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扮演着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角色。

从晚清时期开始,到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合作,在国际舞台上逐渐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封闭与保守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在这个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主要目标,更多地采取封闭和保守的策略。

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清政府对外交政策的制定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

然而,这种封闭保守的外交政策并未为中国带来真正的安全和独立。

在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下,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国土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同时,晚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也没有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友好关系,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十分脆弱。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后的追求平等与独立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初步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变,国内出现了积极倡导平等和独立的声音。

中国追求平等和独立成为了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外交辞令的有力抗议以及与外国签订平等条约等方式,谋求改变不平等条约体系,争取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获得,如中国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签约国之一,成功恢复了对青岛的主权。

但在整体上来说,由于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中国的外交成果十分有限。

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仍然较低,被列强进一步蚕食。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与积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社会的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大力支持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

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倡议和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有着复杂而丰富的背景。

19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

这些事件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也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1. 不平等条约时期: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导致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领土上的割让。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建立领事馆和租界,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2. 辛亥革命与新政时期: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与外国签订了新的平等条约,争取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

3. 抗日战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抗日战争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并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参与了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事务的决策。

4. 中苏关系的嬗变: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苏两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关系。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两国逐渐疏远。

这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国家建设。

三、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让,导致国家主权和独立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中国在面对外国势力时,经历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挑战,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近代中 国的外 交史与国际关系

近代中 国的外 交史与国际关系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与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探索与变革的历史,而在这其中,外交史与国际关系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强开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交上,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使得中国在与列强的外交交往中毫无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列强的种种苛刻要求。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耻辱。

清政府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不仅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在外交上一味妥协退让,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

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情况,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

19 世纪末,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清政府在外交上更加依赖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在外交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挑战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外交发展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各种外交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在积极地探索外交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背景、外交政策和外交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背景近代中国外交的背景十分复杂。

19世纪末,中国陷入列强的侵略和控制之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各种外国势力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措施。

首先,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政府强调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努力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其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平等、合作、互利和共同发展。

这些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中国外交的挑战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受到了诸多挑战。

首先,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中国不得不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抉择。

其次,不平等条约限制了中国的外交手段和策略,使中国在与外国交涉时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民族矛盾和内外交织的复杂局面,这给中国外交事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经历了曲折和挣扎,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中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斗争,成功恢复了部分领土的主权,例如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并践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

这些举措的推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外交发展与挑战并存。

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权利,使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觉醒并寻求摆脱不平等的条约。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192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侵略的目标,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吸引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大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1世纪初,中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外交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对中国意图的质疑。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中国逐渐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框架,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近现代外交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不得不割让香港、向英国开
放五个港口以及支付赔款。

这标志着中国的传统封闭外交制度的破裂。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并试图推行。

第一阶段是自卑与学习的阶段。

中国政府在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同时,
也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他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各国派遣外交使团,并派遣学生到国外学习。

第二阶段是追求平等与独立的阶段。

在中国开始崛起的过程中,国际
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坚持参加巴黎和会,并
争取恢复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在与外国列强的谈判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
系列要求,包括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外国租借地、恢复中国领土等。

尽管中
国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绝大部分要求并未得到满足。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并且出现了对外关系的混乱和外交制度的破产。

因此,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外交制度,以应对外部压力和保护国家利益。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由皇帝和朝廷决定。

然而,由于内忧外患,清朝政府越来越无力应对外交问题,外交制度的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清朝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外交制度的元素,以和增强外交能力。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事务。

这一机构的成立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起点。

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朝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外交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外交机构,提高了外交的效率和专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外务部,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进一步加强。

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包括派遣外交使节、签订条约和处理国际纠纷等。

此后,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西方的外交制度接轨,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

1898年,清政府实施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中国。

这一也涉及外交制度的,推翻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统治地位,设立了大清国务部和宪政制度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最终以失败告终,外交制度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新生的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外交制度,以应对新的国际环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这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新一轮的外交制度,并且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和独立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中国还通过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条约等方式,保护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事业的发展1. 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外交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以不平等条约为代表,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外交政策极为 passsive。

中国人民对外交事业的发展有着深深的热爱,所以国家在发展外交事业的也在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

2.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新文化运动对外交事业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外交事业的新起点。

其次是抗日战争前期的外交工作,中国在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胜利。

最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工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3.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成就和经验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

不仅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在外交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原则。

这些成就和经验对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挑战和前景尽管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地区局势的复杂化对中国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事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回顾: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将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观点理解: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中国近现代外交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在过去,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不过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开始转向。

