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无答案)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二次备课【课前导习】1、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2、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展示预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
(2)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立内阁制度(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值班,充当秘书。
形成一个常设的机构,称“”。
(3)运行机制①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处理意见,称为“”。
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
③地位的提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影响: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
4.宦官专权的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评价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1)原因: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编)学习目标重点关注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比较项宰相明朝内阁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参考答案:(1)(2)(3)(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2)(3)(4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中外历史纲要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梳理明朝的对外关系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选择性必修1.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明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选必1第1课)1.2了解明朝张居正改革(选必1第4课)1.3了解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必1第5课)1.4了解明清王朝统治的法律与教化手段,并进行历史解释(选必1第8课)1.5梳理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选必1第11课)1.6了解明朝的赋税制度变化(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选必1第16课)1.7了解明清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1第17课)2.1了解明清商业和集镇。
(选必2第10课)2.2认识明朝对海洋的探索,郑和下西洋与全球航路开辟的比较(选必2第12课)3.1了解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选必3第1、2课)【时空框架】【概念阐释】司礼监官署名,明置。
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
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掌印太监权势最大,其课题 第12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间单位主备审核次为秉笔太监。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继位,代为皇帝叶比红”,执掌盖印,司礼监地位逐渐抬升,—定程度也在制约内阁权力,加强皇权专制,但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卫所制度: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土司”又称“土官”,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
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也先兵败被俘的事变。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能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唯物史观)。
2.能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问题导学】1、明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3、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表现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5、明朝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6、清朝的崛起过程。
【概念阐释】明代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产物,皇权政治的派生物。
【知识构建】【史料研读】(2022.1·云南学业水平·31)(4分)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
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
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结果。
(4分)A.中国是丝银贸易受损的一方B.德川幕府取消了锁国政策C.政局变化影响中国外贸发展D.西方殖民者主导丝银贸易6.(2023春·河南驻马店·高二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校考期中)《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
从纵向上看,明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经济、文化发展;从横向上看在西方新航路开辟,交流发展时,中国闭关锁国,发展迟缓,逐渐落后。
本课从明朝建立后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经略边疆措施的讲述,描绘了明朝作为封建社会末期对统治的维护和面临的危机,为下一课内容清朝的统治做好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有初步了解,但缺乏深度与广度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史料分析和问题的深入探讨。
(2)高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容易受自身兴趣影影响,学习上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与被动性,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地图、文字文物史料、思考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事件,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知道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形势体会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可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而应顺应潮流、进行革新。
3、历史解释:理解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郑和下西洋、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明朝经略边疆的史实,并学会历史解释。
4、史料实证:通过对文字和文物史料分析,理解明朝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内阁的职能与性质,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5、时空观念: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和明朝时期的国家版图,使学生树立空间概念,从而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
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能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3.能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能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5.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二)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集权与专权二、辉煌与危机三、治边与易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大明风华》视频引入新课学生感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明朝中国的强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1.【自主探究一】自学P72页<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目,找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概况:2.【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找出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并阐述理由是否充分?3.【合作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出现了什么问题?明政府设立了哪些机构(性质、职责、运作程序)1.归纳梳理教材重点内容2.分析和解读文字材料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先落实知识点,再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明朝集权与专权的理解。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案【课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的内政措施、明面临的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图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朱元璋不同的画像讲授:同学们猜猜这两幅图片是谁啊?同学们肯定不敢相信着两幅画像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明朝开国皇帝,同学们一定很疑惑为什么同一个人画像差距这么大?其实第一幅是正史中的朱元璋,长相端庄、相貌堂堂,第二幅是朱元璋的民间画像,长相异常,典型的鞋拔子脸,不同的两种画像恰似了人们对朱元璋极其所建立的大明王朝褒贬不一的评价,明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新课讲授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简介姓名:朱元璋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籍贯:安徽凤阳生卒:1328-1398职业:和尚——皇帝主要工作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52年做和尚1352年-1368年造反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二)废丞相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明祖训》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设问:分析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专权乱政,威胁皇权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思考:废除丞相的后果和弊端材料六“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姓名: 班级: 日期:【学习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经略边疆的史实,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自学测评】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72的内容,完成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
