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简牍《欲知善剑册》高清欣赏
草书
大家好
57
▪ 周越《怀 素律公帖 跋》
大家好
58
▪ 文彦博尺牍 《内翰帖》
大家好
59
▪ 苏洵《道 中帖》
大家好
60
▪ 蔡襄 《入春帖》
大家好
61
▪ 宋代书家中作草书较多的是黄庭坚。其草 书奇诡恣肆,千态万状,为世所重。他的 草书留传至今的有《刘禹锡竹枝词》、 《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廉 颇蔺相如列传》、《花气诗帖》、《杜甫 寄贺兰钴诗帖》等。
“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 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 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大家好
83
▪ 祝允明 《牡丹赋》
大家好
84Biblioteka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 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 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 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 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 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 健。
大家好
10
十七帖
大家好
11
《初月帖》
大家好
12
▪ 3、狂草
▪ 狂草是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为唐代张旭 所创。狂草,顾名思义即狂放不羁、跌宕 纵逸的草书。它与小草的最大区别除了字 形大小之外,主要是指其部首省减、字形 夸张尤甚于今草,用笔速度极快、使转多 是狂草的基本笔法特点。
大家好
13
张 旭 《 肚 痛 帖 》
大家好
56
▪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刻 《淳化阁帖》,为当时及后人学习书法, 带来了很多方便。《阁帖》以行草为多, 仅六、七、八卷就收王羲之150帖,对北宋 及后代书风引导作用很大。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作者:韩华狄晓霞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0期[摘要]1972年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的《相宝剑刀》册,为研究汉代铸剑工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从释文考释、册书的定名和冶炼技术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有所发现。
[关键词]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铸剑工艺[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13-05从考古出土的刀剑来看,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就有红铜、青铜制成的小件器物,主要是刀、锥、凿、环和其他铜器的碎片。
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铸造工艺和其他金属的比例搭配都非常合理。
历史上特别是汉代以前对冶铁铸造技术的文献记载较为零散,例如:《尚书•费誓》载:“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大意是说,军队出发前,要把戈矛等武器煅好、磨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旬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
”这是历史上铸铁最早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载:“《相宝剑刀》,共二十卷。
”①从数量看,铸造工艺和冶炼方法应该比较详细,遗憾的是此文献早已散佚。
无独有偶,1972年在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发现六枚记录判断宝剑好坏的简文,为还原《汉书•艺文志》中《相宝剑刀》册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这六枚简文依据《汉书》的记载,在第一次发表时暂定名为《相宝剑刀》。
《相宝剑刀》册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四十探方中,全册计出六简,简长22.3厘米,宽1.2厘米,木质,每简一行。
原简三编成册,五六简之间文意不连贯,似有缺失。
该册发表后,即有学者撰写相关论文对该册进行了专门的考证。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马明达的《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下简称马文),②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释粹》(下简称《释粹》);③钟少异的《古相剑术刍议》(下简称钟文);④李零的《中国方术考》(下简称李文);⑤沈云韬的《新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之初步探讨》(简称沈文);⑥陈力的《〈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简称陈文)。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作者:魏丹梁旭澍来源:《敦煌研究》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三组汉代简牍,可辨识有墨迹者87枚,除第一组17枚早年已发表外,第二、三组的图版及释文属首次公布。