在这个时期,中国签署了很多条约,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签署于1895年,结束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授予日本在中国的更大权力。

这个事件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外国强国不断侵占中国的领土。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朝的债务并且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外国强国的控制。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试图采取一种叫做“门户开放”政策的方式,这样可以加强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关系。

但是,随着国家的腐败和对外侵略的加剧,尤其是二战期间,中国在外交上的地位变得更加困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试图打破西方霸权并推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大力支持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并支持亚非国家的解放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苏联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

这个事件导致了中国采取了更加独立和非对抗性的外交政策。

1978年,中国开展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候,中国试图更加积极地与世界互动。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加入了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新的特点。

中国政府主张“和平、独立、开放、合作”的外交政策,对“南南合作”(亚非拉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主张。

同时,中国也开始重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这一政策得到了很大成功,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

总之,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被天朝列强围困,到与苏联紧密结盟,再到推广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个演变反映了中国在自身和国家利益与全球关系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融合,我相信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未来还会发生更多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初步研究概述

中国近代外交初步研究概述

中国近代外交初步研究概述摘要: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期间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在此阶段,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逐步形成了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作简要研究[1-3]。

关键词:中国近代外交中外关系Abstract:Chinese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Opium War (1840)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 After a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ater period,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s gradually formed a Chinese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lapse. At this stage, whether active or forc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o start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of the world,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modern diplomacy. Because of the strong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t ha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diplomacy gradually, and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brief study of the Chinese modern diplomatic history.Key words: Chinese;Modern diplomacy;Sino-foreign relations一.引言英国职业外交家尼科松曾说:外交是掌握在国家手中最有力量的武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愿意在其他国家中间处于不利地位,不愿意别的国家靠牺牲它来壮大自己,它就不能没有精心布置和组织良好的外交业务,历史这样教导我们,而现代国际局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外交对国家利益乃至国家命运有重大影响,那么对外交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就可见一斑,其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史!外交关系!外交机构!外交人物的研究上"[4]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已被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己成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清朝晚期,外交事务由内阁处理,外务部起着辅助的角色。

清朝官方
对外外交通常采用礼仪之邦的方式,重视外廷之礼以维护国家尊严。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压力加剧,中国对外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成立了外务部,为外交事务负责。

外务部制度借鉴西方,设有大臣和几个司局,负责对外国进行交涉。

然而,由于清政府不力和内外交困的局面,外务部的实际作用有限。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外交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民国政府设
立了外交部,成为管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外交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近
代外交制度开始形成。

民国政府积极推动外交事务的现代化,参与国际会
议和签订国际协定,与各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然而,20世纪前半叶对中国来说是战乱频繁的时期,外交制度也受
到了巨大冲击。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但未能获得正当的对待
和利益保障。

由于战争的破坏,外交部的组织和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冲击。

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制度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外交部的权力和地
位进一步增强,与国务院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参与
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入,更加需要专业化和高效的外交体制。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历经了清末民初的探索、民国时期的形
成与发展、解放后的重建和开放的现代化。

外交制度的演进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相互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提高,
外交制度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和创新。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波澜壮阔的五十六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依据高一新课标(必修ⅰ专题五)精神,将这一光辉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加以分析介绍: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并走向对峙。

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总原则指导下,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陆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

为此,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

二、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末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继续推行对华敌视政策,不仅保持其在台湾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直至挑起边界冲突,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新中国把50年代的“一边倒”调整为“反帝反修”,坚决顶住了美苏的压力,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加强与他们的政治、经济合作。

同时,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积极发展同西欧、日本(民间)的关系。

三、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寻求同中国接近,苏则加强对中国的压力;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高潮发展,并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泽东主席因此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范⽂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次鸦⽚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初具规模。

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供⼤家参考。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篇⼀:《浅谈中国外交》 每次看到有关中国外交的新闻都给我⼀种中国⼀点都不强势的感觉,或者说有些软弱,像韩国,⽇本,美国等国经常“欺负”中国,⽽中国却没有给出有⼒的回应,像渔民被拘事件,⽇本政府对⼆战侵略的态度等。

都让我为之不解——到底为何中国外交如此软弱? 中国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国⼒⽇益强盛,已逐渐由⼀个封建落后的弱国成长为⼀个开放的经济军事强国,其成长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就是这样⼀个国家其近⼏⼗年来的外交却让我⼗分疑惑。

在中国国⼒不强,被列强欺负的时候发展和平外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采取谨慎的外交策略还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都可以欺负,各国都想分⼀杯羹的穷国,弱国了,还对其他国家那么“敬畏”就让我⼗分不解了。

