京的启示

二是根据已确定的发展思路及 目
标. 通过两条途径来加以实施 。 一条 途径通过立法和制定经 济政 策 .加
以宏观调控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大
()降低工业结构转型风险。 5
国际 大城市 的许 多都市型 工业 承担着降低 传统衰退产业退 出风险
量社会 中介组织 .如财团法人式 的
社 会 团体 . 业协 会等 , 府对 这 些 行 政

销售 和 贸 易 中心 在市 区 内
生 产场


并对此积 累 了

所 在 城 市 郊 区 及 其他 周 边 地 区


而 我 国直 到 2 0 0 1
际 大都 市 的市 中心 基 本 上 已 很 少 有
生产企 业

年 才 在 上 海 首次 正 式 提 出

都市 型

大 多已 转 移 到 近 郊 及 国
YU W
e n
-
ka
都市 型 工 业 在 工 业 发达 国家已
经 有 了 近 2 0 年 的历 程

国 际 大 都 市 所 发 展 的都 市 型 工 业 的 生 产 力格 局

国 际 诸 多大
般 是设 计


开发

城 市 在 工 业 化 过 程 中均 发 展 了 比 较 成 熟 的都 市 型 工 业 丰 富的实践 经 验
( 1 、 工 业 生 产 向边 缘 地 区 转移




代 城

( 2 ) 创意 设 计 在 生 产 链 中居 于 主
研 究
6每
城 【 市经 济】
维普资讯
导地位。 国际大都市 的都市型工业发 展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模式与经验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模式与经验
通过调 查研 究 , 定本地 区的发展 方 向和重 点行 业 外 , 需要 在政 策、 确 还 资金 和 服 务 上给 予企 业 扶 持和 帮助 。 关 键词 : 市型 工业 ; 都 发展 模 式 ; 市经济 城 中图分类 号 :4 4 F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7 4 2 0 )6— 0 5— 5 10 9 3 ( 0 7 0 0 4 0 2 发展 都 市 型 工 业 有 助 于形 成 合 理 的产 业 .
作者简 介 : 曹芳萍(98 , , 16 一)男 江西人 , , 博士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 秦 涛( 92一) 男 , 18 , 黑龙江人 , 博士 , 研究方 向为林业金融 。
维普资讯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V0 _2 o 6 l 5 N .
De . 2 07 e 0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 的模式与经验
曹芳萍, 秦 涛
10 8 ) 00 3 (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要: 发展 都 市型工 业是 城 市产 业结 构调 整和 工业布局 优化 的 必然要 求 , 是促进 城 市 也
技 术 创新方 面 的优 势 , 明显 大于 大 型 企业 。高新 技 术 产业 投资具 有 很 大风 险 , 企业 在 投 资 时 一 大 般不 愿 贸然 介入 , 就 为 中小 企 业 投资 与 发 展 留 这
下 空 间 。同时 , 高新 企业 在 发 展 初期 容 易 形 成集 聚效应 , 有利 于 中小 企业 的创 办 和 发展 。 位 于 这
可持 续发展 , 防止 出现 各种 “ 市病 ” 城 的必 然选择 。 国际诸 多大城 市在 工业化 过 程 中发展 了比 较 成 熟的都 市型 工业 , 并积 累了丰 富 的 实践 经验 , 而我 国都 市型 工业 起 步较 晚 , 于如 何 发展 对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黄佳金谷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003)摘要:上海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和研发基地,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将优势资源集聚到新科技革命的重点创新领域和我国的关键薄弱环节,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化生产上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我为主、自主可控、面向未来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集群,为我国争取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主导权做出贡献。

关键词:全球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830.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20)10-0054-010在制造业领域,发达国家全球城市的工业化道路大致遵循相似的路径。

与全球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能为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比重、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等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与全球城市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纵向研究城市的发展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当前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在这个阶段,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作为参照$上海制造业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布局。

二是横向比较全球一线城市当前发展的最新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在全球城市进行深度融合$全方位改造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对人类生活将产生重大影响$制造业的重要性又被发达国家重新提上议程。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上海应抓住时代机遇,积极借鉴全球城市经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历程从国际经验看$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业革命时期就崛起,到现在依然重要的城市,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