残断严重,完整者较少,初步判断含有简、牍、觚、楬、削衣等,涉及常见的簿籍、历日、品约、私记(私信)等文书内容,对于汉代简牍和早期敦煌史的研究会有帮助。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汉代;简牍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4-0106-08Abstract: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in the Dunhuang Academy, 87 pieces of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with ink mark. The images and text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except that all the 17 piece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published in early years. Due to the serious mutilation and less integrit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se slips include bamboo slips, wooden slips, gu, jie and xiaoyi in terms of forms, involving common account books, calendar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ivate records(private letters)and etc. They might be helpful for studying the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nd early Dunhuang history.Keywords:Dunhuang Academy;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敦煌研究院自1949年至今,通过征集、受捐等方式共获得106枚简牍,其中有墨迹简牍87枚,全部入藏于下属二级机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西汉《银雀山汉简》欣赏
西汉《银雀山汉简》欣赏
银雀山汉简,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里,发现出大批西汉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据考证,该批竹简年代大约在汉武帝初年。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上9字以下简称《简》),为古书之抄写本,所用字体为古隶,我们可以把秦隶和西汉早期的隶书分别称为古隶和分书两种。
古隶由篆而简变,用笔自然随和,波磔虽具,但篆味十足;分书则波势挑法具备,用笔谨严,讲究章法,结体扁阔。
《简》明显的和秦简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是一家眷属。
《简》用笔多用方笔,行笔提按明显,且用笔逆入平出,起处实,收处虚,但圆笔也随处可见,且圆转随意,自得其宜,加之以波磔,故而《简》之笔画粗细、条短、方圆、迟速、疏密、巧拙、伸缩等相互为用。
在结体上,虽很多字形与篆书相合,但它对篆书进行了大胆地加工和减省。
在篆书纵势的基础上,变成了大多数的横势。
而且字形的长短大小不拘一格,这样《简》的书法,率意之中不失法度,古拙朴厚之中真气流动,不求工而自工,具有一种大趣之美。
'。
汉简的书法艺术
汉简的书法艺术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
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民⽣活的稳定,⽂化的昌盛,这⼀切必将在社会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
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常灿烂的⼀个时代。
汉武帝凭借前期所积累的财富与汉果帝所完成的全国统⼀,加上他在位五⼗四年的长久时间,对外如强交流,对内步所创建,造成军事⽂化的极盛时期。
公元前⼆世纪末,为了保护张骞等勘察通向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将军霍去病、李陵、路博德、李⼴利等⼈,率兵进军河西、新疆’沿途屯⽥戍边,修筑了许多战郭烽塞关隘。
我们今天在河西⾛廊旅⾏时,还可以看到那些汉代的古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缴、塞墙等名胜古迹。
清末以来,中外许多考古⼯作者在这些被荒弃的遗址废墟上挖出了⼤量汉代屯戍时使⽤的兵器、⼯具和⽣活⽤物等历史⽂物,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些完整的或已残断的⽵⽊⽚,有的是⽤⿇绳编联成册,上⾯满是笔墨书写的⽂字,截⽌⽬前共发现了四万余⽚。
西汉到东汉中叶,纸张尚未发明和普及,这些⽵本⽚被当成「纸」来使⽤,就是那时军事屯戍的原始档案,上⾄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所不包,内容极为丰富,这就是著名中外的汉简。
汉筒出⼟以后,考古界和⽂学界作了⼤量的研究⼯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理葬在地下两千年前后的珍贵历史⽂物,对研究汉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化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如同甲⾻⽂发现以后引起书法界兴趣⼀样,成为书法家们研究的新课题。
它不仅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且充实了书法艺术实践的新内容。
尽管以往考古学者在研究它的历贵值的同时、也曾提出了它在书法研究和古⽂字⽅⾯的重享价值,但还未能系统详尽地研究它在书法源流、书法艺术⽅⾯所占的重要地位。
「汉筒」这个名寞我们现在的叫法’因为是汉代的简,故名⽈:「汉筒」。
