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是学生在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以及相似图形之间的性质和变换。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图形的变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并掌握相似图形之间的性质和变换。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相似图形的变换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变换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教学PPT。

3.练习题及答案。

4.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人民币、身份证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似图形的特征。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相似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判定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第27章相似教材分析课件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27章相似教材分析课件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B P A O
2.5.7 位似
分析:作直径 AC,连接 BC,过点 P 作 PQ⊥AB 交 AC 于点 Q,易证 AP AQ k , AB AC
点 A 关于⊙O 的 k 倍特征点 P 在以 AQ 为直径的⊙M 上(不与点 A 重合)。对于给定数值 k,当点 A 在⊙O 上跑起来时,⊙M 也随之绕点 O 旋转,⊙M 在旋转中擦除留下的痕 迹(图中所示圆环,不含外环圆上的点)即为点 P 的轨迹。
C
A
D
B
2.5.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已知△ABC∽△AEF,其中点A,E,F按顺时针顺序排列, AB=4,BC=5,AC=6. (1)如图1,若点E与线段AB上,作图确定点F 位置;
2.5.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已知△ABC∽△AEF,其中点A,E,F按顺时针顺序排列, AB=4,BC=5,AC=6. (2)点E在线模以及信息转换的过程,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重视发 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5.7 位似
位似中心可以取在多边形外、多边形内,或多边形的一边上或顶点, 下面是位似中心不同的画法.
2.5.7 位似
例 (2022.01西城期末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的半径为1, 点A在⊙O上,点P在⊙O内,给出如下定义:连接AP并延长交⊙O于 点B,若AP=kAB,则称点P是点A关于⊙O的k倍特征点.
第27章 相似 教材分析
1.何为“相似” 长方形、正方形 不等边的二十边形、正二十边形、圆
1.何为“相似” 教材上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何为形状相同?
所谓形状相同,必须有一种确定的描述,依此才能够准 确界定教材中的定义的相似图形.
1.何为“相似”
当一个物体正对着你逐渐由远而近时,对于你的视觉 来说,它的形状不变,但是大小就逐渐由小变大了.这种 现象的几何说法是,该物体由远而近时,它在你的视网膜上 所成的像的形状不变,但是大小逐渐放大,这就是相似形 常见的实例.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似形》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似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数学分支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相似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和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抽象的相似形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相似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相似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3.相似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

3.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加深对相似形的理解和应用。

4.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4.教学课件和教学计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似形?”引起学生对相似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似形的特征。

