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学说中,艺术生产论是其中一部分比较重要的理论,它对后人的思考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主要关注的是艺术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一、艺术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马克思认为,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艺术文化主要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例如对太阳月亮的崇拜、对自然神灵的信仰等等。

这些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

在奴隶社会时期,艺术和文化更趋于丰富和多样化。

奴隶主统治下的阿克罗波利斯和雅典,出现了各种创造力极强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建筑、绘画、诗歌等等。

这些艺术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历史文化的遗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继续对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基督教宗教的出现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导火索。

在这个时期,诗歌、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成为了舒缓人们情绪的工具。

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文化传播得以极大加速。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主要通过自由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艺术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的存在,艺术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作用。

艺术所表达的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与社会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评。

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多样性。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们追求自由创作和表达观点的权利,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个性化的趋势。

而在封建社会中,艺术家们主要以宗教和爱国主义的主题为创作基础。

试析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

试析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

摘要: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

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尝试论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并挖掘其实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艺术生产论,同意识形态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基本内容。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遗产非常丰富,尽管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论著中,对文艺生产理论的研究很少,但其基本概念和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中。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首次把人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并明确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

在此处,马克思在将艺术活动看作一种生产的同时, 是将它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活动一同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式加以研究的。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马克思提出了“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②,这里也包括文学生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两次提到“艺术生产”③,并明确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也继续提出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的概念。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晚年的一贯思想,它伴随了唯物史观从创立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艺术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 是对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思维的“物化”,那么它就必然具有生产力的作用, 因为没有生产力的生产是实现不了的。

作为“艺术生产”的生产力的构成, 则主要应当包括创作主体, 借助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凭借审美能力和劳动技巧,通过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来进行艺术的创造活动。

马克思“艺术生产”学说,在把艺术和美从单纯的理念活动和直观的心灵创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证其创作主体通过劳动实践体现的同时,也论证了“艺术生产”的鲜明个性及其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物化”过程与特征,并从生产的对象、产品属性、生产中的主客体间相互关系的特点、生产过程的实际步骤等方面,严格地区分了“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同性质,从而强调了艺术的“认识性、社会性”,显示了艺术的实践性、生产性,既阐明了艺术的上层建筑特点,又认可了艺术自身的“基础”因素,因而这个过程或结论,自始至终都浸渍于社会实践和经济形态之中,并发生出极大的科学性和辩证逻辑力量。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探讨艺术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等问题,从而揭示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艺术的生产形式主要有工坊制和大生产制。

在工坊制中,艺术家自己制作作品,手工业特点明显;而在大生产制中,艺术生产已经机械化,工程化,也更加面向大众。

艺术生产的社会关系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艺术家是为王公贵族或者教堂服务的。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家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再是奴隶和主人,而是合同关系。

这种关系带来了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空间,但也面临着艺术品商业化的威胁。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支配阶级的工具。

即使现在的艺术家已经摆脱了旧社会的束缚,但在一个剥削的社会中,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仍然受到旧社会的影响。

艺术家需要明确自己的阶级立场,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艺术去服务于革命事业。

总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对我们理解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出路。

马克思对艺术的理解

马克思对艺术的理解

马克思对艺术的理解
马克思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中。

马克思认为,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他强调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生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技艺和具有鉴赏及使用价值的思想成果。

他运用科学的实践观,考察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生产活动,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问题,逐步揭示了艺术生产的本质、规律等,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艺术生产理论。

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将精神方面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较,还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以及艺术产品使用价值之间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他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艺术生产也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也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功能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总之,马克思对艺术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艺术的本质、生产、消费、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后来的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艺术生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艺术的生产和艺术品的交换等问题,对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观点,探讨一下他的见解对于当代艺术生产的一定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他的理论中,商品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对于艺术品而言,它不仅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这一点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艺术品的价格之高常常让人难以置信,而这种高价往往并不仅仅来源于其物质价值,更多的是来自于其精神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生产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产业受市场驱动,而市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因此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的操控。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对于艺术生产者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市场的竞争也使得一些本不具有价值的作品也被市场推崇,进而导致了一些艺术品的泛滥,这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还包括了艺术家劳动的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家的创作劳动也是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商品,而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被资本家所控制,这导致了艺术家的创作劳动也成为了一种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动。