如同秦代的衙称为「秦筒」,魏⾳时代的简称为「魏晋简」⼀样。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简牍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珍贵的书法墨迹。
20世纪简牍的出土可谓空前,出土的数万枚汉简中,主要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甘谷汉简等。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欣赏汉简牍书法藝術述略二十世紀是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許多前人未見的古代遺跡浮出地面、重見天日,極大地影響了今天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二十世紀初,被稱爲世紀三大考古發現的殷墟甲骨、敦煌寫經、西北漢簡陸續面世,人們開始對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和文字源流等各個方面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
就我國古代文字與書寫而言,人們真切認識到,在魏晉以降紙張普及使用之前,曾是一段長達數千年的簡牘帛的書寫時代,簡牘上的墨跡,讓我們看到秦漢及以前真實的文字樣式及書寫狀態,這些實物也讓今人對我國早期的主要書寫載體——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以及文字内容和書寫方式都有了直觀的了解。
二十世紀是簡牘驚人大發現的時代,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内的多個省份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
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安徽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入藏。
截止目前我國發現簡牘總數超過32萬餘枚。
簡牘内容除了涉及眾多典籍文獻外,還涵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農業、軍事、文化、地理和法律等諸多領域,爲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史等各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新的一手資料。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古代典籍得以傳世,民族傳統和文化得以繼承弘揚,竹木簡牘作爲承載體功不可沒。
其實,簡牘的使用早在上古書籍裏就有記載,《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甲骨文中的“冊”就是簡牘用兩道編繩聯起來的形式,而“典”則是雙手奉冊之形。
也就是說,至晚在商代竹木簡牘已作爲主要書寫載體在日常書寫中使用,另外也說明,甲骨文只是在當時王室貴族占卜等活動中使用,而日常實用書寫則主要用簡牘等物。
天下第一简《武威汉简》是怎么炼成的——学习书法和历史都要掌握
天下第一简《武威汉简》是怎么炼成的——学习书法和历史都要掌握20世纪,对历史学而言,是一个发现的世纪。
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明清内阁大库,号称中国历史文献在20世纪的四大发现。
其中,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代表了汉代简牍的书册制度和书法水平。
1960年,陈梦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的关照下,被派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对这批汉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实物所见的汉代简册制度》写于1962年7月,是陈梦家根据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实物,辅以爬梳古代关于简册的记述,而写成的经典论文。
从研究方法上说,此文不仅继承了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对简牍形制和使用的研究,而且也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
此文分为出土、材料、长度、刮治、编联、缮写、容字、题记、削改、收卷、错简、标号、文字、余论十四个部分。
在王国维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确定了简册研究的范围,并修正了王国维的一些主张。
1、武威汉简的出土:王国维根据影像研究、陈梦家根据实物研究1912年,王国维撰写《简牍检署考》时,只是依据《流沙坠简》,没有见到简牍实物,而且多是文书简。
50年后,陈梦家撰写此文,主要是依据武威汉简,是书册实物。
因此,也可以说,此文是对汉代书册制度的研究。
2、材料:木简就地取材、竹简产于江浙在对汉简使用材料的研究方面,陈梦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指出武威和居延汉简都是木简居多,竹简很少。
木简以松柳为多,有青杆(别名杆儿松,云杉一类)、毛白杨、水柳(别名垂柳)和柽柳(别名红柳),并说“都是当地所产”。
“居延汉简(55.5)曰:‘出钱六十二,买椠二百。
’”这揭示了在西北边塞,汉代简册的材料,多就地取材,就地采购。
同时,少量的竹简产于江浙,说明汉代竹简的贸易远及边塞,覆盖面很广。
陈梦家还根据居延汉简出土最长的诏令木札是67.5厘米,正好是汉代的三尺,否定了《盐铁论·诏圣篇》所说的“二尺四寸之律”就是合三尺的牵强说法,也修正了王国维所说的三尺律令是汉代的二尺四寸、周代的三尺的说法。
汉代简牍概述