时期 发展过程 具体内容明太祖 奠基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 形成 设明宣宗 发展 内阁有 权明神宗 全盛 大权尽归3.结合教材P73的内容,完成下表。
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的权力②负责 ,控制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一:“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
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
根据材料,分析明朝废丞相的原因?2.合作探究二: 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最终未能持续;西方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殖民掠夺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本课小结】人物 郑 和 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特点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时间早、长 首航人数 27000人左右 87人规模大 首航船队数量 60~200多艘 3艘 船只大小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范围广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2.“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三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设计
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国号大明。
(2)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3)明太祖:废除______制度,(4)明成祖:选拔文官到_____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______”。
主要替皇帝浏览_________,_______处理意见,,称为_______,皇帝以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___。
(5)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6)明朝中后期出现了_________的局面。
_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________和控制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______、_______、有权_______、_______。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________远航海外。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和红海沿岸。
(2)影响:①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__________,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但是,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______,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2、东南沿海的“倭患”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猖獗。
②结果:明廷派_________等人连续重创倭寇。
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________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________的_________。
③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_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_______。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1)对蒙古:时战时和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______________。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当今学生需要全球视野。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有明一朝,是进入世界体系的一朝,全球航线的开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
世界意识的培养不止在世界史部分,从全球交流交往的角度看到明朝历史是必要的,这能帮助学生联系东西方文明,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中国,也能在对比中发现不同,通过世界这面镜子认识到中国的独特性。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本单元的核心是版图的奠定以及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应该紧扣单元主题。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按照地理位置整合起来就是三部分:明朝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西欧国家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活动。
首先,教材陈述三方面内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专制统治、明王朝为巩固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边疆所做的努力、清军入关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明朝的政治制度,这三方面是从国内视角认识明清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其次,明朝对外关系有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朝贡关系。
郑和下西洋怀以“示中国富强”的政治目的,其本质是维护朝贡体系,明朝倭寇泛滥是早期经济全球化下日本和明朝边海之民对明朝廷所推行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的冲击,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活动是维护中国主权的斗争。
最后,教科书用一个自然段呈现西欧国家早期经济全球化活动对中国的影响,本课主要是占领澳门、台湾,侵害中国主权,但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涉及新粮食作物和白银流入等经济上的新变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涉及全球航路的开辟,可见,中外交往并不能独论,应综合看待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和西欧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明清的新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两个方面。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学生分组进行史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朱棣的英勇果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精神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3.通过对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教育学生珍惜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1.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明朝至清军入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历史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明朝建立和清军入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的宫殿、服饰、文化等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明朝的社会风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4 单元第13 课。
本课共3 目,分别是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共 4 段。
第1 段介绍明朝的建立,第2 段介绍明太祖废宰相。
第 3 段介绍内阁制度的由来,第4 段介绍宦官专权的局面。
和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宦官专权的介绍,对内阁的介绍更加详细(初中教材只在小字部分的“相关史事”里提到了内阁的设立),减去了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加强皇权的其它举措。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共4 段,第1 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第2 段介绍戚继光平倭,第3 段介绍葡萄牙和荷兰对中国的侵略。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共 4 段,第1 段介绍明蒙关系,第 2 段介绍明朝对西藏的管理,第3 段介绍清的建立,第 4 段介绍明清易代。
本课相关内容集中在初中部编七下14、15 和17 课。
【教学立意】立意一:骄傲的内敛明朝放弃对外扩张,过于追求稳定,反而导致不稳定。
【教学目标】能够从明清实录等史料中提取明清变迁的有效信息,能够将明清易代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并能对明清易代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崇桢帝不是亡国之君,明朝却灭亡了,为什么?崇桢皇帝临死前诸臣误我,是这样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太监陪葬?导入二:明太祖曾对后代定下了两条违者斩首的严厉规矩,第一条是永不置相,第二条是宦官不得干政。