⽇本问题由来已久,⾃⼆战结束后就⼀直争论不断,在德国公开道歉还有德国两任跪倒在犹太⼈受难者纪念碑前更是让我们对德国肃然起敬,⽽对⽇本更加深恶痛绝。

对于德国发动⼆战对世界⼈民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界⼈民的称道。

⽽反观⽇本却不思悔改,在全世界纪念奥斯维⾟集中营解放六⼗周年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竞相报道时,⽽在⽇本的各⼤媒体上却找不到相关新闻。

⽇本⾸相参拜靖国神社,⽇本教课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

这些对于中国——⼀个遭受侵略的受害者来说简直就是⼀种⾚裸裸的轻视与侮辱。

⽽中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有⼒的措施来反击,这让我们国民感到⼗分愤怒与不解。

⽽近来发⽣的中国渔民被拘事件也是如此,韩国海警以“⾮法捕捞”和“抗拒执法”为名围攻中国渔民时遭遇反抗,演变成流⾎冲突,9名渔民被扣。

在韩国“强烈抗议”后,中国外交部不是要求释放渔民⽽是表⽰要“教育渔民”。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外交与国际关系一直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国际交往与挑战,不断推进着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依据,梳理近现代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一、晚清时期的外交困局19世纪下半叶,晚清时期,中国逐渐走向危机,国际关系也呈现出不稳定的局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此期间,中国外交陷入了被迫屈从与被动应对的困局。

二、辛亥革命与外交独立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使得清朝统治体制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在此期间努力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通过领土和主权的争夺,逐渐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

三、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共产党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五项原则的和平共处政策。

此外,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建立外交关系,逐渐增强了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四、中美关系的演变中美关系是近现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中美两国进行了历史性的外交接触,打破了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此后,中美关系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中美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争议,如贸易摩擦、台湾问题等。

五、中国的多边外交与国际崛起近年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倡议,如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等,扩大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全球的和平稳定。

总结: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经历了从弱势到积极参与的转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提升。

然而,中国外交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挑战,如邻国纷争、地区冲突等。

中国近代外交关系

中国近代外交关系

中国近代外交关系近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与国际形势息息相关,经历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演变、主要特点和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演变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外交体系、列强干涉与半殖民地化、新中国外交。

1. 传统外交体系在清朝统治时期,中国外交多以朝鲜、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外交体系逐渐被瓦解,国际形势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 列强干涉与半殖民地化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这使得中国成为列强积极干涉的对象,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损害国家主权。

3. 新中国外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坚决拥护世界和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原则,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外交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二、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主要特点1. 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持维护国家利益。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2. 寻求平等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倡导平等合作。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和全球的发展繁荣。

3. 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接受任何外来干涉。

中国在外交中以国家利益为重,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4. 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还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通过对话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国际影响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演变和特点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亚洲地区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近代外交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活动,对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长河中,中国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近代外交的起点开始,探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一、近代外交的起点影响中国近代外交的事件无疑是鸦片战争。

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清政府答应缔结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承认外国的领土与治外法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此开始,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慈禧太后执政,提出了“自强运动”,针对洋务运动开展了为期15年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创办矿山、开办邮局等,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十九世纪末的外交十九世纪末,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严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掠夺和压迫,同时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在中央政府层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互掣肘,导致国家的外交政策难以统一,局面颇为尴尬。

中国在这个时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鸿章的勘界外交。

李鸿章曾被送往日本学习,回国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奏请政府支持办理勘界,通过勘界解决了中国与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魄力。

此外,中国还参加了辛丑和约,实现了“子养母仍”,免去了“子不敬”的帝国时代阴影,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尊严。

三、二十世纪外交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中国外交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制定“治国之道”,以巩固国家实力和争取国际地位。

蔡元培曾说过,“中国仅有两种人:美国人和中国人”,这种现象需要得到扭转。

为此,中国开始走外交“大众化”和“全球化”两条道路。

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谢觉哉等在内的一大批外交家相继涌现,他们在发挥中国“贫弱”的外交立场的同时,也得到了海外华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的支持。

在联合国等全球性机构中,中国不断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成为亚非拉国家的重要代表。

中国近代史外交调研报告

中国近代史外交调研报告

中国近代史外交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近代史外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历史进程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中国近代史外交进行概述和分析。

二、中国近代史外交的背景中国近代史外交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主要是英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标志着中国政府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的失衡。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不得不与一系列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外交地位进一步下降。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变迁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迁。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争取外国各国的支持,尤其是通过修约来恢复对外交权的主权。