汉代简牍概述王秀峰【摘要】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纸张发明以前,人类用于记录文字的主要材料有龟甲、兽骨、陶泥、玉石、青铜、简牍和缯帛等,其中以简牍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简牍应用于文字记录,历经战国、秦至汉方达到鼎盛.对简牍基本概况的梳理,是应用简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文章从简牍名实、汉简种类及价值、汉简形制与用途等三方面对汉代简牍作细致梳理,以备深入分类研究之用.【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汉简;种类;应用【作者】王秀峰【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摩尔根曾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野蛮、开化和文明三个逐步递进的时代,并认为文明时代“开始于音标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生”。
[1](P11-16)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与它的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
[2](P25)显然他们都把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简牍作为秦汉时期文字记录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有过大量的发现。
《晋书·卫恒传》载:“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
”[3](P1061)囿于时代所限,这些古代遗存并未保留下来。
直到20世纪以后,随着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才有了古代简牍的大量出土以及由此形成的简牍学研究。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
“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为“札”或“劄”;较宽的木板或竹板称为“牍”。
[4](P2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头。
[5](P291;P458)《辞源》曰:“简牍,即书牍。
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
汉简字体——精选推荐
汉简字体汉简字库样张张有清 张有清,男,1942年⽣于北京。
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曾受教于画坛巨匠于⾮闇先⽣。
后习书法,以⾪书、魏碑见长,尤擅简牍。
书作及刻字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书展及刻字艺术展,多次出访⽇、韩、美并举办书法联展及从事讲学活动。
有《简牍基础⼊门》、《汉武威简书三种解析》、《⾪书佳联选萃》、《书法云梯丛书》、《魏书格⾔》、《汉简格⾔》、《魏书楹联》、《汉简楹联》、《⾪书诗词》、《张有清魏书联圣集⽂选联》、《张有清简书联圣集联》等专著。
在“中国书法⼤讲座”中主讲“⾪书技法”、“魏碑技法”,并有录像带、光盘出版。
曾参与编写⼤型⼯具书《规范汉字⼤字海》,主编《中南海古迹楹联名家联墨》,书写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简版《孙⼦兵法》。
汉简书法 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资料。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把⾪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向汉⾪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草书。
(样张图⽚) 江淮汉简:是指我国长江、淮⽔流域出⼟的西汉简牍。
⽩1972午以来,在⼭东临沂银雀⼭、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安徽⾩阳双古堆、湖北江陵张家⼭、江苏连云港、仪征胥浦等地出⼟了西汉⼤量⽵、⽊简牍和帛书。
江淮汉简贯穿整个西汉时期,成书年代多早于西北汉简,多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
这些墨迹的发现,打破了“西汉未有⾪体”(康有为《⼴艺⾈双楫》)的说法。
马王堆帛书⽤笔与⼀般汉简相⽐,⽆草率之意,沉着遒健,有圆厚之感。
但帛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如其中的《⽼⼦》甲本其形态⼤都保留有⼩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多是长⽅之体势,与秦⾪⼀脉相承。
简牍集字《千字文》,汉简不是一般的美!
先应该让心灵自由起来。我们知道,要破除法的标准化了的程序而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需要极大 的勇气和魄力;但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未来,这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千字文》原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相利善剑》简册书法意蕴及符形探析
105[摘 要] 居延新简《相利善剑》册保存状况完整,书写规范,墨色如新,对汉代书写情况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此册笔态厚重匀实,起笔处顿笔偏多,收笔形态多样,一些勾画、横折画已体现出楷书的元素,部分笔画的用锋形态与行书中“蟹爪勾”“抽丝”写法具有相似性;通过布局笔画位置、移位或变形部首来保持文字的横向取势,在文字构形与艺术处理的关系上具有可品之处,体现出文字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审美意识;文字块面与天头和地头的留白组成了统一的审美意象,经辨析,全篇出现了两类“· ”符,且在书写形式上略有区别。
据此,对符形在简牍创作中的运用空间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居延新简;《相利善剑》;符形《相利善剑》简册书法意蕴及符形探析李锐进1974年出土于居延都尉甲渠候官遗址的汉简《相利善剑》记录了当时人们辨剑“善弊”的经验与准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古代辨识剑器亡佚方式的已有认识,也因此称之为《相剑书》册。