这些城市完整经历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过程,并在两个阶段交替期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保持住一流全球城市的地位。

二是工业革命时期崛起,但在后工业化时期日渐衰落的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底特律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等城市,由于在工业化时期过分倚重单一的重工业,在后工业化阶段,这些城市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城市的衰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课题(编号2019-D-Q01-A))作者简介:黄佳金、谷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国际经验与我国文化大都市建设

国际经验与我国文化大都市建设
弱 环 节 与 不 足 .对 我 国 文 化 大 都 市 建 设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伦 敦拥有 15 8 0个 出版企业 和 7 0 0 0个 学术杂 志 社 。 敦的出版印刷企业 占其制造 企业 总数的 4 %: 伦 0 3 %以上的工业产值来 自出版 印刷 部门 . 从业人员 3 其
的 中 心 , 年 世 界 最 大 、 著 名 的 书 展 在 此举 行 . 每 最 吸 产 业 等 经 过 多年 的 发 展 实 践 , 分 区 县 的 “ 业 特 部 一 引着 大 约 8 0多 个参 展 商 和 2 0万 参 观 者 0 5
强” 产业 由于较好 地突 出了 自身特色 。 取得 了明显成
占伦 敦 制 造 业 就 业 总 量 的 3 % .出 版 印 刷 业 还 是 伦 6

不可 漠 视 的一个 大产 业 : 出版 印刷 业
1出版 印刷业是后工业社会 国际大都市型工业的 . 敦就业最稳定 的部门之一 。每个工作 日. 伦敦 的全 国
支柱 产 业 之 一
性报 纸 印量达 10 10万 份 : 每个 星期 , 方性 报纸 印 地 量达 4 0万份 : 年 . 5家最大 的出版商就要 出版 5 每 仅
近年来 .文化对新 经济增 长的重要 驱动作用 引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出版印刷业 就成为其 大都市 型工
起 了 世 人 的 普 遍 关 注 , 京 、 海 、 圳 等 大 城 市 为 业 的支柱产业之一 。 9 3年 . 北 上 深 18 东京 出版 印刷业产值 占
了在新一 轮竞争 中 占据领先地位 .先后 提 出了建 设 工 业 总产 值 的 比重为 2 %.9 3年达 到 2 . 1 19 71 %。至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郭佳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郭佳

2012年第6期(总第398期)上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ics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特别是美国政府投入的巨额军事开支成就了加利福尼亚的经济。

第二,大公司总部外迁。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美国进入都市化时代,大量人口迁往都市,继纽约后,美国在各地相继形成了大都市。

60年代末,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许多大公司总部从纽约外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慈溪市老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报告之一市社科院陈俏赟●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

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

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

二是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

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

三是具有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特征。

都市型工业有接近信息技术等知识要素的需要,对地域邻近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倾向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人相对较少,通常以小型、轻型、高科技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强调产业联系和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方植性和网络效应,存在“耐心资本”,有长期的增长和良好的就业。

四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

中心城区的地价较高,且空间狭小,要求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竞争力。

都市区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高客户需求品味要求都市型工业转向生产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

五是以零散型产业为主。

零散型产业是指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着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

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中,在服务业、零售业、“创造性的”行业等领域十分普遍。

二、国际大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模式分析目前,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纽约的都市型工业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该市的都市型工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在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纽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也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制造业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的集聚以及这些产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上。

其中服装业、出版业、食品制造业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龙头,在该市工业发展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其他如化妆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也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重要部门。

纽约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特点如下:(1)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

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不仅表现在产业部门内,还表现在区域的聚集上。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面积仅约60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却集中了75%以上的销售额和60%以上的就业人口。

从制造业内部看,1984年曼哈顿地区的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82000人和8300人,占该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口的68%,而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纽约同行业从业人数的69%和88%。