同时,给出相似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提供一组实际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和推理,验证相似形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相似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相似形应用的理解。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是继“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一般性,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课题27.1 图形的相似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不是成比例线段.3.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会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下面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通过复习全等形的概念和判定,为本节课相似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欣赏、识别生活中的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1.欣赏下面各组图片:(1)在空中不同高度飞行的两架型号相同的直升机;(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汽车和它的模型.2.你能看出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相似,同时进行美育渗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相似图形的定义问题:(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5)你能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吗?(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2.探究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问题:(1)把九年级数学课本的两个邻边看作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什么是这两条线段的比?1.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学生在教师提转化,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25页练习第2题)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图形(d)和图形(1)相似,图形(e)和图形(2)相似.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感?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27~28页习题27.1第1,3,5,6题.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梳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7.1 图形的相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引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相似三角形是否存在较为简便的方法.接下来教材编写者通过一个“探究”,由学生动手测量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继而将其应用于三角形中,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的推论,是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的基础.课题27.2.1 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3.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4.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形.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根据所学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你能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问题2:如果相似比为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3: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判定三角形相似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问题2、3让学生理解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方向指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图,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如下总结: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a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以上结论是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基本事实,讨论的是平行线截得线段相等的情况,如果截得的线段不相等呢?通过展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图1如图1,三条平行直线l1,l2,l3在直线AE上截得的线段AC,CE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同样在直线BF上截得的线段BD,DF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先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寻找线段AC,CE,BD,DF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实际验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l1∥l2∥l3,ACCE=23,BDDF=23,可得ACCE=BDDF=23.仿照上例分析,可得结论:由l1∥l2∥l3,可得ACAE=BDBF=23.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师生共同进行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推理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其中运用了先猜想、再测量、最后论证的方法,用语言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进行总结,使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层次性,也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时确定了一种思想方法.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基本事实,教师板书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教师将图1中的某些直线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出现图2、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提出问题:图2 图3根据基本事实补全下列比例式: 由图2,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 ;由图3,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解答本题应关注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时上与下的对应关系应展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教师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对比例式进行变形训练,进而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位置规律,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等. 教师对于图形作进一步变化:对于以上两个练习,只保留如图4所示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式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图4教师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延伸到三角形中,当三角形中出现平行线时,使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探究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2.本环节是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实践、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等环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对比理解,更能加深印象.如图5,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图5(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当DE∥BC时,△ADE与△ABC相似,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呢?你能进行证明吗?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思考: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请对比图6、图7两个图形,分析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图6 图7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1页练习第1题)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求BCCE的值.解:∵AB∥CD∥EF,∴BCCE=ADDF.又AD=AG+GD=3,DF=5,∴BCCE=35.【变式训练】1.如图,若l1∥l2∥l3,则ABAC=(PG)PH=DE(DF).本环节所设置的例题和变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既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内容及其推论,又灵活地运用转化思想实现了运用“中间比”的性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如图,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且AB =6,BC =8. (1)求DEDF的值;(2)当AD =5,CF =19时,求BE 的长.解:(1)∵AD ∥BE ∥CF ,∴DE DF =AB AC =66+8=37.(2)过D 点作DM ∥AC 交CF 于M ,交BE 于N ,求出MF =14. ∵NE ∥MF ,∴NE MF =DE DF =37,∴NE =37MF =37×14=6.∴BE =BN +NE =5+6=11.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 ∥CD ∥EF ,若AC =6,CE =2,BD =3,则BF 的长为(C) A .6 B .5.5 C .4 D .4.5第1题图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第2题图提示: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 ,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为107.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推论是什么?易错点是什么?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2)目前我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3)本课两个重要的结论在探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4,5题.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题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能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SSS和SAS的证明方法,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证明以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的学习,会用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类比思考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否更简单?能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类比的思想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情境:1.相似三角形是如何定义的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问题1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问题2是本课探究现应用 并说明理由:(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2)∠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 解:(1)∵AB A ′B ′=412=13,BC B ′C ′=618=13, 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 (2)∵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 【变式训练】1.如图,在 △ABC 和 △ADE 中,AB AD =BC DE =ACAE ,∠BAD =20°,则∠CAE 的度数为20°.2.如图,D ,E 分别是 △ABC 的边 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 DE 的长.解:∵AE =1.5,AC =2, ∴AE AC =1.52=34=ADAB,且∠EAD =∠CAB. ∴△AED ∽△ACB. ∴DE BC =34,即DE 3=34, ∴DE =94.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D 是 △ABC 一边 BC 上一点,连接 AD ,使△ABC ∽ △DBA 的条件是 (D)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A.AC∶BC=AD∶BD B.AC∶BC=AB∶AD C.AB2=CD·BC D.AB2=BD·BC 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强调: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1,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四大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相似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全等三角形研究的继续,也为后面测量、相似三角的应用和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更为其它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它还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地位可见一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题27.2.1 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理解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的含义并掌握它们的数学符号表述方法,能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及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问题.3.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及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还会有怎样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猜想,为学新知做好铺垫.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观察猜想: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与教师的三角尺相对照,找形状相同的一组,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为探究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将直观印象表达出来,再进行思考,得到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可简化为两个角分别相等即可.新知指明了方向.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展示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图形的外观,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需要构造出符合定理条件的图形:在△ABC中,作BC的平行线,且在△ABC中截得的三角形与△A′B′C′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全等),共同分析,完成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ABC 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得出结论: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定理:在△ABC与△A′B′C′中,∵∠A=∠A′,∠B=∠B′,∴△ABC∽△A′B′C′.2.探究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方法十分特别,学生理解和应用均会产生困难,教师在引导中解析,在解析中总结,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师生总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6页练习第2题)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证明:∵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CDB=90°.∴∠ACB=∠ADC=∠CDB=90°.∵∠A=∠A,∴△ACD∽△ABC.【变式训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DE⊥AC.(1)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解:(1)∵在Rt△ABC中,∠ACB=90°,CD⊥AB,DE⊥AC,∴∠AED=∠ACB=90°.∵∠A是公共角,∴△ADE∽△ABC.同理:△CBD∽△ABC,△ACD∽△ABC,△DCE∽△ACD,∴△ADE∽△DCE∽△CBD∽△ACD∽△ABC.∴图中共有10对相似三角形.(2)选择△CBD∽△ABC.证明:在Rt△ABC中,∵∠ACB=90°,CD⊥AB,∴∠CDB=∠ACB=90°.又∵∠B是公共角,∴△CBD∽△ABC.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DE,∠AFC=∠E,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C)A.1对 B.2对 C.3对 D.4对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