在以往的研究中,诸家已从文意释读、命名及冶铁工艺等方面进行考证,《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1]一文就此前的研究做过专门介绍。
然就综述可见,对于其书法层面的考察鲜有观照。
故此,本文依据《居延新简集释》[2]图版,从更全面、细致的角度考辨本册的用笔用锋形态、间架结构及书写版面格式。
这些书写层面的探究不仅是对书法史更细微的还原,也为当下简牍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用笔形态中楷、行笔意的萌发《相利善剑》册单简长约22.3厘米,宽约1.2厘米,共209字。
字迹总体相较其他居延残片遗存更为平整茂密,笔态厚重匀整,少有夸张意味的装饰性笔画,整体的书写情感较为平和持稳。
此册文字的入锋形态主要有逆锋、尖入、顿笔三种。
逆锋起笔即通过笔锋的反向折行来运笔蓄势,然后顺势行笔,这一起笔方式源于篆书笔法,笔势平稳,少波磔;尖入的情况多出现于捺画与短小的点画中,笔锋承接上一笔出锋后的自然行驶方向接触简面后直接行笔,形成的笔画情态更为外露;顿笔起笔即直接将笔锋侧压顿驻于简册上,再借助笔锋弹性将笔毛反向裹拢收起后行笔,这一动作源于典型汉隶中“蚕头”的书写。
草书精编版
一、草书概述
(一)释名
草书的草,有草率、草创、草稿之意。草 书的命名也大致如此,梁·庾肩吾《书品》 曰: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 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 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宣和书谱》亦称:
“稽考古今法书,而独以草书为秦苦篆 隶之难,不能投速,故作草书……且草之 所自,议者纷如,或以为藁草之草,或以为草 行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草昧之作。 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孔子所谓‘为命, 裨谌草创之是也。’”
鲜于枢《水 帘洞诗》
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 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 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 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 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 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颇有研究, 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 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
张旭 《晚复帖》
颜真卿 《湖州帖》
怀 素 《 食 鱼 帖 》
高闲《草书 千字文》
柳 公 权 《 蒙 诏 帖 》
公元907年,唐灭亡,开始了五代十国分裂 混乱的局面。兵戈迭起,百业凋蔽。然而 在书法上,却出现了一位中流砥柱式的人 物——杨凝式。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
(四)宋代草书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刻 《淳化阁帖》,为当时及后人学习书法, 带来了很多方便。《阁帖》以行草为多, 仅六、七、八卷就收王羲之150帖,对北宋 及后代书风引导作用很大。
北宋初年,草书风格仍是唐人的延续,其 中以周越与苏舜钦比较突出。李建中、文 彦博、苏洵等亦擅草。蔡襄成就最为卓著。
董其昌草书七绝扇面
邢侗居于四家之首。书法以钟、索、二王 为主,而得右军神髓;挂壁书,多临大令。 其他兼虞、褚、颠米、秃素;大而擘窠, 小而蝇头,搏而行草、篆隶,各臻其妙, 而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
《汉简墨迹拾遗》高清版
《汉简墨迹拾遗》高清版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之西汉篇)文/王晓光简牍帛是上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已面世的楚秦汉晋简牍中,两汉简牍帛是大宗,进入21世纪以来,又有多例汉简出土面世。
本文对近十来年新出土的西汉简牍进行粗略考察,简要叙述、分析这些新出简牍情况及墨书特色。
北大西汉简2009年初,北京大学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简,这批简共编号3346个,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简长分三种,长简约46厘米,中简约29.5—32.5厘米,短简约23厘米。
北大西汉简内容属古代书籍,不见官方文档、私人文书等,因此又称“西汉竹书。
”[1]北大汉简内容有近20种古代文献,涉及《汉书·艺文志》的六大门类。
北大西汉简北大汉简书法特色:北大简诸篇书写风格不尽相同,墨迹风格不下十种[3]。
总的看一派成熟汉隶风范,法度谨严,书写工整规范,不妨作为武帝间隶书成熟化、定型化的标杆墨迹。
北大简墨字极尽横扁之形,大小匀整;波势磔角适中,少有过分的笔画延展与夸饰,仅在古意略浓些的《苍颉篇》中存有少量左右下方的弧形笔;点画平行列置现象十分突出,结构讲究均衡有序。
其中,《赵正书》、《周驯》、《妄稽》等更接近成熟八分的水准。
水泉子汉简2008年,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M5中出土一批木简,其中较完整的有700多枚,简长19—20、宽约0.6—2厘米,该墓年代约在东汉中期以后。
木简内容分字书、日书两种。
字书主要是《仓颉篇》,共130枚(段)、约900字,字体间杂古形、异体,或是刻意复古,有些含篆体结构,抑或是汉代人对先秦古文字的简俗写法,即所谓“隶古定”。
[4]日书则为标准隶书,分栏书写,从两栏至六七栏不等,其内容与云梦、放马滩秦简等日书有同有异。
水泉子简谢家桥西汉简2007年11月,湖北荆州关沮乡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竹简208枚、竹牍3枚,简长23、宽0.45—0.75厘米,一枚牍长23.6、宽2.8厘米,其余两枚略小。