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主张争取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的完全独立和主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演变为争取国际地位的平等和正当性。

中国提出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四、中国近代史外交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外交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事件至今仍然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中国的入世。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的加入对全球贸易和国际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国际环境。

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全球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建设性合作的演变,为两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外交关系也得到了显著发展。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等倡议,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促进了共同繁荣和发展。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⑤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借助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接受美国支持,出卖国家主权,积极策划并发动内战。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外交观念和体制的近代化1.中国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清朝初期,中西方的交往仍属于松散的、名义上的朝贡体系。

一方面,统治者仍以朝贡的眼光来审视外国来使;另一方面,西方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贡使角色”,以期与中国进行贸易。

这种以清朝前期强大国力为基础的关系延续到马嘎尔尼来华,中西早期外交碰撞后开始瓦解。

1792年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他的使命是让英国与中国建立平等正常的外交关系,帮只限于在广州经商的英国商人争取使用其他港口通商的权力。

选在乾隆皇帝庆祝82岁生日举办万寿节的时候,显然为了赢得皇帝的好感从而达成政治和商业上的目的。

而对乾隆皇帝来说,英国国王派遣使臣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给自己祝寿,无疑彰显了自己的治国之功,中国泱泱大国的威仪和德政确实已经泽被天下了。

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乾隆皇帝几颁谕旨照顾英国贡使,甚至操心其回国途中所需物用,然而最后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请求都被拒绝,包括允许设立仓库,取消过境税,禁止地方官员向英国商人勒索获得非法收入等,今天看来中国与近代世界交流的机会就此失之交臂。

而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增加口岸、设立使馆带来的好处却不比对统治秩序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马嘎尔尼出使失败,礼仪之争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官员要求使团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马嘎尔尼则坚持,如果遵从中国方面的要求,那么清朝官员也要在英国国王的画像前行三跪九叩的礼节,最后马嘎尔尼以参见英国国王的礼仪觐见中国皇帝。

当马戛尔尼代表英王出使这个自认为还是“中央帝国”时,朝贡制度显然是不合事宜了,因为“大英帝国”已不是中国眼中传统的“藩属”,它携带着近代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企图通过资本主义的扩张贸易使中国这样的“天朝大国”纳入一个新的世界市场体系。

这次外交的失败体现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漠视,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后果。

在传统“夷夏”观念里“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相对欧洲国家普遍地域狭小,空间及物产有限,中国则地大物博,且封建统治维持千年,周围小国纷纷臣服,已经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心态,很难平等看待其他国家。

清朝中外交流很多时候鸡同鸭讲,就体现了文化和国情上这种无形的鸿沟。

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中国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二百多年,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英国舰队的坚船利炮年轰开了中国国门。

在道光最初10年,外交辞令中使用“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

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

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天朝的使用次数下降,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清朝统治者终于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开展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的救亡图存运动。

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战争屡屡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清朝的外交开始艰难地由“天朝上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过渡。

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向欧美学习近代国际外交知识,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直接了解世界形势的重要性,,60年代派斌椿等人“游历”西方,派蒲安臣使团出访包括欧美各国;引进了国际法。

从70年代起,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初步懂得了国家与民族的真正权益之所在。

中国外交观念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时期的变化,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夷夏”观念占主导地位向务实观念、平等思想和自主观念的近现代外交的转变过程,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

2外交体制的近现代化近代外交体制自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始转型,至南京政府时期也完成了趋向国际规范的转变,并主要体现在国内外交体制转型和驻外机制发展演变两个方面。

1国际法的引入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

《万国公法》一书的刊印出版,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由此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在外交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也引起了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万邦宗主”、“万国来朝”的虚幻理念渐渐淡化,中国外交由传统逐步步入了近代化历程。

清政府首次正确运用国际法解决了普(鲁士)丹(麦)大沽口船舶事件,在和普鲁士的交涉中,清政府援用国际法,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从而使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信心。

在以后的交涉谈判中,清朝外交官员便以国际法为武器,和西方列强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次外交谈判是:曾纪泽通过同俄国外交官布策的艰苦谈判,废除了《里瓦几亚条约》,索回了“已投虎口之食”;薛福成通过和英国谈判,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划定了中缅边界;黄遵宪在主持苏杭谈判期间,驳回日本外交官珍田舍己关于两地“治外法权”的无理要求;杨儒不畏强暴,通过和维特的艰苦谈判,拒签俄约,废除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唐绍仪同英国签订了《续订藏印条约》,力保西藏主权等。

2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

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

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