而这种剥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被市场需求和潮流所制约,也让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变得束缚。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艺术的重要思想之一,主要包括他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对艺术的定义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一种形式。

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是由人类智慧和劳动力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社会密不可分,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与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

马克思还指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

他认为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矛盾的。

一方面,艺术具有独立的审美追求和自由创造的本性,是人类个体自由发展的产物;艺术也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和消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成为一种商品,艺术家也成为被资本家雇佣的劳动者。

这种商品化和剥削使得艺术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成为一种工具来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艺术及其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让我们认识到艺术不仅是个体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宣泄,更是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和表达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束缚和剥削,引起我们对当前艺术界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现象的思考。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提醒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创作条件和独立空间,使艺术真正回归到人民之中。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摘要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于他富有创造性的提法。

他将艺术生产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生产看作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劳动使人类把外在于人的自然变为人化的自然,进而他又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并且明确其为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生产与劳动一样存在“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使得艺术生产为生产而生产,为利润而生产,从而失去了艺术生产劳动的精髓。

因此,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诸多理论具有崇高的理论品质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艺术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诞生地和发源地,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理论建在人类实践的高度上,将艺术生产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艺术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一)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马克思主张对劳动的认识,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行为,劳动的本质意义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使用的结果上,绝不止于生产出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出涵容千古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势必发生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只有通过劳动的改造,自然才能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艺术是自然的表现形式。

人的活动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2]人能够制造工具,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达到自然为我所用的目的。

人的这种活动,我们称作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就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艺术创作是人本质的对象化。

其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美和艺术世界。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探寻艺术生产带来的思考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探寻艺术生产带来的思考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探寻"艺术生产"带来的思考【摘要】"艺术生产"是当今艺术发展的时代话题,究竟如何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化解所产生的矛盾,是当今文艺理论工作者所解决的困难,而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文学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立足已有的理论,回归本质的审美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我国文学艺术理论向前发展。

【关键词】艺术生产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一、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与理解马克思本人并未明确地定义"艺术生产"内涵。

艺术生产理论,实际上中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基于毛泽东所原创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有关学说而建立出来的一个文艺理论体系和话语框架。

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独创和亮点,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突破西方传统文论的一个突出的代表。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我们可以把"艺术生产"归结于马克思对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并且是对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理论的重要总结。

而马克思把人们所从事的艺术活动都归结为一种生产的实践的活动,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可以发现之前的宗教、科学、家庭、法律包括艺术都受到生产的制约,所以这也恰好印证了艺术离不开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独特的大环境。