北大汉简
北大汉简《老子》释文(最新出土文献)说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简称“汉简《老子》”)现存完整竹简一百七十六枚,残断竹简一百零五枚;经拼缀后,共有完整及接近完整的竹简二百十一枚,残简十枚,另有两枚完整竹简遗失,推测汉简《老子》原书应有完整有字竹简二百二十三枚。
其完整简长31.9-32.2厘米(以长32.1厘米者最多),宽0.8-0. 9厘米,三道编绳,有契口。
写满字的竹简一般每简二十八字,文字分布极为均匀整齐,极少数简写到二十九字。
该抄本避汉高帝刘邦的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的讳,故此抄本应当抄写于汉高帝时期,是西汉初期的抄本。
文字书体清秀飘逸,体势略向左下方倾斜,与成熟的汉隶接近,但独具特色,堪称西汉初期隶书艺术的瑰宝。
据统计,汉简《老子》全书正文现存五千二百字,另重文一百一十字,此外还有计字尾题十三字,简背篇题八字。
推测原书正文应有五千二百六十五字(较其自注字数多二十字),另重文一百十四字。
残缺的文字有不少可据上下文补出,对理解文义有影响的阙文总计不超过全书的百分之一,在目前所见出土简帛《老子》古本中保存最为完整。
汉简《老子》分为上、下两篇。
二号简背面上端有“老子上经”四字,一二四号简背面上端有“老子下经”四字,书体与正文一致,应为抄写者所题,即汉简《老子》上、下两篇的篇题。
其《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
全书共分七十七章,其中《上经》四十四章,《下经》三十三章。
每章均另起一简抄写,章首(第一道编绳之上)有圆形墨点“·”作为分章提示符号,章尾未写满的简形成“留白”。
通过简背划痕的验证,确认《上经》、《下经》之内的章序应与传世八十一章本一致。
凡例1.[]中为原简文残缺根据他本补出的文字。
2.()前为通假字,中为正字。
3.<>前为讹字,中为正字。
4.【】中的数字为简号。
5.文中所称“王本”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的简称。
老子上经(此四字书写于第二简背)第一章(王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书法发展史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一、西汉的简帛——隶书字体的形成 二、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三、汉代其他书法墨迹
导言
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 书(简帛)和石刻。 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较早的书法墨迹。 简牍指竹简、木牍,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 片的概称。 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 文字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 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 风格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物证据,一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有 了实物证据而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个证 据应该先存疑,如果仅从规律出发推断而缺乏 实物证据,也不可急于下结论。只有当两者互 相印证、互相符合时才可作出大致判断。
文字的发展演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 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 要么更加规整化。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 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 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就是早期的 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 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 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 就是草书的先声——章草。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 粗犷朴实、不受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 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 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 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居延汉简体现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 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 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 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 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悬泉汉简论语
悬泉汉简论语引言悬泉汉简是指发现于1958年的一批汉代简牍,最初归属于河南省灵宝县悬泉寺内的塔底,后来被移交给了河南省博物馆收藏。
这批简牍被认为是孔子学派春秋战国时期《论语》的手抄本,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悬泉汉简论语的发现、内容及其对学术界的影响。
发现历史悬泉寺简牍的发现•悬泉寺简牍的发现时间为1958年,具体发现者为李旦等人。