明太祖之后历代皇帝确实没有再置相,但宦官干政确愈演愈烈。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的概况1368、朱元璋、应天府(南京)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出示关于丞相制度的材料: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思考: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理由充分么?为什么?内阁的设置与发展出示相关史料引出内阁的产生由票拟与批红引出宦官专权出示表格:过渡:现在我们把视角从内政转到对外交往上,看看明朝的对外关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出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学生自主看书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听课记笔记学生以填空形式进行知识巩固学生依据教材分别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听课并记笔记通过材料阅读、文本阅读、思考回答等活动,先落实知识点,再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落实知识点复习巩固知识点培养及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基本史实小结知识检测布置作业时间:目的:过程: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
与此同时,倭寇成为了明朝海防的新问题。
2、明朝的抗倭斗争教师讲述关于倭寇侵扰沿海概况及戚继光抗倭的史实除此之外,明朝海防面临的另一个新问题就是西方欧洲殖民者。
3、欧洲殖民者在中国的活动葡萄牙占据澳门(扩展澳门被占领及回归时间)西班牙占据台湾的北部荷兰占据台湾的南部过渡:明朝在面临对外关系的新形势下,内陆边疆地区又是什么样的状况?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出示明朝疆域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①②③区域的主要民族。
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2、明清易代出示时间轴,归纳明清易代大事记小结:带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课知识框架及重点问题课堂检测:相应练习题课后作业:整理笔记、完成本课练习题结合教材找出欧洲殖民者占据的中国边疆地区学生读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阅读教材,完成时间轴做题体会海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问题及地图的运用突出重点加强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做题巩固本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本课从内政革新、经略边疆、明清易代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明朝在内政外交上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内政革新重点讲解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突显内政变革;经略边疆侧重海疆问题的新,通过探讨明朝处理海疆问题的措施还以古喻今,升华情感,内陆边疆问题结合传承,侧重在民族关系的融合;明清易代简单处理,略讲。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明朝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是整体时空观念还没有构建,对于历史现象的探究能力还不够,在本课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时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理解历史史实。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对于明朝的历史仅限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还需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历史事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关注现实,升华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运用时间线索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对基础史实的学习,探究明朝在内政外交上对前朝的传承之处和为加强统治的创新之处;在经略边疆部分将海疆问题作为难点讲解,结合当今我国所面临的海疆问题,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升华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具体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1、了解明朝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简历。
幻灯片展示:朱元璋简介师:从这份简历来看,朱元璋放过牛、当个和尚、造个反,最后当了皇帝。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教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材料、问题和视频等就教学手段,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2)针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通过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分析,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经略边疆与明清易代难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政治制度的创新【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且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国,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热衷木工的明熹宗、有偏爱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欢斗蟋蟀的明宣宗,还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却维持了276年之久。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单元课标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难过过得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知识梳理】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明清时期(晚清前)的时代特征?①专制集权空前强化;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③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④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⑤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元朝灭亡:1368年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原因:①吸取前代丞相专权乱政教训②加强皇权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列举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体现出来的趋势?①秦朝:三公九卿制,左右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②汉代: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③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④宋朝: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
⑤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加强。
⑥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性质、“票拟”、“批红”(3)宦官专权:根源与专制皇权过于集中;表现: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披红的权力,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目的:寻找建文帝;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概括——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评价:①增加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②但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分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以及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课,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学习目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着体现明朝的兴衰及其内外矛盾的变化这一线索,我将本课整合为四个部分,重点通过学习明朝内外部矛盾的变化,认识到从明朝开始中国社会隐藏的危机。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明朝以前内政外交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通过初中的学习和一些电视剧形象也对明朝的特色有一定的了解,本课可通过这些兴趣点很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明朝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增强,整体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需要补充更多的史料、结合地图,更好地让学生去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社会危机。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将明朝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下来考察和分析;2.能够从所提供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史料实证的魅力,对明朝内政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分析明清易代的原因;3.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观点对明朝兴衰作出解释并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历史自豪感,并学会对其他国家或民族产生更多的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朝建立后在加强君权、治理边疆、海疆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难点:明朝内政外交变化的一系列因素,正确理解和评价内阁制度、海禁政策等历史史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乱世枭雄二、文治江山三、南柯一梦四、危机四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关于锦衣卫的影视资料,提问:说出以上影视形象的原型,他们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能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揭晓答案,并提问:明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还做了哪些举措?