二、马克思思想的艺术生产论分析1.追求"自由"——莱茵报时期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虽然有时迫不得已为了生存要发表文章获取一些稿费,但是他的大多数著作是没有发表的,一直实在追求着真理与不断探索中撰写的多数文章,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来讨论"出版自由",马克思认为文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应该针对的是写作态度而不是具体的文学载体,个人的写作是自由的,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追求利益化的东西;作品永远都不是手段,所以作者可以为了作品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20 0 9年第 l 2期 (第 1 卷第 1 1 2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io ig A miit t n Colg o ra fLa na d O 9
( o 1.o1) V 1 1 N .2 .
生产活动 中感知世界 , 才能创造 出 自己独特 的艺术 , 马克思 认为人们在生产活动 中形成 自己独特的思想 观念 , 并把艺术
创作看成是一种艺术 劳动 , 同时他还论述 了物质生产与精 神 生产的关 系, 认为精神 生产 明显受着 物质生 产的影 响 , 随 并
生 产 属 于经 济学 研 究 的 范 畴 , 马 克 思 将 这 两 种 分 属 于不 同 而
东西 , 在繁衍后代中 , 凭借的是本能的需要而进行 的生 产 , 并
且只关 注 自身及它的下一代 , 最 重要 的是 , 它不懂得 什么 是美 , 更不可能按照美 的规律来 创造 , 而人 与动物 的最大 区 别是 : 人有 思想、 有意识 , 的生 产是多方 面的 , 人 能够 利用 自 然, 征服 自然 , 改造 自然 , 人类 的生产 能够 摆脱 肉体需要 的支 配, 并且在这种不需要 肉体支配的条件下进行真正 意义上 的
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关系进行 了论述 , 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 层建筑 对经 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 , 上 而他的艺术 生产 理论 思想 也在他 对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关 系 的论 述 中得 到 了 进 一 步 的 深 化 与 发 展 , 马克 思 看 来 , 在 实 践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 生产 , 质生产 决定精 神生产 , 神 物 精 生产随着物质的生产的变化而变化 , 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 认 别是动物不可能有精 神生 产 , 而人类 却不 能脱 离精神生产 , 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 造 , 来进行 实践 活动 。马克思在 《 资 本论》 中对艺术生产理 论进行 了更 加详 细的阐述 , 并进一步 论 述 了在 资 本 主义 社 会 中 , 于 艺 术 生 产 的 问 题 , 对 资 本 关 并 主义社会生产规律 的认 识愈 加深化 , 同样 在《 他 剩余价值理 论》 中对这一问题进行 _ r阐述 。这样 , 马克思 关于艺术生产 的问题已经是他经常探 讨和阐述的问题 , 艺术生产作为人类 社会 整个社会生产 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 ,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论 述 的生产力问题 , 生产劳 动与 非生产 劳动 的关 系问题 , 物质 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 , 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题, 商品制度 下艺术生 产者的生 存状态问题等等关于艺术生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艺术生产论的理论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远承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新的文化境遇对文艺生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细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艺术生产思想。

他们的理论与经典马克
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其文论研究的生产视角、斩绝的社会文化批判气概、美学政治化诉求、审美救世情怀而显示出了明显的承传逻辑,又有许多新的变异和特色。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产业、文艺创作、文艺市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概念、作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生产及其相关生产关系的理论思考和论述,
它将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艺术生产的本质,探讨艺术产生和
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艺术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揭示了经济基础对于文艺生产和文化产业的决定作用,即文
艺生产和文化产业是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制
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2.着重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对文艺生产和文化产业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基
础决定了意识形态和文艺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重视经济基础对文艺创作和文
化产业的影响。

3.强调艺术生产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艺术家不是
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同样是受到社会
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为我们深入理解文艺创作、艺术市场乃至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提供
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提炼出有益的思想,以此为指导促进
文艺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艺术生产是与一般的物质生产不同的精神生产中的一种。

艺术及其整体活动从属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是艺术生产思想的核心。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艺术被视为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产品,再到艺术消费的完整过程。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艺术消费会促进艺术生产,为生产提供需求和方向。

而生产决定消费指南的消费。

艺术消费是对艺术生产的认可。

只有消费者认可了这种艺术产品,才会去消费。

艺术生产最终离不开被欣赏和消费,所以消费者的审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家的审美。

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

比如前几年古装电视剧突然火了。

当这种情况得到了消费者对艺术消费的偏好,类似的艺术创作也随之而来。

古装电视剧也在历史剧的基础上拓展了很多其他的情况。

这也说明艺术消费会促进艺术生产,并使其产生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产业化的生存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产业化的生存关系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外国文艺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产业化的生存关系王丽王一博(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其发展方式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艺术产业的实质是经济活动,是一个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工业化生产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艺术生产是基础,是源头。

当然,人们的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只有通过授权,才能进入到艺术产业的范畴。

本文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艺术生产”与“艺术产业化”的生存关系,阐述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艺术生产;艺术产业化;生存关系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63-01一、当代艺术和艺术产业的状况艺术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如今已经颇具生产艺术的属性,只是具体而微。

即便如此,艺术产业化也已经超越了之前有关艺术生产的想象。

艺术承载着人们高雅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艺术产业化则要“世俗化”,也就是大众化。

艺术产业的观念已经得到了我们艺术从业者和创作者的普遍认同。

因此,艺术的产业化不仅在北上广等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且也在一些二三线的城市露面。

艺术产业化,还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艺术产业也使得艺术商品化、多样化。

艺术产业作为社会产业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艺术产业化是当今商品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社会的特点就是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易。