•最初简牍被发现于悬泉寺塔底,很有可能是作为嵌塔材料。
•简牍的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经过清理、整理后才呈现出来。
简牍的鉴定与归属•经过专家研究,确认这批简牍为战国时期的手抄本。
•简牍中包含了大量《论语》及相关注释,被认为是《论语》的较早版本。
•简牍的归属问题引发研究者之间的争议,但最终被归属于孔子学派。
悬泉汉简论语内容简牍的结构•简牍总共约4400余字,分为多个篇章和章节。
•篇章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等。
•各篇章下面又分为多个章节,如《学而篇》下分为《子张》、《子贡》等。
简牍中的主题•悬泉汉简论语中的主题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与修养等方面。
•如在《学而篇》中,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修养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在《为政篇》中,讨论了君主应如何治理国家以及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
简牍中的注释•简牍中的注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论语》的涵义。
•注释主要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孔子言行的评价、对孔子弟子的评述等。
•注释还加入了一些后人的解读和补充,使简牍更具有实用性。
悬泉汉简论语的学术意义对《论语》研究的启示•悬泉汉简论语为研究《论语》提供了更早的版本,有助于理解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简牍中的注释和评论提供了对《论语》的多维度解读,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孔子学派的思想。
对汉代文化的研究意义•悬泉汉简论语不仅是研究《论语》的重要资料,而且对于了解汉代文化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简牍中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情况。
汉代简牍数位典藏产出范例-元康五年诏书册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五)
內容
遺物登錄號
H00041
簡號
10.32
主要名稱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六)
內容
遺物登錄號
H00042
簡號
10.29
主要名稱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七)
內容
遺物登錄號
H00035
簡號
10.31
主要名稱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八)
媒體檔案
HA33BM_1.JPG
原編者
編目員
姓名
CHH
單位
ASIHP
日期
1961
合編關係
套件(簡冊復原)
合編子項
次序
1
遺物登錄號
H00037
簡號
10.27
品名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一)
遺址
A33地灣
合編子項
次序
2
遺物登錄號
H00038
簡號
5.10
品名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二)
遺址
A33地灣
合編子項
次序
3
遺物登錄號
H00036
簡號
332.26
品名
元康五年詔書冊(之三)
遺址
A33地灣
中
起
朝代
西漢
帝王
宣帝
年號
元康
紀年
五
月
五
日或干支
二日壬子日
迄
朝代
帝王
年號
紀年
月
日或干支
西
起
61BC
迄
所屬遺址
遺址代碼
A33
遺址名稱
地灣
詳細地點
形制
分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简牍《欲知善剑册》高清欣赏
《欲知善剑册》又称《相利善剑》全册6简,209字,书写规整,墨色如新,有编绳契口3道,约为西汉末或王莽时物。
《欲知善剑册》
主要内容是鉴定刀剑的有关标准,
其中包括善剑标准4条、
弊剑标准6条和弊剑花(纹)4条,
为后人留下了鉴定刀剑的宝贵知识。
部分单字高清图
原文“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
夫书道之妙,焕[huàn]乎其有旨焉。
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尔雷同。
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
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筋骨,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
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疏字缓。
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yì],未为笃论。
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解读:此节论述了学书“同”与“不同”的问题,即大家都学二王和钟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
但不同时代对“肥瘦”审美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体差异又造成了相同中的不同。
也就是说,个性来源与共性,只有朔本求源,笃学精思,善于扬弃,才能够在“有我”与“无我”中找到艺术的真谛,才能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原文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
解读:张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的问题,原文较为平实,不做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