初中数学_第1章 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1章  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一、注重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学时紧扣概念进行教学,如比例中项、第四比例项、基本的比例性质、黄金分割等;又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时,也要紧扣“对应顶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比例式。

因为这章中,如比例线段写错,那就意味着全部解题的错误。

二、渗透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这章的内容,几乎每题都要有相对应的图形,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图形进行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很多的计算,利用方程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体现方程的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传授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章内容,很多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比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由于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用途教广,教学时应结合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三角形中“见平行,想相似”。

又如:这章中的计算,一般用方程会有很好效果;而证明题中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更是有规律:一般是把等积式化比例式,然后从比例式寻找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或寻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图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则考虑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否有相等线段替换比例式中的某线段后再寻找,再找不出,那就考虑添加辅助线(平行线)来完成寻找。

教学时要把这一般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就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解题。

四、注意知识梳理,熟悉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复习图形的相似,本节课是对相似考点的梳理与总结,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是在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的基础上,探索并证明相似图形的性质、研究线段的比例、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及运用。

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材对于相似图形的内容采取了探索加证明的方式,这样处理既为合情推理与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分解几何学习的语言表述等难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材教法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材教法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材教法分析一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后,对相似三角形的进一步研究、学习.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准备,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对前后各部分知识起到纽带的作用.本节内容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运用,重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及运用相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而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都相等,理解了相似比的意义,为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学会定理的证明方法。

2、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与线段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教学策略: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计算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结合具体的实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结论,然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最后通过变式应用,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

1、本节课从一个较为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入,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主要讲述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定义、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圆的性质和判定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变换和判定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

3.图形变换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

3.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字母“A”和“a”,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图形的相似 教材分析

图形的相似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复习图形的相似,本节课是对相似考点的梳理与总结,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是在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的基础上,探索并证明相似图形的性质、研究线段的比例、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及运用。

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材对于相似图形的内容采取了探索加证明的方式,这样处理既为合情推理与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分解几何学习的语言表述等难点。

本章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已经掌握的有关数学内容,分别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成比例线段、平行线段成比例、相似多边形入手,直观地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逐步探索和了解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相似多边形面积、周长问题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相似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通过将一个图形放缩,了解位似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认识的“图形与坐标”、“简单作图”、估测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相似图形》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学会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探究相似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们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学会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图形的性质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探究相似图形的性质,总结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3.课堂讲解:对相似图形的性质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举例说明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解答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可以设计如下:•定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1.对应边成比例2.对应角相等3.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比的平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习题解答能力等方面进行。

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

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
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
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 应的图形与原图形位似。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
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位
似。
3.近三年北京市有关相似的中考试题
2016年
14. 如图,小军、小珠之间的距离为2.7m,他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长分别为1.8m, 1.5m,已知小军、小珠的身高分别为1.8m,1.5m,则路灯的高为 ________m。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借助 比例线段解决线段的 求解问题。
2017年
13.如图,在△ABC中,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若S△CMN=1, 则S四边形ABNM =_________.
A M
C
N
B
本题考查根据相似三 角形性质,借助方程 代数工具,解决图形 面积问题。
2017年
24.如图,AB是⊙O的一条弦,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C⊥OA于点C,过点B 作⊙O的切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D.
(2016年)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的坐标为(x1,y1)点Q的坐标为(x2,y2),且x1≠x2,y1≠ y2若P、Q为 某个矩形的两个顶点,且该矩形的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垂直,则称该矩形为点P,Q的“相关矩形”。下图为点P,Q 的 “相关矩形”的示意图。 (1)已知点A的坐标为(1,0),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图形相似》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图形相似》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图形的相似》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种变换——相似,它和“全等”不同,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