艺术也是这样。

商品社会发展也影响着艺术品的生产,无论是被复制的艺术品或者原创的艺术品,艺术品都会被组织大批量的生产并标价出售。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经济繁荣以后,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审美的需求就会开始发展。

因此,艺术品和艺术家也因此而逐步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过去传统艺术那种不可复制和唯一性都要被打破。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两层意义上看待生产,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是在两层意义上提出的,但还带有浪漫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层意义在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等人那里得到了发展,但又受到鲍德里亚等人的挑战。

因此,恰当地厘定马克思说法的多重内涵与语境,有助于认识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语境与内涵马克思曾经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上论及艺术生产问题。

虽然前者是总体的层面,后者是延伸的层面,但在具体的论述中,这两个层面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

马克思在创立哲学的过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性范式。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1](P24)并且,在与物质生产相对应并受物质生产所制约的意义上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人口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1](P29)这里的思想、观念、意识理应涵盖早期的艺术创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艺术视为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2](P121)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多次把艺术视为生产的一种形式,并从生产、消费等的关系上看待艺术品、艺术家与消费者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的艺术观

试论马克思的艺术观

试论马克思的艺术观“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

以这样一句禅宗的语录作为开端,是为了表达笔者在了解了马克思的艺术观后自己的感悟和期待。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把艺术活动理解为生产活动的一种,即说明艺术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从属于精神领域。

在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又是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

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

(一)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作为意识精神的艺术创造会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

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现代社会,艺术生产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人作为艺术生产审美的主体,在物质条件的影响下对艺术的发展起到非凡的作用。

例如,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有了相机的产生,我们不管相机作为一种工具是缘何被生产出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有了相机的出现,人类多了一种记录现实的方式。

相机在现代生活中除了作为一种记录仪器,成为了摄影者的思考体现,摄影者在选择拍摄对象的同时就表现了自己关于对象的思考。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权利后,人们通过各种艺术成果去实现自己的精神满足,在艺术世界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物质条件的丰富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扩大,允许人们可以拥有独特的审美观。

(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既然作为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艺术和商品一样要经历生产和消费。

艺术家在作为艺术生产者进行艺术创作时,他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但当他的艺术作品被人们欣赏时,他就成为了一个“被雇佣的劳动者”。

艺术家必须要出让自己的艺术品让自己获得生活所需的资料,这是一种在自由市场下的正常生产和消费。

但当资产阶级看到某一类艺术商品的巨大利益时,艺术生产者就有可能会沦为利益的“奴隶”,去创造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东西。

马克思的“艺术”概念与“艺术生产

马克思的“艺术”概念与“艺术生产

(halbkünstlerischen)概念,这个概念有特殊的
理论意义,对理解马克思的艺术思想很有帮助。 “在半艺术性质的手工业中出现的则是相反的
五、“艺术”与“生产”
现象……在资本的生产条件下,问题一开始就
[1] 据初步统计,在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艺术”共 出现了280余次,“美”和“美学”共出现了50余次(包括“感 性”Ästhetik)。 [2]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Felix Meiner Verlag, 2009), 18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7、16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20、561页。 [9] “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品)”这一类用法在马克思 的文本中大约出现了近60次。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做过任何说明。这大概是由于在马克思的时代, 对艺术和科学及其关系的认识,至少在知识界 已被当作常识,无需特别说明 [10]。马克思之所 以在多个语境中将艺术与科学并列,首先是因 为艺术与科学虽然性质不同,但二者具有相互 对应的关系,即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 其次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 的特殊性,如“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 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 等的时间”[11],“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 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 到发展”[12]。即是说,艺术和科学必须在有可 自由支配时间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被创造性地产 生出来。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探赜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探赜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探赜
雷金星;蒙莉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其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艺术生产主体和客体的论述;二是关于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的研究;三是关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同一性理论的分析;四是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性的阐述.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完整的内容体系.
【总页数】4页(P5-8)
【作者】雷金星;蒙莉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图书馆广西·南宁530022;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实践视野下艺术本质探赜 [J], 孙倩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演进探赜 [J], 徐安玉
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生产一般性与艺术特殊性
——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生产理论的片面理解 [J], 周璇
4.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下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探赜 [J], 李闪闪;蒋婉莹;韦泽
5.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下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探赜 [J], 李闪闪;蒋婉莹;韦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为后来人们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艺术活动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本文力图深入探讨和概括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归纳总结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体系内容,系统地描述和梳理基本观点之间关系结构,更加深入地解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作为生产的艺术;作为艺术的生产。