导入本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列出明朝大事时间轴感兴趣,说出“锦衣卫”“明朝”“查案”“抓捕”等关键词用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简单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通过时间轴对整课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培养其历史时间观念一、乱世枭雄展示材料,说明元末农民起义以及朱元璋最后建立明朝的史实理解明朝的建立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做深入讲解二、文治江山(一)地方制度的建立补充明初地方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二)宰相制度的废除过渡: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大,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心丞相的权力也增大,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是胡惟庸,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材料提问:胡惟庸的结局会是怎样?展示朱元璋诛杀胡惟庸的材料展示材料和图片,提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展示材料和图片,提问: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正反面去思考展示材料,提问: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减轻负担?(三)内阁制度的建立展示内阁制度建立的过程,指出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补充张居正的材料展示票拟和批红的图片,介绍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展示材料,提问: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学生讨论后,展示表格,从权力来根据材料可得出被废的结局根据所学和材料,可概括出中央权力大、胡惟庸擅权、历史上宰相制度的弊端等原因可得出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又使皇帝负担过重根据材料,结合书本可找到相关措施思考讨论内阁首辅和宰相有什么区别为理解中央制度的变化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对丞相胡惟庸的事例做出思考,带出明初废丞相的原因通过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使学生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材料和设问,重点解决内阁首辅和宰相的对比,从而得出君主专源、职责、任免和对皇权的影响四个角度将宰相和内阁首辅进行对比总结结论,引导学生理解君主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四)监察制度的建立展示权力结构图和材料,归纳得出专制主义强化,效率低等结论补充介绍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监察机构的材料(五)宦官专权展示介绍司礼监的材料,设置讨论环节: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权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归纳出两者制约关系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得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的结论根据材料,得出两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关系,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制进一步强化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明朝内政的变化,最终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的结论,这是本部分最需注意的核心线索三、南柯一梦(一)郑和下西洋展示材料和图片,介绍郑和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通过材料得出结论,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对比提问: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郑和个人出色的才能、统治者的支持、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等展示材料,设置讨论环节: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思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1.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时空坐标】(14世纪---17世纪)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统一: 1368 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强化专制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为加强皇权(2)内容: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
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材料中,明太祖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有哪些?(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教训;(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批红:内阁大臣“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
【跟踪训练】1.明太祖曾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其目的是( C )A.扩充内阁职权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避免权臣乱政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历史课堂,不应该充斥着枯燥的知识宣讲、生硬的道德说教,更应该是有温度、有思维、有趣味的。
第一,从师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
”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灵魂,它引导我们搜集、筛选、组织教学材料,引导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
可以说,一节课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这节课主题和灵魂的确立。
教学目标和主题的确立,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在试教本课前,经过反复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主题:明朝的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人物故事丰富教学细节。
选择典型人物作为主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人物的经历和事例,也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组成的,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应该“目中有人” o在讲述历史发展趋势、宏大历史事件时,如果我们多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补充些典型的“个案”,丰富历史发展的“细节”,就能使学生更生动、立体、形象地感知、理解。
本课从导入开始,补充了朱元璋、张居正、郑和等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学生耳熟能详,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常态。
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史料、对待历史结论, 批判、辩证地分析史料,追究历史结论得出的过程,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如:朱元璋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像,哪副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再如: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印象,停留在厉行海禁,实际上明朝后期从封闭走向有限的开放,通过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预习指导】
1.阅读教材,进行预习
2.查阅相关资料或网络,进行预习。
【学习目标】
1.请依据教材,对本学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2.基本上教材上的每页,每一个自然段里都有问题的答案。
课程标准 课
标
导
航 1、通过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到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独立梳理明清更替的时间脉络,掌握明清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在教材72、78页找出内阁、奏折制度、军机处,并熟记其职能和特点;学会运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解读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原因及各自的职能。
3独立研读教材,归纳明清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结合当代祖国统一大业,认识清代在奠定中国版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4学会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理解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重
难
点
国家版图的奠定 疆域的奠定,头绪纷杂,帮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比较 学
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比较法、归纳法 课
时
4
1、明太祖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你认为他的理由充分吗?
3.在这个过程中,请充分运用阅读和分析能力。
【情景导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历史阶段,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个历史时期,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么?
【预习自测】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明初,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3、内阁是由谁设置的,设置的背景、目的、职权是什么?皇帝与内阁的关系怎样?
4、明朝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宦官有哪些权力?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行程、影响。
2、倭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的影响?
3、抗倭的将领有哪几位?战役和地点?影响?
4、欧洲殖民者侵华的国家有哪几个?背景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三、明朝的民族关系(内陆边疆)
1、元灭亡后,蒙古人分裂成了哪两部分?分别与明的关系如何?
2、明朝是如何管理藏族地区的?
3、明朝是如何管理东北地区的?
4、女真族是如何发展为大清的?
四、明朝的灭亡
1、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代表人物?
2、灭亡明朝的是谁?打败李自成的是谁?多尔衮是谁?
3、清朝入关的时间?
【合作探究】
※组内学习1
读教材76页问题与探究一栏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