因此本章知识实际是在图形的全等和全等变换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在学生获得了对图形的基本认知理解,积累了初步的理性思辨及推理论证经验,但思维水平仍以经验型为主,理论型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动手探究、实践认知的能力还未完善培养形成,因此,在推理论证方面须坚持遵循“特殊——一般——特殊”规律,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指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教学任务分析本章隶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本章知识实际是在图形的全等和全等变换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本章重点内容研究了相似图形的一些性质及判定方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而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问题,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究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试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并且教材中也充分注意和全等的知识作类比来研究相似,帮助学生树立已知与未知、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章内容在知识、思想方法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圆”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都将要用到相似的知识;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因此这一章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实际生活中,在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知识,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似形》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相似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相似形,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相似性,掌握相似比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相似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相似形的推理论证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似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培养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相似形的推理论证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形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的展示、例题和练习题的展示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相似形的兴趣。

例如,展示两张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相似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关于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图形的相似》单元教材分析

《图形的相似》单元教材分析

《图形的相似》单元教材分析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③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④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⑤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二、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按照教参建议),分配如下:§24.1 相似的图形-----------------1课时§24.2 相似图形的性质-----------2课时§24.3 相似三角形-----------------4课时§24.4 中位线---------------------2课时§24.5 画相似图形-----------------1课时§24.6 图形与坐标-----------------2课时复习------------------------------2课时三、主要特点l.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得出结论,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推理等方法让学生探索得出结论,强调发现结论的过程,加强合情推理。

3.逐步渗透一些逻辑思维方法,体现数学的理性特征。

4.教材中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余地,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5.强调相似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加强了坐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通过用坐标来研究图形变换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24.1 相似的图形(一)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主要介绍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点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涉及的概念和性质较多,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理解并运用平行、相交、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判定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能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判定两个图形相似的方法。

3.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相似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课件。