1 作为生产的艺术
从作为生产的艺术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文学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不仅根植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之中,而且它们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艺术活动与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态,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作为生产的艺术”,即将艺术生产放在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生产实践的背景下,艺术生产必须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

2 作为艺术的生产
从作为艺术的生产的角度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必有其自身内在的、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律。

物质生产劳动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而精神生产本身不是以生产人们生活所需为目的,而是生产非物质的思想、观点、形象、意识和情感,即精神财富。

艺术生产比物质生产更注重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创造,更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正是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差异性着眼,马克思以“艺术生产”概念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其具有着物质性和精神性,这两者都应归属于艺术生产之中,有矛盾更有一致性,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而其中的这段著名论述:“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则应看成是“艺术生产”理论的总纲。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的论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分析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从那时开始所思考的中心问题。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思考下所产生的结果。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特征
(1)“艺术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考察了人类生产活动,包括艺术生产活动,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就是一切生产的实质这一重要命题。

马克思认为,生产(包括艺术生产)主要是要强调主体的人及其心理能力,这样就可以引申为在艺术生产中,同样要求强调主体的人及其的心理能力,既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与别的生产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要求某些审美心理的特别的发展,只是所达到的要求和效果不同。

“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与“生产”的基本形态,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生产”理论所具有的在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中统一性,可以在客观上把艺术与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结合起来,使他们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艺术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是对精神生产的一种“物化”,那么它就必然具有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生产是实现不了的。

但“艺术生产”的生产力构成又与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要应包括人借助现有的资料和工具,凭借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2)“艺术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生产主体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主体的根本定位是,艺术生产是审美性的精神生产,创作主体在审美中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是不同的,它要求主体必须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即能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还要会运用审美心理,如情感、意志、想象等等,必须全面调动,充分运用到创造中,才能使艺术品趋向完美;更需要具有经验、独特的艺术表达力以及审美的感悟性。

艺术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在艺术领域,纯物质材料不能成为艺术对象,艺术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它必须在客观对象上加入主体,使之成为有人之物。

艺术中的自然不仅要人化,进而是将人的审美心理化,即情绪化、情感化。

艺术生产对象要将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存在既经过人的打脑的加工,改变其的物质性,转化为精神性;要改变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激扬情感,将人生的多种形式等存在的情绪,体现在作品中;要使对象本身传达出人的精神。

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

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可分为思想方式、意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它是三者的统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指出理论的、思维的、认识的、艺术的、实践精神方式的掌握。

这些都是生产的特殊方式,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人掌握世界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几种。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本质
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本质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及其实现。

创造及其实现,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全部实现。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实现了的价值,而是一种可能的价值,既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实现不了。

这对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也具有适应性。

在商品经济中,艺术生产也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的创造活动,即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两重价值的创造活动,也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不实现。

从艺术商品的生产阶段来看,审美价值的创造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在审美价值创造的期间,人们(艺术家)完全根据自己的自由思想,有着自由精神,表达自己的所求、所需、思想和情感而进行创造;而在经济价值创造的期间,权力部门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生产部门会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和手段,将前一时期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审美价值转化为社会产品和社会价值。

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艺术生产的同一生产中的两个时间段,最后的目的性必然是统一的,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其必然有着许多矛盾,它包括艺术商品审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和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

这两重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艺术生产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但在这两个矛盾中,商品审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着艺术生产的成功与否。

因此,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就成为了艺术生产的本质。

这是因为人(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决定着艺术产品能否成功并投入社会化生产的关键,并且在经济价值还没有生成的时候便有了审美价值,它不依附于经济价值的存在而存在。

而且艺术生产所产生的艺术产品其作具备的经济价值并不完全有它的艺术价值决定,它的价值是难以捉摸和确定的,但纵观中外历史,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都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经济价值。

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价值的理想实现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