两大产业在区域的聚集性可见一斑。

(2)都市型工业处于高端环节。

以服装业为例,纽约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时装设计非常发达。

针对高附加值、个性化、时尚化的时装消费,整个纽约有近8000人在从事设计、模特、摄像和广告宣传工作。

仅在曼哈顿区就有超过5100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和8个服装专业学校,其中服装技术学院(FTI)在校生达12000人,是世界最大的服装专业学校。

(3)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数。

2004年纽约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等都市型工业部门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34%。

(4)政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纽约服装业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培训和技术提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纽约服装工业发展局,以提高服装生产者的竞争力、质量控制和迅速反应的能力,此外它还与美国国家发展局一起每年拨款40万美元,在唐人街建立了纽约第一家技术培训中心,每年至少为500人提供技术保障、培训、教育以及管理协助。

2.巴黎的都市型工业巴黎的重工业不发达,而以精品制造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其服装业和化妆品制造业(尤其是香水制造业)是精品业中的佼佼者。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印刷出版业是巴黎都市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都市型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呈现区域聚集的特征。

例如,法国的服装业一直兴旺发达,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是法国现代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巴黎是法国服装业最集中的城市,全市约有二千七百家制衣工厂,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85%。

(2)中小型企业是主要的产业形态。

服装皮革业、印刷出版业主要以中小型工厂为主, 10人以下的企业数约占90%;家具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人, 10人以下企业占95%,整个行业没有50人以上的企业;就是在日化用品业这样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10人以下的企业也占了68%。

(3)就业人员素质较高。

就业人员素质较高这一点在整个巴黎大区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体现。

1999年工业行业所有职工中,拥有一定资质、资格的人数比例接近70%,技术型职工的比例接近50%。

3.东京的都市型工业作为日本最大都市的东京,一直走在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前列。

二战以来,东京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重工业阶段,食品、纺织、印刷、金属和钢铁等多部门共同发展阶段和电气机械、出版印刷、食品和化工为主的制造业三个发展阶段。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以集聚为特征的出版印刷等都市型产业逐渐成为东京第二产业的支柱。

2000年,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制造业的%,产值占%,是东京的第一制造业。

在制造业向都市型工业集聚的过程中,东京也出现了类似于纽约的现象:都市型工业向中心区的集聚。

在东京被称为“都心三区”的千代田、中央区、港区三个区,聚集3005家出版印刷工厂,其工厂数、就业人数、产值和附加价值分别占全东京的%、%、%和%,占都心三区制造业的相关比重分别高达%、%、%和%。

4.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国香港是以发展转口贸易起步的城市。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开始发展都市型工业,制定了纺织业、制衣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香港开始了工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成衣、纺织、首饰、印刷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电子电器和塑料等新兴工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

现在,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主要以服装业、珠宝首饰业、印刷业、电子业、钟表业和玩具业为主。

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中小企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工厂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1951年到1995年,中国香港制造业中,中小型工厂的比重从%增长到%。

目前,印刷业已晋身为中国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排行第四的印刷品供应中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印刷品出口亦成为中国香港十大出口产品之一。

2000年,全港有印刷厂及相关的公司4904家,雇员44181人,出口值为亿港元。

从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产业集群效应突出。

中国香港的服装业、印刷业、玩具业和珠宝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2)产业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中国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灵通,能够很快地了解世界产业的变化态势,因而能够尽快地跟踪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通过快速折旧,提升劳动生产率,保证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

(3)追求动态比较优势,随着环境变化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配置其价值增值活动。

早期中国香港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低廉、获取资源渠道广泛且方便的优势,因而在塑料花、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许多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在中国香港只保留一部分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等。

因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在整个世界上来说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中国香港依靠产业转移使其都市型工业获得一种动态的资源比较优势。

(4)完全的市场导向。

中国香港是一个贸易自由港,但人口密集,因而中国香港的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入国际市场。

正是这种完全市场导向、完全国际导向使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天然形成了最适合激烈竞争的运作方式。

三、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经验总结通过以上各大城市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城市制造业的衰落是一种必然,但制造业并不会完全萎缩,而是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这一点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1.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等一批现代都市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2.都市型工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作为新兴的现代都市制造业,在本文研究的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