2.准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

3.准备相关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面积、比例问题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 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 中,感受位似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和 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 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进一步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学 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相似》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安排 二、新旧教材的对比 三、课程学习目标 四、学习要求(考试水平) 五、具体教学建议 六、一点儿个人看法
一、教材的内容安排
1、课时安排:
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
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3课时,具体安排
如下(仅供参考):
图形的相似
2课时
相似三角形
6课时(+3)
②类比研究全等三角形的SSS、SAS方法, 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③通过把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类比研究多 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 关系得到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 方等.
(2)转化的方法
①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通过作 全等三角形,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 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把问题从未知转化为已 知。
2.注意联系实际
例如,
(1)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引入相似图形、 位似图形的概念
(2)例习题中也有许多应用相似图形知识的 实例.教科书在第2小节,还专门安排了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内容 ,如测量 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 题。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类比的方法 ①类比研究全等图形的性质得到相似多边 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性质;
(2)教学深度
从课程标准上看,本章内容在教学要求 上有很大的降低,从近两年北京市出题来看, 相似的内容明显减少,且难度降低。因此, 我们在课时紧张的前提下,可以不做太多的 引深。(特别是07年中考没有考相似)
1、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10,BC=12,E为DC 的中点,AF⊥BE于点F。
5.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限制在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出
现的范围,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删减的内容,教 学中(尽量)不要再拣回,以免影响学生对于基 础知识的学习.
例如, 对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科
书没有介绍,而是直接给出了它的应用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 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直接给出即可。
②提出了相似是一种图形变换,突出利用位 似变换缩放相似形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 似变换图形坐标的特点等;
例如:教材P61专门研究利用位似放大或缩 小图形,而且探究位似中心不同位置时的 画法;
(3)强调相似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教材P49专门设一节 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例3 测金字塔高度 例4 测河的宽度 例5 求盲区问题
三、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 成比例线段。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 相似图形的性质,理解相似多边形对应 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周长的比等于 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探索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能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实际问题;
2007年甘肃
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射到室内(太阳光线是 平行光线),在地面上留下2.7m宽的亮区(如图所 示),已知亮区到窗口下墙脚的距离EC=8.7m,窗口 高AB=1.8m ,求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BC.
五、具体教学建议
1.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实验 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
教学时要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 机结合,尽可能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 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 形的性质。
位似
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2课时
2、知识结构:
3、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位似
4、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及应用)、位似变换的坐标表示
二、新旧教材的比较
1.知识内容的不同 1)新教材没有给出比例的性质,教科书 只是在旁注中给出的。新教材默认小学已 经学过比,比的前项、后项,比例的项、 外项、内项等概念,也学习了比例的基本 性质。
D
D
E
B
C
A型
A
B
C
X型AD源自EBCA
D E
B
C
体现了图形之间的联系, 特殊—— 一般 ——特殊
A
D
B
C (E)
A
D
B
C (E)
E
D
A
B
C
E
D A
C B
E D
A
F
B
C
E
D
A
B
C
E
A D
B
C
F
已知:如图,BD=CD,AE:DE=1:2,延长BE交 AC于F,且AF=5。 求:AC的长。
A
F E
B
D
C
3、对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教学, 我建议先集中讲解,再练习。在讲解中可让 学生对照全等的判定方法,猜测出相似的判 定方法,再让学生分组证明,这样可以节省 时间,因为几个定理的证明方法是一样的, 对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判定方法也可给出。
4、“位似变换”的处理
(1)结合信息技术动态演示,但学生动 手画图尤为重要(放缩、移动、坐标变化)
②通过把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利用相似 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得到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 于相似比的平方,从复杂转化为简单等.
(3)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关 系。 全等——相似——全等 相似——位似——相似
4.进一步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也是到了初中阶段推 理证明要求的最后一章,所涉及的问题不仅 是相似的问题,也有很多是和全等的问题结 合在一起,也有一些是圆中的相似的问题, 题目也相对以前比较复杂,要综合应用学生 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时应注意多帮助学生复 习已有的知识,做到以新带旧、新旧结合.
外位似
内位似
(2)处理好相似与位似的关系 联系: 位似是特殊的相似 区别: 相似只涉及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而位似还涉及到位置关系。
(不与B重合),作EF⊥AB于F,FE、DC的延长线交于点G,设 BE=x,△DEF的面积为S. (1)求证:△BEF∽△CEG; (2)求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当E运动到何处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A
F
D
E
B
C
G
较高要求:
会利用形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求:AF的长。
A
D
E
F
B
C
2、已知:如图,△ABC中,AB=AC,AD⊥BC于D 点,CF∥AB,BF分别交AD、AC于P、E点。
求证:BP2=PE×PF
A
F
P
E
B
D
C
六、一点儿个人看法
• 1、课标要求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而教 材中未提及。
• 本教材认为比例的合比、等比等性质, 可以很容易由比例的基本性质推出。
略高要求: 1、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探索两个三角 形相似的条件;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 判定解决有关的问题;
2、会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较简单的 问题;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依据要求按比例放、缩图形。
2007年长沙
如图,□ABCD中,AB=4,BC=3,∠BAD=120°,E为BC上一动点
5)旧教材位似变换在“读一读”中,新 教材为正文,并且安排了3课时。
这是新旧教材变化较大的一部分。 本教材突出了几何的三种变换,即全等 变换,位似变换,等积变换,因此,在 这一部分要加强。
2.编写特点不同
1)旧教材更多地强调知识体系完整 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2)新教材有如下特点: ①体现“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感知相似图形,发现相似形 的特征和识别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学习要求 (考试水平,参考北京2007考试说明)
基本要求: 1、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 2、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知道相似多边形
的性质;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 3、了解图形的位似。
2007年成都
如图,小“鱼”与大“鱼”是位似图形, 已知小“鱼”上一个“顶点”的坐标为(a,b), 那么大“鱼”上对应“顶点”的坐标为( ) A.(-a,-2b) B.(-2a,-b) C.(-2a,-2b) D.(-2b,-2a)
• 我认为还是集中讲解。
2、对于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 的处理。
新教材中只介绍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 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原三角形相似”,对于和延长线相交的情况, 老师知道就可以了。
直接给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
(或延长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
形相似。
A
E
2)旧教材“相似”的建立是以平行线分 线段成比例为切入点;新教材删掉了平行 线等分线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 因此无法进行证明。教科书仅通过中位线 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证明,对于一般情况, 直接给出了定理。
3)新教材没有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而是在第57页习题27.2中作为习题 的出现。
4)关于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新教材明 确给出了“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